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 along different altitudinal level in the Sygera Mountains,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6
1
作者 MA He-ping YANG Xiao-lin +2 位作者 GUO Qi-qiang ZHANG Xin-jun ZHOU Chen-n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476-483,共8页
Labile organic carbon(LOC)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quality and dynamics elevation and plays important function in the Tibetan Plateau climate. However, it is unknown what the s... Labile organic carbon(LOC)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quality and dynamics elevation and plays important function in the Tibetan Plateau climate. However, it is unknown what the sources and causes of LOC contamination are. In this study, soil organic carbon(SOC), total nitrogen(T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 and LOC were analyzed based on different soil horizons and elevations using turnover time in an experimental site(3700 m to 4300 m area) in Sygera. SOC and LOC in higher-elevation vegetation type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in lower-elevation vegetation types. Our results presented that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SMBC) an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C. The content of easily oxidized carbon(EOC),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 and 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 decreased with depth increasing and the content were the lowest in the 60 cm to 100 cm depth.The total SOC, ROC and POC content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horizons. The SOC, TN, MBC and MBN content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in the Sygera Mountains. The MBC and MBN contents weredifferent with the changes of SOC(p&lt;0.05),meanwhile, both LFOC and POC were related to total SOC(p&lt;0.05).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cluding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altitude,wer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SOC, TN, MBC,MBN and LFOC contents in the Sygera Mountains,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bile soil organic easily oxidized carbon KMn O_4 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老山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鲁惠明 李仁英 +3 位作者 刘雨霏 李绍通 杜鸿萱 王孙雨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2,共10页
为了解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集老山阳坡和阴坡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并分析土壤活性有... 为了解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集老山阳坡和阴坡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并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探讨造成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阴坡的TOC、DOC、EOC、POC含量普遍高于阳坡,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TOC、EOC、PO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在0~10 cm土层的含量显著高于10~20 cm和20~30 cm土层(P<0.05)。在土壤总有机碳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表现为POC>DOC>EOC,表明POC是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主要碳库。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阳坡和阴坡的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均与土壤TOC、POC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坡向、土层和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坡向和土层改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阴坡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占TOC含量的比例高于阳坡,对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活性碳组分 坡向 南京老山 可溶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
3
作者 杨宁 杨盛海 +3 位作者 徐一斐 刘慧娟 许凌云 杨满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209,217,共8页
【目的】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 【目的】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地)表层(0~10cm)与亚表层(10~20cm)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天然草地土壤pH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天然草地与灌丛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则以人工草地和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熵(qMB)和土壤有机碳活度大小均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低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等是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主要驱动因子,与其他土壤理化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论】相对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人工草地(白花草木樨—猪屎豆)和灌草地(紫穗槐+白花草木樨)对提高土壤碳储量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功能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活度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差异
