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文教学的历史精神培育向度与实践
1
作者 马晓华 《中国教育学刊》 2025年第2期81-86,共6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三有”时代新人,要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是中华民族历代传承、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和理想人格,它形成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过程,推动着民族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完善。...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三有”时代新人,要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是中华民族历代传承、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和理想人格,它形成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过程,推动着民族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完善。语文是语言文字与文学、文化的深度融合,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负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赋予了语文学科培育学生历史精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历史精神生成,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课程观,明确语文“文史一体”的课程特征,关注语文知识的意义系统;其次,引导学生经历进入文本、进入历史、深度阅读的历史精神学习过程;最后,通过联结现实,促进学生历史精神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历史精神 历史精神培育 语文教学 文史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穆朱子文学研究刍议
2
作者 程荣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1-7,共7页
钱穆站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宏观上研究朱子的三大文学著作、文学理论和创作。认为朱子会通经学、史学和理学而治文学,《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为文学研究找到一条文道融合之路。朱子的文学理论继承了以“言志”为标志的儒家诗... 钱穆站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宏观上研究朱子的三大文学著作、文学理论和创作。认为朱子会通经学、史学和理学而治文学,《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为文学研究找到一条文道融合之路。朱子的文学理论继承了以“言志”为标志的儒家诗学,其文道合一论要求诗文既有艺术魅力,又有教化意义;“比兴”观要求义理与诗文遘合,使诗歌具有感发人的情感和道德功能。认为朱子之诗具有高古淳雅的格调,合唐、宋诗之长,可以消除理学与文学之间的壁垒。钱穆还编纂《理学六家诗钞》以纠正世人对理学家的偏见,认为理学诗境界近“道”,朱子的文学成就彰显了中国古代诗学的政教属性和有益于社会人生的正面价值,最符合传统文化“融和合一”之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朱子文学 文化史观 “融和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文史哲融合的国学经典类课程改革——以兰州城市学院“国学经典导读”课程为例
3
作者 冯玉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4期78-83,共6页
新文科建设不仅是学科融合的理念,也是金课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契机与动力。在新文科背景下,国学经典导读类的课程更易于打破专业壁垒,将文学、史学、哲学、文献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来夯实学生的国学功底。该课程改革聚焦新时代文科人才的... 新文科建设不仅是学科融合的理念,也是金课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契机与动力。在新文科背景下,国学经典导读类的课程更易于打破专业壁垒,将文学、史学、哲学、文献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来夯实学生的国学功底。该课程改革聚焦新时代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融入点,探讨了在课程内容方面如何讲解文本的文学元素、发掘其史学价值、解读其哲学内核,提出了更具体、更细化的教学内容模块,推进了传统文科课程在新时代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并初步实现了跨专业的成果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国学经典导读 文史哲融合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生成视域下元代苏轼书写的异质性
4
作者 宋春光 《励耘学刊》 2024年第2期129-141,312,共14页
元代以士人阶层为主要书写者的诗文类文献、以下层文人为主要书写者的杂剧类文献均将苏轼定位为文人,但在对苏轼人格境界的呈现与人生遭际的解读等方面却差异较大。在历史生成的视域下,元代苏轼书写的异质性,除却上承两宋以来对苏轼“... 元代以士人阶层为主要书写者的诗文类文献、以下层文人为主要书写者的杂剧类文献均将苏轼定位为文人,但在对苏轼人格境界的呈现与人生遭际的解读等方面却差异较大。在历史生成的视域下,元代苏轼书写的异质性,除却上承两宋以来对苏轼“文”的推崇之外,受两宋以来文道离合影响甚大。基于道统之争,朱熹以苏轼之“学”不正为核心,否定苏轼之“道”,其他理学中人则往往视苏轼为“唐勒、景差辈”的文人。加之元代受理学浸润,苏轼相关事件书写者多为理学信奉者,故而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对苏轼的建构是元代苏辅书写异质性之滥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历史生成 文道离合 元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文学体制与新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被引量:8
5
作者 吴翔宇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44-64,共21页
新中国儿童文学是一种国家文学,由此具有了鲜明的党性和人民性立场。在此文学体制下,儿童文学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时以苏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师者资源,强调其教育的方向性。通过评奖、编选和出版的“一体化”运作,确立了这一时期儿... 新中国儿童文学是一种国家文学,由此具有了鲜明的党性和人民性立场。在此文学体制下,儿童文学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时以苏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师者资源,强调其教育的方向性。通过评奖、编选和出版的“一体化”运作,确立了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经典化的机制及国家文学的导向。以克服自然性为内质的“重述历史”中,儿童文学的成长叙事将儿童的觉悟、教育、转变与政治话语缝合在一起,从而与成人文学共同合奏时代变革的宏大主题。对于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评价应置于历史语境及儿童文学自身发展的链条之中,去发掘其“为什么要”“何以是”“怎么样”等关乎儿童文学发展的本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儿童文学 国家文学 一体化 经典化 重述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中儿童文学史研究的理据与路向 被引量:3
