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nitoring crustal movements in northern Tianshan Mountain based on GPS technology 被引量:1
1
作者 A.V.Vilayev Zh.Sh.Zhantayev A.Zh.Bibosinov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7年第3期155-159,共5页
Monitoring results for the period 2009-2014 by ten standard GPS stations allowed to determine the crustal movements of seismically active region in south-eastern Kazakhstan. Maps of movement velocity were made in geoc... Monitoring results for the period 2009-2014 by ten standard GPS stations allowed to determine the crustal movements of seismically active region in south-eastern Kazakhstan. Maps of movement velocity were made in geocentric coordinate system and in reference system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 GPS points displacements reflect the features of modern deformation processes that are notable in the high seismic activity reg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velocity field divergence qualitatively confirms major deformation in the sublatitudinal direction which is parallel to the main ridge of the northern Tianshan Mountain. The epicenters of earthquake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border areas of compression -tension, as well as the allocated areas of multidirectional rotary mo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GPS monitoring of the movements of the Earth's crust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territory's stress-strain state for the purpose of seismic zoning and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monitoring earth movements deformation Tianshan Mounta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黄土层深部开采覆岩和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2
作者 马晓强 薛志强 尉博虎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5期136-141,共6页
为了揭示黄土层深部开采条件覆岩和地表移动规律,基于孟村矿401101工作面开采地质条件,采用地表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煤层开采过程中地表移动盆地的分布和变化特征,计算确定了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最大值... 为了揭示黄土层深部开采条件覆岩和地表移动规律,基于孟村矿401101工作面开采地质条件,采用地表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煤层开采过程中地表移动盆地的分布和变化特征,计算确定了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最大值;揭示了厚黄土层深部开采地表沉降量小、移动变形集中、地表移动前期具有突发性沉陷特点,确定了地表活跃阶段下沉量占沉陷总量的66.8%;确定了该矿地表移动角量参数和概率积分预计参数;研究了采动覆岩的位移和应力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该采区后续工作面和类似采矿条件矿井的开采规划设计和采动损害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黄土层 深部开采 地表实测 移动变形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nSAR技术在地震同震形变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荆燕 王建军 +2 位作者 张景发 张红 蒋林根 《测绘科学》 CSCD 2004年第2期64-68,共5页
InSAR技术全天候、全天时、大面积、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观测能力已经越来越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目前的InSAR技术已不仅仅是测绘研究领域获取高精度数字地形高程模型 (DEM )的一种解决途径。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D InSAR... InSAR技术全天候、全天时、大面积、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观测能力已经越来越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目前的InSAR技术已不仅仅是测绘研究领域获取高精度数字地形高程模型 (DEM )的一种解决途径。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D InSAR)的不断发展 ,该技术已经开始比较广泛地应用于地形测绘、地震同震形变、地面沉降、滑坡、火山爆发、冰川运动等研究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之中 ,并且开始在地表变形与运动研究中发挥出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的重点是D 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地震同震形变 地表变形和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坝拟静力抗震稳定性分析与坝坡地震滑移量估算 被引量:26
4
作者 栾茂田 李湛 范庆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4-230,236,共8页
单独采用拟静力抗震稳定性安全系数,并不能准确地评价土石坝的动力稳定性,Newmark等采用刚塑体滑移量或永久变形评价土石坝地震稳定性的建议得到了逐步认同,但土石坝地震永久变形或滑移量的估算尚缺乏合理方法。为此,将土石坝地震动力... 单独采用拟静力抗震稳定性安全系数,并不能准确地评价土石坝的动力稳定性,Newmark等采用刚塑体滑移量或永久变形评价土石坝地震稳定性的建议得到了逐步认同,但土石坝地震永久变形或滑移量的估算尚缺乏合理方法。为此,将土石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和拟静力极限平衡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合理地估算坝坡上潜在滑坡体地震滑移量的数值计算方法。首先,根据土石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针对圆弧滑动面和非圆弧光滑渐变曲面形式滑动面,分别采用简化Bishop法及改进的简化Bishop法计算坝坡上潜在滑动体的各个时刻拟静力安全系数。随后,对其中安全系数小于1的瞬时超载阶段,通过时间积分确定潜在滑动体的滑移量。最后,结合算例并通过具体数值计算与分析探讨了竖向地震动分量、滑坡体竖向地震响应、振动孔隙水压力等各种因素对土石坝地震位移及抗震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抗震稳定性 拟静力稳定分析 地震滑移量 永久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动力大地测量学的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许厚泽 蒋福珍 张赤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27-133,共7页
