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MR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钱若兵 汪业汉 +2 位作者 凌至培 傅先明 李光群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3期141-143,共3页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MRI表现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2 3例帕金森病患者接受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 ,在手术后的早期 (16例 )、晚期 (7例 )进行MRI随访 ,了解毁损灶的MRI表现、大小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并且...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MRI表现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2 3例帕金森病患者接受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 ,在手术后的早期 (16例 )、晚期 (7例 )进行MRI随访 ,了解毁损灶的MRI表现、大小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并且计算毁损灶的位置与原靶点坐标的误差。结果  16例患者在术后 3~ 7天复查MRI ,T1加权像 :中心为细小的长T1低信号点 ,中间为短T1高信号环 ,最外为长T1低信号环 ,周边有不规则的水肿带 ;T2 加权像 :中心为细小的长T2 高信号点 ,中间为短T2 低信号环 ,最外为长T2 高信号环 ,周边有不规则的水肿带。 7例患者术后 1~ 2年复查MRI,毁损灶的MRI表现为长T1长T2 类圆形信号。毁损灶的位置与原靶点的误差小于 1mm。结论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的大小与毁损的温度、时间、毁损针的直径和长度成正比 ,晚期MRI随访提示如果靶点位置正确 ,毁损灶大小在 5 .0mm× 5 .2mm× 8.1mm左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m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灶 帕金森病 PD vim立体定向毁损 MRI表现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 被引量:19
2
作者 关宇光 于思科 +5 位作者 刘长青 张尧 陈思畅 丁浩然 周健 栾国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6期369-371,共3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33例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资料,对视频脑电图、MRI、脑磁图和PET检查仍不能明确致痫区的病例进行SEEG记录以更...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33例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资料,对视频脑电图、MRI、脑磁图和PET检查仍不能明确致痫区的病例进行SEEG记录以更好地确定致痫灶。所有病人均采用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射频毁损靶点为SEEG监测下的癫痫起始区或癫痫网络中频繁放电的电极位点。结果 SEEG记录显示,33例中,5例为单电极起始(同一电极的1~3个触点),15例为单脑区/部位起始(多根电极起始,但局限于同一脑区或病灶部位),6例为相邻多脑区起始,7例为不同脑区的多部位弥漫起始区。每例病人射频毁损1~11个靶点,手术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术后随访6~15个月,4例癫痫发作停止,3例发作减少80%以上,10例减少50%~79%;8例减少10%~49%;8例较术前无明显缓解。结论 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是药物难治性癫痫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难治性癫痫 立体定向脑电图 致痫 热凝毁损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向射频颅内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被引量:4
3
作者 闫志钧 林志国 +3 位作者 浦松 王晓峰 刘利 杨富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11期511-512,共2页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射频毁损丘脑腹中间核(Vim)和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方法对28例帕金森病病人行MRI、CT定位,微电极引导,配合术中测量阻抗和电刺激确定Vim、GPi靶点,以80℃、90s毁损。结果术后89.3%的病人即刻症状消除,...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射频毁损丘脑腹中间核(Vim)和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方法对28例帕金森病病人行MRI、CT定位,微电极引导,配合术中测量阻抗和电刺激确定Vim、GPi靶点,以80℃、90s毁损。结果术后89.3%的病人即刻症状消除,10.7%症状减轻。手术后帕金森病统一量表(UPDRS)评分显著性下降(P <0.01)。随访3~48个月,复发率10.7%。结论立体定向射频毁损Vim、GPi治疗帕金森病有效率高;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颅内靶点毁损 治疗 帕金森病 苍白球 vim G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效果与早期MR检查比较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潘云曦 谭启富 +1 位作者 张鑫 乔粱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1年第2期75-79,共5页
