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teel frame-steel plate shear walls system based on the 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被引量:3
1
作者 Jian-hua SHAO Qiang GU Yong-kang SHE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22-329,共8页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methods that the standard acceleration design response spectra derived from the present China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 seismic demand spectra, and that the...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methods that the standard acceleration design response spectra derived from the present China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 seismic demand spectra, and that the base shear force-roof displacement curve of structure is converted to the capacity spectrum of an equivalent single-degree-of-freedom (SDOF) system. The 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CSM) is programmed by means of MATLABT.0 computer language. A dual lateral force resisting system of 10-story steel frame-steel plate shear walls (SPSW)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China design codes. The base shear force-roof displacement curve of structure subjected to the monotonic increasing lateral inverse triangular load is obtained by applying the equivalent strip model to stimulate SPSW and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SAP2000 to make Pushover analysis.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is dual system subjected to three different conditions, i.e. the 8-intensity frequently occurred earthquake, fortification earthquake and seldom occurred earthquake, is evaluated by CSM program. The excessive safety of steel frame-SPSW system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China design codes is pointed out and a new design method is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l frame-steel plate shear walls (SPSW) system 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CSM) seismic demand spectrum Base shear force-roof displacement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plified stiffness-based approach for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oment-resisting frame
2
作者 于琦 孟少平 +1 位作者 吴京 孙巍巍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9年第2期241-246,共6页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tiffness degradation, a damage index of the whole frame and the storey is proposed for the frame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 index is compatible with the non-linear static analysis (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tiffness degradation, a damage index of the whole frame and the storey is proposed for the frame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 index is compatible with the non-linear static analysis (e. g. the pushover analysis), and the structural damage is considered via plastic hinges. Simultaneously, a practical approach is developed to obta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roposed index and earthquake intensities based on the 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The proposed index is then illustrated through two low-ris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s, and it is also compared with some other indic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index is on the safe side and not sensitive to the lateral load pattern. The storey index is helpful to reflect the storey damage and to uncover the position of the weak storey.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nce levels and damage index values is also proposed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the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age index seismic evaluation 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FRAME lateral load pattern pushover analysis performance level stiffness degrad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icient structural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using improved endurance time analysis 被引量:3
3
