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s Related to the Volcano-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in the Altay Region 被引量:6
1
作者 WANG Jingbin DENG Jiniu +1 位作者 ZHANG Jinhong QIN Kezh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53-263,共11页
The Devonian volcano-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in southern Altay is a significant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phide metallogenic belt. Acidic volcanism has been dominant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volcano-passive continent... The Devonian volcano-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in southern Altay is a significant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phide metallogenic belt. Acidic volcanism has been dominant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volcano-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i.e., near the old land, resulting in a Pb-Zn metallogenic sub-belt, in which the ore deposits are hosted by sedimentary rocks in volcanic series, as represented by the large Koktal Pb-Zn deposit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margin far away from the old land, bimodal volcanic formations are well developed, forming volcanics-hosted Cu-Zn metallogenic sub-belts, e.g., the large-scale Ashele Cu-Zn deposit. The Qiaoxiahala sub-belt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margin near the ocean ridge is located at the spreading central trough, where ophiolite suites are developed. This type of deposits is rich in gold and copper, similar to the Cyprus-type Fe-Cu-Au metallogenic sub-belt in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 (represented by the Qiaoxiahala medium-scale Fe-Cu-Au deposit). From the old land to the ocean, the mineralizing age becomes younger, i.e., from Early Devonian→Early and Middle Devonian→Middle Devonian, forming a complete metallogenic zoning series on the volcano-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Comparative studies show that the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s distributed on the volcano-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formed under a plate subduction regime and oceanic ridge environment; the former have their unique features and wide distributions, representing a new type of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s—the Altay 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cano-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 ALTAY type Xinjia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intrusive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s
2
作者 MENG LiangyiDepartment of Geology,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Earth Sciences, Changchun 130026,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7年第6期476-478,共3页
A new genetic type of deposits, intrusive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s, is found to be genetically linked with intermediate-acid intrusive rocks. Copper is the main industrial element, and gold is also important and can ... A new genetic type of deposits, intrusive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s, is found to be genetically linked with intermediate-acid intrusive rocks. Copper is the main industrial element, and gold is also important and can sometimes make up single gold deposits. This type of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famous mines are Wushan, Chengmenshan and Dingjiashan in Jiangxi Province, Xinqiao and Dongguashan in Anhui Province. The deposits are mostly hosted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USIVE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s intermediate-acid INTRUSIVE ROCKS stable isotopes.
原文传递
Intrusive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s in Eastern China
3
作者 孟良义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4年第9期1147-1152,共6页
A special type of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Eastern China.They differapparently from those known as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s related to the sea-floor exhalation andare associated ... A special type of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Eastern China.They differapparently from those known as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s related to the sea-floor exhalation andare associated with intermediate-acid intrusions both in space and in genesis.It is thus a new type of massivesulphide deposits and could be further derided into the Xinqiao,Wushan,Chengmenshan and Tongguanshansub-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 VOLCANIC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s INTRUSIVE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s
原文传递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ushan intrusive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 Jiangxi Province
4
作者 孟良义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8年第3期319-324,共6页
The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ushan deposit are discussed based on its regional geology, mine geology, mineralization temperature and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The depos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granodio... The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ushan deposit are discussed based on its regional geology, mine geology, mineralization temperature and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The depos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granodiorite both spatially and genetically, thus belonging to intrusive massive sulphidr deposits, which art. different in metallogenic features from that of the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phidr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 INTRUSIVE sulphide deposit granodiorite.
