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6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pretivist Constructivism: A Valuable Approach for Qualitative Nursing Research
1
作者 Eric F. Tanlaka Suman Aryal 《Open Journal of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2025年第1期8-19,共12页
Background: In response to the limitations of logical empiricism, interpretivism emerged as a philosophical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nursing knowledge. This paper discusses interpretivist constructivism and its value t... Background: In response to the limitations of logical empiricism, interpretivism emerged as a philosophical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nursing knowledge. This paper discusses interpretivist constructivism and its value to qualitative nursing research. Methods: The paper synthesizes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importance of interpretivist constructivism in nursing research. It reviews the key elements of interpretivism, the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vism,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approaches, the benefits and limitations of constructivism in nursing research, and the steps for conducting constructivist stroke nursing research. Results: Interpretivist constructivism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experiences, interactions, and social contexts in knowledge development. It allows nurse researchers to adopt flexible, participant-driven approaches to explore and understand complex subjective human phenomena. This approach respects the unique perspectives and contexts of stakeholders, including patients, caregivers,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nd knowledge users. By following specific steps, constructivist researchers can improve the rigor, transparency, and validity of qualitative nursing research while reducing biases in interpreting the inherently subjective experiences of patients. Conclusio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ies of interpretivism and constructivism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essential. This paper provides a clear,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effectively applying these approaches in qualitative nursing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UCTIVISM Interpretivism PHILOSOPHY METHODOLOGY NURSING paradigms resear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临床科学研究新范式
2
作者 樊嘉 高强 董良庆 《中国科学基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伴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肿瘤学的科研范式的转变引领着前所未有的创新突破,数据驱动型科研方法已经成为推动肿瘤研究的核心力量,从传统的还原论思维到如今的多维度组学数据分析和高通量靶点筛选验证,正迎来类似历史性转折。... 伴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肿瘤学的科研范式的转变引领着前所未有的创新突破,数据驱动型科研方法已经成为推动肿瘤研究的核心力量,从传统的还原论思维到如今的多维度组学数据分析和高通量靶点筛选验证,正迎来类似历史性转折。尤其是在肝癌诊治领域,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了肝癌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演化协同促进的“双轨驱动”新科学范式的发展,并在早期筛查、新治疗靶点挖掘以及个体化诊治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新的临床科研范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肿瘤学的前沿,助力突破了传统科研范式的局限,为肿瘤诊疗开辟了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研究范式 数据驱动 突破性研究 渐进性研究 精准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 for Science推动科研范式革新:创新知识服务视角下的“平台科研”范式
3
作者 毛进 周凡倩 王卓昊 《情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42,共11页
