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实践
1
作者 邹慧 杨文斌 +3 位作者 朱斌 刘丹一 周密 杨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0-1076,共7页
沙漠化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沙区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依据天然稀疏林密度,提出在降低固沙林覆盖度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分布格局能够保持防沙治沙的效益,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给出8了低覆盖度治沙... 沙漠化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沙区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依据天然稀疏林密度,提出在降低固沙林覆盖度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分布格局能够保持防沙治沙的效益,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给出8了低覆盖度治沙的原理和不同气候区低覆盖度固沙体系典型设计,提出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在与传统技术模式结合、羽翼袋沙障、沙地林田草沙水分利用与近自然生态恢复等方面的几种创新实践。实践表明,低覆盖度治沙是用覆盖度15%—25%的固沙林带(沙障)构建的一种复合型固沙植被恢复模式,留有75%—85%的空地或者地带性自然恢复植被带,能够确保沙区的水分平衡和雨养植被的稳定持续发育,对于解决目前沙区水资源承载力不足,固沙林稳定性、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基于低覆盖度理论的治沙、沙产业相结合的技术示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治沙 实践模式 固沙稳定性 水分平衡 覆盖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通信环境下低空无人机网络覆盖优化控制
2
作者 冯榜伟 《长江信息通信》 2025年第2期16-18,共3页
由于现有的控制方法网络能量控制不平衡,为此研究无线通信环境下低空无人机网络覆盖优化控制。通过计算时延,在三维坐标下,调整无人机的执行动作指令,不断改变无人机运动轨迹以提升网络质量。不断对无人机基站的神经网络参数进行优化,... 由于现有的控制方法网络能量控制不平衡,为此研究无线通信环境下低空无人机网络覆盖优化控制。通过计算时延,在三维坐标下,调整无人机的执行动作指令,不断改变无人机运动轨迹以提升网络质量。不断对无人机基站的神经网络参数进行优化,直至达到预设的学习回合次数,从而实现对无人机基站集群自动控制策略的有效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频谱的幅值在[-0.5db,0.5db]之间浮动,实现了在无线通信环境下的网络能量平衡,从而提升了算法的网络有效覆盖概率,增强网络的通信覆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通信 无人机 网络覆盖 优化控制 低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G无人机泛低空覆盖组网技术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原野 《移动信息》 2025年第2期46-47,53,共3页
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5G无人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实现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发挥移动通信的优势,还需要积极研究5G无人机泛低空覆盖组网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全方位传播.文中基于5G无人机泛低空覆盖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 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5G无人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实现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发挥移动通信的优势,还需要积极研究5G无人机泛低空覆盖组网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全方位传播.文中基于5G无人机泛低空覆盖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降低传播路径损耗、精准规划5G波束、加强泛低空干扰控制、自主编排5G空域资源、规避时隙干扰等技术要点,打造出了一体化的网络体系,以提高其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无人机 泛低空覆盖组网 干扰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长时序卫星影像评估防沙治沙区植被变化
4
作者 胡晓娟 《北京测绘》 2024年第5期739-744,共6页
为了探究西北荒漠区防沙治沙成效定量评估的技术方法,本文以古浪县北部防沙治沙区为研究范围,基于2000—2021年的11期Landsat影像,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趋势分析法等对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与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并... 为了探究西北荒漠区防沙治沙成效定量评估的技术方法,本文以古浪县北部防沙治沙区为研究范围,基于2000—2021年的11期Landsat影像,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趋势分析法等对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与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方面对引起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①2000—2021年,古浪县北部防沙治沙区植被覆盖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2019年达到监测期内的最大值。