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urce analysis and risk evaluation of heavy metal in the river sediment of polymetallic mining area:Taking the Tonglüshan skarn type Cu-Fe-Au deposit as an example,Hubei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Jing Wang Xin-xin Zhang +5 位作者 Ai-fang Chen Bo Wang Qi-bin Zhao Guan-nan Liu Xiao Xiao Jin-nan Cao 《China Geology》 CAS 2022年第4期649-661,共13页
In this paper,25 sampling points of overlying deposits in Tonglushan mining area,Daye City,Hubei Province,China were tested for heavy metal content to explor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pollution sources and ecological... In this paper,25 sampling points of overlying deposits in Tonglushan mining area,Daye City,Hubei Province,China were tested for heavy metal content to explor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pollution sources and ecological risks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A geo-accumulation index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the sediment.The mean 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 quotient was used for evaluating the ecological risk level of heavy metal in the sediment.And a method of correlation analysis,clustering analysis,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used for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source of heavy metal in the sediment.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extremely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the sediment,among which Cd was extremely polluted,Cu strongly contaminated,Zn,As,and Hg moderately contaminated,and Pb,Cr,and Ni were slightly contaminated.It was also indicated by the mean 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quotient result that there was a high ecological risk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and 64%of the sample sites had extremely high hidden biotoxic effects.For distribution,the contamination of branches was worse than that of the main channel of Daye Dagang,and the deposition of each heavy metal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distance from this sample site to the sewage draining exit of a tailings pond.The sour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 come from pollution discharging of mining and beneficiation companies,tailings ponds,smelting companies,and transport vehicles.In the study area,due to the influence of heavy metal discharging from these sources,the eco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 was extremely high,and Cd was the most toxic pollutant.The research figured out the key restoration area and element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sediment of the Tonglüshan mining area,which could be referenced by monitoring and governance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the sediment of the polymetallic mining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Heavy metal pollution ecological risks Geo-accumulation index method 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quotient Cluster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karn-ty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rvey Tonglüshan Daye Lake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
2
作者 张玉霞 汤萃文 +2 位作者 郑传贺 苏艳斌 王瑛瑛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连古城保护区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未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故开展对该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分析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以便保护区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促进其... 连古城保护区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未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故开展对该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分析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以便保护区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选取连古城保护区2002-2020年4期LandsatTM/ETM+/OLI时间序列影像为研究数据,耦合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降水、气温、蒸发量等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分析。连古城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RSEI均值总体下降了约25.35%;从生态质量空间变化分布来看,2002-2020年变差的面积和变好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96.72%和3.28%;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单因子因素,各因子交互作用均呈增强效果,年均气温和蒸发量交互作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解释力最大。连古城保护区在2002-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驱动力排序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蒸发量>高程>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模型 动态监测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的海上电力区环境及生态效应研究
3
作者 张险峰 汪文涛 +2 位作者 王武斌 赵雄 傅广泽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4期179-183,共5页
海上电力区域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该影响为海上电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此文章提出基于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的海上电力区环境及生态效应分析。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带某海上电力区为研究区域,结合研究区域的... 海上电力区域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该影响为海上电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此文章提出基于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的海上电力区环境及生态效应分析。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带某海上电力区为研究区域,结合研究区域的特点,构建海上电力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利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计算海上电力区评价指标的单因子指数,并划分不同的影响等级,由此计算海上电力区的综合评价指标,分析海上电力区对海洋环境和生态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海上电力区建设会导致海水水质发生变化,海水沉积物增加,海洋生物多样性大幅下降,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因子指数评价法 海上电力区 海洋环境 生态效应 海洋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环境影响定量评估方法研究
4
作者 丁佳玲 黄新玥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2期189-194,共6页
