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SInSAR的成都地区地表沉降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通德 冯晓 党升 《北京测绘》 2022年第1期74-77,共4页
针对成都地区土地规划利用的需要,采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Permanent Scatterer InSAR,PSInSAR)对成都地区地表沉降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域最大沉降量达到24 mm,最大抬升量达到18... 针对成都地区土地规划利用的需要,采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Permanent Scatterer InSAR,PSInSAR)对成都地区地表沉降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域最大沉降量达到24 mm,最大抬升量达到18 mm。研究区西北至东南方向地表在研究时段内发生了抬升,东北至西南方向出现了地表沉降现象,并对可能造成地表沉降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涉测量 地表沉降 永久散射体 合成孔径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APTIVE MODEL-BASED SCATTERING DECOMPOSITION OF POLARIMETRIC SAR INTERFEROMETRY
2
作者 Xu Liying Li Shiqiang +1 位作者 Deng Yunkai Robert Wang 《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 2013年第5期463-468,共6页
In this paper,a new decomposi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vegetation component is overestimated and is not sensitive to directional scattering features with traditional 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 In this paper,a new decomposi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vegetation component is overestimated and is not sensitive to directional scattering features with traditional 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decomposition.It uses a Polarimetric Interferometric Similarity Parameter(PISP)calculated from Polarimetric SAR Interferometry(PolInSAR)datasets to the scattering decomposition.The PISP is proposed to reveal the geometric sensitivity of SAR interferometry.It is defined by three optimized mechanisms obtained from PolInSAR datasets,therefore,it not only relates to the coherent scattering mechanism closely,but also sufficiently uses the phase and amplitude information.The PISP of building is high,and forest’s PISP is low.The proposed method uses the PISP as a judge condition to select different vegetation model adaptively.The decomposition results show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vegetation ingredients overestimation problem.In addition,it is sensitive to the directional scatt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Polarimetric SAR interferometry(PolInSAR) Scattering decom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大跨桥梁温度变形监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云 危俊杰 +3 位作者 李剑 郝官旺 郑佳缘 朱正荣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50,共12页
以国内某高速铁路钢拱桥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2018年期间59幅C波段Senti⁃nel-1号雷达卫星影像,利用PS-InSAR技术处理影像获得桥梁的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位移,根据SAR成像空间几何关系解算出支座的纵向位移.研究结果表明:支座纵... 以国内某高速铁路钢拱桥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2018年期间59幅C波段Senti⁃nel-1号雷达卫星影像,利用PS-InSAR技术处理影像获得桥梁的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位移,根据SAR成像空间几何关系解算出支座的纵向位移.研究结果表明:支座纵向位移的时空特性与实际桥梁结构相符合,验证了PS-InSAR技术观测桥梁结构位移的可行性.建立支座纵向位移与温度的线性相关模型,并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实测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良好,相对误差控制在10%以内,验证了PS-InSAR测量桥梁结构位移的可靠性.利用有限元模拟温度作用下桥梁支座的位移变化,并与PS-InSAR位移时间序列进行对比.两者趋势基本一致,LOS向位移误差在[-10,10]mm,验证了PS-InSAR测量桥梁结构位移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健康监测 PS-INSAR 大跨桥梁结构 有限元方法 温度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PS点获取方法的矿山工业广场沉降监测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可明 李婷婷 +3 位作者 马军 李亚星 江克贵 赵项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1,共8页
