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open-pit and underground mining technology for residual coal of end slopes 被引量:10
1
作者 CHE, Zhaoxue YANG, Ho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2期266-270,共5页
Given the conditions of residual coal from the boundary of a flat dipping open-pit mine,which uses strip areas mining and inner dumping with slope-covering,we propose an open-pit and underground integrated mining tech... Given the conditions of residual coal from the boundary of a flat dipping open-pit mine,which uses strip areas mining and inner dumping with slope-covering,we propose an open-pit and underground integrated mining technology for residual coal of end slopes.In the proposal a conveyance road and ventilation conveyance near the slope are built,corresponding to the pit mining area and the surface coal mine dump,as well as an interval haulage tunnel and air-inlet tunnel.The outcome shows that such mining method may reduce the effect to slope stability from underground mining,it does not affect the dumping advance and has a high recovery rate of residual coal resources.The working face is timbered by single hydraulic props,transported by a scraper conveyor and supported by coal walls.This method of mining is one of layered top coal caving,with high resource recovery,low production cost where positive economic benefit can be real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grated open-pit and underground mining end-slope resource recovery economic benefit surface coal m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Law of the Movement and Damage to Slop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Underground Mining and Open-Pit Mining 被引量:1
2
作者 Gaofeng Ren Xingkui Fang 《Engineering(科研)》 2010年第3期201-204,共4页
Under circumstances in which both underground mining and open-pit mining are employed, the mining effects of two approaches will be superposed and the mining slope will receive several induced stress fields, which mak... Under circumstances in which both underground mining and open-pit mining are employed, the mining effects of two approaches will be superposed and the mining slope will receive several induced stress fields, which makes the sliding mechanism and deformation law of slope rock mass more complicated. This paper, targeting at the east slope of Antaibao Mine with the joint employment of underground mining and open-pit mining, aims to study the moving law of the slope rock mass and the damage mechanism to the overburden of the goaf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It is supposed that models of possible damage to the slope could be explored for guidance to safety-production of the m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BINATION of underground and open-pit mining mining DAMAGE Deformation Mechanism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Sublevel Open Stope Underground Mining on Surface and Open Pit Slopes
3
作者 Tumelo K. M. Dintwe Takashi Sasaoka +4 位作者 Hideki Shimada Akihiro Hamanaka Dyson Moses Sifei Liu Fanfei Me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1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Underground mining is an economically viable option for exploiting ore reserves deemed uneconomic after open pit mining. However, underground development can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above existing open pit slope w... Underground mining is an economically viable option for exploiting ore reserves deemed uneconomic after open pit mining. However, underground development