生态修复环境的评估涉及多种重金属和多个区域,评估过程复杂。为定量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修复环境的影响状态,采用毒性淋溶提取法,提取研究区域土壤中有效态Cu、Pb、Zn、Cd,并使用质谱仪检定重金属含量。通过改进内梅罗污染指数法... 生态修复环境的评估涉及多种重金属和多个区域,评估过程复杂。为定量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修复环境的影响状态,采用毒性淋溶提取法,提取研究区域土壤中有效态Cu、Pb、Zn、Cd,并使用质谱仪检定重金属含量。通过改进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实现了多因素的综合评估,简化了评估流程。结果显示,Zn超标率最高,其次是Pb、Cu。在此污染状态下,整体生态修复环境处于轻度至中度污染。工业区、交通区内梅罗污染指数分别为2.92、2.2,居民区为1.34。工业区、交通区污染级别较高,需采取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生态修复环境 定量评估 毒性淋溶提取法 内梅罗污染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变化
5
作者 高翔 闫安 +3 位作者 李杰 常舒杭 李秋染 宋晓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4-753,共10页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改进模型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1988-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入地理探测器评判影响因子的贡献.结果表明,RSEI改进模型避免了特征向量方向...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改进模型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1988-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入地理探测器评判影响因子的贡献.结果表明,RSEI改进模型避免了特征向量方向的干扰,能更好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近30多年来国家公园RSEI波动上升,表明其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分布格局,生态环境质量以无显著变化和改善为主,占比分别为70.13%、25.90%;轻微退化与显著退化占比分别为2.19%、1.78%,主要分布在国家公园西北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森林和灌丛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稳定改善,草地和荒漠以稳定为主;干度、热度、绿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交互作 用较强的因子组合主要是干度与热度、热度与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地理探测器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的金寨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姜祥乐 吴天振 +3 位作者 李代伟 李伟涛 李龙伟 李楠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75-85,共11页
为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客观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及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2014、2016、2018和2020年4个时期的Landsat 8卫星影像,引入归一化山地植被指数,集成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4个指... 为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客观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及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2014、2016、2018和2020年4个时期的Landsat 8卫星影像,引入归一化山地植被指数,集成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4个指标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布制图与动态变化分析,探究金寨县周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MRSEI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较全面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情况及时空分异特征;(2)研究周期内,金寨县全域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生态质量“优”和“良”区域占比持续上升,东北部的经济开发区及其周边生态质量较差;(3)研究区MRSEI从2014年的0.668持续提升到2020年的0.869,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改进遥感生态指数 遥感 动态监测 金寨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荧铃 林冬凤 +3 位作者 黄淑满 王祺 罗倩 叶博雯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2期127-129,共3页
当前,卫星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以其宏观、快速、实时的优势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梳理了国内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介绍了评价程序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选择,并对其中的指数法展开... 当前,卫星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以其宏观、快速、实时的优势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梳理了国内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介绍了评价程序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选择,并对其中的指数法展开延伸讨论。研究表明,基于遥感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物元分析评价法、指数评价法等,其中综合指数评价法应用最广。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权重确定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及熵值法,其中主成分分析法因不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最为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 分析方法 指数法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和熵值法的陇南市生态环境保护质量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国亮 马晓翠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4期62-67,共6页
本文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基于PSR模型构建了陇南市生态环境保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陇南市“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响应子系统权重值最高,压力子系统权重值最低。(2)从各子系统的评价结果来... 本文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基于PSR模型构建了陇南市生态环境保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陇南市“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响应子系统权重值最高,压力子系统权重值最低。(2)从各子系统的评价结果来看,陇南市2016-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质量PSR系统中的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响应指数和综合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3)陇南市2017-2019年生态环境保护质量PSR系统协调度呈现轻微下降趋势,2019-2020年陇南市生态环境保护质量PSR系统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基于评价结果,本文提出了优化废水处理机制、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的思考建议,对提升陇南市生态环境保护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质量 PSR模型 熵值法 评价 陇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质型缺水地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以嘉兴市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伍永年 苏韬 +3 位作者 徐卫东 毛新伟 季同德 赵腾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35,共7页
以典型水质型缺水城市嘉兴市作为研究区,采集29个地下水点位的水样,检测Fe、Mn、Cu、As、Pb、Hg、Cd、Cr的浓度以及pH,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基于地统计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和... 以典型水质型缺水城市嘉兴市作为研究区,采集29个地下水点位的水样,检测Fe、Mn、Cu、As、Pb、Hg、Cd、Cr的浓度以及pH,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基于地统计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并引用风险评估模型量化该污染给居民带来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下水的Fe、Mn、As、Pb含量均值超出Ⅲ类标准的限值,超标率为Fe(86.2%)>Mn(75.9%)>As(62.1%)>Pb(20.7%),其余4种元素未超出Ⅲ类标准。②Fe、Mn、Cd的来源相似或迁移转化路径相近,As含量高的地下水呈弱碱性。③研究区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69.27,综合生态危害程度介于轻微—中等之间。④研究区内93.1%的地下水健康风险总值高于成人最大可接受值,海宁市和海盐县的南部地区健康风险总值最高。研究成果可为水质型缺水地区开发利用地下水,以及重金属污染与风险管控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重金属污染 内梅罗指数法 生态风险量化 健康风险评估 嘉兴市 水质型缺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系统模型的新疆于田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策略
