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7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ation of the Algorithm for Increasing Injection Rate in Water Injection Wells for Pressure Optimization in P Oilfield
1
作者 Lingyu Li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23年第2期246-251,共6页
In today’s society, with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energy demand, Bohai Oilfield, as an important offshore oil resource base in China, is facing increasingly severe challenges while contributing to national energy sec... In today’s society, with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energy demand, Bohai Oilfield, as an important offshore oil resource base in China, is facing increasingly severe challenges while contributing to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ater injection in the oilfield and gradually achieve efficient and stable production, Bohai Oilfield has launched a water injection well pressure optimization project, focusing o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water injection in the water injection well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ptimal water injection plan. In practical work, P Oilfield continu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injection well pressure optimization projects, emphasizing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work plans. However, during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one of which was that the statistics of cumulative injection volume were not scientific enough, resulting in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presentation of the actual results of pressure optimization work. In the context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work, after careful analysis and research, P Oilfield has decided to optimize the cumulative injection rate algorithm to guide the oilfield’s water injection work in a more refined way, ensuring sufficient and good water injection, and enhancing the oilfield’s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hore oil Fields Water injection wells Pressure Optimization Water injection Volume Calculatio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eam Flooding after Steam Soak in Heavy Oil Reservoirs through Extended-reach Horizontal Wells 被引量:1
2
作者 Ning Zhengfu Liu Huiqing Zhang Hongli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71-74,共4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development scheme of simultaneous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in a single horizontal well drilled for developing small block reservoirs or offshore reservoirs. It is possible to set special pac...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development scheme of simultaneous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in a single horizontal well drilled for developing small block reservoirs or offshore reservoirs. It is possible to set special packers within the long completion horizontal interval to establish an injection zone and a production zone. This method can also be used in steam flooding after steam soak through a horizontal wel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it was desirable to start steam flooding after six steam soaking cycles and at this time the oil/steam ratio was 0.25 and oil recovery efficiency was 23.48%. Steam flooding performance was affected by separation interval and steam