立足科技情报知识服务视角,梳理AI for Science (AI4S)推动的“平台科研”范式内涵与框架。根据库恩范式理论论述了AI4S推动科研范式革新的必然性,采用培根归纳法总结的科学研究流程作为框架线索,阐明创新知识服务与“平台科研”范式的... 立足科技情报知识服务视角,梳理AI for Science (AI4S)推动的“平台科研”范式内涵与框架。根据库恩范式理论论述了AI4S推动科研范式革新的必然性,采用培根归纳法总结的科学研究流程作为框架线索,阐明创新知识服务与“平台科研”范式的互促共进关系并作为理论指导。创新知识服务视角下的“平台科研”范式以服务科研创新活动为宗旨,主要内容包括知识表示视角下的科学数据管理、知识融合视角下的通用知识库构建、知识推理视角下的科学假设预测、知识发现视角下的科学实验执行和知识应用视角下的工业赋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知识服务视角下的“平台科研”范式框架,旨在从创新知识服务角度理解“平台科研”范式,厘清各主要环节创新知识服务的核心研究内容,以期成为科技情报研究领域的新兴知识生长点,为我国抢抓AI4S科研范式革新机遇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 for Science 创新知识服务 科研范式 平台科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学学科范式的发展与演变分析
4
作者 李敏敏 李香林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0,共5页
本文旨在梳理设计学的内涵、研究范畴和学科范式的发展与演变。通过文献分析和观点对比,本研究发现:设计学从工业时代关注功能、美学、效率和生产可行性,逐渐发展到注重用户体验、社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其内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其研... 本文旨在梳理设计学的内涵、研究范畴和学科范式的发展与演变。通过文献分析和观点对比,本研究发现:设计学从工业时代关注功能、美学、效率和生产可行性,逐渐发展到注重用户体验、社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其内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其研究范畴既包括设计科学,也包括设计学科,并在不同语境下的研究范式各异。该学科被定义为跨越了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第三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超学科和另类学科,越来越强调多学科融合和问题导向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学 设计研究 设计科学 学科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研究方法论:需求牵引、假说驱动、多层次综合、研究-过程尺度匹配、定性定量结合、应用验证
5
作者 王洪铸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8,共15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目的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不少生态研究结果不能可靠地解释、预测野外现象,更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原因是方法论出了问题。与物理系统不同,生态系统是复杂适应系统,由具有独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目的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不少生态研究结果不能可靠地解释、预测野外现象,更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原因是方法论出了问题。与物理系统不同,生态系统是复杂适应系统,由具有独特内在性质的适应主体组成;子系统种类多,非线性相互作用类型多;系统不同层次间相互作用不稳定。根据这些特点,基于科学哲学原理、复杂性科学理论及生态学研究成功案例,文章首次提出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六个原则,建立了生态学研究范式。原则1:需求牵引。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生态学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故更应注重需求牵引,提出与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原则2:假说驱动。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这对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假设可使我们从复杂现象中抓住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开展直奔主题式的研究设计。原则3:多层次综合分析。由于不同层次间作用动态变化,且各层次成员间普遍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故对此类系统的研究应进行多层次综合分析。至少要考虑三个层次,即现象发生的中心层次及其邻近的高、低两个层次。首先应对中心层次宏观量进行归纳分析,建立经验关系即宏观格局,进而探讨宏观格局与高层次背景及历史演化的关系,然后开展宏观格局的低层次机制研究。原则4:研究尺度与过程尺度相匹配。研究尺度与所研究现象相关过程的尺度不匹配是导致众多生态研究结论不可靠的最重要原因。尺度不匹配有两种类型:实验与现象的时间、空间和组织尺度不匹配;调查数据分析尺度与相关过程尺度不匹配。因此,生态研究尺度必须与过程尺度相匹配。首先必须开展野外观测,开展恰当尺度的分析,然后在近自然系统开展长时间模拟实验,证实野外结论,分析机制;中小宇宙实验应能模拟相关生态过程。原则5:定性机制与定量模型相结合。对于适应系统,精确的定量关系难以建立,其原因是变量异质性、难以运用统计量演绎法。据此特点,适应系统研究应首先阐明定性机制,即建立概念模型。定性机制很重要,不仅自身就有解释、预测能力,而且为定量模型提供坚实的基础;只有基于机制,定量模型才能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和预测能力。为了减少变量异质性的影响,可在不同区域对定量模型进行率定,以提高预测能力。原则6:应用验证。除实验验证外,应不断进行应用验证,以检验所得规律是否真正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并确定其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哲学 复杂适应系统 生态系统 物理系统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作为研究的新范式:认识论、方法、本体、程序
6
作者 徐磊青 《建筑师》 2025年第1期150-157,共8页
