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视频过度使用及注意力不集中与初中生拒学行为的关系
1
作者 李幼东 王建强 +4 位作者 王紫妍 刘久楹 吕晶 葛怡然 杜玉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共8页
目的:探讨初中生短视频过度使用、注意力不集中与拒学行为的显要表现及内在关联。方法:选取1 106名在校初中生进行调查,采用短视频APP过度使用量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的注意力不集中维度、拒绝上学行为问卷评估短视频过度使... 目的:探讨初中生短视频过度使用、注意力不集中与拒学行为的显要表现及内在关联。方法:选取1 106名在校初中生进行调查,采用短视频APP过度使用量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的注意力不集中维度、拒绝上学行为问卷评估短视频过度使用程度、注意力不集中、拒学行为。采用R语言网络分析工具包评估单个网络的核心节点和共存网络的桥梁节点,比较不同性别和年级的网络结构差异。结果:短视频过度使用、注意力不集中、拒学行为网络的核心节点分别为“使用短视频会增强与他人的联系”(预期影响值=1.03)、“容易分心”(预期影响值=1.99)、“学校疏离”(预期影响值=0.83)。共存网络的桥梁节点为“违抗行为”(桥预期影响值=0.69)、“难以从事持续性的脑力活动”(桥预期影响值=0.47)。网络结构差异分析发现,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共存网络的核心节点分别为“因使用短视频而停止做其他事”“违抗行为”“学习能力”。结论:初中生短视频过度使用、注意力不集中、拒学行为的显要表现分别为使用短视频会增强与他人的联系、容易分心、学校疏离;三者共存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违抗行为、难以从事持续性的脑力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过度使用 注意力不集中 拒绝上学行为 初中生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何欺凌者“屡教不改”?——校园欺凌循环发生的文化根源及系统防治
2
作者 石亚兵 解艳飞 余庆 《全球教育展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83,共20页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关注和竭力防治,校园欺凌事件仍层出不穷,且存在大量欺凌者“屡教不改”的现象。遗憾的是,学术界缺乏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已有研究对校园欺凌的归因也无法解释校园欺凌的循环发生和欺凌者的“...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关注和竭力防治,校园欺凌事件仍层出不穷,且存在大量欺凌者“屡教不改”的现象。遗憾的是,学术界缺乏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已有研究对校园欺凌的归因也无法解释校园欺凌的循环发生和欺凌者的“屡教不改”。为此,本研究以初中生小明为核心线索,纵向追踪了小明作为欺凌者在三次欺凌事件中“屡教不改”的行为逻辑和内在困境。研究发现,学校、家庭和社会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校园欺凌的发生,也首次揭示了不同影响因素与校园欺凌之间的相关性。具体来说,社会文化中的不利因素是“弱相关”,为欺凌的发生提供了土壤和生长空间;学校与家庭构成“强相关”,其中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两种家庭文化衍生了不同类型的群体,构成了欺凌行为发生的直接根源;学校是欺凌循环发生的“炮架”,其异体同构的处理方式不见其效,反而助推了欺凌行为的发生和升级。防止欺凌者“屡教不改”现象的发生、阻断欺凌循环链条,需围绕“强相关”构建系统防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屡教不改 社会不利因素 强弱相关 家校共育
原文传递
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问题研究进展
3
作者 牛红利 容东环 +1 位作者 朱建立 任衍镇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08-112,共5页
拒绝上学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对儿童青少年个人、家庭、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时间越久,重新回到学校的难度就越大。因此,综述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结果进行梳理,主要从概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及干... 拒绝上学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对儿童青少年个人、家庭、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时间越久,重新回到学校的难度就越大。因此,综述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结果进行梳理,主要从概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及干预方面进行评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受拒绝上学问题困扰的儿童青少年提供有效的支持,助力其早日重返校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绝上学 儿童青少年 影响因素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拒绝上学青少年父母亲职压力研究及家校社医联合干预路径探索
4
作者 何颖鑫 阮琳燕 +1 位作者 张椿娥 何丽 《中华家教》 2024年第4期53-64,共12页
近年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拒绝上学现象。孩子拒绝上学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冲击,本研究从家长应对孩子拒绝上学的行为出发,主要探究家长在这一过程中承受的压力情况。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和实物收... 近年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拒绝上学现象。孩子拒绝上学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冲击,本研究从家长应对孩子拒绝上学的行为出发,主要探究家长在这一过程中承受的压力情况。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和实物收集法,对收集的访谈文本进行类属分析,探究拒绝上学青少年父母的亲职压力。研究结果发现,其亲职压力有三个系统性来源:一是微观个体层面,主要表现为负性情绪的折磨、躯体反应的加重;二是中观家庭层面,主要表现为亲密关系的失衡、代际冲突的加剧;三是宏观社会层面,主要表现为家校沟通的屏障、求助无门的困扰。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家校社医联合干预的路径:家庭层面应做好自我关怀,增加情感交流;学校层面应加强沟通指导,灵活调整制度;社会层面应构建互助平台,正确宣传引导;医疗层面应畅通绿色通道,多学科联合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绝上学(拒学) 亲职压力 家校社医 联合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拒绝上学住院儿童的临床分析及个性特征初探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晨阳 林节 甘诺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11-413,共3页
