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ternative mechanisms for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elevation: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222 transurethral resections of prostate patients
1
作者 Koenraad van Renterghem JJMCH de la Rosette +4 位作者 Herbert Thijs Erika Wisanto Ruth Achten Jean-Paul Ory Gommert van Koeveringe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Urology》 2014年第2期144-151,共8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 levels and(1)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 and(2) the severity of prostate inflammation.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wenty-two consecutive pa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 levels and(1)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 and(2) the severity of prostate inflammation.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wenty-two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 were prospectively included. Patients with prove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or known prostate cancer were excluded. PSA levels, 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s Score(IPSS), prostate weight, post residual volume and pressure flow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A histopath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inflammation was also performed.RESULTS: Patients had a mean age of 69.1 ± 8.6 years(45-90 years), with mean preoperative PSA levels of 4.7 ± 5.4 ng/m L(0.2-32.5 ng/m L) and IPSS of 15.7 ± 6.9(0-32). Mean Pdet Q max was 96.3 ± 34.4 cm H2O(10-220 cm H2O). The mean resected prostate weight was 39.4 ± 27.3 g(3-189 g).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PSA(logarithmic) and resected prostate weight(r = 0.54; P < 0.001), PSA(logarithmic) and Pdet Q max(r = 0.17; P = 0.032), and resected prostate weight and Pdet Q max(r = 0.39; P < 0.001). Furthermore, low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PSA(logarithmic) and active(r = 0.21; P < 0.0001) and chronic(r = 0.19; P = 0.005) inflammation. CONCLUSION: In this study we showed a correlation between BOO(Pdet Q max) and PSA(logarithmic). Furthermore, we demonstrated a weak correlation between PSA(logarithmic) and active as well as chronic prostatic inflam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PROSTATE inflam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4、GR、miRNA-15a对膀胱癌术后尿道感染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谷泉霖 《实用癌症杂志》 2025年第1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Toll样受体4(TLR4)、微小RNA-15a(miRNA-15a)、糖皮质激素受体(GR)对膀胱癌术后尿道感染(UT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TURBT术治疗的90例膀胱癌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UTI分为2组,即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检测术后患者外周血中G... 目的探讨外周血Toll样受体4(TLR4)、微小RNA-15a(miRNA-15a)、糖皮质激素受体(GR)对膀胱癌术后尿道感染(UT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TURBT术治疗的90例膀胱癌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UTI分为2组,即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检测术后患者外周血中GR、TLR4、miRNA-15a水平。对比2组各项指标,分析影响UT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R、miRNA-15a、TLR4预测TURBT术后患者发生UTI的价值。结果感染组TLR4检测值高于未感染组,GR、miRNA-15a检测值低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有糖尿病史、术前留置导尿管、miRNA-15a低、TLR4高、GR低是TURBT患者术后发生UTI的高危因素(P<0.05)。GR、miRNA-15a、TLR4联合检测预测术后UTI的AUC为0.934,灵敏度为0.900,特异度为0.817,约登指数为0.717,均高于单一检测。结论GR、TLR4、miRNA-15a与TURBT患者术后发生UTI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 尿道感染 外周血Toll样受体4 微小RNA-15a 糖皮质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原位癌、腺性膀胱炎误诊为慢性前列腺疾病原因分析
3
作者 王嘉影 田茂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5期26-31,共6页
目的探讨膀胱原位癌、腺性膀胱炎误诊为慢性前列腺疾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8至2022年收治的膀胱原位癌、腺性膀胱炎误诊为慢性前列腺疾病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6个月,血尿3个月;另1例表现为尿频... 目的探讨膀胱原位癌、腺性膀胱炎误诊为慢性前列腺疾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8至2022年收治的膀胱原位癌、腺性膀胱炎误诊为慢性前列腺疾病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6个月,血尿3个月;另1例表现为尿频、排尿困难3年余。1例误诊为慢性前列腺炎,误诊时间6个月;另1例误诊为前列腺增生,误诊时间3年余。最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1例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性切除+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原位癌,术后4年肿瘤复发转移行放化疗,最终死亡;另1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腺性膀胱炎,术后随访3年余,未再复发。结论膀胱原位癌、腺性膀胱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均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也可表现为排尿困难、血尿、会阴坠胀痛等前列腺疾病症状,病程较长者容易误诊为前列腺疾病;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膀胱肿瘤的认识与警惕性,避免误漏诊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腺性膀胱炎 误诊 前列腺疾病 泌尿系感染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癌电切术后尿路感染Lasso-Logistic预测模型的构建
4
作者 张洁 曹雨京 陈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8期41-46,共6页