原文传递
Chalcopyrite Intergrowths in Sphalerite in the Meixian Lead-Zinc Deposit, Fujian Province and Their Metallogen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7
5
作者 顾连兴 周兵 张文兰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8年第4期311-319,共9页
Ore textures and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es show that in addition to highly scattered blebs in sphalerite grains, intergrown chalcopyrite also occurs as reds, myrrmekites andlamellae aligned along cleavages and twin... Ore textures and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es show that in addition to highly scattered blebs in sphalerite grains, intergrown chalcopyrite also occurs as reds, myrrmekites andlamellae aligned along cleavages and twin boundaries of the host sphalerite. The majority of theintergrowths could have been formed by replacement of sphalerite by chalcopyrite, albeit part ofthem may have resulted from exsolution. Not only copper, but also iron were introduced intothe sphalerite by replacive fluids.While the front of the replacing fluid was moving forward through a sulphide orebody, Znand Pb were dissolved and Cu was precipitated, resulting in zonal refining of the sulphide ores.The remobilized zinc and lead were precipitated at favourable sites with changed physiccrchemical conditions. This is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copper-poor zinc and lead oresabove or lateral to the copper orebodies in some of the massive sulphide deceits reworked andoverprinted by late-stage granites and their hydrothermal flu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锌矿 黄铜矿 硫化物矿床 共生矿床 福建 锌矿床 找矿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红透山铜锌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变质变形和成矿组分再活化 被引量:32
6
作者 顾连兴 汤晓茜 +5 位作者 郑远川 吴昌志 田泽满 陆建军 肖新建 倪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23-934,共12页
辽宁红透山铜-锌块状硫化物产在太古宙绿岩带中,矿床形成后经历了强烈的变形和变质,变质程度达高级角闪岩相。野外和显微镜研究表明,矿石在进变质过程中发生过强烈的机械再活化和重结晶,但各种进变质结构大部分已被变质峰期的全面重结... 辽宁红透山铜-锌块状硫化物产在太古宙绿岩带中,矿床形成后经历了强烈的变形和变质,变质程度达高级角闪岩相。野外和显微镜研究表明,矿石在进变质过程中发生过强烈的机械再活化和重结晶,但各种进变质结构大部分已被变质峰期的全面重结晶所清除,目前保存着的结构主要是变质峰期和退变质过程的产物。退变质过程以黄铁矿变斑晶生长、矿石糜棱岩的形成、二次退火和化学再活化为特征。矿床中高度富集铜和金的矿石是韧性剪切形成的矿石糜棱岩受退变质流体叠加而成。磁黄铁矿主要是同生沉积后重结晶的产物,另有一部分由退变质热液形成,而黄铁矿变斑晶则有沉积-重结晶、磁黄铁矿退变质脱硫和热液叠加多种成因。世界各地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各有三种成因类型。磁黄铁矿的类型有:同生沉积-变质重结晶、同生沉积黄铁矿变质和退变质热液充填或交代;黄铁矿的类型有:同生沉积-变质重结晶、磁黄铁矿退变质脱硫和退变质热液充填或交代。红透山矿区的退变质流体具有从早到晚氧逸度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磁黄铁矿 块状硫化物矿床 韧性剪切带 再活化 红透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两阶段成矿模式 被引量:31
7
作者 陆建军 华仁民 +2 位作者 徐兆文 高剑峰 李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78-690,共13页
