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 Geology Modeling from 2D Prospecting Line Profile Map
1
作者 Qing-Yuan Li Yang Cui +2 位作者 Chun-Mei Chen Qian-Lin Dong Zi-Xiang M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5年第2期180-189,共10页
Using prospecting line profile map in combination with drilling and other information for 3D re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model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3D geological modeling.?This paper?discusses the theory and imp... Using prospecting line profile map in combination with drilling and other information for 3D re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model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3D geological modeling.?This paper?discusses the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2D prospecting line map into 3D prospecting line map and then into 3D model.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it needs twice upgrading dimension to reconstruction 3D geology model from prospecting line profile map. The first upgrading dimension is to convert profile from 2D into 3D profile,?i.e.?the 2D points in the 2D profile map upgrading 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to 3D points in a 3D profile. The second upgrading dimension is that transform 0D point 1D curve and 2D polygon feature into 1D curve, 2D surface and 3D solid feature. The paper reexamines contents and forms in prospecting line map from the two different viewpoints of geolog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process of 3D geology modeling from 2D prospecting map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ly, profile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sections by beginning, end and drill point of the prospecting line. Next, a 3D folded upright profile frame is built by 2D folded prospecting line on the plan map. Then, 2D points of features on 2D profile are converted into 3D points on 3D profile section by section. And then, adding switch control points for the long line crossover two segments. Lastly, 1D curve features are upgraded to 2D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SPECTING line PROFILE 3D GEOLOGY modeling UPGRADING Dimensional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PROFILE Framework segmented CONVE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ies on the key parameters in segmental lining design 被引量:2
2
作者 Zhenchang Guan Tao Deng +1 位作者 Gang Wang Yujing Jia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5年第6期674-683,共10页
The uniform ring model and the shell-spring model for segmental lining design are reviewed in thisarticle. The former is the most promising means to reflect the real behavior of segmental lining, while thelatter is th... The uniform ring model and the shell-spring model for segmental lining design are reviewed in thisarticle. The former is the most promising means to reflect the real behavior of segmental lining, while thelatter is the most popular means in practice due to its simplicity.