目的 :帕金森病病人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术后早期MR检查 ,观察毁损灶在MR上表现与VIM核射频毁损的预后关系。方法 :92例帕金森病病人共行 97次VIM核射频毁损术 ,术后早期 (1~ 7天 )常规行磁共振T1加权和T2 加权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扫描... 目的 :帕金森病病人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术后早期MR检查 ,观察毁损灶在MR上表现与VIM核射频毁损的预后关系。方法 :92例帕金森病病人共行 97次VIM核射频毁损术 ,术后早期 (1~ 7天 )常规行磁共振T1加权和T2 加权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扫描。轴位测量毁损靶点的横径。冠状位观察靶点毁损的最低点相对与第三脑室顶的深度与同一层第三脑室高度比值 (深度比值 ) ,及靶点毁损最外缘距中线距离 (最外缘 ) ,并观察毁损灶与内囊关系 ;矢状位或轴位观察靶点毁损最后缘距AC -PC中点的距离 (最后缘 )。通过以上观察与VIM核毁损术后效果进行比较。其中有 9例病人 ,术后 3月至 18月螺旋CT复查 ,通过基底节 2mm一层的扫描 ,可发现毁损灶 ,测量毁损灶大小。结果 :92例帕金森病病人共行 97次VIM核射频毁损 ,术后震颤消失率 10 0 % ,肌强直改善率10 0 % ,运动迟缓和运动不能无改善。 97次MR检查创道及丘脑毁损区均未见出血 ,创道仅有轻微水肿 ,仅发现 1例穿刺部位皮层小血肿 ,并导致癫痫大发作。 92例病人随访 1~ 2 6月 (仅有 10例随访少于 6月 ) ,73例 (75 % )病人无复发 :横径平均为 6 .6± 1.86mm ;最外缘平均为 19.2 8± 2 .14mm ;最后缘平均为 9.6 3± 2 .14mm ;深度比值平均为 0 .84± 0 .0 9。 14例 (1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vim毁损 MR毁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立体定向毁损术23例分析
5
作者 李之邦 汪海关 刘策刚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1991年第2期43-43,共1页
近年来,我院应用DNY-A型脑立体定向仪和射频仪,进行脑有关灰质核团及边缘系统立体定向毁损,治疗震颤麻痹,强直性痉挛及慢性精神分裂症共23例26次手术,取得一定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立体定向毁损 立体定向 震颤麻痹 边缘系统 慢性精神分裂症 强直性痉挛 左侧肢体 反应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伏隔核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或DBS治疗海洛因精神依赖 被引量:18
6
作者 徐纪文 王桂松 +3 位作者 周洪语 田鑫 罗其中 江基尧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90-593,共4页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戒除海洛因药物成瘾所致精神依赖的有效性。方法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对27例药物成瘾患者的双侧伏隔核进行射频毁损,1例患者双侧伏隔核行脑深部电刺激仪(DBS)植入术。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8个月,失随访2例,总随访数26...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戒除海洛因药物成瘾所致精神依赖的有效性。方法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对27例药物成瘾患者的双侧伏隔核进行射频毁损,1例患者双侧伏隔核行脑深部电刺激仪(DBS)植入术。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8个月,失随访2例,总随访数26例,其中优效者18例(69.2%),良好者4例(15.3%),一般者2例(7.7%),差效者2例(7.7%)。结论立体定向引导下行双侧扣带回和(或)伏隔核射频热凝毁损或高频电刺激,戒除海洛因药物成瘾所致精神依赖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隔 药物成瘾 立体定向 毁损 脑深部刺激 立体定向毁损 海洛因药物成瘾 外科手术治疗 精神依赖 双侧
原文传递
精神分裂症患者额叶至杏仁核径路中电阻值变化规律的观察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涛 王晓峰 +2 位作者 李拴德 姜克明 杨来启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4-55,共2页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立体定向毁损杏仁核手术径路中所测电阻值的变化规律及其辅助定位意义 .方法 :对 12 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额叶和手术径路中及杏仁核的电阻值进行测定 ,计算手术径路中及杏仁核的电阻值与额叶皮质的差值 ,将差...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立体定向毁损杏仁核手术径路中所测电阻值的变化规律及其辅助定位意义 .方法 :对 12 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额叶和手术径路中及杏仁核的电阻值进行测定 ,计算手术径路中及杏仁核的电阻值与额叶皮质的差值 ,将差值与额叶阻值之比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2 0例患者手术径路中的电阻值和额叶皮质阻值的差值与额叶皮质阻值比值 95 %的分布区间为 - 0 .0 2 10± 0 .0 0 5 2 (α =0 .0 5 ) ,杏仁核的阻值为 :(5 5 6± 84 )Ω ,白质的电阻值高于灰质 ,在近靶点 18~ 8mm位置有一高阻值区 ,该区与杏仁核之间阻值及差值比曲线下降明显 .结论 :阻值比值曲线可以反映手术径路中的阻值变化的趋势 ,该曲线稳定、可靠 .杏仁核阻值及邻近靶点高阻值区是接近杏仁核的特征 ,曲线下降明显的部分在手术中可以作为确定杏仁核位置的参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额叶 杏仁 电阻值 立体定向毁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内多靶点破坏术治疗特殊运动障碍性疾病探讨