综合了近 40年 ,特别是近 1 0年来我国利用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天体测量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固体潮汐和非潮汐重力、地极移动和自转速率变化、大地水准面和海平面变化、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及其与地表变化... 综合了近 40年 ,特别是近 1 0年来我国利用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天体测量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固体潮汐和非潮汐重力、地极移动和自转速率变化、大地水准面和海平面变化、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及其与地表变化的关系等五个方面的成果以及国际合作的情况 ,说明我国在动力大地测量学方面虽然起步较晚 ,但进展较快 ,已在生态环境、灾害预测预报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研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国内国际的地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亚太空间动力学研究计划”、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国家大型科学工程重大项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等项目的启动、实施 ,动力大地测量学研究必将取得快速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大地测量学 地球自转 海平面变化 地壳形变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震断层的形变模型及其失稳判据 被引量:5
6
作者 吴云 施顺英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6年第4期9-14,共6页
提出了孕震断层的形变模型,讨论了该模型的形变特征,给出了其失稳的临界条件。通过对失稳过程的分析,对孕震期作了新的划分,并给出了失稳临界条件的形变判据。指出:综合使用GPS测量、跨断层短基线测量和固体潮观测,可以对孕震... 提出了孕震断层的形变模型,讨论了该模型的形变特征,给出了其失稳的临界条件。通过对失稳过程的分析,对孕震期作了新的划分,并给出了失稳临界条件的形变判据。指出:综合使用GPS测量、跨断层短基线测量和固体潮观测,可以对孕震的时间进程实施追踪,并可对孕震的危险程度作出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断层运动 固体潮 孕震过程 形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煤层地表动态变形规律实测研究
7
作者 齐建伟 查剑锋 贺芮龙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9-35,共7页
浅埋煤层高强度开采易诱发严重的开采沉陷灾害。为了分析浅埋煤层开采后地表沉陷特点,防治开采沉陷灾害,在马营煤矿9102综放工作面布置地表移动观测站,采用测回法,按照闭合测量路线进行动态变形监测,探讨了浅埋煤层地表移动动态特征。
关键词 浅埋煤层 开采沉陷 综放工作面 地表移动观测站 连续变形监测 动态变形规律 测回法 闭合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载作用下老采空区上方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孙雅洁 孙占法 张永波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9-11,31,共4页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开采深度和松散层厚度对采空区地表移动及变形量的影响,系统地讨论了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地表残余下沉量和变形量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松散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
关键词 荷载 老采空区 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的青藏块体东北缘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盛庆 曾国萍 颜宏强 《地理空间信息》 2019年第3期83-85,I0009-I0010,共4页
利用2010年、2012年、2014年3期GPS大地测量数据和通过加权平均生成的2010~2014年平均速度场数据,探讨了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地壳运动以及形变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青海省内部呈NE向运动的地壳变化特征,西南最快,约为25.0 mm/a,由西... 利用2010年、2012年、2014年3期GPS大地测量数据和通过加权平均生成的2010~2014年平均速度场数据,探讨了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地壳运动以及形变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青海省内部呈NE向运动的地壳变化特征,西南最快,约为25.0 mm/a,由西南至西北逐渐减低;②在阿拉善与鄂尔多斯块体的阻挡下,河西走廊与甘东南地区地壳运动接近正E方向,且运动速率随"2010—2012—2014"的时间线依次降低,表明其地壳内部发生了应力积累现象;③青海内部西南至西宁东北方向,主要呈NE向挤压、NW向拉张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GPS 运动速率 大地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下向分层充填采矿法开采缓倾斜矿体的地压应力分析
10
作者 王辉镜 《铜业工程》 CAS 2002年第2期40-41,共2页
应用岩石力学理论 ,分析缓倾斜矿体用水平下向分层充填采矿法开采地压应力 ,及时采取措施 ,提高采矿作业的安全性 ,同时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水平下向分层充填采矿法 缓倾斜矿体 地压应力分析 围岩变形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中刚性挡墙不同主动变位模式任意位移土压力计算 被引量:12
11
作者 应宏伟 郑贝贝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3-249,共7页
已有模型实验及现场实测表明,刚性挡墙随着变位模式和位移量的变化,主动土压力合力和分布均发生改变,有时甚至与经典理论的线性分布有很大不同。采用中间状态系数定义非极限状态,提出了砂土中刚性挡墙不同主动位移模式下非极限状态土压... 已有模型实验及现场实测表明,刚性挡墙随着变位模式和位移量的变化,主动土压力合力和分布均发生改变,有时甚至与经典理论的线性分布有很大不同。采用中间状态系数定义非极限状态,提出了砂土中刚性挡墙不同主动位移模式下非极限状态土压力合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将墙后土体简化为连续非线性弹簧和刚塑性体的组合体作用在挡墙上,得到了不同位移模式任意位移的土压力分布和合力作用点高度。与已有理论方法和实验结果对比表明,该文方法在三种典型位移模式下与实验数据吻合更好。研究还发现,平动模式土压力呈线性分布,其合力随挡墙位移量的增大易趋于稳定并到达极限状态;绕墙底和绕墙顶转动模式下土压力合力随着位移增大只能接近极限状态且呈非线性分布。绕底转动时,土压力分布曲线逐渐向上凹,合力作用点高度趋于降低;绕顶转动时,分布曲线则逐渐向上凸,合力作用点高度趋于升高,墙顶附近表现出明显的土拱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挡墙 变位模式 位移 砂性填土 土压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