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8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I-C椎间融合器植入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宋燕美 赵改平 +6 位作者 李鹏祥 夏费一 董自强 毕厚海 陈楠心 马童 涂意辉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4-120,共7页
目的研究ROI-C椎间融合器植入颈椎C5~6节段后对下颈椎C3~7整体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与椎体生物力学特性及力传导模式的影响。方法采用ROI-C植入和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两种术式建立颈椎C5~6节段退行性病变的有限... 目的研究ROI-C椎间融合器植入颈椎C5~6节段后对下颈椎C3~7整体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与椎体生物力学特性及力传导模式的影响。方法采用ROI-C植入和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两种术式建立颈椎C5~6节段退行性病变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两种术式下C3~7颈椎段在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时ROM以及椎间盘、椎体和内植入器械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ROI-C植入后对邻近节段ROM的影响相对较小,减小了椎间盘的负荷,但椎体应力显著增加,C5椎体应力增加了251%。植骨融合内固定后,手术节段ROM减小86%~91%,邻近节段ROM以及椎间盘和椎体应力均明显增加。结论 ROI-C植入对颈椎ROM和椎间盘应力的影响较小,对椎体应力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ROI-C植入和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临床植入手术方案的设计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i-c椎间融合器 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 下颈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前凸角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
2
作者 周友志 高鹏 +5 位作者 袁庆森 谭颖 徐世涛 陈广林 王进强 张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71-3178,共8页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3年4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分为融合器沉降组(25例,≥2 mm)和非融合器沉降组(68例,<2 m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应用逐步回归法评估各危险因素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结果与结论:①最终校正混杂因素后,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均与融合器沉降风险仍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②年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改善值、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以及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均是融合器沉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③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当P=0.80时,约登指数最高,预测效果最好,准确度为89.27%,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89.89%;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区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④随着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升高,融合器沉降风险增加,影响临床疗效;⑤提示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临床医生应多加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斜外侧腰融合 经皮弓根钉固定 前凸角 融合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置入微创椎间融合器高度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3
作者 张若帆 关欢欢 +8 位作者 何卓群 张云凤 金凤 王志强 王建忠 李筱贺 祝勇 王海燕 张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421-4429,共9页
背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青少年腰疼的主要病因,目前绝大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干预,而当长期的非手术治疗尝试后,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充分缓解或者当患者出现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时,手术可能是防止进一步损伤的必要手段... 背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青少年腰疼的主要病因,目前绝大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干预,而当长期的非手术治疗尝试后,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充分缓解或者当患者出现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时,手术可能是防止进一步损伤的必要手段,而选择合适的椎间融合器至关重要。目的:探究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置入不同高度微创椎间融合器固定后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采集一名17岁男性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节段突出)的CT扫描资料,MIMICS三维重建后,选择用与实验对象椎间隙等高和高于椎间隙3 mm椎间融合器进行分析,设计重建两种可膨胀混合材料椎间融合器:融合器L前高11 mm、后高9 mm、宽9 mm、长28 mm;融合器H前高14 mm、后高11 mm、宽11 mm、长28 mm,并对腰椎融合器进行建模。将融合器与腰椎模型经过优化处理,逆向建模后导入ABAQUS并最终得到腰椎融合三维模型。模拟人体腰椎后伸、前屈、右侧弯、左侧弯等生理活动,得到相应应力云图,观察L4-5椎体在7种不同工况下的生物力学特征。结果与结论;(1)两种融合器终板最大应力均在前屈和后伸工况,前屈工况H融合器上、下终板应力值为(18.27±3.80)MPa和(15.02±3.24)MPa;L融合器上、下终板应力值为(9.16±0.05)MPa和(9.17±1.83)MPa;后伸工况H融合器上、下终板应力值为(19.11±4.03)MPa和(16.32±3.72)MPa;L融合器上、下终板应力值为(9.13±0.01)MPa和(4.92±1.01)MPa;(2)除中立位L5上终板,其余不同工况下H型融合器终板应力值均大于L型融合器终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同一椎间隙中选择高度超过椎间隙高度3 mm的椎间融合器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腰盘突出症 融合器 内固定 融合器高度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自锁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人长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4
作者 张瑛凯 夏阔 +3 位作者 王厚磊 王京 周嘉琦 赵明东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3,62,共7页