本文提倡建立新的设计研究范式,以应对建筑学的危机。顾大庆撰文指出建筑学自己要能够提出一种理论叙述来重塑学科自信,并作为与大学理性沟通的基础。本文回应顾大庆的主张,即建立以设计作为研究的策略,提倡设计即研究的范式。文章简要... 本文提倡建立新的设计研究范式,以应对建筑学的危机。顾大庆撰文指出建筑学自己要能够提出一种理论叙述来重塑学科自信,并作为与大学理性沟通的基础。本文回应顾大庆的主张,即建立以设计作为研究的策略,提倡设计即研究的范式。文章简要回顾了50年来设计研究的主要流派,在C.Frayling设计研究的分类基础上,建议以设计科学、实践认知论和设计师式认知为基础,尝试提出设计作为研究范式的认识论、方法、本体和程序。本文认为,在设计作为研究范式确立之前,学界期望的建筑学与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共生是非常困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作为研究 研究型设计 建筑学危机 设计研究新范式 范式建构 设计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变革
7
作者 苏新宁 吕先竞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10,F0002,共11页
以AlphaFold和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人类社会,驱动科学研究也驱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的形成。“人工智能驱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AI4SS)”又称人文社科研究第五范式。与分别基于实验、基于理论、基于仿真、基于数... 以AlphaFold和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整个人类社会,驱动科学研究也驱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的形成。“人工智能驱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AI4SS)”又称人文社科研究第五范式。与分别基于实验、基于理论、基于仿真、基于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第一、二、三、四范式不同,人文社科研究第五范式具有AI全学科全过程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器涌现的智能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利用AI概率统计模型解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组合爆炸问题、AI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构筑多节点的复杂网络、AI虚拟现实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以及以大模型为特征的科研大平台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需等六大特点。AI4SS引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革命,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全面驱动选题与学术史梳理、假设生成及假设论证的方法变革。为加快推进AI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变革,加快面向其研究的开源开放大模型建设是必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AI4SS 研究范式 研究方法变革 学术史梳理 假设生成 假设论证 开源基础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学研究选题的溯源--兼评管理学研究的灵感
8
作者 蔡宁伟 《管理工程师》 2025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前针对管理研究选题的溯源及其灵感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和流派,对其特征和意义的挖掘仍远远不够。尝试归纳出管理学研究灵感的六大特征,即普适性、累积性、差异性、变化性、稀缺性和发散性。针对上述特征,总结出六种获取管理学研究灵... 目前针对管理研究选题的溯源及其灵感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和流派,对其特征和意义的挖掘仍远远不够。尝试归纳出管理学研究灵感的六大特征,即普适性、累积性、差异性、变化性、稀缺性和发散性。针对上述特征,总结出六种获取管理学研究灵感的范式,即文献阅读、问题思辨、同行评议、媒体报道、管理实践和文学作品。其中,前三种灵感获取范式基本涵盖了管理学研究灵感的主要来源和主流渠道;后三种灵感获取范式可以作为有机补充。最后,探讨了包括电影、戏剧等在内的其他获取管理学研究灵感的源泉,并简要探索了获取灵感的范式选择、获取灵感提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灵感 研究选题 管理学研究 灵感来源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文论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艺批评的“范式”研究
9
作者 刘巍 宋梓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16-123,共8页
文章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时间范畴,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目标导向相统一。“主体构入”“问题提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文艺批评“范式”研究的几个主要实践,文章以此建构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艺批评“范式”,以... 文章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时间范畴,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目标导向相统一。“主体构入”“问题提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文艺批评“范式”研究的几个主要实践,文章以此建构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艺批评“范式”,以文艺批评的发展推动文艺理论发展,进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在国际文艺理论界发出中国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式研究 主体构入 中国文艺批评 文化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科学研究范式创新:价值、风险与进路
10
