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四低”在支气管动脉CTA中的价值
1
作者 蒋东 丁晨宇 +2 位作者 秦立新 李宝学 李政旻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5年第2期191-197,共7页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四低”(超低管电压70 kV、低浓度造影剂、低注射流率、低注射总量)在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6月至12月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因大咯血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28例,其...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四低”(超低管电压70 kV、低浓度造影剂、低注射流率、低注射总量)在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6月至12月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因大咯血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28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62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0.15岁;身高160~178 cm,平均身高168.00 cm;体质量指数18.20~24.7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0.12 kg/m^(2)。随机平分为常规组(A组)和四低组(B组)。行支气管动脉CTA,A组采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60 mAs,对比剂用量1.0 mL/kg,造影剂用碘帕醇370 mg/mL,造影剂注射流率4.5 mL/s,螺距1.5,不使用心电门控,采用螺旋扫描;B组采用超低管电压70 kV,参考管电流350 mAs,造影剂用量0.8 mL/kg,造影剂用碘海醇300 mg/mL,造影剂注射流率3.5 mL/s,使用心电门控,螺距为3.2,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两组CTA检查的余参数一致。检查完成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手术,DSA手术由介入医师根据CTA指示寻找出血血管后,行血管造影,明确出血情况后,行出血动脉栓塞;检查完成后对两组图像进行主客观评价,并对两组辐射剂量和对支气管动脉的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A检查A组发现支气管动脉194支,B组发现197支,DSA手术发现201支;以DSA手术为金标准,B组发现支气管动脉的数目与DSA的符合率明显高于A组;B组的主动脉在CT值和噪声方面都高于A组[457.50(419.75,544.00)HU vs 356.50(305.505,383.75)HU、6.65(5.95,7.63)dB vs 4.88(4.19,5.64)dB](P<0.05)。对比A、B组图像竖脊肌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0.50(54.00,65.00)HU vs 64.50(57.00,70.00)HU、4.67(3.68,5.63)dB vs 5.51(4.59,7.54)dB、13.09(9.92,16.48)vs 11.13(8.31,14.36)、60.14(45.79,80.57)vs 75.32(56.35,94.23)];B组实际剂量(ED)较A组降低了49.87%;B组比A组碘用量减少了25.63%。CTA检查A组碘用量为(20.13±2.08)mL,B组碘用量为(14.97±1.43)mL,两组之间碘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四低”行支气管动脉CTA是可行的,能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减少碘用量,还能提高支气管动脉开口的显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螺距 前瞻性心电门控 四低 高级模拟迭代重建 支气管动脉 CT血管造影(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联合常规一站式胸痛三联CTA检查在急性胸痛患者诊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屈婷婷 曹乐 +5 位作者 李雅楠 陈丽虹 樊钢练 程燕南 郭银霞 郭建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2-546,共5页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联合常规胸痛三联CT血管成像(triple rule-out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TRO-CTA)检查在急性胸痛患者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1 482例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414例患者接受传统的TRO-CTA扫描,1 068例患...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联合常规胸痛三联CT血管成像(triple rule-out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TRO-CTA)检查在急性胸痛患者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1 482例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414例患者接受传统的TRO-CTA扫描,1 068例患者在临床医师的要求下接受包括腹主动脉的TRO-CTA扫描(TRO-CTAwAA)。两组患者主动脉期的扫描范围不同:常规TRO-CTA只扫描胸主动脉,TRO-CTAwAA扫描整个主动脉,其余所有的扫描参数均相同。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主动脉主要血管异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穿透性溃疡、壁内血肿、血管闭塞和血栓形成)的检出率进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对两组辐射剂量(CTDIvol和DLP)和扫描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TRO-CTAwAA组的主动脉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TRO-CTA组(35.1%vs. 4.8%,P<0.001)。在TRO-CTAwAA组中,有26.5%的血管异常在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上均可检出,另外8.6%只发生在腹主动脉上。两组间辐射剂量相比,TRO-CTAwAA组的总DLP明显高于常规TRO-CTA(P<0.001)。两组扫描时间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10)。结论 腹主动脉联合常规TRO-CTA检查,可显著提高急性胸痛患者主动脉血管异常的检出率,不增加检查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 一站式胸痛三联cta 腹主动脉cta 检查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Slicer重建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苏慧 黄舒心 +4 位作者 吴玥 姬将 文萌萌 薛晓娟 肖新广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9-11,共3页
目的 探究基于3D-Slicer后处理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57例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术后CTA影像资料,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并与放射科... 目的 探究基于3D-Slicer后处理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57例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术后CTA影像资料,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并与放射科工作站处理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对比,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57例患者69个动脉瘤共夹闭63个,术后CTA除5例图像质量不佳,余均可轻清晰显示瘤夹位置、残余瘤体、载瘤动脉瘤通畅性;术后CTA见2例夹闭不全,2例新发动脉瘤,9例血管广泛痉挛显影浅淡;脑出血3例,脑积水5例,脑梗死1例,以上结果与放射科工作站一致。两种方法重建3D-CTA对于夹闭后载瘤动脉瘤管径大小呈现无统计学差异,且一致性高。结论 3D-Slicer软件对于夹闭术后CTA的图像后处理结果令人满意,可作为一种备选的工具服务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血管造影术 图像后处理 3D-Slic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