目的应用自锁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人群长节段颈椎病,与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手术结果进行对比,评估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回顾性收集3~4节段(C3~C7)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 目的应用自锁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人群长节段颈椎病,与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手术结果进行对比,评估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回顾性收集3~4节段(C3~C7)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的老年患者(>60岁)病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A组,24例)或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B组,18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测量术前、术后颈椎各方向椎间隙高度、功能段高度和颈椎前凸角。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记录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上肢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前颈椎间隙高度、功能段高度及颈椎前凸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切口短于B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上肢VAS、术后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功能段高度、颈椎前凸角的恢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是治疗长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与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相比,可避免术后吞咽困难,切口更小,手术时间更短,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节段颈 零切迹融合器 前路手术 吞咽困难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枚与双枚椎间融合器在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失稳中的临床疗效比较
5
作者 许梅辛 李雪弘 +2 位作者 冯瑶 孙艳娟 刁文杰 《中国内镜杂志》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比较腰椎间隙植入单枚与双枚融合器在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该院诊断为L4、L5或S1节段Ⅰ°至Ⅱ°滑脱,采用椎间孔镜行椎间融合器植入、经皮椎弓根螺钉和钉棒系统固定的患... 目的比较腰椎间隙植入单枚与双枚融合器在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该院诊断为L4、L5或S1节段Ⅰ°至Ⅱ°滑脱,采用椎间孔镜行椎间融合器植入、经皮椎弓根螺钉和钉棒系统固定的患者101例(101个椎体),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A组(单枚融合器组)和B组(双枚融合器组)。其中,A组51例,51个椎体滑脱,B组50例,50个椎体滑脱。于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和术后15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滑脱距离、椎间隙高度、椎间隙融合情况、椎体沉降率、腰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腰椎Oswer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的差异。结果101例患者均获得全程随访,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组VAS评分为(7.32±0.57)分,B组为(7.14±0.61)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ODI为(27.44±9.52)%,B组为(21.89±8.46)%,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9和15个月随访时,A组椎间隙融合率分别为11.76%、68.63%和90.20%,B组椎间隙融合率分别为18.00%、80.00%和96.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个月随访时,A组椎间隙高度为(0.45±0.07)cm,明显小于B组的(0.58±0.06)cm,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A组术后椎体滑脱距离为(0.33±0.18)mm,与B组的(0.28±0.21)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结论植入双枚融合器可以提供更多的接触面积和更佳的稳定性,缩短椎体融合时间,增加椎体融合率,减少椎体沉降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器 孔镜 失稳 比较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融合器联合甲钴胺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贾天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4期042-046,共5页
对椎间融合器与甲钴胺片联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成效予以评估,探究此种联合疗法对症状改良及功能复原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于 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6 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择取 40 例,随机划分成对照组(... 对椎间融合器与甲钴胺片联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成效予以评估,探究此种联合疗法对症状改良及功能复原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于 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6 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择取 40 例,随机划分成对照组(20 例)和实验组(20 例)。对照组施行甲钴胺片治疗,实验组则在其基础上联用椎间融合器。结果 实验组在疼痛减缓、功能优化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显著胜过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不良反应的出现概率较低。结论 椎间融合器联合甲钴胺片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较于单纯的药物治疗,更具优势,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加快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器 甲钴胺片 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DF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7
作者 杨健 毕衡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3期1701-1706,共6页
