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中小型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1
作者 李明洲 康慧斌 +6 位作者 谢采铃 温运宇 李鹏 张世超 王刚 张国忠 冯文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2-267,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中小型颅内动脉瘤(动脉瘤最大径≤10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采用PED治疗的90例中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后6...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中小型颅内动脉瘤(动脉瘤最大径≤10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采用PED治疗的90例中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后6、12、24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其中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90例患者(108个动脉瘤)共置入90枚PED,均顺利完成。5例(5.6%)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术后脑梗死4例,迟发性脑实质出血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经溶栓治疗后管腔通畅;无一例患者发生术中或术后迟发性动脉瘤破裂或死亡。90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M(Q_(1),Q_(3))]为11.0(5.0,13.0)个月;末次随访显示,预后良好率为92.2%(83/90)。79例患者(94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随访时间[M(Q_(1),Q_(3))]为14.9(12.0,16.0)个月;末次随访显示,动脉瘤OKM分级A级1个(1.1%),B级5个(5.3%),C级10个(10.6%),D级78个(83.0%)。1例(1.3%)患者发生支架内狭窄,5例(6.3%)发生眼动脉分支狭窄或闭塞,2例(2.5%)发生支架外载瘤动脉近端狭窄,但均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结论PED治疗中小型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中短期随访时未发生支架内狭窄的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长期随访结果
2
作者 李元智 张航 +5 位作者 马亚静 司明磊 付宇 郭新宾 王林玉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7-1063,共7页
目的探究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中短期随访时无支架内狭窄(in-stent stenosis,ISS)的患者在长期随访时ISS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4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 目的探究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中短期随访时无支架内狭窄(in-stent stenosis,ISS)的患者在长期随访时ISS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4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接受PED治疗的患者资料,筛选出首次DSA随访时未发生ISS并完成术后12个月以上长期随访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其相关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统计在术后12个月以上的长期随访时ISS的发生率。ISS定义为随访时支架所在范围载瘤动脉较术后即刻管腔丢失>25%。结果本研究57例患者共61枚动脉瘤,置入68枚PED,41枚(67.21%)动脉瘤采用单独PED植入,20枚(32.79%)动脉瘤采用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中位初次随访时间184.0(119.0,212.5)d,术后12个月以上的长期随访时,35枚(57.38%)动脉瘤采用DSA随访,22枚(36.07%)动脉瘤采用CTA随访,4枚(6.56%)动脉瘤采用磁共振3D-SPACE序列随访。中位术后长期随访时间538.0(407.5,678.0)d,ISS发生率为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ISS相关神经系统症状。结论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ISS发生率低,短期随访时未发现ISS者,长期随访倾向于无ISS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支架内狭窄 长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3
作者 张紫寅 邱冬 +9 位作者 郑萍 安阳 张涛 唐雪松 严智星 李苏雯 尹丽萍 姜永继 胡利刚 唐景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4-949,共6页
目的 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安岳县人民医院和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诊的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98例。患者入组后均行PED治疗,收集可能影响复杂性颅内动脉... 目的 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安岳县人民医院和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诊的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98例。患者入组后均行PED治疗,收集可能影响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影响因素。据改良Rankin量表得分将患者分为2组,≤2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为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建立Nomograms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98例患者中,10例(10.20%)出现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氯吡格雷抵抗、Fisher分级、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位置、瘤体大小、瘤颈、多发及入院时Hunt-Hess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氯吡格雷抵抗、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位置、多发及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独立性影响因素。Nomograms模型预测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AUC为0.849(95%CI:0.758~0.939)。模型组与验证组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基本拟合。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Nomograms模型预测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的概率阈值为0.10~0.90时,患者的净受益率大于0。结论 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病史、氯吡格雷抵抗、动脉瘤多次破裂等,Nomograms模型可预测PED治疗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复杂性颅内动脉瘤 多因素分析 列线图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 被引量:6
4
作者 黄文浩 冯广森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7-210,共4页
