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沂市夏季羰基化合物来源及其对大气氧化性的影响
1
作者 杨雪 赵世阳 +3 位作者 张根 胡书豪 王金鹤 朱超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1-233,共13页
羰基化合物在大气光化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大气自由基丰度、大气氧化性强度以及臭氧(O_(3))光化学反应产率.通过对2022年8月临沂市大气羰基化合物及相关物种外场观测,结果发现甲醛(HCHO)体积分数φ(HCHO)和乙醛(CH3CHO)体积分数φ(C... 羰基化合物在大气光化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大气自由基丰度、大气氧化性强度以及臭氧(O_(3))光化学反应产率.通过对2022年8月临沂市大气羰基化合物及相关物种外场观测,结果发现甲醛(HCHO)体积分数φ(HCHO)和乙醛(CH3CHO)体积分数φ(CH_(3)CHO)分别为(4.95±2.01)×10^(−9)和(3.34±1.40)×10^(−9).根据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发现二次生成是HCHO和CH3CHO主要来源,分别贡献其总体积分数的34.28%和35.95%.用基于观测约束的模式(Observation-Based Model,OBM)分析发现影响甲醛二次净生成速率的主要前体物为生物源烯烃和人为源烯烃(主要是正丁烯、乙烯和丙烯).影响乙醛二次净生成速率的主要前体物是人为源烯烃(正丁烯和丙烯)、烷烃(正己烷和正丁烷)和苯.烯烃类物质是影响临沂市羰基化合物体积分数水平的关键前体物物种.羰基化合物对大气氧化性的贡献最强,占比高达为74.64%.本研究强调了烯烃对羰基化合物污染的重要影响,并指出光化学污染日,羰基化合物对大气氧化性的重要作用,对未来国内外中小城市羰基化合物污染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化合物 OBM模型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 关键前体物 大气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昌市典型污染过程VOCs污染特征与臭氧生成敏感性研究
2
作者 徐媛倩 付广宇 +7 位作者 孙鹏 罗艺琳 曹佳慧 来子淳 孙航航 吕健翔 王杰 曹霞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5-656,共12页
为有效遏制大气污染,不断提升大气污染防控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推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本研究以污染前、污染中和污染后3个阶段为研究时段,对许昌市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进行实时监测,以期揭示V... 为有效遏制大气污染,不断提升大气污染防控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推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本研究以污染前、污染中和污染后3个阶段为研究时段,对许昌市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进行实时监测,以期揭示VOCs污染特征与臭氧生成规律。结果显示,污染前、中、后阶段的VOCs浓度均值分别为33.5×10^(-9)、39.9×10^(-9)和28.7×10^(-9),占比最大的组分均为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xygenat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OVOCs),其次为烷烃,且污染阶段的乙醛、丙醛与丙酮浓度显著高于非污染阶段。对比3个阶段的VOCs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污染中阶段的OFP为313.72μg/m^(3),分别是污染前、后阶段的1.4倍和1.6倍,表明许昌市在污染中阶段VOCs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的潜力显著增大。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结果表明,许昌市在污染后阶段处于VOCs控制区,在污染前、中阶段则处于过渡区。采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人为源VOCs解析,研究时段工业源与燃烧源合计贡献54.4%,污染中阶段相较于污染前、后阶段,工业源占比分别增加5.1%和5.5%,燃烧源占比分别增加8.8%和8.7%,说明污染中阶段工业源与燃烧源对许昌市VOCs影响较大。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与浓度轨迹权重法(CWT)解析结果表明污染中阶段河南省东部与西北部城市对许昌市VOCs的影响正逐步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中心城区VOCs对臭氧影响研究
3
作者 李萍 何鹏飞 +2 位作者 朱珠 贾国柱 黄斯婷 《绿色科技》 2024年第4期198-203,共6页
为评估城市建成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臭氧的影响,于2022年10月19日-11月8日在深圳市中心城区开展了环境空气中117种VOCs组分的在线监测,并使用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臭氧生成潜势(OFP)法来研究VOCs对臭氧的生成贡献,同时... 为评估城市建成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臭氧的影响,于2022年10月19日-11月8日在深圳市中心城区开展了环境空气中117种VOCs组分的在线监测,并使用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臭氧生成潜势(OFP)法来研究VOCs对臭氧的生成贡献,同时对比了臭氧污染日、非污染日VOCs的变化特征。观测期间,深圳市中心城区VOCs总浓度水平(TVOC)为23.18 ppb, RIR分析结果说明深圳中心城区臭氧生成为VOCs控制区,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部氮氧化物(NO_(x))削减不利效应,其中芳香烃、烯烃对臭氧的贡献相对较高。OFP分析结果类似,且识别出甲苯、间/对二甲苯、2-丁酮是深圳市中心城区臭氧污染管控的优控VOCs物种。对比臭氧污染日与非污染日发现,臭氧污染是由多种因素决定,VOCs浓度的直接升高并不会直接导致臭氧浓度升高,但仅从VOCs的浓度变化来看,臭氧污染日VOCs组分的浓度峰值、累积速度、消耗速度均明显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臭氧敏感性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 臭氧生成潜势(OFP)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OBM模型研究广州臭氧的生成过程 被引量:25