目的 分析膀胱癌电切术后尿路感染(UTI)发生情况,并构建Lasso-Logistic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后的920例膀胱癌患者,统计术后UTI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UT... 目的 分析膀胱癌电切术后尿路感染(UTI)发生情况,并构建Lasso-Logistic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后的920例膀胱癌患者,统计术后UTI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UTI分为UTI组和非UTI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通过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膀胱癌患者术后UTI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Lasso-Logistic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效用。结果 膀胱癌患者TURBT后住院期间UTI发生率为12.50%(115/920);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CD3^(+)、CD4^(+)/CD8^(+)、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尿液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表面活性蛋白A(SP-A)和表面活性蛋白D(SP-D)均为膀胱癌患者术后发生UT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根据影响因素构建Lasso-Logistic预测模型为:Logit(P)=-2.516+1.109×年龄+1.002×糖尿病+1.359×高血压+1.496×CRP+1.726×PCT+1.562×IL-6-1.155×CD3^(+)-1.280×CD4^(+)/CD8^(+)-1.032×IgA-1.411×IgM+1.589×MMP-7-0.843×SP-A-0.799×SP-D。ROC曲线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膀胱癌患者术后发生UT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4(95%CI:0.927~0.958),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83%、85.22%;DCA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明显的正向净收益。结论 膀胱癌患者TURBT后UTI发生率较高,根据影响因素构建Lasso-Logistic预测模型可为临床预测UTI发生风险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尿路感染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miR-15a、SAA4及尿ctDNA水平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
5
作者 张连伟 李平 +1 位作者 柳玉花 郭克锋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6期894-897,共4页
目的探究血清非编码小分子miR-15a、淀粉样蛋白A4(SAA4)及尿循环肿瘤DNA(ctDNA)水平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3年3月在我院接受TURBT治疗的NMIBC病人100例,其... 目的探究血清非编码小分子miR-15a、淀粉样蛋白A4(SAA4)及尿循环肿瘤DNA(ctDNA)水平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3年3月在我院接受TURBT治疗的NMIBC病人100例,其中41例术后复发或进展(预后不良组),59例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指标、血清miR-15a、SAA4及尿ctDNA水平的差异,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及其预测价值。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男性、T1分期、G2-G3分级占比升高(χ^(2)=4.286~26.073,P<0.05),血清miR-15a水平降低(t=9.024,P<0.05),血清SAA4、尿ctDNA水平升高(t=14.090、34.01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miR-15a、SAA4及尿ctDNA水平影响病人的预后,三者诊断病人预后不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9、0.841、0.988。结论血清miR-15a、SAA4及尿ctDNA水平是预测NMIBC病人TURBT术后预后的有效生物标记,具有较高的预后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微RNAS 淀粉样β肽类 循环肿瘤DNA 预后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行经尿道切除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调查与防护措施分析
6
作者 李利敏 王倩倩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5期635-636,共2页
目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经尿道切除术(TURP)后发生尿路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方法选择于我院行TURP的80例BPH患者,根据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分为两组,分析BPH患者行TURP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防护措施。结果8... 目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经尿道切除术(TURP)后发生尿路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方法选择于我院行TURP的80例BPH患者,根据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分为两组,分析BPH患者行TURP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防护措施。结果80例BPH患者中有15例患者发生术后尿路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术前进行导尿术、合并糖尿病、术前未使用抗生素、导尿管留置时间>5 d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进行导尿术、合并糖尿病、术前未使用抗生素、导尿管留置时间>5 d是BPH患者行TURP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BPH患者TURP术后易发生尿路感染,术前进行导尿术、合并糖尿病、术前未使用抗生素、导尿管留置时间>5d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及时制定防护措施可减少尿路感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切除术 尿路感染 危险因素 防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留置尿管后尿路感染护理对策分析
7
作者 胡芳 宋佳 邹丹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4期182-184,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留置尿管后尿路感染护理对策。方法 将九江市柴桑区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70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留置尿管后的患者,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护...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留置尿管后尿路感染护理对策。方法 将九江市柴桑区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70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留置尿管后的患者,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炎症指标、满意度、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 护理前,两组不良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炎症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不良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炎症指标均较护理前降低,其中观察组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留置尿管后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和控制机体炎症,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留置尿管 尿路感染 护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相关临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1
8
作者 张选举 江铎 +3 位作者 熊丙建 张胜茹 徐宝海 雷霆 《中国性科学》 2017年第4期16-19,共4页