4
作者 欧阳小辉 贠跃杰 李大成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9期64-68,共5页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术中DSA辅助检查及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术中3D-CTA联合DSA辅助检查及治疗,对两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图像融合情况,发现观察组融合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所用照射剂量及造影剂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神经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头颈部3D-CTA联合DSA影像融合诊断技术更能有效减少放射量,可控制造影剂的剂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全面的诊断依据,降低手术治疗风险,值得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融合技术 神经介入手术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军 王海亮 +2 位作者 王世杰 刘丽丹 刘占川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34-936,共3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术(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相比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方面的可靠性。方法选健康成年犬解剖显露颈动脉后用缝合线部分缩窄颈动脉建立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行CTA和DSA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当颈动脉狭窄率<...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术(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相比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方面的可靠性。方法选健康成年犬解剖显露颈动脉后用缝合线部分缩窄颈动脉建立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行CTA和DSA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当颈动脉狭窄率<95%时CTA与DSA所测量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当狭窄率超过≥95%时CTA会夸大狭窄程度。结论CTA具有微创、安全、费用低、准确、高敏感度等优点,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疾病的术前诊断、术后效果评价和随访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DSA 颈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冠状动脉CTA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冠心病的评估 被引量:18
6
作者 师毅冰 高永广 +4 位作者 张培影 赵宝忠 李光超 夏平 冯春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9-332,共4页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CTA)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冠心病患者犯罪病变处的影像学作用,从而评价CTA与OCT的对诊断犯罪病变的可行性。方法:对冠心病患者共87例行CTA及OCT,分别测量管腔直径、病变最大直径,并应用两种检查手段对斑块狭窄...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CTA)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冠心病患者犯罪病变处的影像学作用,从而评价CTA与OCT的对诊断犯罪病变的可行性。方法:对冠心病患者共87例行CTA及OCT,分别测量管腔直径、病变最大直径,并应用两种检查手段对斑块狭窄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共87例患者的结果进行分析,CTA较OCT测量管腔最大直径偏大P<0.05,斑块最大直径CTA较OCT直径亦偏大P<0.05,对于斑块管腔狭窄度OCT较CTA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具有较高的图像分辨率,对斑块性质优于CTA检查,操作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cta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光学相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颈部多排螺旋CTA诊断 被引量:5
7
作者 戚跃勇 邹利光 +4 位作者 陈轶 帅杰 孙清荣 周政 梅文铭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37-738,共2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颈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与诊断价值。方法 30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头颈部MS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302例患者经MSCTA检查发现204例(67.5%)患者的颅内外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单纯前循环病...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颈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与诊断价值。方法 30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头颈部MS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302例患者经MSCTA检查发现204例(67.5%)患者的颅内外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97例(47.5%),单纯后循环病变64例(31.4%),前后循环共同病变43例(21.1%)。通过多平面重建测量204例316处病变血管的面积狭窄百分率,其中面积狭窄百分比≤50%者68处,狭窄程度>50%而≤70%者158处,狭窄程度>70%者74处,闭塞者16处。MSCT重建技术能显示斑块及狭窄管腔内部形态。结论 MSCT血管成像可直观地显示和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头颈部血管的狭窄和斑块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C均值法的CTA图像冠状动脉狭窄量化 被引量:8
8
作者 孙巧榆 杨冠羽 舒华忠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4,共5页
