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gular Effects on F+ Etching SiC: MD Study
1
作者 CHEN Xu TIAN Shuping +5 位作者 HE Pingni ZHAO Chengli SUN Weizhong ZHANG Junyuan CHEN Feng GOU Fujun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1102-1105,共4页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F+ continuously bombarding SiC surfaces with energies of 100 eV at different incident angles at 300 K. The sim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ady-st...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F+ continuously bombarding SiC surfaces with energies of 100 eV at different incident angles at 300 K. The sim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ady-state uptake of F atoms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incident angle. With the steady-state etching established, a Si-C-F reactive layer is formed. It is found that the etching yield of Si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C. In the F-containing reaction layer, the SiF species is dominant with incident angles less than 30°. For all incident angles, the CF species is dominant over CF2 and CF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ynamics methods plasma etching s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基底覆多层石墨烯力学强化性能分子动力学模拟
2
作者 陈晶晶 赵洪坡 +2 位作者 王葵 占慧敏 罗泽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2-382,共11页
微机电系统半导体SiC器件覆多层石墨烯的力学强化性能与塑性变形微观研究,将对提升该器件耐久性服役寿命期和强韧化机制理解起到显著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法探讨了石墨烯堆垛类型(AA和AB堆垛)和极端使役温度对其接触力学性能(... 微机电系统半导体SiC器件覆多层石墨烯的力学强化性能与塑性变形微观研究,将对提升该器件耐久性服役寿命期和强韧化机制理解起到显著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法探讨了石墨烯堆垛类型(AA和AB堆垛)和极端使役温度对其接触力学性能(最大承载荷、硬度、杨氏模量、接触刚度)、微结构演化、接触质量、褶皱形貌、位错总长的影响,解释了SiC基底覆多层石墨烯力学强化的原子尺度机制.研究发现:相同使役温度下,随覆石墨烯层数增加,SiC基底微结构的棱柱形位错环演化中越早发生脆断;石墨烯AB堆垛在最大压深时的C-C键断裂会导致石墨烯优异面内弹性变形丧失,以致其最大承载性呈现断崖式下降.研究表明:SiC基底覆三层石墨烯的力学强化性能是纯SiC的2倍,该强化效应不受石墨烯堆垛类型影响,其力学强化机制主要源于多层石墨烯受载加大会引起石墨烯面内褶皱增大,从而增大界面接触刚度,触发界面接触质量减小所致.使役温度升高,会激发原子振动频率增大,诱导界面接触原子数增多,以致界面接触质量增大,而界面接触刚度随之减弱,最终引起SiC基底覆多层石墨烯力学性能随温度升高呈近似直线下降.此外,SiC基底的亚表层应力集中会诱导基底内的微结构产生滑移与演变;基底覆石墨烯层数增加可有效减小基底亚表层的应力集中分布程度,从而对基底起抗载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多层石墨烯 力学强化 分子动力学 接触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样品温度对F刻蚀SiC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宁建平 秦尤敏 +2 位作者 吕晓丹 A.Bogaerts 苟富君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在低能F原子刻蚀SiC表面过程中样品温度对刻蚀的影响。由模拟结果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F在样品表面的沉积量和散射量均呈下降趋势,而发生溅射的F的量和与样品作用生成挥发物质的F的量逐渐增加。Si的刻蚀量...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在低能F原子刻蚀SiC表面过程中样品温度对刻蚀的影响。由模拟结果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F在样品表面的沉积量和散射量均呈下降趋势,而发生溅射的F的量和与样品作用生成挥发物质的F的量逐渐增加。Si的刻蚀量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样品中Si原子的刻蚀主要是通过生成SiF4得以实现的,C原子的刻蚀主要是通过生成CFx(x=1~3)等挥发性物质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刻蚀 样品温度 s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样品温度对SiF_3^+与SiC表面相互作用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4
作者 贺平逆 吕晓丹 +1 位作者 赵成利 苟富均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45-950,共6页