injection rate. Reservoir numerical simulation indicated that maximum oil recovery would be achieved at a separation section of 40-50 m at steam injection rate of 100-180 t/d; and the larger the steam injection rate, the greater the water cut and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injection zone and production zone. A steam injection rate of 120 t/d was suitable for steam flooding under practical injection-production conditions. All the results could be useful for the guidance of steam flooding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oil horizontal well steam soak steam flooding single well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optimized desig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油藏非均相驱均衡驱替方式及效果评价
3
作者 吴德君 侯健 +2 位作者 刘丽杰 周康 安志斌 《工程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9-429,共11页
非均相驱协同矿场调整措施在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单元取得了良好的降水增油效果.然而,由于实际地层非均质性复杂、层间井网部署的差异及不同层位化学剂注入量不同,非均相驱在动用平面和纵向分布剩余油的过程中会相互影响,很难明确不同方... 非均相驱协同矿场调整措施在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单元取得了良好的降水增油效果.然而,由于实际地层非均质性复杂、层间井网部署的差异及不同层位化学剂注入量不同,非均相驱在动用平面和纵向分布剩余油的过程中会相互影响,很难明确不同方式均衡驱替贡献力度,难以阐明不同类型剩余油的动用机制.为此,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基于目标区块实际地层参数,建立了五种不同类型剩余油油藏机理模型,通过受效剩余油分布、洗油效率、波及系数、平面含水饱和度变异系数及纵向吸水不均衡系数等指标,评价了非均相驱平面及纵向均衡驱替效果,阐明了剩余油动用机制.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非均相驱协同井网调整或分层配注等矿场调整措施,能最大程度扩大波及、提升均衡驱替效果.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油藏,明确了均衡驱替方式贡献力度及实施优先级,实际应用时应根据油藏类型和矿场实施条件,选取适宜的均衡驱替方式.本研究为矿场非均相驱动用不同类型剩余油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对非均相驱在矿场不同类型油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相驱 均衡驱替 剩余油动用 数值模拟 井网调整 分层配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油藏注水井化学调剖驱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4
作者 黄鸿平 《化学工程师》 2025年第3期56-59,共4页
为了提高非均质油藏注水井的注水开发效率,以丙烯酰胺(AM)、对苯乙烯磺酸钠(SSA)和改性环状单体CR-1为原料,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研制出一种化学调剖驱油剂——新型纳米聚合物微球(SQ-1),并对其膨胀性能和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SQ-... 为了提高非均质油藏注水井的注水开发效率,以丙烯酰胺(AM)、对苯乙烯磺酸钠(SSA)和改性环状单体CR-1为原料,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研制出一种化学调剖驱油剂——新型纳米聚合物微球(SQ-1),并对其膨胀性能和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SQ-1具有较强的耐温性能和抗盐性能,当溶液矿化度达到10×10^(4)mg·L^(-1)时,在80℃下老化16h后SQ-1的膨胀倍数仍能达到40倍以上。新型纳米聚合物微球(SQ-1)的驱油效果较好,当注入SQ-1的质量浓度为3000mg·L^(-1)、注入量为0.5PV时,非均质岩芯的采收率增幅可达26.71%。新型纳米聚合物微球SQ-1在目标非均质油藏注水井调剖驱油施工中取得了较好的现场应用效果,3口采油井措施后的日产油量均明显提升,且含水率明显降低,取得了良好的控水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藏 注水井 纳米聚合物微球 化学调剖驱油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采环境中的O_(2)腐蚀及抗O_(2)缓蚀剂研究进展
5
作者 魏蓉 王远 +5 位作者 陈兰 任今明 吴俊义 梁力 范磊 李轩鹏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25年第1期13-21,共9页
随着油气田提高采收率需求增加,注水、空气注入、空气泡沫注入和原位燃烧等增产措施逐渐被用于油气开采中,由此引发的O_(2)腐蚀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井下管柱及装备的服役安全。针对注采环境中的O_(2)腐蚀,介绍了不同pH条件下的O_(2)... 随着油气田提高采收率需求增加,注水、空气注入、空气泡沫注入和原位燃烧等增产措施逐渐被用于油气开采中,由此引发的O_(2)腐蚀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井下管柱及装备的服役安全。针对注采环境中的O_(2)腐蚀,介绍了不同pH条件下的O_(2)腐蚀机理,及近年来关于O_(2)腐蚀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O_(2)含量、CO_(2)、温度、矿化度、流速等,最后总结了不同工况下抗O_(2)缓蚀剂技术发展现状,为油气田O_(2)腐蚀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2)腐蚀机理 O_(2)腐蚀影响因素 抗O_(2)缓蚀剂 提高采收率 注采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duction behavior and kinetics of vanadium–titanium sinters under high potential oxygen enriched pulverized coal injection 被引量:1