目的:评估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ACDF手术治疗的34例脊髓型颈椎... 目的:评估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ACDF手术治疗的3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使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分别评估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以及融合节段的Cobb角,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吞咽困难)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4例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显著改善,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和融合节段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2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但症状在一周内缓解,最终完全消失。所有患者椎间骨性融合成功,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在ACDF手术中应用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改善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及融合节段的Cobb角,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zero-profi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s in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and to observ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Methods: A total of 34 patients with CSM who underwent ACDF using zero-profi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s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2 were included. The 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intervertebral height, cervical Cobb angle, and fusion segment Cobb angle were assessed.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e.g., dysphagia) and bone graft fusion were also observed. Results: Postoperatively, the VAS scores for pai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all 34 patients. The intervertebral height, cervical Cobb angle, and fusion segment Cobb angle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better compared to preoperative values. Two patients experienced dysphagia, which resolved within one week and completely disappeared. All patients achieved successful intervertebral bony fusion, with a low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The use of zero-profi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s in ACDF demonstrate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icacy, improving intervertebral height, cervical Cobb angle, and fusion segment Cobb angle, with a low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 前路盘切除植骨融合 零切迹融合器 COBB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I-C融合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怀栓 张猛 +7 位作者 潘玉林 杨广辉 郭小伟 王祥善 李保田 熊森 郭亮兵 郭营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10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ROI-C融合器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单节段颈椎病患者123例,应用ROI-C融合器行ACDF治疗56例为观察组,应用颈前路钉... 目的探讨应用ROI-C融合器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单节段颈椎病患者123例,应用ROI-C融合器行ACDF治疗56例为观察组,应用颈前路钉板系统行ACDF治疗者67例为对照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吞咽困难发生情况;记录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和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ale, mJOA)以及颈椎前凸度、椎间高度;随访观察有无远期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76.96±8.98)min]短于对照组[(82.31±7.57)min](P<0.05),术中出血量[(51.64±20.35)mL]少于对照组[(57.97±17.90)mL](P<0.05),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35.7%)低于对照组(58.2%)(P<0.05),中位吞咽困难持续时间(13.5 d)短于对照组(18.0 d)(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VAS评分[(1.56±0.98)、(1.59±1.02)分]、NDI评分[(13.57±2.85)、(14.11±3.25)分]均较术前[VAS评分(6.12±2.15)、(5.90±1.92)分,NDI评分(35.73±2.81)、(36.21±3.74)分]降低(P<0.05),mJOA评分[(13.89±2.56)、(13.80±3.15)分]较术前[(11.43±2.10)、(11.66±1.92)分]提高(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颈椎前凸度[(15.75±4.21)°、(13.85±3.13)°]、椎间高度[(6.30±1.05)、(5.97±0.97)mm]均较术前[(10.42±6.74)°、(10.99±5.81)°,(4.86±1.18)、(4.69±1.02)mm]增加(P<0.05),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21.46±4.51)个月,观察组邻椎退行性变发病率(8.9%)低于对照组(23.9%)(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植骨融合率(64.3%)高于对照组(46.3%)(P<0.05),末次随访时2组椎间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应用ROI-C融合器行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可达到与应用颈前路钉板系统行ACDF同样的临床疗效和更好的影像学结果,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吞咽困难、邻椎退行性变的发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i-c椎间融合器 前路盘切除植骨融合 吞咽困难
原文传递
椎间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ROI-C)用于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9
作者 杜永贵 甘鸿川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20期17-20,共4页
