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nalyses of the Tilt Tides and the Loading Effect of Ocean Tides on the Tilt Tides
1
作者 黄祖珂 陈宗镛 陈德福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3年第6期759-768,共10页
Using tidal potential solar thermal-radiating energy current and the nonlinear effect of the gravity tide as the input function, moreover, considering the ocean tidal species as the input function of the loading effec... Using tidal potential solar thermal-radiating energy current and the nonlinear effect of the gravity tide as the input function, moreover, considering the ocean tidal species as the input function of the loading effect of ocean tide, we make the lumped response analysis of the observational tilt tide in one year. The tilt gravitational tide, the load tide, the radiational tide and the nonlinear tide with the same frequeny are separated off. It is shown that the load tide and the gravitational tide are the same quantity grade, the load tide may spread into inland far away; the solar thermal-radiation has an effect on the tilt tide; there is a little nonlinear tide in the tilt tide, but the nonlinear tide of the ocean tide has the stronger loading effect on the tilt tide than the nonlinear tide brought about by the gravitational tide itself; the lag interval, △τ=41 (h), is the best value in the response analysis. In addition, the harmonic analyses of the tilt tide and the separated tilt tides are made respectively by using j.v model, and their ellipse factors are calcul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T TIDE response analysis loading effect of ocean TIDE radiational tide.
原文传递
典型铆接连接部位涂层热带海洋大气环境效应研究
2
作者 刘丽红 王荣祥 +2 位作者 张博 于宏飞 邓俊豪 《环境技术》 2024年第7期56-60,共5页
通过对典型铆接连接部位涂层防护试样开展模拟工况热带海洋大气暴露试验,研究施加疲劳载荷和未加载试样的热带海洋环境效应,对比分析铆接连接试样不同部位涂层耐腐蚀能力变化趋势,探索疲劳应力和环境因素对涂层各部位环境效应及腐蚀行... 通过对典型铆接连接部位涂层防护试样开展模拟工况热带海洋大气暴露试验,研究施加疲劳载荷和未加载试样的热带海洋环境效应,对比分析铆接连接试样不同部位涂层耐腐蚀能力变化趋势,探索疲劳应力和环境因素对涂层各部位环境效应及腐蚀行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载荷 海洋大气暴露试验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湾地区海洋负荷潮汐对重力、位移、倾斜和应变固体潮观测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周江存 许厚泽 孙和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1期81-86,共6页
利用最新的由卫星测高数据解算获得的 Csr4 .0全球海潮模型、中国近海海潮资料和标准地球模型负荷格林函数 ,采用积分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台湾地区 10个台站的重力、位移、倾斜和应变固体潮观测中的海潮负荷效应。给出了 4个主要潮波 (O1... 利用最新的由卫星测高数据解算获得的 Csr4 .0全球海潮模型、中国近海海潮资料和标准地球模型负荷格林函数 ,采用积分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台湾地区 10个台站的重力、位移、倾斜和应变固体潮观测中的海潮负荷效应。给出了 4个主要潮波 (O1、K1、M2、S2 )的负荷振幅和相位 ,研究了负荷应变花分布特征 ,构制了台北站的负荷时变特征。数值结果说明 ,台湾地区各台站受海潮影响十分明显 ,因此在实施重力、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潮模型 重力 位移 倾斜 负荷效应 中国 台湾省 应变固体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精密重力潮汐改正模型 被引量:32
4
