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本超几何级数的q-模拟
1
作者 陶长琪 徐晔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0-174,共5页
通过运用文献 [1]的求和算法 ,得到 q -模拟的两个重要性质 ,并求得三个基本超几何级数的估计式 ,从而拓展了文献 [2
关键词 基本超几何级数 q-模拟 q模拟函数 估计式 估计算法 递推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超几何级数q-模拟的几个结果
2
作者 徐晔 陶长琪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42-45,共4页
通过使用基本超几何级数估计的一个简单算法,得到了基本超几何级数q模拟的几个结果.
关键词 基本超几何数 q-模拟 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求和公式的q-模拟的组合证明
3
作者 双叶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6期633-636,共4页
恒等式的q-模拟及组合证明对于组合数学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赋予了恒等式一定的记数意义,而且使数学的各学科知识与组合数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直以来都受组合学家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一些与二项式系数恒等式的q-模拟有关的基本知... 恒等式的q-模拟及组合证明对于组合数学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赋予了恒等式一定的记数意义,而且使数学的各学科知识与组合数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直以来都受组合学家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一些与二项式系数恒等式的q-模拟有关的基本知识及子集—子空间模拟的一般方法,并给出两个求和公式的q-模拟的组合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项式系数恒等式 布尔格 子空间格 q-模拟 组合证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方和恒等式的两个q-模拟的组合证明
4
作者 许小芳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60-61,共2页
Garrett和Hummel在2004年给出了立方和恒等式的一个q-模拟,接着赵光军在2005年又给出了立方和恒等式的另一个q-模拟,文章从分拆的角度给出了这两个q-模拟一个更简单的组合证明.
关键词 分拆 q-模拟 组合证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由q-Saalschütz恒等式导出的同余式
5
作者 章安妮 刘静 《丽水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23-26,共4页
利用q-Saalschütz求和恒等式研究q-级数与分圆多项式间的整除性,即对任意正整奇数n,级数Σk=0^((n-1)/2)(q;q^(2))_(k)/(q^(2);q^(2))_(k) q^(-k)与分圆多项式二次方的同余关系。
关键词 q-同余式 q-模拟 分圆多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变法模拟Q-s曲线误差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赵海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129-2135,共7页
依据某静压桩工程试桩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高应变动力试验结果,结合其桩身材料特性、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发挥性状的分析,对高应变动测模拟Q-s曲线误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高应变动测计算的Q-s曲线和静载试验实测结果相比,在荷载较... 依据某静压桩工程试桩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高应变动力试验结果,结合其桩身材料特性、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发挥性状的分析,对高应变动测模拟Q-s曲线误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高应变动测计算的Q-s曲线和静载试验实测结果相比,在荷载较小时高应变动测计算的沉降较大,在荷载较大时高应变动测的沉降较小。高应变试验模拟计算结果与静载结果的不同,与其测试分析中采用的桩身材料和土阻力的数学模型有关。高应变动测分析时假定桩身是弹性的,但实际桩身混凝土是非线性的,使得高应变动测模拟计算的Q-s曲线产生了一定的误差;而高应变动测分析中土静阻力弹塑性的假定与实际土阻力发挥性状的不同,以及高应变测试时桩产生的位移较小,是高应变动测模拟Q-s曲线误差的主要原因,在采用高应变动测模拟Q-s曲线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高应变法 模拟q-s曲线 误差 混凝土荷载变形特性 土阻力的发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q-gamma函数及对数导数的性质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教练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0期8-10,共3页
研究了q-gamma函数的性质,利用级数重排等方法得出相应的恒等式,并推广了Gamma之商的不等式到q模拟的形式,确定了一个新的上下界.
关键词 对数伽马函数 q-模拟 Gamma之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Ramanujan渐近公式及q-Ramanujan R-函数
8
作者 鲍琪 王淼坤 褚玉明 《数学物理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59-1666,共8页
该文将Gauss超几何函数_(2)F_(1)的Ramanujan渐近公式及其相关的Ramanujan R-函数推广到了基本超几何级数_(2)φ_(1)的情形.一方面,给出了_(2)φ_(1)的q-Ramanujan渐近公式并定义了q-Ramanujan R-函数;另一方面,着重研究了q-Ramanujan R... 该文将Gauss超几何函数_(2)F_(1)的Ramanujan渐近公式及其相关的Ramanujan R-函数推广到了基本超几何级数_(2)φ_(1)的情形.一方面,给出了_(2)φ_(1)的q-Ramanujan渐近公式并定义了q-Ramanujan R-函数;另一方面,着重研究了q-Ramanujan R-函数,证明了包括级数展开式,完全单调性和参数q的单调性在内的一些分析性质.作为应用,推导得到q-Ramanujan R-函数的几个渐近不等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Ramanujan渐近公式 q-Ramanujan R-函数 q-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二次剩余的q模拟(英文)
9
作者 曹惠琴 潘颢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CAS 2006年第1期136-139,共4页
设P为奇素数,a为正整数且Pa.本文证明了qa-1(q16a;q16a)(p-1)/2/(q16;q16)(p-1)/2≡(a/p)(mod[p]q),其中(x;q)n=(1-x)(1-xq)…(1-xqn-1),[p]q=1+q+…+qp-1,(a/p)为Legendre符号.
