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1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的Th细胞和B细胞表位重组核酸疫苗的构建及真核表达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贤洁 孙原 马小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96-798,802,共4页
目的构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糖蛋白B(g B)和糖蛋白D(g D)的Th细胞和B细胞表位重组串联核酸疫苗,并鉴定其真核表达。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HSV-1 g B和g D的Th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结合已发表文献,设计合成HSV-1的Th细胞和... 目的构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糖蛋白B(g B)和糖蛋白D(g D)的Th细胞和B细胞表位重组串联核酸疫苗,并鉴定其真核表达。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HSV-1 g B和g D的Th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结合已发表文献,设计合成HSV-1的Th细胞和B细胞表位重组串联抗原基因(Th/B基因)。将Th/B基因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 VAX1,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 VAX1-Th/B。用制备的质粒转染COS-7细胞,裂解细胞后经Western blot鉴定其蛋白表达。结果预测得到了HSV-1 g B和g D的Th细胞和B细胞表位,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 VAX1-Th/B,经测序确认序列正确。SDS-PAGE分离出相应大小的蛋白表达片段,经Western blot鉴定并证实该重组核酸疫苗能够在体外真核细胞中表达。结论成功构建HSV-1 Th细胞和B细胞表位重组串联核酸疫苗,并能够在体外真核细胞中表达,为HSV-1核酸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 th细胞和b细胞表位 核酸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SARS-CoV-2棘突蛋白中独特B细胞抗原表位的鲨鱼单域抗体的研制
2
作者 王越 沈立军 +2 位作者 方权 张锋 罗永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9,共8页
目的制备特异性识别SARS-CoV-2棘突蛋白中独特B细胞抗原表位的鲨鱼单域抗体,并探究其在靶向SARS-CoV-2棘突蛋白S的免疫学检测中的作用。方法根据SARS-CoV-2棘突蛋白独特B细胞抗原表位序列人工合成多肽S9,与载体蛋白KLH偶联后对条纹斑竹... 目的制备特异性识别SARS-CoV-2棘突蛋白中独特B细胞抗原表位的鲨鱼单域抗体,并探究其在靶向SARS-CoV-2棘突蛋白S的免疫学检测中的作用。方法根据SARS-CoV-2棘突蛋白独特B细胞抗原表位序列人工合成多肽S9,与载体蛋白KLH偶联后对条纹斑竹鲨进行背部皮下免疫。尾静脉采血并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从中提取总RNA后逆转录为cDNA,以cDNA为模板扩增条纹斑竹鲨vNAR片段,与载体pComb3XSS连接构建噬菌体文库。从噬菌体文库中淘选识别该抗原表位的阳性克隆。将抗体基因克隆至pET-28a构建表达载体,诱导大肠杆菌原核表达并纯化获得鲨鱼单域抗体,分别应用于WB、ELISA和IFA等方法检测SARS-CoV-2棘突蛋白。结果共获得1个鲨鱼单域抗体克隆T01。重组表达并纯化的鲨鱼单域抗体T01与多肽S9结合的亲和力良好,EC50为(2.050±0.064)nmol/L且可特异性结合棘突蛋白的NTD片段。WB检测显示鲨鱼单域抗体T01能特异性地识别重组SARS-CoV-2棘突蛋白S1片段,而与其他6种感染人的冠状病毒的重组棘突蛋白S1片段没有交叉反应;IFA检测提示鲨鱼单域抗体T01可特异性地结合瞬间表达于HEK293细胞内的SARS-CoV-2棘突蛋白。结论成功制备一株靶向SARS-CoV-2棘突蛋白中独特B细胞抗原表位的鲨鱼单域抗体,为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提供了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棘突蛋白 b细胞抗原 条纹斑竹鲨 单域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伪狂犬病病毒CD8^(+)T细胞表位的鉴定
3
作者 黄香梅 王旭英 +9 位作者 耿鑫梅 奚媖牡 廖奕洁 张广欣 莫筱可 陈樱 欧阳康 韦祖樟 黄伟坚 覃一峰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58,共7页
伪狂犬病病毒(PRV)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病原,但目前对其感染后诱导的细胞免疫尤其是T细胞抗原表位的鉴定方面研究较少。该研究以C57BL/6小鼠作为PRV感染的动物模型,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并合成了16条PRV gB、gC和gD蛋白上的H-2b限制性C... 伪狂犬病病毒(PRV)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病原,但目前对其感染后诱导的细胞免疫尤其是T细胞抗原表位的鉴定方面研究较少。该研究以C57BL/6小鼠作为PRV感染的动物模型,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并合成了16条PRV gB、gC和gD蛋白上的H-2b限制性CD8^(+)T细胞表位,经ELISpot、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和CFSE细胞增殖试验检测发现,位于gD蛋白上的多肽^(371)CVYIFFRL^(378)可显著激活CD8^(+)T细胞产生IFN-γ,并促进CD8^(+)T细胞明显增殖,说明该表位属于PRV特异性CD8^(+)T细胞表位。将该表位氨基酸序列与NCBI上16株参考毒株及作者实验室2株PRV毒株的gD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发现研究鉴定的T细胞表位高度保守,提示该表位可刺激机体产生对不同亚型PRV感染的交叉保护力。研究结果将为PRV表位疫苗的研制及PRV感染与免疫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CD8^(+)T细胞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促进髓样树突状细胞成熟增加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Th17细胞/Treg比例
