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in Digital and Adaptive Learning:Taking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Major as an Example
1
作者 Xixi Fu Kun Zhang +2 位作者 Xiaomin Jiang Xueya Xia Qian Gao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4年第9期32-39,共8页
This paper proposes teaching reforms in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majors,emphasiz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and adaptive teaching methodologies,integrat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breaking free from the constrain... This paper proposes teaching reforms in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majors,emphasiz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and adaptive teaching methodologies,integrat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breaking free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and fostering high-caliber talents.The reform measures encompass fundamental data collection,recognition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recommendation of adaptive learning resources,process-oriented teaching management,adaptive student guidance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s,personalized evaluation,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ted service platform.These measures,when combined,form a comprehensive system that is expected to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and facilitate student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learning Adaptive learning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Talent cultivation integrated service platfo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ort-term displacement prediction for newly established monitoring slopes based on transfer learning
2
作者 Yuan Tian Yang-landuo Deng +3 位作者 Ming-zhi Zhang Xiao Pang Rui-ping Ma Jian-xue Zhang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51-364,共14页
This study makes a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short-term slope displacement prediction in the Universal Landslide Monitoring Program,an unprecedented disaster mitigation program in China,wher... This study makes a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short-term slope displacement prediction in the Universal Landslide Monitoring Program,an unprecedented disaster mitigation program in China,where lots of newly established monitoring slopes lack sufficient historical deformation data,making it difficult to extract deformation patterns and provide effective predictions which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early warning and forecasting of landslide hazards.A slope displacement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transfer learning is therefore proposed.Initially,the method transfers the deformation patterns learned from slopes with relatively rich deformation data by a pre-trained model based on a multi-slope integrated dataset to newly established monitoring slopes with limited or even no useful data,thus enabling rapid and efficient predictions for these slopes.Subsequently,as time goes on and monitoring data accumulates,fine-tuning of the pre-trained model for individual slopes can further improve prediction accuracy,enabling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prediction results.A case study indicates that,after being trained on a multi-slope integrated dataset,the TCN-Transformer model can efficiently serve as a pretrained model for displacement prediction at newly established monitoring slopes.The three-day average RMSE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34.6%compared to models trained only on individual slope data,and it also successfully predicts the majority of deformation peaks.The fine-tuned model based on accumulated data on the target newly established monitoring slope further reduced the three-day RMSE by 37.2%,demonstrating a considerable predictive accuracy.In conclusion,taking advantage of transfer learning,the proposed slope displacement prediction method effectively utilizes the available data,which enables the rapid deployment and continual refinement of displacement predictions on newly established monitoring slo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LIDE Slope displacement prediction Transfer learning integrated dataset Transformer Pre-trained model Universal Landslide Monitoring Program(ULMP) Geological hazards survey enginee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工程课程群贯通式实践教学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3
作者 李沛秦 伍江江 +2 位作者 李振 陈浩 熊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1,220,共6页
课程群是当前新工科教育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针对课程群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实践教学贯通课程群协同教学。首先分析改进策略的内在逻辑,进而探索实现路径:在产出导向理念指导下,根据培养目标反向优... 课程群是当前新工科教育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针对课程群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实践教学贯通课程群协同教学。首先分析改进策略的内在逻辑,进而探索实现路径:在产出导向理念指导下,根据培养目标反向优化课程体系,以工程实践案例串联课程脉络,运用先进教学理念、方法、资源等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上述策略,促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并为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课程群 成果导向教育 自主学习 线上线下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矿业领域研究生“靶向化”培养新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4
作者 钟文 赵奎 +3 位作者 王晓军 龚囱 曾鹏 黄震 《高教学刊》 2025年第9期52-55,共4页
现代工业信息化、链式化的发展促使矿业领域研究生的培养更具挑战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新时代矿业领域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产能的核心驱动力。针对高素质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导向,突破矿山产业链转型的瓶颈,高校立足有色矿业领域... 现代工业信息化、链式化的发展促使矿业领域研究生的培养更具挑战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新时代矿业领域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产能的核心驱动力。针对高素质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导向,突破矿山产业链转型的瓶颈,高校立足有色矿业领域人才培养,以做好实际工程技术研究的“实·现”课程教学为理念,探索矿业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靶向化”培养新范式,强化产教融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矿业领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适应性,致力培养更多高新技术人才,推动矿业领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工程 “靶向化”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 产教融合 “实·现”课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背景下“工程力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与探索
5
作者 张小雪 袁宝国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83-87,共5页
