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on monitoring slope displacements in open-pit mine by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被引量:4
1
作者 I Nyoman Sudi Parwata Shinichiro Nakashima +1 位作者 Norikazu Shimizu Takahiro Osawa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0年第5期1001-1013,共13页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in open-pit min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for safe management of mining processes.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mounted on an artificial satellite,has the ...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in open-pit min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for safe management of mining processes.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mounted on an artificial satellite,has the potential to be a cost-effective method for monitoring surface displacements over extensive areas,such as open-pit mines.DInSAR requires the ground surface elevation data in the process of its analysis as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However,since the topography of the ground surface in open-pit mines changes largely due to excavations,measurement errors can occur due to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on the elevation of mining areas.In this paper,effect of different elevation models on the accuracy of the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results by DInSAR is investigated at a limestone quarry.In addition,validity of the DInSAR results using an appropriate DEM is examined by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monitoring conducted for three years at the same limestone quarry.It is found that the uncertainty of DEMs induces large errors in the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results if the baseline length of the satellites between the master and the slave data is longer than a few hundred meters.Comparing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DInSAR and GPS,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of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two sets of results is less than 10 mm if an appropriate DEM,considering the excavation processes,is used.It is proven that DInSAR can be applied for monitoring the displacements of mine slopes with centimeter-level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n-pit mine Slope monitoring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nSAR技术在成昆铁路复线路基及边坡垂直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欢 王立娟 +3 位作者 马松 靳晓 范冬丽 黄永威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7-72,共6页
针对常规铁路路基及边坡垂直变形监测技术效率较低、局限性较大的问题,本文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引入铁路路基及边坡的垂直变形监测中。以成昆(成都-昆明)铁... 针对常规铁路路基及边坡垂直变形监测技术效率较低、局限性较大的问题,本文将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引入铁路路基及边坡的垂直变形监测中。以成昆(成都-昆明)铁路复线越西段一处(R1区域)路基及边坡为依托,利用4期ALOS-2卫星PALSAR-2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研究DInSAR技术在路基及边坡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监测的126 d内,R1区域地表垂直变形速率为0.12^-0.13 mm/d;以水准测量监测结果为真值,经误差分析得出DInSAR监测中误差为7.57 mm;在污水处理厂的应用实践证明,雷达影像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无人机影像等光学影像的互补使用是解决铁路工程领域监测问题的有效途径;DInSAR监测得到的点(像元)密度远大于水准点的密度,能更好地反映区域性地表变形的细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昆铁路复线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试验研究 铁路路基 边坡 垂直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蚁群优化的GPS/DInSAR三维形变监测方法 被引量:5
3
作者 何秀凤 史国强 肖儒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94-1600,共7页