为保障矿山地面和井下工作人员、工业广场周边居民以及运煤系统运行安全,实时监测地表变形情况,提出永久散射体(PS)点的优化获取方法,以提升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首先,选择淮北市郊煤矿工业广场煤... 为保障矿山地面和井下工作人员、工业广场周边居民以及运煤系统运行安全,实时监测地表变形情况,提出永久散射体(PS)点的优化获取方法,以提升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首先,选择淮北市郊煤矿工业广场煤柱Ⅱ513工作面开采沉陷期间2020年10月31日—2022年8月22日共26景SAR卫星影像,运用PS-InSAR技术确定最优的PS点目标选取方法;然后,基于该方法获取该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开采损害保护区地面沉降速率、累计沉降量;最后,基于地面水准点实测数据验证PS-InSAR监测精度并分析研究区地表及建(构)筑物动态沉降情况。结果表明:相干系数和振幅离差指数双阈值法较适应于研究区沉降监测;研究区内可探测到的最大下沉速率为-26.5 mm/a,最大累计下沉值为-53.7 mm;同时,探测到研究区西北部存在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因素;利用水准数据验证精度,均方根误差(RMSE)仅为3.8 mm,决定系数达到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PS)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工业广场 沉降监测 相干系数 振幅离差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边坡监测
5
作者 李如仁 苏宇祺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42,共9页
针对传统人工水准监测风险高、难度大的问题,以本桓高速公路挖方边坡为例,提出一种利用SBAS-InSAR与PS-InSAR相结合的技术对挖方边坡进行形变监测。首先,采用SBAS-InSAR技术处理2023年4月—2024年1月获取的22景Sentinel-1A数据,生成小... 针对传统人工水准监测风险高、难度大的问题,以本桓高速公路挖方边坡为例,提出一种利用SBAS-InSAR与PS-InSAR相结合的技术对挖方边坡进行形变监测。首先,采用SBAS-InSAR技术处理2023年4月—2024年1月获取的22景Sentinel-1A数据,生成小基线差分干涉对,反演得出边坡形变值与形变趋势。然后,选取相同监测时间的水准点测量结果与PS点进行验证,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降雨量与边坡形变的关联度。监测结果显示,边坡沉降速率集中在10.15~30.27 mm/a,沉降分析结果显示此路堑边坡整体较为稳定,时序InSAR相对水准测量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全维度的特点,并具有可回溯性,表明时序InSAR技术对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边坡监测具有可行性与可靠性,确保高速公路挖方边坡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边坡监测 短基线子集(SBAS-InSAR)技术 永久散射体的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 沉降预测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地表InSAR形变监测与安全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董建军 张莹 +1 位作者 李昕 梅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为探明河南省平顶山市某变电站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避免采空区地表沉降或倾斜给变电站造成安全隐患,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研究平顶山市2015—2022年间的45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的9个代表位... 为探明河南省平顶山市某变电站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避免采空区地表沉降或倾斜给变电站造成安全隐患,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研究平顶山市2015—2022年间的45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的9个代表位置的时序形变特征,进而建立基于InSAR监测的采空区地表场地安全稳定性评价机制,完成对场地的安全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数据集的模糊PS选点法可克服PS点密度低的弊端,有效增加分析可用数据,提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依据基准点校正拟建区内代表点的时序形变后发现,拟建场地整体形变较小且逐渐呈现趋于稳定的趋势,最大沉降量为13.05 mm,最大沉降速度为5.73 mm/a,最大倾斜为0.070 mm/m。基于安全稳定性评价机制分析可知:采空区地表场地移动变形处于稳定状态,变电站地基基础处于安全状态,采空区地表沉降对拟建变电站的影响程度小,综合3种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采空区地表场地安全稳定性等级为高,具备建设变电站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地表形变 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形变监测 安全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的道路穿越区长城形变分析
7
作者 田野 周乐皆 +3 位作者 张研霞 刘飞 赵小平 汤羽扬 《北京测绘》 2024年第3期409-414,共6页
随着交通网络不断扩展,现代道路穿越古老的长城,这种变化引发了长城的形变效应,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道路穿越长城对其形变的影响,研究采用了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对长城周边区域进行了... 随着交通网络不断扩展,现代道路穿越古老的长城,这种变化引发了长城的形变效应,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道路穿越长城对其形变的影响,研究采用了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对长城周边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形变分析。研究发现,道路穿越长城的行为明显影响了长城的形变情况,尤其是在特定区域出现了明显的地面沉降现象。这种形变表现为在道路穿越区域内的长城被拉伸和压缩,导致最大累积沉降量高达75.2 mm。在这些受影响的区域中,长城的沉降速率甚至达到了每年24.6 mm。通过对长城振动变形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呈现,研究揭示了道路穿越长城对其造成的明显形变效应。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对长城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还为类似地区的形变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 道路穿越 长城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InSAR的蒲河煤矿采空区地表形变监测与开采参数反演
8