冬瓜山铜金矿床包括层状硫化物矿体、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具层状形态和层控特征,矿石具块状、层纹状和揉皱状构造。燕山期岩浆岩及其岩浆流体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其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矿石成分,并在... 冬瓜山铜金矿床包括层状硫化物矿体、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具层状形态和层控特征,矿石具块状、层纹状和揉皱状构造。燕山期岩浆岩及其岩浆流体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其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矿石成分,并在其上叠加蚀变和矿化。层状矿体中的铜是由含铜流体交代块状硫化物矿石形成的。冬瓜山铜金矿床经历了两次成矿作用:第一成矿阶段,在石炭纪中期,海底喷流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成分以疏、铁矿为主;第二成矿阶段,燕山期岩浆侵入,一方面岩浆热液与围岩相互作用发生矽卡岩化、硅化、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另一方面岩浆流体对块状硫化物矿体进行叠加改造,致使块状硫化物矿体富集铜等成矿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硫化物矿床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成矿模式 冬瓜山铜金矿床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糜棱岩铜-金富集机制 被引量:16
8
作者 顾连兴 汤晓茜 +5 位作者 吴昌志 陆建军 肖新建 郑远川 倪培 田泽满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39-351,共13页
辽宁红透山太古宙块状硫化物型铜锌矿床成矿后的变质作用达到高角闪岩相 ,并经历了 3个阶段的变形。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主矿体内分布有 30多条矿石糜棱岩带 ,它们大多数平行或近于平行块状硫化物矿... 辽宁红透山太古宙块状硫化物型铜锌矿床成矿后的变质作用达到高角闪岩相 ,并经历了 3个阶段的变形。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主矿体内分布有 30多条矿石糜棱岩带 ,它们大多数平行或近于平行块状硫化物矿层 ,少数产在矿体附近围岩中。带中的各种硫化物矿物均遭受了强烈的剪切变形 ,其中黄铁矿以碎裂为主 ,而磁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显示强烈的塑性。矿石糜棱岩比块状硫化物矿石明显富集铜、金、银等元素 ,其铜、金和银平均含量分别达1 1 .0 0 % ,1 .74g/t和 2 35g/t,相对于块状矿石的富集系数分别为 5 .3、5 .0和 4 .6。这些金属的高度富集主要是因为矿石糜棱岩受到了后期流体的叠加。铅同位素组成表明矿石糜棱岩中的金属一部分来自块状矿石 ,另一部分来自块状硫化物矿体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硫化物矿床 矿石糜棱岩 韧性剪切带 再活化 铅同位素 红透山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2℃和差异应力条件下硫化物在NaCl溶液中的再活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顾连兴 汤晓茜 +5 位作者 王子江 郑远川 吴昌志 陆建军 倪培 吴学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29-1434,共6页
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石主要成分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脉石矿物。切成长40mm 直径17mm 的矿石圆柱用20wt%NaCl 溶液浸泡260小时后装入长江500型活塞-圆筒式三轴应力试验机,在362℃414MPa 围压下加1... 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石主要成分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脉石矿物。切成长40mm 直径17mm 的矿石圆柱用20wt%NaCl 溶液浸泡260小时后装入长江500型活塞-圆筒式三轴应力试验机,在362℃414MPa 围压下加1342MPa 轴压,13小时后于空气中自然冷却。实验后试样长度压缩为32.3mm,算得应变速率为4.1×10^(-6)/s。实验产物中出现大量垂直应力轴的松弛裂缝。黄铁矿强烈脆性破裂,而磁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以塑性变形为主,局部也发生脆性破裂。再活化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分别充填同种矿物的碎粒间隙。再活化产物也呈细脉穿插脆性变形的黄铁矿碎斑,细脉中以黄铜矿为主,其次是磁黄铁矿,有时含极少量闪锌矿,在磁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的塑性变形区内,以及变形的石英和其它脉石矿物中均无再活化硫化物产出。实验结果表明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强干性矿物和地质体容易发生脆性变形,从而为再活化成矿流体的运移和析出矿质提供通道和空间,而韧性变形区较难提供流体通道和矿质沉淀空间。所以,再活化成矿作用容易发生在脆性变形区和韧-脆性转换部位。原生矿石中的黄铜矿在实验条件下比其它三种硫化物更容易再活化。脆性变形的黄铜矿和黄铁矿比起其它矿物来更容易接受含铜流体的叠加,因此地层中的含铜黄铁矿矿胚层最容易受叠加流体作用而形成层控富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再活化 变形 块状硫化物矿床 层控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华南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11