4
作者 李芹芝 段东升 +7 位作者 王秀娟 孙明玲 刘颖 王新有 王蕾 范文霞 宋梦婷 郭新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研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及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募集30例初诊ITP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 目的研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及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募集30例初诊ITP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mDC、Th17细胞、Treg比例,ELISA测定血清中HMGB1、白细胞介素6(IL-6)、IL-23、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叉头盒转录因子P3(FOXP3)的mRNA表达,通过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上述细胞、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及其与血小板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究HMGB1对mDC及Th17细胞/Treg平衡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患者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及HMGB1、IL-6、IL-23、IL-17水平及RORγt mRNA表达明显增高,而Treg比例和TGF-β水平降低。ITP患者组mDC比例和FOXP3 mRNA水平变化不明显。mDC的比例与IL-6、IL-23的表达显著正相关;HMGB1的表达与mDC、IL-6、IL-23、RORγt mRNA、IL-17的表达显著正相关;mDC的比例、HMGB1的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ITP患者外周血中HMGB1的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mDC的成熟并增加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Th17细胞/Treg失衡,可能参与ITP发病的免疫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 髓样树突状细胞(mDC) th17细胞 TR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36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的生信预测及其多抗原肽的制备
5
作者 刘静 徐秀章 +5 位作者 丁浩强 邓晶 王嘉励 陈扬凯 夏文杰 叶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853-858,共6页
目的分析CD36蛋白的结构,寻找可能的B细胞抗原表位,制备含有B细胞表位的多抗原肽(multiple antigenic peptide,MAP),为基于B细胞表位的MAP用于CD36抗体的制备提供前期实验基础。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D36蛋白的理化性质、二级结... 目的分析CD36蛋白的结构,寻找可能的B细胞抗原表位,制备含有B细胞表位的多抗原肽(multiple antigenic peptide,MAP),为基于B细胞表位的MAP用于CD36抗体的制备提供前期实验基础。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D36蛋白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潜在磷酸化及糖基化位点等,预测可能的B细胞表位。以多聚赖氨酸为核心基质,采用Fmoc方法合成含有CD36 B细胞表位的八分枝MAP,并利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析MAP的纯度、质谱分析法测定MAP的分子量,对合成的CD36-MAP进行鉴定。结果CD36是1种稳定的、亲水性的碱性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具有多个磷酸化、糖基化位点,抗原性较强。综合分析获得可能的优势B细胞表位4个,制备了4个含有优势B细胞表位的MAP,RP-HPLC分析表明合成的MAP的纯度均在85%以上,其中3个MAP的分子量与理论预期值相符。结论CD36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利用预测得到的4个可能的B细胞表位合成MAP,为CD36抗体的制备和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CD36 b细胞 MAP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E蛋白B细胞表位的预测及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鹏飞 刘钧 +5 位作者 邹紫阳 康喜龙 宋丽 焦新安 孟闯 潘志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07-813,共7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SARS-CoV-2 E蛋白B细胞表位,并利用小鼠多抗血清、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血清等进行验证,以明确SARS-CoV-2 E蛋白的优势B细胞表位。