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on two-dimensional material photodete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vanced characterization technologies 被引量:4
1
作者 Fang Zhong Hao Wang +10 位作者 Zhen Wang Yang Wang Ting He Peisong Wu Meng Peng Hailu Wang Tengfei Xu Fang Wang Peng Wang Jinshui Miao Weida Hu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840-1862,共23页
Atomically thin two-dimensional(2D)materials exhibit enormous potential in photodetectors because of novel and extraordinary properties,such as passivated surfaces,tunable bandgaps,and high mobility.High-performance p... Atomically thin two-dimensional(2D)materials exhibit enormous potential in photodetectors because of novel and extraordinary properties,such as passivated surfaces,tunable bandgaps,and high mobility.High-performance photodetectors based on 2D materials have been fabricated for broadband,position,polarization-sensitive detection,and large-area array imaging.However,the current performance of 2D material photodetectors is not outstanding enough,including response speed,detectivity,and so forth.The wa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2D material photodetector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s still a tremendous challenge.In this article,these issues of 2D material photodetectors are analyzed and expected to be solved by combining micro-nano characterization technologies.The inherent physical properties of 2D materials and photodetectors can be accurately characterized by Raman spectroscopy,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and scattering 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e(s-SNOM).In particular,the precise probe of lattice defects,doping concentration,and near-field light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can promote the researches of low-noise and high-responsivity photodetectors.Scanning photocurrent microscope(SPCM)can show the overal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hotocurrent and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photocurrent.Photoluminescence(PL)spectroscopy and 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e(KPFM)can characterize the material bandgap,work function distribution and interlayer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making it possible to design high-performance photodetectors through energy band engineering.These advanced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cover the entire process from material growth,to device preparation,and to performance analysis,and systematically reveal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2D material photodetectors.Finally,the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are discussed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2D material photodete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racterization technologies PHOTODETECTORS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atomically thin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涛 曹宝军 +6 位作者 纪学雁 刘家军 李伟 毕晓明 徐岩 狄嘉祥 唐亚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82,共11页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气藏是徐深气田的主力气藏,具有岩性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面临气藏富集规律不清、优质储层预测难、气井产能和井控储量变化规律复杂、剩余气挖潜难度大等一系列技术难点和挑战。通过开展火山岩气...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气藏是徐深气田的主力气藏,具有岩性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面临气藏富集规律不清、优质储层预测难、气井产能和井控储量变化规律复杂、剩余气挖潜难度大等一系列技术难点和挑战。通过开展火山岩气藏成藏演化过程分析、火山岩喷发期次描述、有效储层预测、井控储量评价、剩余潜力描述等工作,攻关形成了火山岩气藏成藏评价、三级火山体精细刻画、动态储量评价、剩余潜力评价及挖潜等技术。建立了“低渗增长型+高渗稳定型”2类动态储量模式及动静结合“六参数”挖潜技术政策界限,落实了烃源岩生气期及气藏成藏期,明确了气藏富集受源岩、断裂、储层、盖层四因素的联合控制,实现了对火山岩储层内部结构的精细表征,搞清了2类气井动态储量增长规律,形成了不同类型剩余气的挖潜技术对策。基于火山岩气藏一系列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的创新,徐深气田的天然气产量逐年攀升,形成的系列技术在大庆油田已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有效支撑了大庆油田天然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气藏 富集规律 火山体刻画 动态储量 剩余气 挖潜技术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 被引量:9
3
