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0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hetorical Questions in Wen Xin Diao Long:An Enthymematic Analysis
1
作者 Qian Na Ying Yuan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20年第4期65-84,共20页
There have been countless studies on the rhetorical question(RQ);however,few are on its argumentative function,and fewer still on its logical functions with regard to“enthymeme/rhetorical syllogism”,the core of Aris... There have been countless studies on the rhetorical question(RQ);however,few are on its argumentative function,and fewer still on its logical functions with regard to“enthymeme/rhetorical syllogism”,the core of Aristotle’s logos(logical appeal).This study,based on the incompleteness and probability features of“enthymeme”,attempts to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distinct ways and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RQ’s argumentative function,via examining the RQ-rich masterpiece,Liu Xie’s Wen Xin Diao Long(WXDL).After enthymematically analyzing RQs in WXDL,we find that the RQ enthymeme achieves strong deductive capability by implying or suggesting an assumption(as the major premise),providing a solid argument(as the minor premise),and suggesting or implying a claim(as the conclusion).Moreover,this inquiry shows that RQ’s logical functions are accompanied by salience of the suggested assumption or assertion inherited from the question itself.This investigation can not only provide reference for broadening RQ research scope and its research method,but also verify and even enrich Aristotle’s notion of enthymeme,thus promoting the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re Western rhetorical concep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etorical question logical function ENTHYMEME Liu Xie wen xin Diao Long
原文传递
从“以龙喻人”到“以龙喻文”:《文心雕龙》“龙”义发覆
2
作者 黄交军 李国英 《语文学刊》 2025年第1期1-32,共32页
龙是中华文明的完美象征,在中国传统比兴手法熏陶下,龙作为一种常规隐喻实现了“以龙喻人”到“以龙喻文”的转变、拓展、超越。基于汉魏至六朝士子“世擅雕龙”的文学盛况,刘勰进行了理论总结并予以创新构建起中国古代文论完整体系,从... 龙是中华文明的完美象征,在中国传统比兴手法熏陶下,龙作为一种常规隐喻实现了“以龙喻人”到“以龙喻文”的转变、拓展、超越。基于汉魏至六朝士子“世擅雕龙”的文学盛况,刘勰进行了理论总结并予以创新构建起中国古代文论完整体系,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域外汉籍与《文心雕龙》元典等均可证实刘勰对“雕龙”一语的充分肯定。刘氏不仅深谙儒、道,且精通佛理,使得《文心雕龙》甫一问世便已具备国际化的理论元素,在陆海丝绸之路、汉字文化圈影响深远,遂壮大成“龙学”显学。龙在东西方文化中形成鲜明对照,故《文心雕龙》在全球化背景下与世界进行文论对话、平等交流时首先面临“龙”这个文化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的中西对译。本文借助海外汉学家们的“异域之眼”,经过反复辩证,我们总结出了《文心雕龙》题名的结构关系及其准确释义,并建议学界选择“loong”译法而舍弃“dragon”误译,从而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龙学”国学海外宣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以龙喻人 以龙喻文 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的本末观及其批评实践
3
作者 罗莉 《语文学刊》 2025年第1期33-39,共7页
《文心雕龙》以“本末”对举思维研究文学本质、文学文体、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本于道而载心的;大部分文体都是起源于经典;文学创作要求虚静的创作心态、情志与文采的配合、作家个性与文风的和谐、文章体裁与文... 《文心雕龙》以“本末”对举思维研究文学本质、文学文体、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本于道而载心的;大部分文体都是起源于经典;文学创作要求虚静的创作心态、情志与文采的配合、作家个性与文风的和谐、文章体裁与文风的和谐、奇正结合,成为刘勰文学批评论的重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本末 正末归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文体论对《翰林论》的因革