6
作者 Jin-fang Ma Guang-wei Wang +4 位作者 Jian-liang Zhang Xin-yu Li Zheng-jian Liu Ke-xin Jiao Jian Gu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493-503,共11页
In this work, the reduction behavior of vanadium–titanium sinters was studied under five different sets of conditions of pulverized coal injection with oxygen enrichment. The modified random pore model was establishe... In this work, the reduction behavior of vanadium–titanium sinters was studied under five different sets of conditions of pulverized coal injection with oxygen enrichment. The modified random pore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reduction kine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duction rate of sinters was accelerated by an increase of CO and H2contents. Meanwhile, with the increase in CO and H2contents, the increasing range of the medium reduction index (MRE) of sinters decreased. The increasing oxygen enrichment ratio played a diminishing role in improving the reduction behavior of the sinters. The reducing process kinetic parameters were solved using the modified random role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 increasing oxygen enrichment, the contents of CO and H2in the reducing gas increased. The reduction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sinters decreased to between 20.4 and 23.2 kJ/mol. © 2017, The Auth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ion energy COAL injection (oil wells) Kinetic parameters KINETICS OXYGEN Pulverized fuel SINTERING TITANIUM VANADI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娜 李卉 +3 位作者 刘鸿 陈方文 杨森 邹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1-278,共8页
玛湖凹陷风城组属于具有物源多、岩性复杂、整体含油、甜点分散等特征的混积型碱湖沉积,为了对页岩油进行高效勘探和开发,需要对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以高压压汞、岩石热解等实验结果为基础,对玛页1井风城组储集层及其页岩油可动性等进... 玛湖凹陷风城组属于具有物源多、岩性复杂、整体含油、甜点分散等特征的混积型碱湖沉积,为了对页岩油进行高效勘探和开发,需要对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以高压压汞、岩石热解等实验结果为基础,对玛页1井风城组储集层及其页岩油可动性等进行评价,构建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模型,评价页岩油地质甜点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和游离烃含量与100倍总有机碳含量之差分别是评价风城组储集层储集性能、含油性、脆性和页岩油可动性的参数;利用4个参数构建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模型,玛页1井风城组一类、二类和三类页岩油地质甜点的页岩油甜点因子分别为大于0.2823、0.0111~0.2823和小于0.0111;玛页1井风城组一类页岩油地质甜点主要分布在风二段上部和风三段,岩性以泥岩和白云质泥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玛页1井 风城组 页岩油 地质甜点 高压压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间歇式注汽节能减排模式
8
作者 赵睿 高雨 +9 位作者 曹宇超 蒋旭 张瑛 朱爱国 罗池辉 颜永何 甘衫衫 刘佳 王青 吴芬婷 《石油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4-765,共12页
(目的意义)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需要消耗大量蒸汽和产生二氧化碳,亟需结合绿电制蒸汽实现清洁替代,从源头降低蒸汽用量和减少碳排放。然而绿电由于受外界天气影响较大,一般具有间歇式输出特点。(方法过程)为了研究间歇式... (目的意义)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需要消耗大量蒸汽和产生二氧化碳,亟需结合绿电制蒸汽实现清洁替代,从源头降低蒸汽用量和减少碳排放。然而绿电由于受外界天气影响较大,一般具有间歇式输出特点。(方法过程)为了研究间歇式注汽对SAGD生产带来的影响,建立了SAGD开发油藏数值机理模型,开展了间歇式注汽操作过程模拟,分析了间歇式停注汽的操作条件下SAGD蒸汽腔温度和相态变化特征。(结果现象)通过30个井组的现场试验对间歇式注汽操作模式进行验证,提出间歇式注汽操作的最佳时机和停注汽时间界限。(结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采出程度大于30%时开展间歇式注汽操作,SAGD井组不仅产油稳定且有一定增产效应,但停汽时间建议不超过30 d。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选取含水率高于80%的井组开展间歇注汽可取得最佳效果,实现产油水平稳定甚至小幅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水平井 节能减排 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间歇注汽 蒸汽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成胶弹性硅酸凝胶堵水剂及其性能研究
