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一衡 徐丁 +3 位作者 徐华梓 池永龙 王向阳 黄其杉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12期902-905,共4页
目的:评价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诊断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30例行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65岁,平均45岁。手术在L4,... 目的:评价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诊断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30例行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65岁,平均45岁。手术在L4,5节段20例,L5S1节段9例,1例同时行L4,5、L5S1双节段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X线中立位椎间隙腹、背侧高度,动力位手术节段上下两椎体的边缘与其相邻椎体的边缘连线的夹角变化;CT测量指标包括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矢状径、硬膜囊横矢状径。手术采用椎板开窗或部分切除,椎管减压后棘突间植入Coflex装置。结果:随访5~19个月,ODI分值由术前的平均(62.41±10.38)分下降到平均(10.49±5.93)分(P<0.01),JOA分值由术前的平均(8.96±2.76)分提高到平均(25.36±1.55)分(P<0.01)。3例术后疼痛改善不明显而需药物或封闭治疗,3例麻痹及感觉减退症状无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未再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未发现与Colfex装置本身相关的并发症。X线检查椎间隙背侧高度明显增大,手术节段相邻椎体间运动幅度无明显增大。CT检查术后椎管内空间,硬膜囊面积均有所增加。结论: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短期相关并发症少,同时对增加椎管及硬膜囊面积,增加椎间隙后缘高度,防止相邻节段运动幅度增加以及预防邻椎病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腰椎 内固定器 骨科手术方法 减压术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前方Ventrofix加钛网植骨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5
2
作者 张世民 张兆杰 +2 位作者 刘昱彰 张禄堂 李星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1期955-957,共3页
目的:探讨前路Ventrofix加钛网植骨固定在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和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1例患者,应用侧前方入路行椎体部分切除减压,椎体间钛网加自体骨植骨及Ventrofix内固定手术治... 目的:探讨前路Ventrofix加钛网植骨固定在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和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1例患者,应用侧前方入路行椎体部分切除减压,椎体间钛网加自体骨植骨及Ventrofix内固定手术治疗,男15例,女6例;年龄21~46岁,平均32.2岁。骨折节段:T113例,T126例,L17例,L25例。平均脊柱后凸角20.1°。骨折载荷分享评分平均7.8分。21例均伴有不完全性瘫痪。采用Frankel分级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后凸角矫正、维持和内固定情况。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1例出现胸膜损伤,2例出现动力性肠梗阻,1例髂腹股沟神经损伤,1例切口愈合不良,对症治疗后均治愈。融合节段平均后凸角4.2°,矫正率79%。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影像学检查显示椎管管腔恢复正常,无内固定失败,矫正度无明显丢失,钛网无移位,螺钉无松动、断裂及退出现象,植骨均获得良好融合。结论:胸腰椎侧前方减压、椎体间钛网加自体骨植骨及Ventrofix内固定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但对于存在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避免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大伟 马远征 +3 位作者 朴庆佑 金荣水 薛海滨 顾苏熙 《脊柱外科杂志》 2010年第5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09年4月,行椎管减压、椎间融合(视椎间盘退变程度而定)联合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19例。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 目的探讨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09年4月,行椎管减压、椎间融合(视椎间盘退变程度而定)联合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19例。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9—25个月,平均16.8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ODI评分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非融合节段ROM明显减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ROM略有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节段的融合率为91.6%。结论使用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它能够在提供稳定的力学环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度,有利于缓解椎间盘退变,可能避免刚性内固定引起的邻近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柱滑脱 椎间盘移位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炎症因子及神经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明 付姜峰 邱学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5年第1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究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炎症因子及神经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2020年4月—2022年11月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收治的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行常规... 目的:探究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炎症因子及神经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2020年4月—2022年11月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收治的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行常规椎弓根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因子水平、神经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均较对照组优(P<0.05)。观察组术后1周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较对照组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1周神经因子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1年神经功能较对照组优(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腰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可有效促进炎症因子、神经因子和神经功能恢复,且具有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折 脊髓损伤 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炎症因子 神经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微矫形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的疗效
5
作者 陈家豪 范丽萍 +2 位作者 毛炜彬 钱佳敏 陈哲 《浙江临床医学》 2025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研究后路微矫形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在冠状位矫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7月期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的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微矫形组和融合内固定组。比较两组... 目的研究后路微矫形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在冠状位矫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7月期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的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微矫形组和融合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各个指标,包括冠状位L1至S1上终板面夹角、手术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冠状位终板面成角、冠状位骨盆倾斜角、椎间隙与椎体高度比值、CT灰度值等。结果共纳入91例患者,微矫形组46例,融合内固定组4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矫形组在脊柱冠状位矫形和平衡效果,以及术后冠状位L1至S1上终板面夹角、冠状位骨盆倾斜角的维持方面,均明显优于融合内固定组(P<0.05)。从术后3个月开始,微矫形组在手术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冠状位终板面成角上明显优于融合内固定组(P<0.05)。术后1年,微矫形组在维持椎间隙和椎体高度比值上优于融合内固定组(P<0.05)。两组在CT灰度值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微矫形术在脊柱冠状位矫正和维持效果方面优于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有助于患者姿势调整和体态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弯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后路微矫形术 脊柱冠状位平衡 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技术与Coflex植入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6
作者 葛新江 朱宏斌 +3 位作者 游建军 姜飞 杨晨 陆江 《河北医学》 CAS 2020年第10期1659-1663,共5页