4
作者 贾奋然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3,共7页
《文心雕龙》文体论极大地受惠于李充《翰林论》所建构的关于各类文体的经典秩序、论文体例和简略评说;又充实、丰富、发展了《翰林论》“成文”“德音”“体要”等文体学思想,并探讨“深极骨髓”的文学根本问题,建构了完善的文学理论... 《文心雕龙》文体论极大地受惠于李充《翰林论》所建构的关于各类文体的经典秩序、论文体例和简略评说;又充实、丰富、发展了《翰林论》“成文”“德音”“体要”等文体学思想,并探讨“深极骨髓”的文学根本问题,建构了完善的文学理论体系。其视野之开阔、思想之精深、方法之自觉、理论之完善远超出了李充论文水平。刘勰评《翰林论》“浅而寡要”大体合乎事实,“浅而寡要”之“浅”指精省浅近的措辞风格,未必贬辞;“寡要”为少要,亦并非完全否定判断。相较钟嵘贬之“疏而不切”,刘勰批评态度相对温和,且更公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翰林论》 吸纳超越 浅而寡要 精省浅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连续体关系视角论“文心”与“立文之道”
5
作者 胡海 《语文学刊》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从连续体关系角度研究《文心雕龙》术语,首先认为整个理论体系可以分解为一系列核心术语,其次强调术语释义要始终联系全书宗旨和周边术语。本文由关乎写作宗旨的“文心”“圣谟”“文德”,到关乎写作总则的“立文之道”“情文”“声文... 从连续体关系角度研究《文心雕龙》术语,首先认为整个理论体系可以分解为一系列核心术语,其次强调术语释义要始终联系全书宗旨和周边术语。本文由关乎写作宗旨的“文心”“圣谟”“文德”,到关乎写作总则的“立文之道”“情文”“声文”“形文”“文采”等,展开系列考察,以说明《文心雕龙》内在的连续体关系,并在此视角上对这些术语作出具有一定新意的解释:“文心”是明道设教的“圣谟”及后世作者对圣人用心的传承;“道”特指圣人作为天地之心所悟之道,“文”特指具有明道设教功能的圣贤书辞;“立文之道,其理有三”意思是,立言的根本尺度和旨归是明道,需要同时考虑形文、声文、情文要素,形、声成采,情采兼备方可谓“立”;“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指传承明道设教之用心须着落于准确用字和整体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体 文心 立文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的美育思想
6
作者 杨贵环 《语文学刊》 2024年第5期14-23,共10页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其“深得文理”“体大而虑周”“为笼圈条贯之书”,是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理论资源,同时它又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从“梓材之士:文以达政,树德建言”“自然之道:文原于...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其“深得文理”“体大而虑周”“为笼圈条贯之书”,是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理论资源,同时它又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从“梓材之士:文以达政,树德建言”“自然之道:文原于道,情信辞巧”“才气学习:功以学成,因性练才”“唯务折衷:平理若衡,日新其业”等来探讨蕴含其中的美育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美感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修炼文心,对加快构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美育思想 人文精神 人格教育 精神标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心雕龙》研究的纯粹之作——评万奇、李金秋著《〈文心雕龙〉精义今释》
7
作者 王万洪 《语文学刊》 2024年第2期13-26,共14页
由万奇教授、李金秋编审主编,巴蜀书社出版的《〈文心雕龙〉精义今释》,是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团队推出的一部新著。本书精选《文心雕龙》中的二十五篇作为研究对象,由文原论、文体论、文术论与文评论四部分构成,以《文心雕龙》中的... 由万奇教授、李金秋编审主编,巴蜀书社出版的《〈文心雕龙〉精义今释》,是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团队推出的一部新著。本书精选《文心雕龙》中的二十五篇作为研究对象,由文原论、文体论、文术论与文评论四部分构成,以《文心雕龙》中的重要命题为线索,运用多种方法对《文心雕龙》精妙的批评理论进行了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论文立足于本书,从研究体例、研究精义、研究方法、研究团队、研究特色方面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介,并回顾了中国《文心雕龙》研究的历史、内蒙古“龙学”研究的传承及其对当代“龙学”研究的贡献,指出:本书的问世,彰显了《文心雕龙》的生命力与阐释力,为建构中国当代文论体系提供了一种楷式,必将推动内蒙古“龙学”研究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内蒙古“龙学” 纯粹研究 创新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与朱湘译诗美学
8