提出一种基于蚁群优化的GPS/DInSAR形变测量方法,将高精度地表散点GPS三维观测量与DInSAR视线向观测量进行深度融合,提取地表真三维形变量.以GPS约束与DInSAR约束基于Gibbs方程构建能量函数,利用蚁群优化算法在连续空间求解能量函数最小... 提出一种基于蚁群优化的GPS/DInSAR形变测量方法,将高精度地表散点GPS三维观测量与DInSAR视线向观测量进行深度融合,提取地表真三维形变量.以GPS约束与DInSAR约束基于Gibbs方程构建能量函数,利用蚁群优化算法在连续空间求解能量函数最小值.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连续地表三维形变测量中具有较高精度,特别是垂直方向上具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空位系统 蚁群算法 地表形变 综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空基线PS-DInSAR提取地表形变时间序列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德英 刘国祥 +1 位作者 蔡国林 丁琼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82,111,共7页
为减小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技术中时空失相关对区域地表形变探测的影响,采用同时限制时间和空间基线的方式自由组合干涉对,基于永久散射体构建差分网络模型以提取区域形变,并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恢复其时间序列.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为减小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技术中时空失相关对区域地表形变探测的影响,采用同时限制时间和空间基线的方式自由组合干涉对,基于永久散射体构建差分网络模型以提取区域形变,并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恢复其时间序列.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以美国Phoenix市为试验区域,采用39幅ERS-1/2卫星C波段SAR图像(时间跨度为1992~2000年)进行地表沉降探测.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提取区域地表沉降的时间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 短时空基线 奇异值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哨兵卫星的长白山地区地表形变监测DInSAR技术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旺 《北京测绘》 2018年第9期1073-1077,共5页
面向火山地区沉降监测需求,研究基于哨兵卫星SAR数据实现对火山地区沉降监测的DInSAR技术。在SARscape软件下通过引入卫星精密轨道数据和SRTM1数据以及手动选择用于轨道精炼的控制点,从空间和地面两个方面减小数据处理的误差,提高火山... 面向火山地区沉降监测需求,研究基于哨兵卫星SAR数据实现对火山地区沉降监测的DInSAR技术。在SARscape软件下通过引入卫星精密轨道数据和SRTM1数据以及手动选择用于轨道精炼的控制点,从空间和地面两个方面减小数据处理的误差,提高火山地区沉降监测精度。以长白山火山地区为例运用2016.01.01和2016.01.13的2景SAR数据,给出了SARscape下DInSAR技术的具体流程,并得到该地区形变结果图。发现利用哨兵卫星SAR数据对火山区进行形变监测,可以得到很好的干涉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地区 沉降监测 哨兵卫星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阳泉矿区形变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武立平 龚浩 +3 位作者 赵晓龙 范鹏 吴保军 周源涛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93-197,共5页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监测地表形变的技术手段,在矿区地表沉降监测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针对DInSAR技术中存在的轨道误差和与地形相关的大气延迟,利用双二次模型和线性模型对其进行联合模拟并进行...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监测地表形变的技术手段,在矿区地表沉降监测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针对DInSAR技术中存在的轨道误差和与地形相关的大气延迟,利用双二次模型和线性模型对其进行联合模拟并进行去除。为了有效监测山西省阳泉矿区地表形变,使用7幅Sentinel-1A影像采用DInSAR方法获取了该地区在2016年11月26日至2017年2月6日期间的地表沉降。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整体表现为沉降趋势,沉降漏斗位置分布与矿区位置较为一致;新景矿内2个区域在72 d内的最大累积沉降分别达到-18.82、-22.33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形变监测 阳泉矿区 矿区沉降 Sentinel-1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序DInSAR技术提取下沉盆地的角量值 被引量:3
7
作者 元亚菲 邓喀中 +1 位作者 雷少刚 李怀展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92-995,共4页
文章以大柳塔52304工作面为实验区,利用X波段、高分辨率、短重访周期的TerraSAR-X影像数据,进行时间序列的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处理,获取了工作面采动过程中下沉盆地的形变信息。利用ENVI提取下沉值大于等于10mm的下沉盆地... 文章以大柳塔52304工作面为实验区,利用X波段、高分辨率、短重访周期的TerraSAR-X影像数据,进行时间序列的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处理,获取了工作面采动过程中下沉盆地的形变信息。利用ENVI提取下沉值大于等于10mm的下沉盆地,并用伪彩色显示,叠加工作面图,结合工作面回采的进度表,提取了不同阶段下沉盆地的超前影响角、边界角等参数,对比实地观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可以利用高分辨率影像的DInSAR技术监测下沉盆地边缘及提取边界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aSAR-X影像数据 超前影响角 边界角 dinsar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监测地震形变及深度学习提取损毁建筑物——以厄瓜多尔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郭天豪 解斐斐 霍志玲 《北京测绘》 2021年第9期1225-1229,共5页