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models, both of them are applied to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FuzhouMetro Line I, where the key parameters used in both models are described and compared. The effectiveratio of bending rigidity h reflecting the relative stiffness between segmental lining and surroundingground and the transfer ratio of bending moment x reflecting the relative stiffness between segment andjoint, which are two key parameters used in the uniform ring model, are especially emphasized. Thereasonable values for these two key parameters are calibrated by comparing the bending momentscalculated from both two models. Through case studi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ffective ratio of bendingrigidity h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good soil properties,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increasing overburden,and decreases slightly with increasing water head. Meanwhile, the transfer ratio of bending moment xseems to only relate to the properties of segmental lining itself and has a minor relation with the groundconditions. These results could facilitate the design practice for Fuzhou Metro Line I, and could alsoprovide some references to other projects with respect to similar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gmental lining Uniform ring model Shell-spring model Effective ratio of bending rigidity Transfer ratio of bending mo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洁能源电网大直径电缆破损故障无人机勘探研究
3
作者 吴智泉 陈克锐 +2 位作者 杜成康 刘艳 施金龙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0,共8页
电网电缆线路普遍较长,破损后局部放电信号在电缆内衰减较快,使故障位置的精确定位更加困难,导致故障检测难度较大,从而降低了检测的准确性。提出清洁能源电网大直径电缆破损故障无人机勘探方法。应用无人机采集电力线点云数据,利用子... 电网电缆线路普遍较长,破损后局部放电信号在电缆内衰减较快,使故障位置的精确定位更加困难,导致故障检测难度较大,从而降低了检测的准确性。提出清洁能源电网大直径电缆破损故障无人机勘探方法。应用无人机采集电力线点云数据,利用子空间特征差异算法优化点云数据的高程阈值,采用高程密度分割算法完成塔杆与高程剩余物的区分识别;构建水平投影来拟合电缆外部绝缘层直线模型和抛物线模型,识别电力线形态。将电缆形态数据输入至基于决策规则集所建立的粗径向基融合模型中,完成大直径电缆破损故障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精准提取电网的点云数据,电网大直径电缆破损故障检测准确度高于90%,检测时间低于10 min,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故障检测精度高、检测效率高,整体检测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能源电网 点云数据 电力线建模 故障检测 子空间特征差异算法 高程密度分割算法 无人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时空可达的高校新校区步行路网优化——以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于士祥 李乐梅 +2 位作者 杨琪瑶 朱伯平 卢载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1-210,共10页
可达性是高校校园步行出行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高校新校区既有步行路网存在局部空间可达水平偏低、近距离绕行等问题.本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为例,采用空间句法理论下的线段模型和ArcGIS最优路径分析模型,量化其步行时空可达水平... 可达性是高校校园步行出行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高校新校区既有步行路网存在局部空间可达水平偏低、近距离绕行等问题.本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为例,采用空间句法理论下的线段模型和ArcGIS最优路径分析模型,量化其步行时空可达水平;结合步行空间实际使用水平,提出校园步行路网的改善方案并评估方案的步行可达性.研究发现:(1)分级的步行路网可提升全局和局部空间可达性,精细的道路设施设计可确保实际使用的可达性;(2)有序的游憩步道可增强空间感知的可达性;(3)以吸引点为导向的步行捷径可改善时间可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校区 步行路网 时空可达性 空间句法 线段模型 ArcGIS最优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线信道中极化码译码算法的改进