10
作者 徐明硕 王志强 《农业工程》 2024年第7期65-71,共7页
科学客观地评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于田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于田县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良性发展,以及降低农村环境污染、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系统模型构建于... 科学客观地评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于田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于田县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良性发展,以及降低农村环境污染、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系统模型构建于田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对于田县2013—2022年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并通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对其进行分等定级。研究结果表明,2013—2022年于田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由0.21上升至0.71。于田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从差→一般→良好的方向不断升级。压力系统指数整体呈现M型波动变化趋势,状态系统指数呈现先增长、后下降、再增长的波动变化趋势,响应系统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于田县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的相关政策、措施实施有效。未来,政府应持续加大环保治理投资力度,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完善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利益相关者”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 质量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PSR系统模型 于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EI和地理探测器的西昌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11
作者 贾应 吴彩燕 +1 位作者 应欣翰 蒙齐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2024年第9期79-88,共10页
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可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本文选取西昌市2001-2020年5期Landsat TM/ETM+/OLI时间序列影像为研究数据,耦合绿度、湿度、干度、热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可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本文选取西昌市2001-2020年5期Landsat TM/ETM+/OLI时间序列影像为研究数据,耦合绿度、湿度、干度、热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结合研究区气候、降水量、人口密度等驱动因素探究西昌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年间,西昌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区域主要位于中部流域耕作区、主城区周边及西部山脉,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稍低的山区;由单因子探测分析可知,土地利用、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对RSEI影响较大;由多因子探测分析可知,各因子交互作用对RSEI均有增强效果,其中年平均气温在土地利用交互作用下表现出了更强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动态监测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时间序列影像 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黑河呼和浩特段近十年水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忠华 付晓涛 +1 位作者 孙冰 任慧芳 《环境与发展》 2024年第1期43-49,共7页
依据大黑河呼和浩特段2013—2022年间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大黑河水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全面掌握大黑河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提供技术支撑。分析发现,近十年来大黑河水质污染... 依据大黑河呼和浩特段2013—2022年间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大黑河水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全面掌握大黑河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提供技术支撑。分析发现,近十年来大黑河水质污染状况变化显著,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黑河 水环境质量 单因子评价法 综合污染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菏泽段农村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13
作者 陶美娟 高尚赞 +3 位作者 李伟 刘锐 肖方 刘士华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142,共8页
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助力乡村生态发展,以黄河流域菏泽段为研究区,选取典型村庄14个,开展农村环境状况和农村生态状况监测,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农村生态环境综合状况,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菏泽段农村环境状... 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助力乡村生态发展,以黄河流域菏泽段为研究区,选取典型村庄14个,开展农村环境状况和农村生态状况监测,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农村生态环境综合状况,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菏泽段农村环境状况以“一般”为主,占85.7%。其中,土壤环境污染均为低风险;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比例92.9%;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比例为21.4%,未达标类型均为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县域地表水质达标率为26.7%。农村生态状况以“良”为主,占92.9%,少量村庄为“一般”,占7.1%,影响生态状况的主要因素为水网密度指数。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等级均为“一般”,环境轻度污染,影响因素主要为地表水水质、土地胁迫程度和饮用水源地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村环境 环境状况 生态状况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流域水质生态评价方法研究
14
作者 徐剑乔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5期191-194,共4页
为了准确掌握水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提高水质生态防治效果,提出了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流域水质生态评价方法研究。选取研究污染流域水质区域,收集4个区域地表水,测定金属元素含量,通过四类分析与评价法,实现... 为了准确掌握水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提高水质生态防治效果,提出了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流域水质生态评价方法研究。选取研究污染流域水质区域,收集4个区域地表水,测定金属元素含量,通过四类分析与评价法,实现对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危害的生态评价,得出评价的B区域和C区域水质综合重金属污染较高,铁元素在四个区域均在第一主成分,是污染程度最高的,整体生态评价为及格。评价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对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精确的评价,辅助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与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主成分分析法 潜在生态风险 水生态环境 重金属污染 水质生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草原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探讨
15
作者 何凤艳 朝鲁孟其其格 +1 位作者 吴建锁 道仁图雅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4年第5期30-33,共4页