9
作者 贺杰 刘航瑞 +2 位作者 陈庆梅 杨超越 叶子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9-773,共5页
针对现有硅酸凝胶堵水剂普遍存在成胶时间短、成胶后脆性大的问题,结合L油田油藏条件,通过考察活化剂类型及用量,弹性改善剂类型及用量,以及水玻璃用量对成胶时间和弹性模量的影响,得出了一种延迟成胶弹性硅酸凝胶堵水剂。其配方为:6%... 针对现有硅酸凝胶堵水剂普遍存在成胶时间短、成胶后脆性大的问题,结合L油田油藏条件,通过考察活化剂类型及用量,弹性改善剂类型及用量,以及水玻璃用量对成胶时间和弹性模量的影响,得出了一种延迟成胶弹性硅酸凝胶堵水剂。其配方为:6%水玻璃+0.85%活化剂三元弱酸一铵GL-1+0.1%弹性改善剂正电胶,该配方在油藏温度65℃下,成胶强度达到E级的时间为72 h,成胶后的弹性模量为589.46 Pa。采用填砂管实验评价了堵水剂的注入性及封堵性,结果表明堵水剂在L油田中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及封堵性,在渗透率为1168.06×10^(-3)~5061.57×10^(-3)μm^(2)的填砂管中,注入0.8 PV的最高注入压力仅有0.72 MPa,封堵率均>96%。该堵水剂可用于L油田的油井堵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堵水 延迟成胶 弹性硅酸凝胶 堵水剂 注入性及封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H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发技术研究
10
作者 王攀 李海峰 +2 位作者 程永福 汪昌尧 郝江涛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164-168,共5页
为了更好的明确延长油田H区域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开发潜力,以及有效的开发策略,运用油藏工程、动态监测、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进一步揭示剩余油分布特征,为下一步注水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依据油藏工程及... 为了更好的明确延长油田H区域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开发潜力,以及有效的开发策略,运用油藏工程、动态监测、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进一步揭示剩余油分布特征,为下一步注水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依据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精细描述成果,提出了能够提高采收率的合理注采比及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优选出中高含水阶段密井网下合理的开发技术,为研究区高效注水开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油田 剩余油 主控因素 开发层系 合理注采比 合理注采井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大排量注水吞吐技术及参数优化研究
11
作者 张益 宁崇如 +5 位作者 陈亚舟 姬玉龙 赵立阳 王爱方 黄晶晶 于凯怡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7-733,共7页
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自然渗吸采收率低和长期衰竭开发后期地层能量如何补充的难题,在储层基本特征、致密油藏注水吞吐采油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排量水平井注水吞吐。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选取天然岩心和人造岩心相结... 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自然渗吸采收率低和长期衰竭开发后期地层能量如何补充的难题,在储层基本特征、致密油藏注水吞吐采油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排量水平井注水吞吐。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选取天然岩心和人造岩心相结合方式,利用核磁共振等方法,通过室内注水吞吐实验研究了自然渗吸和不同注水速度下吞吐动态渗吸的作用范围和微观孔隙动用特征,分析了排量对孔隙动用情况的影响,并开展了焖井时间影响实验,最后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压裂水平井注水吞吐开发的注水量、焖井时间参数进行优化。研究表明:小排量时,注水吞吐主要动用的是大孔隙,中小孔隙动用较低;大排量时,注水吞吐不仅动用了大孔隙,且中小孔隙动用明显提高,使得整体的采收率出现较大增加。随着焖井时间的延长,油水置换作用越充分,使得注水吞吐采出程度越高,但其提高的程度逐渐稳定。对A9井进行数值模拟优化,得到最佳日注水量为900 m^(3),最佳焖井时间为24 d,在矿场试验取得成功,初期日增油2.11 t,有效期365 d,累计增油770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排量注水吞吐 致密油藏 水平井 核磁共振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长南部致密油常规井注水开发论证分析与研究
12
作者 舒维 吴宝祥 赵丹凤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4年第8期49-52,共4页
为实现吴起油田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注水开发政策。对周长南部区域的致密油常规井注水开发进行论证分析,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经验公式等方法确定了合理的注水方式、注水周期、注水量以及注水压力,以最大程度地提... 为实现吴起油田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注水开发政策。对周长南部区域的致密油常规井注水开发进行论证分析,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经验公式等方法确定了合理的注水方式、注水周期、注水量以及注水压力,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开采效果,降低含水率,进而为致密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为延长油田的寿命和提高产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长南部 注水 数值模拟 常规井 致密油 论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水驱注采管柱极限寿命预测与安全管控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国振 崔宇 +2 位作者 丁鹏飞 张智 杨昆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40,共11页
