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CI的中国干旱时空分布及灾情变化特征 被引量:90
1
作者 廖要明 张存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02-1409,共8页
利用中国825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风速等资料,根据2017年修订的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计算得到各站点1961-2015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 利用中国825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风速等资料,根据2017年修订的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计算得到各站点1961-2015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基于MCI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及东北、华北、西北东部、西南、长江中下游、华南6大区域中旱及以上干旱日数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变化特征,并结合1951-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农业干旱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受灾情况以及灾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黄淮、西北东部、东北西部、华南西部、西南大部以及内蒙古等地是我国干旱多发区,其中华北大部、黄淮东北部及陕西北部、甘肃河东大部、宁夏等地年干旱日数在60天以上,河北南部、宁夏大部、新疆北部和西部、云南中南部、海南南部等地最长连续干旱日数达210天以上;长江中下游、华南东部、西北中部、东北东部等地干旱日数相对较少。东北、华北干旱主要出现在春末和夏、秋季,西北地区东部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出现在盛夏和秋季,华南地区的干旱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西南地区多出现在冬、春季节。1961—2015年,中国平均年干旱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甘肃东南部、宁夏、陕西、山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贵州中西部、云南中西部等地增加趋势明显,但西北中西部、东北中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及青藏高原中西部、内蒙中西部等地年干旱日数呈减少趋势。1951—2015年,中国农作物因旱受灾和成灾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但近年来有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mci指数 时空分布 灾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I的河南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宇星 智协飞 李凤秀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420-3426,共7页
利用1971-2018年河南110个气象站点逐日逐日气温和降水量等资料,根据《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GB/T 20481-2017),计算得到各站点(1971-2018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基于MCI分析了历年平均干旱日数、各等级干旱年平均干旱日数、... 利用1971-2018年河南110个气象站点逐日逐日气温和降水量等资料,根据《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GB/T 20481-2017),计算得到各站点(1971-2018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基于MCI分析了历年平均干旱日数、各等级干旱年平均干旱日数、各季节平均干旱日数和干旱站次比的年变化、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8年,河南年平均干旱日数整体趋势自南向北逐渐增加,轻旱、中旱等级干旱年平均日数呈北多南少趋势,春季、夏季和冬季平均干旱日数呈北多南少趋势;干旱站次比的变化范围较大,区域性干旱在该地区出现的频率最高,河南干旱发生的范围有加大的趋势,除冬季外,其他三个季节干旱发生范围呈逐渐加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 干旱日数 干旱站次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I指数的福建省干旱气候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庄瑶 鲍瑞娟 +2 位作者 张容焱 何金海 汪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5期93-99,共7页
采用目前国家干旱监测业务实行的MCI指数,利用Morlet小波、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1961—2019年全省66个气象站MCI指数表征的干湿状况和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存在明显的干湿气候特征,具有显著的6—8 a和22 a的... 采用目前国家干旱监测业务实行的MCI指数,利用Morlet小波、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1961—2019年全省66个气象站MCI指数表征的干湿状况和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存在明显的干湿气候特征,具有显著的6—8 a和22 a的周期振荡,内陆山区干湿变化周期比沿海长,在季节尺度上各季均存在多时间尺度和地域差异化的特点;其空间变化具有3种典型模态,反映了季风降水多寡和地形差异。MCI表征的干旱过程时空分布与历史干旱事件相吻合,秋季和冬季是福建省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春季和夏季是干旱强度最强的季节;闽江口以南沿海地区干旱发生率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全省出现同步干旱的机率较小(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F分析 mci 干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和MCI干旱指数在宁夏的适应性对比 被引量:9
4
作者 高睿娜 王素艳 +1 位作者 高娜 左河疆 《干旱气象》 2021年第2期185-192,共8页