作者 叶红 《皖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3-107,共5页
朱湘汲取《文心雕龙》中的诗学元素,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译诗美学。就翻译目标而言,朱湘译诗肩负复兴中国诗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就译诗本质而言,诗歌翻译并非“字义”的简单对换,而“意境”的整体再现,实现诗学效果的对等转换。就... 朱湘汲取《文心雕龙》中的诗学元素,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译诗美学。就翻译目标而言,朱湘译诗肩负复兴中国诗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就译诗本质而言,诗歌翻译并非“字义”的简单对换,而“意境”的整体再现,实现诗学效果的对等转换。就译诗路径而言,诗歌翻译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朱湘译诗美学集文学性、接受性、科学性于一体,无论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翻译体系,还是指导诗歌翻译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湘 《文心雕龙》 诗歌翻译目标 意境 诗歌翻译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药稳心-7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9
作者 乌日罕 呼和图力嘎 +1 位作者 乌兰其其格 苏日古格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4年第9期20-22,54,共4页
目的:探讨蒙药稳心-7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9年9月—2020年1月期间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中,随机选取了6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稳... 目的:探讨蒙药稳心-7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9年9月—2020年1月期间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中,随机选取了6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稳心-7治疗,每日1-3次,治疗时间为28天。对照组给予稳心颗粒,每日3次,一次1袋,治疗时间为28天。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肝肾功能的结果。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6.67%)对比对照组(26.67%)显效率,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心电图,肝肾功能异常情况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蒙药稳心-7对治疗心律失常具有确切的疗效,特别是其不良反应较小,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药 稳心-7 快速性心律失常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论析》:中国“龙学”研究的新力作
10
作者 彭笑远 《语文学刊》 2024年第6期14-18,共5页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章学巨著。万奇教授专著《〈文心雕龙〉论析》一书对其研究由史、评、论三部分构成。本书梳理出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内蒙古“龙学”的研究特色,呈现出“开阔纵深的历史视野”“公允平正的评论...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章学巨著。万奇教授专著《〈文心雕龙〉论析》一书对其研究由史、评、论三部分构成。本书梳理出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内蒙古“龙学”的研究特色,呈现出“开阔纵深的历史视野”“公允平正的评论分析”“深邃细密的理论阐释”的学术气象,是中国“龙学”研究的一部新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历史回顾 评论分析 理论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中语气词“也”“矣”“夫”的修辞认同功能——融合体认语言学的结构对称性研究
11
作者 那倩 袁影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5-93,113,共10页
古汉语语气词的语义、句法等功能广受重视,但修辞功能尚未获得关注。借助新修辞学奠基人肯尼斯·伯克认同理论中的形式认同策略以及体认语言学中的对称性体认方式,论文分析了刘勰《文心雕龙》中使用数量最多的“也”“矣”“夫”。... 古汉语语气词的语义、句法等功能广受重视,但修辞功能尚未获得关注。借助新修辞学奠基人肯尼斯·伯克认同理论中的形式认同策略以及体认语言学中的对称性体认方式,论文分析了刘勰《文心雕龙》中使用数量最多的“也”“矣”“夫”。研究发现,反复出现的三大语气词均与对称结构紧密相关:“也”“矣”衬字足句,形成对称结构,使节奏协调工整;“夫”后可引出对偶、反问等对称结构,有力地激发了读者的参与。这三大语气词在对称结构中均拉近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促进了认同的实现。本研究为古汉语语气词提供了当代修辞学与体认语言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路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语气词 对称结构 认同 《文心雕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И.С.李谢维奇对《文心雕龙》的术语学解读