10
作者 胡文瑄 顾连兴 +1 位作者 徐克勤 胡受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13-519,共7页
华南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成因上以同生喷气沉积为主,兼具后期叠加改造特点。在成矿时代上具多期成矿特征,尤以中—晚元古代、泥盆纪、石炭纪和晚侏罗世—白垩纪4个时代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具“成带分布、分段集中、成群产出”的规律,受拉... 华南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成因上以同生喷气沉积为主,兼具后期叠加改造特点。在成矿时代上具多期成矿特征,尤以中—晚元古代、泥盆纪、石炭纪和晚侏罗世—白垩纪4个时代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具“成带分布、分段集中、成群产出”的规律,受拉张性背景、火山或热泉活动及特殊岩相古地理环境控制。重要矿床集中于一些特殊成矿结中。成矿作用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和新生性,成矿物质组合也随着时间和空间而发生规律性变化。需指出,江南古陆周缘,尚未发现大铜矿的成矿带,在前寒武纪含矿层内应重视找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硫化物 成矿规律 成矿结 铜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大陆地壳断裂拗陷带中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被引量:22
11
作者 顾连兴 胡文瑄 +5 位作者 倪培 何金祥 徐跃通 陆建军 林春明 李伟强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92-608,共17页
华南海西—印支断裂拗陷带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MSD)主要产于晚古生代海侵岩系底部附近碎屑岩向碳酸盐地层的过渡部位,含矿岩系中伴有少量双峰式火山岩和大量喷流岩,矿床中最基本的矿物共生关系是变质反应关系,金属元素和矿物相的分布往... 华南海西—印支断裂拗陷带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MSD)主要产于晚古生代海侵岩系底部附近碎屑岩向碳酸盐地层的过渡部位,含矿岩系中伴有少量双峰式火山岩和大量喷流岩,矿床中最基本的矿物共生关系是变质反应关系,金属元素和矿物相的分布往往显示地层学垂直分带和侧向分带,这种分带是同生沉积-成岩、活化转移和后期改造叠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层状矿体下盘可以存在着代表海底热液通道的脉状、角砾状和浸染状矿化,与之伴生的硅化、绢云母化和钾长石化等蚀变反映了大陆地壳及其沉积物的富硅、富钾特征。与块状硫化物呈相变关系的层状铁锰矿床下方可存在脉状铅锌和金矿床。南岭地区的断裂拗陷带形成于后加里东大陆内部,而长江中下游则处于向被动陆缘演化的环境。两个地区晚古生代MSD在成分和成矿特征等方面的一系列差异,反映了成矿时基底陆壳成熟度的差异,而钨和锡则是成熟陆壳上MSD的特征元素。与国外苏利文型明显不同的是,华南地区矿床除了与确定无疑的火山岩伴生外,所含有用金属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往往受到后期花岗岩类岩浆及其热液的改造和叠加,因此可称之为华南型矿床,并以此代表大陆地壳上MSD的成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硫化物矿床 大陆地壳 海底喷流 断裂拗陷 同生断裂 长江中、下游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矿石中硫化物的同构造再活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远川 顾连兴 +4 位作者 汤晓茜 王子江 吴昌志 张文兰 吴学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42,共12页
辽宁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石主要矿物成分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石英、角闪石和黑云母等。将矿石切成圆柱体,用20%NaCl溶液浸泡260 h后装入长江500型活塞-圆筒式三轴应力试验机,分别在362℃、464℃、556℃和682℃,以及不... 辽宁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石主要矿物成分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石英、角闪石和黑云母等。将矿石切成圆柱体,用20%NaCl溶液浸泡260 h后装入长江500型活塞-圆筒式三轴应力试验机,分别在362℃、464℃、556℃和682℃,以及不同的围压和轴压下进行实验,13 h后于空气中自然冷却。实验产物中各种矿物发生了强烈的机械变形,黄铁矿和角闪石以脆性破裂为特征,而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石英和黑云母以塑性变形为主,局部也发生脆性破裂。