目的:研究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医院诊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20例,患者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尿路感染分为感染组19例,非感染组10... 目的:研究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医院诊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20例,患者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尿路感染分为感染组19例,非感染组101例。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术后并发尿路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120例良性前列腺术患者中19例发生尿路感染,占15.8%。单因素分析显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率与年龄、医师经验、糖尿病、术前尿潴留导尿术、术前使用抗生素、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关系密切(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率与年龄、医师经验、糖尿病、术前尿潴留导尿术、术前使用抗生素、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关系密切(P<0.05)。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尿路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术后尿路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尿路感染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晚期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建勋 付启忠 +2 位作者 吕光耀 董胜芳 刘颖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在晚期前列腺癌并下尿路症状(LUT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4~2009年诊断为晚期前列腺癌合并LUTS的43例患者进行总结,分析TURP术前及术后3、12个月患者的IPSS评分、最大尿流率、以及疾病相关危险因...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在晚期前列腺癌并下尿路症状(LUT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4~2009年诊断为晚期前列腺癌合并LUTS的43例患者进行总结,分析TURP术前及术后3、12个月患者的IPSS评分、最大尿流率、以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非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的IPSS[(9.58±0.33)分]、最大尿流率[(8.96±0.47)ml/s]与术前[(19.60±0.41)分、(4.93±0.68)ml/s]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访12个月后IPSS[(15.73±0.66)分]、最大尿流率[(15.67±0.44)ml/s]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表现为急性尿潴留的患者术后预后相对较好,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患者预后差。结论:TURP治疗晚期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合并LUTS的患者,在短期内可以迅速降低IPSS评分,改善生活质量;远期效果不理想。同时,手术本身也可能带来相关并发症,降低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 下尿路症状 膀胱出口梗阻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俊杰 宋瑞祥 +6 位作者 张振声 周铁 杨波 曾蜀雄 侯建国 孙颖浩 许传亮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探讨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诊断特点、病理结果、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 目的探讨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诊断特点、病理结果、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共20例,占同期膀胱肿瘤的1.22%(20/1 645),平均年龄(25.8±3.1)岁,男13例,女7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0例,因非血尿症状检查发现者6例,健康体检中发现4例。肿瘤多发2例,单发18例;总计24枚,位于侧壁15枚,后壁3枚,前壁1枚,三角区3枚,膀胱颈口部2枚。B超检查发现22枚肿瘤,2例血尿患者B超检查阴性;B超测量肿瘤最大径为0.4~2.7cm,平均(1.1±0.7)cm。膀胱镜的肿瘤诊断率100%。病理诊断为副神经节瘤1例,尿路上皮肿瘤19例(其中平坦型病变2例,乳头状肿瘤17例)。19例患者接受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治疗,1例给予吉西他滨和顺铂新辅助化疗4个周期后行剖腹探查。1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平均(28±16)个月,随访期间3例复发,1例进展为肌层浸润性癌。结论 20~30岁膀胱肿瘤患者总体具有单发、低级别、低分期的特点,但也有高恶性度肿瘤发生的可能,相当部分患者临床症状隐匿值得重视,治疗后长期随访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青年人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带显像膀胱镜引导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降低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率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伟 张开颜 +4 位作者 陈斌 陈跃东 王惠强 刘荣福 邢金春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1-535,共5页
目的探讨窄带现象膀胱镜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后复发率的作用。方法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184例,105例接受普通白光引导下的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79例接受窄带显像膀胱镜引导下的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比较两... 目的探讨窄带现象膀胱镜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后复发率的作用。方法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184例,105例接受普通白光引导下的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79例接受窄带显像膀胱镜引导下的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比较两者的无复发生存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尿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术后随访8-64个月。普通白光引导下的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组有38例出现复发,窄带显像膀胱镜引导下的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组有9例出现复发。生存分析提示两组在无复发生出率上差异有显著性(P=0.000)。结论窄带显像膀胱镜引导下的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术式。窄带显像膀胱镜引导下的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可降低短期内膀胱肿瘤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窄带显像 膀胱切除术 非肌层浸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引起膀胱出口梗阻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继伟 夏溟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膀胱颈切开术(TUIBN)治疗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引起的膀胱出口梗阻(BOO)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小体积BPH(〈30 g)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5~71岁,平均59.6岁。临床表现为不...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膀胱颈切开术(TUIBN)治疗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引起的膀胱出口梗阻(BOO)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小体积BPH(〈30 g)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5~71岁,平均59.6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20例既往有慢性前列腺炎史。术前评估包括: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B超、尿动力学检查和尿道膀胱镜检查。术前均行α受体阻滞剂治疗3~6个月,无明显效果而行TURP+TUIBN。