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al duration of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for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rve injury 被引量:20
1
作者 Fuyong Li Shuai Han +3 位作者 Yi Ma Fuxin Yi Xinmin Xu Yunhui Li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79-189,共11页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of the trigeminal ganglion is a brand new operative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However, it is unclear how the procedure mediates pain relief, and there a...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of the trigeminal ganglion is a brand new operative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However, it is unclear how the procedure mediates pain relief, and there are no standardized criteria, such as compression pressure, com- pression time or balloon shape, for the procedure. In this study,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was performed on the rabbit trigeminal ganglion at a mean inflation pressure of 1,005 + 150 mmHg for 2 or 5 minutes. At 1, 7 and 14 days after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the large-diameter myelinated nerves displayed axonal swelling, rupture and demy- elination under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Fragmentation of myelin and formation of digestion chambers were more evident after 5 minutes of compression. Image analyze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ameter of trigeminal ganglion cells remained unaltered after compression. These experi- ment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 2-minute period of compression can suppress pain transductio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vealed that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in the ganglion cells and axon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7 days after trigeminal ganglion compression, however, the changes were similar after 2-minute compression and 5-minute compression. The upregulated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the ganglion cells after percu- 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can promote the repair of the injured nerv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long-term compression is ideal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trigeminal neuralg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trigeminal neuralgia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trigeminal ganglion cell DEMYELINATION AXON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neural regen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and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 Management Outcome 被引量:2
2
作者 Ali R. Hamdan Radwan Nouby Mahmoud Mohamad A. Farrag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19年第4期393-400,共8页
Background: Trigeminal neuralgia is a chronic pain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paroxysmal, shock-like, stabbing, recurrent episodes of pain localized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one or more branches of the trigeminal ne... Background: Trigeminal neuralgia is a chronic pain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paroxysmal, shock-like, stabbing, recurrent episodes of pain localized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one or more branches of the trigeminal nerve. The Initial approach for treating trigeminal neuralgia consists of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Many patients experience initial pain relief with pharmacological therapy;however, most of those patients eventually undergo surgery. Patients and Methods: In this descriptive prospective study, we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PBC) and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typical 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 This study includes 21 patient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PBC = 15 patients and RFA = six patients) who met our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from May 2018 to April 2019, with a follow-up period of six months. Results: At one month postoperative follow-up, all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pain-free. At six months postoperative follow-up, in group 1 (PBC), 14 (95.24%) patients were pain-free, while in group 2 (RFA) all patients remained pain-free. The most common encountere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re masticatory muscles weakness (Four patients in PBC group, and one patient in RFA group) and facial hypothesia (12 patients in PBC group and four patients in RFA group). Conclusions: In our study, 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 were not controlled by drug treatment, but 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and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proved to be very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s, with no major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geminal NEURALGIA 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3
作者 卢洁 程余意 +3 位作者 王宏岩 何亮亮 窦智 杨立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9,共8页
