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对铜离子(Ⅱ)和双酚A的协同吸附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燕 王国旺 王宁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16-824,共9页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十二烷基苯磺酸根(DBS-)和柠檬酸根(Cit3-)复合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简写为DBS-Cit-LDHs。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比表面积测定以及元素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DBS-和Cit3...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十二烷基苯磺酸根(DBS-)和柠檬酸根(Cit3-)复合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简写为DBS-Cit-LDHs。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比表面积测定以及元素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DBS-和Cit3-已柱撑进入LDHs层间。研究了DBS-Cit-LDHs对水中重金属离子Cu2+和有机污染物双酚A(BPA)的协同吸附性能。吸附实验结果表明,DBS-Cit-LDHs能同时高效去除Cu2+和BPA:对Cu2+的强吸附能力缘于DBS-Cit-LDHs层间Cit3-与Cu2+形成了稳定配合物;对BPA的强吸附能力缘于分配作用,且吸附能力与样品比表面积无关。DBS-Cit-LDHs对Cu2+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别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式;对BPA的吸附分别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Linear等温式。二者吸附过程的ΔGo和ΔHo均为负值,表明吸附为自发放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氢氧化物 十二烷基苯磺酸根 柠檬酸根 协同吸附 铜离子() 双酚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丙氨酸螯合铜(Ⅱ)的合成研究及表征
2
作者 杨启超 余晓 +1 位作者 行文茹 崔静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2期48-50,共3页
以L-丙氨酸、新制氢氧化铜粉末为原料,合成了L-丙氨酸螯合铜。运用正交实验法获得了最佳反应条件,L-丙氨酸和氢氧化铜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混合物在75℃下,pH=6.0的环境中,反应3 h可以得到产率为69.3%的产物。并用EDTA滴定法测定络合物... 以L-丙氨酸、新制氢氧化铜粉末为原料,合成了L-丙氨酸螯合铜。运用正交实验法获得了最佳反应条件,L-丙氨酸和氢氧化铜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混合物在75℃下,pH=6.0的环境中,反应3 h可以得到产率为69.3%的产物。并用EDTA滴定法测定络合物中铜元素的含量,用化学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对其进行结构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丙氨酸 氢氧化铜 L-丙氨酸螯合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structures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a series of polynuclear copper(Ⅱ)-lanthanide(Ⅲ) complexes assembled with carboxylate and hydroxide ligands
3
作者 陈小明 杨洋溢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5期664-672,共9页
Heterometallic copper(Ⅱ)-lanthanide(Ⅲ) complexes have been made with a variety of exclusively O-donor ligands including betaines (zwitterionic carboxylates) and chloroac-etate,which are dinuclear CuLn,tetranuclear C... Heterometallic copper(Ⅱ)-lanthanide(Ⅲ) complexes have been made with a variety of exclusively O-donor ligands including betaines (zwitterionic carboxylates) and chloroac-etate,which are dinuclear CuLn,tetranuclear Cu2Ln2,pen-tanuclear Cu2Ln2,and octadecanuclear Cu12Ln6 complexes.Hie results show that subtle changes in both the carboxylates and acidity of the reaction solution can cause drastic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s of the products.Magnetic studies exhibit that shielding of the Ln3+ 4f electrons by the outer shell electrons is very effective to preclude significant coupl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n3+ 4f electrons and Cu2+ 3d electrons in either a mono-atomic hydroxide-bridged,or a carboxylate-bridged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lanthanide(Ⅲ) complex carboxylate hydroxide crystal structure magnetic properties