目的观察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ED治疗的11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共12个动脉瘤,植入12枚PED,其中10例植入1枚PED、1例2枚,3个动脉瘤单纯植入PED、... 目的观察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ED治疗的11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共12个动脉瘤,植入12枚PED,其中10例植入1枚PED、1例2枚,3个动脉瘤单纯植入PED、9个植入PED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后立即造影示动脉瘤内对比剂滞留,PED贴壁良好,完全覆盖瘤颈,载瘤动脉通畅。术后1例发生局部急性脑梗死,经治疗后康复。术后随访6~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5个月,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动脉瘤闭塞率75.00%(6/9)。根据O'Kelly-Marotta(OKM)分级:A级0个动脉瘤,B级1个,C级2个,D级9个。改良Rankin评分(mRS):0分10例,1分1例。结论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术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建武 陈志华 +4 位作者 赖贤良 宋书欣 毛国华 祝新根 朱健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01-606,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使用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住院患者7例,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并分析其临床及随...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使用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住院患者7例,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并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使用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即刻效果及载瘤动脉的改变。术后6个月,采用Raymond栓塞分级评价栓塞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结果7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均成功置入单枚PED,其中单纯使用PED栓塞2例,PED联合弹簧圈栓塞5例。栓塞后即刻造影,Kamran分级2a级7例,术后mRS评分0分6例,1分1例;1例M1段动脉瘤术中支架内局部急性血栓形成;1例M1段动脉瘤术后同侧枕叶小灶梗死。术后6~12个月随访,7例均为Raymond栓塞分级Ⅰ级,其中6例患者动脉瘤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术后6个月复查动脉瘤少许显影,术后12个月时复查动脉瘤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6~18个月),7例均无动脉瘤破裂出血或脑实质出血,无神经功能缺损。结论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及大样本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随访 被引量:6
6
作者 肖翔 毛国华 +5 位作者 朱建明 高子云 赖贤良 宋书欣 叶敏华 祝新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28-632,647,共6页
目的评价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颈体比≥0.5)患者15例,对其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 目的评价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颈体比≥0.5)患者15例,对其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通过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后闭塞率及载瘤动脉的改变,术后6~12个月行DSA复查。结果对15例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共使用PED 15枚,其中13例眼动脉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1例海绵窦段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00%。PED置入即刻Kamran分级15例均为动脉瘤2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2a级)。术后6~12个月DSA复查显示,14例动脉瘤4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4a级),1例(眼动脉段动脉瘤)于术后6和12个月行2次复查,显示动脉瘤残留显影,动脉瘤3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3a级)。未见分支动脉闭塞。无一例发生神经功能缺损。15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结论使用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闭塞率,其远期效果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未破裂 血管内治疗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用于治疗大型椎基底动脉瘤
7
作者 姚金彪 吴桥伟 +4 位作者 吴培 李俞辰 郑秉杰 陈爱霞 史怀璋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49-453,共5页
目的观察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用于治疗大型椎基底动脉瘤(LVBA)的价值。方法纳入接受PED治疗的30例单发未破裂LVBA患者,动脉瘤最大径(16.1±6.9)mm,21例位于椎动脉V4段、9例位于基底动脉;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改良Rankin量... 目的观察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用于治疗大型椎基底动脉瘤(LVBA)的价值。方法纳入接受PED治疗的30例单发未破裂LVBA患者,动脉瘤最大径(16.1±6.9)mm,21例位于椎动脉V4段、9例位于基底动脉;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O’Kelly Marotta(OKM)分级,评估PED用于治疗LVBA的价值。结果对30例均成功完成治疗。共植入34枚PED,27例植入1枚、2例2枚、1例植入3枚,均未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3/30,10.00%),均为缺血性事件。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6例,1分2例,2分1例,4分1例。随访2~33个月,未见动脉瘤复发。末次随访时mRS评分0分26例,1分1例,6分3例;其中24例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O’Kelly Marotta(OKM)分级分别为B级1例、C级6例及D级17例。3例死亡,死因分别为急性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呼吸衰竭。结论PED用于治疗LVBA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椎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国人大型脑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贺迎坤 李天晓 +3 位作者 李航 白卫星 许斌 康晓雨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13-716,共4页
目的评价分析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国人大型脑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PED治疗的连续22例大型脑动脉瘤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记录围手术期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目的评价分析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国人大型脑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PED治疗的连续22例大型脑动脉瘤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记录围手术期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检测患者性别、动脉瘤大小、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角度、是否辅助弹簧圈、术前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是否达标等因素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结果 2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其中20例为PED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13.6%,3/22)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4.5%)为术后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死亡,1例为未致残性脑实质出血,1例为未致残性高灌注综合征。Fisher检测显示,患者性别、动脉瘤大小、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角度、是否辅助弹簧圈、术前TEG检测结果是否达标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D治疗国人大型脑动脉瘤安全性尚可,但并发症发生机制和预防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脑动脉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未破裂动脉瘤后动脉瘤不完全闭塞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代永庆 柏建兵 +1 位作者 于泓 周林裕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6-289,共4页