实验过程中硫化物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再活化,其产物主要有细脉和微晶两种。再活化细脉主要穿插黄铁矿碎斑,而在黄铜矿、磁黄铁矿、闪锌矿和脉石矿物中未曾见到。细脉成分主要为黄铜矿,其次为磁黄铁矿,仅含少量闪锌矿。脉中磁黄铁矿颗粒较大,在超过200μm的长度内光性连续,表明这些脉形成于冷却前的较高温度环境。随实验温度的升高,再活化细脉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而且脉中黄铜矿对于磁黄铁矿的比例也加大。再活化微晶可进一步分为两种:一种为分布于同种硫化物碎粒之间或增生于碎粒之上的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微晶;另一种为沿黄铜矿裂隙分布的完全由黄铁矿构成的蠕虫状体。以这两种方式产出的微晶均为实验样品冷却过程中的产物。在556℃和682℃的产物中还出现黄铜矿对黄铁矿的交代反应现象。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块状硫化物矿石中的硫化物在变形变质过程中可同时以机械的和化学的两种方式发生再活化,并且再活化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是,机械再活化的距离和所造成的各种矿物间的分异都十分有限,只有化学再活化才是造成组分长距离迁移,形成新矿体的重要机制。脆性变形区的张性空间有利于再活化流体的运移和卸载,而韧性变形区则不利。铁硫化物在高温下的再活化产物主要是磁黄铁矿,而低温下则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的再活化能力明显地强于闪锌矿。同生沉积矿床在变形-变质过程中的再活化,会在矿床中产生许多后生特征,这一点在研究矿床成因时必须充分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 再活化 变形变质 块状硫化物矿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床蚀变带元素迁移特征及定量计算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郑远川 顾连兴 +3 位作者 汤晓茜 吴昌志 李春海 刘四海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85-809,共25页
辽宁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床(MSD)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的浑北花岗岩-绿岩地体内,矿区岩石在30~28亿年期间受到了600~650℃的高级角闪岩相变质。研究结果表明,广泛分布于红透山层状矿体下盘数百米处的和直接产于矿体下盘的堇青-直闪片麻岩... 辽宁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床(MSD)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的浑北花岗岩-绿岩地体内,矿区岩石在30~28亿年期间受到了600~650℃的高级角闪岩相变质。研究结果表明,广泛分布于红透山层状矿体下盘数百米处的和直接产于矿体下盘的堇青-直闪片麻岩,分别代表了变质后的MSD成矿系统以绿泥石化为特征的半整合和筒状不整合海底热液蚀变带。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层状堇青-直闪片麻岩的原岩并非同一种岩石,而是由5种不同岩性的岩石组成,筒状堇青-直闪片麻岩的原岩主要由流纹质岩石组成,而在堇青-直闪片麻岩走向上与之过渡的角闪片麻岩和黑云片麻岩则代表了不同岩性蚀变岩的未蚀变原岩。质量变化计算表明,相对于未蚀变原岩而言,两种蚀变岩的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层状堇青-直闪片麻岩的Fe、Mg发生了富集,Na、K、Ca、Cu、Pb和Zn等元素被迁出,而筒状堇青-直闪片麻岩的Fe、Mg、Si、Na、Pb、Cu和Zn等元素则发生了富集,K被迁出。重稀土元素(HREE)和高场强元素(Zr、Ti、Nb、Hf和Ta)在海底热液蚀变过程中保持惰性,而Rb、Sr、Ba和轻稀土元素(LREE,尤其是Eu)则被强烈的迁出。这些元素变化特征表明海底热液蚀变以绿泥石化和硅化为特征,同时海底水-岩反应体系具有高水/岩比值。层状堇青-直闪片麻岩可作为红透山矿区成矿潜力评价的重要依据,而含硫化物石英脉的筒状堇青-直闪片麻岩不但本身可成为工业矿体,还可作为上覆层状矿体的近矿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块状硫化物矿床 下盘蚀变带 高级角闪岩相变质 元素迁移 红透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壳成熟度对于华南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分效应 被引量:6
14
作者 顾连兴 何金祥 +1 位作者 胡文瑄 徐克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1-169,共9页