全文增补中
纳米氢氧化铜催化合成含氢三乙氧基硅烷 被引量:6
4
作者 胡文斌 崔英德 +2 位作者 廖列文 李凝 李凤仪 《桂林工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2-105,共4页
对合成含氢三烷氧基硅烷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适合于直接合成含氢三乙氧基硅烷的纳米氢氧化铜催化剂,其粒径为18nm,比表面积29.5m^2/g,晶型为简单四方型,应用该催化剂在溶剂中以硅粉与气态醇反应合成含... 对合成含氢三烷氧基硅烷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适合于直接合成含氢三乙氧基硅烷的纳米氢氧化铜催化剂,其粒径为18nm,比表面积29.5m^2/g,晶型为简单四方型,应用该催化剂在溶剂中以硅粉与气态醇反应合成含氢三乙氧基硅烷.结果表明,以YD-325为溶剂,反应温度为483K,催化剂用量为5.2%,硅粉粒度为45~63μm,含氢三乙氧基硅烷的选择性为98.9%,硅粉的转化率接近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氢氧化铜 合成 催化剂 三烷氧基硅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氢氧化铜一步合成三乙氧基硅烷 被引量:3
5
作者 胡文斌 李凤仪 +1 位作者 崔英德 廖列文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154,共4页
对反应所用的国产硅粉进行了处理,发现处理后硅粉性能的较大变化。合成了纳米氢氧化铜催化剂并用于合成含氢三乙氧基硅烷(HSi(OC2H5)3),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与市售的分析纯进行了比较,发现对于这类反应可能是由于结构性能影响催化剂的... 对反应所用的国产硅粉进行了处理,发现处理后硅粉性能的较大变化。合成了纳米氢氧化铜催化剂并用于合成含氢三乙氧基硅烷(HSi(OC2H5)3),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与市售的分析纯进行了比较,发现对于这类反应可能是由于结构性能影响催化剂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氢氧化铜 一步合成 三乙氧基硅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羟基苯甲酸铜纳米催化剂的制备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裕 刘有智 郭雨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681-1682,1688,共3页
以二羟基苯甲酸和硫酸铜为原料通过反应沉淀法制备纳米二羟基苯甲酸铜催化剂。采用TEM、XRD、TG、IR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溶剂洗涤影响最终粒子形状,乙醇溶剂洗涤处理得到二羟基苯甲酸铜球形粒子,平均粒径20... 以二羟基苯甲酸和硫酸铜为原料通过反应沉淀法制备纳米二羟基苯甲酸铜催化剂。采用TEM、XRD、TG、IR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溶剂洗涤影响最终粒子形状,乙醇溶剂洗涤处理得到二羟基苯甲酸铜球形粒子,平均粒径20~25nm。纯水处理后得到二羟基苯甲酸铜片状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羟基苯甲酸铜 反应沉淀法 纳米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掺杂非晶纳米氢氧化镍电极材料的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长久 王慧景 陆莉君 《纳米科技》 2006年第5期42-46,共5页
以柠檬酸三钠为络合剂,采用络合反应快速冷冻共沉淀法制备出铜掺杂氢氧化镍超细粉体样品材料,采用XRD、SEM、TEM、TG—DSC、Raman和红外对其进行表征,同时将其作为正极活性材料组装成MH—Ni电池,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充放电结果表... 以柠檬酸三钠为络合剂,采用络合反应快速冷冻共沉淀法制备出铜掺杂氢氧化镍超细粉体样品材料,采用XRD、SEM、TEM、TG—DSC、Raman和红外对其进行表征,同时将其作为正极活性材料组装成MH—Ni电池,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充放电结果表明,样品电极具有较好的循环特性.当Cu的掺杂量为5%时,合活性物质80%的样品电极在恒流80mA/g下充电6h,40mA/g放电,终止电压为1.0V时.放电电压稳定于1.260V的时间较长,开路电位为1.462V,放电比容量可达362.976mAh/g,表现出其较高的电化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反应冷冻共沉淀法 铜掺杂 纳米氢氧化镍 非晶相 电化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铝双金属氢氧化物对Cu^(2+)的吸附
8
作者 王孝华 李传强 +2 位作者 汤琪 牟元华 张燕宇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03-907,共5页