国内部分稠油油田长期注水造成管柱存在完整性问题,目前主要使用的N80、J55碳钢材质油管腐蚀后剩余强度难以满足需要,管柱穿孔、断裂时有发生。为了确定注采井管柱更换时机,基于CO_(2)腐蚀预测与O_(2)腐蚀预测模型,建立了注采井油套管... 国内部分稠油油田长期注水造成管柱存在完整性问题,目前主要使用的N80、J55碳钢材质油管腐蚀后剩余强度难以满足需要,管柱穿孔、断裂时有发生。为了确定注采井管柱更换时机,基于CO_(2)腐蚀预测与O_(2)腐蚀预测模型,建立了注采井油套管腐蚀预测方法,选取渤海某油田注采井验证了计算方法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参考API 5C3,建立了管柱考虑腐蚀的强度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到油套管极限寿命预测方法;最后分别对渤海区域的实例采井开展了实例应用,并提出了管控建议。研究结果显示:注水井腐蚀预测结果试验数据平均误差为5.27%,采油井腐蚀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平均误差为11.37%,具备较好的适用性;同时确定了实例注水井安全服役时长和溶解氧质量分数安全控制值。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稠油水驱井换管柱时机、注水水质合理控制,可为“老井延寿”、注采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水驱井 注采管柱 腐蚀 寿命预测 安全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里湾X1油藏如何提高采收率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小鹏 谢依祎 +3 位作者 张佳磊 佘继完 刘小平 李晓强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1期47-49,共3页
靖安油田五里湾油藏以开发三叠系X1油藏为主,储层为湖成三角洲沉积,属于低渗透油藏,油藏平面、剖面非均质性较强。开发以注水为主,X1油藏目前综合含水率72.5%、采出程度25.4%,处于双高开发阶段,随着注入、采出程度的增大,油藏的平面单... 靖安油田五里湾油藏以开发三叠系X1油藏为主,储层为湖成三角洲沉积,属于低渗透油藏,油藏平面、剖面非均质性较强。开发以注水为主,X1油藏目前综合含水率72.5%、采出程度25.4%,处于双高开发阶段,随着注入、采出程度的增大,油藏的平面单向突进、剖面上层内、层间矛盾日益突出,水驱油效率逐渐下降,从而影响着油田的稳产和开发效果,如何提高最终采收率是油藏开发永恒的主体。本文重点总结了X1油藏实施空泡驱、微球驱、注采井网调整、不稳定注水、精准堵水等措施后提高最终采收率,为后期整个X1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开发阶段 提高采收率 空泡驱 微球驱 注采井网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水平井注CO_(2)开发效果评价
15
作者 何登辉 屈亚光 +3 位作者 徐鹏程 胡杰 李超 谭京涛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7-1054,共8页
致密油藏存在储层物性差、微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和水驱开发动用程度低等问题,而CO_(2)驱和水平井开发技术能够起到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注CO_(2)的不同开发模式进行效果评价。首先,建立目标致密油藏概念模型... 致密油藏存在储层物性差、微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和水驱开发动用程度低等问题,而CO_(2)驱和水平井开发技术能够起到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注CO_(2)的不同开发模式进行效果评价。首先,建立目标致密油藏概念模型,采用LGR离散裂缝表征技术模拟水平井体积压裂后的裂缝网格形态,分别研究水平井注CO_(2)隔井吞吐及异步注采的开发效果;然后,调整优化最佳开发模式下的注采参数,明确致密油藏水平井注CO_(2)开发的合理注采参数,并利用Shapley值分析各注采参数对累计产油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于致密油藏,水平井注CO_(2)隔井吞吐开发效果远优于水平井注CO_(2)异步注采;水平井注CO_(2)隔井吞吐开发模式下的合理注采参数为注入速度100 t/d、焖井时间60 d、采液速度20 m_(3)/d、吞吐2轮次,各注采参数对累计产油量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采液速度、焖井时间、注入速度、吞吐轮次。文中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水平井注CO_(2) 隔井吞吐 异步注采 SHAPLEY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EOR井中低温对封隔器及密封圈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祥龙 刘少胡 张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0244-10252,共9页
“双碳”背景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技术将发挥关键作用,其中针对CO_(2)-EOR井中低温对封隔器及密封圈老化问题,首先建立CO_(2)在注入井中温度分布理论模型;然后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密... “双碳”背景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技术将发挥关键作用,其中针对CO_(2)-EOR井中低温对封隔器及密封圈老化问题,首先建立CO_(2)在注入井中温度分布理论模型;然后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密封圈数值模拟模型,开展不同温度下橡胶密封圈的等效应力、接触压力和真实应变的研究,并分析低温对密封圈力学性能影响和低温老化的原因。结果表明:CO_(2)注入井中封隔器密封工作温度在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_g以上,正常工作不会产生低温老化;低温对注入管阀门密封圈的力学性能影响显著,较常温环境下的Mises应力和接触压力上升3~4倍。当环境温度低于T_(g)后,密封圈将会从高弹态转变为玻璃态,其硬度增加、弹性降低,老化程度逐渐加深,导致密封圈接触压力小于介质压力而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OR技术 CO_(2)注入井 封隔器 橡胶密封圈 力学性能 低温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传热模型的井下注天然气流量测量仿真研究