作者 Li Shuang Liu Kun +2 位作者 Liu Xiangyang Zhai Changhai Xie Fengwei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9年第4期795-809,共15页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performance under seismic excitations from low intensity to high intensity is essential to verify the seismic resistant capacity of a structure, and usually carried out by the incremental dyna...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performance under seismic excitations from low intensity to high intensity is essential to verify the seismic resistant capacity of a structure, and usually carried out by the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IDA) method or pushover method. The recently developed endurance time (ET) method is another method that uses dynamic pushover excitations, i.e., endurance time acceleration function, to obtain results similar to those obtained by IDA or pushover methods with low computational cost and acceptable accuracy. This study proposes an improvement on the ET method by considering more restrictions for both the elastic and inelastic response spectra in the generation procedure, and by specifying a target duration. Four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with 4, 8, 12, and 16 stories are adopted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improved method.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proposed method, the ET method and the IDA method shows that the improved method has a higher accuracy than the ET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responses under specifi c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which is typically required in seismic design codes,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proposed method are compared with fi ve commonly used ground motion selection methods, and shows the proposed method provides acceptable accuracy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NDURANCE TIME method INELASTIC response spectra target DU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hree-index”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Sino-US Seismic Code
4
作者 Hui Wang Shuqi Wan 《Structural Durability & Health Monitoring》 EI 2018年第3期149-167,共19页
The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GB50011-2010)in 2016 and the method of seismic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for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Guide for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s(TBI2017)are com... The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GB50011-2010)in 2016 and the method of seismic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for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Guide for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s(TBI2017)are compared.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index set by the Sino-US seismic code,a“three-index”performance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process considering the displacement angle of the structural interlayer,the plastic damage degree of components and the plastic strain of material is put forward;combining the example of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a out-of-code high-rise building under the rare earthquakes is verif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of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y using deformation control index in Sino-US seismic code is relatively simple;however,both are lacking in the set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and the whole structure level respectively.The"three-index"system can comprehens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out-of-code high-rise buil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eismic performance index out-of-code high-rise buildings rare earthquakes time-history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rthquake and deterioration inclusive probabilistic life cycle assessment(EDP-LCA)framework for buildings 被引量:1
5
作者 Jorge Andrés Ramos Guerrero T.Y.Yang Omar Swei 《Resilient Cities and Structures》 2023年第3期30-40,共11页
With increasing demand to reduce the carbon emission of buildings,it is crucial to quantify the life 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new buildings,includ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due to natural hazards,such as earth... With increasing demand to reduce the carbon emission of buildings,it is crucial to quantify the life 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new buildings,includ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due to natural hazards,such as earth-quakes.This study presents a novel comprehensive probabilistic framework to quantify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buildings,including uncertainties in the material extraction and production,transportation,construction,seis-mic exposure and aging(including deterioration),and end-of-life stages.The developed framework is used to quantify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a 3-story residential building located in Vancouver,Canad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prototype building in each stage of