讨论椎间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ROI-C)应用于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价值。研究对象为56例接受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患者,研究时间为2020年5月—2023年12月。采用奇偶分组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 讨论椎间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ROI-C)应用于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价值。研究对象为56例接受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患者,研究时间为2020年5月—2023年12月。采用奇偶分组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8例。参照组采用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采取ROI-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术后,试验组融合节段前凸角与参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术后,试验组颈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参照组,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发现,ROI-C应用于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中,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还能加快异常椎体恢复速度,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减压融合 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危险因素分析
10
作者 钟沃权 李卓夫 +5 位作者 李危石 刘杉杉 齐强 郭昭庆 孙垂国 郭新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1-567,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器脱出(cage retropulsion,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因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CR行翻修手术的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63.7±9.9岁,纳入CR组。根...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器脱出(cage retropulsion,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因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CR行翻修手术的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63.7±9.9岁,纳入CR组。根据相同的融合及固定节段、初次手术时间(±1年)、性别、年龄(±2岁)在无融合器脱出及移位的患者中按照2∶1的比例进行配对共匹配3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65.2±10.2岁。CR组初次手术平均固定节段数为1.8±0.8个,融合节段数为1.5±0.6个;发现CR距离初次手术时间为7个月(0.75~132个月);17例患者中单个节段CR 15例,两个节段CR 2例。在两组患者术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病变节段椎间高度(disc height,DH)、屈伸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通过术前腰椎CT检查测量腰椎椎体CT值;通过腰椎MRI检查定义椎间盘形态;在术后即刻腰椎X线片上测量融合器位置(融合器后缘标记线到下位椎体后上缘的距离与下位椎体上终板前后径的比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两组间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CR组椎体CT值小于对照组(124.8±39.7 vs 147.7±38.2,P=0.011),术后即刻X线片上融合器位置较对照组更靠后(0.15±0.09 vs 0.31±0.07,P<0.001);两组间术前LL(40.8°±12.9°vs 42.4°±7.5°,P=0.717)、PT(19.6°±7.1°vs 17.1°±6.7°,P=0.356)、SS(27.7°±6.5°vs 31.0°±4.3°,P=0.144)、PI(44.3°±13.8°vs 44.7°±13.9°,P=0.926)、DH(10.1±2.4mm vs 8.8±1.4mm,P=0.066)、ROM(4.3°±2.8°vs 4.4°±2.2°,P=0.950)、梨形椎间盘比例(33.3%vs 21.4%,P=0.40)均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椎体CT值低(骨质疏松)(OR=0.975,P=0.043)和融合器位置靠后(OR=28.393,P=0.003)是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质疏松与融合器放置靠后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CR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融合 融合器脱出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足骨长期力学适应性的椎间融合器数字化设计和验证
11
作者 何思渊 霍梦科 +1 位作者 赵志旭 张运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6-36,共1页
目的低刚度的多孔结构减少了植入器械骨的应力屏蔽,同时孔洞内的骨长入也有助于提高骨整合效果。现有半经验性方法难以设计满足骨长期适应性的植入器械结构,为此研究和发展数字仿真方法预测术后植入器械上的骨组织再生和器械应力环境下... 目的低刚度的多孔结构减少了植入器械骨的应力屏蔽,同时孔洞内的骨长入也有助于提高骨整合效果。现有半经验性方法难以设计满足骨长期适应性的植入器械结构,为此研究和发展数字仿真方法预测术后植入器械上的骨组织再生和器械应力环境下的骨重塑,以及植入器械结构的数学优化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包含引导骨柱长入的多孔结构和调节应力环境多孔结构的椎间融合器。方法采用agent方法建立骨组织再生仿真模型,计算术后早期融合器骨沉积状态;发展椎骨载荷环境推测方法,以及椎间融合器力学环境下骨重塑仿真方法;通过建立骨组织生长和设计域变量的数学关联,兼顾疲劳应力约束,在初始骨沉积状态上采用移动渐近线方法求解融合器最优结构。结果骨组织再生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骨组织初始主要在融合器的顶部和底部聚集,为椎间融合器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初始的生物力学环境参考。以骨长期适应性为优化目标求解的椎间融合器结构能改善骨单元和设计域单元应力集中的现象,并有效促进了骨量的增加,且融合器的应力水平低于金属疲劳应力。结论数学方法求解获得的融合器结构在椎骨载荷下提高了骨柱内的骨量,同时融合器结构的应力水平低于疲劳应力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器 骨整合 长入 多孔结构 骨组织 应力约束 数学方法 疲劳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忠友 陈平泉 +9 位作者 赵兴 吴宏飞 张建乔 方向前 宋永兴 俞伟 裴斐 范顺武 宋国浩 范时洋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3-44,共12页
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 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1例;年龄20~81(60.90±10.06)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腰椎管狭窄症3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28例,腰椎内固定术后邻椎病11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椎间隙炎7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5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提示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57例,骨密度正常87例。融合节段数:单节段124例,2节段11例,3节段8例,4节段1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40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104例。