作者 赵晓伟 王小雨 +1 位作者 王艺蓉 沈书生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0,共12页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基础研究与重大科技突破的主力军,肩负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更引领着科学研究范式向智能...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基础研究与重大科技突破的主力军,肩负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更引领着科学研究范式向智能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从逻辑实证主义视角出发,探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科学研究范式创新的多重价值,包括增强科学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加速科学假设的生成与验证、实现实验模拟与自动化,以及激发科学洞察与创意涌现,有助于理解AI赋能科学研究范式的价值和深远影响。基于此,审视当前科研范式转型过程中遭遇的诸多挑战与风险,包括人的边缘化风险(“人在旁路”现象)、数据偏见与误导性主张的双重困境(“数据陷阱”问题)、算法透明度的缺失(“算法黑箱”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等,高校在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中应紧密依托新一轮科技变革,植根中国科学研究实践土壤,立足已有范式寻求创变,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校科学研究道路。具体来讲,应加强跨学科合作与协同创新、规范数据使用标准、推动可解释性AI的发展,建立健全科研伦理审查机制,为科研范式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研究范式 智能科学研究范式 人工智能 数据陷阱 信任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教育定量研究范式的发展路径
11
作者 王亚荣 王攀峰 周维斌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I0002,共10页
数智时代的数字化、智能化等特征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教育定量研究范式带来了发展机遇。数智化技术、人机协同研究、范式涌现不断催化着教育定量研究范式的迭代升级。然而,面对数智化的发展境遇,教育定量研究范式... 数智时代的数字化、智能化等特征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教育定量研究范式带来了发展机遇。数智化技术、人机协同研究、范式涌现不断催化着教育定量研究范式的迭代升级。然而,面对数智化的发展境遇,教育定量研究范式在研究视野、研究取样、研究时空等纬度仍面临潜在困境。推进教育定量研究范式的发展,应以大数据扩展研究视野,以非概率抽样弥合取样误差,以智能技术突破时空藩篱,以跨学科改进思维方式,以因果关系深化研究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定量研究范式 跨学科研究 教育数字化 人机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问题驱动的肿瘤研究新范式
12
作者 朱波 石嵘 +3 位作者 姚刚 张旭 陈孝平 王红阳 《中国科学基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共12页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也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沉重负担。我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远低于欧美国家,凸显出我国肿瘤防控工作仍有待加强。当今世界正进入大科学时代,肿瘤研究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也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沉重负担。我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远低于欧美国家,凸显出我国肿瘤防控工作仍有待加强。当今世界正进入大科学时代,肿瘤研究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以知识探索为导向的研究范式限制了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有效转化。为提升肿瘤科研转化效率,提升我国肿瘤防治综合实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功举办了双清论坛“临床问题驱动的肿瘤研究新范式”。此次论坛深刻剖析了肿瘤预防、诊断、治疗及药物研发等领域的核心难题,并深入探讨了“肿瘤研究新范式”的核心内涵与显著特征。本文旨在总结论坛达成的共识,概述肿瘤防治的现状、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传统范式的局限性以及新范式的内涵特征,为推动我国肿瘤研究高质量发展和科学基金前瞻布局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防治 临床问题 转化研究 新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岩石破裂时空观(一):科学定义及应用前景
13
作者 王运敏 刘祥鑫 游勋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当前大数据、大模型、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推动矿业、岩土、信息、安全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新兴技术引入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领域后,岩石破裂在时空尺度的表征及评估取得了长足进步。纵观岩石破... 当前大数据、大模型、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推动矿业、岩土、信息、安全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新兴技术引入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领域后,岩石破裂在时空尺度的表征及评估取得了长足进步。纵观岩石破裂问题的研究历程,所存在的不足在于人为将时序和空间特征割裂研究。究其本质,是对岩石破裂的时空一致性缺乏深度认知。在此背景下,分别从唯物主义哲学和物理学发展的视角总结了事物的时空变化性和物质运动的时空延展性规律,以能量时空性为主线,提出了岩石破裂时空观学术思想,从“岩石→能量→破裂”完全统一角度定义了岩石破裂时空观。结合新时代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岩石破裂时空观理论体系的提出将为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领域的研究提供全新的第四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 岩石破裂时空观 时空一致性 多学科交叉融合 第四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文学空间研究新领域——评方英著《文学空间批评》