不同类型沙地的植被覆盖度呈现明显的差异,平均植被覆盖度由大到小分别为: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盐碱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②植被覆盖度明显改善的区域主要位于沙漠与绿洲的交界地带;在沙漠南部边缘存在由于人类开发建设产生的植被退化区域;在沙漠北部,植被覆盖基本稳定区域、轻微退化区域、中度改善区域、轻微改善区域呈南北方向的条带状间错分布。③防沙治沙区植被覆盖度变化除受降水影响外,还与当地政府实施的许多重大防沙治沙工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序卫星影像 防沙治沙区 植被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可暂停的低功耗DMA控制器设计及验证
5
作者 苏皇滨 林伟 林伟峰 《电子与封装》 2024年第3期69-74,共6页
通过分析直接内存存取(DMA)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耗来源,发现其在空闲状态时依然存在功耗较高的问题,为了解决空闲状态功耗损失问题以及满足DMA控制器实际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暂停需求,提出了一种可暂停的低功耗DMA控制器设计方案... 通过分析直接内存存取(DMA)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耗来源,发现其在空闲状态时依然存在功耗较高的问题,为了解决空闲状态功耗损失问题以及满足DMA控制器实际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暂停需求,提出了一种可暂停的低功耗DMA控制器设计方案。采用自适应时钟控制机制,通过加入时钟门控技术,根据DMA数据传输需求动态调整时钟,使DMA引擎模块功耗降低了62%。针对暂停需求,采用了一种可暂停的控制策略,通过加入暂停指令,实现对DMA传输的实时暂停和恢复,提高了DMA控制器的灵活性。为了保证DMA控制器功能的正确性和完备性,采用基于覆盖率驱动验证(CDV)的验证策略,划分DMA控制器的功能点,针对每个功能点编写测试用例,搭建通用验证方法学(UVM)仿真验证平台,进行大量随机测试和定向测试,给出了测试的结果以及完整的覆盖率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A控制器 低功耗设计 暂停指令 时钟门控技术 覆盖率驱动验证 通用验证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层岩溶带调控的峰丛洼地低影响开发构建 被引量:4
6
作者 姜光辉 刘凡 +1 位作者 王奇岗 郭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5-173,共9页
岩溶峰丛洼地地区石漠化、饮水困难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高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低影响开发概念的引入有助于规范开发行为,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石漠化和地下河污染风险。根据水文条件和开发方式岩溶洼地空间分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敏... 岩溶峰丛洼地地区石漠化、饮水困难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高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低影响开发概念的引入有助于规范开发行为,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石漠化和地下河污染风险。根据水文条件和开发方式岩溶洼地空间分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敏感区、表层岩溶泉水源地敏感区和落水洞污染输入敏感区。低影响开发模式总体是在3类敏感区实现5个管理目标。坡耕地敏感区的低影响开发目标设置为降低农田耗水量和减少水土流失,开发途径是减少蒸发和调控坡面洪水径流。表层岩溶泉敏感区的管理目标是降雨-径流资源化利用和饮用水安全保障,通过实施雨水收集回用工程和设置水源地保护区来实现。落水洞敏感区需要通过设置径流缓冲区和沉淀过滤池来预防污染物进入。我国南方石漠化地区探索和总结出以表层岩溶带降雨-径流管理为特征的低影响开发模式。该模式要求峰丛顶部留置生态保护区涵养水源。岩溶洼地底部为落水洞排洪预留缓冲区,利用岩溶裂缝设置下凹式绿地,实现自然渗透和净化。“峰”、“洼”之间过渡区划定水源地保护区边界,同时设法增加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补充生态和生活缺水量。低影响开发模式也适用于峰丛洼地发育的东南亚和中美洲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 集雨 石漠化治理 降雨补给 水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区植物生长与水分变化关系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牛赟 张永喆 +2 位作者 张虎 刘建海 赵国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6-103,共8页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建立的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对土壤各层含水率、植被生物量、盖度、地下水埋深、降水量等9a(2006—2014年)长期定位监测,采用特征...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建立的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对土壤各层含水率、植被生物量、盖度、地下水埋深、降水量等9a(2006—2014年)长期定位监测,采用特征参数算法、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植被生长和水分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土壤平均质量含水率、植被平均生物量、平均盖度、地下水埋深、降水量年均分别为2.38%、136.13g/m2、11.01%、271.63cm、141.56mm年际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质量含水率〉植被平均盖度〉降水量〉植被平均生物量〉地下水埋深,其中土壤质量含水率和植被平均盖度呈波动性增加趋势,植被平均生物量、地下水埋深、降水量呈波动性略有减小趋势。