记录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对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观察融合器沉降对于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中位数99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6 ml;术中发生终板损伤30例,合并椎体骨折5例。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14.57±7.14)个月。随访过程中除原发性腰椎间隙炎病例、部分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病例,其余出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器沉降现象,其中正常沉降119例,异常沉降25例(Ⅰ级23例,Ⅱ级2例)。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48±1.84) mm恢复至术后3~5 d的(12.65±2.03) mm及末次随访时的(10.51±1.81) mm,术后3~5 d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后3~5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为94.4%(136/144)。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由术前的(6.55±2.29)、(4.72±1.49)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0±0.82)、(0.60±0.03)分(P<0.000 1);ODI由术前的(38.50±6.98)%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1.30±3.27)%(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31.3%(45/144),再手术率9.72%(14/144),其中因融合器沉降或移位而再次手术8例,占再手术的57.14%(8/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Stand-alone OLIF组、2节段或以上融合组、终板损伤组中其异常沉降例数分别高于骨量正常组、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单节段融合组、终板无损伤组。结论:融合器沉降是OLIF术后较为常见的现象,术前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Stand-alone OLIF应用、2节段或以上融合和术中终板损伤可能是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重要因素。虽然融合器沉降程度与临床症状无明显相关,但存在融合器移位的风险,需要加强预防,以降低因融合器沉降而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再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 融合 终板损伤 融合器沉降 融合器移位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在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张宗余 姜为民 +4 位作者 李雪峰 汪恒 史金辉 陈洁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0-516,共7页
目的:对比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ROI-C在颈椎病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桥形锁定椎间融合器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 目的:对比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ROI-C在颈椎病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桥形锁定椎间融合器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共104例。其中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组(A组)患者46例,共89个节段,作为观察组;应用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组)患者58例,共106个节段,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位X线片,CT冠矢状重建,MRI检查,术后3d摄片复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定期随访,行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片复查,选择性复查CT及MRI,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术前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椎间高度、融合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73.2±8.1min,两个节段127.4±13.4min,三个节段152.7±19.4min)及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62.3±20.2ml,2个节段83.2±32.4ml,3个节段 110.5±54.3ml)均明显低于B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84.3±7.2min,两个节段147.6±13.1min,三个节段184.1±21.3min;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100.2±22.1ml,2个节段128.3±35.3ml,3个节段190.6±57.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9.49±0.83分和12.45±1.00分,B组分别为9.21±1.00分和12.04±0.89分,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94±0.56分和1.24±0.44分,B组分别为2.88±0.54分和1.26±0.43分,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Cobb角分别为20.35°±7.12°和26.82°±6.13°,B组分别为18.34°±7.32°和25.32°±8.91°,两组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83±1.02mm和8.47±1.83mm,B组分别为5.54±1.82mm和8.03±2.43mm,两组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6.52%,46例患者中仅有3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且症状在1个月内逐渐缓解;B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4.48%,58例患者中,轻度吞咽困难13例,中度吞咽困难7例。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A组45例融合,融合率为97.8%;B组55例融合,融合率为94.8%;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未融合病例,至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明显,无相关不适。两组患者均无气管、食管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能有效地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可以获得满意的融合率,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周围组织损伤较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有望替代cage联合钛板固定应用于治疗颈椎病的前路融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减压融合 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ROI-C融合器沉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国 吴建峰 黄稳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63-1069,共7页