针对地震导致的地表变形、建筑物损坏等问题,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检测受灾区,并利用深度卷积网络提取损坏建筑物。以2016年4月16日厄瓜多尔地震为例,利用Sentinel-1A雷达数据获取地震形变。结果表明:厄瓜多尔地区整体地震... 针对地震导致的地表变形、建筑物损坏等问题,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检测受灾区,并利用深度卷积网络提取损坏建筑物。以2016年4月16日厄瓜多尔地震为例,利用Sentinel-1A雷达数据获取地震形变。结果表明:厄瓜多尔地区整体地震形变在0~0.226 m,可检测形变变化为0.028 m;结合光学遥感影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0%损坏严重的建筑物存在于形变变化区域,形变较大区域道路受阻更为严重。基于高分辨率Worldview2光学卫星数据,利用ENVINet5深度卷积网络提取损坏建筑物,分类精度为74%,验证其在震后建筑物提取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地震形变 深度学习网络 建筑物信息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DInSAR技术检测地裂缝分布及走向 被引量:5
9
作者 胡波 陈志谋 +4 位作者 吴洋 杨斌 陈俊宇 陈雄乐 陈智伟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3-106,共4页
地裂缝是一种独特的城市地质灾害,在我国分布越来越广,但人类无法阻止其活动,这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本文利用差分干涉测量(DIn SAR)技术,以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为例,选用2016年6月至2016年11月期间3景RADAR... 地裂缝是一种独特的城市地质灾害,在我国分布越来越广,但人类无法阻止其活动,这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本文利用差分干涉测量(DIn SAR)技术,以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为例,选用2016年6月至2016年11月期间3景RADARSAT-2数据,获取了该地区的地表形变信息。参考2009年该地区的地裂缝信息,对该地的地裂缝分布及走向进行了分析及预测,为生产单位和当地政府部门对地裂缝地震灾害的治理和预防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灾害 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地表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能矿区开采沉陷演化的TS-DInSAR监测与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殷幼松 甄洪帅 +1 位作者 王娜 李晓芳 《北京测绘》 2020年第3期381-385,共5页
为研究济宁市义能矿区开采沉陷演化特点及其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本文采用69景长时间序列中等分辨率Sentinel-1影像,以TS-DInSAR技术体系中的小基线集DInSAR分析为研究方法,获取了2016年初至2018年底该矿区开采面周边的沉降信息。结果表... 为研究济宁市义能矿区开采沉陷演化特点及其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本文采用69景长时间序列中等分辨率Sentinel-1影像,以TS-DInSAR技术体系中的小基线集DInSAR分析为研究方法,获取了2016年初至2018年底该矿区开采面周边的沉降信息。结果表明,义能矿区在监测时段内沉陷范围较为集中,最大累计沉降量约为627 mm,通过居民点位置与沉陷结果的叠加分析,发现周边3处村庄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该结果能为煤矿开采沉陷控制方案的效果评估及设计优化提供重要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沉陷 时间序列差分干涉雷达测量(TS-dinsar) 义能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重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钟雪莲 向茂生 +1 位作者 郭华东 陈仁元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2013年第3期367-381,共15页
机载重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以其系统的灵活性、机动性以及测量的高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星载重轨干涉SAR重访周期长、分辨率低的问题,在滑坡、火山、地震等地表活动的监测中具有不可... 机载重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以其系统的灵活性、机动性以及测量的高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星载重轨干涉SAR重访周期长、分辨率低的问题,在滑坡、火山、地震等地表活动的监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首先详细回顾了机载重轨干涉SAR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然后在对机载重轨干涉SAR精度分析的基础上,对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全面介绍了该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对机载重轨干涉SAR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最后指出为提高参数反演的精确性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 重轨 INSAR d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应用 被引量:86
12
作者 李德仁 周月琴 马洪超 《测绘科学》 CSCD 2000年第1期9-12,共4页
本文综述卫星雷达干涉测量和差分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文章从比较雷达干涉测量与一般航测遥感的基本差别出发 ,介绍各种干涉模式下的雷达干涉测量原理、差分干涉测量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在简要叙述雷达干涉测量应用领域后 ,重... 本文综述卫星雷达干涉测量和差分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文章从比较雷达干涉测量与一般航测遥感的基本差别出发 ,介绍各种干涉模式下的雷达干涉测量原理、差分干涉测量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在简要叙述雷达干涉测量应用领域后 ,重点列出 INSAR在地形测量、火山地形测量和 D- INSAR在地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最后 ,本文还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DEM 卫星雷达干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PS改正InSAR大气延迟误差的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罗海滨 何秀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38,共4页