目的:研究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Coflex植入术与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入院的62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划分为两个小组,即对... 目的:研究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Coflex植入术与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入院的62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划分为两个小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1例,前组选用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组选用Coflex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伤口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后JOA评分、VAS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伤口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22.48±2.74)分、(2.52±0.31)分、(106.43±17.62)mL、(64.89±8.48)min、(80.52±16.07)mL、(5.48±0.91)d、3.23%,对照组依次为(20.72±2.41)分、(3.06±0.64)分、(178.25±24.81)mL、(114.72±15.63)min、(136.41±25.26)mL、(8.75±1.52)d、9.68%。研究组较对照组术后JOA评分更高,VAS评分更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更少(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flex植入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效果优于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安全性、有效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老年 Coflex植入术 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撑开器Coflex的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进展
7
作者 傅博 郑浩 曹杨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11期2193-2197,共5页
传统的腰椎融合技术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方式,这种技术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日益明显,而腰椎棘突间撑开器作为一种更加微创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Coflex技术作为腰椎棘突间撑开器的重要代... 传统的腰椎融合技术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方式,这种技术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日益明显,而腰椎棘突间撑开器作为一种更加微创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Coflex技术作为腰椎棘突间撑开器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已得到了验证。Coflex技术独特的设计使其具有独特的生物力学优势,与腰椎融合技术相比,其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保留了手术节段的部分活动度,可以有效避免邻椎病的发生,避免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单纯减压技术相比,Coflex技术持续维持椎间孔及椎间隙高度,防止疾病复发。作为新兴技术,与传统的腰椎融合技术相比,Coflex技术缺乏长期的临床随访试验且同样存在并发症,严重影响了Coflex技术的推广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CofLEX 单纯减压技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Topping-off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融合与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置入后腰椎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柳旭 杨函 +2 位作者 杨剑 杨林雨 康建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15-1822,共8页
背景:腰椎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是一种新的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与传统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只需1枚螺钉固定1个节段,具有经济微创、操作便捷等优点。但目前探讨应用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联合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tr... 背景:腰椎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是一种新的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与传统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只需1枚螺钉固定1个节段,具有经济微创、操作便捷等优点。但目前探讨应用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联合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TLIF)术式的研究仍很少见。目的:通过建立改良TLIF无内固定(cage alone)、改良T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age+BPS)和改良TLIF联合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内固定(cage+BTPTDS)3种有限元模型,评估改良TILF联合不同内固定对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椎间盘、下终板的应力分布及腰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采集成人腰椎薄层CT扫描图像,通过Mimics、Geomagic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3种有限元模型:cage alone模型、cage+BPS模型和cage+BTPTDS模型。采用ANSYS Workbench模拟施加人体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侧旋转、右侧旋转6种不同运动载荷,计算3种模型cage及内固定、下终板、椎间盘应力分布和腰椎活动度的差异,比较3种不同手术方案对腰椎生物力学效应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成功构建了3种有限元模型:cage alone、cage+BPS和cage+BTPTDS;②cage+BTPTDS模型在前屈、侧弯运动载荷下,其cage最大应力小于cage alone模型,稍大于cage+BPS模型;在后伸运动载荷下,cage+BPS模型的cage最大应力明显小于其余两种模型;在旋转载荷下,cage+BTPTDS模型与cage+BPS模型cage最大应力接近,小于cage alone模型;③在屈伸载荷下,cage+BTPTDS模型内固定最大应力明显大于cage+BPS模型;在侧弯载荷下,cage+BTPTDS模型与cage+BPS模型二者内固定最大应力接近;而在旋转载荷下,cage+BTPTDS模型内固定最大应力则小于cage+BPS模型;④cage+BPS模型的融合节段下终板最大应力介于另外两者之间;⑤cage+BTPTDS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其活动度与cage alone模型差异不大;⑥结果表明,改良TLIF联合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内固定既能够带来良好的稳定性,又能够保证腰椎整体活动度,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间融合 脊柱微创 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 有限元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不同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对比
9
作者 刘一丁 张沁昕 +1 位作者 刘昊 杨物鹏 《脊柱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目的 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比较3种后路内固定术(传统后路、经皮微创入路、Wiltse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2020年4月-2022年10月收治的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30例采用传... 目的 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比较3种后路内固定术(传统后路、经皮微创入路、Wiltse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2020年4月-2022年10月收治的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30例采用传统后路内固定术治疗,B组30例采用经皮微创内固定术治疗,C组30例采用Wiltse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基本情况,以及手术前后肌酸激酶(CK)水平、肌红蛋白(Mb)水平、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FIR)、伤椎Cobb角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 6个月。A组手术时间长于B、C组,术中出血量A组> B组> C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B组高于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0 h CK、Mb水平A组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多裂肌FIR A组> B组> 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6个月伤椎Cobb角B组大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显著改善,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进一步改善,术后1 d、7 d VAS评分A组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Wiltse入路内固定术损伤小,更符合ERAS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快速康复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周英勇 卢奇昊 +1 位作者 吉光荣 池开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0期137-141,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中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后正中组和椎旁肌组,每组40例。后正中...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中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后正中组和椎旁肌组,每组40例。后正中组实施后正中入路减压内固定术,椎旁肌组实施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椎管占位率、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椎旁肌组手术时间较后正中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后正中组少(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术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组术后ADL评分较后正中组高,VAS评分较后正中组低(P<0.05)。结论:后正中入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减压内固定术均可有效恢复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体高度,降低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耗时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感轻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内固定术 后正中入路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管占位率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可视化骨科机器人辅助与徒手开放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1