目的 :探讨拒绝上学住院儿童的临床特点 ,诊断及个性特征。方法 :对 4 4名因拒绝上学而入院的儿童进行临床分析 ,采用韦氏智测及艾森克个性问卷对研究组及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测试。结果 :因拒绝上学而入院的儿童中有 50 %被诊断为精神... 目的 :探讨拒绝上学住院儿童的临床特点 ,诊断及个性特征。方法 :对 4 4名因拒绝上学而入院的儿童进行临床分析 ,采用韦氏智测及艾森克个性问卷对研究组及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测试。结果 :因拒绝上学而入院的儿童中有 50 %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36 4 %被诊断为情绪障碍 ,4 5%被诊断为情感性精神障碍 ,9 1 %被诊断为品行障碍。 2 5%有家族精神病史 ,59 9%的儿童在其拒绝上学前有一定诱因。拒绝上学儿童拒绝上学时常伴有躯体症状 ( 54% ) ,情绪反应 ( 77 3% ) ,拒绝上学可发生于各智商段边缘智力及以下者显著多于对照组儿童。拒绝上学儿童与正常对照组艾森克个性问卷有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熟悉拒绝上学儿童的临床特点及个性特征 ,有助于家长、教师及临床工作者对拒绝上学儿童进行早期预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绝上学儿童 临床特点 诊断 IQ 个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症所致学校拒绝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7
6
作者 武丽杰 孙彩虹 +2 位作者 夏薇 王海莲 陈素芬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引进日本儿童慢性疲劳综合症(childre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CFS)所致学校拒绝(不登校)的诊断基准并初步探讨国内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症所致学校拒绝的发生现况。【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哈尔滨市三个城区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 【目的】引进日本儿童慢性疲劳综合症(childre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CFS)所致学校拒绝(不登校)的诊断基准并初步探讨国内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症所致学校拒绝的发生现况。【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哈尔滨市三个城区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年龄在11.30-21.63岁的1 294名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①在所调查样本中,发生睡眠问题及慢性疲劳相关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43.82%和48.38%,初、高中生及不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中学生发生不同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晨起困难、入睡困难、嗜睡、夜间醒来的次数增加、睡眠时间颠倒以及失眠等;发生与慢性疲劳相关的不同症状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注意力及记忆力低下、全身疲劳倦怠感、头痛头重、咽喉痛、肌肉无力、眩晕、肌肉痛等;③在647名有睡眠障碍及慢性疲劳相关症状的学生中,有6.1%的学生符合日本儿童慢性疲劳综合症所致学校拒绝的诊断基准,有一定比例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学校状况不良。【结论】国内中学生由慢性疲劳所致的学校拒绝现况也较严重,应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疲劳 学校拒绝 中学生 现况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氟西汀治疗拒绝上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芳 吴歆 +1 位作者 朱澜 施穗琴 《临床误诊误治》 2007年第7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及氟西汀治疗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SR)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7月~2007年3月符合SR诊断标准者75例,随机分为CBT组(n=36)、CBT+氟西汀组(n=39),疗程24周,治疗...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及氟西汀治疗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SR)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7月~2007年3月符合SR诊断标准者75例,随机分为CBT组(n=36)、CBT+氟西汀组(n=39),疗程24周,治疗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临床全面印象量表(CGI-S)和返校率进行评估.结果:CBT组治疗前后SAS、SDS、CGI-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返校率72.22%;CBT+氟西汀组治疗前后SAS、SDS、CGI-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返校率82.05%.两组间返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BT和CBT联合氟西汀均可以有效治疗SR,以联合治疗效果可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拒绝上学 认知行为治疗 氟西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行为治疗拒绝上学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歆 刘芳 +3 位作者 陈翠华 黄玲 林经纬 施穗琴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及联合氟西汀治疗拒绝上学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符合拒绝上学诊断标准的患者95例,年龄8~18岁。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CBT组(n=47)、CBT+氟西汀组(n=48),疗程12周,治疗前后采用焦...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及联合氟西汀治疗拒绝上学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符合拒绝上学诊断标准的患者95例,年龄8~18岁。