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样品温度对入射能量150 eV、45°入射的SiF_3^+与SiC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影响。模拟中使用Graves等开发的用于Si-F-C体系的Tersoff-Brenner势能函数。模拟结果显示,所有温度下入射SiF_3^+与SiC表面相互作... 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样品温度对入射能量150 eV、45°入射的SiF_3^+与SiC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影响。模拟中使用Graves等开发的用于Si-F-C体系的Tersoff-Brenner势能函数。模拟结果显示,所有温度下入射SiF_3^+与SiC表面相互作用后全部发生分解,绝大多数分解产物沉积于SiC表面。随Si和F在表面的沉积,SiC表面形成Si_xF_yC_z反应层。在温度300、500、700、900 K时,SiC中Si的刻蚀率分别为0.061、0.080、0.085、0.104,C的刻蚀率分别为0.019、0.030、0.034、0.039。SiC中Si比C更易被刻蚀,这和实验结果一致。主要含Si刻蚀产物为SiF_2,含C刻蚀产物为Si_xF_yC_z。主要的刻蚀机制为化学增强的物理溅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SiF3^+刻蚀sic 分子动力学模拟 sic ME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不同入射角度的SiF_3^+对SiC表面的作用
5
作者 贺平逆 吕晓丹 +1 位作者 赵成利 苟富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4-149,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300K入射能量150eV时,以不同角度(5°、30°、60°和75°)入射的SiF3+与SiC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模拟中使用了用于Si-F-C体系的Tersoff-Brenner势能函数。模拟结果显示,入射SiF3+与SiC表...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300K入射能量150eV时,以不同角度(5°、30°、60°和75°)入射的SiF3+与SiC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模拟中使用了用于Si-F-C体系的Tersoff-Brenner势能函数。模拟结果显示,入射SiF3+与SiC表面相互作用后会分解,分解率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而减小。分解产物除少量散射外,大部分会沉积在SiC表面,Si和F在SiC表面的平均饱和沉积量随入射角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SiF3+不断轰击SiC表面,SiC表面会形成Si-F-C反应层,且反应层厚度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而减少。同时发现SiC中的Si原子较C原子更容易被刻蚀,与实验结果一致。当刻蚀达到稳定,入射角度为5°、30°、60°和75°时,C的刻蚀率分别约为0.026、0.038、0.018、0.005,Si的刻蚀率分别约为0.043、0.051、0.043和0.023。各入射角度下,产物分子种类主要为F、SiF和SiF2。F和SiF产物量随入射角度增加而增加,而SiF2产量随入射角度增加而减少。在入射角度等于5°和30°时,SixFyCz是主要的含C产物;而在入射角度等于60°和75°时,CF是主要的含C产物。在入射角度等于5°和30°时,SiF2是主要的含Si产物;在入射角度等于60°和75°时,SiF是主要的含Si产物。刻蚀主要通过化学增强的物理溅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SiF3+刻蚀sic 分子动力学模拟 s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SiC陶瓷材料增韧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
6
作者 成琴 吴恒安 +1 位作者 王宇 王秀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67-1272,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了纳晶β-SiC材料在不同晶粒尺寸和应变率下的力学行为以及β-SiC纳米多层复合结构的增韧特性.模拟中分别采用Nosé-Hoover方法和Berendsen方法控制温度和压力,采用Tersoff多体原子势函数描述β-SiC中碳、硅原子...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了纳晶β-SiC材料在不同晶粒尺寸和应变率下的力学行为以及β-SiC纳米多层复合结构的增韧特性.模拟中分别采用Nosé-Hoover方法和Berendsen方法控制温度和压力,采用Tersoff多体原子势函数描述β-SiC中碳、硅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低应变率条件下,小晶粒的纳晶β-SiC的主要破坏方式为晶粒破裂成非晶团簇,非晶团簇和晶界的相互作用提高了纳晶的延展性;而大晶粒的纳晶β-SiC以晶界断裂为主,表现为脆性破坏.在高应变率条件下,不同晶粒尺寸的纳晶β-SiC均能表现出延展性.对于非晶夹层复合结构,厚度较小的纳米非晶层能有效地提高复合结构的屈服应变,并出现类似于塑性流动的性质,有利于增强材料的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晶β-sic陶瓷材料 增韧机制 分子动力学 应变率效应 非晶夹层复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tridation-Etch of Silicon Oxide in Fluorocarbon/Nitrogen Plasma:A Computational Study
7
作者 Du Zhang Yu-Hao Tsai +1 位作者 Hojin Kim Mingmei Wang 《Journal of Micro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2019年第1期19-26,共8页