14
作者 陆扬 《外国语文研究》 202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随着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文学空间研究”不断发展和兴盛。在此背景下,方英教授的专著《文学空间批评》为中国的文学研究贡献了一部力作,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该书结合多学科空间理论,提出“文学空间批评”,并重... 随着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文学空间研究”不断发展和兴盛。在此背景下,方英教授的专著《文学空间批评》为中国的文学研究贡献了一部力作,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该书结合多学科空间理论,提出“文学空间批评”,并重点讨论了该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空间批评的研究范式和问题域、文学空间研究中的几个前沿话题(处所意识、文学绘图、地理批评等)、文学中的主要空间类型、空间与权力、空间与存在、空间与意识形态、空间与性别、空间与伦理等;并对经典文本展开空间批评;由此建构起该研究领域的初步理论体系。该书具有一定前沿性和创新性:提出了新问题,引入了新理论,探索了文学批评新路径,提出了有价值的新观点。此外,该书还具有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空间研究的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空间批评》 方英 研究范式 问题域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4IRM与IRM4AI:驱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双螺旋引擎
15
作者 王平 彭思源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1-23,共13页
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的交织融合已成为科学研究范式发展的新前沿,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和可能性。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性、扩散性和颠覆性,立足于学科对人工智能发展的... 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的交织融合已成为科学研究范式发展的新前沿,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和可能性。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性、扩散性和颠覆性,立足于学科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启示作用,推动人工智能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深度耦合,构建AI+IRM学科研究新范式。首先从两种科研范式形态视角审视AI+IRM范式的生成逻辑,以形成对新范式的全面认识;其次探讨了AI+IRM的内涵,表现为AI4IRM和IRM4AI的“双螺旋引擎”共振驱动;然后着眼于学科研究范式变革下学科研究对象的转化,重构了AI4IRM范式下的信息链模型,分析了IRM4AI范式下人工智能各层次提升;最后讨论了人工智能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融合发展的三种悖论,包括“学科知识获取—解释深度幻觉”悖论、“学科研究效率—学科单一文化”悖论和“学科边界拓展—学科本体弱化”悖论。文章是对智能时代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研究范式变革的初步思考,对于学科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 科学研究范式 信息链 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艺术市场研究的社会学进路:范式、反思与展望
16
作者 闻翔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70,157,共15页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艺术市场之一。本文对海内外社会学界关于中国艺术市场发展与变迁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将相关研究区分为“国家vs.市场”“西方vs.中国”“艺术vs.商业”“制度(组织)vs.行动者”四种主要范式。在对这四种范式进行...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艺术市场之一。本文对海内外社会学界关于中国艺术市场发展与变迁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将相关研究区分为“国家vs.市场”“西方vs.中国”“艺术vs.商业”“制度(组织)vs.行动者”四种主要范式。在对这四种范式进行梳理和反思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艺术市场的二元结构、艺术市场化的社会后果与民情效应、艺术家与艺术市场的互动关系,以及NFT艺术、AIGC艺术和数字化转型等新现象与新趋势构成了社会学研究可以进一步开拓的重要议题和方向。同时,对中国艺术市场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的理论化工作,即寻找或建构恰切的社会学理论和标识性概念对“中国艺术市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塑造中国艺术市场的社会学机制到底是什么”等问题,进行充分的解释。最后,本文指出,中国艺术市场研究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学经验研究领域,同时也构成了认识和分析中国当代转型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特殊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市场 社会学 研究范式 研究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服务视角下高校科研人员科学数据管理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17
作者 施栩婕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5年第1期17-26,共10页