目的分析植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未破裂动脉瘤后动脉瘤不完全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接受植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单发颈内动脉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通过随访观察动脉瘤是否完全闭塞;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 目的分析植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未破裂动脉瘤后动脉瘤不完全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接受植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单发颈内动脉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通过随访观察动脉瘤是否完全闭塞;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动脉瘤不完全闭塞的影响因素。结果对102例均成功植入Pipeline。术后随访6~17个月,期间67例动脉瘤完全闭塞(完全闭塞组)、35例未完全闭塞(未完全闭塞组),组间患者性别、年龄及基础疾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既往支架植入史、术中是否联合应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颈宽≥10 mm、瘤颈处存在分支血管及入射角度≥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支架植入史(OR=56.08、P<0.01)、瘤颈处存在分支血管(OR=11.35、P<0.01)和入射角度≥150°(OR=9.60、P<0.01)均为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未破裂动脉瘤后不完全闭塞的危险因素,术中联合应用弹簧圈栓塞则为其保护因素(OR=0.07、P<0.01)。结论既往支架植入史、瘤颈处存在分支血管、入射角度≥150°及联合应用弹簧圈栓塞均为植入Pipeline治疗颈内动脉未破裂动脉瘤后动脉瘤不完全闭塞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介入治疗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进展
10
作者 王春强 赵文浩 +3 位作者 何锡宁 谷新东 杨铖 刘洪恩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7期11535-11541,共7页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PED)是在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颅内的血液流动重构装置,它的出现将血管内医治颅内动脉瘤的理念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将过去的囊内栓塞转变为载瘤动脉重...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PED)是在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颅内的血液流动重构装置,它的出现将血管内医治颅内动脉瘤的理念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将过去的囊内栓塞转变为载瘤动脉重建。近年来,PED随着临床试验的不断深入,以及临床操作上的逐步成熟,其合理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其发展历程、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颅内动脉瘤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心理护理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艳鸽 冯英璞 《临床研究》 2021年第11期156-158,共3页
目的探讨优化心理护理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96例,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n=48)与对照组(n=48)。对照组... 目的探讨优化心理护理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96例,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n=48)与对照组(n=48)。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优化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疾病认知度及依从性、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100.00%(48/48)高于对照组85.42%(41/48)(P<0.05);干预后研究组疾病认知度、依从性、心理、生理、环境、独立性、社会关系、精神支持及生活质量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优化心理护理对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干预,可有效增加患者对疾病认知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护理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心理护理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动脉瘤
12
作者 张绍夫 张鹏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年第9期81-81,共1页
目的本次专题本人有针对性的探究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动脉瘤的效果,以期为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给予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术后对患者给... 目的本次专题本人有针对性的探究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动脉瘤的效果,以期为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给予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术后对患者给予为期1年随访,对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总结与分析。结果患者于住院2d后恢复良好出院,对患者给予1年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出院后无脑梗死、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未显影,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显影良好,无明显狭窄,各血管毛细血管期及静脉期未见异常。结论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动脉瘤安全性高,能够提升近期疗效,其远期治疗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大规模试验以及长期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动脉瘤 近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观察: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斌 王超 +3 位作者 刘健 张义森 王坤 张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381,391,共9页