6
作者 吴翔宇 周莹瑶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8-241,共14页
中国儿童文学史的重构需要在百年中国文学的视域中找寻理据才能开拓新的研究境地。廓清儿童文学概念是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的原点问题。对于儿童文学元概念的阐释,学界存在着“描述性”或“结构性”两种界说方式。前者将儿童文学描述为... 中国儿童文学史的重构需要在百年中国文学的视域中找寻理据才能开拓新的研究境地。廓清儿童文学概念是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的原点问题。对于儿童文学元概念的阐释,学界存在着“描述性”或“结构性”两种界说方式。前者将儿童文学描述为“儿童”的“文学”,体现为两个关键词的铺排及平议。后者则将其视为一个结构性的关系,两者互为意义生成的义项。对儿童文学元概念的误读及曲解,衍生了中国儿童文学史书写的混杂,也成为制导儿童文学史观偏误的根由。文学批评是贯通创作与文学史的中间桥梁,围绕“儿童文学是什么”的持续发问,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突破了传统诗文评的旧套,引领了儿童文学创作潮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语义场,从而开启了育化“新人”与“文学现代化”的百年发展历史。在百年中国文学的视域中考察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不是要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来套用和覆盖儿童文学,而是要将儿童文学史纳入新文学发展的整体格局,在遵循“一体化”与“主体性”辩证逻辑和整体研究中开创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的新路径。这种研究思路有助于在结构与系统中重构其历史图景,凸显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及儿童文学的学科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中国文学 儿童文学史重构 互通研究 一体化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史的分合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树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15,共5页
神话是人类重要的一种原始文化形态,是每个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起点与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每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差异。中国的文化就走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从周代起,便对神话进行了历史化的改造,以至... 神话是人类重要的一种原始文化形态,是每个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起点与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每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差异。中国的文化就走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从周代起,便对神话进行了历史化的改造,以至形成其他国家难以与之比肩的历史文学。这种历史文学发展至《史记》,文史的结合达到了高度的成熟与完美。之后,文史逐渐易辙,然而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已打上了“史”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一体 神话历史化 高度结合 分离易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翦伯赞论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和“文史合一”的历史书写 被引量:4
8
作者 徐国利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74,共8页
文史关系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命题,中国现代诸多史家对此作了多角度和层面的继承与发展。翦伯赞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系统和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原因,并大量引用文学作品来论证和阐释... 文史关系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命题,中国现代诸多史家对此作了多角度和层面的继承与发展。翦伯赞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系统和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原因,并大量引用文学作品来论证和阐释历史,开拓了"引文入史"的治史新径。他发扬"文史合一"的历史书写传统,强调历史书写的文学性,写出许多文采飞扬和饱含激情的经典史作与历史散文。同中国现代其它史家相比,翦伯赞所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特色鲜明,贡献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翦伯赞 文学作品 史料价值 文史合一 历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德蒙·威尔逊的历史写作研究——《到芬兰车站》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书写 被引量:1
9
作者 戴东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08-111,共4页
美国文艺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的作品《到芬兰车站》,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做出的历史诠释,揭示马克思主义是吸收了社会和历史方面的思想,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在整体上加以融会贯通而形成的系统理论。今天《到芬兰车站》对于... 美国文艺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的作品《到芬兰车站》,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做出的历史诠释,揭示马克思主义是吸收了社会和历史方面的思想,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在整体上加以融会贯通而形成的系统理论。今天《到芬兰车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史论、方法论等方面也会让人深思。这部作品代表了威尔逊在历史写作方面的观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历史写作主旨和历史的写实性";历史即时间"———人格的多重书写;历史书写的主角———英雄和人民群众;文史兼容———史学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抓住历史和时代———伟大思想形成的历史融合性。这部史学著作表明,马克思主义绝对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哲学思想,而是通过对威尔逊的历史观和历史写作的探讨及分析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历史写作 历史主体 文史兼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的美学意义刍议 被引量:6