4
作者 高东峰 张远航 曹永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1,共5页
应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了广州及其周边地区2000年夏、秋季臭氧生成过程的相对敏感性.在分析2000年7,11月广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及其下风向的花都和新垦地区臭氧及其前体物浓度变化和相互关系基础上,应用OBM模型对上述地点的光化学... 应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了广州及其周边地区2000年夏、秋季臭氧生成过程的相对敏感性.在分析2000年7,11月广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及其下风向的花都和新垦地区臭氧及其前体物浓度变化和相互关系基础上,应用OBM模型对上述地点的光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模拟分析,以讨论这一地区的光化学反应类型.研究表明:7月广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RIR(AHC)>RIR(NO),臭氧生成处于VOC控制,下风向的花都RIR(NO)>RIR(AHC),臭氧生成处于NOx控制;11月广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RIR(AHC)>RIR(NO),臭氧生成处于VOC控制,下风向的新垦RIR(NO)>RIR(AHC),臭氧生成处于NOx控制.该模拟结果与该地区的相关空气质量模型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臭氧生成潜势 相对增量反应性(r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工业区VOCs污染特征与臭氧生成敏感性 被引量:17
5
作者 于广河 林理量 +2 位作者 夏士勇 朱波 黄晓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94-2001,共8页
于2020年9~10月在深圳北部典型工业区开展在线观测以分析该地VOCs污染状况,并使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臭氧生成敏感性.观测期间VOCs的总浓度为48.5×10^(-9),浓度水平上烷烃>含氧有机物(OVOCs)>卤代烃>芳香烃>烯烃&... 于2020年9~10月在深圳北部典型工业区开展在线观测以分析该地VOCs污染状况,并使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臭氧生成敏感性.观测期间VOCs的总浓度为48.5×10^(-9),浓度水平上烷烃>含氧有机物(OVOCs)>卤代烃>芳香烃>烯烃>乙炔>乙腈.臭氧生成潜势(OFP)为320μg/m^(3),其中芳香烃、OVOCs以及烷烃贡献最大,这3类物种OFP贡献总和超过90%.乙烯与苯呈现“两峰一谷”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受到机动车排放的贡献.相对增量反应性(RIR)分析表明,削减人为源VOCs对控制当地臭氧生成最为有效,当中又应优先控制芳香烃;经典动力学曲线(EKMA)分析表明该片区臭氧生成处于过渡区,在开展VOCs区域联防联控的同时,需要在当地进行有力的NOx控制以强化该地区臭氧污染长期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相对增量反应性(rir) 经典动力学曲线(EK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2018年4-9月臭氧及其前体物非线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陈安雄 胡柯 +4 位作者 沈龙娇 钟章雄 段佳鹏 汪羽商 陈文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6期729-738,共10页
近年来武汉市臭氧污染日益严峻,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的瓶颈,弄清臭氧及其前体物非线性关系是臭氧防控的关键和基础.本研究基于武汉中心城区2018年4—9月臭氧及其前体物在线观测数据,分析出武汉市臭氧浓度受前体物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共... 近年来武汉市臭氧污染日益严峻,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的瓶颈,弄清臭氧及其前体物非线性关系是臭氧防控的关键和基础.本研究基于武汉中心城区2018年4—9月臭氧及其前体物在线观测数据,分析出武汉市臭氧浓度受前体物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呈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观测期间武汉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32.5×10^-9,烷烃是武汉市VOCs的主要组分,其次是含氧VOCs(OVOCs)和卤代烃.利用基于观测的模型定量分析臭氧与前体物之间的关系,发现削减VOCs会引起臭氧生成潜势的显著下降,而削减氮氧化物则会使臭氧生成潜势升高,说明武汉市臭氧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在人为源VOCs中,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最高,是影响臭氧生成的关键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臭氧生成潜势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汕头市城区大气VOCs来源解析及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娟 李成柳 +5 位作者 郭岩 黄宜耀 陈舒迟 陈苗 张宇烽 杨应琅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1年第2期145-152,共8页
利用超低温预浓缩GC-MS法于2019年10月对汕头市濠江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在线实时观测,研究其污染特征、来源以及对臭氧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关键VOCs活性物种及来源。研究发现,大气VOCs中烷烃含量占比最高;利用PMF模型确定6类排放... 利用超低温预浓缩GC-MS法于2019年10月对汕头市濠江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在线实时观测,研究其污染特征、来源以及对臭氧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关键VOCs活性物种及来源。研究发现,大气VOCs中烷烃含量占比最高;利用PMF模型确定6类排放源:机动车排放源(38.0%)、溶剂使用源(20.4%)、汽油泄露与挥发源(16.5%)、化工排放源(11.7%)、油燃烧源(7.9%)、植物排放源(5.5%);利用OBM模型对臭氧污染过程进行分析:濠江区具有显著的局地光化学臭氧污染潜势;臭氧生成主要受人为源VOCs控制与影响;人为源VOCs的5种关键活性物种分别为间/对二甲苯,甲苯和其他低活性芳香烃类,C6以上活性较大的烷烃,直链烯烃和支链烯烃;关键活性物种主要来源为溶剂使用源(32.4%),其次为机动车排放源(20.9%)和汽油泄露与挥发源(1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来源解析 臭氧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城市四季VOCs特征、来源及臭氧形成敏感物种 被引量:7