The continually increasing number of silicon oxide(SiO2)and nitride(Si3N4)layers in 3D-NAND offers both motivations and challenges for developing all-in-one plasma etch solutions for etching SiO2 and Si3N4 at a select... The continually increasing number of silicon oxide(SiO2)and nitride(Si3N4)layers in 3D-NAND offers both motivations and challenges for developing all-in-one plasma etch solutions for etching SiO2 and Si3N4 at a selectivity near unity while maintaining a high etch rate.This is essential for a simultaneous etch landing of all holes that differ in their respective SiO2 and Si3N4 layer numbers and dummy SiO2 thickness,and for a quick wafer turnover.Surface modification may be employed to make the SiO2 and Si3N4 layers closer in composition,either by converting Si3N4 to oxynitride(SiOxNy)[J.Micro.Manuf.1,20180102(2018)],or by converting SiO2 to SiOxNy,presented in this paper.We computationally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a nitridation-etch process for SiO2 in fluorocarbon/nitrogen-based plasma with molecular dynamics(MD)and quantum chemistry(QC)simulations.First,the nitridation via ion implantation is observed with MD,which replaces surface oxygen by nitrogen.Second,the reactions involving oxygen and silicon volatilization are energetically favorable per QC calculations.Finally,both MD and QC simulations indicate a synergy between fluorine and nitrogen etchants by enhancing each other’s reactivity with the SiO2 surface.These atomistic surface reaction mechanisms will offer insigh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obust engineering solutions for 3D-NAND fabr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NAND oxide NITRIDE OXYNITRIDE plasma ETCH molecular dynamics quantum chemist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等离子体带电颗粒的稳态分布特性研究
8
作者 陈琦 严聪聪 汪友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1期93-96,共4页
开展复杂等离子体中带电尘埃颗粒运动的动力学性质研究,对于揭示带电粒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的行为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相互作用势情况下,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获得初始温度和浓度对复杂等离子体中带电颗粒的稳态位形分布的影响.数值模... 开展复杂等离子体中带电尘埃颗粒运动的动力学性质研究,对于揭示带电粒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的行为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相互作用势情况下,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获得初始温度和浓度对复杂等离子体中带电颗粒的稳态位形分布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带电颗粒的初始浓度对其稳态的位形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浓度下的位形特征,对系统的静态结构因子进行了讨论,更详细地反映出各种位形呈现的相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等离子体 分子动力学方法 静态结构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辐照对碳化硅裂纹扩展过程的影响
9
作者 涂睿 李盈盈 +4 位作者 孔淑妍 鲁仰辉 白亚奎 孙晨 曹鑫源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0-717,共8页
采用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的LAMMPS(large-scale atomic/molecular massively parallel simulator)软件模拟了辐照对3C-SiC裂纹扩展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C结构的碳化硅受到辐照后断裂形式仍为脆性断裂。随着级联叠加次数的增加,含[0... 采用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的LAMMPS(large-scale atomic/molecular massively parallel simulator)软件模拟了辐照对3C-SiC裂纹扩展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C结构的碳化硅受到辐照后断裂形式仍为脆性断裂。随着级联叠加次数的增加,含[001](010)裂纹的碳化硅的拉伸强度出现较大幅度涨落,而延伸量在涨落过程中呈逐渐增加趋势;含有[11-2](111)裂纹的碳化硅的拉伸强度在涨落中逐渐下降,而延伸率却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照模拟 分子动力学方法 裂纹扩展 碳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原子与SiC(100)表面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0