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CBT组(n=47)、CBT+氟西汀组(n=48),疗程12周,治疗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记录每组的返校率。结果:CBT组治疗前后SAS和SD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返校率74.5%;CBT+氟西汀组治疗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返校率83.3%。两组间返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T和CBT联合氟西汀均可以有效治疗拒绝上学,氟西汀不能提高CBT治疗拒绝上学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绝上学 认知行为 氟西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拒绝上学问题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胡静敏 李小白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第11期1710-1711,共2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拒绝上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儿童及青少年拒绝上学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拒绝上学的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因拒绝上学问题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 目的本研究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拒绝上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儿童及青少年拒绝上学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拒绝上学的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因拒绝上学问题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的60例患者及家属进行评定。结果门诊就诊的儿童及青少年中,男女比例(3.29:1)差异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拒绝否认(FF4)、母亲过分干涉或过分保护(MF2)、母亲拒绝否认(MF3)、母亲惩罚严厉(MF4)5个因子差异显著(t=10.7292,9.3540,3.7249,7.8419,10.815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5个因素是拒绝上学问题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拒绝上学的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具有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可能是导致拒绝上学问题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绝上学 父母教养方式 LOGISTIC回归分析 儿童及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咨询门诊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及疾病诊断调查 被引量:5
10
作者 沈红艳 程文红 《精神医学杂志》 2011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调查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发生的性别、发病年龄、发生率、持续时间以及诊断。方法收集2007年1—12月在心理咨询门诊就诊的学龄儿童青少年共2431例,采用自编人口学资料及相关信息调查表,对拒绝上学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有拒... 目的调查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发生的性别、发病年龄、发生率、持续时间以及诊断。方法收集2007年1—12月在心理咨询门诊就诊的学龄儿童青少年共2431例,采用自编人口学资料及相关信息调查表,对拒绝上学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有拒绝上学行为的共207例(8.5%),其中6。10岁53例(25.6%)、11~14岁128例(61.8%)、15~16岁26例(12.6%),男女比为1.72:1,男女生在年龄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X2=1.272,P=0.259)。情绪障碍发生率最高(45.4%),其次为精神分裂症以及心境障碍。三个年龄段均以情绪障碍为主要疾病构成,重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所占比例上升。拒绝上学时间为≤1个月95例(45.9%)、1—6个月62例(30.0%)、〉6个月50例(24.1%)。结论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现象的发生及持续时间随人口学特征以及诊断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拒绝上学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莹莹 曾玉 张晶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28-31,共4页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同伴拒绝会引起青少年学校适应不良、高危行为及行为障碍,且可能导致社会焦虑、社会抑郁及孤独等情绪问题。未来的相关研究需围绕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两极问题"、影响...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同伴拒绝会引起青少年学校适应不良、高危行为及行为障碍,且可能导致社会焦虑、社会抑郁及孤独等情绪问题。未来的相关研究需围绕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两极问题"、影响机制问题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同伴关系 同伴拒绝 学校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专图书馆计算机管理中的图书拒借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新国 《晋图学刊》 2001年第3期54-55,共2页
从流通环节、编目环节、读者环节和其他环节 4方面 ,对中专图书馆计算机管理中存在的图书拒借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中专图书馆 计算机管理 图书拒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拒绝上学概念的演变和原因探讨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洪芳 张建新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48-651,共4页