作者 周江存 徐建桥 孙和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74-1482,共9页
利用理论和实验重力固体潮模型,充分考虑全球海潮和中国近海潮汐的负荷效应,建立了中国大陆的精密重力潮汐改正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固体潮模型会对重力潮汐结果产生相对变化幅度小于0.06%的差异;在沿海地区海潮负荷的影响约为整个... 利用理论和实验重力固体潮模型,充分考虑全球海潮和中国近海潮汐的负荷效应,建立了中国大陆的精密重力潮汐改正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固体潮模型会对重力潮汐结果产生相对变化幅度小于0.06%的差异;在沿海地区海潮负荷的影响约为整个潮汐的4%,而中部地区约为1%,其中中国近海潮汐模型的影响约占整个海潮负荷的1 0%,内插或外推潮波的负荷约占海潮负荷的3%.通过比较实测的重力数据表明,本文给出的重力潮汐改正模型的精度远远优于0.5×10^(-8)m·s^(-2),说明了本文构建的模型的实用性,可为中国大陆高精度重力测量提供有效参考和精密的改正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固体潮模型 海潮负荷效应 中国大陆 重力潮汐改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潮负荷对GPS基线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周江存 孙和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32,共6页
利用由卫星测高数据反演获得的NAO99海潮模型(23个潮波)计算了海潮变化对上海、乌鲁木齐、北京和广州台站GPS定位的影响,研究了海潮负荷对由这些台站组成的4条GPS基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潮负荷对单点定位的影响在沿海地区达到厘米量级,... 利用由卫星测高数据反演获得的NAO99海潮模型(23个潮波)计算了海潮变化对上海、乌鲁木齐、北京和广州台站GPS定位的影响,研究了海潮负荷对由这些台站组成的4条GPS基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潮负荷对单点定位的影响在沿海地区达到厘米量级,对内陆台站的影响小于1 cm;而对基线的影响均小于1 cm,并与基线方位角和台站负荷影响大小密切相关,其相对影响在10-8~10-9量级,这在高精度的GPS基线尤其短基线测量中是必须考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潮负荷 GPS基线 单点定位 影响 量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的重力导纳分析以及对其形成机制的启示
6
作者 陈文文 胡敏章 +2 位作者 张锦昌 林婧雪 张旭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4-103,共10页
本文利用卫星重力数据和海底地形数据对大塔穆火山开展详细的重力导纳分析。结果显示大塔穆火山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是1~3 km,指示火山形成于洋中脊之上,符合低重力异常和洋中脊三联点的构造背景。Airy均衡模型和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推... 本文利用卫星重力数据和海底地形数据对大塔穆火山开展详细的重力导纳分析。结果显示大塔穆火山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是1~3 km,指示火山形成于洋中脊之上,符合低重力异常和洋中脊三联点的构造背景。Airy均衡模型和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推算的大塔穆火山的平均地壳厚度是11~17 km,最厚处拥有一个约30 km的地壳根,与实际地震观测结果基本一致。大塔穆火山的超厚洋壳不同于正常洋中脊,目前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是比较合理的成因模式。研究还发现大塔穆火山底下存在一个质量缺失的低密度区,这个区域可能是残留岩浆房造成的结果,与火山中心的地球化学特征、地震波速异常以及广泛的后期火山活动相吻合。另外,这个低密度区提供浮力支撑火山中心隆起,可能导致火山侧翼因差异性沉降而产生正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洋底高原 海底火山 重力均衡 导纳分析 有效弹性厚度 质量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潮汐海洋负载效应对近海岸IGS测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周伯烨 姜卫平 李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08-1013,共6页
根据均匀分布在全球各大洲的IGS测站信息,选取105个数据质量良好的近海岸测站以及29个内陆测站,利用ECCO发布的海底压力数据计算得到由非潮汐海洋负载引起的IGS测站位置N、E、U方向上的位移。分析了由地理位置差异导致的测站受非潮汐海... 根据均匀分布在全球各大洲的IGS测站信息,选取105个数据质量良好的近海岸测站以及29个内陆测站,利用ECCO发布的海底压力数据计算得到由非潮汐海洋负载引起的IGS测站位置N、E、U方向上的位移。分析了由地理位置差异导致的测站受非潮汐海洋负载效应的影响存在的差异,并修正了SOPAC提供的IGS测站坐标时间序列,探讨了非潮汐海洋负载效应引起的测站位移对近海岸测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海区域(<50km)测站受到非潮汐海洋负载影响U方向平均量级为5mm,远大于内陆(>500km)测站U方向的影响;经过非潮汐海洋负载修正,71%的测站高程坐标时间序列RMS值得以减小,其中最大可使RMS值降低13%;大西洋、太平洋西海岸受其影响比东海岸大,考虑到其受非潮汐海洋负载效应影响显著,使用大西洋与太平洋西海岸地区测站坐标时间序列前必须进行非潮汐海洋负载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潮汐海洋负载效应 近海岸区域 GPS坐标时间序列 wRM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潮负荷和大气负荷对陆态网络的综合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岳彩亚 党亚民 +2 位作者 杨强 韩雪丽 李超 《导航定位学报》 2016年第2期6-9,共4页