目的:探讨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接受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PBC治疗的80... 目的:探讨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接受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PBC治疗的8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入室局部麻醉前(T0)、三叉神经节阻滞时(T1)、阻滞退针后(T2)、穿刺针进入卵圆孔时(T3)、球囊压迫时(T4)、解除压迫后3 min(T5)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并统计三叉-心脏反射(trigemino-cardiac reflex,TCR)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1、7天、1、3、6、12个月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主观面部麻木分级、浅感觉减退评级、咀嚼肌力评级,以及术后12个月的口服镇痛药减少情况、病人满意度、MacNab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基线相比,所有病人在T3、T4时HR出现明显波动,在T4、T5时MAP明显波动,在T4时出现TCR 1例,总体术后NR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长期有效;咀嚼肌乏力于术后3个月时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所有病人在术后1天至3个月期间存在主观面部麻木及浅感觉明显减退,V1及V3区域于术后6个月出现明显恢复趋势,术后12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V2区域在术后3个月时出现明显恢复,于术后12个月时均未能完全恢复。术后12个月时,92.5%的病人口服镇痛药减少≥50%,85%的病人认为疗效符合预期。结论:区域麻醉下PBC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长期有效率及病人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 区域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
4
作者 苗杨 何垒 +1 位作者 董道松 郭欣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实施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A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实施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A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1 mL,入颅内后给予0.5%利多卡因0.5 mL;B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1 mL,入颅内后给予0.25%利多卡因0.5 mL;C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0.5 mL,入颅内后给予0.25%利多卡因0.5 mL。记录患者术中疼痛、三叉神经心脏反射、术后面部疼痛及麻木情况。结果 术前3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在卵圆孔穿刺时,C组VAS评分和三叉神经心脏反射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 <0.05);而在球囊压迫时,3组VAS评分和三叉神经心脏反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显示,3组患者面部疼痛和麻木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穿刺卵圆孔时应给予足量(2%利多卡因1 mL)局部麻醉药以保证患者镇痛效果和抑制不良反射,在球囊压迫时,低浓度局部麻醉药(0.25%利多卡因0.5 mL)同样可获得镇痛效果并抑制不良反射,对远期手术效果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心脏反射 局部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球囊压迫术中三叉神经心反射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肖玉花 曹丽君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3,共5页
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经皮球囊压迫(PBC)三叉神经半月节术是治疗TN的首选手术之一,但术中容易发生三叉神经心反射(TCR)。TCR主要表现为穿刺针或球囊压迫刺激三叉神经时突然发生心动过缓,并伴随血压骤升,严重者甚至... 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经皮球囊压迫(PBC)三叉神经半月节术是治疗TN的首选手术之一,但术中容易发生三叉神经心反射(TCR)。TCR主要表现为穿刺针或球囊压迫刺激三叉神经时突然发生心动过缓,并伴随血压骤升,严重者甚至发生心搏骤停,显著增加了围术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TCR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预防和治疗方法,为TCR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心反射 心动过缓 心搏骤停 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患者经皮球囊压迫术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分析
6
作者 都毅辉 席增辉 +3 位作者 王银占 郭文昌 张政浩 钱涛 《中国医刊》 2025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分析三叉神经痛(TN)患者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关预防策略。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52例接受PBC治疗的TN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相关并发症将研究对... 目的分析三叉神经痛(TN)患者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关预防策略。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52例接受PBC治疗的TN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相关并发症将研究对象分为并发症组(发生相关并发症,73例)和无并发症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79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TN患者PBC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回归模型对TN患者PBC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预测价值。采用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估回归模型的精确度和临床指导性。结果并发症组患者年龄≥60岁比例、病程≥5年比例、累及V2神经分支比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球囊持续压迫时间和球囊压力均高于无并发症组,CD4^(+)水平低于无并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累及V2神经分支、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球囊持续压迫时间≥3.25 min、球囊压力≥131.74 kPa、CD4^(+)<35.23%均为TN患者PBC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并以此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TN患者PBC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813(95%CI 0.751~0.875),敏感度为85.6%,特异度为82.4%。校正曲线显示,回归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拟合度较好;决策曲线显示,当回归模型预测概率阈值为0.1~0.9时,其预测TN患者PBC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净获益最高。结论年龄、累及神经分支、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球囊持续压迫时间、球囊压力和CD4^(+)均为TN患者PBC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可据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术 并发症 影响因素 预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王冰 陈利军 +1 位作者 蔡建强 赵玉鑫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4期429-431,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商丘市中医院收治的1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商丘市中医院收治的1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疼痛感受与睡眠质量、疼痛物质与微炎性反应物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63,P<0.05)。治疗后3 d、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治疗后21 d,观察组患者数量疼痛量表(N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82、4.452、7.765、11.400,P<0.05)。观察组患者血桨疼痛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内啡呔(β-EP)、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22、18.805、8.496、8.535、4.426、2.498,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结论: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其睡眠质量,减少其疼痛物质与炎症物质的积蓄,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 疼痛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for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in patients older than 80 years 被引量:1
8
作者 Yuanfeng Du Qiao Gu +4 位作者 Dingbo Yang Xiaoqiao Dong Quan Du Hao Wang Wenhua Yu 《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 2015年第1期-,共5页