关键词 q-模拟 剩余 奇素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含q-psi函数的函数完全单调性及其应用
10
作者 汪韩 王连堂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2017年第1期82-91,共10页
主要证明了涉及q-digamma函数的完全单调性.通过引入经典q-理论将包含digamma函数的函数进行q-模拟,利用q-模拟函数以及级数的性质,得到了包含q-digamma函数的完全单调性.最后利用它们的完全单调性得到了有关q-digamma和q-trigamma函数... 主要证明了涉及q-digamma函数的完全单调性.通过引入经典q-理论将包含digamma函数的函数进行q-模拟,利用q-模拟函数以及级数的性质,得到了包含q-digamma函数的完全单调性.最后利用它们的完全单调性得到了有关q-digamma和q-trigamma函数的不等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单调 q-模拟 q-psi函数 不等式 q-trigamma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些有关q-调和级数的同余式
11
作者 祁伟伟 《丽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研究q-调和级数与分圆多项式间的整除性关系,得到了对任意正整数m、n,任意实数x,级数i=1∑n-1(-1)^(mi)x^(i)q^(m)2/i+1)[in-1]_(q)^(m)与分圆多项式二次方的同余关系,并作出相关推广。同时建立对t=1、2时,q-调和级数j=1∑n-1q^(j)k=1∑... 研究q-调和级数与分圆多项式间的整除性关系,得到了对任意正整数m、n,任意实数x,级数i=1∑n-1(-1)^(mi)x^(i)q^(m)2/i+1)[in-1]_(q)^(m)与分圆多项式二次方的同余关系,并作出相关推广。同时建立对t=1、2时,q-调和级数j=1∑n-1q^(j)k=1∑j[k]_(q)^(t)/q^(k)(x;q)_(k),k=1∑n-1q^(k)i=1∑k[k]_(q)^(t)/x^(i)与分圆多项式的同余关系,并得到一些特殊的相关变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同余式 q-模拟 分圆多项式 q-二项式定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组恒等式的q—模拟(Ⅰ)
12
作者 张之正 李希洛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年第1期10-17,共8页
关键词 恒等式 q-模拟 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组恒等式的q—模拟(Ⅱ)
13
作者 张之正 李希洛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年第2期27-29,共3页
A.Mercier讨论了一组恒等式。文[2]给出了其定理1-3的q-模拟形式。本文在[2]的基础上给出了其定理4-6的q-模拟形式,也推广了文[2]的结果。
关键词 q-模拟 恒等式 多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基本超几何级数_3φ_2 的求和公式(英文)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玉森 谭明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46-651,共6页
将Gould Hsu反演二重形式的 q 模拟用于Watson变换公式 ,获得了一些新的基本超几何级数恒等式 .