针对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中由软斑块造成的冠状动脉狭窄,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C均值法的狭窄精确量化方法.首先,在沿冠状动脉中心线的三维数据图上,对专家给定起讫位置的冠状动脉血管片段进行切割和阈值化.其次,利用模糊C均值法分割出血管腔... 针对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中由软斑块造成的冠状动脉狭窄,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C均值法的狭窄精确量化方法.首先,在沿冠状动脉中心线的三维数据图上,对专家给定起讫位置的冠状动脉血管片段进行切割和阈值化.其次,利用模糊C均值法分割出血管腔区域,计算血管每个横截面的血管腔面积检测值,通过起讫位置的检测面积拟合得到参考值.然后,通过比较血管横截面面积的检测值和参考值来确定分段中最狭窄的位置及其狭窄比率.最后,利用该方法对13个病人的CTA数据进行了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专家给出的狭窄比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对CTA中给定起讫位置的冠状动脉血管片段的狭窄区域进行精确量化,狭窄比率的平均绝对差和均方根差分别为2.21%和3.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C均值 狭窄量化 软斑块 血管分割 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材质对冠状动脉支架CTA成像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健萍 高明勇 +2 位作者 刘辉 刘再毅 梁长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7期1208-1211,共4页
目的分析支架材质对冠状动脉支架CTA成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冠状动脉支架CTA资料。以不同材质把支架分组并与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评价不同材质支架组间CTA图像质量并比较组间CTA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60例... 目的分析支架材质对冠状动脉支架CTA成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冠状动脉支架CTA资料。以不同材质把支架分组并与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评价不同材质支架组间CTA图像质量并比较组间CTA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60例患者共置入95个支架,包含13种不同支架厂商产品,两种支架材质,分别是钴铬合金支架(22个)和不锈钢支架(73个)。钴铬合金支架较不锈钢支架伪影少,可评价率(86.7%vs 77.5%,P=0.002)、诊断准确性高(94.7%vs 71.2%,P=0.034)。结论钴铬合金支架较不锈钢支架伪影少,可评价率高,诊断准确性高,有利于冠脉支架CTA评价,值得推荐厂家采用的较理想的支架材质。不锈钢价值伪影相对较多,冠脉支架CTA评价准确率相对较低,值得引起临床及厂家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支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穿刺部位对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健 王姝丽 王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9期1483-148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穿刺部位对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及不良事件。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经不同静脉穿刺部位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的图像质量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其中手背注药组70例、手腕注药组23例、肘部注药组25例。结果手腕注药...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穿刺部位对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及不良事件。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经不同静脉穿刺部位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的图像质量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其中手背注药组70例、手腕注药组23例、肘部注药组25例。结果手腕注药组及肘部注药组中分别有1例发生碘对比剂外渗,手背注药组未出现碘对比剂外渗。手背注药组、手腕注药组及肘部注药组的主观质量评分分别为(3.04±0.81)分、(3.04±0.93)分、(3.20±0.87)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主动脉根部、右冠状动脉近端、左主干近端的SNR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不会影响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图像质量,但手背作为静脉穿刺部位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a 静脉穿刺 对比剂 外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管电流调制范围选择对头颈动脉CTA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华海琴 康德强 +5 位作者 徐晓娟 李超 刘冰 刘明 傅瑶 王志群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7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相同管电压和噪声指数(NI)条件下,自动毫安调制范围的选择对头颈动脉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头颈动脉CTA检查。A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600 m A;B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 目的探讨相同管电压和噪声指数(NI)条件下,自动毫安调制范围的选择对头颈动脉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头颈动脉CTA检查。A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600 m A;B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400 m A。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测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中部的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对血管后处理图像进行评分,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记录并统计辐射剂量参数,包括CTDIvol和DLP,同时记录主动脉弓、颈4椎体、齿状突、垂体窝水平层面管电流的值。结果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腔内信噪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辐射剂量比较,A组CTDIvol、DLP显著大于B组。A、B组在主动脉弓水平组织较厚,管电流均保持为最大值;主动脉弓、颈4椎体水平、齿状突,A组管电流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垂体窝水平管电流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理适当的选择管电流调节范围,有效利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有助于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头颈CTA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头颈动脉cta 自动管电流 低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双源CT目测手动触发扫描在颈部动脉CTA成像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吕秀玲 李炯 +1 位作者 康少锋 朱力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44-145,96,共2页