Background: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in elderly patients is higher and thus, neurosurgeons often encounter elderly patients with this disorder.However, for those with poor ba... Background: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in elderly patients is higher and thus, neurosurgeons often encounter elderly patients with this disorder.However, for those with poor basic condition, the optimal surgical treatment remains controversial.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aim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PBC) for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in elderly patients older than 80 years.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9 to March 2013, a total of 68 patients older than 80 years underwent PBC, and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se patients was performed.Results: After PBC, pain relief was immediate in 66 (97.0 %) patients, 1 (1.5 %) patient had no pain relief, and 1 (1.5 %) patient had some pain that could be controlled with medication.With a mean length of follow-up of 40.1 months, ranging from 24 to 66 months after surgery, 55 (80.9 %) patients were still pain free.Of the 11 patients with recurrence, 9 cases had mild recurrence and 2 cases suffered severe recurrence.The mean time to recurrence was 18.9 months (1-64 months).Postoperative morbidity included common side effects such as facial numbness in 66 (97.1%) patients, masseter muscle weakness in 19 (27.9 %) patients, paresthesia in 7 (10.3 %) patients, and diplopia secondary to abducens nerve weakness in 1 (1.5 %) patient.No corneal anesthesia,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or other serious surgical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his study.Conclusions: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reviewed data on a cohort of patient older than 80 years.The PBC procedure has advantages in that it is minimally invasive, safe, effective, and could be performed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This makes it an optimized choice for elderly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geminal neuralgia 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ELDERLY Safety
原文传递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围手术期瞬目反射变化特点及其与患者术后长期疗效的关系
9
作者 史皓威 郭文昌 +4 位作者 王银占 王永宇 杨嗣徽 李洋 钱涛 《中国医药》 2024年第8期1173-1177,共5页
目的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围手术期瞬目反射变化特点及其与患者术后长期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2—10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PBC的150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围手术期瞬目反射变化特点及其与患者术后长期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2—10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PBC的150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 d、术后1 d及术后第1、3、6、12个月分别进行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量表评分(BNI-P)、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面部麻木评分(BNI-N)评估面部麻木、疼痛情况,并进行瞬目反射检测(涉及传导通路R1、R2及R2′的潜伏期及波幅)。根据患者术后第3年随访结果分为治愈组(120例)和复发组(30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评价模型拟合优度。结果患者术后1 d及术后第1、3、6、12个月BNI-P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 d(均P<0.05)。患者行PBC后,R1、R2、R2′潜伏期总体均呈现降低趋势,R1、R2、R2′波幅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均P<0.05)。纳入最全面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比值比=1.254,P=0.028),病程(比值比=1.072,P=0.008),术前BNI-P(比值比=2.189,P=0.040),术前R1、R2、R2′潜伏期(比值比=3.546、4.165、1.314,P=0.012、0.014、0.038)、术前R1、R2、R2′波幅(比值比=0.933、0.920、0.942,P=0.009、0.003、0.002)均为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P=0.796)。结论对PTN患者行PBC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瞬目反射各项指标均随术后随访时间呈现降低趋势,且与患者面部麻木症状呈现正相关性,患者个体因素及术前BNI-P、瞬目反射指标水平等均对患者术后长期疗效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 瞬目反射 长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结合图形勾画在进修医师颅底卵圆孔定位教学的应用效果研究
10
作者 何亮亮 赵文星 +3 位作者 王宏岩 窦智 刘京杰 杨立强 《医学教育管理》 2024年第1期74-79,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结合图形勾画在进修医师颅底卵圆孔定位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进修的医生共6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0)和...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结合图形勾画在进修医师颅底卵圆孔定位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进修的医生共6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在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中实施X射线影像定位颅底卵圆孔教学,试验组采用PBL结合图形勾画教学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通过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理论考试总成绩、影像成绩和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85.8±8.5 vs.69.3±13.7,P<0.001;24.7±3.9 vs.21.8±5.2,P=0.020;35.8±3.7 vs.23.7±6.1,P<0.001)。问卷调查检查结果显示,在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解决困惑迷茫、理解重点难点和满意度评分方面,试验组分别优于对照组(96.7±3.1 vs.80.1±6.9,P<0.001;95.2±4.5vs.76.7±6.2,P<0.001;96.0±4.1vs.72.7±7.9,P<0.001;93.8±5.3vs.69.7±7.4,P<0.001;97.2±3.7 vs.75.0±7.3,P<0.001)。结论在X射线影像定位颅底卵圆孔教学的应用中,PBL结合图形勾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法 图形勾画 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 卵圆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夏英华 闵飞祥 +4 位作者 余桂 冷景兴 杨宇 钟凤英 向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4-281,共8页
