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概念的翻译与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概念翻译史的研究模式
1
作者 郭凯 陈兆瑞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42-146,共5页
概念翻译史连接了语义演变与社会变迁,这种纽带联系的两端相互影响:新概念的考察可以凸显翻译的社会建构功能,社会变迁也影响着新概念的引介与容受。本文通过考察晚清西学东渐背景下新概念的形成模式,探赜翻译对科学思想与文化传播的推... 概念翻译史连接了语义演变与社会变迁,这种纽带联系的两端相互影响:新概念的考察可以凸显翻译的社会建构功能,社会变迁也影响着新概念的引介与容受。本文通过考察晚清西学东渐背景下新概念的形成模式,探赜翻译对科学思想与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在回顾概念史的理论基础后,以启蒙运动的概念翻译史为案例,建立一套关注多元历史条件的概念翻译史研究模式,有助于解读汉语词汇的历史语义演变,拓宽概念翻译史研究的方法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概念 概念翻译史 西学东渐 语义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19世纪西人眼中的中医针灸
2
作者 郭宇婷 张庆彬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2期118-125,共8页
17—19世纪是欧洲人对中医针灸进行探究的起始阶段,也是中西医学体系、文化信仰展开碰撞、对话的阶段。这一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医生以及来华传教士是中医针灸西传的主要译介主体,他们发回欧洲的书信、报告、译作等共同构成了西方针灸... 17—19世纪是欧洲人对中医针灸进行探究的起始阶段,也是中西医学体系、文化信仰展开碰撞、对话的阶段。这一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医生以及来华传教士是中医针灸西传的主要译介主体,他们发回欧洲的书信、报告、译作等共同构成了西方针灸知识的主要来源。西人对针灸的态度随着社会发展、文明强弱等因素逐渐发生改变,由最初接触针灸产生的惊奇、赞叹转变为质疑、嘲讽。探究中医西传初期西人眼中的针灸形象及其对针灸态度产生变化的原因能够为当今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传播 译介史 东西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认知与翻译历史观的建立——“中外翻译史”课程教学探讨 被引量:66
3
作者 祝一舒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第5期109-117,共9页
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课程设置中,"中外翻译史"作为选修课程一直以来在翻译教学中受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对翻译史的认识不足。针对此种现象,本文重点强调"中外翻译史"课程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课程设置中,"中外翻译史"作为选修课程一直以来在翻译教学中受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对翻译史的认识不足。针对此种现象,本文重点强调"中外翻译史"课程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中外翻译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探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认知翻译,了解翻译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译者的责任,以期学生可以从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对中国和西方的翻译史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并且建立一个整体的翻译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翻译史 《中西翻译简史》 翻译历史观 翻译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以载道”视阈下的《泰西新史揽要》译述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涌 梅晓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132-136,共5页
《泰西新史揽要》是晚清销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部译述西史。在文化适应路线下,译者对文本的遣词造句进行了重新构建,期冀斐然文采以飨预期读者,阐述了以民为本和变法图强之道,为晚清危局指点迷津,并在西译中述模式下会通了中西史传不... 《泰西新史揽要》是晚清销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部译述西史。在文化适应路线下,译者对文本的遣词造句进行了重新构建,期冀斐然文采以飨预期读者,阐述了以民为本和变法图强之道,为晚清危局指点迷津,并在西译中述模式下会通了中西史传不同的叙事功能和特征。该史著以其新内容和新形式获得了积极的本土回应,对晚清社会变局的影响可谓沦肌浃髓,也给今天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借鉴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西新史揽要》 文以载道 李提摩太 西译中述 晚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史研究的重要性、现状及问题 被引量:3
5
作者 万江松 《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第7期92-94,共3页
本文从翻译学学科建设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并通过爬梳翻译史研究的相关文献,肯定了中国译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但同时也指出目前的研究面临着资讯匮乏、视角单一、中西比较不足等弊病,从而指明了今后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翻译史 重要性 资讯 视角 中西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一本译著
6
作者 张箭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5-110,共6页
著是大大难于译的,故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项目应以研究性原创性的专著为主。所申报的译著《伊斯兰教化后突厥政权简史》系集体编著,译者是从英译本转译的。原著本身便存在一些欠缺和不足。概要活页明确规定,"成果概要不超过2万字&qu... 著是大大难于译的,故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项目应以研究性原创性的专著为主。所申报的译著《伊斯兰教化后突厥政权简史》系集体编著,译者是从英译本转译的。原著本身便存在一些欠缺和不足。概要活页明确规定,"成果概要不超过2万字"。可申报者的成果概要加全书目录还不到1万字。可见其态度和作风不够严谨严肃。该书翻译的质量不行,连书名都译错。概要中的全书目录与样章中对应的小标题颇不一致。样章中夹杂着大量该译而未译的外语单词—专业术语名。所以,它不值得不应该被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难于译 原书的欠缺 概要的问题 翻译质量 《突厥政权简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史研究的重要性、现状及问题