4
作者 于远介 张青青 +2 位作者 马建国 江康威 李宏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3-182,共10页
为明确植物群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在天山北坡中段选择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鸢尾(Iris loczyi)灌丛、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和圆叶锦葵(Malva rotundifoli)4个植物群落,在每个群落设置5个1 m×1 m的样方,采取5点... 为明确植物群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在天山北坡中段选择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鸢尾(Iris loczyi)灌丛、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和圆叶锦葵(Malva rotundifoli)4个植物群落,在每个群落设置5个1 m×1 m的样方,采取5点取样分析不同土层(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4个典型植物群落土壤均表现为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在30-50 cm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逐渐下降且趋于稳定;雪岭云杉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244.24 g·kg^(-1))显著高于其他植物群落,较醉马草植物群落、鸢尾灌丛植物群落和锦葵植物群落分别提高86.62%、20.66%和41.32%。4个植物群落下,3种不同氧化程度的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极易氧化有机碳>难氧化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0-10和10-20 cm土层,极易氧化和易氧化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为雪岭云杉植物群落最高。对于难氧化土壤有机碳,锦葵植物群落在0-10 cm最高,雪岭云杉林下植物群落在10-20、40-50 cm最高,醉马草植物群落在20-30、30-40 cm最高。各群落惰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8.61、29.46、54.46和39.17 g·kg^(-1),占总有机碳20%左右。天山北坡不同植物群落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成和空间分布,土壤有机碳可作为土壤含碳量动态变化的敏感性指标,及时反映土壤有机碳库的周转和动态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不同植物群落 极易氧化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难氧化有机碳 惰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沿海拔梯度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 被引量:68
5
作者 向成华 栾军伟 +1 位作者 骆宗诗 宫渊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5-1034,共10页
研究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是揭示土壤碳库周转及调控机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法获得易氧化有机碳、湿筛法获得颗粒有机碳和密度分离法获得轻组有机碳3项指标探讨沿海拔梯度不同植被类型间(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 研究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是揭示土壤碳库周转及调控机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法获得易氧化有机碳、湿筛法获得颗粒有机碳和密度分离法获得轻组有机碳3项指标探讨沿海拔梯度不同植被类型间(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及调控因子,结果表明:随土层加深,土壤颗粒和轻组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均降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降低而分配比例保持较稳定水平。高海拔植被类型具有较高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不同活性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表明活性有机碳起源的类似。活性有机碳与土壤粘粒+粉粒含量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活性有机碳趋向分布于土壤大团聚体当中。年均温与不同植被类型间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成负相关趋势,但可能由于取样点较少的缘故而在统计上不显著。年均温与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向保护性有机碳的转化速率常数(K)接近于显著负相关(P=0.0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吴家梅 霍莲杰 +5 位作者 纪雄辉 谢运河 田发祥 彭华 朱坚 官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6167-6175,共9页
通过采集田间试验区连续3a施入有机肥的稻田耕层土壤,分析土壤中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矿化有机碳(readily mineralizable carbon,RMC)等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稻田甲烷(CH_4)的排放通量,探讨施用有机... 通过采集田间试验区连续3a施入有机肥的稻田耕层土壤,分析土壤中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可矿化有机碳(readily mineralizable carbon,RMC)等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稻田甲烷(CH_4)的排放通量,探讨施用有机肥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及与CH_4排放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施有机肥对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碳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a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DOC、ROC、MBC和RM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3.6、2501.2、640.4 mg/kg和291.7 mg/kg。3a施猪粪(猪粪+化肥,PM)、鸡粪(鸡粪+化肥,CM)和稻草(稻草+化肥,RS)的DOC的含量分别比化肥(CF)处理增加5.6%、6.7%和19.3%,ROC的含量分别比CF增加6.6%、8.4%和9.8%;MBC含量分别比CF增加5.1%、14.8%和21.5%,RMC增加6.8%、22.0%和33.9%。不同施肥处理的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为分蘖期高于成熟期。(2)施肥处理显著增加稻田CH_4排放,CH_4分蘖期的排放通量是成熟期的143倍,3a PM、CM和RS处理的CH_4排放分别比CF处理增加37.0%(P<0.05)、92.7%(P<0.05)和99.4%(P<0.05)。(3)不同施肥处理的DOC、ROC、MBC和RMC含量与CH_4排放通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OC与CH_4排放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754(P<0.01),且4种有机碳间关系密切。稻田分蘖期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碳与稻田CH_4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综合分析,在4种有机碳中,土壤中ROC和MBC的含量直接影响CH_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易氧化有机碳 可矿化有机碳 甲烷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作用下黑土有机碳数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刘淑霞 王宇 +2 位作者 赵兰坡 刘景双 秦治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84-990,共7页