作者 曾成 吴佳源 +3 位作者 丁红涛 张宁 郎昭 何达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814,共7页
目的研究新型可视化工具集成的骨科机器人系统,对比可视化机器人系统与传统徒手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置钉准确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可视化机器人系统辅助单节段腰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匹配85例传统徒手置... 目的研究新型可视化工具集成的骨科机器人系统,对比可视化机器人系统与传统徒手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置钉准确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可视化机器人系统辅助单节段腰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匹配85例传统徒手置钉法患者为对照组。通过术后腰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评估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对比两组患者的置钉优良率、钉道调整次数、螺钉调整次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指数,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改善指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钉道调整次数和螺钉调整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其余围术期参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可视化机器人系统辅助的置钉准确性显著优于徒手置钉,并可以减少重复调整钉道和重复置钉的次数。尽管其手术时间长于传统手术,但其临床疗效不劣于传统手术,且具有一次性置钉成功率高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机器人 腰椎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血回输在腰椎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和护理
12
作者 陈姝妤 凌玲 张玙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95-498,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在腰椎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及其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在宣城市人民医院接受腰椎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采取综合护...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在腰椎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及其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在宣城市人民医院接受腰椎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使用血液回收机回输自体血,对血容量纠正不足的病例,术中追加少量异体血;对照组按传统异体血输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凝血时间、术中出血量、异体血输血量、补液量与输血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异体输血量及补液量均少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输血后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均较输血前下降(P<0.01),但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时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30,P=0.031)。结论:腰椎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会引起大量失血,通过自体血回输进行干预,可减少对异体血及补液量的需求,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后入路减压 椎间融合 内固定术 自体血回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对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黄开营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5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7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8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后路椎管减压治疗,研究组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 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7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8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后路椎管减压治疗,研究组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腰椎功能、功能障碍程度评分,椎间活动度、椎间高度指数,疼痛程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74%高于常规组的78.95%,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6、9、12个月,研究组腰椎功能评分分别为(5.44±1.28)、(6.54±1.32)、(7.68±1.36)、(8.45±1.69)分,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分别为(24.35±6.64)、(20.72±9.43)、(16.73±7.47)、(13.75±5.36)分;常规组腰椎功能评分分别为(3.33±1.07)、(4.43±1.21)、(5.57±1.24)、(6.34±1.53),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分别为(30.46±7.75)、(28.83±10.54)、(26.84±10.58)、(20.86±10.47)分。和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腰椎功能评分更高,功能障碍程度评分更低,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和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椎间活动度更小、椎间高度指数更高,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和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常规组,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腰椎功能,治疗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减压 钉棒系统内固定 腰椎管狭窄症 疗效 腰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4
作者 黄雯倩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8期176-178,共3页
目的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术后康复十分重要,本文分析对此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共计抽取研究对象86例,均为2021年3月至2023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43例患者... 目的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术后康复十分重要,本文分析对此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共计抽取研究对象86例,均为2021年3月至2023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43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其余43例患者除实施常规护理外,增加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干预前后疼痛度VAS评分、腰椎功能JOA评分、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1.40%(P<0.05);干预前,两组VAS评分、JOA评分、ADL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试验组VAS评分比对照组低,JOA评分和ADL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干预前,两组SF-36量表中各维度评分对比差异均不明显(P>0.05),干预后,试验组SF-36量表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运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良好,能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状况,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使患者生活品质得到改善,还能赢得患者及家属较高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模式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 早期康复护理 腰椎功能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效果
15
