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附解析-热导法测定煤中碳氢氮的应用解析
1
作者 富坤 李燕燕 陈思涵 《煤质技术》 2025年第1期84-89,96,共7页
采用吸附解析—热导法测定煤中碳、氢、氮含量,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测定周期短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经典方法的操作步骤较为复杂、测定周期长及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之不足。为深入阐述吸附解析-热导法测定煤中碳氢氮含量的原理,从进... 采用吸附解析—热导法测定煤中碳、氢、氮含量,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测定周期短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经典方法的操作步骤较为复杂、测定周期长及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之不足。为深入阐述吸附解析-热导法测定煤中碳氢氮含量的原理,从进样和通氧系统、燃烧和还原系统、分离系统及检测系统剖析德国vario Macro cube型元素分析仪的基本结构,并阐述热导检测器原理,以图示和化学方程式的方式对吸附解析—热导法测定煤中碳、氢和氮元素含量的应用进行解析。从反应管试剂装填、仪器清理、气密性检查、空白实验、试样称量、仪器标定、漂移校正等方面阐述吸附解析—热导法测定煤中碳氢氮含量时需注意的事项,以帮助煤质检验人员深入了解与掌握元素分析仪的操作,保证煤中碳氢氮含量的准确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解析—热导法 元素分析仪 气密性检查 仪器标定 漂移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中有机物氧元素测定方法研究
2
作者 陈超 何帅 谭中柱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2期272-275,共4页
为了对煤中有机物氧元素进行准确测定,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测量方法。采用吸附-解吸热导法测量20种标煤和28种煤样氧含量,并将测量结果与差减法比较。测量结果表明2种方法重现性较好,吸附-解吸热导法可用于烟煤、无烟煤、褐煤氧元素含量... 为了对煤中有机物氧元素进行准确测定,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测量方法。采用吸附-解吸热导法测量20种标煤和28种煤样氧含量,并将测量结果与差减法比较。测量结果表明2种方法重现性较好,吸附-解吸热导法可用于烟煤、无烟煤、褐煤氧元素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解吸热导法 差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导法研究可再生甲壳质吸附低浓度游离酸 被引量:5
3
作者 陈炳稔 李国明 +1 位作者 万春华 钟荣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2期48-51,共4页
利用电导实验技术,跟踪可再生甲壳质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可再生甲壳质的活性吸附中心是表面自由胺基,吸附游离硝酸的表观活化能是26.4kJ/mol.可再生甲壳质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过程遵循单分子层机制进行.
关键词 电导法 可再生甲壳质 吸附中心 吸附剂 游离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暂态热重法分析混合导电材料YBa_2Cu_3O_(7-δ)的透氧性能 被引量:6
4
作者 宋红章 杨德林 +3 位作者 卢红霞 李国星 郭益群 胡行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38,共5页
用暂态热重法研究了 YBa2 Cu3O7-δ(YBCO)粉末在不同的温度下 N2 → O2 → N2 交变气流中的吸氧、脱氧过程 ,估算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吸附速率、氧脱附速率。结果表明 ,YBCO对氧有强烈的选择吸附性 ,并且其吸氧、脱氧过程是可逆的 ,氧... 用暂态热重法研究了 YBa2 Cu3O7-δ(YBCO)粉末在不同的温度下 N2 → O2 → N2 交变气流中的吸氧、脱氧过程 ,估算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吸附速率、氧脱附速率。结果表明 ,YBCO对氧有强烈的选择吸附性 ,并且其吸氧、脱氧过程是可逆的 ,氧吸附过程较迅速 ,而氧脱附过程则较缓慢 ;氧吸附或氧脱附过程在开始阶段是表面扩散 ,以后主要是体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态热重法 混合导电材料 透氧性能 氧吸附 氧脱附 表面扩散 体扩散 混合导体透氧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导法研究介质对D_(354)树脂吸附游离酸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任宏 陈炳稔 杨少娟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12-14,共3页
利用电导实验技术 ,跟踪D354 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行为 ,研究了外加盐和乙醇等介质对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D354 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过程是遵循单分子层吸附机制进行的 ,其表观吸附速率常数随着外加盐离子浓度和乙醇浓度的... 利用电导实验技术 ,跟踪D354 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行为 ,研究了外加盐和乙醇等介质对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D354 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过程是遵循单分子层吸附机制进行的 ,其表观吸附速率常数随着外加盐离子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导法 介质 D354树脂 吸附 游离酸 中草药分离 生物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导法研究树脂与游离酸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任宏 陈炳稔 +1 位作者 袁萍 陈秀芳 《广州化学》 CAS 2000年第2期31-35,共5页