拒绝上学指学生不是由于家庭贫困或生病,而是由于某种心理、情绪、身体或社会的原因而不去学校的现象。欧美最早进行研究,日本进行了五十多年的研究。该文介绍日本此现象的称呼从“学校恐怖症”、“拒绝上学”到“不去上学”的演变;日... 拒绝上学指学生不是由于家庭贫困或生病,而是由于某种心理、情绪、身体或社会的原因而不去学校的现象。欧美最早进行研究,日本进行了五十多年的研究。该文介绍日本此现象的称呼从“学校恐怖症”、“拒绝上学”到“不去上学”的演变;日本学者从家庭、学校、社会方面对此现象进行的归因;拒绝上学的行为机制,如分离焦虑、情绪障碍、家庭关系不良;还介绍了日本教育部使用的小泉英二的分类。最后提示该现象在我国发展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恐怖症 拒绝上学 不去上学 概念演变 行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拒绝上学行为问卷的初步编制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玉霞 杨升平 +1 位作者 戴育红 孟宪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43-847,共5页
目的:编制适用于我国儿童的拒绝上学行为问卷(SRBQC)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在文献检索、访谈、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形成初始条目,选取中小学学生573人试测并形成正式问卷。选取中小学学生946人施测正式问卷,用于进行结构效度及... 目的:编制适用于我国儿童的拒绝上学行为问卷(SRBQC)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方法:在文献检索、访谈、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形成初始条目,选取中小学学生573人试测并形成正式问卷。选取中小学学生946人施测正式问卷,用于进行结构效度及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以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为效标检验效标效度;2周后,随机选取其中41人进行重测,检验重测信度。结果:问卷包括19个条目,分为违抗行为、学校疏离、负性情绪、学习能力、躯体感受5个因子,共解释59.793%的方差变异;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拟合较好(χ^2=329.51,df=142,χ^2/df=2.32,CFI=0.97,GFI=0.93,IFI=0.97,NFI=0.95,NNFI=0.96,RM SEA=0.05,SRM R=0.05);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与SASC得分呈正相关(r=0.18~0.34,P〈0.01或0.05)。总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7,各维度的系数在0.55~0.78;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4,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66~0.78。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儿童拒绝上学行为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用于我国儿童拒绝上学行为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拒绝上学行为 效度 信度 心理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拒学研究的历史沿革与我国解决学校出勤问题的干预模型建构 被引量:3
15
作者 阮琳燕 任彦名 +1 位作者 师艳荣 何丽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61-74,共14页
全世界近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存在不上学现象,国外一般将此问题概括为拒绝上学,即拒学,且在近百年的研究中已经建构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青少年拒学现象日益严重,然而相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还未引起学者及政府部门的足够... 全世界近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存在不上学现象,国外一般将此问题概括为拒绝上学,即拒学,且在近百年的研究中已经建构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青少年拒学现象日益严重,然而相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还未引起学者及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从时间维度梳理了拒学相关概念由逃学、学校恐惧症、分离焦虑、拒绝上学、拒绝上学行为再到学校出勤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地区维度概括了欧洲和日本对青少年拒学问题的研究脉络和重点。据此,呼吁通过高度回观学校出勤问题和分析青少年拒学议题,探究青少年拒学问题责任主体变迁背后的学科基础和实践逻辑,进而提出我国识别、干预和预防青少年拒学问题的实践体系及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绝上学(拒学) 拒绝上学行为 逃学 厌学 学校出勤问题 责任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欺凌与拒学行为潜在关联的多个案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阮琳燕 蔡辰 何丽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9-20,共12页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校园欺凌作为一种针对未成年人的恶意伤害行为,愈来愈受到大众的关注。根据以往实证资料的线索发现,部分拒学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曾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聚焦校园欺凌与学生拒学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关...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校园欺凌作为一种针对未成年人的恶意伤害行为,愈来愈受到大众的关注。根据以往实证资料的线索发现,部分拒学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曾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聚焦校园欺凌与学生拒学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关联,运用访谈法和实物收集法,针对单个案研究采用情境分析法,跨个案研究采用类属分析法,深度探究校园欺凌实际发生的情境与个体状况,结果发现:第一,校园欺凌的主体既有同伴,也有教师;第二,教师欺凌与教师惩戒根据教师行为的对象(行为本身或学生本人)、情境公开程度、发生时段/阶段、频次(是否重复)和时机、目的与心态、方式与方法及对学生身心影响程度等方面,可以被视为行为发生的连续谱,存在临界点;第三,校园欺凌与拒学行为的关系包括直接关联、间接关联两种情形,叠加影响模型可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重解释。对此,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应构建家长“先行”、教师“助导”、多方主体“互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同伴欺凌 教师欺凌 教师惩戒 拒学行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拒校障碍的诊断困境及CCMD-3范式下的诊断标准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丽娟 陈香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89-92,共4页