(2)在一年的植物生长季的3~11月份期间,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变化步调基本一致,各层土壤含水率变化步调基本一致。(3)植被平均盖度与土壤各层质量含水率中度正相关,与降水量低度相关,与其它因子关系极弱。(4)植被平均盖度模型预测准确率可达79.2%,误差平均为0.381,解释变差可达89.9%。本研究可为荒漠化防治中的水资源管理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对水资源影响的评估等提供科技支撑和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盖度 土壤质量含水率 荒漠化防治 黑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覆盖度治沙的原理与模式 被引量:8
8
作者 杨文斌 冯伟 李卫 《防护林科技》 2016年第4期1-5,共5页
低覆盖度治沙是一项荒漠化治理新理念、新技术,是从近自然林业思路出发,探索的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加快土壤植被修复、提高生物生产力、节约生态用水、实现固沙林可持续发展的覆盖度在15%-25%的新型治沙模式.该模式获多项国家专利及科技... 低覆盖度治沙是一项荒漠化治理新理念、新技术,是从近自然林业思路出发,探索的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加快土壤植被修复、提高生物生产力、节约生态用水、实现固沙林可持续发展的覆盖度在15%-25%的新型治沙模式.该模式获多项国家专利及科技成果,开创了植被在低覆盖度下实现防沙治沙目标的新领域,在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推广面积约200万hm^2,且在京津沙源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模式对推动我国防沙治沙工作进入更加科学、高效、经济的时代具有重要价值,必将引领我国防沙治沙研究向着一个崭新的方向发展,为我国防沙治沙工程及生态环境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 防沙治沙 原理与模式 生态优势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盐碱地植物生长与水分变化关系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牛赟 李秉新 +2 位作者 苗毓鑫 王艺林 边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69-1975,共7页
为了探索在盐碱地荒漠化防治中植物对水分变化的响应机理,提取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建立的试验站长期定位监测的生物量、盖度、土壤各层质量含水率、地下水埋深、降水量等数据,采用特征参数算法、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植物生长和... 为了探索在盐碱地荒漠化防治中植物对水分变化的响应机理,提取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建立的试验站长期定位监测的生物量、盖度、土壤各层质量含水率、地下水埋深、降水量等数据,采用特征参数算法、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植物生长和水分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2006-2014 年,盖度、生物量、地下水埋深呈波动性增加趋势,0-10、10-20、20-40、40-60 cm 土壤质量含水率和降水量呈波动性略有减少趋势.(2)在一年植物生长季的3-11 月份,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土壤各层含水率、生物量和盖度等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建立了盖度与生物量、10-60cm(10-20、20-40、40-60 cm)土壤质量含水率、降水量、地下水埋深的回归模型以及生物量与盖度、10-60cm(10-20、20-40、40-60 cm)土壤质量含水率、降水量、地下水埋深的回归模型,且均通过了R2 拟合检验、F 方差检验、t 偏回归系数检验.建立的模型可以解释植物盖度、生物量的变差分别为95.3%、98.6%.该研究可为盐碱地荒漠化防治的水资源管理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盖度 土壤质量含水率 盐碱地荒漠化防治 黑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压控晶体振荡器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跃斌 方全忠 《半导体光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87-190,共4页
采用钽酸锂(LiTaO3)晶体谐振器及差分平衡桥式压控振荡电路(DBVCO)研制了特宽覆盖、低相噪压控晶体振荡器(VCXO)。实验结果表明,振荡频率为10MHz时,频率相对覆盖已大于10%,单边带相噪功率谱密度优于-... 采用钽酸锂(LiTaO3)晶体谐振器及差分平衡桥式压控振荡电路(DBVCO)研制了特宽覆盖、低相噪压控晶体振荡器(VCXO)。实验结果表明,振荡频率为10MHz时,频率相对覆盖已大于10%,单边带相噪功率谱密度优于-130dBc/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钽酸锂 晶体谐振器 差分 平衡桥式 压控振荡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干热岩地震勘探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瑞贞 王金宽 +3 位作者 晏丰 李海东 韩力 武佩佩 《非常规油气》 2022年第4期9-15,共7页