采用田间监测与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冻融作用对黑土有机碳数量变化的影响。目的在于探讨黑土有机碳变化的机理,为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冻融交替对黑土有机碳总量及... 采用田间监测与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冻融作用对黑土有机碳数量变化的影响。目的在于探讨黑土有机碳变化的机理,为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冻融交替对黑土有机碳总量及易氧化有机碳影响不显著,但对水溶性有机碳影响较大。随着冻结温度和冻融频次的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微生物量碳表现为显著下降的趋势。在土壤冻融过程中,土壤原有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不大,但新加入的有机物质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可增加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交替 黑土 有机碳总量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易氧化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干旱绿洲滴灌复播大豆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苏丽丽 徐文修 +3 位作者 李亚杰 唐江华 王娜 罗家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0-156,共7页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不同层次土壤碳的影响,从而评价出滴灌条件下最有利于复播大豆农田固碳的耕作方式,于2012-2014年开展了冬小麦收获后土壤采取翻耕覆膜(tillage plough,TP)、翻耕(tillage,T)、旋耕(rotary tillage,RT)和免耕...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不同层次土壤碳的影响,从而评价出滴灌条件下最有利于复播大豆农田固碳的耕作方式,于2012-2014年开展了冬小麦收获后土壤采取翻耕覆膜(tillage plough,TP)、翻耕(tillage,T)、旋耕(rotary tillage,RT)和免耕(no-till,NT)4种不同耕作方式的复播大豆田间试验,研究麦后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复播大豆农田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总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碳库管理指数(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SOC和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基本呈不断下降趋势。免耕、旋耕处理显著增加了表层0~10 cm土壤的SOC和EOC含量,而TP处理显著增加了耕层〉20~30 cm的SOC和EOC含量,〉60~100 cm土层TP处理的SOC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但各处理间EOC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容重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0~60 cm土层不同耕作方式CPMI平均值以免耕处理最高,分别比旋耕、翻耕覆膜、翻耕处理的增加了4.41%、9.90%、22.06%,表明免耕、旋耕能够提高0~60 cm土壤的总体CPMI,而耕翻覆膜显著提高20~30 cm耕层土壤CPMI值。该研究为干旱绿洲滴灌条件下选择最有利于复播大豆农田固碳的耕作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作物 耕作方式 易氧化有机碳 容重 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蓝家程 傅瓦利 +3 位作者 袁波 彭景涛 张婷 付允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75-180,共6页
对重庆中梁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0~5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菜地〉草地〉林地〉园地〉弃耕地,且均表现为0~20 cm层大于20~50 cm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对重庆中梁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0~5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菜地〉草地〉林地〉园地〉弃耕地,且均表现为0~20 cm层大于20~50 cm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平均值大小顺序为:林地〉竹林〉弃耕地〉草地〉园地〉菜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及其剖面分布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相一致,相关分析表明,两者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R=0.852,P〈0.0001),对土壤有机碳变化反应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有机物料对宅基地复垦土壤易变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闫锐 李彦霖 +5 位作者 邓良基 邓欧平 谢尚春 张世熔 高雪松 赖阳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33-241,共9页
在成都平原宅基地复垦土壤上,以秸秆、菌渣和猪粪3种物料为有机肥料,配施化肥来平衡氮磷钾总用量,分小麦(春)和玉米(夏)两季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碳及易变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物料配施化肥处理对复垦土... 在成都平原宅基地复垦土壤上,以秸秆、菌渣和猪粪3种物料为有机肥料,配施化肥来平衡氮磷钾总用量,分小麦(春)和玉米(夏)两季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碳及易变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物料配施化肥处理对复垦土壤TOC含量有提升效果,随土层的加深效果减弱,麦玉两季0—20cm和20—40cm土层提幅分别为0.15-0.26,0.08-0.20g/kg,提升效果为菌渣〉猪粪〉秸秆。(2)3种物料配施化肥处理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碳(MBC)含量提升效果最好,并随土层的加深效果增强,麦玉两季0—20cm和20—40cm土层提幅分别为21.42%-54.59%,116.59%-150.12%,提升效果为菌渣〉猪粪〉秸秆。(3)3种物料配施化肥处理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POXC)的提升效果居中,并随土层的加深效果减弱,麦玉两季0—20cm和20—40cm土层提幅分别为41.51%-51.90%,18.77%-29.68%,提升效果为菌渣=秸秆〉猪粪。(4)3种物料配施化肥处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提升效果最差,并随土层的加深效果增强,麦玉两季0—20cm和20—40cm土层提幅分别为-1.89%-3.61%,6.77%-17.31%,提升效果为菌渣〉猪粪〉秸秆。(5)5种处理在麦—玉轮作下均能增加宅基地复垦土壤TOC、POXC、MBC及DOC的含量,且3种有机物料处理更加显著,单施化肥(CF)和不施肥(CK)对土壤TOC及易变有机碳组分含量有一定的提升效果。(6)宅基地复垦土壤的POXC、DOC和MBC与TOC均呈显著相关(P〈0.05);POXC、DOC和MBC与土壤养分在0—20cm比20—40cm土层相关性强。据此,在麦—玉轮作下"菌渣堆肥还田"处理对于改良宅基地复垦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复垦 土壤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措施对绿洲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季节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玲 张前兵 +3 位作者 王进 罗宏海 张亚黎 张旺锋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5期549-555,共7页