学界对心理病理性拒校的理论探讨有较长的历史,但在临床诊断中却缺少统一的诊断标准,从而导致拒校障碍诊断上的困境,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范式,从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病程标准和鉴别标准4个维度对拒校障碍的诊断... 学界对心理病理性拒校的理论探讨有较长的历史,但在临床诊断中却缺少统一的诊断标准,从而导致拒校障碍诊断上的困境,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范式,从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病程标准和鉴别标准4个维度对拒校障碍的诊断标准作初步探讨。拒校障碍的干预以个体的心理发展及未来的社会适应为根本目标,干预策略包括预防、及早发现、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校障碍 CCMD-3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们为什么不上学?中学生拒绝上学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史晓宇 阮琳燕 何丽 《社区心理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93-210,共18页
本文旨在探究中学生拒绝上学现象的影响因素。采用质性研究取向的个案研究法,选取北京市7名拒学中学生及其父母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结果显示中学生拒绝上学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特质鲜明,如人际敏感、完美主义的青少年;二是压力重重... 本文旨在探究中学生拒绝上学现象的影响因素。采用质性研究取向的个案研究法,选取北京市7名拒学中学生及其父母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结果显示中学生拒绝上学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特质鲜明,如人际敏感、完美主义的青少年;二是压力重重的校园,包括残酷的竞争与学业压力、高压高控的管理风格、面临危机的师生关系、倍感受伤的同伴群体、返校复学的重重障碍;三是环境糟糕的家庭,包括矛盾重重的父母关系、愈演愈烈的亲子冲突、日积月累的负面情绪、纠结复杂的二胎家庭、混乱失调的家庭功能;四是利弊难辨的新事物,包括网络与手机、电竞游戏、偶像练习生;五是精神医学问题,包括抑郁、焦虑状态。这些因素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中学生拒学行为。本文提示拒学的预防与干预需要依靠家校社医的联合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拒绝上学(拒学) 厌学 校园压力
原文传递
拒学症的临床表现及诊疗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莹莹 张若舒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3期34-37,共4页
拒学症是一种表现出多种症状并严重影响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心理障碍。从身心症状、抗拒行为、心理症状等三个方面入手,在评估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上本着多维度、多渠道的原则获取资源和实施治疗,帮助拒学症患者早日摆脱困扰。
关键词 拒学症 惧学症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 临床表现 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拒绝上学儿童青少年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调查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刚 杨孝 李启洪 《精神医学杂志》 2017年第6期424-427,共4页
目的了解拒绝上学儿童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状况及父母养育方式的状况。方法选取74名拒绝上学儿童青少年为研究组,75名正常上学学生为对照组,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及中文版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两组对象进行调查和比较。... 目的了解拒绝上学儿童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状况及父母养育方式的状况。方法选取74名拒绝上学儿童青少年为研究组,75名正常上学学生为对照组,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及中文版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两组对象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研究组FES-CV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和控制性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矛盾性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EMBU父亲情感温暖及理解因子分、母亲情感温暖及理解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分、父亲拒绝否认因子分、母亲过分干涉及保护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男生中,研究组EMBU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分、父亲拒绝否认因子分、母亲过分干涉及保护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母亲情感温暖及理解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女生中,研究组EMBU父亲情感温暖及理解因子分、母亲情感温暖及理解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分、父亲拒绝否认因子分、母亲过分干涉及保护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拒绝上学儿童青少年存在较为明显的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绝上学 儿童青少年 家庭环境 父母养育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