利用1981—2017年宁夏18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等资料以及各县市灾情和年度气候影响评估报告,以CI和MCI为干旱监测指标,从干旱日数、干旱强度、典型干旱事件3方面,对比分析2种干旱指数在宁夏气象干旱监测中的差异,探讨其适用性... 利用1981—2017年宁夏18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等资料以及各县市灾情和年度气候影响评估报告,以CI和MCI为干旱监测指标,从干旱日数、干旱强度、典型干旱事件3方面,对比分析2种干旱指数在宁夏气象干旱监测中的差异,探讨其适用性。结果表明:近36 a来,CI和MCI监测的宁夏中旱及以上等级干旱日数的年变化趋势一致,总体呈减少趋势,但CI的中旱及以上等级干旱日数比MCI偏多,且空间分布特征不尽一致,尤其在北部干旱区差异显著;CI和MCI干旱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CI干旱强度比MCI偏强,且降水偏少越明显,CI比MCI强度越强。对于典型干旱事件,CI监测的干旱强度强,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跨等级的跳跃现象明显,不符合干旱演变特征,而MCI的干旱监测效果更稳定,持续性更好,但干旱程度偏轻。宁夏降水量总体偏少,多集中在5—9月,且蒸发量大,由于MCI放大了更长时间(150 d)前降水的作用,使其干旱表征比实际干旱程度轻,总体上CI比MCI更适合于宁夏逐日气象干旱监测,但2种干旱指数均可反映宁夏中南部气象干旱日数和强度的时间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适应性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I的新疆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阿迪拉·阿布都热合曼 昝梅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6-101,共6页
基于新疆92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气温和降水数据,通过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分析新疆干旱过程及干旱强度,结果表明:(1)全疆年平均干旱日数在空间分布特征为:各地轻旱、中旱的年平均干旱日多数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少数分布在... 基于新疆92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气温和降水数据,通过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分析新疆干旱过程及干旱强度,结果表明:(1)全疆年平均干旱日数在空间分布特征为:各地轻旱、中旱的年平均干旱日多数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少数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重旱年平均干旱日数以昆仑山脉为轴线,自西向东呈递减趋势,北疆特旱年平均干旱日数大于南疆;(2)年平均干旱强度呈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加重的分布特征,春、夏季区域间干旱强度空间差异较小,秋季区域间干旱强度差异性较大;(3)干旱强度与其影响范围时序变化特征趋向一致;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的时空分析,将新疆分成三个模态:第一模态南北疆成相反形式的分布特征,第二模态为东西部相反的分布特征,第三模态呈伊犁河谷偏湿的分布特征,且各模态干旱强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 干旱日数 干旱强度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综合干旱气象指数在辽宁省玉米 生长期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曹永强 赵子萌 +1 位作者 张丹 任博 《人民珠江》 2024年第4期52-61,共10页
干旱指数做为干旱监测的重要手段,对于作物生长期内干旱演变特征的准确监测,提高农业防旱减灾能力以及促进作物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干旱是造成该地区玉米产量不稳定的主要气象灾害。以辽宁... 干旱指数做为干旱监测的重要手段,对于作物生长期内干旱演变特征的准确监测,提高农业防旱减灾能力以及促进作物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干旱是造成该地区玉米产量不稳定的主要气象灾害。以辽宁省为研究区域,选取2001—2020年19个气象站点的基础气象数据,计算得到综合干旱气象指数(CI)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从降雨、平均气温、干旱日数、干旱强度、干旱频率和干旱事件演变特征等方面,对比分析2种干旱指数在辽宁省玉米生长期内干旱监测中的差异,分析其适用性。结果表明:辽宁省近年来降水与气温分别呈22.37 mm/10a和0.45℃/10a趋势上升;在玉米生育期内,CI和MCI指数在玉米生育期内干旱频率生育前期>生育后期>生育中期,CI较MCI监测的干旱日数和干旱频率较高;在空间分布上,生育期内辽西与辽南干旱频率高于其他地区;从干旱事件的演变特征对比CI和MCI指数,CI监测干旱强度大、时间长、不合理跃迁多,MCI有更好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但是干旱强度较低,2种干旱指数对于辽宁省玉米生育期内的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均有较好地反映,但空间适用性具有差异,CI更适合辽西和辽北的干旱监测,MCI更适合辽东和辽南的干旱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适用性 对比分析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区域性干旱过程及其变化 被引量:26
7
作者 张强 谢五三 +3 位作者 陈鲜艳 翟盘茂 吴必文 段居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0-581,共12页
客观识别区域性干旱过程,评估其强度是开展精准监测、评估干旱影响业务的基础。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502个国家级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1971—2019年干旱受灾面积,运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及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 客观识别区域性干旱过程,评估其强度是开展精准监测、评估干旱影响业务的基础。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502个国家级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1971—2019年干旱受灾面积,运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及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识别出长江中下游地区126次区域性干旱过程,干旱过程的次数随着持续天数增多呈明显减少趋势,决定系数达0.89。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共发生6次特强区域性干旱过程、19次强区域性干旱过程、38次较强区域性干旱过程,其余63次为一般区域性干旱过程,区域性干旱过程的持续天数、平均强度、平均影响面积以及综合强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形态各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干旱日数总体呈现“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的分布特征,且总体呈现“西北部增多、东南部减少”的变化趋势,干旱日数与干旱受灾面积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相关系数达0.66。