共和盆地干热岩热储层是印支期花岗岩,成层性差,反射系数小,反射能量弱,对地震波的下传具有很强的屏蔽作用,造成资料信噪比低、成像困难。针对上述问题,该文从地震采集和资料处理两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可控震源低频3 Hz激发... 共和盆地干热岩热储层是印支期花岗岩,成层性差,反射系数小,反射能量弱,对地震波的下传具有很强的屏蔽作用,造成资料信噪比低、成像困难。针对上述问题,该文从地震采集和资料处理两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可控震源低频3 Hz激发获得的花岗岩地层能量最强,15 Hz次之,30 Hz最弱;2)采用6000 m长排列,使中、近偏移距花岗岩内地层反射能量较弱,约4000 m产生的广角反射可使反射能量明显增强;3)覆盖次数提高200~600次,目的层的照明效果越来越好;4)在检波点域抑制线性干扰可使信噪比提高到1.2以上,常速扫描网格为20 m×20 m、速度间隔为100 m/s时能使信噪比提高到1.4以上;5)偏移距大于3000 m的道集成像采用高阶动校正后才能拉平,以100 m/s的间隔速度扫描不会丢失弱信号层位,常规地区采用11道、低信噪比区采用21道兼顾斜层成像,生成的叠加段信噪比明显提升,信噪比较高的中偏移距(800~3500 m)速度谱可抑制干扰。以上成果认识,可使剖面信噪比提高50%,满足干热岩的勘探开发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地震勘探 可控震源 低频 高覆盖 综合静校正 多域去噪 精细速度建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在不同气候区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梁海荣 姚冬梅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6年第4期1-5,共5页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是一项覆盖度在15%~25%的新型治沙模式。从该理论在防风治沙、节约生态用水、加快土壤植被修复、提高生物生产力、实现固沙林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适用于半干旱、干旱与极端干旱区的低覆盖度治沙模式设计。
关键词 低覆盖度 治沙 林带 效果分析 治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石漠化地区常绿藤本植物抗寒性研究初探
13
作者 李益锋 张朝辉 +1 位作者 姜放军 邓沛怡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第8期31-34,共4页
为研究目前应用于石漠化治理的常绿藤本植物抗寒适应性,以6种2 a生离体枝条为试材,测定不同低温处理叶片的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蛋白质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 为研究目前应用于石漠化治理的常绿藤本植物抗寒适应性,以6种2 a生离体枝条为试材,测定不同低温处理叶片的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蛋白质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6种常绿藤本植物叶片的电解质渗出率呈明显的"S"型上升趋势,拟合Logistic方程得出6种常绿藤本植物半致死温度(LT50);随着温度的降低,叶片内MDA含量持续上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活性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络石和皱叶忍冬的CAT活性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而其他常绿藤本植物显著高于对照,POD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隶属函数法,求出隶属函数值,判定6种常绿藤本植物均可在湖南用于石漠化治理,而常春油麻藤和皱叶忍冬在湘北及湘西应用时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治理 低温胁迫 常绿藤本植物 抗寒性指标 隶属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低能耗的WSN覆盖控制优化策略 被引量:6
14
作者 廖洁 张磊 马飒飒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9-113,共5页
针对传统节点部署策略适应性差、节点分布密度计算复杂等问题,提出基于节点分布密度自适应和冗余节点混合调度的WSN覆盖控制优化策略。引入可调参数使得一定比例的节点在监测区域均匀部署,剩余节点按不同的密度部署在各子区域。结合基... 针对传统节点部署策略适应性差、节点分布密度计算复杂等问题,提出基于节点分布密度自适应和冗余节点混合调度的WSN覆盖控制优化策略。引入可调参数使得一定比例的节点在监测区域均匀部署,剩余节点按不同的密度部署在各子区域。结合基于网格冗余节点判定机制的节点调度算法和能量均衡的非均匀分布节点调度算法进行冗余节点混合调度,从而优化网络覆盖。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在保证网络覆盖质量的前提下,能有效延长网络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覆盖控制 低能耗 非均匀部署 节点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sand-fixing vegetation on the hydrological regulation function of sand dunes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2
15
作者 Alamusa SU Yuhang +2 位作者 YIN Jiawang ZHOU Quanlai WANG Yongcu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52-62,共11页
