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1
作者 MU Chunwei 《国际关系与外交:英文版》 2023年第5期204-210,共7页
It is important to clarify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PC and the JCP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s it holds ... It is important to clarify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PC and the JCP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s it holds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relevance.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omintern played a crucial role as the key intermediary in facilit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PC and the JCP and in driving the deepening of their relationship. During their exchanges, both parties adhered to a flexible and multi-layered friendship based on the unified values of patriotism and internationalism. Their effort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anti-fascist front in the E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political party re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ard History as a Mirror and Create a New World of Peace,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In Commemoration of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the World's Anti-Fascist War 被引量:2
2
作者 Ma Zhengang, former ambassador of China to Great Britain, is president of China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5年第1期1-21,共21页
The year 2005 marks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the world’s anti-fascist war. China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have held all kinds of a... The year 2005 marks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the world’s anti-fascist war. China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have held all kinds of activities to commemorate this event that has most deeply impacted human history.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crudest w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the World’s Anti-Fascist war TH Wor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3
作者 MU Chunwei WANG Xiny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2023年第5期204-210,共7页
It is important to clarify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PC and the JCP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as it holds h... It is important to clarify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PC and the JCP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as it holds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relevance.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omintern played a crucial role as the key intermediary in facilit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PC and the JCP and in driving the deepening of their relationship.During their exchanges,both parties adhered to a flexible and multi-layered friendship based on the unified values of patriotism and internationalism.Their effort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anti-fascist front in the E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japa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political party re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New Spiritual Elements and Artistic Explora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Literature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4
作者 Tan Guil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8年第2期114-127,共14页