the life cycle assessment.If the prototype building is hit by the design level earthquake,it is expected that the median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prototype will be further increased by 42%.In addition,by accounting for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different earthquakes within a 50-year design life of the prototype building,the earthquake related damage will result in an additional 5%of the initial carbon emission of the building.This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including earthquake hazard and deterioration in whole build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Structural deterioration performance 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ustainable buildin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建筑施工材料的环保性能检测与评价方法
6
作者 靳忠理 《工程建设(维泽科技)》 2025年第1期198-200,共3页
随着绿色建筑的推广,环保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绿色建筑材料的环保性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已经初步建立,主要关注材料的能效、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等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推出了相关的标准和认证体系。然而,现有的评价... 随着绿色建筑的推广,环保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绿色建筑材料的环保性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已经初步建立,主要关注材料的能效、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等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推出了相关的标准和认证体系。然而,现有的评价方法仍面临一些问题,如检测技术复杂、数据不准确以及标准不统一等。因此,如何改进这些方法,提升其准确性和实用性,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 施工材料 环保性能检测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持时地震动对建筑结构抗震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维 李爱群 王星星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0,共13页
该文综述了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长持时地震动的定义和特性;梳理了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研究进展;详细综述了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延性性能、耗能能力、... 该文综述了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长持时地震动的定义和特性;梳理了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研究进展;详细综述了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延性性能、耗能能力、易损性和抗倒塌性能的研究进展。此外,介绍了考虑长持时地震作用影响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对长持时地震作用的考虑方法,并对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建议关注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一步研究长持时地震动的定义和特性,改进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易损性和抗倒塌性能,为未来结构抗震设计及评估中考虑长持时地震作用的影响和规范修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综述 长持时地震动 定义 建筑结构 抗震性能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黏弹性阻尼器抗震疲劳性能检验标准研究
8
作者 周颖 刘晓芳 朱晓莹 《结构工程师》 2024年第2期82-90,共9页
我国黏弹性阻尼器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均需要进行抗震疲劳性能检验。我国现行的消能阻尼器标准中均对黏弹性阻尼器的抗震疲劳性能检验方法进行了规定。对现行标准中相关的试验加载制度和性能评价方法进行了汇总和比较,并基于此,对四种黏... 我国黏弹性阻尼器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均需要进行抗震疲劳性能检验。我国现行的消能阻尼器标准中均对黏弹性阻尼器的抗震疲劳性能检验方法进行了规定。对现行标准中相关的试验加载制度和性能评价方法进行了汇总和比较,并基于此,对四种黏弹性阻尼器进行了抗震疲劳性能试验和性能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不同标准得到的阻尼器力学性能参数的变化率不同,是否满足15%限值的结论也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阻尼器 抗震疲劳性能 加载制度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既有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标准简介及与我国标准的对比
9
作者 郑士举 蒋利学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78,共7页
对美国既有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标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梳理,根据ASCE/SEI 41-17介绍了美国既有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标准的基本思路、框架和主要内容。ASCE/SEI 41-17是一部完全基于性能的抗震性能评估标准,采用ASCE/SEI 41-17进行抗震性能... 对美国既有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标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梳理,根据ASCE/SEI 41-17介绍了美国既有建筑抗震性能评估标准的基本思路、框架和主要内容。ASCE/SEI 41-17是一部完全基于性能的抗震性能评估标准,采用ASCE/SEI 41-17进行抗震性能评估首先应确定建筑抗震性能目标,包括结构性能水准和非结构性能水准。美国既有建筑抗震性能评估程序分为三级,第一级为筛查,第二级为基于缺陷的抗震性能评估,第三级为系统性评估。与《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进行了对比,并进行了相关讨论。两国标准在抗震性能评估理念上有诸多相近之处,但在具体方法上有较大差异。美国标准直接进行中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评估,而我国标准采用小震验算并结合抗震措施评估进行综合鉴定的方法。此外美国标准中还有利用基准建筑进行抗震性能评估的简化方法,值得我国标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建筑 抗震性能评估 基于性能 抗震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CE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
10