方法使用SOPMA、Expasy、SWISS-MODEL及IEDB数据库和BepiPred-2.0等软件预测SAR...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SARS-CoV-2 E蛋白B细胞表位,并利用小鼠多抗血清、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血清等进行验证,以明确SARS-CoV-2 E蛋白的优势B细胞表位。方法使用SOPMA、Expasy、SWISS-MODEL及IEDB数据库和BepiPred-2.0等软件预测SARS-CoV-2 E蛋白的结构及B细胞表位;通过大肠杆菌系统表达并纯化GST标签重组表位蛋白片段,以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ELISA方法检测表位蛋白与小鼠和人SARS-CoV-2 E蛋白阳性多抗血清的反应性,以初步鉴定SARS-CoV-2 E蛋白的B细胞表位。结果表位预测结果显示,E蛋白含有线性B细胞表位Ser6-Val14和Tyr57-Pro71,构象表位涉及的氨基酸序列为Glu8-Val14、Leu39-Tyr59、Ser60-Leu65;表达并纯化含有预测表位的E蛋白片段E1(Ser6-Val14表位)、E3(Tyr57-Pro71)以及阴性对照片段E2(不含表位序列),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ELISA结果均显示抗E蛋白小鼠多抗和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血清只与E1、E3蛋白片段呈阳性反应而与E2蛋白片段均为阴性反应,显示E蛋白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正确。结论本研究成功预测并初步鉴定出SARS-CoV-2 E蛋白2个线性B细胞表位,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制备和免疫应答特性分析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b细胞 线性 预测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端B细胞表位缺失的兔出血症病毒VP60蛋白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
7
作者 刘维龙 胡波 +7 位作者 范志宇 魏后军 仇汝龙 宋艳华 陈萌萌 葛雷 熊富强 王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8-513,共6页
本研究将A3C单抗识别的VP60蛋白NTA区域作为识别标记,设计一系列编码VP60 NTA区域重叠多肽的基因序列并连接于pGEX-4T-1载体,确定A3C单抗识别的精确表位。然后构建重组质粒Bacmid-VP60△A3C,将Bacmid-VP60△A3C转染Sf9昆虫细胞,得到重... 本研究将A3C单抗识别的VP60蛋白NTA区域作为识别标记,设计一系列编码VP60 NTA区域重叠多肽的基因序列并连接于pGEX-4T-1载体,确定A3C单抗识别的精确表位。然后构建重组质粒Bacmid-VP60△A3C,将Bacmid-VP60△A3C转染Sf9昆虫细胞,得到重组杆状病毒rBac-VP60△A3C。RT-PCR、HA、IFA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蛋白VP60△A3C在Sf9细胞中高效表达,电镜观察显示其形态和结构与兔出血症病毒VP60蛋白类似。将重组蛋白VP60△A3C以每只200μg免疫2月龄RHDV血清阴性的新西兰兔,免疫后14 d,以兔出血症病毒WF株攻毒新西兰兔。结果表明,免疫组无死亡,而对照组全部死亡。本研究结果为制备表位缺失的兔出血症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 VP60蛋白 b细胞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T、B细胞表位的免疫信息学预测与分析
8
作者 李渊源 孙琦 +3 位作者 杨齐 黄转青 张莹 徐风华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共8页
旨在通过免疫信息学方法预测非洲猪瘟病毒(ASFV)结构蛋白的T、B细胞表位,为非洲猪瘟(ASF)表位疫苗的设计研制提供参考。从NCBI和RCSB数据库获取ASFV蛋白质序列和三维结构,利用IEDB、DTU Health Tech等数据库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对ASFV的5... 旨在通过免疫信息学方法预测非洲猪瘟病毒(ASFV)结构蛋白的T、B细胞表位,为非洲猪瘟(ASF)表位疫苗的设计研制提供参考。从NCBI和RCSB数据库获取ASFV蛋白质序列和三维结构,利用IEDB、DTU Health Tech等数据库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对ASFV的5种结构蛋白p72、p17、p49、M1249L和H240R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线性B细胞和构象B细胞表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5种蛋白质均为亲水性,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仅M1249L例外;预测到抗原性良好、无毒、无致敏的细胞毒性T细胞优势表位27个,线性B细胞优势表位35个;预测到仅针对p72的构象B细胞优势表位2个。结论:ASFV的5种蛋白质可能具有多个潜在T、B细胞表位,其中B细胞表位相对占优,5种蛋白质中p72和M1249L最具疫苗研发前景,可结合蛋白质相关参数信息为构建ASF表位疫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预测 T细胞 b细胞 免疫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53进化关系分析及B细胞与T细胞抗原表位预测