Soil water content is a key controlling factor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sand dunes.The deep seepage and lateral migration of water in dunes affect the recharge process of deep soil water and groundwater in sand d... Soil water content is a key controlling factor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sand dunes.The deep seepage and lateral migration of water in dunes affect the recharge process of deep soil water and groundwater in sand dune ecosystems.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on the hydrological regulation function of sand dunes,we examined the deep seepage and lateral migration of dune water with different vegetation coverage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the Horqin Sandy Land,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ep seepage and lateral migration of water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vegetation coverage on the dunes.The accumulated deep seepage water of mobile dunes(vegetation coverage<5%)and dunes with vegetation coverage of 18.03%,27.12%,and 50.65%accounted for 56.53%,51.82%,18.98%,and 0.26%,respectively,of the rainfall in the same period.The accumulated lateral migration of water in these dunes accounted for 12.39%,6.33%,2.23%,and 7.61%of the rainfall in the same period.The direction and position of the dune slope affected the soil water deep seepage and lateral migration process.The amounts of deep seepage and lateral migration of water on the windward slope were lower than those on the leeward slope.The amounts of deep seepage and lateral migration of water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bottom to the middle and to the top of the dune slope.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ults,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and-control projects in sandy regions,we suggest that a certain area of mobile dunes(>13.75%)should be retained as a water resource reservoir to maintain the water balance of artificial fixed dune ecosystems.These findings provide reliable evidence for the accurate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within the sand dune ecosystem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coverage hydrological regulation soil water deep seepage sand dune water balance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旋翼无人机对低矮草地植保作业喷洒效果试验研究
16
作者 程玉峰 闫家铭 +5 位作者 李建伟 李华 江楠 罗星 刘曙光 赵浩成 《农业工程》 2020年第7期101-104,共4页
该文以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为试验因素,研究草地植保过程中,试验因素在6组不同作业参数组合状态下对雾滴覆盖密度和雾滴覆盖均匀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作业参数组合下采样点的雾滴覆盖密度和雾滴覆盖均匀度不同;雾滴覆盖... 该文以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为试验因素,研究草地植保过程中,试验因素在6组不同作业参数组合状态下对雾滴覆盖密度和雾滴覆盖均匀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作业参数组合下采样点的雾滴覆盖密度和雾滴覆盖均匀度不同;雾滴覆盖密度总体变化范围为3.71~63.29个/cm^2;雾滴覆盖均匀度总体变化范围为24.65%~49.10%;当飞行高度为1.5 m,飞行速度为4和5 m/s时,试验指标均呈现最优状态;通过方差分析,飞行高度对试验指标的影响均为极显著(P <0.01),飞行速度对试验指标的影响均为显著(P <0.05);通过Duncan’s新复极差检验各组试验得出试验指标的差异显著情况(P <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低矮草地 病虫害防治 植保 雾滴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学刚 《林业科技情报》 2019年第4期28-29,共2页