下扬子和南岭两个地区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成分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前者有用金属以铜为主,铅、锌为次,并可综合利用金、银、钴和钼。矿石中放射性成因铅含量低,δ^(34)S于零值附近呈塔式分布,成矿流体具有高盐度和富钠特征。后者有... 下扬子和南岭两个地区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成分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前者有用金属以铜为主,铅、锌为次,并可综合利用金、银、钴和钼。矿石中放射性成因铅含量低,δ^(34)S于零值附近呈塔式分布,成矿流体具有高盐度和富钠特征。后者有用金属铅、锌与铜同样重要,并可综合利用银、锑、汞、铀、铋、铊和钼,矿石中放射性成因铅含量高,δ^(34)S呈离散型分布,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和富钾特征。这些差异主要受沉积盆地基底成分的控制,因而反映了成矿时大陆地壳成熟度的差异。不同成熟度大陆地壳的特征性组分可以通过海底淋滤-喷气、陆源沉积和中生代岩浆-热液的叠加而进入块状硫化物矿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壳 成熟度 硫化物矿床 成分效应 铜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状硫化物矿石中硫化物的压溶和增生及成矿意义——以加拿大西部矿床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顾连兴 Ken R.McClay +1 位作者 周继荣 吴昌志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3-330,共8页
加拿大西部块状硫化物矿石普遍地发生过硫化物的压溶和增生。增生作用根据增生体的成分可以分为同质增生和异质增生 ,根据动力环境可以分为静态增生和动态增生。三晶嵌接结构可以是静态增生的产物。压溶和增生是块状硫化物矿床成岩和变... 加拿大西部块状硫化物矿石普遍地发生过硫化物的压溶和增生。增生作用根据增生体的成分可以分为同质增生和异质增生 ,根据动力环境可以分为静态增生和动态增生。三晶嵌接结构可以是静态增生的产物。压溶和增生是块状硫化物矿床成岩和变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脉石矿物的压溶可使原生矿石就地加富 ,硫化物的压溶可使成矿物质发生再活化。增生可促进矿质沉淀。富含硫化物的地层之所以能成为地球化学障而有利于后期热液叠加和层控矿床的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压溶 增生 再活化 块状硫化物 层探矿床 硫化物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马山层控金铜硫矿床成因 被引量:5
16
作者 邵毅 张遵忠 +2 位作者 吴昌志 李爱菊 顾连兴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10-318,335,共10页
安徽铜陵马山金铜硫矿床产于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岩与灰岩地层之间,主矿体呈层状。矿石结构构造、成矿元素地层学分带、硫化物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硫、铅同位素等特征表明,该矿床是中石炭世海底喷流沉积的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后在燕... 安徽铜陵马山金铜硫矿床产于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岩与灰岩地层之间,主矿体呈层状。矿石结构构造、成矿元素地层学分带、硫化物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硫、铅同位素等特征表明,该矿床是中石炭世海底喷流沉积的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后在燕山期又受到了石英闪长岩体的改造和叠加。在长江中、下游断裂拗陷带中有许多硫化物矿床在成因上与马山相似。研究表明,在晚古生代,有一片洋壳拖着扬子板块往北向华北板块俯冲,故这类矿床形成于扬子古陆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喷流 块状硫化物矿床 马山金铜硫矿床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鲁春VMS锌铅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金属来源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永斌 曾普胜 +1 位作者 尹光侯 朱俊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54-161,共8页
鲁春VMS锌铅铜多金属矿床产于金沙江构造带内鲁春—红坡牛场伸展裂谷盆地中,是三江地区典型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其含矿层位为双峰式火山岩系中的流纹质火山-沉积岩系。通过研究该矿床的主成矿元素、双峰式火山岩和矿石的稀土元素... 鲁春VMS锌铅铜多金属矿床产于金沙江构造带内鲁春—红坡牛场伸展裂谷盆地中,是三江地区典型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其含矿层位为双峰式火山岩系中的流纹质火山-沉积岩系。通过研究该矿床的主成矿元素、双峰式火山岩和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对其成矿金属来源、赋矿火山岩及构造环境进行研究表明,鲁春多金属矿床属Zn-Pb-Cu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于碰撞造山后在薄陆壳(陆缘弧)基底上伸展而成的裂谷盆地环境;矿石的主成矿元素含量特征w(Zn)/w(Pb+Zn)均值为0.64,与日本黑矿和四川呷村矿床较为接近;∑REE为(15.99~144.43)×10-6,平均73.99×10-6,LREE/HREE为3.59~11.40,平均6.30,呈典型的LREE富集型;δEu为0.13~0.46,平均0.28,Eu负异常明显,与矿区流纹岩极为相似。矿体与流纹岩空间上的密切关系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的一致性表明,成矿金属元素源自下伏的长英质岩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 多金属矿床 成矿金属来源 构造环境 鲁春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比利亚型—— 一种新类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量:6