8
作者 阴世杰 刘新罡 +5 位作者 刘亚非 李晨露 张晨 张欢 王正 程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8-688,共11页
基于2021年运城市城区站点全年VOCs观测数据,对运城市四季VOCs体积分数、组分特征、来源及臭氧形成敏感物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城市城区φ(VOCs)年均值为(32.1±24.2)×10^(-9),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四季φ(VOCs)均值从高到低依... 基于2021年运城市城区站点全年VOCs观测数据,对运城市四季VOCs体积分数、组分特征、来源及臭氧形成敏感物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城市城区φ(VOCs)年均值为(32.1±24.2)×10^(-9),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四季φ(VOCs)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冬季(46.3×10^(-9))>秋季(35.5×10^(-9))>春季(25.6×10^(-9))>夏季(21.2×10^(-9)),烷烃和OVOCs占比最高,二者贡献了运城市69.0%~80.4%的TVOCs,春夏季OVOCs占比更高(41%~43%)而秋冬季烷烃占比更高(42%~43%),主要受到源排放变化的影响.机动车源、LPG/NG源、工业源和燃烧源是运城市城区VOCs的主要来源,四季贡献率最高的分别为机动车源(春季,28.5%)、二次源+燃烧源(夏季,29.0%)、LPG/NG源(秋季,30.4%)和燃煤源(冬季,27.3%).运城市夏季臭氧形成处于过渡区,其他季节处于VOC控制区,臭氧生成对烯烃(异戊二烯、乙烯和丙烯)、OVOCs(乙醛、丙醛、丙烯醛、正丁醛)和芳烃(二甲苯、甲苯、苯)最敏感,其中冬季对乙烯最敏感,其他季节对异戊二烯最敏感,应对这些敏感物种相关的一次排放源进行减排以实现臭氧浓度改善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来源解析 臭氧敏感性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 运城
原文传递
2016~2020年上海臭氧高发季光化学污染特征及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金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799-3807,共9页
重点臭氧污染区域和城市的臭氧生成敏感性分析是近地面臭氧(O_(3))污染防控的重要依据.基于上海市淀山湖站(郊区)、浦东站(城区)和新联站(工业区站)这3个典型站点2016~2020年5年间O_(3)、VOCs和NO_(x)数据,利用观测模型定量分析5年间臭... 重点臭氧污染区域和城市的臭氧生成敏感性分析是近地面臭氧(O_(3))污染防控的重要依据.基于上海市淀山湖站(郊区)、浦东站(城区)和新联站(工业区站)这3个典型站点2016~2020年5年间O_(3)、VOCs和NO_(x)数据,利用观测模型定量分析5年间臭氧高发季O_(3)与前体物(VOCs和NO_(x))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2016~2020年间,上海市近地面O_(3)高发月份为4~9月,其中,高峰值出现在6~8月;VOCs体积分数和NO_(2)浓度对浦东站的O_(3)浓度具备较强的指示意义,淀山湖站的O_(3)浓度主要是受区域性环境、气象因素和跨区域传输影响,新联站O_(3)浓度为环境背景浓度与工业区光化学污染的叠加效应.浦东站和淀山湖站处于VOCs控制区,新联站2016~2019年整体处于NO_(x)控制区附近,2020年开始逐步向VOCs控制区转变;浦东站、淀山湖站和新联站的L_(·OH)均为:NO_(x)控制区>协同控制区>VOCs控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氮氧化物(NO_(x)) 相对增量反应性(rir) 光化学反应 臭氧生成敏感性
原文传递
Exploring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ource attribution of ozone during the 2019 Wuhan Military World Games:Implications for ozone control strategies
10
作者 Lei Zhang Lili Wang +8 位作者 Runyu Wang Nan Chen Yuan Yang Ke Li Jie Sun Dan Yao Yuesi Wang Minghui Tao Yang Su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00-411,共12页
A series of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were conducted in Wuhan,Central China,to ensure good air quality during the 7th Military World Games(MWG)in October 2019.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ozone(O_(3))po... A series of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were conducted in Wuhan,Central China,to ensure good air quality during the 7th Military World Games(MWG)in October 2019.