作者 贺平逆 吕晓丹 +3 位作者 赵成利 宁建平 秦尤敏 苟富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74-479,共6页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F原子(能量在0.5—15eV之间)与表面温度为300K的SiC(100)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考察了不同能量下稳定含F反应层的形成过程和沉积、刻蚀过程的关系以及稳定含F反应层对刻蚀的影响.揭示了低能F原子刻蚀SiC...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F原子(能量在0.5—15eV之间)与表面温度为300K的SiC(100)表面的相互作用过程.考察了不同能量下稳定含F反应层的形成过程和沉积、刻蚀过程的关系以及稳定含F反应层对刻蚀的影响.揭示了低能F原子刻蚀SiC的微观动力学过程.模拟结果表明伴随着入射F原子在表面的沉积量达到饱和,SiC表面将形成一个稳定的含F反应层.在入射能量小于6eV时,反应层主要成分为SiF3,最表层为Si-F层.入射能量大于6eV时,反应层主要成分为SiF.但是由于最表层Si的刻蚀导致表层为C-F层.这个C-F层的形成将阻缓硅的进一步刻蚀.在入射能量小于6eV时,F极难对SiC进行刻蚀.在入射能量达到15eV时,开始出现C的刻蚀.刻蚀率随入射能量增加而增加,主要的刻蚀产物为SiF4,表明Si的刻蚀主要通过化学刻蚀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刻蚀 能量 sic
原文传递
样品温度对CF_3^+与Si表面相互作用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1
作者 宁建平 吕晓丹 +4 位作者 赵成利 秦尤敏 贺平逆 A.Bogaerts 苟富君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225-7231,共7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CFx层对CF3+刻蚀Si表面过程的影响.由模拟数据可知,温度对C和F的沉积有显著的影响;通过提高样品的温度,物理刻蚀得到了加强,而化学刻蚀被减弱.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Si的刻蚀率相应增加.刻蚀产物...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CFx层对CF3+刻蚀Si表面过程的影响.由模拟数据可知,温度对C和F的沉积有显著的影响;通过提高样品的温度,物理刻蚀得到了加强,而化学刻蚀被减弱.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Si的刻蚀率相应增加.刻蚀产物中的SiF,SiF2的量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SiF3的量与基体温度没有直接的关系.Si刻蚀率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SiF,SiF2从表面脱离的量得以实现的.通过比较发现CF3+在Si表面的沉积对后续的刻蚀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大大增加了Si的刻蚀率,减弱了Si的化学刻蚀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等离子体 刻蚀 样品温度
原文传递
低能氢粒子沿不同角度轰击钨(001)表面的反射概率及入射深度分布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龙婷 孙继忠 +2 位作者 黄艳 刘升光 王德真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401-407,共7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低能(0.5—50.0 eV)氢粒子与钨表面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发现,当氢粒子垂直入射,能量为0.5—20.0 eV时,粒子滞留在钨内部的概率急速增加,在整个模拟能量区间内,发生反射过程的概率逐渐减少,但反射过程始...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低能(0.5—50.0 eV)氢粒子与钨表面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发现,当氢粒子垂直入射,能量为0.5—20.0 eV时,粒子滞留在钨内部的概率急速增加,在整个模拟能量区间内,发生反射过程的概率逐渐减少,但反射过程始终占主导.改变粒子的入射角度,在某些能量范围内滞留概率虽有所增加,但氢原子被反射现象仍然占主导.通过进一步观察低能氢粒子在钨块内的入射深度和能量变化,计算出其在钨块中的能量沉积分布.这些结果对理解聚变反应中钨材料的选用优势以及氢或氢同位素滞留有重大意义.此外,在所研究的能量范围内,分子动力学方法的模拟结果与以二体理论为基础的TRIM程序的模拟结果之间有明显差异,说明传统的二体碰撞理论不能很好地描述低能碰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等离子体材料 分子动力学方法
原文传递
载能氢原子与石墨(001)面碰撞过程中的能量传递行为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13
作者 张治海 孙继忠 +1 位作者 刘升光 王德真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4-469,共6页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单一载能氢原子与石墨碰撞时氢原子被石墨反射、吸附和石墨被氢原子穿透的发生系数以及碰撞中的能量传递机理.研究发现:与单层石墨相比,多层石墨之间的长程相互作用增加了氢原子发生反射的能量范围,尤其当...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单一载能氢原子与石墨碰撞时氢原子被石墨反射、吸附和石墨被氢原子穿透的发生系数以及碰撞中的能量传递机理.研究发现:与单层石墨相比,多层石墨之间的长程相互作用增加了氢原子发生反射的能量范围,尤其当入射能量大于20.0 eV时,对反射过程的影响很明显;当氢原子的入射能量大于25.0 eV时,有一定的概率穿透四层石墨;当氢原子入射能量高于28.0 eV时,载能氢原子的能量传递给第二层石墨烯的比传递给第一层石墨烯的多.这些结果对理解聚变反应中,碳基材料的化学腐蚀及氚滞留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等离子体材料 分子动力学方法 石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