10
作者 吕汝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66-68,共3页
日本文学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尽管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片面性,但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仍能发现大量的"物哀"现象,"物哀"观念的形成主要源自日本国的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民族观念,在日本文学美学文化中... 日本文学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尽管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片面性,但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仍能发现大量的"物哀"现象,"物哀"观念的形成主要源自日本国的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民族观念,在日本文学美学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物哀 文化互溶 美学意义 精神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梁武帝的文化成就及其对江苏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才方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9-24,共6页
梁武帝是六朝时期最具文化素养的皇帝,一生著述宏富,在经学、玄学、文学、史学、佛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对江苏区域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择其大端者主要有:推行尊儒重教政策,促使江苏文教事业发展;雅好文学,推动江苏文学繁荣;... 梁武帝是六朝时期最具文化素养的皇帝,一生著述宏富,在经学、玄学、文学、史学、佛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对江苏区域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择其大端者主要有:推行尊儒重教政策,促使江苏文教事业发展;雅好文学,推动江苏文学繁荣;重视编史修史,促进江苏史学兴盛;倡导文化兼容,推进江苏文化多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武帝 经学 文学 史学 文化兼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品课程建设中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以《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欣 《台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62-65,77,共5页
普通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推进高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并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建设可以支撑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多功能教学平台。对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与... 普通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推进高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并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建设可以支撑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多功能教学平台。对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可以充分发挥其效能,对全国各高校尤其是地级城市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品课程建设 网络资源 整合 文学 外国 普通高校 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献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刍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官琴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37-139,共3页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便捷方式获取到大量的信息内容,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无效甚至垃圾信息。对网络环境下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而有序、系统而有效的组织,并最有效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显得十分重要。提高网络信息检索工...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便捷方式获取到大量的信息内容,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无效甚至垃圾信息。对网络环境下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而有序、系统而有效的组织,并最有效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显得十分重要。提高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检索质量,需要充分重视和加强传统情报检索语言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分类法 网络环境 一体化 兼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文学简史》国外版本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虹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9-65,共7页
就英国文学简史国外版本进行研究,并追溯其发展、演变和趋向,本研究在国内尚属首例。本论文拟就通过比较法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版的四部英国文学简史国外版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考察和追溯近四十年来英国文学史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取向,以... 就英国文学简史国外版本进行研究,并追溯其发展、演变和趋向,本研究在国内尚属首例。本论文拟就通过比较法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版的四部英国文学简史国外版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考察和追溯近四十年来英国文学史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取向,以探究对我国英国文学史的编写和教学的意义和启示。本文从目录、个案和篇章研究以及整体结构三大层面分析它们在体例、评述、资料和语言上各自的特色。通过分析比较,本文认为英国文学史的研究具有时代性,其评述重心已逐步从作者中心转向读者的批评反应,理论含量增加,呈现出综合化多元化的走向,符合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在这一全球化语境中,笔者认为编写一部既准确如实反映英国文学史及其古今研究成果,又适合国情,以外国人独特的视角和时代术语来审视和解读的英国文学史书,刻不容缓。笔者还希望这一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触发国内学者用自己的时代语言来书写和展示中国的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版本比较 综合化 多元走向 《英国文学简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丛冰梅 《科教文汇》 2023年第6期67-70,共4页