作者 敖萌 孙颖 +1 位作者 魏恋欢 张化南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6-873,882,共9页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有植被覆盖的矿区难以识别到足够多的监测点目标,导致形变结果无法反映矿区真实形变特征.采用分布式散射体InSAR分析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植被密集区域雷达相干目标数量,从而准确描述矿区形变的时间演化...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有植被覆盖的矿区难以识别到足够多的监测点目标,导致形变结果无法反映矿区真实形变特征.采用分布式散射体InSAR分析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植被密集区域雷达相干目标数量,从而准确描述矿区形变的时间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矿区长期高强度开采会引发采空区的地表变形,严重威胁矿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基于沈阳蒲河煤矿采空区InSAR高精度监测数据,通过地球物理建模反演得到矿区地下关键开采参数,模拟的矿区形变场与InSAR监测结果较为一致,且反演开采参数符合真实开采情况.结合InSAR监测结果与Okada模型反演矿区参数,能够准确描述由采矿造成的采空区地表形变,为科学制定地下开采计划及矿区可持续开发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地面沉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分布式散射体 地球物理建模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滨海新区地面沉降监测
9
作者 周万晶 王柏恒 《北京测绘》 2024年第3期427-430,共4页
针对传统地面沉降测量方法在大范围测区内费时长、时效性差等缺点,本文利用2017—2021年覆盖天津市滨海新区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和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获取地... 针对传统地面沉降测量方法在大范围测区内费时长、时效性差等缺点,本文利用2017—2021年覆盖天津市滨海新区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和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获取地面沉降数据,通过地表形变信息的时空分析确定各类因素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并交叉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地面沉降受到降水、第四系地层厚度、地下水等因素影响。其中,天津市滨海新区在2017—2021年存在地面沉降现象,最大沉降速率为-130 mm/a,最大抬升速率为40 mm/a,最大累计沉降量为-411 mm。重点沉降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杨家泊镇与寨上街道交界地区以及西南部的中塘镇和北大港水库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滨海新区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汶川县板子沟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
10
作者 陈跨越 王保云 《国土资源导刊》 2024年第4期144-151,共8页
2023年6月26日汶川县绵虒镇板子沟、威州镇新桥沟两处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导致了重大人员伤亡。以绵虒镇板子沟为例,利用PS-InSAR技术对板子沟地表进行形变监测与分析。首先,对板子沟2021年12月31日—2023年7月6日的43景C波段Sentinel-1... 2023年6月26日汶川县绵虒镇板子沟、威州镇新桥沟两处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导致了重大人员伤亡。以绵虒镇板子沟为例,利用PS-InSAR技术对板子沟地表进行形变监测与分析。首先,对板子沟2021年12月31日—2023年7月6日的43景C波段Sentinel-1A数据利用PS-InSAR技术得到板子沟地表形变信息。然后,使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到板子沟地区形变速率等值线图。最后,根据地表形变结果与高程等6个地形因子开展形变较大区域在地形空间分布规律的统计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利用PS-InSAR技术结合克里金插值法识别出板子沟共有11个区域出现较大形变,其中最大形变速率达到39.499 mm/a;分析出形变较大区域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发现在高程落差>270 m、坡度>25°、地形起伏度>150 m、坡面在90°~275°的阳坡和半阳坡、植被覆盖度<60%和地表粗糙度低的区域,地表形变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技术 地表形变 形变监测 泥石流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卫星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提取三维地表形变速度场 被引量:34
11
作者 刘国祥 张瑞 +4 位作者 李陶 于冰 李涛 贾洪果 聂运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98-2610,共13页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PSI)技术及其应用于区域地表形变监测已成为雷达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使用单一卫星平台所获取的单侧视SAR影像时间序列进行PSI分析,仅能获取沿雷达视线(LOS)方向的一维地表位移信息.本文提出了基于多平台永久散...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PSI)技术及其应用于区域地表形变监测已成为雷达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使用单一卫星平台所获取的单侧视SAR影像时间序列进行PSI分析,仅能获取沿雷达视线(LOS)方向的一维地表位移信息.本文提出了基于多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提取三维地表形变速度场的模型与算法,其基本策略是:首先针对每一卫星平台的SAR影像时间序列进行PSI分析,并计算各地面目标沿LOS向的位移速度值,然后联合各平台所对应的LOS向位移速度值进行建模,并基于最小二乘方法解算各地面目标的三维位移速度分量.实验选取天津市西北部作为测试区,使用2007—2010年所获取的39幅TerraSAR-X影像、23幅ENVISAT ASAR影像和16幅ALOS PALSAR影像进行分析,经联合解算得到了该测试区域的垂直位移速度场以及南北向和东西向水平位移速度分量.与地面水准和已有GPS观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多平台PSI的垂直位移速度场精度可达毫米级,而其水平位移速度分量与已有GPS结果基本一致.多平台PSI分析无需引入任何外部形变参考信息,便可以实现形变场的偏差校准和三维形变场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平台 永久散射体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三维形变速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序差分雷达干涉中永久散射体的自动探测 被引量:22