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2例(3.57%)于术后1个月出现尿道狭窄,予定期尿道扩张后症状改善;1例(1.79%)于术后3个月出现膀胱颈挛缩,再次行TUIBN症状改善。术后12个月行IPSS评分、尿动力学检查与术前进行比较。术后IPS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12.76±2.37 vs25.54±2.33,P〈0.01);最大尿流率(Qmax)明显高于术前[(15.83±1.47)ml/s vs(8.47±0.96)ml/s),P〈0.01];膀胱残余尿较术前明显减少[(31.02±9.75)ml vs(68.07±17.09)ml,P〈0.01]。结论:TURP+TUIBN治疗小体积BPH引起的BOO效果显著,优于单纯TURP或TUIBN,手术安全,是治疗小体积BPH引起BOO的较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下尿路症状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后尿路感染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刘绍虔 米其武 张志刚 《西部医学》 2015年第2期252-254,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后尿路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泌尿外科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356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后尿路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泌尿外科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356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后尿路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4.89%(53/356例)。病原菌检出率为90.57%(48/53例),共检出4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6株,占73.47%。糖尿病(OR=2.788,P=0.000)、术前因尿潴留行导尿术(OR=4.295,P=0.000)和术后留置尿管时间(OR=5.264,P=0.000)是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较高,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糖尿病、术前因尿潴留行导尿术和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是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 尿路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5
14
作者 林英立 李艳丽 +3 位作者 戚景光 梁杰 杨宁 吴刚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457-45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后泌尿系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后泌尿系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合并糖尿病、术前行导尿术、前列腺体积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术后保留导尿时间较长等使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几率增大(P<0.05),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导尿、前列腺体积>50 m L、手术时间>60 min、术后保留导尿>7 d、术前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术后并发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合并糖尿病、术前导尿、前列腺体积>50 m L、手术时间>60 min、术后保留导尿>7 d、术前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泌尿系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对比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5
作者 白冰 母健君 +3 位作者 王岭 高建勇 郑小敏 雷弋 《微创泌尿外科杂志》 2020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THLRBT)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疗效差异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手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的105例NMIBC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T...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THLRBT)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疗效差异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手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的105例NMIBC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TURBT组(63例)和THLRBT组(42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基础资料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排尿功能、生活质量差异,统计两组患者术后2年肿瘤复发及进展情况。结果:THLRBT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小于TURBT组(P<0.05),THLRBT组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TURBT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进展率以及复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LRBT组患者术后1个月Qmax及最大逼尿肌压力大于TURBT组,PVR小于TURBT组(P<0.05)。THLRBT组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TURBT组(P<0.05)。结论:THLRBT术治疗NMIBC的效果良好,能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避免排尿功能损伤,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钬激光肿瘤切除术 排尿功能 生活质量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高级别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费安华 付明 +1 位作者 胡刚强 万建 《癌症进展》 2019年第15期1839-1842,共4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高级别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高级别NMIBC患者,分析其手术情况、术后2周的泌尿功能、手术前后肿瘤标志物[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1(BLCA-1)...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高级别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高级别NMIBC患者,分析其手术情况、术后2周的泌尿功能、手术前后肿瘤标志物[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1(BLCA-1)和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水平、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80例高级别NMIBC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周,80例高级别NMIBC患者均无排尿功能障碍,排尿量为(312.09±40.78)ml,最大尿流率为(22.61±3.02)ml/s,残尿量为(16.44±2.83)ml。术后6个月NMIBC患者的血清BLCA-1和CYFRA21-1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NMIBC患者的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5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电切综合征、大出血、尿道狭窄和闭孔神经反射。