目的分析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中国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ED治疗的后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156例,共1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按照解剖位置分为椎动... 目的分析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中国14个临床中心连续纳入的接受PED治疗的后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156例,共1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按照解剖位置分为椎动脉瘤组和基底动脉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烟酒史及既往史)、动脉瘤特点(动脉瘤部位、最大径和瘤颈宽、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形状、是否破裂及是否多发)、治疗情况(重叠PED治疗、弹簧圈辅助栓塞、球囊辅助)、治疗结局(支架贴壁、术后即刻完全闭塞、是否覆盖分支血管)和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和随访期出血、缺血及压迫症状)发生情况,并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混杂因素后对比动脉瘤闭塞效果。依据术后是否发生缺血并发症将所有患者分为缺血并发症组与无缺血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的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椎动脉瘤组129例,共133个动脉瘤;基底动脉瘤组27例,共29个动脉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椎动脉瘤组比较,基底动脉瘤组动脉瘤最大径更大[14.00(9.00,22.00)mm比9.76(7.08,13.25)mm,Z=2.921,P=0.003],弹簧圈辅助栓塞治疗比例更高[55.2%(16/29)比21.1%(28/133),χ^(2)=14.010,P<0.01],术后即刻完全闭塞率更高[24.1%(7/29)比6.8%(9/133),χ^(2)=6.238,P=0.013],总缺血并发症和病死率更高[17.2%(5/29)比4.5%(6/133),χ^(2)=4.251,P=0.039;11.1%(3/27)比1.6%(2/129),P=0.037];椎动脉瘤组最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于基底动脉瘤组[89.5%(119/133)比58.6%(17/29),χ^(2)=14.609,P<0.01]。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动脉瘤最大径和是否弹簧圈辅助栓塞治疗后获得22对椎-基底动脉瘤配对,对比结果表明,椎动脉瘤组最终完全闭塞率明显高于基底动脉瘤组[95.5%(21/22)比50.0%(11/22),χ^(2)=11.458,P=0.001]。缺血并发症组的支架调整后释放成功和分支血管狭窄闭塞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缺血并发症组(2/11比3/151,P=0.038;3/11比8/151,P=0.029)。结论多中心临床数据表明,后循环的椎动脉瘤采用PED治疗最终完全闭塞率高于基底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后循环 血流导向装置 多中心数据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1例
14
作者 杜建胜 毛国华 +4 位作者 朱建明 赖贤良 高子云 宋书欣 祝新根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103-104,107,共3页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器械的发展,中小型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确切,而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不满意,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动脉瘤复发。近年来,随着载瘤动脉重建概念的提出,一种新型的血流导向装置Pipleline应运而生。有研究表...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器械的发展,中小型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确切,而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不满意,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动脉瘤复发。近年来,随着载瘤动脉重建概念的提出,一种新型的血流导向装置Pipleline应运而生。有研究表明,血流导向装置主要用于治疗未破裂的宽颈动脉瘤、梭型动脉瘤及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治疗效果满意。笔者采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大型动脉瘤 Pipleline血流导向装置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椎动脉动脉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晓鹏 孙明江 +2 位作者 钟海龙 佟鑫 刘爱华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60-364,368,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在颅内椎动脉动脉瘤(IVAs)及其不同形态动脉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PED治疗的135例(145个动脉瘤)颅内IVA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在颅内椎动脉动脉瘤(IVAs)及其不同形态动脉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PED治疗的135例(145个动脉瘤)颅内IVA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将纳入的患者分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组(n=61,64个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与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组(n=74,81个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比较两组的人口学信息、动脉瘤基线信息、手术信息及治疗结局。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动脉瘤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组的载瘤动脉直径,以及在手术过程中所采用PED的长度和直径均大于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瘤不同形态比例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PED治疗IVAs的随访期间,良好预后结局发生率为95.7%(134/140),不良预后结局发生率为4.3%(6/140);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组的不良预后结局发生率低于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像结局方面,总体IVAs中动脉瘤完全闭塞发生率为84.3%(102/121),不完全闭塞发生率为15.7%(19/121),术后影像并发症载瘤动脉狭窄发生率为21.5%(26/121);两组动脉瘤不完全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组的载瘤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发动脉瘤是PED治疗IVAs术后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1)。结论PED治疗IVAs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与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间的疗效无显著差异,但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仍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动脉瘤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夹层动脉瘤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16
作者 谢兵 韩昊锦 +2 位作者 李锐韬 韩志安 丁明祥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观察使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使用PED治疗的25例颅内动脉瘤(共29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患者中2例存在2个串联动脉瘤,1例有3个... 目的观察使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使用PED治疗的25例颅内动脉瘤(共29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患者中2例存在2个串联动脉瘤,1例有3个串联动脉瘤。29个动脉瘤分布在颈内动脉26个,大脑中动脉1个,椎基底动脉2个。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评估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情况和出院时患者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并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随访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PED,其中15个动脉瘤联合弹簧圈栓塞,14个动脉瘤单独置入PED支架。术中有1例使用球囊扩张,24例经导丝微导管按摩均贴壁良好,术后临床随访中1例(4%)患者有缺血症状。术后6个月随访22个(75.9%)动脉瘤完全闭合,术后12个月随访2个(6.9%)动脉瘤影像学随访中未见闭合,27个(93.1%)动脉瘤完全闭合。结论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短期随访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动脉瘤闭塞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治疗效果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治疗老年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17