can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above existing open pit slope walls. As a goal of this paper,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slope instabilities prior to underground development is crucial for safe and sustainable mining. Towards goal achieving, this pap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parametric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ublevel open stope (SLOS) underground mining on the surface and open pit slope walls. By mean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SLOS design is tried against the existing open pit followed by adjustments of important slope parameters which are overall slope height (OSH) and overall slope angle (OSA). We found that underground mining may induce slope failure, particularly on the hangingwall side of the pit. Subsidence is prominent on the hanging wall and the surface, whereas, the uplift dominates the footwall and pit bottom. Pit wall closure is observed during underground mining. Although the assigned dimensions in the parametric study show a negligible effect of OSH and OSA, the high OSH experience low subsidence in comparison with low OSH. Overal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lope walls on the hanging wall side are mostly affected by the underground mining and high-stress concentration prevails near slope toes and pit bottom. Additionally, slope deformation decrease from pit bottom towards the slope crest and surfac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dd knowledge to open pit and underground mining inte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n pit-underground Interaction Slope Stability underground mining SUBSID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principle of combined surface and underground min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建宏 古德生 李建雄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3年第3期222-225,共4页
The pit limit optimization is discussed,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combined min-ing method, on the basis of the economic model of ore-blocks. A new principle of the limit optimization is put f... The pit limit optimization is discussed,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combined min-ing method, on the basis of the economic model of ore-blocks. A new principle of the limit optimization is put for-ward through analyzing the limitations of moving cone method under such conditions. With a view to recovering asmuch mineral resource as possible and making the maximum profit from the whole deposit, the new principle is tomaximize the sum of gain from both open-pit and underground mining.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along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and modules for software package (DM&MCAD)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tested inTonglushan Copper Mine. It has been proved to be rather effective in the mining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mining underground mining combined mining method OPTIMIZATION MODEL open pit limit block economic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井联采台阶爆破对井下巷道振动的影响
5
作者 徐杰 李祥龙 +3 位作者 王建国 胡涛 张彪 刘金保 《高压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102,共18页