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 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19例PTN病人,其中接受MVD手术66例(MVD组),接受PBC手术53例(PBC组),并进行了至少2年的随访。每例病人在术前接受3.0 Tesla磁共振成像,以获得三维飞行时间序列(3D-TOF)。之后按照MRI的检查结果,通过3DSlicer软件对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人进行三维重建,并按照压迫程度分为I、II、III型,将其与性别、年龄、侧别、发病区域、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发病时长一起纳入MVD和PBC的术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通过ROC曲线验证风险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根据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评估预后结果。结果:MVD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2.4%,复发率为11.5%,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81.8%;PBC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6.2%,复发率为21.6%,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75.5%;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发现MVD和PBC在术后立即缓解率、复发率、3年内总体缓解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VD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提示:血管压迫程度与MVD的预后明显相关;PBC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管压迫程度与PBC的预后无关。基于血管压迫程度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结果显示:对于I型(无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和PBC的预后无明显差异,对于II+III型(有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的预后优于PBC。结论:血管压迫程度对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所取得的手术效果有影响,对于I型PTN病人而言,PBC与MVD的术后无明显差异;对于II+III型PTN病人而言,MVD的预后明显优于PBC,对于不同病人的手术方式选择,血管压迫程度是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压迫术 微血管减压术 典型三叉神经痛 血管压迫程度 手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次经皮球囊压迫术与射频热凝术后再行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鸿昊 蒋宗滨 +3 位作者 吕旌 赵鹏 岳侃 何睿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各种方法的疗效不同,对于首选治疗方案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首次接受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介入... 目的: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各种方法的疗效不同,对于首选治疗方案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首次接受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介入治疗和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接受PBC在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患者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03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接受PBC治疗的患者49例(PBC组),RT术后疼痛复发接受PBC治疗的患者54例(RT+PBC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术中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球囊容积、压迫时长,术后第1天(T1)、第7天(T2)、第14天(T3)、1个月(T4)、3个月(T5)、1年(T6)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及疼痛复发情况等的差异,并分析术后复发情况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组间一般资料、术前疼痛评分、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T1~T3疼痛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RT+PBC组比较,PBC组球囊充盈容积较小,T4~T6的疼痛评分较低,疼痛复发例数较少(均P<0.05),疼痛复发情况与T2~T6的疼痛评分均呈正相关(分别r=0.306、0.482、0.831、0.876、0.887,均P<0.01)。结论:PTN患者首次介入治疗建议选择PBC,在治疗效果和疼痛复发情况等方面均优于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选择PBC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治疗效果 疼痛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媛婧 王稳 +3 位作者 刘春华 努尔比亚·阿布拉 李怡帆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88,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收治的PTN病人,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皮球囊压迫组(P组)55... 目的:比较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收治的PTN病人,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皮球囊压迫组(P组)55例和射频热凝组(R组)53例。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总体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疼痛复发率。结果:两组病人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小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1),两组术后1小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球囊压迫组的整体面部麻木程度较射频热凝组轻(P<0.05),两组术后出现口唇疱疹、角膜反射下降、干眼症、咀嚼肌无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射频热凝组的复发率更高。结论: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均可有效治疗PTN,均可出现面部麻木等并发症,1年后射频热凝组的复发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术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分析
14
作者 林雄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6期15-17,共3页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治...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治疗,观察组实施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疗效、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远期效果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0)。术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显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与经皮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泓箭 何力兵 +1 位作者 张川 杨汉丰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50-257,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和经皮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互...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和经皮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互联网、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2011-01-01/2023-10-31日。比较PBC与PRT治疗TN的疗效和并发症等指标。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分析研究的主要结局。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18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8篇,病例对照研究10篇,纳入TN患者共3013例,均为三叉神经第Ⅱ、Ⅲ支受累。PRT术后治愈率(OR=0.74,95%CI:0.53~1.02,P=0.07)、有效率(OR=0.94,95%CI:0.72~1.22,P=0.62)及复发率(OR=0.68,95%CI:0.40~1.15,P=0.15)与P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的两个常见并发症——面部触觉减退发生率和咬肌无力发生率,PRT低于PBC(OR=2.84,95%CI:1.32~6.09,P<0.01;OR=2.86,95%CI:1.55~5.25,P<0.01)。结论PRT在TN的疗效方面拥有优势,且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是临床上治疗TN的重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 经皮射频热凝术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1
16