文章以伊敏煤矿为例,在综合分析国内外露天采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呼伦贝尔草原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构建草原矿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方法选择及评价结果分析等内容进行探讨与研究... 文章以伊敏煤矿为例,在综合分析国内外露天采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呼伦贝尔草原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构建草原矿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方法选择及评价结果分析等内容进行探讨与研究,以期为今后开展矿区草原生态安全评价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草原 矿区 生态环境质量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被引量:57
16
作者 单薇 金晓斌 +4 位作者 孟宪素 杨晓艳 徐志刚 顾铮鸣 周寅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4-242,共9页
土地整治生态转型是土地整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项目区尺度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直接、长期全面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选取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 土地整治生态转型是土地整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项目区尺度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直接、长期全面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选取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模型,反演得到湿度、绿度、热度、干度指标以及RSEI指数,实现对项目区整治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监测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湿度和绿度指标对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正向作用,而热度和干度指标起负向作用,且干度指标的影响最大;2)RSEI总均值在整治前、中、后分别为0.652、0.572和0.605;RSEI等级中的优良等级在整治前、中、后所占比例分别为78.73%、39.55%和63.29%;RSEI变差、不变和变好的比例分比为42.55%、46.25%和11.20%;3)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整体下降"的态势,表现为"整治期变差-恢复期变好-全过程变差"的总体特征,土地整治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扰动具有持续性,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改善存在滞后期,在项目竣工5年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仍低于整治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生态 遥感 环境质量 动态监测 RSEI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被引量:19
17
作者 罗先香 朱永贵 +1 位作者 张龙军 杨建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189,共8页
集中集约用海是一种相对高效、生态和科学的用海方式,但也不可避免会干扰海洋生态系统,甚至带来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将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进行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价是十分重要的。通... 集中集约用海是一种相对高效、生态和科学的用海方式,但也不可避免会干扰海洋生态系统,甚至带来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将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进行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价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分析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流程,从海洋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个方面构建了基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生境质量"指标反映了集约用海工程影响海域的海洋生物栖息环境质量状况的变化,主要包括水环境、沉积环境和典型物种的生物质量指标,"生态响应"指标反映了集约用海工程影响的海域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对变化环境的生态响应,它主要包括生物群落结构指标和生态敏感区结构、功能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现状,研究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影响的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标准及评价等级,建立了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数法评价模型,通过集约用海工程建设前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变化量ΔE来定量地衡量其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以期为适宜的集约用海工程规模和科学选址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用海 海洋生态环境 评价指标体系 生境质量 生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及方法评述 被引量:30
18
作者 宋静 王会肖 王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448-453,共6页
文章介绍了当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包括主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归纳及评价指标的选取等。通过分析比较发现指数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生态足迹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在研究中被较多采用的同时,也各有其局限性。在... 文章介绍了当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包括主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归纳及评价指标的选取等。通过分析比较发现指数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生态足迹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在研究中被较多采用的同时,也各有其局限性。在评价指标选取方面总结了国内外一些典型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并指出指标选取需兼顾生态环境的特点、本质和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分析了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探讨 被引量:27
19
作者 赵国强 陈立文 +5 位作者 穆佳 李彤霄 李建平 马艳敏 曲思邈 王颖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针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科学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选择和评价结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科学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选择和评价结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制定科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山、水、林、田、气等5个方面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不同等级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具有简单明了、客观易得、计算方便等特点。以2014年吉林省为例进行了试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可将此评价结果列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指标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被引量:25
20
作者 范海梅 蒋晓山 +3 位作者 纪焕红 刘鹏霞 胡茂桂 秦玉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660-4675,共16页
基于1984-2015年监测数据,给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长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确定了营养盐的基准年是1987年,基准值分别是0.0705 mg/L和0.000751 mg/L。结合频数分析方法,无机氮的分区阈值为0.339 mg/L和1.15 mg/L,活性... 基于1984-2015年监测数据,给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长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确定了营养盐的基准年是1987年,基准值分别是0.0705 mg/L和0.000751 mg/L。结合频数分析方法,无机氮的分区阈值为0.339 mg/L和1.15 mg/L,活性磷酸盐的分区阈值为0.0289 mg/L和0.0530 mg/L,研究区域可划分为三大分区:口内区、过渡区和口外区;结合生态红线、污染源等具有开发管理属性的分布,最终将研究区域分为8个评价单元。提出了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生物生态三类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水质环境的区域分布与生物生态相似:口内区域较差,口外区域向海逐渐趋好;沉积物环境特征:南支、北支和北港的沉积物质量略好于口外区域,口外区域好于南北槽分区和杭州湾北部。生态环境综合状况由差向好的区域变化为:Ⅳ区<Ⅴ区<Ⅲ区<Ⅰ区<Ⅱ区<Ⅵ区<Ⅷ区<Ⅶ区;随时间有向好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综合分区 指标体系方法 海洋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