作者 肖胜辉 卢瑞玲 +1 位作者 邹长林 於新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5145-5147,共3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联合弹簧圈治疗老年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80例,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予弹簧圈治疗,研究组予PED联合弹簧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动脉瘤栓塞程度...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联合弹簧圈治疗老年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80例,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予弹簧圈治疗,研究组予PED联合弹簧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动脉瘤栓塞程度、手术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预后及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动脉瘤栓塞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较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6个月改良Rainkin量表(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采用PED联合弹簧圈治疗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程度,缩短手术与康复时间,且可改善预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弹簧圈
原文传递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鹏 尤为 +6 位作者 刘恋 马超 张宇鹏 吕明 姜除寒 杨新健 李佑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7-222,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采用PED治疗的14例复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中,仅行PED治疗10例,PED联合...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采用PED治疗的14例复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中,仅行PED治疗10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4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行影像学随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共成功置入15枚PED。所有PED均到位良好。术后即刻DSA检查显示动脉瘤内血流滞留,载瘤动脉的分支血管均通畅;Dyna CT检查显示支架均准确覆盖瘤颈,贴壁良好。术后2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1例为脑梗死,经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另1例发生中脑出血后死亡。除死亡患者外,余13例患者均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范围为12~48个月),无一例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末次随访mRS均为0分。11例患者行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范围为3~16个月),其中完全栓塞8例(包括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3例开颅夹闭术后复发、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以及1例单纯支架置入术后复发的患者),瘤颈残余2例(均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瘤体部分显影1例(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结论应用PED进行再治疗的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后复发的动脉瘤患者预后良好,而PED治疗曾行支架置入术的复发动脉瘤的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复发 治疗结果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新星 冯石 梁东明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8期816-818,共3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与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2例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与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2例为对照组,PE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9例为观察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5.0±34.1)min]、住院时间[(7.8±2.7)d]短于对照组[(81.5±36.9)min、(11.6±3.3)d](P<0.05);2组围术期均未发生血管痉挛或颅内出血等并发症;随访3~24(17.3±4.9)个月,对照组动脉瘤复发2例,观察组无动脉瘤复发患者。结论PED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确切,可提高闭塞率,降低复发率,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Solitaire支架
原文传递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超 燕鹏 +3 位作者 张宇鹏 梁飞 梁世凯 姜除寒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85-889,共5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未破裂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11例)和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3例)采用PED治...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未破裂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11例)和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3例)采用PED治疗的未破裂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患者,其中单纯置入PED 10例,联合弹簧圈4例。14例均为单发动脉瘤;11例为初次治疗,3例为复发性动脉瘤。术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标准评估患者的预后;影像学随访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栓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14个动脉瘤)共置入17枚PED,手术均成功。2例患者术后出现脑梗死[1例为前交通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为大脑中动脉(MCA)Ml段夹层动脉瘤],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均改善;1例MCA Ml段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后9 h发生动脉瘤破裂,治疗后死亡。出院时神经功能良好(mRS为0~1分)者11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mRS为3分)者2例。术后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3.0-6.0(4.7±1.4)个月。末次随访mRS 0分者11例,1分者1例;造影复查显示,12例患者的12个动脉瘤中,完全闭塞9个(OKM分级D级),瘤颈残余3个(OKM分级C级)。3例复发者术后6个月随访动脉瘤均为完全闭塞。结论PED治疗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大部分安全有效,治疗MCA动脉瘤的风险可能较高。对于复发的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再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环 远端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