作者 詹维强 姜士炜 寿纪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39-143,147,共6页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前瞻性收集62例PTN,根据病人的意愿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术前制作3D打印个...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前瞻性收集62例PTN,根据病人的意愿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术前制作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术中利用导板设计的穿刺角度和进针位点辅助穿刺,对照组术中利用经验性hartel路径穿刺。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卵圆孔穿刺时间、重复穿刺次数、移动X线照射次数;术后记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发症情况(面部麻木、咀嚼肌无力、口周疱疹、脑脊液渗漏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2 min;IQR:37~48 min)较对照组(49.5 min;IQR:41.5~53)明显缩短(P=0.003);观察组卵圆孔穿刺时间(7.5 min;IQR:5~9 min)较对照组(10.5 min;IQR:7~16 min)明显缩短(P=0.004);观察组术中穿刺次数(2次;IQR:2~3次)较对照组(3次;IQR:2~4次)明显减少(P=0.002);观察组组术中X线照射次数(5次;IQR:4~6次)较对照组(7次;IQR:5~8次)明显减少(P<0.001)。术后两组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BC治疗PTN时,相比传统的经验性穿刺,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辅助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而且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穿刺时间,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及X线照射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与DSA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临床对比分析
17
作者 苏复海 陈云鹏 +3 位作者 梁有明 闭水清 徐鹏 蓝胜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0-475,共6页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术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4年2月在一个中心连续开展的所...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术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4年2月在一个中心连续开展的所有机器人辅助和DSA引导PBC术患者的临床资料85例(机器人组28例,DSA组5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率、临床有效率、并发症率、手术时间及透视时间。结果两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6.43%vs.84.21%)、VAS评分改善率[88.89%(77.78%,100.00%)vs.88.89%(55.56%,100.00%)]、临床有效率(92.86%vs.94.74%)及并发症总发生率(35.71%vs.42.11%)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手术时间[38.50(35.00,48.00)min]显著高于DSA组[19.00(15.00,25.50)min],机器人组透视时间[13.00(12.00,15.75)s]显著低于DSA组[194.00(152.50,259.50)s],两组平均手术及透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引导手术在患者量大,追求效率的中心更有优势;而机器人辅助手术穿刺过程安全可控,患者射线暴露时间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模型预测经皮球囊压迫治疗后三叉神经痛复发 被引量:2
18
作者 齐亮 刘文广 +2 位作者 郑金玉 倪洪早 刘永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6-210,共5页
目的构建预测三叉神经痛(TN)经皮球囊压迫(PBC)治疗后复发模型,分析疼痛复发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经PBC治疗的TN患者,以其中167例为训练集、94例为测试集;根据疼痛是否复发将前者分为复发亚组(n=95)与未复发亚组(n=72),比较亚... 目的构建预测三叉神经痛(TN)经皮球囊压迫(PBC)治疗后复发模型,分析疼痛复发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经PBC治疗的TN患者,以其中167例为训练集、94例为测试集;根据疼痛是否复发将前者分为复发亚组(n=95)与未复发亚组(n=72),比较亚组间基本资料,获取疼痛复发相关因素,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PBC后PN复发的效能,比较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训练集中,相比未复发亚组,复发亚组肥胖、合并多发性硬化症、TN病程≥5年、治疗前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分级Ⅳ或Ⅴ、非典型疼痛及球囊压迫时间>120 s者占比较高,而V3分区疼痛者占比较低(P均<0.05)。肥胖[OR=1.662,95%CI(1.176,2.350)]、合并多发性硬化症[OR=1.707,95%CI(1.195,2.439)]、TN病程≥5年[OR=2.016,95%CI(1.364,2.979)]、非典型疼痛[OR=2.551,95%CI(1.508,4.310)]及球囊压迫时间>120 s[OR=2.044,95%CI(1.222,3.419)]均与疼痛复发风险增加有关,而V3分区疼痛[OR=0.874,95%CI(0.787,0.970)]患者复发风险较低(P均<0.05);由以上因素构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训练集与测试集疼痛复发的AUC分别为0.789及0.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2)。结论所获模型可用于预测PBC后TN复发;肥胖、合并多发性硬化症、TN病程≥5年、非典型疼痛等及球囊持续压迫时间>120 s可增加PBC后TN复发风险,而V3分区疼痛治疗后复发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复发 经皮球囊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影响
19
作者 孟言言 杨彩侠 张红 《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56-59,共4页
目的针对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通过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筛选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98例微血管减压术后TN患者予以研究,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组,参照组(n=49)提供微血管减压术,研究组(n=49... 目的针对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通过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筛选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98例微血管减压术后TN患者予以研究,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组,参照组(n=49)提供微血管减压术,研究组(n=49)提供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对比治疗效果、手术指标、炎性因子与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复发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12个月对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单纯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值得用于MVD术后复发性TN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沈志远 刘雨昂 +3 位作者 王常州 李沛隆 吴金霞 王秀存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目的分析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首次接受PBC治疗的108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收集患者术... 目的分析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首次接受PBC治疗的108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收集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资料,分析疼痛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17例(15.74%)术后疼痛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1~1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高血压、压迫时间≤2 min、术后即刻面部麻木评分(Ⅰ+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经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高血压、术后即刻面部麻木程度是PBC术后疼痛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将患者有无高血压及术后即刻面部麻木评分2项资料分别进行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及术后即刻面部麻木程度越轻的患者随时间的增加其复发概率越大(P<0.05)。结论高血压和术后即刻面部麻木程度是PBC治疗PTN术后疼痛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术 疼痛复发 COX回归模型 KAPLAN-MEIER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