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ozone(O_(3))pollution control strategies,we applied integrated analysis approaches based on the de-weathered statistical model,parameterization methods,chemical box model,and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model.During the MWG,concentrations of O_(3),NO_x,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s),OFP(O_(3)formation potential),L_(OH)(OH radical loss rate)were 83μg/m^(3),43μg/m^(3),26 ppbv,188μg/m^(3),and 3.9 s^(-1),respectively,which were 26%,18%,3%,15%,and 13%lower than pre-MWG values and 6%,39%,30%,33%,and 50%lower than post-MWG values,respectively.After removing meteorological influence,O_(3)and its precursors during the MWG decreased largely compared with post-MWG values,and only O_(3),NO_(2),and oxygenated VOCs(OVOCs)declined compared with pre-MWG values,which revealed the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during the MW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for O_(3)decline.For six VOCs sources,the mass contributions of biomass burning and solvents usage during the MWG decreased largely compared with pre-MWG values.O_(3)production was sensitive to VOCs and the key species were aromatics,OVOCs,and alkenes,which originated mainly from solvents usage,biomass burning,industrial-related combustion,and vehicle exhaust.Decreasing O_(3)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strict control was mainly caused by OVOCs reduction due to biomass burning control.Generally,the O_(3)abatement strategies of Wuhan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mitigation of high-reactivity VO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OZONE Wuhan Military World Games Source apportionment relative incremental reactivity Random forest
原文传递
黄冈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来源及对臭氧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连世泽 邓萌杰 +3 位作者 陈楠 王语嫣 陶卉婷 成海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410-5417,共8页
基于黄冈市城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离线采样数据和常规空气污染物、气象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黄冈市大气VOC组分和体积分数特征,并利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和耦合MCM机制的光化学反应箱式模型(PBM-MCM)分别分析了臭氧(O_(3))... 基于黄冈市城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离线采样数据和常规空气污染物、气象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黄冈市大气VOC组分和体积分数特征,并利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和耦合MCM机制的光化学反应箱式模型(PBM-MCM)分别分析了臭氧(O_(3))污染高发期VOCs的来源及臭氧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φ(TVOCs)平均值为(21.57±3.13)×10^(-9),且呈现出冬春高、夏秋低的季节性特征,其中烷烃(49.9%)和烯烃(16.4%)的占比最大.PMF解析结果显示黄冈市大气VOCs主要来源为:燃料燃烧源(27.8%)、机动车排放源(19.9%)、溶剂使用源(15.7%)、工业卤代烃排放源(12.1%)、化工企业排放源(10.5%)、自然源(7.8%)和柴油车排放源(6.2%).在人为源中,溶剂使用、燃料燃烧和化工企业排放的VOCs对大气环境中O_(3)生成的贡献较大,贡献了O_(3)生成的60.9%,故对O_(3)污染防控应优先管控这3种人为源.通过相对增量反应性(RIR)和经验动力学方法(EKMA)曲线分析,观测期间黄冈市O_(3)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且间/对-二甲苯、乙烯、1-丁烯和甲苯等VOCs对O_(3)生成比较敏感,应重点削减以上VOCs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敏感性 PMF模型 相对增量反应性(rir) EKMA曲线
原文传递
Regional ozone pollution and key controlling factors of photochemical ozone production in Pearl River Delta during summer time 被引量:37
12
作者 CHANG ChihChung CHOU C.K.Charles Andreas Wahner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650-662,共13页
An intensive field campaign including measurements from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network and from two super sites took plac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summer 2006.Using routinely measured O3 and NOx conce... An intensive field campaign including measurements from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network and from two super sites took plac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summer 2006.Using routinely measured O3 and NOx concentrations,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O3 and of the total oxidant concentrations was characterized.