8
作者 马正春 窦玉明 +2 位作者 孙永安 郑广文 张正文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1991年第1期39-40,共2页
扭转痉挛、舞蹈症等疾病,在药物治疗上都有很大难度,为探索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我院从1985年11月至1989年6月,用国产FY85-Ⅱ型定向仪和温控射频仪,对17例特殊运动障碍性疾病,采用立体定向脑内多靶点破坏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 扭转痉挛、舞蹈症等疾病,在药物治疗上都有很大难度,为探索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我院从1985年11月至1989年6月,用国产FY85-Ⅱ型定向仪和温控射频仪,对17例特殊运动障碍性疾病,采用立体定向脑内多靶点破坏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及初步体会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障碍性疾病 舞蹈症 立体定向 扭转痉挛 肝豆状变性 苍白球 脑变性 多靶点毁损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靶点的预定位及调整
9
作者 刘将 魏祥品 +3 位作者 傅先明 牛朝诗 李光群 汪业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04-1207,共4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中靶点的定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行Vim毁损的P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定位方法,即术中测量MRI定位片中第三脑室宽度、AC-PC线的长度,并据此对标准靶点的坐标做出相应调整,再通过术...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中靶点的定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行Vim毁损的P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定位方法,即术中测量MRI定位片中第三脑室宽度、AC-PC线的长度,并据此对标准靶点的坐标做出相应调整,再通过术中电生理刺激对靶点位置进行二次调整。结果34例患者的平均连合间径长度及第三脑室宽度与立体定向图谱中的相应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9例根据MRI定位片对靶点进行预调整,电生理刺激有7例参数满意,2例行二次调整;余25例电刺激后有6例进行二次调整。术后所有患者震颤明显改善。结论根据MRI定位片中第三脑室宽度及连合间径长度结合标准脑立体定向解剖图谱对Vim进行预定位,再通过术中电生理刺激对靶点位置进行调整,可提高靶点定位的精确性及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腹中间 立体定向 毁损
原文传递
多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顾冲 陈国志 +2 位作者 谷凌云 阮秋 刘坤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多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PD)的方法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应用南京麦迪柯科技公司98-3型脑立体定向计算机辅助规划手术系统,螺旋CT薄层扫描解剖定位,对37例PD患者进行苍白球和(或)丘脑多靶点毁损手术,分析术后...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多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PD)的方法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应用南京麦迪柯科技公司98-3型脑立体定向计算机辅助规划手术系统,螺旋CT薄层扫描解剖定位,对37例PD患者进行苍白球和(或)丘脑多靶点毁损手术,分析术后患者的靶点影像学改变和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结果随访3~5年,按PD联合评分标准(UPDRS)进行评分,显效24例(64.86%),改善9例(24.32%),无效4例(10.81%)。3年后复发再手术3例(8.1%),3例双侧手术,近期效果满意。并发症:术后3天内对侧肢体先肌痉挛后轻度偏瘫者4例(11.0%),远期出现肢体麻木、语音低、智能减退者4例(10.81%)。CT/MRI复查靶点毁损灶消失3例(8.10%),靶点毁损灶稳定34例(91.89%),无其它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单靶点毁损且毁损灶小复发率高,多靶点毁损远期并发症高,靶点毁损术治疗PD近期疗效好,远期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立体定向技术 苍白球 丘脑 毁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