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氮杂环-肟醚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肠道病毒71型的活性
1
作者 杨靖翔 余睿 杨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0-454,478,共6页
目的设计并合成一系列新型氮杂环-肟醚化合物,与某些咪唑啉酮衍生物比较,并评价其抗EV71病毒活性。方法以具有抗EV71病毒活性的咪唑啉酮-肟醚衍生物为模板,用哌嗪环或哌啶环替代咪唑啉酮环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氮杂环-肟醚衍生物,采... 目的设计并合成一系列新型氮杂环-肟醚化合物,与某些咪唑啉酮衍生物比较,并评价其抗EV71病毒活性。方法以具有抗EV71病毒活性的咪唑啉酮-肟醚衍生物为模板,用哌嗪环或哌啶环替代咪唑啉酮环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氮杂环-肟醚衍生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目标化合物体外抗病毒活性,并与某些咪唑啉酮衍生物抗病毒活性比较,利用Molegro Virtual Docker(version 5.0)软件完成分子对接研究。结果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哌嗪环或哌啶环替代咪唑啉酮环后,其衍生物依然具有一定抗EV71病毒活性,其中在哌嗪环上引入苯环比引入含氮杂环可能更有利于增强其抗病毒活性,而且进一步分析可发现在苯环上邻位氟取代的化合物5f活性强于苯环对位氟取代的化合物5e或苯环上无取代的化合物5d,而在咪唑啉酮环上引入苯环其抗病毒活性降低。分子对接研究实验对新型氮杂环-肟醚衍生物抗病毒活性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结论合成的新型氮杂环-肟醚衍生物均保持了较强的抗病毒活性,其中化合物5f显示了最强抗病毒活性,可作为先导化合物开展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杂环-肟醚化合物 合成 抗肠道病毒71型活性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肟醚类紫苏醛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晓琳 李玉芳 王立升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824-2831,共8页
以紫苏醛结构为母体,设计合成了12个肟醚类化合物,其中6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并通过~1H-NMR、C-NMR和ES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经体外抑菌活性数据表明,3C对白色假丝酵母和痤疮丙酸杆菌的MIC分别为800μg·mL^(-1)、250μg&#... 以紫苏醛结构为母体,设计合成了12个肟醚类化合物,其中6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并通过~1H-NMR、C-NMR和ES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经体外抑菌活性数据表明,3C对白色假丝酵母和痤疮丙酸杆菌的MIC分别为800μg·mL^(-1)、250μg·mL^(-1),抑菌活性优于紫苏醛(1.200mg·mL^(-1)和0.740mg·mL^(-1))。化合物3C和6C对白色假丝酵母抑菌活性强于阳性对照药氟康唑。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与蛋白结合形成氢键、疏水作用和π-π共轭,从而增强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醛 合成 肟醚 最小抑菌浓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槐定碱肟醚衍生物的合成、抗菌活性及分子对接研究
3
作者 魏世洋 李金坪 +2 位作者 伍亚晴 李清文 王立升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47-1257,共11页
为了发现基于槐定碱的具备良好抗菌活性的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以槐定碱为原料,在14位C上引入肟官能团并合成一系列衍生物,产率为55%~72%,所有的目标化合物通过氢核磁共振(^(1)H-NMR)、碳核磁共振(^(13)C-NMR)和电喷雾质谱法(ESI-MS)进... 为了发现基于槐定碱的具备良好抗菌活性的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以槐定碱为原料,在14位C上引入肟官能团并合成一系列衍生物,产率为55%~72%,所有的目标化合物通过氢核磁共振(^(1)H-NMR)、碳核磁共振(^(13)C-NMR)和电喷雾质谱法(ESI-MS)进行了表征。采用二倍稀释法检测合成的12个衍生物和槐定碱分别对2种革兰氏阴性菌细菌、2种革兰氏阳性菌以及1种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大部分的目标化合物相比于槐定碱的抑菌效果均有一定的提升,B_(5)和B_(12)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效果要优于阳性对照药物盐酸多西环素,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nal inhibit concentration,MIC)为0.023、0.014 mg/mL。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与蛋白结合形成氢键和π-π共轭作用,从而增强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定碱 肟醚 合成 抗菌活性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肟类衍生物的设计、虚拟筛选、合成与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崔新华 谭洁 +3 位作者 周敏 韦万兴 刘旭 王立升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78-1583,共6页
本文设计了一系列新型结构的肟及肟醚化合物,通过分子对接进行虚拟筛选。以苯、甲苯、甲氧基苯、氯苯为初始原料合成12个新化合物,其中肟类4个、肟醚类8个,并对其结构进行了~1H NMR、^(13)C NMR和MS确认。体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目... 本文设计了一系列新型结构的肟及肟醚化合物,通过分子对接进行虚拟筛选。以苯、甲苯、甲氧基苯、氯苯为初始原料合成12个新化合物,其中肟类4个、肟醚类8个,并对其结构进行了~1H NMR、^(13)C NMR和MS确认。体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活性且毒性较小。其中化合物4B-2抑制活性最好,其对表面抗原(HBsAg)与e抗原(HBeAg)的抑制活性IC_(50)和治疗指数分别为IC_(50 HBsAg)=81.15μmol·L^(-1)、SI_(HBsAg)=9.20;IC_(50 HBeAg)=90.66μmol·L^(-1)、SI_(HBeAg)=8.24。初步的构效关系显示甲基肟醚类化合物活性较好,为新抗乙肝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肟醚 合成 分子对接 抗乙肝病毒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