利用电导实验技术跟踪树脂吸附游离酸的行为 ,讨论了外加盐和乙醇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 ,利用固 -液相互作用方程求取吸附剂 -吸附质相互作用能。实验结果表明 ,树脂吸附游离酸 ,其表观吸附速率常数随着外加盐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减少 ;表观... 利用电导实验技术跟踪树脂吸附游离酸的行为 ,讨论了外加盐和乙醇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 ,利用固 -液相互作用方程求取吸附剂 -吸附质相互作用能。实验结果表明 ,树脂吸附游离酸 ,其表观吸附速率常数随着外加盐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减少 ;表观吸附速率常数与吸附剂 -吸附质相互作用能存在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导法 吸附剂 吸附质 相互作用能 树脂 游离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导法研究固-液界面的吸附-D_(354)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行为 被引量:1
7
作者 万春华 陈炳稔 《广州化工》 CAS 1999年第2期36-38,共3页
利用电导实验技术,跟踪观察D_(354)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行为,研究吸附体系的性质对吸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D_(354)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吸附速率大小顺序为HClO_4>HNO_3>HCl。D_(354)树脂的吸附活性中心是自由胺基。
关键词 电导法 D354树脂 吸附 游离酸 固液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界环境对树脂吸附游离酸的影响
8
作者 陈任宏 蔡自由 唐省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2期31-33,共3页
目的:在线跟踪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行为,研究乙醇、氯化钠等外界环境对吸附的影响,优化生产工艺。方法:利用电导实验技术、固-液相互作用方程,求取吸附剂-吸附质相互作用能。结果:树脂吸附游离酸,其表观吸附速率常数随着乙醇、氯化... 目的:在线跟踪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行为,研究乙醇、氯化钠等外界环境对吸附的影响,优化生产工艺。方法:利用电导实验技术、固-液相互作用方程,求取吸附剂-吸附质相互作用能。结果:树脂吸附游离酸,其表观吸附速率常数随着乙醇、氯化钠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结论:表观吸附速率常数与吸附剂-吸附质相互作用能呈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导法 游离酸 树脂 吸附 吸附剂-吸附质相互作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
9
作者 陈炳稔 《广西化工》 CAS 2000年第3期1-2,10,共3页
利用电导实验技术 ,跟踪观察两性离子交换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 ,两性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时 ,表观吸附速率常数随吸附质浓度的增大而降低 ,吸附过程是遵循单分子层机制的行为。
关键词 电导法 两性离子交换树脂 吸附 游离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石墨基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林雅 费华 +3 位作者 杜文清 顾庆军 刘玉兰 王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17,22,共5页
相变储能材料存在导热性能差、吸附性能弱等问题。膨胀石墨是一种新型的含碳材料,可以作为载体大幅度提高相变储能材料的导热性和吸附性。介绍了膨胀石墨的制备方法并对比分析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综述了膨胀石墨基相变储能材料的研... 相变储能材料存在导热性能差、吸附性能弱等问题。膨胀石墨是一种新型的含碳材料,可以作为载体大幅度提高相变储能材料的导热性和吸附性。介绍了膨胀石墨的制备方法并对比分析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综述了膨胀石墨基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对未来膨胀石墨基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石墨 相变储能材料 导热性能 吸附性能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导法研究D_(252)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行为
11
作者 郭金梅 陈炳稔 《广东化工》 CAS 2005年第1期40-41,19,共3页
利用电导技术研究D_(252)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吸附质浓度的增大,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逐渐减小;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逐渐减小;吸附质对吸附剂的亲和能也逐渐减小。
关键词 游离酸 吸附剂 树脂吸附 电导法 吸附质 低浓度 研究 行为 大孔离子交换树脂 实验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导法研究两性树脂与游离酸的相互作用
12
作者 吴良群 陈炳稔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5-69,共5页
利用电导实验技术,跟踪观察两性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行为,讨论了酸浓度和外加盐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利用固—液相互作用方程,求取吸附剂—吸附质相互作用能.实验结果表明,两性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过程是遵循单分子层机制进... 利用电导实验技术,跟踪观察两性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行为,讨论了酸浓度和外加盐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利用固—液相互作用方程,求取吸附剂—吸附质相互作用能.实验结果表明,两性树脂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过程是遵循单分子层机制进行的,表观吸附速率常数随着吸附质浓度和外加盐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减少,并且与吸附剂—吸附质相互作用能(-U)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导法 相互作用 两性树脂 吸附 游离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导法研究D_(252)树脂对低浓度有机酸的吸附动力学行为