由典型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可知,干旱综合强度指数与干旱站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干旱综合强度指数越强,各等级干旱站数越多;各地干旱日数的多少与干旱受灾面积的大小也较为一致,干旱日数越多的地区,干旱受灾面积越大。总体来看,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及评估结果与干旱灾情较为吻合,能较好地识别出区域性干旱过程,并可从持续天数、平均强度、平均影响面积以及干旱综合强度等多角度对干旱过程进行监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干旱过程 识别 评估 mci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长江中下游伏秋连旱演变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俊 袁媛 +3 位作者 王遵娅 赵伟 元慧慧 郁红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41-1650,共10页
2019年7月下旬至秋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近50年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伏秋连旱,并给多地农业、生态、水资源等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利用我国逐日台站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全国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详细分析了2019年长江中下游7省(湖北、... 2019年7月下旬至秋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近50年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伏秋连旱,并给多地农业、生态、水资源等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利用我国逐日台站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全国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详细分析了2019年长江中下游7省(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伏秋连旱的主要特征,并将干旱发展演变过程与近10年最严重的2011年春旱做了简要对比。分析表明,2019年7月下旬至秋季(7月20日至11月30日),长江中下游区域平均降水量为近50年历史同期最少,平均无降水日数和平均气温分别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和第一。该区域持续高温少雨,导致气象干旱迅速发展,重旱以上平均和最大面积均达到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大,使其成为近50年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伏秋连旱。此次气象干旱表现出以下显著的特征:干旱范围广、强度大;始于黄淮而止于江南,旱灾旱情最重位于江南地区,且持续时间最长;东西振荡和南北摆动幅度大;各阶段干旱平均强度和持续时间呈现大致反位相的波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干旱 降水量 气温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的干旱时空动态格局分析——以甘肃省黄土高原区为例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调风 张勃 +3 位作者 王小敏 贾建英 尹海霞 何旭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0,共8页
借助ArcGIS 9.3和SPSS数据软件平台,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区33个气象站1962-2010实测气象资料,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区近50年的干旱特征进行了时空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年各站点出现的干旱... 借助ArcGIS 9.3和SPSS数据软件平台,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区33个气象站1962-2010实测气象资料,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区近50年的干旱特征进行了时空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年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历年各地区干旱发生的覆盖范围、频率和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多年平均天数,揭示了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干旱发生的时空差异和动态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甘肃省黄土高原区有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夏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13、8 a,冬季最少,只有3 a。(2)从空间尺度来看,甘肃省黄土高原区中兰州-榆中-靖远一带和庆阳北部属于高值区,而岷县、渭源一带属于低值区;106°E以西"临洮-通渭-天水"一带和庆阳东南部是干旱变幅最大的地方。(3)从季节尺度来看,夏季干旱频率和持续日数最多,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时空格局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多尺度和蒸散影响的新干旱指数研究——以云南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强 邹旭恺 +3 位作者 陈鲜艳 赵琳 李婷婷 钱忠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09-920,共12页
构建适宜的干旱指标是精准实时监测干旱发生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从多尺度对土壤湿度和农作物受旱面积的响应出发,构建了一个新气象干旱指数DI,其更适用于干旱的实时监测。DI是基于考虑实时蒸散影响的短时间尺度相对湿润度指数(MI30)、中... 构建适宜的干旱指标是精准实时监测干旱发生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从多尺度对土壤湿度和农作物受旱面积的响应出发,构建了一个新气象干旱指数DI,其更适用于干旱的实时监测。DI是基于考虑实时蒸散影响的短时间尺度相对湿润度指数(MI30)、中时间尺度标准化权重降水指数(SPIW60)及考虑蒸散气候异常影响的长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120)三种单时间尺度干旱指数的综合。研究以中国云南省为试验对象,利用125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以及历史干旱灾情数据,运用EID理论方法研制了干旱综合强度指标,统计了常用干旱指数的干旱综合强度,开展了各干旱指数对典型干旱过程监测对比检验,以及与实际干旱受灾面积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强度对干旱灾情的响应优于短时间尺度,在实时监测干旱时也更稳定,不易出现不合理的跳跃现象;而短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对降水的响应较长时间尺度的指数更为敏感,能及时监测强降水引起的干旱缓解作用。