Modern Chinese Buddhist literature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s a unique literary phenomenon written in a unique era.Thematically,it combines the modern Buddhist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 Modern Chinese Buddhist literature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s a unique literary phenomenon written in a unique era.Thematically,it combines the modern Buddhist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 and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the Way of the Bodhisattva.In terms of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it responds to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through the conscious and innovative use of Buddhist conceptions introduced in a modern manner;in terms of identifying a social role,its artistic practice consciously and actively answers the call of China’s wartime cultural strategy;and in terms of artistic production,it vigorously promotes modernization of expression and popular participation.These new elements and tendencies offer a perspective that cannot be overlooked if we are to gain an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appreci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wartime Buddhist literature in China’s national war of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hism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citizenship consciousness life experience popular participation in writing vernacular style
原文传递
The Common Origin of the Chinese Nation:Demonstrations among Multi-ethnic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1937-1945)
5
作者 Peirong LI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4年第2期146-168,共23页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1931-1945),multiethnic intellectuals further explored and solidified the evidential foundation of the common ancestor and shared origi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1931-1945),multiethnic intellectuals further explored and solidified the evidential foundation of the common ancestor and shared origi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of Peking Man,as well as studies into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history of Pamirs Plateau.In addition to diachronic research methods,multi-ethnic intellectual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applying multi-disciplines introduced into modern China such as ethnology,linguistics,and sociology,to explore the common origi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China from the synchronic perspectives of physique,language,and culture.Furthermore,local knowledge widely spread in the areas of frontier ethnicities,such as brotherhood legends and ancestral memories,also offered important evidence for the theory of the common origi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is important topic concern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concept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ill needs to be re-evaluated,examined and explored in depth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history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mod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perio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common origin of the Chinese nation multi-ethnic intellectuals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北庭地区的抗战戏剧活动述论
6
作者 贾秀慧 边洁 《昌吉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5-51,共7页
抗战爆发后,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反抗外来侵略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一大批有民族气节、有血性的作家、艺术家为抗战奔走呐喊,以笔为枪,开创了声势激昂的抗战文艺。新疆地处抗战的大后方,在全国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北庭地区的各族人民投身... 抗战爆发后,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反抗外来侵略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一大批有民族气节、有血性的作家、艺术家为抗战奔走呐喊,以笔为枪,开创了声势激昂的抗战文艺。新疆地处抗战的大后方,在全国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北庭地区的各族人民投身各种救亡活动,其中蓬勃发展的抗战戏剧成为抗战救亡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北庭地区的抗战戏剧随着中国共产党人来到新疆而逐渐兴起;1939年随着新疆文化协会及实验剧团的成立,抗战戏剧的发展达到顶峰。这一时期,大量的戏剧工作者投入到抗战戏剧的创作和演出中,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的戏剧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英勇斗争和顽强不屈的精神,生动体现了抗战戏剧的斗争性、艺术性、民众性和时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北庭地区 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情报与战时中美华锡、钨砂借款决策
7
作者 皇甫秋实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8-89,191,共13页