近年来,为了防治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实现固沙育林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提出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并在沙化严重的区域试推行,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对低覆盖度治沙理论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该理论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 近年来,为了防治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实现固沙育林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提出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并在沙化严重的区域试推行,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对低覆盖度治沙理论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该理论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为推进我国防治沙化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 治沙理论 干旱半干旱区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覆盖治沙理论下人工与自然耦合的植被修复机理综述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丹一 冯伟 +4 位作者 王涛 杨文斌 朱斌 邹慧 周密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77,共8页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核心是乔灌木覆盖度控制在15%~25%,内涵是疏林、疏灌的格局演变,外延是格局演变的风沙物理、近地层水文、小气候、界面生态以及人工治理与自然植被修复的耦合作用等多项机理。在分析了风沙物理与水文机理的基础上,进...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核心是乔灌木覆盖度控制在15%~25%,内涵是疏林、疏灌的格局演变,外延是格局演变的风沙物理、近地层水文、小气候、界面生态以及人工治理与自然植被修复的耦合作用等多项机理。在分析了风沙物理与水文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植被修复机理:(1)低覆盖度治沙优化组合了边行优势和界面生态机理,优化的带间距使得自然修复的物种数量增加2~5倍;(2)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能够形成耦合作用,优化的带间距使得土壤、植被与微生物的修复速度加快19%~27%;(3)初步提出低覆盖度固沙林不同建植林种的优化带间距分别为:针叶乔木15~40 m、阔叶乔木15~36 m、灌木12~28 m、半灌木5~12 m;(4)降水渗漏补给地下水既能支持地下水位的稳定、又能维持正向的耦合作用,支撑人工固沙林及带间土壤、植被、微生物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综述低覆盖度治沙理论耦合的植被修复机理及其相关参数,对降低防沙治沙工程成本、提升固沙植被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治沙 界面生态学 边行优势 土壤水分渗漏 植被修复 耦合机理
原文传递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 被引量:27
19
作者 杨文斌 王涛 +2 位作者 冯伟 姚冬梅 李卫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是以疏林或稀疏灌丛植被格局的演变为内涵,外延出优化格局的风沙物理和生态水文原理与过程;组合了林学边行优势与生态学界面效益理论,形成的一套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的生态修复理论。该理论开创了植被在低覆盖度...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是以疏林或稀疏灌丛植被格局的演变为内涵,外延出优化格局的风沙物理和生态水文原理与过程;组合了林学边行优势与生态学界面效益理论,形成的一套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的生态修复理论。该理论开创了植被在低覆盖度(15%-25%)下实现防沙治沙目标的新领域,显著提高了稀疏植被的阻风固沙和水分利用效率,提出了不同生物气候区低覆盖度治沙的控制密度和基本原则,支撑了2015年《国家造林技术规程》(旱区部分)的修订。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已成为指导我国防沙治沙工程的重要理论,引领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有力地推进了防沙治沙事业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沙 低覆盖度 格局 理论 干旱半干旱区
原文传递
低覆盖度治沙的理论与沙漠科技进步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杨文斌 王涛 +2 位作者 冯伟 李卫 李艳丽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低覆盖度治沙是一项荒漠化治理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受自然林业启发,根据低覆盖度植被分布格局的演变,提出不同格局下的风沙物理学、水文学、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外延机理,把乔灌草及微生物、降雨及土壤库的水动态、界面生... 低覆盖度治沙是一项荒漠化治理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受自然林业启发,根据低覆盖度植被分布格局的演变,提出不同格局下的风沙物理学、水文学、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外延机理,把乔灌草及微生物、降雨及土壤库的水动态、界面生态效益、边行优势等有机组合,进而探索出创新型治沙技术理论。这套理论基本解决了防沙治沙实践中中幼龄林衰败死亡的问题,把人工造林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起来,降低造林成本40%~60%。该理论开拓了覆盖度在15%~25%条件下实现防沙治沙目标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治沙 格局理论 理论与进步 生态恢复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