数字化背景下针对地方高校工程力学课程面临的科学基础弱化问题突出、教学过程困难、教学质量不理想等,提出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方案。从重塑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开展基于大数据教学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等角... 数字化背景下针对地方高校工程力学课程面临的科学基础弱化问题突出、教学过程困难、教学质量不理想等,提出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方案。从重塑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开展基于大数据教学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等角度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效果表明:教学改革实验班期末卷面成绩优良率较对照班提高42.7%,及格率提高44.5%;实验班过程考核平均成绩和期末卷面平均成绩差异率较对照班降低91.3%;学生课程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改革措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力学 教学改革 教育数字化 教学评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6
作者 薛斌 蔡金燕 《化工管理》 2025年第6期48-51,56,共5页
文章旨在构建一套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理念为指导,以成败评价为前提、客观评价为主体,主观评价用排序、增值评价有层次为安全特色的全过程评价体系,针对高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该体系强调安全教育的绝对重要性,通过智能系统自... 文章旨在构建一套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理念为指导,以成败评价为前提、客观评价为主体,主观评价用排序、增值评价有层次为安全特色的全过程评价体系,针对高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该体系强调安全教育的绝对重要性,通过智能系统自动评分、排序量化辅助,结合“三违反”否决项和“三懂六会”排序指标,采用“3+X”评价主体模式,实现精准评价。该评价体系特色在于融合企业真实案例与工作过程,依托智慧化工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施个性化层次化精准教学,以适应高职教育新要求,深化校企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化工 单元操作技术 课程评价体系 以评促教 以评促学 智能评分 校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效果评估研究
7
作者 杨姗 《时代汽车》 2025年第6期46-48,共3页
现如今,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育机制面临理论与实践相悖、内容单一、教学体系不健全、评估方法单一等实际问题,运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明确课程体系创设目标,从调整师资结构、优化教学方法、把控行业发展动态、加强教学互动等方面入手,... 现如今,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育机制面临理论与实践相悖、内容单一、教学体系不健全、评估方法单一等实际问题,运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明确课程体系创设目标,从调整师资结构、优化教学方法、把控行业发展动态、加强教学互动等方面入手,以便提出可行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路径,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提高整体智能网联汽车专业育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汽车专业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创新实践 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和3D打印可视化技术构建石油工程Solid Learning教学新模式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永飞 孙致学 +3 位作者 张凯 李爱芬 孙仁远 谷建伟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4-67,共4页
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构建石油工程专业Solid Learning教学模式。首先基于CT扫描建立真实的数字岩心模型,利用优化提取算法提取其孔隙网络模型,然后利用3D打印技术建立传统方法不可见的真实模型,最后将打印... 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构建石油工程专业Solid Learning教学模式。首先基于CT扫描建立真实的数字岩心模型,利用优化提取算法提取其孔隙网络模型,然后利用3D打印技术建立传统方法不可见的真实模型,最后将打印出的实物模型应用于实验实践教学。应用效果表明,Solid Learning教学模式使地下原本不可见的油藏模型可视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意识,提高了实验及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一种极具推广应用前景的教学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 learning教学模式 石油工程 CT扫描 3D打印 可视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arning-by-doing教学模式在安全系统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樊运晓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7期89-92,共4页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日后所从事的工作至关重要。因而该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选择值得深思。笔者分析了安全工程专业中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用learn...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日后所从事的工作至关重要。因而该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选择值得深思。笔者分析了安全工程专业中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用learning-by-doing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提出"通过授课得到答案——学会一个解,通过案例讨论得到方法——学会一个方法,通过实践模拟学会学习——学会找到个方法,通过总结学会融会贯通"的安全系统工程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专业 安全系统工程 教学模式 learning—by—doing(做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思维导向的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10
作者 张金海 马聪 +2 位作者 高琴 蓝蕊 樊静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08,共7页
针对工程训练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与学科单一问题,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借鉴“设计思维”的共情、定义、构思、原型、测试五阶段训练法,主动建构“柔性需求学习”引导,实现模块化的交互式操作。构建复合性的工程环境,助力学生工程实践... 针对工程训练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与学科单一问题,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借鉴“设计思维”的共情、定义、构思、原型、测试五阶段训练法,主动建构“柔性需求学习”引导,实现模块化的交互式操作。构建复合性的工程环境,助力学生工程实践创新创意能力培养。依托设计思维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构筑“项目问题剖析-饥渴需求性学习-模块化的联合实践-实践车间精准管理”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融合各学科内容,展现了工程训练教学“跨界”的鲜明特征。选择具有工业属性的创意实物设计,将学生脑海中零碎的知识内容连接成一条线,最终扩展成面实现工程能力的递进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思维 工程训练 工程能力 教学模式 学科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赋能英语听说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策略及效果验证
11
作者 刘邦奇 胡健 +3 位作者 刘梦蝶 李晓臻 邹可 韦梦丽 《中国考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4,共13页
英语听说教学在语言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进一步加强英语听说教学的要求,强调以教—学—评一体化为思想指导,以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为服务支撑。本研究分析了英语听说教学内涵及其与教—学—评... 英语听说教学在语言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进一步加强英语听说教学的要求,强调以教—学—评一体化为思想指导,以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为服务支撑。本研究分析了英语听说教学内涵及其与教—学—评一体化的关系,提出基于AI听说课堂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总结了AI听说课堂中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的行动策略,并通过大规模实证研究检验AI听说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为AI技术赋能教—学—评一体化探索了路径与模式,也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与评价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听说课堂 教—学—评一体化 英语听说教学 模式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下“PLC应用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
12
作者 顾加亭 《模具制造》 2025年第3期80-82,共3页
以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理念为基础,结合“PLC应用技术”课程的特点,合理地应用学习通平台的教学资源。采用“六步法”教学方法,结合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在学习通平台信息化资源下,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学习... 以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理念为基础,结合“PLC应用技术”课程的特点,合理地应用学习通平台的教学资源。采用“六步法”教学方法,结合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在学习通平台信息化资源下,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准确地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PLC应用技术 课程建设 课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13