9
作者 蓝锶菡 冯敏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4-1371,共8页
目的基于全长序列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53不同分离株的进化关系,并对代表性分离株病毒蛋白(E1、E2、E4、E6、E7、L1和L2)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及B细胞与T细胞抗原表位进行预测。方法检索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目的基于全长序列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53不同分离株的进化关系,并对代表性分离株病毒蛋白(E1、E2、E4、E6、E7、L1和L2)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及B细胞与T细胞抗原表位进行预测。方法检索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获取HPV53全长序列并构建进化树。采用ProtParam软件分析蛋白的理化性质,PSIPRED和SOPMA软件预测其二级结构。采用ABCpred和IEDB软件预测B、T细胞抗原表位,并结合肽段柔韧性、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抗原性及Vaxijen评分等参数进一步筛选潜在的优势抗原表位;最后对潜在优势抗原表位与13个高危型HPV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检索NCBI数据库共下载54条HPV53全长序列,经去重后保留48条,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HPV53分离株可划分为A、B、C三个主要进化分支。三个分支代表株病毒的蛋白理化性质相似,E1、E6和E7蛋白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E2、E4、L1和L2以无规则卷曲为主。经预测和筛选后,共得到6个B细胞潜在优势抗原表位和9个T细胞潜在优势抗原表位,同源性分析发现,E4和E6区域的B细胞抗原表位TTPIRPPPPPRPWAPT和CYRCQHPLTPEEKQLH,及L2区域的T细胞抗原表位SGVHSYEEIPMQ与HPV56具有较高同源性(均>90%)。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和预测发现HPV53分离株可分为A、B、C三个主要进化分支,其理化性质相似,二级结构存在部分小差异,且病毒蛋白中含有B、T细胞抗原表位,为HPV53相关多肽形式的疫苗和抗体药物开发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53型 进化分析 b细胞 T细胞 抗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抗原表位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伍春平 尹苗 陈希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9-1334,共6页
抗原表位是抗原决定其抗原性的基础,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最小功能单位。B细胞抗原表位研究对于新型疫苗和治疗性药物的研发以及诊断试剂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应用B细胞抗原表位研究的技术,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
关键词 b细胞抗原 免疫 筛选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黏附素HpaA B细胞表位的多抗原肽疫苗的免疫原性鉴定
11
作者 孙艳 李瑞芳 +2 位作者 格桑卓玛 冯明旨 张骏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5期1573-1579,I0003,共8页
目的制备以幽门螺杆菌(Hp)黏附素HpaA B细胞表位为基础的多抗原肽(MAP)疫苗,并分析其免疫原性。方法在GenBank数据库检索Hp黏附素HpaA的氨基酸及核苷酸序列。采用表位分析软件预测HpaA的B细胞表位,以此合成8分支MAP并免疫白毛黑眼兔,体... 目的制备以幽门螺杆菌(Hp)黏附素HpaA B细胞表位为基础的多抗原肽(MAP)疫苗,并分析其免疫原性。方法在GenBank数据库检索Hp黏附素HpaA的氨基酸及核苷酸序列。采用表位分析软件预测HpaA的B细胞表位,以此合成8分支MAP并免疫白毛黑眼兔,体外试验测定MAP与兔抗Hp多克隆抗体的亲和力,体内试验检测免疫血清抗体效价和抗体的特异性。结果HpaA的优势B细胞表位可能位于其氨基酸序列的第130~142和第212~219区段,并分别以上述B细胞表位合成8分支MAP1和MAP2。MAP1和MAP2均能在体外与兔抗Hp多克隆抗体结合,且MAP1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仅MAP1能在体内诱导免疫应答,产生高滴度特异性抗体。结论HpaA氨基酸序列的第130~142区段为其优势B细胞表位,基于此合成的MAP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黏附素HpaA b细胞 多抗原肽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谱系D型流感病毒HEF蛋白N-糖基化位点和B细胞表位预测分析
12
作者 蒋智勇 周霞 +6 位作者 李春玲 楚品品 勾红潮 李艳 卞志标 刘建营 翟少伦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第10期123-128,共6页