在露井联采过程中,为了控制露天台阶爆破振动对井下邻近既有巷道衬砌的破坏,以拉拉铜矿露天转井下过渡开采阶段为背景,采用现场振动监测、理论计算、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既有邻近巷道的动力响应规律。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井... 在露井联采过程中,为了控制露天台阶爆破振动对井下邻近既有巷道衬砌的破坏,以拉拉铜矿露天转井下过渡开采阶段为背景,采用现场振动监测、理论计算、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既有邻近巷道的动力响应规律。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井下振动衰减规律,并对振动主频及瞬时能量进行了分析。采用LS-DYNA数值模拟软件,对露天台阶和井下巷道建立6种不同相对空间位置的模型,进而建立双孔延期爆炸模型,研究了爆破荷载作用下邻近井下既有巷道的动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露天台阶爆破过程中,爆源下方邻近既有巷道产生的最大振速主要出现在拱部和迎爆侧的边墙部;巷道与爆源的相对空间位置不同,峰值振速所在的方向和位置也不同;在巷道拱顶与炮孔底部竖直方向距离固定为10 m的情况下,巷道边墙与炮孔水平距离在15 m以内时,炸药起爆后巷道结构竖直方向振速较大,超过15 m后,巷道结构水平径向振速较大。通过拟合应力与振速之间的关系,利用巷道极限动态抗拉强度推导出振速阈值为19 cm/s。基于安全阈值调整爆破参数后,可以保证邻近既有巷道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井联采 露天台阶爆破 既有邻近巷道 振动响应 安全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挂帮矿回采顺序优化及其稳定性研究
6
作者 余业清 张千俊 熊力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5年第2期86-94,共9页
为充分回收挂帮矿资源,达到挂帮矿安全回收的目的,以四川大陆槽稀土矿开采为工程背景,提出采用上向进路式分层充填方式开采,通过高强度充填体保证边坡稳定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上向进路式分层充填方式开采的合理性,分析不同分区回... 为充分回收挂帮矿资源,达到挂帮矿安全回收的目的,以四川大陆槽稀土矿开采为工程背景,提出采用上向进路式分层充填方式开采,通过高强度充填体保证边坡稳定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上向进路式分层充填方式开采的合理性,分析不同分区回采顺序下的边坡变形位移程度,优化挂帮矿回采顺序,并对回采过程稳定性进行分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露天边坡的安全系数由1.293降低至1.256,但仍在安全范围内,边坡不会发生大规模失稳;相较于其他回采顺序,方案2(区域2→区域1→区域3)发生的位移变形最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弱;回采分步验证出现集中塑性区域,但面积较小,不会发生大面积破坏。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矿山挂帮矿安全回采提供一定指导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上向进路式分层充填法 挂帮矿 数值模拟 回采顺序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前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岩体破坏规律研究
7
作者 王钟钰 蒋永超 +2 位作者 贾若彤 姜骜鹏 陈忠辉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0,26,共8页
针对鞍钢眼前山铁矿东帮区域露天转地下开采引起边坡岩体破坏及塌陷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基底摩擦模型试验分析其边坡破坏过程和破坏模式,探究不同开采阶段塌陷角变化情况,并从裂隙角度总结塌陷区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矿体开采深度... 针对鞍钢眼前山铁矿东帮区域露天转地下开采引起边坡岩体破坏及塌陷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基底摩擦模型试验分析其边坡破坏过程和破坏模式,探究不同开采阶段塌陷角变化情况,并从裂隙角度总结塌陷区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矿体开采深度不断延深,受开采扰动塌陷角不断减小;塌陷区域的形成分为四个时期:裂隙富集时期、时效变形时期、滑移面贯穿时期和塌陷形成时期;眼前山铁矿东帮边坡的破坏机制为滑移-拉裂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前山铁矿 露天转地下 岩体破坏 塌陷 裂隙发展 边坡失稳 基底摩擦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地下管网三维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分析系统研究与应用——以胜利一号露天煤矿为例
8
作者 佘长超 侯星野 +2 位作者 腾天野 蒋楠洋 张建军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34,共9页
矿区地下管网是保障露天煤矿资源开采与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其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成为智慧矿山建设的重要一环。然而,传统矿区地下管网主要以图纸资料和人工管理为主,存在管网数据丢失、管理效率低、事故发生率高、维护抢修难度大... 矿区地下管网是保障露天煤矿资源开采与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其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成为智慧矿山建设的重要一环。然而,传统矿区地下管网主要以图纸资料和人工管理为主,存在管网数据丢失、管理效率低、事故发生率高、维护抢修难度大等问题,无法满足露天煤矿安全生产要求,因此提出了露天煤矿地下管网三维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分析系统,详细介绍了其服务体系、功能模块、技术架构及其关键技术。通过在胜利一号露天煤矿实际应用,验证了该系统在实际矿区地下管网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一号露天煤矿 矿区地下管网 三维精细化管理 物联网技术 智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方式的优化比较
9
作者 左明望 《工程建设(维泽科技)》 2025年第1期73-75,共3页
通过对矿山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两种方式的技术特点、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结合矿体的地质条件、开采深度及资源利用率等关键因素,提出优化选择策略。采用数据建模与实地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成本效益、资源回收率及生态... 通过对矿山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两种方式的技术特点、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结合矿体的地质条件、开采深度及资源利用率等关键因素,提出优化选择策略。采用数据建模与实地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成本效益、资源回收率及生态保护角度探讨不同开采方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合理优化开采方式能够提高矿山开采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减小生态破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的优化方案为矿山企业选择最佳开采方式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开采方式 露天开采 地下开采 资源利用率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露天转地下矿山智能化体系建设与应用