5
作者 张京席 鲁越 陈智雄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24年第5期17-24,共8页
脉冲噪声是影响电力线通信性能的最主要因素。为了提升极化码在电力线信道的性能,文章提出了分段循环冗余校验码辅助串行抵消列表比特翻转(segmented CRC aid SCL-bit flip,SCA-SCL-BF)译码算法,并在加性高斯白噪声(additive white gaus... 脉冲噪声是影响电力线通信性能的最主要因素。为了提升极化码在电力线信道的性能,文章提出了分段循环冗余校验码辅助串行抵消列表比特翻转(segmented CRC aid SCL-bit flip,SCA-SCL-BF)译码算法,并在加性高斯白噪声(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AWGN)信道和电力线信道下进行了仿真。在构造关键集合时引入Rate1子块,避免了全集搜索的复杂度;根据关键集合中比特的位置进行分段,每段翻转一比特,可以实现多比特翻转。仿真结果表明,SCA-SCL-BF算法的性能相较于公开文献中性能在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s,SNR)大于0dB时有显著提升。该算法对于提升电力线传输性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线通信 MCAN模型 极化码 Rate1子块 分段译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Deeplabv3+的电力线分割方法研究
6
作者 唐心亮 赵冰雪 +1 位作者 韩明 宿景芳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24年第3期43-49,共7页
针对已有的分割算法存在的复杂场景干扰大、分割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一种用于电力线分割任务的改进Deeplabv3+模型。将原始主干网络替换为轻量级Mobilenetv2网络,增加低水平特征,获得5路输入特征,充分提取特征信息;添加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 针对已有的分割算法存在的复杂场景干扰大、分割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一种用于电力线分割任务的改进Deeplabv3+模型。将原始主干网络替换为轻量级Mobilenetv2网络,增加低水平特征,获得5路输入特征,充分提取特征信息;添加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ASPP)的卷积分支数量,调整空洞率,提升图像的特征抓取能力,进一步在每个空洞卷积后加入1×1卷积操作,加快计算速度;提出一种基于坐标注意力机制的语义嵌入分支模块(coordinate attention semantic embedding branch,CASEB),融合第2、3路特征,增强目标特征的表示;引入卷积注意力机制模块(convolution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AM)抑制无用信息的传递,提高模型识别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原Deeplabv3+模型,改进模型在平均像素精度(mean pixel attention,MPA)和平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mIoU)上分别提升2.37%和3.42%,该方法可提供更加精确的电力线分割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线分割 深度学习 改进Deeplabv3+模型 Mobilenetv2 注意力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架空输电线路脱冰动态数字孪生系统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庆昊 刘天宇 王璋奇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338-342,共5页
冰灾作为输电线路常见灾害,会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针对实际线路脱冰振荡对精准映射、实时通信和可视化呈现的需求,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架空输电线路脱冰数字孪生系统。首先,引入物理信息实时映射的思想,并依托Unity3D平台搭建线... 冰灾作为输电线路常见灾害,会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针对实际线路脱冰振荡对精准映射、实时通信和可视化呈现的需求,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架空输电线路脱冰数字孪生系统。首先,引入物理信息实时映射的思想,并依托Unity3D平台搭建线路脱冰数字孪生系统整体框架。其次,建立并求解基于解析解的任意时间段内的迭代模型,并将迭代模型与测量得到的时变参数结合进行分段迭代修正,从而完成数字孪生模型的建模;同时,将计算出的孪生数据在线路脱冰振荡孪生交互平台上进行展示。最后,将该系统应用在连续三档导线脱冰模拟上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孪生模型计算的结果和真实测量值吻合度较高,孪生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在0.5%以内。可见,该方法可以建立准确反映线路运行状态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脱冰 数字孪生模型 时间序列分段 解析解 连续三档线路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的福州市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研究
8
作者 蓝承威 肖钰婷 +2 位作者 霍伟伟 胡琼文 游宁龙 《福建建筑》 2024年第10期14-19,共6页