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NO2/NO,the two super sites were found to be representative of polluted urban and downwind suburban conditions.In addition,both sites were located in high O3 regions.In-depth diagnostic of photochemical ozone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their key controlling factors are achieved with an observation-based model(OBM) to gain regional perspectives.Budget analysis and sensitivity model runs show that aldehyde and HONO chemistry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local photochemical ozone production rates.The analysis of calculated Relative Incremental Reactivities shows that photochemical ozone production rates are mainly sensitive to anthropogenic hydrocarbons(HCs) in the polluted urban areas.In the suburban areas,sensitivity to nitrogen oxide(NO) concentrations dominated.Key anthropogenic HCs in both areas are alkenes and aromatics.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ozone production efficiencies are identified between the urban and suburban regions,consistent with the OBM diagnosed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ZONE PEARL River Delta PHOTOCHEMICAL OZONE productions HONO relative incremental reactivity
原文传递
济南市城区夏季臭氧污染过程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32
13
作者 孙晓艳 赵敏 +10 位作者 申恒青 刘杨 杜明月 张文娟 许宏宇 范国兰 公华林 李青松 李大秋 高晓梅 张丽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6-695,共10页
2019年夏季,在济南市城区开展了大气臭氧(O_(3))及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综合观测研究,观测发现,日最大8hφ(O_(3))均值为(10^(3).0±14.5)×10^(-9),φ(NOx)平均值为(16.7±11.3)×10^(-9),V... 2019年夏季,在济南市城区开展了大气臭氧(O_(3))及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综合观测研究,观测发现,日最大8hφ(O_(3))均值为(10^(3).0±14.5)×10^(-9),φ(NOx)平均值为(16.7±11.3)×10^(-9),VOCs的体积分数和活性水平分别为(22.4±9.4)×10^(-9)和(9.6±3.8)s^(-1).利用局地O_(3)化学收支分析,发现济南具有较高的局地O_(3)生成潜势,白天局地O_(3)平均生成速率为35.6×10^(-9)h^(-1).运用基于观测的盒子模型(OBM)和PMF受体模型对济南O_(3)生成的控制因素、关键VOCs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市城区O_(3)生成总体处于人为源VOCs敏感区,且对烯烃的敏感性最强.O_(3)生成机制由早晨的VOCs敏感区向午后的VOCs-NOx过渡区转变,相应地O_(3)生成效率由18.3×10^(-9)h^(-1)提高到29.6×10^(-9)h^(-1).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汽油挥发是城市VOCs的主要来源,对O_(3)生成贡献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 臭氧(O_(3)) 敏感性分析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 VOCs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成都市春季O_(3)污染特征及关键前体物识别 被引量:15
14
作者 韩丽 陈军辉 +6 位作者 姜涛 徐晨曦 李英杰 王成辉 王波 钱骏 刘政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611-4620,共10页
2018年4月在成都市区开展了臭氧(O_(3))以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污染物的在线监测,搜集了成都市国控站点数据,对O_(3)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增量反应活性(RIR)的方法识别了O_(3)生成的关键前体物.结果表明,成都市2016~2018年的4月的O_... 2018年4月在成都市区开展了臭氧(O_(3))以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污染物的在线监测,搜集了成都市国控站点数据,对O_(3)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增量反应活性(RIR)的方法识别了O_(3)生成的关键前体物.结果表明,成都市2016~2018年的4月的O_(3)污染程度逐年加重,O_(3)日变化呈现单峰态;当温度大于20℃,风速处于1~1.5 m·s^(-1),相对湿度小于65%时,O_(3)超标率在4月会高于80%;2018年4月,O_(3)超标天的NOx日均浓度是非超标天的2.3倍,VOCs日均浓度是非超标天的2倍;人为源VOCs、CO、天然源VOCs和NOx这4大类前体物在臭氧超标天对O_(3)的RIR值依次为2.4、0.87、0.06和-2.6,说明O_(3)处于VOCs控制区;从VOCs物种来看,间/对-二甲苯、乙烯、反-2-丁烯、丙烯、邻-二甲苯、甲苯、丙酮、异戊二烯、异戊烷和正丁烷等为O_(3)生成的关键活性VOCs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污染特征 关键前体物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 春季 成都市
原文传递
Exploration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ource attribution of ambient ozone in Chongqing with an observation-based model 被引量:32