10
作者 姜小峰 《现代矿业》 2025年第2期12-16,共5页
针对庙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现有系统设备老化,集控中心空间狭小无法满足矿山井下智能化开采要求等问题,从矿山地面与井下智能化建设角度出发,对该矿地表环网主干网络、地表风机房、井下中央水泵房、破碎系统与电机车远程驾驶系... 针对庙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现有系统设备老化,集控中心空间狭小无法满足矿山井下智能化开采要求等问题,从矿山地面与井下智能化建设角度出发,对该矿地表环网主干网络、地表风机房、井下中央水泵房、破碎系统与电机车远程驾驶系统进行了智能化建设研究,形成露天转地下矿山综合一体化智能建设体系。矿山智能化建设完成后,非计划停工时间大幅降低,设备操作人员减少了30人,总体经济效益为255万元,有效提高了开采的综合管理与安全生产水平。研究成果可为其他露天转地下矿山智能化建设提供指导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矿山 智能化 破碎系统 远程驾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石矿山露天转地下过渡期衔接开采技术
11
作者 田朋波 《露天采矿技术》 2025年第2期46-50,共5页
大理石矿山在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面临如何有效衔接两种开采方式、确保开采过程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以及境界矿柱回采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采用保留永久性境界矿柱的过渡方案,由此充分保障地下矿体开采的稳定性;基于地下开采工艺特点,提... 大理石矿山在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面临如何有效衔接两种开采方式、确保开采过程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以及境界矿柱回采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采用保留永久性境界矿柱的过渡方案,由此充分保障地下矿体开采的稳定性;基于地下开采工艺特点,提出了适用于石材矿床的台阶锯切式平硐开采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地下首中段和多中段开采的安全稳定性,得出在第3中段开采后采场稳定性减小可能发生失稳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开采 境界矿柱 数值模拟 过渡期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矿山露转地开采岩体移动及安全防控研究进展
12
作者 陆大丞 邓云腾 +1 位作者 傅峥 付俊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5年第1期13-30,共18页
金属矿山构造活跃且成矿环境复杂,露天与地下开采的复合扰动效应诱发采场围岩变形、坍塌、露天边坡失稳以及地表塌陷等工程地质问题,给矿山生产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金属矿山岩体移动研究技术及岩体移动理论方法经过不断的完善,在不同... 金属矿山构造活跃且成矿环境复杂,露天与地下开采的复合扰动效应诱发采场围岩变形、坍塌、露天边坡失稳以及地表塌陷等工程地质问题,给矿山生产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金属矿山岩体移动研究技术及岩体移动理论方法经过不断的完善,在不同的矿山进行推广应用,但矿山开采方式、开采设计,灾害分析、治理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支撑。本文总结金属矿山露转地数值仿真技术与模型试验研究的优劣,阐述矿山开采岩体移动的内在机制与动态发展过程,通过金属矿山岩体活化理论、颗粒介质侧压理论、边坡双滑面挠度破坏模型、悬臂梁力学模型,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边坡及采场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和失稳机理,结合目前露天边坡先进的监测预警技术以及地下采场围岩支护与地压调控技术,总结金属矿山岩体移动安全防控措施。分析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研究趋势,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山 露天转地下开采 模拟试验 岩体移动 监测预警 安全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tudy of fire propagation in coal seam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eat transfer and chemical reaction rate in mining field 被引量:11
13
作者 Moisés Oswaldo Bustamante Rúa Alan José Daza Aragón Pablo Bustamante Bae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9年第6期873-879,共7页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is a problem that affects the mining operation and generates environ-mental,economic,social and geotechnical impacts.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divided into two pro-cesses:ignition and pro...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is a problem that affects the mining operation and generates environ-mental,economic,social and geotechnical impacts.