7
作者 万江松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S1期79-82,共4页
从翻译学学科建设的角度重新审视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并通过梳理翻译史研究的相关文献,肯定了中国译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的研究面临着资讯匮乏、视角单一、中西比较不足等问题。如何使中西翻译传统理论彼此相得益彰,仍是今后研... 从翻译学学科建设的角度重新审视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并通过梳理翻译史研究的相关文献,肯定了中国译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的研究面临着资讯匮乏、视角单一、中西比较不足等问题。如何使中西翻译传统理论彼此相得益彰,仍是今后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史 资讯 视角 中西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教士与中芬文化交流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颖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1-126,共6页
中芬文化的交流起步比较晚,发展也比较慢,有别于中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交流状况。这主要与芬兰本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关。传教士在早期中芬文化交流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芬兰的传教士是最早一批,也是很长时间内唯一一批懂中文,并... 中芬文化的交流起步比较晚,发展也比较慢,有别于中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交流状况。这主要与芬兰本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关。传教士在早期中芬文化交流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芬兰的传教士是最早一批,也是很长时间内唯一一批懂中文,并且长期在中国生活过的芬兰人。芬兰传教士的报告和游记有关中国形象的描述和中国知识的传递,对芬兰人起了早期"启蒙"作用。他们的哲学翻译则向芬兰人打开了认识东方哲学的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史 芬兰 古典哲学翻译 儒家典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经》西传史略 被引量:2
9
作者 郭汉城 《闽江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82-87,共6页
尽管国内学界对《易经》西传史多有研究,但并没从易学史的角度出发,因此有再次梳理的必要。《易经》初入西方到渐为人熟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末耶稣会士入华至鸦片战争前,是耶稣会士的时代,因执于以教入易,这一阶段的易学... 尽管国内学界对《易经》西传史多有研究,但并没从易学史的角度出发,因此有再次梳理的必要。《易经》初入西方到渐为人熟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末耶稣会士入华至鸦片战争前,是耶稣会士的时代,因执于以教入易,这一阶段的易学研究毫无建树,但却发现了《易经》象数的二进制原理;第二阶段从鸦片战争至一战,是经典译本时代,以宋代易疏为基础的经典译本逐步确立;第三阶段是从一战后至今,是卫礼贤的时代,卫氏《易经》译本开始流行,逐步影响学术界乃至社会思潮,这标志《易经》和易学已经完成了它的西传,融入了西方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西传史 象数传播 宋易传播 经典译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翻译简史之“明争暗斗”
10
作者 王亚南 张凌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62-65,共4页
以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修订版>》为依托,阐述西方翻译史上的"明争暗斗"。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整个西方翻译历史划分的各种观点,第二部分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辩证观为理论依据,分析西方翻译历史中直译与意译的辩证... 以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修订版>》为依托,阐述西方翻译史上的"明争暗斗"。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整个西方翻译历史划分的各种观点,第二部分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辩证观为理论依据,分析西方翻译历史中直译与意译的辩证关系。以此,生成对我国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发展的建设性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翻译简史〈修订版〉》 西方翻译历史 矛盾辩证观 直译 意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与清朝的小说俄译:历史及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索嘉威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0年第2期54-61,共8页
本文主题是唐代小说及清代志怪小说译成俄文作品的简史与分析。译文质量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最早在俄罗斯面世的中国古代小说并不是对唐代传奇的翻译,反而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成为第一个被译成俄文的作品。《聊斋志异》对俄罗... 本文主题是唐代小说及清代志怪小说译成俄文作品的简史与分析。译文质量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最早在俄罗斯面世的中国古代小说并不是对唐代传奇的翻译,反而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成为第一个被译成俄文的作品。《聊斋志异》对俄罗斯文化产生的影响也最深。分析此作品的翻译史及研究20世纪末俄罗斯文学的特色能得出有根据的判断,结论如下:其一,俄罗斯读者首先通过熟悉清代小说的俄文翻译作品,主要是《聊斋志异》,开始熟悉唐代传奇的特色。其二,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受到蒲松龄很大的影响,而这个影响跟瓦·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创造的"叙述文气"密不可分。其三,俄国大众读者不是通过唐传奇的俄译本,而是通过《聊斋志异》的俄译本熟悉了很多与传奇有关的中国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俄译历史 唐传奇 志怪小说 袁枚 聊斋志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严复译《社会通铨》看翻译的政治性