D型流感病毒(IDV)是一种近年来新发现的正粘病毒科D型流感病毒属成员,可引起牛、猪、豚鼠等多种动物的呼吸道疾病,具有潜在的人兽共患性。基于HEF基因遗传多样性,IDV可分为5个不同的谱系,分别是D/OK、D/660、D/Yama2016、D/Yama2019和D/... D型流感病毒(IDV)是一种近年来新发现的正粘病毒科D型流感病毒属成员,可引起牛、猪、豚鼠等多种动物的呼吸道疾病,具有潜在的人兽共患性。基于HEF基因遗传多样性,IDV可分为5个不同的谱系,分别是D/OK、D/660、D/Yama2016、D/Yama2019和D/CA2019谱系。不同于甲型、乙型流感病毒,IDV的潜在N-糖基化位点主要集中分布在HEF基因上。为系统了解不同谱系毒株HEF蛋白的N-糖基化位点和B细胞表位,从Gen Bank数据库获得151条全长HEF基因序列,通过使用MEGA-X生物信息学软件构建遗传进化树,并用在线工具进行各毒株N-糖基化位点和线性B细胞表位预测分析。结果表明IDV的HEF蛋白具有6~8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其中有2个N-糖基化位点(N146和N613)在不同谱系间相同,有6个N-糖基化位点(N28、N54、N249、N346、N390和N513)在不同谱系间存在差异。B细胞表位在不同谱系间有3个保守的表位和8~9个各谱系独特的表位。线性B细胞表位的预测将有助于设计激活体液反应的多表位疫苗,预测结果还需要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来证明该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型流感病毒 谱系 HEF蛋白 N-糖基化 b细胞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病毒C组96型VP1蛋白线性B细胞表位筛选与鉴定
13
作者 何韵怡 刘阳阳 +1 位作者 胡嘉华 刘洪波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目的鉴定肠道病毒C组96型(enterovirus C96,EV-C96)VP1蛋白的线性B细胞表位。方法采用IEDB网站提供的在线分析工具分析、预测EV-C96 VP1蛋白的线性B细胞表位,结合其二级结构、β-转角、抗原性、亲水性等多项参数,筛选出优势候选表位;应... 目的鉴定肠道病毒C组96型(enterovirus C96,EV-C96)VP1蛋白的线性B细胞表位。方法采用IEDB网站提供的在线分析工具分析、预测EV-C96 VP1蛋白的线性B细胞表位,结合其二级结构、β-转角、抗原性、亲水性等多项参数,筛选出优势候选表位;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候选表位与EV-C96免疫血清的反应性以及与21种其他常见手足口病病原血清的交叉反应性;应用微量中和试验测定表位抗体的中和效价;采用序列比对分析表位的序列保守性;应用结构对齐分析表位的结构特异性。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出EVC96 VP1蛋白7个候选表位(P1~P7);ELISA法检测发现P7(氨基酸序列位置为282~304)与EV-C96多克隆抗体有强反应性,与其他常见EV多克隆抗体不发生明显反应;微量中和试验显示,P7抗体的中和效价低于1∶2;序列及结构分析结果显示,P7的氨基酸序列在EV-C96型内具有较高保守性,与其他EV相应位点氨基酸序列的结构有明显差异。结论P7表位为EV-C96特异的非中和性B细胞表位,可作为开发EV-C96检测试剂盒的候选抗原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C组96型 VP1蛋白 线性b细胞 手足口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素介导NF-κB/LCN2信号通路改善COPD诱导的Th17/Treg细胞失衡
14
作者 杨芳英 黄健 刘艳丰 《免疫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7期561-567,共7页
目的通过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大鼠模型,探讨黄连素是否通过调节NF-κB/LCN2信号通路改善COPD诱导的Th17/Treg细胞失衡。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慢性阻塞性肺病组(COPD组)、黄连素组(Berberine组)、黄连素... 目的通过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大鼠模型,探讨黄连素是否通过调节NF-κB/LCN2信号通路改善COPD诱导的Th17/Treg细胞失衡。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慢性阻塞性肺病组(COPD组)、黄连素组(Berberine组)、黄连素+过表达对照组(Berberine+ov-NC组)和黄连素+过表达LCN2组(Berberine+ov-LCN2组),每组10只。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p-NF-κB、LCN2、IL-17和IL-10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例;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IL-17和IL-10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肺组织结构完整;与Control组相比,COPD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损伤,肺组织中p-NF-κB和LCN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显著升高,Treg细胞比例显著降低,血清中IL-17水平和肺组织中IL-17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血清中IL-10水平和肺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COPD组相比,Berberine组和Berberine+ov-NC组大鼠肺组织损伤改善,肺组织中p-NF-κB和LCN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显著降低,Treg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血清中IL-17水平和肺组织中IL-17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血清中IL-10水平和肺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Berberine组和Berberine+ov-NC组相比,Berberine+ov-LCN2组大鼠肺组织损伤加重,肺组织中LCN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显著升高,Treg细胞比例显著降低,血清中IL-17水平和肺组织中IL-17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血清中IL-10水平和肺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黄连素治疗通过下调LCN2表达改善COPD大鼠肺损伤以及Th17/Treg细胞失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LCN2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黄连素 