目的:分析采用ROI-C行颈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总结采用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83例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 目的:分析采用ROI-C行颈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融合器沉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总结采用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83例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手术节段、吸烟史及骨密度检查结果。在术前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整体曲度(cervical alignment,CA)、融合节段角度(segmental angle,SA)、椎间隙前高度(anterior disc height,ADH)和椎间隙后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DH)。将随访的中立位颈椎侧位X线片与术后即刻比较,ADH或PDH丢失>2mm判定为融合器沉降,分入沉降(subsidence)组(S组,22例),并记录沉降的部位;≤2mm分入未沉降(nonsubsidence)组(N组,61例)。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对以上参数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单节段ACDF术后ROI-C沉降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进一步分组使用χ2检验计算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LR)进行评价。结果:单节段ACDF术后ROI-C沉降发生率为26.5%(22/83),其中陷入椎体前方终板者占63.6%(14/22)。S组、N组年龄分别为59.86±12.11岁、52.77±10.3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性别、吸烟史、手术节段和骨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组术前的CA、SA、ADH分别为-0.800°±5.637°、0.432°±2.162°和3.768±1.210mm,N组分别为4.893°±5.718°、1.198°±1.826°和5.066±1.25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1和P〈0.001),两组的P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A和年龄是ROI-C沉降的危险因素(P=0.014和P=0.038)。根据术前CA情况将患者分为术前CA后凸(CA<0°)和前凸(CA≥0°)组,根据术前年龄将患者分为<60岁和≥60岁组,χ2检验显示术前CA后凸和60岁以上病例ROI-C沉降概率分别比前凸和60岁以下病例高12.5倍和4.5倍(LR=12.529,P〈0.001;LR=4.454,P=0.030)。结论:术前CA后凸和年龄60岁以上是单节段ACDF术后ROI-C沉降的危险因素。选择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时应考虑这两项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盘切除减压融合 融合器 沉降 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ROI-C置入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袁致海 赵海康 +1 位作者 陈明生 荣波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9期1372-1374,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ROI-C置入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研究组患者采用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联合RO...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ROI-C置入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研究组患者采用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联合ROI-C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ACDF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手术节段前凸角和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法评价颈椎病神经功能。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前凸角、Cobb角较对照组明显增大,且JOA评分及JOA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CDF采用ROI-C置入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较好,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减压 桥形融合器 脊髓型颈 并发症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后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席金涛 鲁齐林 +7 位作者 汪洋 王小娟 吕鹏 陈龙 石震 谢维 竺义亮 李绪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94-1398,共5页
背景:既往文献报道融合器与原位置相比移位超过2 mm即认为融合器后移。目前临床观察发现导致融合器移位的因素较为复杂,这些因素与融合器后移的关联目前还无法明确。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后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 背景:既往文献报道融合器与原位置相比移位超过2 mm即认为融合器后移。目前临床观察发现导致融合器移位的因素较为复杂,这些因素与融合器后移的关联目前还无法明确。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后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采用椎间融合器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手术的200例患者,根据术后(拔除引流管第2天)及术后1,3,6,12个月椎体融合器后缘距椎体后缘距离,将患者分为融合器后移组(≥2 mm)与融合器未后移组(<2 mm),对可能影响融合器后移的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手术时间、出血量、终板损伤、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cage置入深度、cage大小、节段性前凸角等进行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①15例发生融合器后移(15/200);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单因素分析结果为椎间隙高度差、佩戴支具时间、节段性前凸角差、骨密度、年龄与融合器后移有关;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cage大小、终板损伤情况及cage置入的位置是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④结果说明,融合器后移受节段性前凸角差、骨密度、cage大小、终板损伤情况、佩戴支具时间及cage置入的深度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腰融合 融合器 后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疲劳作用下3D打印椎间融合器的失效形式分析
17
作者 陈磊浩 黄秀玲 +1 位作者 朱俊俊 华子恺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88-488,共1页