研究了新疆干旱区绿洲棉田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变化的影响,揭示棉田土壤质量的变化,以期为棉花合理施肥及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棉花播种前较低,花铃期有机... 研究了新疆干旱区绿洲棉田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变化的影响,揭示棉田土壤质量的变化,以期为棉花合理施肥及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棉花播种前较低,花铃期有机碳含量有所增加,至收获期达到最大值;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棉花播种前较低,在花铃期达到最大值,而在收获期明显降低。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不同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土壤上层最高、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不同灌溉方式下,滴灌棉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提高,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增加,而漫灌棉田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农田 棉花 土壤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管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徐道炜 刘金福 +1 位作者 何中声 郑世群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28,36,共8页
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形成的3种林分:杉木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和毛竹林为对象,测定其土壤易氧化态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研究毛竹扩张对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形成的3种林分:杉木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和毛竹林为对象,测定其土壤易氧化态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研究毛竹扩张对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3种林分8月和1月土壤易氧化态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表现出明显表层富集现象。各土层8月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均比1月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则相反。3个土层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排序为杉木林<毛杉混交林<毛竹林;(2)3种林分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易氧化态碳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储量基本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0-60cm土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储量均为杉木林<毛杉混交林<毛竹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储量则相反,3种林分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0-60cm土层3种林分土壤碳库活度和碳库活度指数基本为杉木林>毛杉混交林>毛竹林,土壤碳库指数为杉木林<毛杉混交林<毛竹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为毛竹林>毛杉混交林>杉木林。研究表明,毛竹向杉木林扩张有利于土壤质量改善,但杉木林演替成毛竹纯林后对土壤质量长期影响,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毛竹扩张 杉木林 土壤易氧化态碳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海岸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小花 杨青青 +3 位作者 陈宗铸 余雪标 杨琦 雷金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0-145,共6页
为了揭示热带海岸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规律,探讨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方法测定研究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香蒲桃天然次生林、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木麻黄人工林、大叶相思人工林... 为了揭示热带海岸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规律,探讨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方法测定研究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香蒲桃天然次生林、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木麻黄人工林、大叶相思人工林)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采用简单相关系数法和冗余分析方法评估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m深剖面内,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范围为0.60~9.05 g·kg^(-1),各土层间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变化差异显著,均值表现为椰子人工林(4.36 g·kg^(-1))>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3.99 g·kg^(-1))>香蒲桃天然次生林(3.83 g·kg^(-1))>大叶相思人工林(1.29 g·kg^(-1))>木麻黄人工林(0.85 g·kg^(-1))。5种林分类型下,土壤有机碳活度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在0~20 cm土层,不同林型间均表现为木麻黄人工林>大叶相思人工林>香蒲桃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说明木麻黄与大叶相思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差。EOC的分布受土壤因子(BD、SWC、pH、TN、C/N)的影响,其中,EOC与TN具有最大的正相关性,与BD具有最大的负相关。本研究揭示了海南岛热带海岸不同林地土壤碳库的敏感性和稳定性,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土壤EOC和土壤养分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热带海岸林地土壤养分状况的供应环境及碳汇响应机理,为评价热带海岸林分类型对土壤碳吸存能力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海岸 林分类型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因子 土壤有机碳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研究 被引量:149