12
作者 罗小军 黄丁发 刘国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4-418,共5页
为了有效探测时序差分雷达干涉中的永久散射体,考虑永久散射体对雷达波的强反射特性和散射的稳定性,提出了探测永久散射体的振幅信息双阈值法.该方法根据振幅阈值选取具有强反射特性的点作为永久散射体候选点,然后根据振幅离差阈值,选... 为了有效探测时序差分雷达干涉中的永久散射体,考虑永久散射体对雷达波的强反射特性和散射的稳定性,提出了探测永久散射体的振幅信息双阈值法.该方法根据振幅阈值选取具有强反射特性的点作为永久散射体候选点,然后根据振幅离差阈值,选取散射特性稳定的候选点作为永久散射体.利用上海地区的26幅ERS-1/2 C波段SAR(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进行了实验,证明该方法是有效和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探测 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技术监测上海市2009年~2010年区域地表沉降 被引量:5
13
作者 聂运菊 刘国祥 +2 位作者 石金峰 于冰 程朋根 《遥感信息》 CSCD 2013年第2期56-61,共6页
采用振幅和相位联合分析的PS探测方法,以上海市作为实验研究区,进行PSI城市地表沉降监测并对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①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地下水开采、工业化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活动,研究区内最大沉降速率达-47mm/年,平均... 采用振幅和相位联合分析的PS探测方法,以上海市作为实验研究区,进行PSI城市地表沉降监测并对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①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地下水开采、工业化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活动,研究区内最大沉降速率达-47mm/年,平均沉降速率达-16.96mm/年,地表沉降比较明显。②2008年以前的沉降中心得到有效控制,现阶段有3个沉降中心较为明显,即罗泾镇宝山工业园区,平均沉降速率为-29.8mm/年;虹口足球场,平均沉降速率为-24.58mm/年;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沉降速率为-32.2mm/年。③地表沉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向北、南、西南、东南逐步扩展。④水准数据验证了监测结果,精度可达±6mm,表明PSI技术在城市地表沉降监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相位稳定性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DInSAR时序差分干涉图公共主影像选取方法 被引量:9
14
作者 罗海滨 何秀凤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4-347,共4页
针对基于相干系数的PS-DInSAR时序差分干涉图主影像优化选取方法存在的干涉对垂直空间基线、时间基线和多普勒质心频率差3个因素中有任意一个因素大于临界值时,其他2个因素的影响将被忽略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正则化距离的主影像优化选取方... 针对基于相干系数的PS-DInSAR时序差分干涉图主影像优化选取方法存在的干涉对垂直空间基线、时间基线和多普勒质心频率差3个因素中有任意一个因素大于临界值时,其他2个因素的影响将被忽略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正则化距离的主影像优化选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当干涉图序列的时空基线或多普勒质心频率差总体较大时,所提方法较基于相干系数的方法更加有效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主影像 永久散射体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测量 优化选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高速铁路下伏老采空区稳定性监测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曹杨 王旭春 +3 位作者 曹云飞 卢泽霖 管晓明 于云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67-1375,共9页
揭示老采空区现有变形规律是老采空区的稳定性分析的关键,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对于广域地表变形监测有着传统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针对贵南高铁穿越大盘井采煤沉陷区的地... 揭示老采空区现有变形规律是老采空区的稳定性分析的关键,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对于广域地表变形监测有着传统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针对贵南高铁穿越大盘井采煤沉陷区的地表监测,采用最新的永久散射体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 pair InSAR,PSP-InSAR)技术,弥补了传统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SAR,D-InSAR)和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 InSAR,PS-InSAR)算法的缺陷,获得了老采空区的沉降变形。并通过实地考察老采空区上方已有建筑和道路,对InSAR测量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011—2013年及2014—2015年,大盘井采空区大部分点年平均沉降速率为-8~4 mm/a。通过对采空沉陷区地面沉陷调查发现地面建筑物和道路未产生有沉陷特征的沉降和破坏。因此,认为大盘井煤矿采空区沉陷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老采空区 永久散射体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P-InSAR)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空基线PS-DInSAR提取地表形变时间序列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德英 刘国祥 +1 位作者 蔡国林 丁琼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82,111,共7页