以福州市台江区17个公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利用Dpthmap和Arcgis软件建立线段模型,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感知可达性以及全局深度与连接度的比值四个维度,对台江区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优化策略。结果... 以福州市台江区17个公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利用Dpthmap和Arcgis软件建立线段模型,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感知可达性以及全局深度与连接度的比值四个维度,对台江区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台江区公园绿地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较好,但存在公园绿地可达性个体差距较大的现象。感知可达性总体较高,但有部分公园绿地对居民吸引力不足,使其局可达性与连接度的比值低于均值。部分公园全局深度与连接度的比值较低,说明公园绿地规模与空间品质需要提升。为此,从完善公园绿地周边道路、适当增设公园绿地以及提升公园品质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城市绿地布局优化提供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城市公园绿地 可达性 布局优化 线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段线性模型针对TLP瞬态干扰信号的芯片协同防护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大伟 孙全 +2 位作者 刘建军 杜春瑶 易玲 《中国高新科技》 2024年第2期99-101,共3页
集成电路芯片在高密度、小型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电磁兼容问题,为强化集成电路芯片对瞬态干扰信号的应对防护效果,可结合传输线脉冲(TLP)测试构建分段线性模型。文章首先对芯片应对瞬态干扰信号展开防护设计的现实需求进行分析,以CD4001B... 集成电路芯片在高密度、小型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电磁兼容问题,为强化集成电路芯片对瞬态干扰信号的应对防护效果,可结合传输线脉冲(TLP)测试构建分段线性模型。文章首先对芯片应对瞬态干扰信号展开防护设计的现实需求进行分析,以CD4001BE芯片为例提出芯片TLP测试分段线性建模方式,总结瞬态电压抑制TVS二极管建模方法,并进一步展开芯片分段线性模型协同防护设计分析,旨为借助分段线性模型的方式控制芯片防护的设计时间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线性模型 传输线脉冲 瞬态干扰信号 芯片协同防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真空隧道管片接缝密封垫气密性试验及力学模型
10
作者 石龙 周建军 +1 位作者 王东元 吕乾乾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0-186,共7页
管片式衬砌结构作为构建列车低真空运行环境的一种合理方案,其接缝处的气密性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设计一套测试垫片-垫片槽气密性能的试验装置,提出一种评估垫片-垫片槽气密失效行为的力学模型,以实际工程垫片-垫片... 管片式衬砌结构作为构建列车低真空运行环境的一种合理方案,其接缝处的气密性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设计一套测试垫片-垫片槽气密性能的试验装置,提出一种评估垫片-垫片槽气密失效行为的力学模型,以实际工程垫片-垫片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气密性以及失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力学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验证了力学模型可行性和合理性;利用力学模型中接触压力路径,可以直观解释接缝垫片密封失效机理;环向接缝垫片密封能力与初始接触压力、气密性系数、垫片等效泊松比呈正相关;纵向接缝垫片密封能力与气密性系数、垫片等效泊松比和隧道外径呈正相关性,而与垫片宽度呈负相关;初始接触压力越大,垫片密封能力越强,但密封安全储备越弱;同等条件下,纵向接缝垫片密封能力明显优于环向接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真空隧道 管片衬砌结构 气密性试验 力学模型 失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波SAR成像模型的输电线路悬垂绝缘子风偏角识别方法
11
作者 李萍 《测试技术学报》 2024年第1期41-47,共7页
为了在恶劣环境中保证输电线路悬垂绝缘子风偏角识别结果可信,提出基于连续波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模型的输电线路悬垂绝缘子风偏角识别方法。基于连续波SAR成像模型,持续发射脉冲信号,通过基于位置标定的绝缘子风偏角识别方法,定位绝... 为了在恶劣环境中保证输电线路悬垂绝缘子风偏角识别结果可信,提出基于连续波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模型的输电线路悬垂绝缘子风偏角识别方法。基于连续波SAR成像模型,持续发射脉冲信号,通过基于位置标定的绝缘子风偏角识别方法,定位绝缘子目标区域中绝缘子串2个端点的像素坐标,生成绝缘子SAR图像。采用基于改进频率变标算法的连续波SAR成像处理方法,缓解绝缘子SAR图像失焦现象,进行SAR图像分割,获取生成绝缘子SAR图像中绝缘子目标区域,并结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标准识别绝缘子串的风偏角。实验验证:所提方法在恶劣环境中像素拟合效果较佳,对绝缘子风偏角识别结果和实际风偏角的风偏度信息高度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波 SAR成像模型 输电线路 悬垂绝缘子 图像分割 风偏角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衬砌管片的设计模型与荷载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74
12