th17/Treg细胞失衡 NF-κb/LCN2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型口蹄疫病毒VP1 T细胞、B细胞表位双拷贝基因与大肠杆菌LTB、STⅠ肠毒素基因融合表达产物的免疫应答 被引量:12
15
作者 庄娟 尤永进 +2 位作者 陈波 饶忠 潘洁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7-562,共6页
合成O型口蹄疫病毒VP1蛋白中与细胞免疫(21~40表位肽)及体液免疫(141~160表位肽)相关的基因序列2020VP1,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含有肠毒素大肠杆菌LTB、STⅠ基因及双拷贝2020VP1的融合表达载体r2020-B-2020-STⅠ,转化宿主菌BL2... 合成O型口蹄疫病毒VP1蛋白中与细胞免疫(21~40表位肽)及体液免疫(141~160表位肽)相关的基因序列2020VP1,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含有肠毒素大肠杆菌LTB、STⅠ基因及双拷贝2020VP1的融合表达载体r2020-B-2020-STⅠ,转化宿主菌BL21(DE3)RIL后的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45kDa,表达量较高。ELISA实验结果显示,融合蛋白能与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B抗体特异结合。动物实验表明,融合蛋白能够诱发兔体产生较强的FMDV中和抗体,免疫豚鼠在低浓度FMDV刺激下能够产生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说明融合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FMDV特异性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同时,融合蛋白免疫雌鼠能够抵抗大肠杆菌强毒株攻击,免疫兔体能够产生STⅠ中和抗体,且融合蛋白不具STⅠ毒性,证明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LTB、STⅠ免疫原性。实验结果表明,此融合蛋白具有开发成为口蹄疫及肠毒素腹泻联合疫苗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VP1 T细胞 b细胞 肠毒素大肠杆菌 LTb ST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抗原分子克隆及其T细胞和B细胞表位预测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来 崔晶 +4 位作者 王中全 王强 来利红 秦银霞 任道锋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克隆旋毛虫肌幼虫肘,21000抗原蛋白基因(Ts21),预测其T细胞和B细胞表位。方法旋毛虫(河南地理株)感染小鼠后收集肌幼虫,提取肌幼虫总RNA,应用RT-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Ts21,构建重组质粒pUC18—Ts21并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分... 目的克隆旋毛虫肌幼虫肘,21000抗原蛋白基因(Ts21),预测其T细胞和B细胞表位。方法旋毛虫(河南地理株)感染小鼠后收集肌幼虫,提取肌幼虫总RNA,应用RT-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Ts21,构建重组质粒pUC18—Ts21并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分析软件预测其T细胞和B细胞表位。结果成功构建克隆载体pUC18-Ts21。旋毛虫M21000抗原的T细胞表位位于第9—23、135—150位氨基酸位点;B细胞表位位于第31-35、53—56、98—104、124—130、133—157、160-172位氨基酸位点。结论成功克隆了旋毛虫河南地理株肌幼虫肘,21000抗原的编码基因,T细胞和B细胞表位预测结果表明该抗原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可作为旋毛虫病免疫诊断和预防的候选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分子克隆 T细胞 b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II型结构蛋白的二级结构及其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光清 倪征 +4 位作者 云涛 梁华丽 华炯刚 李双茂 杜清云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62-464,共3页