12
作者 何晶 申连云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翻译活动通常都是在一定的客观政治环境中进行,翻译主体的行为受其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影响必然带有一定的政治性,以严译《社会通铨》为个案,具体分析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的政治性及译著对目的语社会的政治影响。
关键词 政治 《社会通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中国哲学简史》的汉译 被引量:1
13
作者 傅张萌 《海外英语》 2012年第13期167-168,共2页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一部力作,入门中国哲学必读之书,在此书英文版问世三十多年后由冯氏弟子涂又光翻译成中文。该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了《中国哲学简史》汉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在汉译本中的体现。
关键词 《中国哲学简史》 译者主体性 目的性 创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简史》两个中译本简要对比
14
作者 聂家伟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95-104,共10页
冯友兰先生的英文著作《中国哲学简史》,有其学生涂又光和学者赵复三两位先生翻译的两个中译本。以一般读者眼光来看,涂译本多硬译,且多文言句式,赵译本多活译,且多白话。在处理回译的翻译上,赵译本更忠实于冯友兰先生的原文,还原了冯... 冯友兰先生的英文著作《中国哲学简史》,有其学生涂又光和学者赵复三两位先生翻译的两个中译本。以一般读者眼光来看,涂译本多硬译,且多文言句式,赵译本多活译,且多白话。在处理回译的翻译上,赵译本更忠实于冯友兰先生的原文,还原了冯友兰先生对于中华原典的解读。总体来看,涂译本虽文雅一些,但不无拗口之处;而赵译本更加清新易懂,更适应于市场和读者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简史》 硬译 活译 回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与流变:英译史视角下孙悟空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15
作者 周家春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53-61,共9页
《西游记》在英语世界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也是孙悟空形象历经从格义曲解到趋于归真的过程。《西游记》解读的开放性和英汉两种语言对语境依赖程度的差异性,客观上为孙悟空形象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流变提供了可能,而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则... 《西游记》在英语世界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也是孙悟空形象历经从格义曲解到趋于归真的过程。《西游记》解读的开放性和英汉两种语言对语境依赖程度的差异性,客观上为孙悟空形象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流变提供了可能,而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则是译者的主体性差异,这种差异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学术、社会主体在文学形象书写上的不同旨趣和追求,而《西游记》翻译史不断延续的动力,正是译者主体差异性和文学翻译批评所追求的“忠实”之间所形成的矛盾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英译史 孙悟空形象 跨文化传播 典籍重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31
16
作者 谭载喜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3-59,共7页
包括西方翻译理论史在内的外国译论研究,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翻译学研究领域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予以持续的重视。本文根据作者对拙著《西方翻译简史》的修订扩充和研究所得,对西方译论发展史的研究方法,以及对西方译论本身的主要特... 包括西方翻译理论史在内的外国译论研究,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翻译学研究领域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予以持续的重视。本文根据作者对拙著《西方翻译简史》的修订扩充和研究所得,对西方译论发展史的研究方法,以及对西方译论本身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脉络,尤其是对自20世纪中、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当代西方译论发展状况与前景,从几个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引发对西方译论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论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学 独立学科 持续 意义 发展脉络 当代 作者 视角
原文传递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哲学术语翻译研究
17
作者 冯全功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7-157,共11页
冯友兰的英文著作《中国哲学简史》在西方颇有影响力,其中的哲学术语翻译方法至今具有借鉴意义。总体而言,在其“翻译即解释”翻译观的指导下,冯友兰对中国哲学术语的翻译主要采取了三种方法,即音译加解释法、译意法(用日常英语词汇翻... 冯友兰的英文著作《中国哲学简史》在西方颇有影响力,其中的哲学术语翻译方法至今具有借鉴意义。总体而言,在其“翻译即解释”翻译观的指导下,冯友兰对中国哲学术语的翻译主要采取了三种方法,即音译加解释法、译意法(用日常英语词汇翻译中国哲学术语)和反向格义法(用西方哲学术语翻译或类比中国哲学术语)。其中,音译加解释是其主导翻译方法,解释信息包括英语中其他的对应词汇(翻译)、作者对相关术语的理解、对术语翻译本身的探讨等。三种翻译方法共同实现了“求真”与“喻俗”的双重目的,为英语读者营造了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哲学术语 翻译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