为减小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技术中时空失相关对区域地表形变探测的影响,采用同时限制时间和空间基线的方式自由组合干涉对,基于永久散射体构建差分网络模型以提取区域形变,并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恢复其时间序列.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为减小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技术中时空失相关对区域地表形变探测的影响,采用同时限制时间和空间基线的方式自由组合干涉对,基于永久散射体构建差分网络模型以提取区域形变,并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恢复其时间序列.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以美国Phoenix市为试验区域,采用39幅ERS-1/2卫星C波段SAR图像(时间跨度为1992~2000年)进行地表沉降探测.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提取区域地表沉降的时间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 短时空基线 奇异值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InSAR技术在伯克利山滑坡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雷玲 周荫清 +1 位作者 李景文 Roland Burgmann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24-1226,共3页
针对伯克利山的滑坡问题,利用从1992年到2010年期间获得的大量ERS1/2,Radarsat-1,TerraSAR-X星载雷达数据,提出运用永久散射体(PS-InSAR,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以一幅主图像为基准,与其他... 针对伯克利山的滑坡问题,利用从1992年到2010年期间获得的大量ERS1/2,Radarsat-1,TerraSAR-X星载雷达数据,提出运用永久散射体(PS-InSAR,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以一幅主图像为基准,与其他SAR图像分别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并限定幅度和相位双重阈值选择PS点,分析其相位在时域空域的频谱特性,最后通过滤波处理提取形变部分,结果成功地定位了伯克利山的滑坡区域,得到了地形的形变速率,为今后的灾害预警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PS—InSAR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变形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8
作者 马飞虎 姜珊珊 孙翠羽 《北京测绘》 2018年第2期149-155,共7页
概述了地表形变监测的技术手段,对利用全站仪、水准仪的常规大地测量方法、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静态/动态GPS测量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以及由其发展的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的优缺点、应用现状、存在的... 概述了地表形变监测的技术手段,对利用全站仪、水准仪的常规大地测量方法、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静态/动态GPS测量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以及由其发展的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的优缺点、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分析了GPS技术与D-InSAR技术相融合的基本原理和必要性,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PSInSAR技术应用于采空区监测的可行性与优势并指出应用PSInSAR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变形监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国情的城市地表沉降监测PS-InSAR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余永欣 杨伯钢 +3 位作者 刘博文 王星杰 杨旭东 龚芸 《北京测绘》 2019年第5期527-531,共5页
城市地表沉降是一种不可逆的极具危害性的地质灾害。为深入、系统的掌握城市地表沉降现状和发展趋势,北京市已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并将地表沉降监测纳入城市常态化监测实施方案。基于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采用PS-InSAR技术方法获取准确... 城市地表沉降是一种不可逆的极具危害性的地质灾害。为深入、系统的掌握城市地表沉降现状和发展趋势,北京市已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并将地表沉降监测纳入城市常态化监测实施方案。基于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采用PS-InSAR技术方法获取准确、详实的地表沉降监测数据,从而准确分析、归纳地表沉降发展规律,这些研究与应用对于北京市城市规划、建设、安全、运营和综合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其他城市开展相关区域地表沉降监测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INSAR 沉降监测 地理国情 国情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AS-InSAR技术的广州市地面沉降监测 被引量:3
20
作者 聂运菊 计玉芳 熊倩 《北京测绘》 2022年第11期1501-1507,共7页
为了研究广州市地面沉降情况,利用覆盖广州地区的34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基于永久散射体(PS)特征点的短基线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进行时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形态呈稳定状态,研究区域内存在6个沉降区,在监测时... 为了研究广州市地面沉降情况,利用覆盖广州地区的34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基于永久散射体(PS)特征点的短基线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进行时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形态呈稳定状态,研究区域内存在6个沉降区,在监测时间内,研究区沉降速率为-32.1 mm/a~7.3 mm/a,累计沉降量为-92.1 mm。广州市的软土是导致沉降的主要因素,城市的工程建设以及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为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永久散射体(PS)特征点 短基线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 沉降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