目的探讨64层双源CT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在颈部动脉CTA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对40例临床怀疑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成像,... 目的探讨64层双源CT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在颈部动脉CTA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对40例临床怀疑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成像,随后通过工作站对扫描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结果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图像质量为优、良、差的,分别为35例、4例、1例。结论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所获取图像,有助于放射影像医师更有效、准确地对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疾病做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颈部动脉cta血管成像 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双低技术在主动脉疾病CTA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会如 姜鑫 +3 位作者 张倩 张朝刚 李冲冲 王林省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416-419,42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低对比例剂量、低辐射剂量技术在主动脉疾病患者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64例主动脉疾病患者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A组21例(BMI≥25.0kg/m 2时120KV,BMI<25.0kg/m 2时100KV,碘普罗胺370mg I/... 目的探讨应用低对比例剂量、低辐射剂量技术在主动脉疾病患者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64例主动脉疾病患者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A组21例(BMI≥25.0kg/m 2时120KV,BMI<25.0kg/m 2时100KV,碘普罗胺370mg I/ml,螺距1.2)、双低非门控B组21例(BMI≥25.0kg/m 2时100KV,BMI<25.0kg/m 2时80KV,碘普罗胺300mg I/ml,螺距3.2)和双低门控C组22例(BMI≥25.0kg/m 2时100KV,BMI<25.0kg/m 2时80KV,碘普罗胺300mg I/ml,螺距3.4)。比较各组间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和客观图像质量的差异,记录各组辐射剂量。结果三组图像质量总体无明显差异,但是三组间主动脉根部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两两比较后示A组评分值明显小于B和C组,而后两者则相似。三组间辐射剂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辐射剂量指标都明显低于A和B组,对比剂用量B组(55ml)和C组(55ml)较A组(70ml)有所减少。结论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联合心电门控技术的主动脉血管成像,其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并且可以显著地降低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主动脉血管成像 辐射剂量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对双低剂量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樊敏 袁元 +2 位作者 程巍 李真林 廖凯 《四川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634-639,共6页
目的探讨高强度深度学习重建(DLIR-H)算法较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V)算法在改善双低剂量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行头颈部CTA检查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双低剂量A组及常规剂量B组,每组35例。A组采用80 kVp,对比剂45 ml,使... 目的探讨高强度深度学习重建(DLIR-H)算法较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V)算法在改善双低剂量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行头颈部CTA检查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双低剂量A组及常规剂量B组,每组35例。A组采用80 kVp,对比剂45 ml,使用DLIR-H算法重建;B组采用100 kVp,对比剂60 ml,使用60%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V)算法重建。比较两组图像的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结果A组主动脉弓处、颈内动脉起始处及大脑中动脉起始处的CT值、SNR及CNR均大于B组(P<0.05),图像噪声均小于B组(P<0.05),A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高于B组(P<0.05),A组有效辐射剂量显著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对比剂用量显著低于B组。结论与常规剂量结合60%ASIR-V算法相比,双低剂量结合DLIR-H算法能进一步提高头颈部CTA的图像质量,提高头颈部CTA检查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技术 X线计算机 头颈cta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TA、冠脉造影及OCT对比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博 盖鲁粤 +3 位作者 陈韵岱 李萍 王志国 孙志军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407-408,F0003,共3页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CTA、冠脉造影、OCT的表现。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例,在行冠脉造影前均行64排CT(Somatom Definition)冠脉CTA检查,明确罪犯病变;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后行OCT检查(Lightlab),分别分析冠脉CT、冠脉造影和OC... 目的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CTA、冠脉造影、OCT的表现。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例,在行冠脉造影前均行64排CT(Somatom Definition)冠脉CTA检查,明确罪犯病变;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后行OCT检查(Lightlab),分别分析冠脉CT、冠脉造影和OCT影像学结果。结果冠脉CTA均提示为软斑块,斑块最低CT值均小于100Hu,1例伴有轻度钙化,斑块负荷较重,均呈正性重构;OCT示2例有极薄的纤维帽(分别为50μm和40μm),纤维帽后有大的脂核。结论冠脉CTA对于血管壁较宏观的观察较有优势,冠脉造影可以动态观察血管的情况,OCT可细致观察血管壁、斑块和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脉cta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三联CTA检查在急性胸痛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勇彬 曾庆思 +3 位作者 马壮 曾焕忠 王斌 陈伟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年第5期863-865,868,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联CTA检查在急性胸痛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58例急性胸痛患者行螺旋CT三联CTA检查,对患者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显示冠状动脉、胸...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联CTA检查在急性胸痛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58例急性胸痛患者行螺旋CT三联CTA检查,对患者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显示冠状动脉、胸主动脉及肺动脉,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观察、诊断。结果:患者一次检查可显示冠状动脉、胸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并能观察肺窗、纵隔窗图像。