作者 孙贺东 李世银 +3 位作者 刘志良 常宝华 沈春光 曹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121,共9页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资源丰富,主要以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为主,占天然气探明储量的2/3以上。其中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埋深达4 500~7 000 m,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储集渗流介质复杂多样、流体性质复杂、气藏静态描述工作难度非常...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资源丰富,主要以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为主,占天然气探明储量的2/3以上。其中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埋深达4 500~7 000 m,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储集渗流介质复杂多样、流体性质复杂、气藏静态描述工作难度非常大,为储量评价、开发方案设计及开发动态分析带来了诸多挑战。为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该类型油气藏的采收率,以动态补静态,采用静态与动态紧密结合的方式提高气藏描述精度,并在多年的动静态研究和开发实践基础上,创新形成了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地震反演信息、以三维数值试井为核心的沙漠强衰减区高精度缝洞体动静迭代动态描述技术;②缝洞型凝析气藏一井多靶点立体开发提高储量动用技术;③缝洞型凝析气藏气举降压提高采收率技术。结论认为,形成的技术体系较好解决了缝洞体精细描述、提高储量动用、降低废弃压力等开发方面的关键难题,实现了对断裂带及羽状破碎带储层的精细描述与开发关键指标的准确预测,有效井及高效井的部署成功率比规模建产初期提高了26%,为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的科学有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缝洞型储层 凝析气藏 动态描述 动态储量 指标预测 提高采收率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机电系统动态特性的光学检测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津平 郭彤 胡小唐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30-34,共5页
微机电系统(MEMS)的动态表征是为可动MEMS器件的设计和加工过程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反馈。文中构建了一个MEMS动态测试系统,它采用了光学检测方法,具有非接触、快速、高精度等优点。系统分别采用光流技术和显微干涉技术,结合频闪照明的方... 微机电系统(MEMS)的动态表征是为可动MEMS器件的设计和加工过程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反馈。文中构建了一个MEMS动态测试系统,它采用了光学检测方法,具有非接触、快速、高精度等优点。系统分别采用光流技术和显微干涉技术,结合频闪照明的方法,对MEMS器件的面内和离面运动特性进行了测量。通过对一个微加工水平谐振器的运动特性测量实验说明了系统具有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电系统 光学检测 动态特性 光流技术 显微干涉 频闪照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指纹图谱评价不同干燥工艺及辅料对黄芩、黄连提取物浸膏粉吸湿性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吕志阳 胡新茹 +4 位作者 陈静 顾雪梅 陈璟 杨雨微 郑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4-445,共12页
目的以黄芩Scutellariae Radix(SR)、黄连Coptidis Rhizoma(CR)的提取物浸膏粉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干燥方式及辅料对其吸湿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常压干燥(conventional drying,CD)、真空干燥(vacuum drying,VD)和喷雾干燥(spray drying,SD... 目的以黄芩Scutellariae Radix(SR)、黄连Coptidis Rhizoma(CR)的提取物浸膏粉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干燥方式及辅料对其吸湿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常压干燥(conventional drying,CD)、真空干燥(vacuum drying,VD)和喷雾干燥(spray drying,SD)方式制备常用中药黄芩及黄连的提取物浸膏粉,以含水量、吸湿率、比表面积、中值径、粒径分布宽度、粒径范围、豪斯纳比、休止角、松密度、振实密度、间隙率、卡尔指数总计12个二级指标建立提取物浸膏粉的物理指纹图谱,将所得二级指标转换成均一性、堆积性、可压性、流动性和稳定性5个一级指标,进而筛选出最佳的干燥工艺;并对各物理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偏最小二乘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analysis,PLS),分析各物理参数与吸湿行为的相关性;优选糊精、β-环糊精、预胶化性淀粉、无水乳糖、微晶纤维素5种辅料对吸湿性的影响,绘制出粉体的吸湿率-时间动态曲线,并推导出半平衡吸湿时间(t1/2)及平衡吸湿率(F∞)构成二维评价指标,评价其动态吸湿行为,筛选出最佳防潮辅料。结果通过物理指纹图相似度研究得出:黄芩:喷雾干燥浸膏粉(SR-SD)相似度最佳为0.98、0.99、0.99,真空干燥浸膏粉(SR-VD)相似度为0.87、0.92、0.89,均优于常压干燥,真空干燥、喷雾干燥与常压干燥的相似度分别是0.95、0.69;黄连:3种干燥方式自身差异不大,喷雾干燥浸膏粉(CR-SD)相似度最佳为0.99、1.00、0.99,真空干燥、喷雾干燥与常压干燥的相似度分别是0.94、0.61。根据5个一级指标结果综合评价可以得出黄芩真空干燥方式较好,黄连喷雾干燥方式较好。通过矩阵热点图及PCA、PLS,对吸湿率影响最为显著的是粒径分布宽度、粒径范围、比表面积、中值径,其次为振实密度、松密度(P<0.05)。通过动态二维表征技术,得出辅料可以改善浸膏粉的吸湿性。研究表明:黄芩:浸膏粉的3种干燥方式下样品均属于第2类,平衡吸湿量大,吸湿速率慢,药辅混合物大部分属于第3类,平衡吸湿量小,吸湿速率慢,黄芩常压干燥样品与β-环糊精的药辅混合物平衡吸湿量最小,其值F∞=9.12%,黄芩真空干燥样品与β-环糊精的药辅混合物吸湿速率最小t1/2=69.33 h;黄连:常压和喷雾浸膏粉属于第2类,其药辅混合物均属于第3类,其中黄连真空样品与乳糖的药辅混合物,平衡吸湿量最小,其F∞=7.72%,黄连真空样品与β-环糊精的药辅混合物的吸湿速率最小,t1/2=76.33 h。结论改善中药提取物的干燥方式,选取优质防潮辅料可以改善中药提取物的吸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物浸膏粉 黄连 黄芩 物理指纹图谱 干燥方式 辅料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分析 动态二维表征技术 吸湿性 常压干燥 真空干燥 喷雾干燥
原文传递
复杂流体中新型材料的合成反应过程实时跟踪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忠华 黄宇营 +6 位作者 张建玲 沈容 俞宏英 邢雪青 杨春明 韩布兴 陆坤权 《中国基础科学》 2018年第5期17-22,共6页
复杂流体在新型材料合成、机械、智能控制、催化、医药、生物、环境等诸多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目前,复杂流体中微观结构随外场的演化及复杂流体中个体间的复杂耦合作用尚不清楚,这严重制约着复杂流体的开发和应用。复杂流体中... 复杂流体在新型材料合成、机械、智能控制、催化、医药、生物、环境等诸多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目前,复杂流体中微观结构随外场的演化及复杂流体中个体间的复杂耦合作用尚不清楚,这严重制约着复杂流体的开发和应用。复杂流体中组元间的耦合作用、微观结构随外场的演化规律以及结构与性能的内在联系是复杂流体科学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其研究亟需原位实验技术予以支撑。该研究拟建立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X射线吸收(XAFS)/X射线衍射(XRD)联用技术、小角X射线散射(SAXS)/广角X射线散射(WAXS)/XAFS联用技术、SAXS/WAXS/拉曼光谱(Raman)联用技术、SAXS/WAXS/红外光谱(IR)联用技术、掠入射小角X射线散射(GISAX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联用技术,开发适用以上联用技术的复杂流体原位研究样品环境(包括温度、压力、电场、剪切力场、混流、浓度等),用于跟踪复杂流体中原子、分子、纳米尺度结构基团等随外场的变化,揭示复杂流体中结构演化机制,并最终通过控制结构,达到改善和调控复杂流体性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流体 同步辐射技术 原位表征 微观结构 动态演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