1940年先后达成的中美华锡、钨砂两笔易货借款,既是美国政府在情报指导下做出的重要决策,也是世界大战背景下美国竞争战略资源的产物,反映了中美战略需求的互补性与深化合作的可能性,客观推动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美关系的发展。美国政... 1940年先后达成的中美华锡、钨砂两笔易货借款,既是美国政府在情报指导下做出的重要决策,也是世界大战背景下美国竞争战略资源的产物,反映了中美战略需求的互补性与深化合作的可能性,客观推动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美关系的发展。美国政府长期关注中国金属矿产资源,随着二战局势的扩大,对锡、钨等战略物资更加重视。在中美交涉华锡、钨砂借款期间,美国政府就中国金属矿产的价格和品质、中央政府控制权、运输能力等方面开展调查,为借款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与此同时,政府情报成为美国与其他大国争夺中国金属矿产的行动指南,折射出美方利用对华易货借款打破英国资源垄断、防范苏联、遏制德日等多重战略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美关系 易货借款 经济情报 竞争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蜀道题材山水画研究
8
作者 罗婧文 熊火花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27-134,共8页
蜀道绘画题材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自山水画发展伊始,其山水形貌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中国美术史当中。自晋唐以来,蜀道题材山水画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锤炼。结合文献和图像,蜀道山水画图画样式的成因、发展和传播主要分为三个阶... 蜀道绘画题材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自山水画发展伊始,其山水形貌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中国美术史当中。自晋唐以来,蜀道题材山水画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锤炼。结合文献和图像,蜀道山水画图画样式的成因、发展和传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晋唐时期,蜀道作为交通要道,这一时期画家的创作主要借鉴了蜀道的自然山水,吴道子及二李将军为代表的画家团体创作出一大批以蜀道及周围山水为主的山水画作品。第二阶段是五代两宋至清末,该阶段画家主要以唐宋蜀道山水为摹本,演绎出大量想象中的蜀道山水。第三阶段是二十世纪初全国各地画家入蜀,在历代画家的山水技法基础上进行技法拓展,根据巴蜀的自然山水描绘出新的蜀道山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蜀道 抗战大后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浙西南出版宣传工作研究
9
作者 胡琳玉 陈寿灿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5年第1期87-99,共13页
全面抗战时期,浙江省府机构动态游迁,被迫前往未被日军侵占的中小城市。在此战事背景下,浙西南地区形成了为时四年的区域性出版中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各界进步人士,积极开展浙西南出版宣传工作,推动形成了党政军机关、爱国群众、... 全面抗战时期,浙江省府机构动态游迁,被迫前往未被日军侵占的中小城市。在此战事背景下,浙西南地区形成了为时四年的区域性出版中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各界进步人士,积极开展浙西南出版宣传工作,推动形成了党政军机关、爱国群众、社会组织、文化联合团体以及工商行业人士等多方联动的出版格局。浙西南出版宣传斗争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不凡的成绩,为中华民族抗战意识的觉醒、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出版宣传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 出版宣传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复兴话语的四种形态
10
作者 俞祖华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多元一体的复合型中华民族观定型,并阐释了民族解放、民族复兴思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话语可分为四种形态:政治话语方面,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为叙事主体、以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为...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多元一体的复合型中华民族观定型,并阐释了民族解放、民族复兴思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话语可分为四种形态:政治话语方面,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为叙事主体、以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为核心术语、以反帝反封建为走向复兴的政治前提、以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为奋斗目标、以中共为实现民族解放之中流砥柱的中华民族复兴政治话语体系;媒介话语方面,各报刊作为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与传播介质,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观念从政治语境引入大众传播,从而有力推动着各族人民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建构;学术话语方面,理论工作者立足中华民族长远历史,着眼中华民族救亡大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等方面,为书写交融汇聚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为阐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念、为倡导救亡图强的民族解放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艺术话语方面,包括诗文、电影、话剧、歌曲、绘画、书法等在内的文艺作品,在传播“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话语、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 中华民族 民族复兴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匮乏和创造:抗战时期八路军设计活动的特征研究
11
作者 黄厚石 《当代美术家》 2025年第1期30-46,共17页
为了更好地发展八路军、支持抗日,解放区尤其是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八路军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很多军人干部都拥有丰富的生产制造经验,因此他们能够很快地实现从战斗到生产的身份转型,并在设计和生产工作中发挥重要... 为了更好地发展八路军、支持抗日,解放区尤其是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八路军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很多军人干部都拥有丰富的生产制造经验,因此他们能够很快地实现从战斗到生产的身份转型,并在设计和生产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环境下,由于生产材料种类和数量的匮乏,八路军的设计者们不得不尽量挖掘现有生产材料的潜力,做到“一物多用”和“物尽其用”。尤其是一些金属材料的不足,导致八路军设计者使用“另物替换”的材料置换方式,创造出各种颇具创造力的“土产品”。虽然这些土法上马的设计方式具有一定的临时性,但是却非常因地制宜地满足了困难时期边区的基本物质需求。本文认为,陕甘宁边区匮乏的环境反而激发了八路军设计活动中的创造力,并推动了设计类型的多样化发展。而且,这种带有“绿色设计”特征的设计方法在今天并不过时。这种自下而上发生的设计创造,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效地提升了八路军的生存能力和战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自下而上发生的集体性创造不仅体现了设计中的“适合性法则”,而且逐渐形成了中共部队的创造性设计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八路军 延安 创造性设计 物尽其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复初期国民政府对留台日侨的国籍处理