作者 朱合华 崔茂玉 杨金松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0-194,共5页
本文围绕盾构衬砌管片的设计模型与压力荷载分布问题 ,首先概述了一种新的设计模型———梁 -接头不连续模型 ,在此基础上 ,利用管片内力的现场实测值 (如轴向力和弯矩 ) ,来反演确定作用在衬砌结构上的压力荷载的分布模式与大小 ,同时 ... 本文围绕盾构衬砌管片的设计模型与压力荷载分布问题 ,首先概述了一种新的设计模型———梁 -接头不连续模型 ,在此基础上 ,利用管片内力的现场实测值 (如轴向力和弯矩 ) ,来反演确定作用在衬砌结构上的压力荷载的分布模式与大小 ,同时 ,运用反演分析技术对局部和全周地层弹簧作用模型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衬砌管片 设计模型 荷载 反演分析 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段特征匹配的EKF-SLAM算法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国良 汤文俊 +1 位作者 敬斌 程展欣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9-1024,1028,共7页
针对EKF-SLAM算法在机器人被"绑架"时失效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线段特征匹配的EKF-SLAM算法——EKFLineSLAM算法。该算法在线段特征观测模型和改进的基于逐点搜索的线段提取算法的基础上,将线段特征匹配引入EKF-SLAM算法,... 针对EKF-SLAM算法在机器人被"绑架"时失效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线段特征匹配的EKF-SLAM算法——EKFLineSLAM算法。该算法在线段特征观测模型和改进的基于逐点搜索的线段提取算法的基础上,将线段特征匹配引入EKF-SLAM算法,并对线段长度和姿态角进行EKF更新,创建环境的线段特征地图。在未知室内结构化环境中,将该算法与弱匹配EKFLineSLAM算法进行比较,验证了EKFLineSLAM算法在结构化环境中克服机器人"绑架"问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KF-SLAM EKFlineSLAM 线段特征观测模型 线段提取 线段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压条件下盾构隧道双层衬砌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晏启祥 程曦 +1 位作者 何川 赵世科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5-59,共5页
研究目的:针对国内某些盾构隧道开始出现内部构筑二次衬砌的工程实际,为探明二次衬砌与管片衬砌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相应分析模型,以便正确评价二次衬砌的功能以及为合理地应用二次衬砌提供参考。研究结论:采用提出的双层衬砌抗剪压模... 研究目的:针对国内某些盾构隧道开始出现内部构筑二次衬砌的工程实际,为探明二次衬砌与管片衬砌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相应分析模型,以便正确评价二次衬砌的功能以及为合理地应用二次衬砌提供参考。研究结论:采用提出的双层衬砌抗剪压模型分析了三种典型工况下结构的内力特性,结果表明:增设二次衬砌将加大管片衬砌的弯矩,减小管片衬砌的轴力,这在管片衬砌发生渗漏后更加明显;相对管片衬砌而言,二次衬砌仅发挥了辅助性的承载作用;增设二次衬砌后,双层衬砌的整体受力并非更加合理;理想中的双层衬砌联合承载作用必须在特定荷载和地层结构参数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二次衬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管片衬砌完全失效后可立刻发挥承载潜能,担负安全储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双层衬砌 管片衬砌 二次衬砌 接合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段预制拼装变截面U形梁BIM技术应用
15
作者 李壮壮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4年第9期160-167,共8页
短线法U形梁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较少,如何在拼装过程中控制桥梁合理线形尤为重要,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BIM技术快速合理的预拼装方法。首先,利用Revit软件对U形梁桥梁构件建模,并对其进行参数化设计。确保桥梁构件的精确性和可调整性,... 短线法U形梁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较少,如何在拼装过程中控制桥梁合理线形尤为重要,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BIM技术快速合理的预拼装方法。首先,利用Revit软件对U形梁桥梁构件建模,并对其进行参数化设计。确保桥梁构件的精确性和可调整性,为后续施工提供了坚实基础;然后将Revit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导入Navisworks软件,利用该软件的TimeLiner(时间轴)功能,进行详尽的施工模拟。这一模拟过程能够预先判断拼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并据此对施工工序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这种前瞻性的施工规划不仅有助于缩短施工周期,还能有效节约资源,提高整体施工效率。提出的基于BIM技术的预拼装方法为城市轨道交通中短线法U形梁的应用提供了一种高效、精确且节约资源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形梁 建筑信息模型 预制拼装 智慧交通 短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断面宽幅盾构管片三维内力分布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建刚 何川 杨征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058-2062,共5页