作者 蒋一鸣 何福云 刘伟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5-109,共5页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绩效的评价对于促进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也能够为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从设计阶段、采购阶段、生产阶段、运输阶段、施工装配阶段和业主满意度调查阶...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绩效的评价对于促进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也能够为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从设计阶段、采购阶段、生产阶段、运输阶段、施工装配阶段和业主满意度调查阶段6个维度进行研究分析,构建了较为科学和系统的指标体系。应用组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两种方法完成评价指标赋权,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进行评价。并通过某装配式建筑项目进行实证分析,为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供应链绩效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力谱方法的输电塔抗震性能评估
11
作者 王文明 盛寒柯 李荣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2-1062,共11页
针对输电塔-线体系,采取一种基于能力谱方法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首先,将输电塔-线体系简化为集中质点模型,并进行Pushover分析,得到其顶点位移-基底剪力关系曲线。然后,根据输电塔场地类别和设防烈度等,将设计反应谱转化为需求谱;建立... 针对输电塔-线体系,采取一种基于能力谱方法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首先,将输电塔-线体系简化为集中质点模型,并进行Pushover分析,得到其顶点位移-基底剪力关系曲线。然后,根据输电塔场地类别和设防烈度等,将设计反应谱转化为需求谱;建立控制指标与抗震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将输电塔抗震性能划分为五级并建立相应的量化评价模型;按照能力谱方法绘制输电塔的能力谱曲线和需求谱曲线,确定输电塔结构性能点,进而对其抗震性能进行评价。最后,采用能力谱对某输电塔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并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能力谱方法分析结果与时程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满足工程精度要求。采用SRSS荷载分布时,在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能力谱法得到的输电塔顶点水平位移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建议采用SRSS分布模式对输电塔进行Pushover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塔 能力谱方法 抗震性能 评估方法 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抗震韧性的应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任根立 王起台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7-94,共8页
随着韧性城市建设的需求,结构抗震韧性研究成为热点话题之一.本文主要论述城市抗震韧性的应用研究进展,指出由单一建筑到群体建筑的抗震韧性研究趋势;阐述医疗建筑结构抗震韧性研究进展,生命线式的医疗建筑应考虑减震、隔震等技术的迫... 随着韧性城市建设的需求,结构抗震韧性研究成为热点话题之一.本文主要论述城市抗震韧性的应用研究进展,指出由单一建筑到群体建筑的抗震韧性研究趋势;阐述医疗建筑结构抗震韧性研究进展,生命线式的医疗建筑应考虑减震、隔震等技术的迫切需求;在抗震韧性评价中量化抗震韧性评价指标,以损伤恢复指标、恢复曲线积分指标、其他指标为主,确定损伤构件对结构的影响是研究趋势;针对不同抗震韧性评估方法对结构抗震韧性评价进行对比,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以满足评价需求.在抗震减灾形式下,依据震损结构的研究基础,对于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等提高结构韧性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抗震韧性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也是当今低碳建筑的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抗震韧性 城市抗震韧性 医疗建筑抗震韧性 韧性评价 韧性评估方法 抗震韧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砖混房屋的鉴定与加固设计研究
13
作者 张文龙 《城市建筑》 2024年第6期158-161,共4页
随着我国房屋的标准规范不断更新,老旧房屋的抗震性能与安全性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规范的要求。老旧房屋在受力与抗震能力方面均存在着一些缺陷,为了提高原有结构的安全性及抗震能力,文章针对某20世纪80年代的房屋进行了安全性鉴定及抗震... 随着我国房屋的标准规范不断更新,老旧房屋的抗震性能与安全性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规范的要求。老旧房屋在受力与抗震能力方面均存在着一些缺陷,为了提高原有结构的安全性及抗震能力,文章针对某20世纪80年代的房屋进行了安全性鉴定及抗震能力鉴定,依据目前结构的情况选择增加面层的方法对墙体进行加固,然后采用包钢与拉杆法对拱形梁板进行加固,采用嵌岩桩基+扁担梁的方式对基础进行加固,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保证加固后的结构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性鉴定 抗震性能鉴定 加固设计 增设面层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结构抗震“体系能力设计法”综述 被引量:16
14
作者 叶列平 金鑫磊 +5 位作者 田源 陆新征 缪志伟 曲哲 林旭川 卢啸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共12页
建筑结构是由不同力学单元组合形成的复杂系统,从系统层次控制结构在强震下的动力响应与损伤过程对结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为使建筑结构具有“稳定、有序、渐进、可控”的地震损伤机制与破坏模式,预先设计明确的损伤机制和提高结构... 建筑结构是由不同力学单元组合形成的复杂系统,从系统层次控制结构在强震下的动力响应与损伤过程对结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为使建筑结构具有“稳定、有序、渐进、可控”的地震损伤机制与破坏模式,预先设计明确的损伤机制和提高结构整体屈服后刚度是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体系能力设计法”得以提出和发展。体系能力设计法通过在体系层次设置主、次结构,使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响应受控于抗震能力较高的主结构,从而实现性态控制。该文综述了体系能力设计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近年来的重要发展,并探讨了体系能力设计法的工程指导意义与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机制 屈服后刚度 性态控制 抗震设计 性能检验 高层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在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季静 黄超 +2 位作者 韩小雷 郑宜 何伟球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8-103,共6页
针对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了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性能目标,通过结构在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的弹性、弹塑性静力和动力时程分析,对三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进行了承载力定量分析。从理论上证明了结构性能可以达到“小震不坏,... 针对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了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性能目标,通过结构在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的弹性、弹塑性静力和动力时程分析,对三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进行了承载力定量分析。从理论上证明了结构性能可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同时进行了1∶20模型的结构振动台试验,确证了实际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限高层建筑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结构抗震性能的能量方法 被引量:8
16