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divided into two pro-cesses:ignition and propagation.Fire propagation develops in coal seams because of a set of factors such as direction and wind speed,fracturing and temperature.In this work,heat transfer and chemical kinetics are studied from conservation equations of energy and species,respectively,using the software COMSOL Multiphysics to simulate the propagation of fires in coal seams.Two possible scenarios were analyzed that usually occur in the walls of the coal seams,such as fire focus and fire complete screens.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pagation kinetics of the fire changes depending on the temperature,the fractur-ing of rock mass and the area of fire influence.For temperature values lower than 300℃,there is con-sumption around 250 cm^3/h,values around 700℃,the consumption is 1500 cm^3/h,and for fires of 1200℃ have values of 3000 cm^3/h.Depending on the speed of propagation can vary from 4 to 17cm/day,considering on the level and fracturing of the final wall of the open p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open pit mines Simulation Heat transfer Chemical reaction COMS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钨矿露地联采关键地压灾害监测预警研究
14
作者 刘宏发 胡静云 +2 位作者 李益龙 黄英华 彭府华 《湖南有色金属》 CAS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某钨矿形成了露地联采的开采局面,面临着井下群采空区与隔离间柱稳定性、露采边坡稳定性、露地相互影响等关键地压灾害问题。设计建设了最先进的66通道微震监测系统、测量机器人与边坡雷达等地压监测预警系统。文章详细介绍了一次典型... 某钨矿形成了露地联采的开采局面,面临着井下群采空区与隔离间柱稳定性、露采边坡稳定性、露地相互影响等关键地压灾害问题。设计建设了最先进的66通道微震监测系统、测量机器人与边坡雷达等地压监测预警系统。文章详细介绍了一次典型的岩体失稳垮塌的成功预警案例。上述综合性的地压监测手段将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地联采 微震监测 测量机器人 边坡雷达 地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地下楔形转接过渡诱导冒落控制边坡岩移危害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颖鹏 谭宝会 +3 位作者 丁航行 张洪昌 李云涛 崔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3,共7页
露天地下楔形转接过渡模式的安全管控是利用崩落法开采挂帮矿形成的塌陷坑阻止边坡岩移威胁露天采场,但地采扰动下的高陡边坡破坏过程不易控制,因而制约了楔形转接过渡模式在大型深凹露天矿山中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极限平衡分析方... 露天地下楔形转接过渡模式的安全管控是利用崩落法开采挂帮矿形成的塌陷坑阻止边坡岩移威胁露天采场,但地采扰动下的高陡边坡破坏过程不易控制,因而制约了楔形转接过渡模式在大型深凹露天矿山中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极限平衡分析方法,揭示出崩落法开采扰动下的高陡边坡渐进破坏规律,提出了边坡滑移体体积计算方法,以及通过调控回采顺序控制边坡滑移进程以实现塌陷坑完全承接边坡滑移体的边坡岩移危害控制技术。研究表明:边坡岩体不会随挂帮矿向下开采而发生持续破坏,只有当挂帮矿开采至关键分段时,边坡岩体受力状态超过极限平衡状态才发生滑移破坏,可通过滞后回采关键分段上盘三角矿延缓边坡滑移,以及通过滞后回采关键分段下盘矿体和采用下向阶梯状回采工作面增大塌陷坑容积,最终实现塌陷坑有序承接边坡滑移体。研究成果完善了大型深凹露天矿楔形转接过渡的安全管控方法,提高了楔形转接过渡模式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开采 挂帮矿 诱导冒落 边坡滑移 灾害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红山铁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岩移发展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玮 杨天鸿 +1 位作者 侯俊旭 马凯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238,共7页
地下开采产生的地表移动会影响邻近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以大红山铁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为例,采用微震、地表开裂观测等多种方法进行岩移监测和数据分析,探究了地下开采引起的岩体移动与地表开裂规律。首先,对历史监测数据进行了整... 地下开采产生的地表移动会影响邻近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以大红山铁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为例,采用微震、地表开裂观测等多种方法进行岩移监测和数据分析,探究了地下开采引起的岩体移动与地表开裂规律。首先,对历史监测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包括地表塌陷和裂缝的发育情况。其次,针对地下开采过程中的围岩变形特点,开展微震数据分析,获取了岩体损伤破坏信息。同时,结合矿山地质资料,统计数据得出了陷落角的变化范围。结果表明:大红山铁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岩体移动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冒落及地表贯通的岩移阶段、陷落区充分发展的岩移阶段、F2断层影响的陷落角非对称发育阶段、废石充填与深部开采下的岩移阶段。西北部陷落角发育范围为75°~81°、东南部陷落角发育范围为65°~82°。研究可为类似地质及工程条件矿山岩移发展规律分析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红山铁矿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 岩体移动 陷落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tDEM的露天转地下房柱法开采覆岩与边坡失稳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耿加波 兰祥 +2 位作者 李小双 唐世斌 周令剑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7-182,共6页