12
作者 孙延森 《台湾历史研究》 2025年第1期84-97,共14页
中国台湾光复后,随着户籍调查与遣送日侨工作的进行,许多通过婚姻、招赘、同居、收养、纳妾等方式形成跨籍关系的日侨进入国人视野。国籍身份决定日侨能否留台,因此对其进行国籍界定成了国民政府必须解决的难题。在面对“去殖民地化”... 中国台湾光复后,随着户籍调查与遣送日侨工作的进行,许多通过婚姻、招赘、同居、收养、纳妾等方式形成跨籍关系的日侨进入国人视野。国籍身份决定日侨能否留台,因此对其进行国籍界定成了国民政府必须解决的难题。在面对“去殖民地化”政策与体恤人情之矛盾时,国民政府最初以国法为上,制定了严苛的国籍法规,后经过权衡,在不违反国家根本意志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了宽松化的调整,最终制定了《处理日侨婚姻办法》和《台湾省光复前日侨与台民之赘夫及其子女国籍处理办法》。究其原因,上述法规的制定都以现实的政治利益为基准,只有在中国台湾总体安全局势改善之后,才进一步推动了法规调整中的人情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台湾光复 日侨遣送 国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妇女生育问题探析
13
作者 于竹亭 王亚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63-68,共6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绥边区,妇女生育处于自发状态,生育孩子成为婚姻生活的主旋律,当地民众受社会经济条件、传统接生方法、迷信思想、不科学卫生习惯、疫病传播等因素制约,妇女时常处于生育风险之中。为补充革命后备力量,保障妇女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绥边区,妇女生育处于自发状态,生育孩子成为婚姻生活的主旋律,当地民众受社会经济条件、传统接生方法、迷信思想、不科学卫生习惯、疫病传播等因素制约,妇女时常处于生育风险之中。为补充革命后备力量,保障妇女生育权益,晋绥边区政府积极开展妇婴保健工作,如禁止早婚早育、颁行卫生条例、培养医护人员、推广新式接生法、培养妇女干部等。这些举措使妇女认识到妇婴保健的重要性,逐渐走出生育困境,对边区人口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晋绥边区 妇女生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豫北新乡地区教育述评
14
作者 苏全有 李飞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54-62,共9页
抗日战争前夕及初期,豫北新乡地区各县的教育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鉴于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的差异,各县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总体来讲,学校教育普遍优于社会教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尤其是新乡地区沦陷之后,大部分县份的学校教育... 抗日战争前夕及初期,豫北新乡地区各县的教育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鉴于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的差异,各县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总体来讲,学校教育普遍优于社会教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尤其是新乡地区沦陷之后,大部分县份的学校教育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不少县份只得采取临时措施来救济流亡失学青年。为加强对当地人民的控制,日伪纷纷成立新民社会教育机构,将其作为进行奴化宣传的喉舌。这些机构进行有利于日伪的奴化教育,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此,各县教育当局极少能够展开有力的反击,只能通过派员打入伪校、创办报刊、设立补习班以及民众夜校等手段,来启迪民智,对成人教育进行补救。在日伪奴化教育思想泛滥之时,新乡地区部分县份的教育当局以爱国主义为利器,通过印发宣传品、派遣忠诚师资控制伪校、成立宣传巡回队以及纠正奴化教材等手段,展开了防范日伪奴化教育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豫北新乡地区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奴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上海美术刊物编辑出版活动的总体特征与影响
15
作者 焦基鹏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5年第1期100-113,共14页
上海美术刊物的编辑出版活动不仅旗帜鲜明地反映了全面抗战时期上海美术运动的宣传性、大众化、民族化等时代特点,还是抗战文艺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美术界人士生存、生活状态和创作思想的最直观的呈现方式。通过对全面抗战期间... 上海美术刊物的编辑出版活动不仅旗帜鲜明地反映了全面抗战时期上海美术运动的宣传性、大众化、民族化等时代特点,还是抗战文艺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美术界人士生存、生活状态和创作思想的最直观的呈现方式。通过对全面抗战期间创刊于上海的47种(据不完全统计)美术刊物进行研究,以抗战初期、孤岛时期和沦陷时期为时间轴,分析了上海美术刊物编辑出版活动演进历程、总体特征和影响,由此勾勒出上海全面抗战期间美术刊物的发展概貌,以期为学界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上海美术刊物 红色文化基因 编辑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周荫棠的台湾史研究述论
16
作者 张泽阳 《台湾历史研究》 2025年第1期74-83,共10页
抗战时期,在国难日亟的时代环境下,周荫棠受顾颉刚提倡沿革地理、边疆史地研究的濡染,并有赴湖南考察县政的亲历见闻,遂转向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在同乡陈澹然的影响下,周荫棠逐渐关注中国台湾史研究。《台湾郡县建置志》正是其研究... 抗战时期,在国难日亟的时代环境下,周荫棠受顾颉刚提倡沿革地理、边疆史地研究的濡染,并有赴湖南考察县政的亲历见闻,遂转向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在同乡陈澹然的影响下,周荫棠逐渐关注中国台湾史研究。《台湾郡县建置志》正是其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系统梳理了清代中国台湾府厅州县的沿革及原委,在书名、体例、叙事方式上皆有特色。该书的出版,一方面受到抗战时期国人收复台湾地区呼声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为收复台湾地区提供学理支持与历史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周荫棠 《台湾郡县建置志》 台湾史台湾光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在到自觉: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发展和形成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大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143,共11页