在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兴起的背景下,提出以提升科研人员数据管理效能为目标的新型学科服务内容,引导图书馆解决科研人员数据管理问题,深化服务内涵。采取问卷调研的方法,探索科研人员数据管理现状,梳理现存管理问题,了解数据服务需求。... 在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兴起的背景下,提出以提升科研人员数据管理效能为目标的新型学科服务内容,引导图书馆解决科研人员数据管理问题,深化服务内涵。采取问卷调研的方法,探索科研人员数据管理现状,梳理现存管理问题,了解数据服务需求。调研发现,清晰的数据管理作用认知、良好的元数据工具应用、充分的元数据服务提供均有助于解决科研人员数据管理问题,提升其数据管理效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数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和各学科数据服务需求特征,提出以元数据为基础的科学数据学科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建议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数据 学科服务 管理效能 元数据 高校科研 数据管理 科研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年来的中国语言生活研究
18
作者 李宇明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5,共14页
“语言生活”这一词语,尽管在中国已经使用了70来年,但它作为语言规划学的基本概念受到广泛关注、得到深入阐发,则是近20年来的事情。近20年来,语言生活的研究硕果累累,有效推进了中国语言生活的进步。其一,重新定义了“语言生活”的概... “语言生活”这一词语,尽管在中国已经使用了70来年,但它作为语言规划学的基本概念受到广泛关注、得到深入阐发,则是近20年来的事情。近20年来,语言生活的研究硕果累累,有效推进了中国语言生活的进步。其一,重新定义了“语言生活”的概念,深入了解了中国乃至世界语言生活状况;其二,集中开展了语言生活一些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如语言生活和语言舆情的监测与研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与维护、语言扶贫和语言助力乡村振兴、语言服务和应急语言服务、语言经济与语言产业发展、大华语与海外华语传承等;其三,建立了研究机构体系、“语言生活皮书”系列、学术期刊方阵和一批学科点,探索了人才培养的多种举措;其四,提出了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促进社会沟通无障碍、全面开展语言服务、提升语言能力、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发掘弘扬中华语言文明等六大理念,躬行“从语言生活到语言生活”这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学术研究范式,开创了中国语言生活研究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并在海外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生活 语言规划 学术理念 研究范式 20年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决策:中国教育政策研究的范式革新
19
作者 陈涛 徐晓娟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系统等宏观层面,较少关注基层组织和个体发展等微观层面。当前,中国教育政策研究正在掀起一场从“宏大偏好”向“人学回归”的微观转向研究风潮,促进政策研究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关照的宏(观)...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系统等宏观层面,较少关注基层组织和个体发展等微观层面。当前,中国教育政策研究正在掀起一场从“宏大偏好”向“人学回归”的微观转向研究风潮,促进政策研究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关照的宏(观)微(观)结合,开启教育微观决策研究的新探索。随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人民性、高质量和精准性成为教育微观决策研究的价值旨归。按照学科范式的标准来理解教育微观决策研究,有必要以知识本位为出发点:一是透析理论之维,通过梳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的逻辑进路,发现这些学科无不在微观层面已具有成熟的理论和实际运用,这对教育微观决策研究具有启发和推动作用;二是寻求方法之维,教育微观决策研究集批判主义、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于一身,可采取混合式研究策略分析微观现象和问题。教育微观研究之根本就是要面向群众、问计于民,从基层和个体层面回应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的重大关切,推动教育强国和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决策 教育政策 政策研究 范式革新 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背景下科学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
20
作者 赵书琪 于洪波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0,共9页
教育强国背景下科学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源于对科学教育自身存在合理性与发展条件性的明辨审思,以探索科学教育内在规律为己任,以助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旨归。这缘起于新质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性、科学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 教育强国背景下科学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源于对科学教育自身存在合理性与发展条件性的明辨审思,以探索科学教育内在规律为己任,以助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旨归。这缘起于新质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性、科学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及科学教育研究现存困境突围的可能性,呈现出实证演绎与文化回应相融合的本体样态、建模推理与境脉体悟相弥合的认知样态、现场实验与数智驱动相耦合的方法样态。未来,我们应秉承交流与互鉴,培育综合知识生产的“学术共同体”;崇尚澄明与通达,丰富解读科学教育现象的文化视角;坚持守成与创生,形构科学教育本土阐释的话语体系;聚力提质与赋能,创新优化科学教育研究的策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强国背景 学术共同体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