随着露天矿山转入地下开采,研究二次扰动后覆岩与边坡系统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以江西某大型露天转地下房柱法开采矿山为研究背景,使用MatDEM离散元软件建立了数值模拟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房柱法开采扰动下覆岩与露天边坡的位移、应力... 随着露天矿山转入地下开采,研究二次扰动后覆岩与边坡系统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以江西某大型露天转地下房柱法开采矿山为研究背景,使用MatDEM离散元软件建立了数值模拟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房柱法开采扰动下覆岩与露天边坡的位移、应力以及动能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开采空区形成,采场覆岩形成了以开采区域为中心的椭圆形应力降低区,该区域岩层发生了显著的破坏,并且沿着开采推进方向移动。采场顶板的应力变化随开采进程表现出应力集中—应力增大—应力重构—应力平衡4个阶段。地下开采使得采场覆岩以及露天边坡产生了较大位移,覆岩的岩移面积和岩移动能均较边坡的更大,覆岩的变化表现出更加敏感的特性。研究结果可以为相似矿山的开采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扰动 露天转地下开采 覆岩 边坡 Mat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破振动对龙首矿露天转地下安全顶柱稳定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尔丞 魏昭君 +4 位作者 沈彦丞 刘吉祥 李菊红 张春阳 田小龙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5,126,共12页
为了探索爆破振动影响下龙首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顶柱的稳定性演化规律,结合矿区现状建立了对应的三维数值模型,通过计算获取了安全顶柱最危险截面位置,随后以最上部中段开采为例构建了最危险截面位置的二维数值计算模型。根据爆破参... 为了探索爆破振动影响下龙首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顶柱的稳定性演化规律,结合矿区现状建立了对应的三维数值模型,通过计算获取了安全顶柱最危险截面位置,随后以最上部中段开采为例构建了最危险截面位置的二维数值计算模型。根据爆破参数和等效弹性边界的计算,得到掏槽眼、辅助眼和周边眼传递到开挖轮廓面上的爆破荷载峰值。将爆破荷载等效到开挖面后,开展了针对安全顶柱稳定性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每段延期爆破都产生了位移和振速峰值,且距离爆破位置最近的安全顶柱内监测点位移最大;以爆破作业位置为中心,振动速度向四周岩体球形扩散。根据爆破振速与岩石损伤判据,安全顶柱总体处于无损伤或轻微损伤状态。此外,最大主应力低于岩体抗拉强度,安全顶柱未形成明显地拉裂破坏塑性区。总体上来说,安全顶柱的设计厚度能够满足露天转地下开采需要。然而与数值模型相比,实际地质条件更为复杂,随着开采继续,仍需观察和监测安全顶柱的变化,从而确保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开采 安全顶柱 爆破振动 数值模拟 稳定性演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金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合理厚度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源贵 周宗红 +1 位作者 侯廷凯 黄耀春 《黄金》 CAS 2024年第5期19-24,共6页
某金矿自标高1 385 m以下将由露天开采转为地下开采,拟采用上向进路充填采矿法进行开采,为了避免露天与地下同时开采造成的相互影响,实现矿山生产的平稳过渡,对境界顶柱的合理厚度进行了研究。在相关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应用K.B.鲁别涅依... 某金矿自标高1 385 m以下将由露天开采转为地下开采,拟采用上向进路充填采矿法进行开采,为了避免露天与地下同时开采造成的相互影响,实现矿山生产的平稳过渡,对境界顶柱的合理厚度进行了研究。在相关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应用K.B.鲁别涅依特公式、“三带”理论和工程类比法计算出境界顶柱的合理厚度取值范围;采用Flac^(3D)软件对不同境界顶柱厚度进行数值模拟,确定该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的合理厚度。结果表明:矿山原生矿和氧化矿区域进行地下开采时需分别留设20 m和25 m的境界顶柱厚度,此时地下开采对露天边坡的影响最小且采场整体趋于稳定,能满足矿山安全生产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矿山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开采境界 顶柱 数值模拟 Flac~(3D)软件 顶柱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矿体多采空区顶板破坏与冒落机理分析
20
作者 周颜军 汪亮 +3 位作者 冯庆杰 易云佳 曹建立 卢悦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9,共9页
排山楼金矿上部矿体露天转地下阶段应用空场法开采,采空区已用诱导冒落+地表废石充填塌陷区的方法进行了治理;下部矿体进入海棠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范围,地表不允许塌陷,但由于矿石品位低,继续沿用传统充填法势必造成矿床开采效率低、生产... 排山楼金矿上部矿体露天转地下阶段应用空场法开采,采空区已用诱导冒落+地表废石充填塌陷区的方法进行了治理;下部矿体进入海棠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范围,地表不允许塌陷,但由于矿石品位低,继续沿用传统充填法势必造成矿床开采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矿山经济效益差等问题。以地表保护区下低品位矿体充填法安全高效开采为工程背景,结合RG井下电视系统监测结果总结了顶板上覆岩层裂隙分布与发展规律,分析了应力平衡拱与冒落拱演化机理,提出了稳定冒落拱的形成条件。基于现场监测与岩石力学参数试验结果,通过FLAC^(3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倾斜多空区贯通与拉底过程中顶板破坏与冒落机理,探明了顶板冒落过程中围岩的应力和位移演化规律,以及诱发冒落的主导因素,并提出了基于地表安全性的冒落进程控制技术。研究成果可为该矿开发既满足地表保护需求又能低成本高效开采的工艺技术提供理论参考,对于类似矿山的采矿方法设计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开采 现场监测 冒落机理 顶板破坏 数值模拟 冒落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