大气延迟是InSAR技术用于地表探测的主要误差源,利用GPS改正InSAR大气延迟误差是采用外部数据改正InSAR大气延迟最有效的方法。为了对SAR影像进行逐像素的大气层延迟改正,必须对GPS获取的大气延迟进行加密插值。针对反距离加权内插法(I... 大气延迟是InSAR技术用于地表探测的主要误差源,利用GPS改正InSAR大气延迟误差是采用外部数据改正InSAR大气延迟最有效的方法。为了对SAR影像进行逐像素的大气层延迟改正,必须对GPS获取的大气延迟进行加密插值。针对反距离加权内插法(IDW)在GPS大气延迟估计加密插值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样本点和待插值点间水平距离和高程差赋予不同影响因子的改进反距离加权(IIDW)内插法。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反距离加权内插法的插值精度优于传统的反距离加权内插法,特别当待插值点的高程较样本点的总体高程有明显偏移时,改进的内插法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差分InSAR(dinsar) 插值 大气延迟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星编队SAR三轨法差分干涉技术的基线设计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丽颖 王海涛 《上海航天》 CSCD 2017年第3期60-65,共6页
将单星重复轨道三轨法差分干涉扩展到双星编队,对正侧视下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技术的基线设计进行了研究。在测量坐标系中,将位于主星距离高度平面内的简化基线扩展为空间矢量,根据空间几何关系得到正侧视下双星编队SAR三轨差... 将单星重复轨道三轨法差分干涉扩展到双星编队,对正侧视下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技术的基线设计进行了研究。在测量坐标系中,将位于主星距离高度平面内的简化基线扩展为空间矢量,根据空间几何关系得到正侧视下双星编队SAR三轨差分干涉法的空间基线模型。建立了编队SAR测高程时基线设计公式,以及基线矢量到DInSAR测形变所需基线的转换公式,基于该模型首次从应用角度分析了基线对编队SAR三轨法差分干涉测形变的误差传播特性。给出了基于基线比的基线设计方法:测高程时,基线选择以临界基线为上限,综合考虑测高精度和灵敏度确定基线;测形变时,为降低误差对形变精度的影响,基线比应尽量小(基线比为0.25时编队SAR三轨法DInSAR形变测量精度最高),即地形图像对的垂直有效基线应尽量大,形变图像对的基线应尽量小。用ALOS-2卫星参数进行了仿真计算,所得编队基线和重复轨道基线误差要求分别为毫米级和厘米级。研究对DInSAR系统中基线参数设计有更直观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星编队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 三轨法差分干涉 高程 形变 基线 误差传播 形变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沉降监测的建筑地基沉降变形量测量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煜峰 《江西建材》 2023年第1期67-68,共2页
当前,地基沉降变形量测量结果误差较大。因此,文中提出融合InSAR沉降监测技术的建筑地基沉降变形量测量方法。通过滤波处理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结合InSAR沉降监测原理,计算出建筑地基的最大形变梯度,采用概率积分法进行空间差值计算,求解... 当前,地基沉降变形量测量结果误差较大。因此,文中提出融合InSAR沉降监测技术的建筑地基沉降变形量测量方法。通过滤波处理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结合InSAR沉降监测原理,计算出建筑地基的最大形变梯度,采用概率积分法进行空间差值计算,求解沉降变形量测量值。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测量平均百分比误差为0.04%,沉降中心测量平均百分比误差为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沉降监测 变形量 形变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DInSAR和PIM技术的沉陷特征模拟和时序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成晓倩 马超 +1 位作者 康建荣 邹友峰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41-1148,共8页
高强度煤炭开采(大采高、薄基岩、快速采煤)可形成巨大的地表形变场,过大的形变相位梯度导致干涉测量失败,单独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及其衍生技术都无法获得开采沉陷主值.为此,提出了联合多时相DInSAR时序分析及概率积... 高强度煤炭开采(大采高、薄基岩、快速采煤)可形成巨大的地表形变场,过大的形变相位梯度导致干涉测量失败,单独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及其衍生技术都无法获得开采沉陷主值.为此,提出了联合多时相DInSAR时序分析及概率积分法(PIM),整合理论计算与卫星观测结果,实现开采沉陷特征的动态模拟和模型重构.以2012年1月—2013年6月共18期高分辨率雷达数据(RADARSAT-2,5m精细波束模式(MF5))为数据源,利用连续重访周期的DInSAR技术获得17期时间序列开采沉陷相位变化图,监测得到神东矿区布尔台矿22201-1/2工作面地表形变从产生、发展到衰退的演化规律;联合DInSAR获得的沉陷盆地边缘信息与PIM技术对矿区大变形下沉信息进行预计,两种数据整合形成混合数据集;采用Gauss函数对混合数据集进行拟合,重构矿区时序开采下沉特征曲线.研究表明:PIM技术可以弥补DInSAR技术在大形变提取上的不足,利用混合数据集建立的Gauss模型,对于有限开采(非充分采动)或充分采动的主断面下沉值具有极高的拟合度,其拟合度R2均大于0.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dinsar 时序分析 PIM Gauss拟合模型
原文传递
2021年海地Mw 7.2地震震源机制与同震滑动分布研究
17
作者 于仪 李雪 +2 位作者 陈威 李承涛 孙振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32-2240,共9页
2021年8月14日,海地发生了Mw 7.2地震。为研究此次海地地震同震形变及其震源机制,根据Sentinel-1A卫星提供的升降轨数据,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获取了海地地震... 2021年8月14日,海地发生了Mw 7.2地震。为研究此次海地地震同震形变及其震源机制,根据Sentinel-1A卫星提供的升降轨数据,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获取了海地地震的同震形变场。采用均匀采样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降采样,根据均匀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了地震断层的精确几何参数和发震断层的最优滑动分布模型,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是一次逆冲兼左旋走滑型地震事件,最优断层倾角为58°,走向为265.5°,滑动角为50°,震中位置为73.60°W,18.43°N,最大滑动量为3.2 m。以反演的同震滑动模型来正演,获取震源区3个方向的位移分量且投影到卫星视线向,获取研究区域雷达视线向的形变场,发现海地同震形变以隆升为主,最大的隆升量为64 cm,是主震和余震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 海地地震 同震形变场 同震滑动分布模型 震源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