“中华民族”是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和使用的。到了民国初年和五四运动后,首先是“中华”作为国号或国名的确立,其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再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广泛传播,这三个方面因素促进了中华民... “中华民族”是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和使用的。到了民国初年和五四运动后,首先是“中华”作为国号或国名的确立,其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再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广泛传播,这三个方面因素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华民族观念虽然在民国初年和五四运动后有了发展,但并没有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已经形成。原因一,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是“中国民族”而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虽然只有一字之别,但含义是不同的;原因二,很多人是在“汉族”的含义上使用“中华民族”这一观念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中华民族是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之共同体”的意识开始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扩大,中华民族观念广泛传播。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标志是1939年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国民族 抗日战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抗日斗争历史的五点认识——《日据时期台湾人民抗日斗争史》导言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海鹏 《台湾历史研究》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抗日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观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可以得出五点认识:第一,日本对中国台湾省的军事占领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第二,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的抗日斗... 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抗日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观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可以得出五点认识:第一,日本对中国台湾省的军事占领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第二,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是甲午战争的延续,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一部分;第三,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抗日斗争可以1915年、1937年为节点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各个时期各有不同特点;第四,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往往以祖国为依靠或者受祖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启发;第五,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始终坚持了中国人的立场。历史昭示现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全部历史和法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据中国台湾史 抗日战争 《日据时期台湾人民抗日斗争史》 一个中国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西北国际通道初探
19
作者 李海群 尚季芳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2,共6页
西北国际通道是抗战时期经中国西北地区运输外国援华物资、援华人员和中国易货物资的重要国际通道,西北国际通道的开辟与运行对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学界对西北国际通道研究十分关注,现有研究对其基本概念如名... 西北国际通道是抗战时期经中国西北地区运输外国援华物资、援华人员和中国易货物资的重要国际通道,西北国际通道的开辟与运行对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学界对西北国际通道研究十分关注,现有研究对其基本概念如名称、路线、里程认识并不一致。文章依据通道地理位置及运输状况将其定名为西北国际通道;通过梳理抗战时期报纸、期刊、书籍等资料,分析得出通道有三条线路,公路线起自今哈萨克斯坦萨雷奥泽克车站,终于兰州,航空线为阿拉木图至兰州,驿运线为印度列城至中国新疆叶城;以修建维护通道的新疆公路局、西北公路局等机构资料为依据,考订西北国际通道公路线里程为2934公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西北国际通道 名称 线路 里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武术家朱国福武术活动的历史考察
20
作者 李斌 陈振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1,100,共8页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方法,通过新史料的发掘,基于政治社会史视角,以有“武状元”之称的著名武术家朱国福为研究对象,对其早年武术行迹与抗战时期武术活动进行历史考察。研究发现,朱国福早年在冀津两地拜师学艺,后从天津至上海...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方法,通过新史料的发掘,基于政治社会史视角,以有“武状元”之称的著名武术家朱国福为研究对象,对其早年武术行迹与抗战时期武术活动进行历史考察。研究发现,朱国福早年在冀津两地拜师学艺,后从天津至上海从事护院镖客职业;在南京的国术国考夺魁后,他应邀至南京中央国术馆任教务处长。九一八事变后,朱国福为切实实现“练为战”武术思想,辗转至湖南湘西积极投身军队武术训练事业。之后他到重庆,应地方政府官员要求组建重庆市国术馆;七七事变爆发后,为配合战时国民体育政策,朱国福与当地政府和社团紧密合作,通过开展武术竞赛、武术义演与武术培训等活动,努力践行着“强国强种”“武术救国”的抗战事业,在助力军事抗战的同时,亦推动了当地武术事业的发展。朱国福在抗战时期的各种武术活动,不仅体现了武术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具有的社会功能,且折射出了近代中国武术在战争影响下日益国家化的演变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国福 武术 抗战时期 军队武术 体育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