其中肺动脉栓塞10例,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管腔狭窄22例,主动脉夹层8例,气胸10例,体-肺动脉分流1例,7例未见异常。结论:64排螺旋CT三联CTA检查一次扫描能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以及胸主动脉,还能显示肺部疾病,是急性胸痛病因诊断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 三联cta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影像头部骨骼组织提取算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春红 艾亮 许光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82-988,共7页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影像单纯根据灰度信息无法良好地分离血管组织和骨骼组织.结合CTA影像的灰度特点,提出基于改进的三维区域生长算法的骨骼组织外轮廓提取和基于改进的Snake模型的骨骼提取算法.首先结合概率论的相关知识改进区域...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影像单纯根据灰度信息无法良好地分离血管组织和骨骼组织.结合CTA影像的灰度特点,提出基于改进的三维区域生长算法的骨骼组织外轮廓提取和基于改进的Snake模型的骨骼提取算法.首先结合概率论的相关知识改进区域生长判定条件的准确性,提出三维区域生长的快速的骨骼区域种子点提取方法,使得它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骨骼组织区域.之后选取Snake模型并对其进行改进,增加了影像能量信息项,使得该模型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的问题.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并和传统算法进行对比,证实所提出的骨骼组织分割提取算法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提取 三维分割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 区域增长 医学影像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双下肢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18
作者 李然 袁颖 +2 位作者 徐辉 原媛 江桂莲 《中国医学装备》 2025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在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应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4年3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双下肢CTA检查的60例疑似下肢动脉闭塞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在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应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4年3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双下肢CTA检查的60例疑似下肢动脉闭塞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ODM组和非ODM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扫描参数相同,记录两组患者盆腔区域(前、左、后、右)4个方向的管电流,测量盆腔区域股动脉和髂外动脉各感兴趣区域(ROI)的CT值、SD值、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ODM组在盆腔前方的管电流为(109.17±35.62)mA,较非ODM组的(185.58±55.38)mA下降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1,P<0.05);两组患者CTDI_(vol)、DLP、盆腔区域股动脉和髂外动脉CT值及信噪比(S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DM技术用于双下肢CTA检查中,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可对表层性腺器官起到保护作用;ODM技术在双下肢CTA中降低盆腔区域辐射剂量的应用具有可行性,能够实现辐射防护的优化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下肢CT血管造影(cta) 器官剂量调节(ODM) 辐射敏感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在颈动脉CTA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夏伟委 薛蕴菁 +2 位作者 刘元芬 江少凡 段青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9期151-154,共4页
目的探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颈动脉CTA的可行性,比较权重50%ASIR重建算法相对于常规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4例受检者在能谱CT上行颈动脉CTA检查。采用管电压120k Vp,管电流480m A,320mg I/m L碘佛醇5... 目的探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颈动脉CTA的可行性,比较权重50%ASIR重建算法相对于常规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4例受检者在能谱CT上行颈动脉CTA检查。采用管电压120k Vp,管电流480m A,320mg I/m L碘佛醇5m L/s团注。将所得原始数据传输至GE AW4.5工作站,行影像重建分析。每组原始数据运用两类重建方法重建,分别获得对应两组数据,A组采用常规FBP重建算法对原始数据重建分析;B组运用权重50%ASIR重建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影像重建分析。分别记录两组影像颈部血管各分支CT值,噪声值及背景CT值,计算和比较图像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血管噪声值(11.5±2.38)低于A组(16.70±2.98)(P<0.01);B组CNR(61.14±22.38)高于A组(38.19±11.57)(P<0.01);B组SNR(48.16±18.26)也高于A组(30.03±9.49)(P<0.01)。两组血管CT值和背景CT值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CTA结合权重50%ASIR重建算法不仅可以很好保证影像质量,还能有效降低影像噪声,提高影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颈动脉cta 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A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东 钟唐力 +3 位作者 刘启榆 王忠 何川东 管彬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2年第5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4月35例行CTA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原始数据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重...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4月35例行CTA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原始数据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诊断。结果:35例均可明确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部位。Ⅰ型12例,Ⅱ型3例,Ⅲ型20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5例,左颈总动脉2例,无名动脉2例,腹腔干3例,肠系膜上动脉4例,左肾动脉3例,右肾动脉2例,右髂总动脉受累6例,左髂总动脉受累8例,其中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4例;合并动脉瘤3例;壁内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显示了单一或多发破口。结论:CTA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cta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