作者 蔡元奇 朱以文 +1 位作者 黄建中 黄克戬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4-68,共5页
在抗震概念设计中,虽然确立了一些准则,但这些准则基本上是定性的,目前尚缺乏简明的定量评估准则。本文结合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一种对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能量方法,可用于抗震设计方案的定量评估和比较,以及场地对结构影响的定量评估,减... 在抗震概念设计中,虽然确立了一些准则,但这些准则基本上是定性的,目前尚缺乏简明的定量评估准则。本文结合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一种对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能量方法,可用于抗震设计方案的定量评估和比较,以及场地对结构影响的定量评估,减震方案的评估。该方法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取得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概念设计 抗震性能评估 能量方法 响应谱 场地特征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和建筑抗震韧性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
17
作者 薄景山 王玉婷 +3 位作者 薄涛 万卫 赵鑫龙 陈亚男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21,共9页
抗震韧性设计的理念代表着当前结构抗震和城市防灾减灾领域的前沿方向,城市和建筑抗震韧性研究作为城市韧性研究的基础和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而备受关注,已成为国际地震工程领域和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城市系统... 抗震韧性设计的理念代表着当前结构抗震和城市防灾减灾领域的前沿方向,城市和建筑抗震韧性研究作为城市韧性研究的基础和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而备受关注,已成为国际地震工程领域和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和地震发生的不确定性,这一领域的若干科学问题还尚不明晰,亟待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文中总结和评述了当前城市及建筑抗震韧性研究的新进展;论述了抗震韧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梳理和厘定了城市及建筑抗震韧性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及其定义和内涵;对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城市和建筑地震安全的需求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动力,城市和建筑抗震韧性研究必将极大地推动结构抗震和城市防灾减灾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文中的工作对从事结构抗震、防灾减灾和城市规划的科技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抗震韧性 建筑抗震韧性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的研究与改进 被引量:9
18
作者 马恺泽 刘伯权 +1 位作者 鄢红良 梁兴文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37,共6页
为在高层建筑静力弹塑性分析中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在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基础上,采用能力谱法替代原有的动力时程分析,在现行规范加速度反应谱基础上计算结构各振型等效单自由度(ESDOF)体系各性能水平的位移反应,然后将其转化为相应... 为在高层建筑静力弹塑性分析中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在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基础上,采用能力谱法替代原有的动力时程分析,在现行规范加速度反应谱基础上计算结构各振型等效单自由度(ESDOF)体系各性能水平的位移反应,然后将其转化为相应多自由度(MDOF)结构的位移反应,并通过振型组合方法(SRSS)求得结构的总位移反应,用其与剪力墙的目标位移进行比较,判断设计结果是否满足性能目标要求。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合理地反映了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结构 抗震性能 评估方法 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 能力谱法 位移反应谱 性能目标 弹塑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空间结构抗震理论发展综述 被引量:9
19
作者 聂桂波 王薇 +2 位作者 杜柯 王多智 马加路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34,共14页
大跨空间结构由于其体量大且多作为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因而在各种非常规荷载作用下破坏将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系统的从以下3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大跨空间结构抗震理论所取得的主要进展:(1)大跨空间结构精细化的抗... 大跨空间结构由于其体量大且多作为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因而在各种非常规荷载作用下破坏将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系统的从以下3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大跨空间结构抗震理论所取得的主要进展:(1)大跨空间结构精细化的抗震性能评估理论,主要包括材料本构模型、地震动多点输入和结构强非线性模拟;(2)大跨空间结构抗震性能提升与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结构减震技术和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3)大跨空间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性态的设计方法和功能可恢复性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以上部分的系统总结和论述,形成大跨空间结构统一的抗震设计指导思想,并对此类结构的抗震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展望,从而为大跨空间结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空间结构 抗震性能评估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 地震可恢复性理论 地震可恢复性评价方法 韧性城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恢复指标的结构损伤机制评价方法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英民 杨龙 +1 位作者 刘烁宇 罗文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97-2206,共10页
为了对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决策依据,提出可恢复指标对结构不同损伤机制的安全、经济和可恢复性进行对比评价.以体系恢复力(resilience of system)为基础,阐述给定烈度区下单体结构可恢复指标的计算方法和流程;对5种典型损伤机制... 为了对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决策依据,提出可恢复指标对结构不同损伤机制的安全、经济和可恢复性进行对比评价.以体系恢复力(resilience of system)为基础,阐述给定烈度区下单体结构可恢复指标的计算方法和流程;对5种典型损伤机制的RC框架结构,进行易损性分析和恢复力参数计算,得到结构可恢复指标;分析可恢复指标对各主要恢复力参数的敏感性,提出修正的给定烈度区下结构可恢复指标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可恢复指标能够较全面地涵盖结构地震损失相关因素,体现结构的恢复力(即安全、经济和可恢复性);修正的结构可恢复指标能够较好地区分各损伤机制的恢复力,符合已有研究对各损伤机制优劣的定性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损失评估 恢复力 抗震性能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地震易损性分析 损伤机制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