12
作者 李逸津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4年第2期50-61,共12页
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员伊·萨·李谢维奇于1979年出版专著《古代与中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思想》,选择中国古代文论最重要的概念或范畴,在书中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析和阐释。他的这些论述,很多是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概... 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员伊·萨·李谢维奇于1979年出版专著《古代与中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思想》,选择中国古代文论最重要的概念或范畴,在书中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析和阐释。他的这些论述,很多是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概念术语为例,因此本文将他对《文心雕龙》中的“道”“德”“文”“气”“志”“心”“风”“风骨”等基本概念的论述加以归纳,供国内外“龙学”界及中华学术著作外译界同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谢维奇 文心雕龙 术语学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文心雕龙》中“博徒”一词的理解问题
13
作者 朱文民 《语文学刊》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博徒”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徒”,“博”字为修饰语。表示“局戏”的“簙”字,在古代典籍中大多写成“博”字,但只是音借,而非义借。如果“博”字是义借,就与表示“局戏”的“簙”为通假关系。如果把“博徒”的“博”字理解成“... “博徒”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徒”,“博”字为修饰语。表示“局戏”的“簙”字,在古代典籍中大多写成“博”字,但只是音借,而非义借。如果“博”字是义借,就与表示“局戏”的“簙”为通假关系。如果把“博徒”的“博”字理解成“局戏”之意,就是借用了“簙”字的本义,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我们的“龙学”家把《文心雕龙》中的“博徒”理解成“局戏”之徒,由此将“博徒”引申理解为“赌徒”“贱者”“卑贱”“低下”等贬词,这是受了汉儒的影响,而忽略了“博”字的本义。“龙学”家既看到了刘勰在《辨骚》篇对楚骚的高度评价,又习惯于前人对“博徒”一词的误解,陷入了一个矛盾圈而不能自拔,笔者觉得只有通过训诂学才能跳得出这个矛盾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辨骚》 博徒 训诂 褒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侃如“龙学”的思想倾向
14
作者 王洁 叶当前 《语文学刊》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关于刘勰对现实主义的态度,部分《文心雕龙》研究者浅尝辄止地表述了其肯定倾向,陆侃如则从“情”“志”“物”三者的关系入手进一步阐述了文学创作的主客观统一性与文学作品的认识性。关于刘勰对于浪漫主义的态度,文艺理论界众说纷纭,... 关于刘勰对现实主义的态度,部分《文心雕龙》研究者浅尝辄止地表述了其肯定倾向,陆侃如则从“情”“志”“物”三者的关系入手进一步阐述了文学创作的主客观统一性与文学作品的认识性。关于刘勰对于浪漫主义的态度,文艺理论界众说纷纭,在此基础上,陆侃如阐述了刘勰对于积极浪漫主义的肯定,同时给出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边界,提出形式要依附于内容,文辞要传达真挚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侃如 刘勰 《文心雕龙》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教延续:论谐隐与美刺的历史互动
15
作者 谈映虹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8-52,共5页
《文心雕龙·谐隐》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诙谐文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刘勰论述谐隐却并非有意关注其中的审美价值,而是着眼于政治教化作用。谐隐说和汉儒解诗之“美刺说”具有一定的关联,是刘勰的崇儒宗经思想以及诗教理念传承延续的表现... 《文心雕龙·谐隐》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诙谐文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刘勰论述谐隐却并非有意关注其中的审美价值,而是着眼于政治教化作用。谐隐说和汉儒解诗之“美刺说”具有一定的关联,是刘勰的崇儒宗经思想以及诗教理念传承延续的表现。以诗教的角度观照《谐隐》,一方面有助于理清美刺与谐隐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利于探索诗教在六朝的延续,并评价刘勰论述谐隐之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隐 美刺 文心雕龙 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以来《文心雕龙·通变》研究文献考论
16
作者 张意培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98-102,共5页