作者 郭亮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4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究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LSS)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浠水县中医院治疗的98例D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椎板减压术)与观察组(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各49... 目的:探究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LSS)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浠水县中医院治疗的98例D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椎板减压术)与观察组(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各49例,对比两组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影像学指标[胸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椎体滑移度、滑脱角、椎间盘高度]、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α(IL-1α)、C反应蛋白(CRP)]、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胸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椎体滑移度、滑脱角、椎间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椎体滑移度、滑脱角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椎间盘高度、胸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TNF-α、IL-1α、CRP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SS接受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腰椎功能,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腰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效果
16
作者 高志祥 王红强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0期23-26,共4页
目的:分析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1—12月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以治疗术式不同分为减压组(常规椎管减压术治疗,n=40)和植骨组(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分析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1—12月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以治疗术式不同分为减压组(常规椎管减压术治疗,n=40)和植骨组(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n=40)。对比分析两组手术疗效、脊柱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前后脊柱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生活质量[健康调查量表36(SF-36)]。结果:植骨组优良率高于减压组,卧床时长、骨折端愈合时长短于减压组,康复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减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椎管侵占率、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O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缘高度、SF-36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植骨组优于减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可加快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恢复脊柱功能,纠正脊柱参数,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弯 椎管减压术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法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效果对比
17
作者 曾娘华 易伟宏 +2 位作者 王尔天 杨大志 褚千琨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8期135-137,共3页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镇痛。比较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结果 术后2、4、12、24 h,研究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25±0.15)、(3.11±0.98)、(2.54±0.52)、(1.64±0.3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6±0.68)、(5.13±1.57)、(4.63±1.65)、(3.79±1.03)分(P<0.05)。结论 对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来说,在其治疗过程中加以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干预,止痛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泵 切口浸润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比较
18
作者 杜壮文 欧阳帆 +1 位作者 王恩梁 曾繁宽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相关指标、腰椎功能、疼痛程度、骨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评定表(JOA)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疼痛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病人创伤更小,利于恢复,安全性更高,治疗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创伤性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腰痛及恢复情况的影响
19
作者 闫定彬 王光璞 《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创伤性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腰痛及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新野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创伤性腰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入路组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各50例。比较两...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创伤性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腰痛及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新野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创伤性腰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入路组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各50例。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时测量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腰椎功能、疼痛水平;记录并比较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经皮入路组切口长度相较经椎旁肌间隙组短,术中出血量相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少,术中手术时长、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相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相较术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相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皮入路组出现并发症相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低,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方式均可有效治疗创伤性腰椎骨折患者,可改善患者腰痛及功能障碍,其经皮入路具有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则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折 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经皮入路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ADS并椎管狭窄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20
作者 练继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2498-2501,共4页
目的:探究腰椎后路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并椎管狭窄的近远期疗效观察。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ADS并椎管狭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内固定组(n=3... 目的:探究腰椎后路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并椎管狭窄的近远期疗效观察。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ADS并椎管狭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内固定组(n=30),分别接受内固定术治疗和腰椎后路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参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7 d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痛评分标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测定患者的疼痛水平;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定患者的腰椎功能水平;使用影像学检查患者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突(Lumbar lordosis,LL)变化;术后3 m使用肌张力测试仪测试患者腰部前屈、后伸的躯干肌力和活动度,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 m的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内固定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内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低于内固定组,JOA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联合组术后脊柱Cobb角高于内固定组,两种患者的TK、LL角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3 m的腰椎躯干肌力、活动度均高于内固定组(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m复发率均低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腰椎后路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可有效缓解ADS并椎管狭窄患者的腰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恢复腰椎活动能力并降低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 椎管狭窄 腰椎后路短节段减压术 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