关键词 求和公式 基本超几何级数 q-模拟 恒等式 Could-Hsu反演公式 Watson变换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ismic physical modeling and quality factor 被引量:1
15
作者 Gao Feng Wei Jian-Xin and Di Bang-Rang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46-56,148,共12页
Accurate Q parameter is hard to be obtained, but there is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Q measurements from different measurement methods in seismic physical modelling. The influence factors, stability and accuracy of diff... Accurate Q parameter is hard to be obtained, but there is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Q measurements from different measurement methods in seismic physical modelling. The influence factors, stability and accuracy of different methods are analyzed through standard sample experiment and the seismic physical modelling. Based on this, we proposed an improved method for improving accuracy of pulse transmission method, in which the samples with similar acoustic properties to the test sample are selected as the reference samples. We assess the st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pulse transmission, pulse transmission insertion, and reflection wave methods for obtaining the quality factor Q using standard and reference samples and seismic physical modeling.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Q-values obtained by the pulse transmission method are strongly affected by diffraction and the error is 50% or greater, whereas the relative error of the improved pulse transmission method is about 10%. By using a theoretical diffraction correction method and the improved measurement method,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Q-measuring methods can be limited to within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physical modeling q-VALUE diffraction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ing the resolution of seismic traces based on the secondary time-frequency spectrum 被引量:11
16
作者 Wang De-Ying Huang Jian.Ping +2 位作者 Kong Xue Li Zhen-Chun Wang Jiao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7年第2期236-246,323,共12页
The resolution of seismic data is critical to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and the subsequent interpretation of fine structures. In conventional resolution improvement methods, the seismic data is assumed stationary and th... The resolution of seismic data is critical to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and the subsequent interpretation of fine structures. In conventional resolution improvement methods, the seismic data is assumed stationary and the noise level not changes with space, whereas the actual situation does not satisfy this assumption, so that results after resolution improvement processing is not up to the expected effec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propose a seismic resolution improvement method based on the secondary time-frequency spectrum. First, we propose the secondary time-frequency spectrum based on S transform (ST) and discuss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sequence and time-dependent wavelet in the secondary time frequency spectrum. Second, using the secondary time frequency spectrum, we design a two- dimensional filter to extract the amplitude spectrum of the time-dependent wavelet. Then, we discus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solution operator in noisy environments and propose a novel approach for determining the broad frequency range of the resolution operator in the time- fi'equency-space domain. Finally, we apply the proposed method to synthetic and real data and compare the results of the traditional spectrum-modeling deconvolution and Q compens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does not need to estimate the Q value and the resolution is not limited by the bandwidth of the source. Thus, the resolution of the seismic data is improved sufficiently based on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OLUTION S transform time-frequency spectrum time-variant wavelet spectrum-modeling deconvolution Q compens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 simulation analysis of load-settlement relation of pile in layer foundation
17
作者 王幼青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6年第5期576-579,共4页
Considering the level distribution of soil layers, the soils surrounding pile are simulated with level finite layer elements. Supposing that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of the soil elements surrounding pile varies in the... Considering the level distribution of soil layers, the soils surrounding pile are simulated with level finite layer elements. Supposing that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of the soil elements surrounding pile varies in the form of exponent function with radial distance, and considering the nonlinear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stress and strain, the stiffness matrix is established. The mechanics behavior of the pile—soil interface is simulated with a nonlinear interface element. This method can truly express the behavior of the pile-soil system. The load-settlement relation Q-S curves of two big diameter prototype piles on bearing test are analyzed, and satisfy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This method is reasonable in theory and feasible in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yered foundation big diameter pile q-S curve numeral simulation stiffness matri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zeta值及相关理论
18
作者 徐策 赵健强 《数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342,共28页
近年来,多重zeta值及相关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量子物理学、纽结理论、数论、非交换几何等学科中,对多重zeta值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数学和物理学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至今,该领域已取得了许多有趣且深刻的结果,但仍然有许多公开的问... 近年来,多重zeta值及相关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量子物理学、纽结理论、数论、非交换几何等学科中,对多重zeta值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数学和物理学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至今,该领域已取得了许多有趣且深刻的结果,但仍然有许多公开的问题和猜想有待解决.本文我们将系统地阐述多重zeta值及相关变形的算术、代数、组合及几何性质,特别是对多重zeta值及其奇偶变形(如:多重t-zeta值,多重T-zeta值,多重S-zeta值,多重M-zeta值及其交错形式等)、q-模拟多重zeta值、motive理论和罗巴代数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关联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zeta值 奇偶变形 对偶关系 双洗牌关系 q-模拟多重zeta值 motive理论 罗巴代数
原文传递
Krattenthaler反演公式的简短证明
19
作者 马欣荣 《数学学报(中文版)》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89-592,共4页
为了提出研究Lagrange反演关系的统一方法,Krattenthaler建立了算子方法,并由此得到一个广泛的反演关系:Gould-Hsu-Carliz-Krattenthaler反演公式.本文利用Lagrange插值公式给出它的一个简短证明,进一步地证明在Lagrange插值的意义下,... 为了提出研究Lagrange反演关系的统一方法,Krattenthaler建立了算子方法,并由此得到一个广泛的反演关系:Gould-Hsu-Carliz-Krattenthaler反演公式.本文利用Lagrange插值公式给出它的一个简短证明,进一步地证明在Lagrange插值的意义下,该反演关系是唯一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子 反演关系 q-模拟
原文传递
Inverse Chain of inverse Relation
20
作者 马欣荣 王天明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and Exposition》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6,共10页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investigations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inverse chain of arbitrary inverse relation with emphasis on tile inverse chain of Gould-Hsu inverse and of its q-analogue. Some new identities are obta...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investigations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inverse chain of arbitrary inverse relation with emphasis on tile inverse chain of Gould-Hsu inverse and of its q-analogue. Some new identities are obtained under this point of 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rse matrix inverse chain ident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