13
作者 郭金梅 陈炳稔 《安徽化工》 CAS 2006年第2期37-40,共4页
利用电导技术在线跟踪研究D252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吸附低浓度有机酸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丙酸和正丁酸,吸附速率常数k随着吸附质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对乙酸、丙酸和正丁酸,因为诱导效应的减小和空腔效应的增大,表观吸附速率常数... 利用电导技术在线跟踪研究D252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吸附低浓度有机酸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丙酸和正丁酸,吸附速率常数k随着吸附质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对乙酸、丙酸和正丁酸,因为诱导效应的减小和空腔效应的增大,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是逐渐减小的;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逐渐减小;吸附质对吸附剂的亲和能也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导法 吸附 有机酸 空腔效应 诱导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电导率控制吸附法卤水提锂合格液中钙镁杂质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鹏贵 李文珍 王守恒 《盐科学与化工》 2021年第10期25-27,共3页
此研究旨在降低用吸附法从盐湖卤水提锂工艺生产所得合格液中的Ca^(2+)、Mg^(2+)等离子杂质,利用Li^(+)、Ca^(2+)、Mg^(2+)等离子在溶液中质量浓度的差异,研究了通过电导率控制吸附法制取合格液中Li^(+)、Ca^(2+)、Mg^(2+)等离子的浓度... 此研究旨在降低用吸附法从盐湖卤水提锂工艺生产所得合格液中的Ca^(2+)、Mg^(2+)等离子杂质,利用Li^(+)、Ca^(2+)、Mg^(2+)等离子在溶液中质量浓度的差异,研究了通过电导率控制吸附法制取合格液中Li^(+)、Ca^(2+)、Mg^(2+)等离子的浓度,利用电导值的高低,可有效降低合格液中的Ca^(2+)、Mg^(2+)等杂质离子含量,因此通过电导率可以精确控制合格液中杂质离子含量,减少了吸附系统锂离子损失,提高吸附法提锂收率,大幅降低生产水耗。根据电导率控制合格液中的杂质含量,可使系统锂收率达到90%以上,水收率达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法 盐湖卤水 电导率 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SO_(4)-LiCl@MEG复合储热材料的制备与吸附储热性能
15
作者 张雪龄 叶强 +5 位作者 谷军恒 荀浩云 张琦 程传晓 金听祥 张业强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78-2788,共11页
水合盐热化学吸附储热技术因其低储热温度、高储能密度、长期无损储存和清洁无污染的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本工作首先对膨胀石墨改性,获得亲水改性的膨胀石墨(MEG)。通过调配MgSO_(4)与LiCl的不同质量比,采用混合球磨法制备MgSO_(4)-Li ... 水合盐热化学吸附储热技术因其低储热温度、高储能密度、长期无损储存和清洁无污染的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本工作首先对膨胀石墨改性,获得亲水改性的膨胀石墨(MEG)。通过调配MgSO_(4)与LiCl的不同质量比,采用混合球磨法制备MgSO_(4)-Li Cl@MEG复合储热材料。通过吸附实验,优选出混合盐的最佳比例为9∶1。对优选的混合盐添加4种不同比例的MEG,发现复合材料的吸水率高于该含盐量下的理论值,说明添加MEG有效改善了MgSO_(4)的结块和LiCl的液解问题。脱附过程均可在120 min内完成。采用线性驱动力学模型(LDF)拟合得到四种样品的吸附动力学常数,约为0.005 s^(-1)。复合储热材料的平衡吸水率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SEM和XRD测试结果表明混合盐通过物理结合并均匀分散在MEG的片状孔隙中。MEG10展现出最好的储热性能,其储热密度为957 k J/kg,储热峰值温度为115.2℃,吸水率为0.925 g/g,导热系数为2.07 W/(m·K),是MgSO_(4)的16.97倍。经过40次循环测试,MEG10的储热密度仅降低了29.4%,吸脱附性能分别降低15.1%和19.6%,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吸脱附性能。该混合球磨法大大提高了复合储热材料的含盐量,为长周期和高密度蓄热技术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盐 热化学吸附储热 储热密度 导热系数 混合球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吸附TiCl_(4)分子的条件控制及光电性能的理论研究
16
作者 苗中正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8-534,共7页
为研究石墨烯吸附TiCl_(4)分子的影响因素及其光电性能,探索复合物应用于传感器及透明导电薄膜的可能性,采用第一性原理与蒙特卡罗方法研究TiCl_(4)气体分子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条件控制与光电性能。结果表明:(1)石墨烯对TiCl_(4)气体分... 为研究石墨烯吸附TiCl_(4)分子的影响因素及其光电性能,探索复合物应用于传感器及透明导电薄膜的可能性,采用第一性原理与蒙特卡罗方法研究TiCl_(4)气体分子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条件控制与光电性能。结果表明:(1)石墨烯对TiCl_(4)气体分子具有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Cl原子吸附在其附近相距质心位置最远的碳原子顶位最稳定;(2)温度升高不利于TiCl_(4)气体分子吸附,气体逸度增加有利于吸附,TiCl_(4)气体分子插入石墨/双层石墨烯/多层石墨烯时宜将温度维持在TiCl_(4)沸点附近,并增加气体的压力;(3)TiCl_(4)的吸附对石墨烯的电子结构进行了调控,使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显著提高,赝能隙减小,有效提高了导电性能;(4)在可见光区域,TiCl_(4)的吸附对体系的吸收性能影响不大,在提升透明导电薄膜导电性的同时未影响薄膜的光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l_(4)-石墨/石墨烯插层化合物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蒙特卡罗方法 光电性能 透明导电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