目的3D打印椎间融合器拥有多孔性结构以及骨小梁构造,有利于骨长入并促进融合。相较于传统融合器而言,3D打印椎间融合器在结构失效模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方法本研究选用3D打印金属融合器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标准方法,对融合器进... 目的3D打印椎间融合器拥有多孔性结构以及骨小梁构造,有利于骨长入并促进融合。相较于传统融合器而言,3D打印椎间融合器在结构失效模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方法本研究选用3D打印金属融合器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标准方法,对融合器进行了动态压缩、剪切以及扭转等体外力学等效试验,实时监控样品表面形变和材料的疲劳性能,记录融合器的疲劳寿命及其断裂特征,重点观察融合器骨小梁结构、连接点的失效形式,评估融合器失效对人体的潜在风险。结果和结论除了椎间高度丢失、断裂等失效形式以外,3D打印融合器还会伴有金属颗粒或粉末掉落等特有失效情况。通过上述研究,期望阐明3D打印椎间融合器在疲劳加载后的失效形式及其对人体的潜在风险,为该类医疗器械的优化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器 骨小梁结构 3D打印 医疗器械 金属颗粒 失效形式 等效试验 多孔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
18
作者 熊礼顺 谭菁华 +1 位作者 尹健 晏怡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165-3171,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 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18例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钛板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评估临床疗效;测量颈椎Cobb角(C2-7)、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高度;通过术后CT观察融合器内外骨桥接情况评估融合情况及融合器下沉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JOA评分、NDI评分、平均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显著低于钛板组(P<0.05),术后3个月零切迹组的融合节段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器外骨桥接(ExGB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各随访时间点其余影像学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DF中,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和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临床疗效相似,均能显著改善颈椎功能及术后影像学指标,但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较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显著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终末期随访,前者对融合节段Cobb角的改善效果及其ExGBB情况优于后者,更有利于促进植骨融合;两种融合器均有发生下沉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切迹融合器 前路盘切除融合 融合器 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汤俊峰 凤晓翔 +2 位作者 孙良业 龚保军 高庆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5期530-534,共5页
目的 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2-12诊治的64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所有患者按标准化常规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进行手术,所用椎间融合器均为同一厂家产品。术后第一次复查腰椎正侧... 目的 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2-12诊治的64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所有患者按标准化常规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进行手术,所用椎间融合器均为同一厂家产品。术后第一次复查腰椎正侧位片发现以下任意一点即可判定为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1)腰椎侧位X线片上椎间融合器前端超出椎体前缘;(2)后端距离椎体后缘<3 mm;(3)椎间融合器上下端突破终板进入椎体内;(4)腰椎正位片显示椎间融合器位于椎间隙外1/3。结果 64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5个月。发生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55例,占8.5%。根据椎间融合器位置情况分为良好组(593例)与不良组(55例)。两组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组椎间融合器并发症发生情况优于不良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良好组与不良组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诊断、接受手术年度、腰椎前凸角、椎间隙形状和高度、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融合节段数、椎间融合器型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良好组与不良组在骨质疏松、既往微创手术史、椎间隙角度变化值、椎间隙滑移距离、手术方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椎间隙角度变化、椎间隙滑移距离及手术方式是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骨质疏松、动力位片椎间隙角度变化大和滑移距离长、手术方式均是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在手术中必要时需反复C型臂X线机透视以尽量避免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脊柱融合 融合器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预测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越然 王琦琳 +2 位作者 张映波 贾宇豪 刘衍航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1期132-136,共5页
腰椎间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滑脱及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其中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以其较高的融合率和良好的术后恢复效果等优势,逐渐成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椎间融合器在PLIF术后被广泛应用,但大量研究表明,接受PLI... 腰椎间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滑脱及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其中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以其较高的融合率和良好的术后恢复效果等优势,逐渐成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椎间融合器在PLIF术后被广泛应用,但大量研究表明,接受PLIF术的患者常出现椎间融合器下沉现象。PLIF术后椎间融合器下沉与患者的个体因素、融合器的特性以及手术操作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临床上,X线、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用于评估和预测PLIF术后的椎间融合情况。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文献,对PLIF术后椎间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预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预防PLIF术后椎间融合器下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后路腰融合 融合器 危险因素 影像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