作者 谢俊 《模具制造》 2025年第1期109-111,共3页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机器学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矿物加工工程作为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学科,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矿物岩石学与煤化学”课程为例,探讨将机器学习技术融入矿物...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机器学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矿物加工工程作为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学科,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矿物岩石学与煤化学”课程为例,探讨将机器学习技术融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教学中,通过数据驱动的教学方法、数据分析与建模以及实验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为矿物加工专业核心基础课特别是“矿物岩石学与煤化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加工工程 机器学习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自主学习与个性化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河南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为例
14
作者 陈小亮 姜楠楠 《南方农机》 2025年第8期177-180,共4页
【目的】解决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个性化缺失等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方法】以河南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一种融合自主学习与个性化教学的改革方案。通过构建融合自主学... 【目的】解决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个性化缺失等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方法】以河南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一种融合自主学习与个性化教学的改革方案。通过构建融合自主学习与个性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型,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实施个性化教学机制,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和验证了该方案。【结果】自主学习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在知识掌握和应用方面更加熟练;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和兴趣提供量身定制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融合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术成绩、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得到了全面提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调动了专业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结论】本研究为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并为其他学科和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人才培养 自主学习 个性化教学 融合培养模式 车辆工程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分析
15
作者 许航 《时代汽车》 2025年第4期65-67,共3页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在新能源汽车专业中的应用,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通过明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制...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在新能源汽车专业中的应用,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通过明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设计围绕真实工作流程展开,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先进的检测与维修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工学一体化教学 技工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工院校《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路径与形势研究
16
作者 陈俊玲 《时代汽车》 2025年第8期34-36,共3页
基于技工院校人才培养发展,其教育质量以及教学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面向《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其在培养汽车行业技能人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本文将以《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工学一... 基于技工院校人才培养发展,其教育质量以及教学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面向《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其在培养汽车行业技能人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本文将以《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现状分析为切入点,提出技工院校在《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的改革路径,并展望关于全面适应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形势,意在为技工院校的有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工院校 《汽车机械基础》 工学一体化 教学改革 形势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科学论证图赋能“教学评”一体化的运行机理与应用模型研究
17
作者 樊敏生 郭鼎新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5年第2期41-50,共10页
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是课程“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也是育人蓝图实现的关键。数字技术变革为课堂“教学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化科学论证图作为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工具将有望赋能课堂“教学评”一体化。... 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是课程“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也是育人蓝图实现的关键。数字技术变革为课堂“教学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化科学论证图作为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工具将有望赋能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基于数字化科学论证图赋能下的课堂实现技术支撑的学习、证据导向的评价以及循证生成的教学,且形成动态生成的循环,构建起基于数字化科学论证图的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循证教学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搭建起数字化科学论证图赋能“教学评”一体化应用模型,且提供具体的实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科学论证图 “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应用模型 教育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观念建构的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单元教学设计——以“泡腾片中的离子反应”为例
18
作者 张苗宇 《科教文汇》 2025年第2期168-175,共8页
该文以探究泡腾片溶于水的现象为情境,提炼出项目、子项目、学习任务对应的驱动问题,以“微粒观”和“变化观”两个核心观念为统领,组织项目式学习单元教学。核心任务采取“猜想假设—证据推理—实验验证—建立模型”的研究思路,其中的... 该文以探究泡腾片溶于水的现象为情境,提炼出项目、子项目、学习任务对应的驱动问题,以“微粒观”和“变化观”两个核心观念为统领,组织项目式学习单元教学。核心任务采取“猜想假设—证据推理—实验验证—建立模型”的研究思路,其中的“微观模型”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地将微观图示转换成符号表征。将评价镶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在学生深度理解电离、离子反应概念的基础上,顺利解决“思维拓展”中的问题,完成了思维进阶,为选择性必修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线索 驱动问题 化学基本观念 证据推理 模型认知 教学评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场学习: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的现场工程师培养 被引量:4
19
作者 池春阳 徐颖春 刘海明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3,共5页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革命愈发成为驱动生产力变革的重要引擎,职业教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态势。在数智时代,为培养大批高素质现场工程师,需要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等核心领域的职业应用场景,推动数字资源的共...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革命愈发成为驱动生产力变革的重要引擎,职业教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态势。在数智时代,为培养大批高素质现场工程师,需要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等核心领域的职业应用场景,推动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而激活、应用和转换学习认知结构,为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新思路,加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增值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工作场学习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信息化教育
原文传递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4
20
作者 曲海成 孙宁 刘腊梅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5期133-137,共5页
针对当前省域本科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衔接程度不够,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校企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探索建立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专... 针对当前省域本科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衔接程度不够,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弱,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校企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探索建立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表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 教学体系 协同育人模式 软件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