14
作者 姜培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3,共4页
采样分析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和人工杉木林不同层次土壤的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 :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高于马尾松与杉木林土壤 ,杉木林土壤水溶性碳含量相对较低。从不同层次看 ,土壤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 采样分析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和人工杉木林不同层次土壤的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 :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高于马尾松与杉木林土壤 ,杉木林土壤水溶性碳含量相对较低。从不同层次看 ,土壤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递减。水溶性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波动在 0 31%~ 1 18%、0 90 %~ 2 5 1%和 7 0 3%~ 2 9 5 2 %之间 ,其中 ,土壤水溶性碳占总有机碳比率为马尾松林 >常绿阔叶林 >人工杉木林 ,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比率常绿阔叶林明显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不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率随剖面从上到下均表明出上升趋势 ,而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比率随剖面加深有规律地下降。土壤有机碳总量与各活性碳之间以及各类活性碳之间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马尾松林 活性有机碳 常绿阔叶林 碳库 土壤微生物量碳 林分 总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采样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园土壤锌营养状况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倪吾钟 龙新宪 +2 位作者 孙琴 何积秀 杨肖娥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40-642,共3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杭州市郊主要菜园土壤锌营养状况 ,并对其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作了探讨 .取样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区域菜园土壤全锌含量在 75.5~ 30 2 .0 mg/ kg之间 ,平均为 ( 168.1± 58.0 ) mg/ kg;...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杭州市郊主要菜园土壤锌营养状况 ,并对其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作了探讨 .取样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区域菜园土壤全锌含量在 75.5~ 30 2 .0 mg/ kg之间 ,平均为 ( 168.1± 58.0 ) mg/ kg;有效锌含量在 0 .78~ 9.15mg/ kg之间 ,平均为 ( 3.90± 2 .0 1) mg/kg.同时还发现 ,菜园土壤有效锌含量与全锌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菜园土壤有效锌的供给是以全锌量为基础的 .全锌含量与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有效锌含量也与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园土壤 总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园土壤中的铜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倪吾钟 孙琴 龙新宪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2000年第3期53-57,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杭州市郊主要菜园土壤中铜的状况 ,并对其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作了探讨。取样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区域菜园土壤全铜含量在 4 3×1 0 - 6 ~ 2 0 5 5× 1 0 - 6 之间 ,平均为 ( 43 6...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杭州市郊主要菜园土壤中铜的状况 ,并对其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作了探讨。取样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区域菜园土壤全铜含量在 4 3×1 0 - 6 ~ 2 0 5 5× 1 0 - 6 之间 ,平均为 ( 43 6± 3 6 7)× 1 0 - 6 ,有效铜含量在 0 1 7× 1 0 - 6 ~ 6 1 8× 1 0 - 6之间 ,平均为 ( 2 70± 1 4 6)× 1 0 - 6 。同时还发现 ,菜园土壤有效铜含量与全铜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71 7 (n =4 5,P =0 0 1 ,下同 ) ,据此认为菜园土壤有效铜的供给是以全铜量为基础的。相关分析还得出 ,全铜含量与总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95 和 0 594 ;有效铜含量也与总有机碳和易化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66 和 0 557 ,这表明施用有机肥料可能是菜园土壤铜营养的重要来源之一。另外 ,菜园土壤铜的有效性也有随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提高而增大的趋势 ,这对一般情况下提高土壤的供铜强度是有益的。但是 ,倘若土壤中已积累了过量的铜 ,则有可能加剧铜的毒害 ,蔬菜生产和菜园土壤管理中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园 土壤 总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吉平 张劲松 《环境影响评价》 2023年第1期88-94,共7页
本研究对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测量方法、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并从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结论包括:(1)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于活性炭的测量还不是那么全面,应该按照活性炭... 本研究对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测量方法、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并从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结论包括:(1)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于活性炭的测量还不是那么全面,应该按照活性炭分组逐级进行,对于同一湿地进行深入分析。(2)国内外关于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滨海湿地,对于高寒和干旱区湿地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应加强干旱、高寒区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填补湿地研究的不足。(3)对于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多采用室内模拟配演实验,应该在实验地建立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长期观测点,以便能够观测到最真实状态下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 溶解有机碳 易氧化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沙地3种竹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荣俊冬 张迎辉 +3 位作者 蒋建立 魏建文 陈礼光 郑郁善 《世界竹藤通讯》 2017年第5期1-5,共5页