该文分析了当前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阐述了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及人才培养的思路与举措。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型文史哲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新文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文史哲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文学”的新文学史叙述地位及其演变
16
作者 方维保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0-35,共6页
中国新文学史在初期曾将翻译文学纳入文学史叙述;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翻译文学慢慢地淡出了文学史视野。新文学史初期纳入翻译文学的理论前提,在于翻译文学与新文学的一体化;当代时期翻译文学从新文学史中退出,在于新文学的深度本土化... 中国新文学史在初期曾将翻译文学纳入文学史叙述;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翻译文学慢慢地淡出了文学史视野。新文学史初期纳入翻译文学的理论前提,在于翻译文学与新文学的一体化;当代时期翻译文学从新文学史中退出,在于新文学的深度本土化和中国化,而翻译文学作为以客体语言文学为对象的中介文学,却无法随之而本土化,就是归化翻译也无法做到。翻译文学与本土化新文学之间的异质性的强化和新文学史作为民族文学史的历史书写伦理,是新文学史与翻译文学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文学 新文学史 叙述地位 一体化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对象问题
17
作者 方维保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6-382,共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对象,是所有的文学史所必须直面的问题。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学作品,即"以文为本"。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语境下,还必须整合政治语境,即整合港澳台文学,将其融入文学史的书写之中;整合民族语境,将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对象,是所有的文学史所必须直面的问题。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学作品,即"以文为本"。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语境下,还必须整合政治语境,即整合港澳台文学,将其融入文学史的书写之中;整合民族语境,将各民族文学合乎规律地融入文学史的书写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史 书写对象 民族国家语境 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及教学的思考
18
作者 周聚群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28-131,共4页
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当代文学史书写的标志性著作,受到学术界极高的赞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仍存在一些不完备和值得补充的地方,比如关于"当代文学史"命名、关于"潜在写作"的定位和关于文本解读等... 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当代文学史书写的标志性著作,受到学术界极高的赞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仍存在一些不完备和值得补充的地方,比如关于"当代文学史"命名、关于"潜在写作"的定位和关于文本解读等,都有值得商榷和补充的必要。教师应该以"整体观"和文本细读作为学习的基础,兼容其他专著的优点和有代表性的论点,经过先"由厚到薄"再"从薄变厚"两个阶段,增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学好"当代文学史"这门专业基础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文学整体观 文本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理境界与价值体认的双重突破——评刘起林《胜景与歧途——跨世纪文学的多维审视》
19
作者 王姝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17-120,共4页
《胜景与歧途——跨世纪文学的多维审视》突破学术界既有框架和思路,从文学现实本身的特征与规律出发审视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到新世纪前十年的文学,用"跨世纪文学"的概念来命名这一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生长性的文学历史进程。从民... 《胜景与歧途——跨世纪文学的多维审视》突破学术界既有框架和思路,从文学现实本身的特征与规律出发审视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到新世纪前十年的文学,用"跨世纪文学"的概念来命名这一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生长性的文学历史进程。从民族精神文化多元而健全地发展的高度,选择和探索文学创作的主流,辨析其演变特征、文化逻辑、价值得失及应予提倡的发展方向。采用宏观态势考察与典型文本细读相结合的论述方式,持论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自觉的价值持衡立场,实现了创作与批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良性循环,显示出学理境界与价值体认的双重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景与歧途——跨世纪文学的多维审视》 跨世纪文学 问题意识 史论结合 学理境界与价值体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写作中的香港问题
20
作者 牟泽雄 杨兴贵 《昆明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89-92,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者为香港文学修史成为一个自觉的行动。然而书写观念和叙述方式的制约使得这种"书写"并不成功。"香港文学"如何被整合进中国文学史,一直是内地学者孜孜以求却又难以解决的难题。解决这一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者为香港文学修史成为一个自觉的行动。然而书写观念和叙述方式的制约使得这种"书写"并不成功。"香港文学"如何被整合进中国文学史,一直是内地学者孜孜以求却又难以解决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突破既有的史学观念,建构起新的整合理论,提出新的史学模型。新作品在不断出现,旧作品被重新挖掘与阐释,文学史理论也处在不断的调整与建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香港文学 史学观念 整合 史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