包含多种时间尺度的综合干旱指数(DI、MCI)比单一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在监测识别干旱和反映干旱灾害影响方面,具有两者兼顾的优势。本研究新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DI在单项指数组成上和各分项权重系数确定上较MCI更简单,DI与干旱灾情的相关系数达0.63,优于MCI,实时监测的敏感性和稳定性方面相当,更适用于云南地区干旱监测和干旱评估业务。本研究可为实时干旱监测选取适宜的指标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多时间尺度 新干旱指数DI 干旱指数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订正后的CI指数分析近50年干旱对山西省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玲玲 王建林 +3 位作者 宋艳玲 郑昌玲 方利 宋迎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7-233,共7页
利用1961—2010年山西省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出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通过对比CI指数与临近农田站1992—2010年的土壤墒情观测资料,分区域和发育期订正了玉米发生干旱时的CI指数评判标准。同时结合近50年山西省玉米单产资... 利用1961—2010年山西省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出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通过对比CI指数与临近农田站1992—2010年的土壤墒情观测资料,分区域和发育期订正了玉米发生干旱时的CI指数评判标准。同时结合近50年山西省玉米单产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分区域构建了山西省玉米干旱减产定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玉米不同发育期发生干旱的CI指数评判标准与传统的气象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差异较大。以晋南区为例,玉米播种至出苗期、拔节至抽雄期、乳熟至成熟期发生干旱的CI指数评判标准为≤-1.2,出苗至拔节期为≤-1.3,抽雄至乳熟期为≤-0.9。山西省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累积指数与气象影响产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335(晋北区)、0.6929(晋中区)和0.8041(晋南区);不同区域玉米干旱减产定量评估模型模拟的近50年玉米产量变化与实际气象影响产量通过Pearson相关性显著性检验,能较为准确地评估玉米发生干旱时的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气象干旱 玉米产量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指数的宁夏干旱致灾因子特征指标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红英 张晓煜 +2 位作者 王静 郑广芬 王素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95-1001,共7页
基于1981 2010年宁夏23个气象站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从干旱发生日数、干旱范围、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等方面对宁夏干旱致灾因子特征指标进行了分析,并作了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近30年宁夏干旱发... 基于1981 2010年宁夏23个气象站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从干旱发生日数、干旱范围、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等方面对宁夏干旱致灾因子特征指标进行了分析,并作了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近30年宁夏干旱发生日数、发生范围、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呈从南到北不断增加的趋势,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最大为0.94,最小在0.1以下,南部大部分地区普遍处于干旱致灾因子低危险区,北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致灾因子高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干旱致灾因子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修正及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 被引量:77
13
作者 赵海燕 高歌 +1 位作者 张培群 延晓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8-705,共8页
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在用加权降水量(W_(AP))改进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基础上,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_C)进行了修正,定义为I_(CW)。通过对比指数修正前后在干旱频率、年干旱强度和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以及与同期土壤湿度相关性的差... 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在用加权降水量(W_(AP))改进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基础上,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_C)进行了修正,定义为I_(CW)。通过对比指数修正前后在干旱频率、年干旱强度和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以及与同期土壤湿度相关性的差异,分析了I_(CW)在修正后的改进效果及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修正前后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多年干旱频率和年干旱强度两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I_(CW)减少了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现象,且与同期土壤湿度有更好的相关性,即I_(CW)比I_C更加接近实际干旱的演变规律,I_(CW)比I_C更适合在西南地区实时干旱监测业务中使用。