分析福建省东山赤山国有防护林场沿海沙地绿竹、麻竹、大头典竹3种竹林不同土层、不同季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变化特征,以及土壤ROC与总有机碳(SOC)、全氮、全磷、全硫、p H值、土壤温度等指标的相关性,为探寻沿海沙地竹林碳循... 分析福建省东山赤山国有防护林场沿海沙地绿竹、麻竹、大头典竹3种竹林不同土层、不同季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变化特征,以及土壤ROC与总有机碳(SOC)、全氮、全磷、全硫、p H值、土壤温度等指标的相关性,为探寻沿海沙地竹林碳循环规律提供基础数据。研究表明:沿海沙地3种竹林土壤ROC含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不同季节间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3种竹林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夏、春、秋季较高,冬季最低;大头典竹林土壤ROC含量最高,绿竹林高于麻竹林,且差异性极显著;土壤ROC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土层之间差异极显著;土壤ROC与SOC、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p 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磷、全硫、土壤温度等指标相关性不显著。沿海沙地3种竹林土壤ROC的季节和空间分布特征有一定差异性,土壤SOC、p H值、全氮是ROC在不同竹林间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沙地竹林 易氧化有机碳 季节动态 土壤理化性质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北坡表层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和平 东主 《高原农业》 2020年第2期115-122,共8页
为研究西藏色季拉山北坡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于2017年8月,在不同海拔梯度布设2个30 m×30 m样地,样方内按S型布设5个样点后分别采集表层0~30 cm土样,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pH值呈... 为研究西藏色季拉山北坡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于2017年8月,在不同海拔梯度布设2个30 m×30 m样地,样方内按S型布设5个样点后分别采集表层0~30 cm土样,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pH值呈降低的趋势,其变化范围为4.97~6.18。林芝云杉林的土壤pH值最高,为6.18,高山草甸的土壤pH值最低,为4.97。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丰富,达到了17.28 g/kg和0.88 g/kg,而林芝云杉林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和速效磷含量最低,分别为11.5 g/kg、0.70 g/kg和3.77 mg/kg,而高山灌丛的速效磷含量最高,为6.09 mg/kg。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增加的趋势,林芝云杉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5.223 mg/kg),高山草甸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12.867 mg/kg)。土壤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不同海拔梯度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且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之间也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全氮,而全钾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土壤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色季拉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的比较 被引量:142
20
作者 朱志建 姜培坤 徐秋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3-526,共4页
Soils under broad-leaved,masson pine,Chinese fir and bamboo forests in the area of Huzhou,Zhejiang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January 2000.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under broad-leaved and bamboo forests were ... Soils under broad-leaved,masson pine,Chinese fir and bamboo forests in the area of Huzhou,Zhejiang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January 2000.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under broad-leaved and bamboo forests were considerately higher than(P<0.01)those under masson pine and Chinese fi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 in soils among various types of vegetation,however,the bamboo stands constituted a lower(P<0.05) proportion of MBC compared with broad-leaved forest,masson pine and Chinese fir were similar in MBC to TOC,indicating that intensive management in bamboo stand reduced the proportion of soil MBC in TOC.MBC in soils under broad-leaved forest,masson pine forest and Chinese fir forest had stro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TOCs,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respective 0.744 4,0.648 4 and 0.552 1.It was found that soil easily oxidizable carbon(EOC) in bamboo forest was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3 forests.The higher percentages of EOC were detected from soils under bamboo forest(52.40%) and Chinese fir forest(50.50%) compared with broad-leaved forest(48.90%) and masson pine forest(45.74%).Soil EOC for all 4 forests were closely correlated(P<0.01)with the correspondent TO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总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易氧化态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