针对高精度大范围的GPS控制网进行基线解算和平差时,海潮负荷和大气负荷对地面测站造成的影响最大可达厘米级的问题,阐述了2种负荷的影响原理和各种负荷常用的改正模型;还结合中国陆态网络,从短基线、南北方向长基线、东西方向长基线和... 针对高精度大范围的GPS控制网进行基线解算和平差时,海潮负荷和大气负荷对地面测站造成的影响最大可达厘米级的问题,阐述了2种负荷的影响原理和各种负荷常用的改正模型;还结合中国陆态网络,从短基线、南北方向长基线、东西方向长基线和靠海基线4个方面对比分析了2种负荷对网和测站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东西方向的基线比南北方向的基线更容易受到2种负荷的影响,且长、短基线受到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为监测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重力场形态及变化和现代大地测量基准系统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潮负荷 大气负荷 陆态网络 综合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潮负载引起的台站位移 被引量:1
9
作者 朱进 夏一飞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1期17-24,共8页
本文给出与时间无关的海潮负载对台站位移影响的公式,利用经我们改进的程序,计算了8个主要分潮波对国内台站的海潮负载效应在地面和地心直角坐标系各分量所引起位移的振幅和位相。计算结果表明,对我国台站影响最大的分潮波是M_2、K_1和O... 本文给出与时间无关的海潮负载对台站位移影响的公式,利用经我们改进的程序,计算了8个主要分潮波对国内台站的海潮负载效应在地面和地心直角坐标系各分量所引起位移的振幅和位相。计算结果表明,对我国台站影响最大的分潮波是M_2、K_1和O_1,1990年期间由海潮负载引起台站的总位移值的极大值具有明显的22.5小时和13.6天左右的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潮负载效应 台站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潮汐效应对上海地区精密定位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倩云 孙宪坤 +2 位作者 尹玲 郝美云 尹京苑 《全球定位系统》 CSCD 2018年第3期32-38,共7页
针对全球海潮模型在不同沿海地区存在差异性以及在中国近海精度不高的问题,利用全球海潮模型FES2004和NAO99b计算上海地区(经纬度范围为120.85°E^122.2°E,30.6667°N^31.8833°N)S_2、M_2、K_1和O_1四个分潮的海潮负... 针对全球海潮模型在不同沿海地区存在差异性以及在中国近海精度不高的问题,利用全球海潮模型FES2004和NAO99b计算上海地区(经纬度范围为120.85°E^122.2°E,30.6667°N^31.8833°N)S_2、M_2、K_1和O_1四个分潮的海潮负荷位移在垂直分量上的差异;并利用中国近海模型osu.chinasea.2010对全球海潮模型FES2004中相应的区域进行替换,计算近海效应对SHJZ站(上海金山)、SHJBS站(上海宝山)、SHAO站(上海佘山)以及D CMD站(上海崇明)四个测站精密定位的影响。结果表明:1)全球海潮模型FES2004和NAO99b在上海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垂直分量,最大接近4mm,且两个模型的差异随离海洋距离增大而减小;2)利用修正前后的全球海潮模型FES2004经过计算分析得出,近海效应对上海地区GPS测站精密定位的影响达到5mm,对测站垂直分量的位移影响从大到小分别是DCMD站(5.1mm)、SHBS站(4.9mm)、SHJS(4.2mm)、SHAO(3.6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潮模型 中国近海模型 近海效应 海潮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平均效应的GPS海潮负荷位移估算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化疑 冯义楷 +2 位作者 许军 周东旭 杨龙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26,47,共6页