以武汉长江隧道工程为例,采用三维壳-弹簧计算模型,对不同幅宽和不同环间接头剪切刚度的管片衬砌结构力学分布进行了分析,并与梁-弹簧模型结果在量值上做了全面比较。研究表明,全环最大弯矩发生在幅宽边缘部位;环间接头剪力对幅宽边缘... 以武汉长江隧道工程为例,采用三维壳-弹簧计算模型,对不同幅宽和不同环间接头剪切刚度的管片衬砌结构力学分布进行了分析,并与梁-弹簧模型结果在量值上做了全面比较。研究表明,全环最大弯矩发生在幅宽边缘部位;环间接头剪力对幅宽边缘影响较大,而对幅宽中央影响偏小;当环间接头剪切刚度为非无穷大时,壳模型的幅宽边缘最大弯矩值略微大于梁弹簧模型相应结果,而当无穷大时两者数值则基本相等;壳模型的幅宽中央的最大弯矩值介于梁模型错缝与通缝拼装的数值之间,并随幅宽加大而趋于接近通缝拼装的结果;大幅宽条件下,不宜将梁-弹簧模型的环间最大剪力结果作为环间接头抗剪设计的计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管片结构 壳.弹簧模型 管片幅宽 环间接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60°斜穿地裂缝的变形破坏机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胡志平 彭建兵 +2 位作者 王启耀 朱启东 赵振荣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6-183,共8页
从西安地铁盾构隧道工程背景和西安地裂缝地质环境出发,根据相似理论设计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60°斜穿地裂缝的物理模型试验。管片混凝土应变、纵向和环向螺栓应变、结构接触土压力和结构外围土压力、结构内部收敛位移、模型顶表... 从西安地铁盾构隧道工程背景和西安地裂缝地质环境出发,根据相似理论设计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60°斜穿地裂缝的物理模型试验。管片混凝土应变、纵向和环向螺栓应变、结构接触土压力和结构外围土压力、结构内部收敛位移、模型顶表面土体变形以及宏观变形破坏现象表明,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60°斜穿地裂缝的变形破坏模式以剪切变形为主,局部有扭转和弯曲变形;结构破坏范围为上盘0.75D(D为管片环外径1.20m),下盘0.50D;管片混凝土破坏主要发生在螺栓孔附近,地裂缝处纵向螺栓发生较强的剪切、扭转和拉伸变形破坏;管片衬砌结构变形破坏不对称,管片环向处于偏压状态;环缝拱顶错位量大于拱底和拱腰,拱顶最大错位量达30mm(0.025D),模型难以适用地裂缝错动变形20cm(0.1667D),盾构管片衬砌结构不适用于地裂缝活动强烈的地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地裂缝 管片衬砌 盾构隧道 模型试验 变形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的壳–接头模型研究 被引量:29
18
作者 彭益成 丁文其 +2 位作者 朱合华 赵伟 金跃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23-1829,共7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盾构隧道衬砌结构计算模型——壳–接头模型。该模型中采用壳单元模拟衬砌管片,管片和管片环之间通过接头联接单元相连。基于对盾构隧道衬砌结构接头力学特性的分析,建立了接头联接单元的刚度矩阵和计算流程,定义了弯...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盾构隧道衬砌结构计算模型——壳–接头模型。该模型中采用壳单元模拟衬砌管片,管片和管片环之间通过接头联接单元相连。基于对盾构隧道衬砌结构接头力学特性的分析,建立了接头联接单元的刚度矩阵和计算流程,定义了弯曲、剪切和拉压刚度的计算方法,使之能准确模拟接头的力学行为。最后利用壳–接头模型模拟盾构隧道接头原型试验,计算结果与试验较为吻合,验证了壳–接头模型模拟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力学行为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衬砌结构 管片 壳-接头模型 原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中直线元位置不确定性的传播模型 被引量:3
19
作者 魏峰远 崔铁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52-154,共3页
在直线元不确定性模型的基础上,对GIS中直线元的不确定性传播模型作进一步的研究,主要对直线元长度、折线长度、折线环长度和直线元方向进行不确定性估计,建立它们的不确定性模型.
关键词 不确定性 直线元 传播模型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稳定性风险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胡志平 冯紫良 +1 位作者 刘学山 陈枫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6-600,共5页
从基于敏感度分析的风险因子识别入手 ,重点讨论了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稳定性风险分析的梁 -弹性铰-地基系统结构分析计算简图、风险评估矩阵和基于一次二阶矩法的灾害事件失效概率的计算 ,提出了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稳定性风险分析... 从基于敏感度分析的风险因子识别入手 ,重点讨论了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稳定性风险分析的梁 -弹性铰-地基系统结构分析计算简图、风险评估矩阵和基于一次二阶矩法的灾害事件失效概率的计算 ,提出了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稳定性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整体框架 (RAST法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分析 盾构隧道 管片衬砌 梁铰地基系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