18
作者 于际民 蒋少涌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46-253,共8页
块状硫化物矿床主要有两种类型 :火山岩容矿型 (如日本黑矿 )和沉积岩容矿型 (如加拿大苏利文矿床 )。近年来 ,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伊比利亚区发现了一条长 2 50 km,宽 2 5~ 70 km的黄铁矿带 ,其中产有若干世界级的超大型锡多金属块状... 块状硫化物矿床主要有两种类型 :火山岩容矿型 (如日本黑矿 )和沉积岩容矿型 (如加拿大苏利文矿床 )。近年来 ,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伊比利亚区发现了一条长 2 50 km,宽 2 5~ 70 km的黄铁矿带 ,其中产有若干世界级的超大型锡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根据对这些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包裹体、H、O、S、Pb同位素及成矿环境和成矿模式的研究表明 ,它们具有明显不同于火山岩容矿型或沉积岩容矿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特征 ,而是一种新类型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称之为伊比利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硫化物矿床 流体包裹体 地质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准好来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樊航宇 李继军 +3 位作者 黄猛 李明辰 张晓飞 张全 《矿产勘查》 2018年第2期260-265,共6页
准好来铜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成矿带中段,产于晚古生代弧后盆地内"双峰式"海相火山岩地层中。通过对大地构造环境、地层层序、含矿建造岩石组合及岩石化学成分等分析研究,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并对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 准好来铜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成矿带中段,产于晚古生代弧后盆地内"双峰式"海相火山岩地层中。通过对大地构造环境、地层层序、含矿建造岩石组合及岩石化学成分等分析研究,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并对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弧后盆地发育阶段的海底喷流沉积作用,与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相关,属广义上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具有层控性、分带性等特点,其成因与岩性、火山机构及后期断裂构造密切相关,找矿标志明显,找矿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西乌旗 准好来铜矿床 块状硫化物矿床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盖山北坡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成矿条件分析及找矿预测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佩民 孙海田 +1 位作者 李纯杰 李长江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共5页
在西昆仑盖山北坡恰尔隆—库尔浪—塔木铜多金属-金成矿带内,对产于下石炭统基性火山岩中的块状硫化物铜矿床和产于上石炭统酸性火山岩中的块状硫化物铜矿床的成矿条件,通过代表性矿床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两者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相同,... 在西昆仑盖山北坡恰尔隆—库尔浪—塔木铜多金属-金成矿带内,对产于下石炭统基性火山岩中的块状硫化物铜矿床和产于上石炭统酸性火山岩中的块状硫化物铜矿床的成矿条件,通过代表性矿床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两者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相同,形成时间相近,空间上毗邻,矿化特征又极其相似,具有密切的内在成因联系。结合成矿地质环境,铜金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图像上显示的色晕异常带与已知铜、金矿床和矿点的叠合程度,以及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条件,进行铜矿成矿预测,认为该成矿带内的阿尾河—木孜塔格一带是铜矿找矿的有望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孤后裂谷 矿床地质特征 成矿预测 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