17
作者 于继飞 杨树坤 +5 位作者 幸雪松 邹明华 赵广渊 陈欢 李越 宫汝祥 《测井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326-333,共8页
注气是一种常见的提高油田采收率、延长油田生产寿命的措施,将气体(天然气、二氧化碳、空气等)通过注入井注入到油层中,以保持或恢复油层压力,使油藏有很强的驱动力,进而提高油藏的开采速度和采收率。综合考虑气源稳定性、成本、运输、... 注气是一种常见的提高油田采收率、延长油田生产寿命的措施,将气体(天然气、二氧化碳、空气等)通过注入井注入到油层中,以保持或恢复油层压力,使油藏有很强的驱动力,进而提高油藏的开采速度和采收率。综合考虑气源稳定性、成本、运输、腐蚀性及混相压力等因素,天然气或伴生气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选择。井下气体流量测量是实现精确定量分层注气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由于天然气组分不固定以及井下高温高压的复杂工况,其流量的精确测量及现场标定面临很大挑战。基于流固耦合传热模型对热式流量计在不同工况下的天然气流量测量进行仿真研究,模拟高温高压下的实验环境,建立气体质量流量与温差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为后续现场实验和测量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注气 流固耦合传热 天然气流量测量 天然气物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特超稠油油藏小井距蒸汽吞吐汽窜堵调工艺
18
作者 张建亮 宋宏志 +3 位作者 张卫行 戎凯旋 李毓 潘玉萍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7,共9页
渤海某大规模热采开发的特超稠油油藏在一轮次注热期间井间汽窜率超70%,严重影响油田产能。针对该情况,基于探井、测井认识,先后开展药剂性能评价、单/双管驱替实验及现场堵调应用,对高含水层物性得到了进一步认识,随后开展泡沫调剖、... 渤海某大规模热采开发的特超稠油油藏在一轮次注热期间井间汽窜率超70%,严重影响油田产能。针对该情况,基于探井、测井认识,先后开展药剂性能评价、单/双管驱替实验及现场堵调应用,对高含水层物性得到了进一步认识,随后开展泡沫调剖、井组同注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井间汽窜得到有效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局部高含水低渗储层经蒸汽冲刷后平均渗透率或高于探井阶段测量值,对于已汽窜井开展井组同注措施,对于未汽窜井及井组边部井采用强化泡沫调剖,该措施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汽窜,同时可均匀动用储层,优势层段吸汽剖面级差降低46.8%。泡沫调剖辅助井组同注的工艺策略实施后单井产能提高12%~33%,对海上特超稠油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特超稠油 蒸汽吞吐 井间汽窜 井组同注 泡沫调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油水分离装置现状与展望
19
作者 易良平 张程 +1 位作者 杨兆中 李小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43-3053,共11页
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采出液含水率急剧上升,如何降低含水率并提高采收率是开发后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利用水力旋流技术、重力分离技术或其他油水分离工艺实现在井下对采出液进行预分离,从而采出较低含水率的油水混合... 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采出液含水率急剧上升,如何降低含水率并提高采收率是开发后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利用水力旋流技术、重力分离技术或其他油水分离工艺实现在井下对采出液进行预分离,从而采出较低含水率的油水混合液,此项技术对于高含水油田具有很大应用前景。通过对井下油水分离装置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与总结,并指出目前井下油水分离装置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同时做出展望,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油水分离 同井注采 油水分离装置 水力旋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JZ-X油田气顶窄油环油藏井位优化和挖潜策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岳宝林 孟智强 +3 位作者 房娜 郑炀 瞿朝朝 王双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3,共6页
针对气顶底水窄油环油藏易气窜水锥、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生产难题,在渤海矿区逐渐探索出利用水平井开发的井位优化与挖潜策略。基础井网阶段:水平井段垂直构造线穿多层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并匹配智能滑套分采管柱以缓解层间矛盾;基础井网... 针对气顶底水窄油环油藏易气窜水锥、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生产难题,在渤海矿区逐渐探索出利用水平井开发的井位优化与挖潜策略。基础井网阶段:水平井段垂直构造线穿多层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并匹配智能滑套分采管柱以缓解层间矛盾;基础井网平行于流体界面,部署于油水界面之上1/3油柱高度避气控水。综合调整阶段: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富集于井间滞留区,纵向上后期水体能量驱动逐渐发挥主要作用,剩余油主要富集于油层上部。对比井间侧钻、气顶注气和屏障注水方案增油量指标,当前剩余油挖潜策略以井间侧钻与气顶注气为主。井间侧钻通过低产低效井平面侧钻至井间,纵向高部位部署挖潜剩余油,单井净增油量为3.4×10^(4)~4.2×10^(4)m^(3);气顶注气通过采气井转天然气回注,补充气顶能量,气驱水平井上部剩余油,提高原油采收率,预测净增油量为5.2×10^(4)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 底水 窄油环 井网部署 综合调整 剩余油 井间侧钻 注气 屏障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