然而,由于该研究未对I_C中的相对湿润度指数进行修正,而相对湿润度指数的突变同样可以导致不连续加重的出现,因此,I_(CW)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连续加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_C 加权降水量W_(AP)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洞庭湖流域干旱时空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薛联青 张竞楠 +2 位作者 刘晓群 宋佳佳 邢宝龙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运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根据洞庭湖流域19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实测气象资料,运用小波理论分析洞庭湖流域发生的干旱时间差异,并对洞庭湖流域的干旱特征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格局上,洞庭湖流域发生90%以上范围的干... 运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根据洞庭湖流域19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实测气象资料,运用小波理论分析洞庭湖流域发生的干旱时间差异,并对洞庭湖流域的干旱特征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格局上,洞庭湖流域发生90%以上范围的干旱周期四季依次为:春季16a,夏季13 a,秋季9 a,冬季16 a;在空间格局上,洞庭湖流域干旱发生程度整体上是以衡阳、邵阳,芷江、通道以西,石门、南县以北三个地区为中心向其四周递减;从季节尺度来看,整体上秋季干旱最为严重,冬季次之,春季干旱最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洞庭湖流域 干旱特征 时空格局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指数的河南省近40a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59
15
作者 李树岩 刘荣花 +1 位作者 师丽魁 马志红 《干旱气象》 2009年第2期97-102,共6页
基于河南省113个气象站1970-2007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对河南省近40a的干旱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计算了历史逐日的C I指数,统计近4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统计了河南省历年各地区干旱... 基于河南省113个气象站1970-2007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对河南省近40a的干旱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计算了历史逐日的C I指数,统计近4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统计了河南省历年各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覆盖范围,分析了干旱发生范围的年际变化和不同强度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伏旱发生频率最高为63.6%,冬季干旱发生频率最低为48.8%,春旱和秋旱发生频率相近,分别为55.4%和56.9%;全省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春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9 a,冬季最少只有5 a;春季豫北各等级干旱发生天数均较高,夏季和秋季全省易发生大范围轻旱,重旱发生较少,冬季轻旱和中旱呈显著的纬向分布,南少北多,和降水的分布有较好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 干旱特征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指数在四川省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潘妮 卫仁娟 +2 位作者 詹存 梁川 徐正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78,共8页
干旱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四川省的农业发展,为合理分析四川省干旱情况,干旱指数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四川省39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3年的气象资料,分别计算1961年、1994年、2006年和2009年-2010年各站点相对湿润指数M、气象干旱综合... 干旱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四川省的农业发展,为合理分析四川省干旱情况,干旱指数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四川省39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3年的气象资料,分别计算1961年、1994年、2006年和2009年-2010年各站点相对湿润指数M、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利用Arcgis反距离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并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记录的四川省典型年干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评价四种干旱指数在四川省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对于1961年夏旱,M指数和CI指数均表现出无旱或轻旱,SPI指数结果较实际情况偏小,SPEI指数监测出了干旱的重灾区,效果在四个干旱指标中最好;1994年夏伏旱,M指数监测结果偏小;CI指数出现了空报,对川东地区和川西高原的监测结果偏小,SPEI指数在达县、巴中一带结果偏小,而SPI指数在成都、绵阳一带的结果偏小。2006年伏旱,M指数监测结果偏小;CI指数比M指数效果稍好,但结果仍然偏小;SPI指数和SPEI指数监测出的干旱特征与实际一致;2009年-2010年的冬春连旱,SPEI指数效果最好,M指数次之,SPI指数效果最差。SPEI指数最能反映四川省典型干旱年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干旱 相对湿润指数M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32
17
作者 梅梅 高歌 +3 位作者 李莹 王国复 代潭龙 陈逸骁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0,共9页