利用GPS估算海潮负荷位移时,当GPS采样间隔较大时(大于2 h),容易导致海潮负荷位移参数估算误差比较大,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原有的海潮负荷位移估算方法基础上设计新算法,将时间间隔平均位移按非线性变化过程重构,求取时间间隔平均位移... 利用GPS估算海潮负荷位移时,当GPS采样间隔较大时(大于2 h),容易导致海潮负荷位移参数估算误差比较大,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原有的海潮负荷位移估算方法基础上设计新算法,将时间间隔平均位移按非线性变化过程重构,求取时间间隔平均位移,减弱因时间间隔平均而产生的误差。经分析实算数据发现,当数据时间间隔较短(≤2 h)时,调和-设计算法对传统算法的影响较小;当采样间隔≥4 h时,设计算法对振幅较大的分潮(M2、O1)垂直方向上改进效果明显。实例结果表明新算法在采样间隔比较大的情况下,能够明显改善估算的海潮负荷位移参数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潮负荷位移 海潮模型 调和分析 调和-设计法 平均效应 时间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SS研究海潮负荷效应进展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经南 张化疑 +2 位作者 刘焱雄 陈武 周兴华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4,共6页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定位精度的不断提高,GNSS反演海潮负荷(主要是位移)相比重力测量、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研究海潮负荷有着方...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定位精度的不断提高,GNSS反演海潮负荷(主要是位移)相比重力测量、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研究海潮负荷有着方便、快速、经济、精确等独特优势,因此受到国内外众多研究学者的关注。当前研究重点已从通过引入海潮负荷位移模型以"提高定位精度",发展到利用GNSS获取"海潮负荷信息"。本文对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GNSS研究海潮负荷的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并指出现有海潮负荷位移模型存在的问题(模型整体精度偏低,尤其在浅海地区)以及利用GNSS反演海潮负荷位移方法存在不完善之处(伪周年项的产生、系统差的存在以及部分分潮与GNSS残差的耦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潮负荷 海潮负荷位移 海潮模型 浅水效应 GNSS观测残差
原文传递
利用海潮模型研究D-InSAR中的海潮负荷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欧阳亿 王琪洁 魏国光 《测绘地理信息》 CSCD 2022年第2期39-44,共6页
海潮负荷位移在沿海区域的相对形变可达数厘米,所以在沿海区域使用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测量微小形变时,须考虑海潮负荷影响。本文利用美国南加州8个验潮站的潮高数据... 海潮负荷位移在沿海区域的相对形变可达数厘米,所以在沿海区域使用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测量微小形变时,须考虑海潮负荷影响。本文利用美国南加州8个验潮站的潮高数据,对两个全球海潮模型FES2004、HAMTIDE11A和一个区域海潮模型osu.usawest.2010进行精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取合适的组合模型,并计算美国南加州沿海区域的D-InSAR中的海潮负荷效应,然后将其与GPS观测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计算海潮负荷位移时,组合模型的精度高于全球海潮模型;组合模型计算值和GPS估计值在雷达视线方向(line of sight,LOS)的位移趋势相互一致,且都达到了厘米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潮模型 GPS精密单点定位 海潮负荷效应 D-INSAR 雷达视线方向
原文传递
不同海潮和地球模型对中国台湾岛地区海潮负荷位移建模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江浩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33-2142,共10页
海潮负荷位移效应是高精度测绘和空间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它是地球表面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的弹性响应,而这种响应的程度由地球内部的密度和结构决定.对海潮负荷位移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了解到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属性.本文以M2... 海潮负荷位移效应是高精度测绘和空间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它是地球表面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的弹性响应,而这种响应的程度由地球内部的密度和结构决定.对海潮负荷位移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了解到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属性.本文以M2潮波为例,采用不同海潮模型及格林函数,计算中国台湾岛地区不同海潮模型和地球模型的海潮负荷位移之间的矢量差,通过矢量差来评价不同海潮和地球模型对中国台湾岛地区海潮负荷位移的影响.最终发现:不同地球模型在东西分量和南北分量上对中国台湾岛地区海潮负荷位移的影响大于不同海潮模型的影响;在垂直分量上对中国台湾岛西部地区海潮负荷位移的影响大于不同海潮模型的影响,对中国台湾岛东部地区海潮负荷位移的影响小于不同海潮模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潮负荷 位移效应 海潮模型 地球模型 格林函数 褶积积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