80例高级别NMIBC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后,1年内7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8.7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治疗高级别NMIBC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改善患者泌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泌尿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加黏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及干扰素对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丁永锋 邹传兵 朱子军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16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观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加黏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及α-干扰素在减少浅表性膀胱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按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成两组,最后79例纳入研究,包括对照组4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后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加维持膀... 目的观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加黏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及α-干扰素在减少浅表性膀胱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按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成两组,最后79例纳入研究,包括对照组4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后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加维持膀胱灌注化疗;观察组37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后随即膀胱镜下行膀胱黏膜下吡柔比星、α-干扰素注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复发时间、拔除导尿管后尿频持续时间、发热及白细胞异常降低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随诊3年,对照组复发16例,复发率38.1%,平均复发时间7.4个月,发热2例。观察组复发7例,复发率18.9%,平均复发时间11.2个月,发热25例。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复发时间、发热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拔除导尿管后尿频持续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白细胞异常降低发生。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加黏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及干扰素安全有效,可减少浅表性膀胱癌的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膀胱灌注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黏膜下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亮 梁平 +7 位作者 杨航 王庆堂 陈卫国 曹文峰 张秉鸿 李沙丹 刘祥丹 刘吉文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11年第3期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本组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63例,肿瘤单发36例,多发27例。肿瘤直径0.2~3.0cm,术前均经...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本组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63例,肿瘤单发36例,多发27例。肿瘤直径0.2~3.0cm,术前均经膀胱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所有患者均行TURBT,术后常规卡介苗或化疗药物膀胱灌注,定期复查膀胱镜。结果 6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6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36个月,38例长期稳定,未见复发;23例复发,复发率37.7%(23/61)。其中17例再次行TURBT,手术后9例病情稳定,8例术后再次复发,再行TURBT1~4次(其中5例临床分期增至T2,鉴于患者高龄或全身情况较差,仍采用TURBT治疗);6例术后复发,因临床分期增加至T2~T3,行开放手术,其中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访期间死亡2例。结论对于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TURBT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对于进展为T2期的老年体弱膀胱癌患者,多次TURBT可改善生活质量,延缓患者生命,可有选择性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复发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_1G_3期膀胱肿瘤经尿道二次电切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江长琴 梁朝朝 +4 位作者 叶元平 施浩强 郝宗耀 周骏 樊松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13年第2期77-78,83,共3页
目的探讨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T1G3期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初次行TURBT治疗病理诊断为T1G3期膀胱肿瘤、并规律进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的49例患者资料。其中行二次TURBT治疗的... 目的探讨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T1G3期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初次行TURBT治疗病理诊断为T1G3期膀胱肿瘤、并规律进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的49例患者资料。其中行二次TURBT治疗的患者19例(观察组),未行二次电切的患者30例(对照组)。观察两组间肿瘤复发率差异、残余肿瘤存在与否,以及肿瘤病理分期、分级的变化。结果二次电切后发现5例(26.3%)有残余肿瘤,3例(15.9%)有肿瘤分期的升高,其中1例改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访8~18个月(平均15个月),观察组有3例(15.9%)肿瘤复发,对照组13例(43.3%)肿瘤复发。结论二次TURBT可切除残存肿瘤,更准确了解肿瘤分期情况,是确定患者是否应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的重要依据,并可明显降低肿瘤的复发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电切镜下电凝+含切法切除侧壁膀胱肿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管永俊 石洪波 +1 位作者 张雪军 孙晓松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17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镜下电凝+含切法切除侧壁膀胱肿瘤在应对闭孔神经反射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14例侧壁膀胱肿瘤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镜下电凝+含切法切除侧壁膀胱肿瘤在应对闭孔神经反射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14例侧壁膀胱肿瘤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应用常规的TURBT方法切除膀胱肿瘤(56例),B组采用电凝+含切的方法切除肿瘤(58例)。对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手术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膀胱破裂穿孔发生率及术后半年复发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术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48例(严重闭孔神经反射发生34例),其中13例出现膀胱穿孔,中转全麻14例,中转开放手术5例;B组术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42例(严重闭孔神经反射发生11例),其中2例出现膀胱穿孔,中转全麻1例,中转开放手术1例。A、B组间在严重闭孔神经反射发生例数、膀胱穿孔例数、中转全麻例数、中转开放手术例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在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半年肿瘤复发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电切镜下电凝+含切法切除侧壁膀胱肿瘤可以有效减少严重闭孔神经反射导致的膀胱破裂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闭孔神经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