本研究以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II型的基因组序列为材料,采用Garnier-Robson方法、Chou-Farplus方法和Karplus-Schulz方法预测了其结构蛋白的二级结构,用Kyte-Doolittle方法对结构蛋白的亲水性进行了分析,用Emini方法预测... 本研究以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II型的基因组序列为材料,采用Garnier-Robson方法、Chou-Farplus方法和Karplus-Schulz方法预测了其结构蛋白的二级结构,用Kyte-Doolittle方法对结构蛋白的亲水性进行了分析,用Emini方法预测了结构蛋白的表面可能性,以Jameson-Wolf方法预测了蛋白的抗原指数。然后综合评价了PCV-2型结构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结果表明,PCV-2结构蛋白形成α螺旋结构的能力较差,但是该蛋白含有较多的β折叠和转角结构,因而该蛋白具有丰富的二级结构。分析结果还表明结构蛋白具有多处抗原指数较高的区段,其中羧基端含有潜在的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因此其在免疫学中的地位也应当引起重视。本研究将为猪圆环病毒的反向疫苗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结构蛋白 b细胞 二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因特网对SARS病毒M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的预测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新军 吴海玮 +3 位作者 张兆松 季旻珺 王勇 吴观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8-561,共4页
目的:预测SARS冠状病毒M蛋白的B细胞表位。方法:采用EMBOSS软件结合Hopp&woods亲水性参数、Janin可及性参数、极性参数、柔韧性参数及二级结构方案对SARS冠状病毒M蛋白的B细胞表位进行了预测,井用吴玉章等已建立的B细胞表位预测方法进... 目的:预测SARS冠状病毒M蛋白的B细胞表位。方法:采用EMBOSS软件结合Hopp&woods亲水性参数、Janin可及性参数、极性参数、柔韧性参数及二级结构方案对SARS冠状病毒M蛋白的B细胞表位进行了预测,井用吴玉章等已建立的B细胞表位预测方法进行评述。结果:SARS冠状病毒M蛋白B细胞识别的表位可能位于第3~13和153~166位氨基酸等区域内或附近,这2个被预测的表位均含有β-转角和无规卷曲结构。结论:该研究对应用合成肽抗原进行SARS早期诊断研究及相关抗体的制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冠状病毒 M蛋白 b细胞 预测 因特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型口蹄疫病毒VP1 T细胞与B细胞表位基因双拷贝串联表达产物的免疫应答 被引量:8
19
作者 庄娟 曹祥荣 +4 位作者 陈波 饶忠 潘洁 徐泉兴 尤永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94-497,503,共5页
以一株O型口蹄疫病毒(FMDV)外壳蛋白VP1基因为模板,合成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相关抗原表位肽基因:21-40肽(20AA)和141-160肽(20AA)基因序列,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含有串联结构21-40(20AA)~141-160(20AA)~21-40(20AA)~141-160(20AA)... 以一株O型口蹄疫病毒(FMDV)外壳蛋白VP1基因为模板,合成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相关抗原表位肽基因:21-40肽(20AA)和141-160肽(20AA)基因序列,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含有串联结构21-40(20AA)~141-160(20AA)~21-40(20AA)~141-160(20AA)的2020-2020VP1融合基因表达载体r2020-2020,转化宿主菌BL21(DE3)RIL后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18Ku.动物实验表明,较小剂量的融合蛋白就能诱导豚鼠产生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抗FMDV中和抗体,证明该融合蛋白可同时激活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反应,具有开发成为抗FMDV疫苗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VP1基因 T细胞 b细胞 双拷贝串联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pin抗原的二级结构分析B细胞表位预测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晋涛 陈正琼 +3 位作者 梁志清 阎萍 何畏 吴玉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2254-2257,共4页
目的分析Eppin抗原的二级结构并预测其B细胞表位。方法联合运用多种方法对Eppin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如亲水性、理化性质、可及性、免疫原性和可塑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其抗原表位。结果Eppin存在多个潜在的抗原表位位点,可能的蛋白... 目的分析Eppin抗原的二级结构并预测其B细胞表位。方法联合运用多种方法对Eppin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如亲水性、理化性质、可及性、免疫原性和可塑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其抗原表位。结果Eppin存在多个潜在的抗原表位位点,可能的蛋白质抗原表位区域:14~23,30~44,48~54,56~68,78~85,97~106,109~116,125~132。体外实验证明,所预测抗原表位区域基本能与免疫抗血清发生抗原特异性反应。结论应用多参数成功预测了Eppin抗原的B细胞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pin抗原 b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