为研究镁铝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s)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采用了共沉淀的方法合成了镁铝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s),并利用镁铝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s)对铜离子进行吸附,同时考察了溶液p 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溶液初始浓度... 为研究镁铝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s)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采用了共沉淀的方法合成了镁铝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s),并利用镁铝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s)对铜离子进行吸附,同时考察了溶液p 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溶液初始浓度对铜离子吸附率的影响,并利用XRD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常温时,当溶液pH为9、吸附时间为160 min、吸附剂用量为4 g、溶液初始浓度为25 mmol/L的条件下,MgAl-LDHs对铜离子的吸附率达到最大值为90.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双金属氢氧化物 铜离子() 吸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氢氧化钠改性竹炭对水溶液中铜离子的吸附 被引量:6
9
作者 吴真 梁霞 +2 位作者 杨连珍 王吟 王学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24-430,共7页
以竹炭为原料,NaOH为改性药剂,采用微波辅助加热的方法对竹炭进行改性,并利用SEM、EDAX、BET、FTIR、pHzpc和Boehm滴定等方法对改性前后的竹炭进行表征.考察了溶液pH、吸附时间、温度和离子强度等对改性竹炭吸附Cu2+的影响.结果表明微... 以竹炭为原料,NaOH为改性药剂,采用微波辅助加热的方法对竹炭进行改性,并利用SEM、EDAX、BET、FTIR、pHzpc和Boehm滴定等方法对改性前后的竹炭进行表征.考察了溶液pH、吸附时间、温度和离子强度等对改性竹炭吸附Cu2+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辅助NaOH改性提高了竹炭的比表面积,增加了其表面含氧官能团和总碱基的数量;改性竹炭吸附Cu2+的最佳pH值约为5,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比Freundlich方程更适合描述Cu2+在改性竹炭上的吸附行为,吸附为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氢氧化钠 改性竹炭 铜离子 吸附
原文传递
多种形貌和晶型8-羟基喹啉铜微纳米材料的简易合成 被引量:1
10
作者 尹志刚 王炳喜 陈桂花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765-1770,共6页
以8-羟基喹啉和乙酸铜为主要原料,通过简单调控醇水介质和熟化时间,液相沉淀法快速合成出大量不同形貌和晶型的8-羟基喹啉铜微纳米材料.采用SEM,XRD,UV-Vis,FT-IR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8-羟基喹啉盐酸水溶液与乙酸铜水溶液反应,合... 以8-羟基喹啉和乙酸铜为主要原料,通过简单调控醇水介质和熟化时间,液相沉淀法快速合成出大量不同形貌和晶型的8-羟基喹啉铜微纳米材料.采用SEM,XRD,UV-Vis,FT-IR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8-羟基喹啉盐酸水溶液与乙酸铜水溶液反应,合成了直径40~130nm的棒状α型二水合8-羟基喹啉铜沉淀物.以8-羟基喹啉乙醇溶液与乙酸铜乙醇溶液反应,获得了厚度约300nm的三维(3D)板条束状α型无水8-羟基喹啉铜微纳米结构.若采用8-羟基喹啉乙醇溶液与乙酸铜的乙醇/水溶液反应,当体系醇/水体积比为3∶1时,随着熟化时间的延长,产物由亚稳的α型和γ型晶相向稳定的β型晶相转变,形貌从胡须束状/菱片状混合结构转变为纳米棒状/菱片状混合结构,50min熟化后最终形成菱片状β型二水合8-羟基喹啉铜及其四角星形自组装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铜 结晶 形貌 微纳米
原文传递
A new method for preparing ultrafine powders-- Precipitation transformation method
11
作者 周根陶 刘双怀 郑永飞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6年第9期736-739,共4页
The particle sizes of ultrafine powders are between cluster and fine powders, with theparticle diameters generally in the range of 1--100nm. When compared with commonmaterials consisting of bigger particles, materials... The particle sizes of ultrafine powders are between cluster and fine powders, with theparticle diameters generally in the range of 1--100nm. When compared with commonmaterials consisting of bigger particles, materials consisting of nanometer-size particleshave many special properties. These include small-sized effect, surface and inte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transformation method ULTRAFINE powders copper () OXIDE NICKEL hydroxide NICKEL oxid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