文章通过对清代以来《文心雕龙》译注本的考察,着重研究了纪昀、范文澜、周振甫、牟世金和陆侃如、黄侃、刘永济、马宏山、张长青和张会恩、童庆炳、黄叔琳等人对《文心雕龙·通变》篇所作的解读,对于其中一些观点不一致、不明晰之... 文章通过对清代以来《文心雕龙》译注本的考察,着重研究了纪昀、范文澜、周振甫、牟世金和陆侃如、黄侃、刘永济、马宏山、张长青和张会恩、童庆炳、黄叔琳等人对《文心雕龙·通变》篇所作的解读,对于其中一些观点不一致、不明晰之处进行对比分析,并从当代文学的视域出发,试为当代文学之“通变”作出一个合理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通变 刘勰 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慎批点《文心雕龙》考
17
作者 谢欣仪 《语文学刊》 2024年第4期10-16,共7页
杨慎是明中期重要文人,在明代文坛有很大的影响力。作为《文心雕龙》明代的首个批点本,杨慎批点本反映出杨慎本人乃至明代文学风向之转变,并开启了明代《文心雕龙》评点的潮流,这对明朝中后期的诸多文学流派借鉴、继踵六朝之风均产生了... 杨慎是明中期重要文人,在明代文坛有很大的影响力。作为《文心雕龙》明代的首个批点本,杨慎批点本反映出杨慎本人乃至明代文学风向之转变,并开启了明代《文心雕龙》评点的潮流,这对明朝中后期的诸多文学流派借鉴、继踵六朝之风均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前人对批点本成书时间并无深入研究,忽略了杨慎其他著作中对批点本的征引及杨慎生平经历中存在的确定撰作时间的线索。考证可知,杨慎批点《文心雕龙》在嘉靖四年,这展现了杨慎与张含文学交往的一个侧面,印证了杨慎文学研究重心自先秦两汉至六朝的转变,以及其强调“情”的价值、将风雅传统与六朝绮靡风格进行弥合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杨慎 《丹铅录》 张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文化与美学意蕴——以《文心雕龙》为中心
18
作者 冯浩 《晋中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5-70,共6页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文论,全书贯穿着“和”文化的美学意蕴。就谋篇布局的技法层面,文中运用“唯务折衷”的方法进行话语建构。就语言修辞的形式层面,调节声律、对偶、用字等创作技巧使文章展现匀称、平衡的特点。就...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文论,全书贯穿着“和”文化的美学意蕴。就谋篇布局的技法层面,文中运用“唯务折衷”的方法进行话语建构。就语言修辞的形式层面,调节声律、对偶、用字等创作技巧使文章展现匀称、平衡的特点。就审美追求的意蕴层面,彰显“温柔敦厚”的创作风貌和审美特征。“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致思趋向与价值取向,对中国文化体系以及文化心理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文化 《文心雕龙》 美学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与元好问创作观的相似性析微——以《文心雕龙》和《论诗三十首》为考察中心
19
作者 杨秋萍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8-22,共5页
刘勰与元好问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文心雕龙》与《论诗三十首》亦震古烁今。生逢朝代更迭之际,二人皆有匡正文风之心,创作观亦存在相似之处。一则刘勰“修辞立其诚”观与元好问“以诚为本”观皆对创作者的道德、情感作出要求;二则刘勰... 刘勰与元好问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文心雕龙》与《论诗三十首》亦震古烁今。生逢朝代更迭之际,二人皆有匡正文风之心,创作观亦存在相似之处。一则刘勰“修辞立其诚”观与元好问“以诚为本”观皆对创作者的道德、情感作出要求;二则刘勰重道和宗经,元好问明辨正体和伪体,二人皆推崇合乎中庸的“雅正”风尚;三则刘勰与元好问皆力主骨峻风清、刚劲健直的“风骨”之美。使用联系与比较的方法探讨跨文体、跨时代的文论观,对刘勰研究、元好问研究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皆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元好问 《文心雕龙》 《论诗三十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滇籍学人许印芳批评《文心雕龙·乐府》篇论析
20
作者 胡辉 刘秋言 《语文学刊》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许印芳(1838-1901),字茚山(一字麟篆),云南石屏人。他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及诗歌理论有精深的研究,他的代表性著作《诗法萃编》是清代云南地方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在《诗法萃编》中,许印芳以跋文的形式,对《文心雕龙&... 许印芳(1838-1901),字茚山(一字麟篆),云南石屏人。他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及诗歌理论有精深的研究,他的代表性著作《诗法萃编》是清代云南地方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在《诗法萃编》中,许印芳以跋文的形式,对《文心雕龙·乐府》篇展开批评,内容浓缩、言约而义丰、直捷要妙,他所阐释的独到的见解,颇有精妙之处,自有意味。但也存在新论与误读瑕瑜互见,并暴露出某些问题,如对“俗乐”的阐释过于宽泛,忽略了刘勰乐府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导致对刘勰乐府观的认识不够公允,可商榷之处颇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印芳 批评 《文心雕龙·乐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