15
作者 SU Rong LU KeDing +8 位作者 YU JiaYan TAN ZhaoFeng JIANG MeiQing LI Jing XIE ShaoDong WU YuSheng ZENG LiMin ZHAI ChongZhi ZHANG YuanH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3-32,共10页
An intensive field campaign was conducted in Chongqing during the summer of 2015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ozone pollution. The sources of ozone, the local production rates, 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a... An intensive field campaign was conducted in Chongqing during the summer of 2015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ozone pollution. The sources of ozone, the local production rates, 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as well as key specie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 were quantified by integrating a local ozone budget analysis, calculations of the relative incremental reactivity, and an empirical kinetic model approach. It was found that the potential for rapid local ozone formation exists in Chongqing. During ozone pollution episodes, the ozone production rates were found to be high at the upwind station Nan Quan, the urban station Chao Zhan, and the downwind station Jin-Yun Shan. The average local ozone production rate was 30×10^(-9) V/V h^(-1) and the daily integration of the produced ozone was greater than 180×10^(-9) V/V. High ozone concentr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urban and downwind air masses. At most sites, the local ozone production was VOC-limited and the key species were aromatics and alkene, which originated mainly from vehicles and solvent usage. In addition, the air masses at the northwestern rural sites were NO_x-limited and the local ozone production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during the pollution episodes due to the increased NOx concentrations. In summary, the ozone abatement strategies of Chongqing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mitigation of VOCs. Nevertheless, a reduction in NO_x is also beneficial for reducing the regional ozone peak values in Chongqing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zone Chongqing Photochemistry NO_x VOCs Sensitivity analysis relative incremental reactivity EKMA
原文传递
2021年夏季新乡市城区臭氧超标日污染特征及敏感性 被引量:13
16
作者 侯墨 蒋小梅 +4 位作者 赵文鹏 马琳 黄皓旻 范丽雅 叶代启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72-2480,共9页
基于2021年6~8月新乡市市委党校站点观测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常规空气污染物和气象参数,采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对臭氧(O_(3))超标日的O_(3)敏感性和前体物的管控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O_(3)超标日呈现高温、低湿和低压的气象特... 基于2021年6~8月新乡市市委党校站点观测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常规空气污染物和气象参数,采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对臭氧(O_(3))超标日的O_(3)敏感性和前体物的管控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O_(3)超标日呈现高温、低湿和低压的气象特征.在臭氧超标日,O_(3)及其前体物的浓度均有上升.臭氧超标日的VOCs最高浓度组分为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和烷烃,臭氧生成潜势(OFP)和·OH反应性最大的VOCs组分为OVOCs.通过相对增量反应性(RIR)分析,新乡6月O_(3)超标日臭氧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7月和8月处于VOCs和氮氧化物(NOx)协同控制区,臭氧生成对烯烃和OVOCs最为敏感.6月各前体物的RIR值在一天中会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为VOCs控制区;7月和8月在上午为VOCs控制区,中午为协同控制区,下午分别为协同控制区和NOx控制区.通过模拟不同前体物削减情景,结果表明削减VOCs始终有利于管控臭氧,而削减NOx对管控O_(3)作用不大,还有导致O_(3)升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敏感性 相对增量反应性(rir) 经验动力学方法(EKMA) 减排方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