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特征显著,给水资源、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等带来重大影响。基于1961~2022年长江流域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分析了长江流域极端高温、干旱以及高... 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特征显著,给水资源、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等带来重大影响。基于1961~2022年长江流域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分析了长江流域极端高温、干旱以及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长期趋势和相互关系,给出了基于频次、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面积的综合危险性指数评估结果。研究表明:(1)四川盆地东部和长江中下游干流沿线及以南地区是2022年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相对影响最大的地区,同时上述地区也是高温干旱复合风险增加趋势显著的地区。(2)在局地复合事件持续时间增加以及上游复合事件风险增大的叠加作用影响下,长江中下游干流周边水文干旱风险可能增加。(3)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复合极端事件将变得更为极端,特别在四川盆地东部和长江流域东南部最为显著;高温事件增加是复合事件增加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干旱事件与高温关联;长江上、中游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高温事件强度对复合事件强度起主要贡献的年份明显增多。(4)从综合危险性来看,长江全流域强高温事件并发的年份较多,而严重干旱常在上、中、下游中的两个区域内发展演变;21世纪以来,6~10月发生高危险性高温干旱复合事件且影响范围覆盖长江全流域的有2006,2013,2019年和2022年。研究成果可为认识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规律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 综合风险评估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指数的2008年河南省麦播后气象干旱演变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树岩 马志红 师丽魁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年第1期59-62,共4页
针对2008年麦播后至2009年1月河南全省范围的大面积干旱,引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进行2008年麦播以来的气象干旱演变分析。根据河南省113个气象站1951-2008年的气象资料及65个自动气象站2009年1月份气象资料,从气象干旱的角度分析了不同... 针对2008年麦播后至2009年1月河南全省范围的大面积干旱,引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进行2008年麦播以来的气象干旱演变分析。根据河南省113个气象站1951-2008年的气象资料及65个自动气象站2009年1月份气象资料,从气象干旱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等级干旱的发生发展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抗旱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综合指数 抗旱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海南岛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亚杰 陈升孛 +1 位作者 吴胜安 邢彩盈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41-50,共10页
基于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7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改进前后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海南地区的适用性,统计了各地区年、季干旱发生频率、日数、强度和覆盖范围,分析了海南岛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Inew指... 基于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7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改进前后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海南地区的适用性,统计了各地区年、季干旱发生频率、日数、强度和覆盖范围,分析了海南岛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Inew指数在不同地区3次典型干旱过程的监测中,显著减少了不连续旱情加重现象;海南岛各市县年干旱发生频率在47%~74%之间,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年干旱日数在56~104 d之间,呈西南部沿海多、中部少的分布特征;年干旱强度在-209~-123之间,呈现西南部沿海强、中东部弱的分布特征.季节干旱发生频率、日数、强度均为春季最严重,冬季次之,夏、秋季较弱.全年发生大范围干旱的年份有9年,1969、1977、1979和2004年干旱覆盖范围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干旱特征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谢辉 张超 姚佳林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5-91,104,共8页
利用河南省1973—2012年的日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逐日计算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C,通过统计各季节的干旱发生频率、强度、天数分析河南省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随季节的演变和年际、年代际变化,同时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干旱时空分布规律和... 利用河南省1973—2012年的日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逐日计算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C,通过统计各季节的干旱发生频率、强度、天数分析河南省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随季节的演变和年际、年代际变化,同时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干旱时空分布规律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干旱具有显著的向北增多的分布特征,无论干旱的发生频率、持续天数还是强度都是北部地区大于南部地区,安阳、新乡是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从干旱发生的季节性来看,易发生全省性春、秋旱,发生频率均在75%以上.从干旱的多年平均发生天数来看,春、夏和秋季易发生大范围轻旱,大部分地区的干旱天数在15d以上;大范围的重旱、特旱不易发生.从趋势分析来看,春、秋旱呈增加趋势,夏、冬旱呈减少趋势.在所统计的年份中,1978,1988,1995,1997和2001年是干旱最严重的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C 时空分布 趋势分析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