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4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zing th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in China
1
作者 Jun He Zhiqiang Zhang +1 位作者 Zhiyun Tan Shudan Zhe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4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s crucial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because it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s to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rural primary,secondary,and tertiary industries.This study innovatively examines...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s crucial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because it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s to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rural primary,secondary,and tertiary industries.This study innovatively examines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 levels to explore,both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primary,secondary,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China,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urbanization on this relationship.We employed fixed-effects models,the entropy weight approach,mixed regression,and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to analyze the data of 30 provinces across China from 2013 to 2020.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directly fosters the collective advancement of such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and that urbanization partially mediates th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relationship.However,the western region shows disparities i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se sectors.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foreign investments amplify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on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Essentially,the enhancement of rural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planning,and strengthening of support mechanisms are crucial aspects i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the achieve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模式及现实路径——以盐城为例
2
作者 朱元秀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7-51,共5页
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融合而生的乡村康养旅游是我国贯彻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的绝佳选择。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有优势资源依托型、特色文化驱动型、康疗服务植入型以及乡村康养综合型四类。文章认为,盐城具备乡村康养旅游... 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融合而生的乡村康养旅游是我国贯彻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的绝佳选择。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有优势资源依托型、特色文化驱动型、康疗服务植入型以及乡村康养综合型四类。文章认为,盐城具备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的良好条件和一定基础,优势资源依托型和特色文化驱动型应是实现康养旅游全域发展的主要模式;盐城乡村康养旅游发展应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的现实路径,以“点”发力做到“点上出彩”,以“线”延伸坚持“线上联动”,以“面”覆盖实现“面上开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康养旅游 产业融合 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 现实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融合发展对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中国县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3
作者 汪昕宇 韩广奎 吴克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0,共8页
基于2013—2021年中国1874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非线性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对产业融合之于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第一,县域产业融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显著的U型非线性影响,即在产业... 基于2013—2021年中国1874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非线性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对产业融合之于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第一,县域产业融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显著的U型非线性影响,即在产业融合水平较低时,产业融合有助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当产业融合水平较高时,会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域尚未跨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拐点。第二,机制分析表明,县域产业融合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推进城镇化双重机制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三,长期效应分析表明,县域产业融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第二个拐点,即更高水平的县域产业融合能够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述研究结论意味着,政府应根据县域产业发展特点,加强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县域产业融合发展,以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融合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产业结构升级 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与路径
4
作者 颜廷武 王璐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5,共11页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乡村技术、资本、管理和资源等要素实现了优化重组与创新配置。尽管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乡村技术、资本、管理和资源等要素实现了优化重组与创新配置。尽管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产业链条上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价值链条上生产要素约束明显、增收链条上利益联结机制松散等问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数实融合、科技渗透以及制度变革,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重塑乡村产业结构,拓展乡村产业功能,从而有效促进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为进一步发挥新质生产力在乡村产业融合中的驱动作用,必须强化科技创新以加速二三产业发展,激发要素活力以壮大新型经营体系,完善支持体系以优化政策执行环境,从而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产业融合 新质生产力 农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渭南果旅融合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
5
作者 张婷 《中国果树》 2025年第2期117-122,共6页
陕西省渭南市是西北地区最优越的农业生态区,水果产业不仅是当地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更是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为水果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分析了渭南市果旅融合发展前景和现状,详细... 陕西省渭南市是西北地区最优越的农业生态区,水果产业不仅是当地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更是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为水果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分析了渭南市果旅融合发展前景和现状,详细阐述了渭南市果旅融合发展路径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未来渭南市果旅融合发展建议,以期为渭南市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果旅融合 发展路径 对策 渭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激活农村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实现路径研究
6
作者 王敏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2期81-84,88,共5页
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激活农村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实现路径。通过对六合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系统剖析,揭示了其在产业结构、数字化水平、绿色发展、特色优势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结... 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激活农村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实现路径。通过对六合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系统剖析,揭示了其在产业结构、数字化水平、绿色发展、特色优势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结构、数字赋能、绿色发展、发挥优势等具体路径,以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农村产业发展 新动能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饲料产业横向融合发展路径
7
作者 王俊萍 邓凯伟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2,共4页
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振兴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的作用。而饲料产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横向融合发展的方式使职业教育与文化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等相关产业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为此,本... 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振兴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的作用。而饲料产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横向融合发展的方式使职业教育与文化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等相关产业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从乡村文化振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饲料产业横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并针对具体的横向融合发展路径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推动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振兴 饲料产业 横向融合发展 乡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了吗?——基于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8
作者 井钦磊 林琛 章文光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46,共15页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进程的战略支撑。基于2011—2022年中国27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验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对城乡产业融合发...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进程的战略支撑。基于2011—2022年中国27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验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通过促进经济集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大型城市以及非副省级城市中更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产业融合 新型城镇化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实证
9
作者 秦德智 陈婷婷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6,共6页
文章在理论阐述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的基础上,以中国30个省份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动态SYS-GMM、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效应和机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可显著地、... 文章在理论阐述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的基础上,以中国30个省份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动态SYS-GMM、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效应和机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可显著地、持续地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要素配置效率、产业结构升级和公共服务均衡是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机制;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效应受到农村产业融合的正向调节。因此,应积极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逐步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有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从多个渠道助力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何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0
作者 周韩梅 刘新智 孔芳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5,303,共13页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制约了实现共同富裕进程,如何推动城乡融合、解决城乡分割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探讨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制约了实现共同富裕进程,如何推动城乡融合、解决城乡分割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探讨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并采用2011—2021年我国287个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有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对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和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分样本显示,在东部地区、人口规模较大地区,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微观层面上,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劳动力双向流动、促进资金流动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宏观层面上,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构建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产业结构优化,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融合发展 要素流动 产业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路径研究
11
作者 李成龙 周宏 张良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4,共18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路径。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破除一系列的制度壁垒,推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而数字经济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路径。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破除一系列的制度壁垒,推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而数字经济的快速崛起与繁荣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文章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数字经济的作用效果,并聚焦于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进程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数理分析厘清其内在的作用机制,丰富了现有的研究并提供了经验证据。首先,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相关指标评价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了省域数字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使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了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总体上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在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上表现出区域间不平衡的特征,数字经济水平在区域间成多极化趋势,而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间梯度效应不断增强。其次,文章通过实证方法检验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并对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第一,数字经济可以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但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对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要高于其他地区,对东北地区无显著影响;第二,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市场化进程以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影响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最后,文章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使用全局Moran’s I指数基于经济距离矩阵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而基于邻接矩阵、反距离矩阵以及经济距离矩阵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对本地城乡融合具有正向影响,但对邻近地区会产生负向溢出效应。研究认为,为有效发挥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在制定区域差异化的数字经济与城乡发展政策、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打破要素壁垒推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优化数字经济资源配置等方面实施相关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融合 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乡村循环产业“三生共融”发展的作用机制与路径选择
12
作者 程哲 余侃华 +1 位作者 罗平平 李照熠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8-257,共10页
在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乡村,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发展循环产业成为欠发达地区突破经济滞后与生态脆弱双重约束、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该研究以中国秦巴山区陕南3市为研究范围,对乡村产业演化过程及... 在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乡村,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发展循环产业成为欠发达地区突破经济滞后与生态脆弱双重约束、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该研究以中国秦巴山区陕南3市为研究范围,对乡村产业演化过程及其特征展开研究,识别陕南秦巴山区“人-地-产-废”四要素间的驱动与制衡关系,并进一步探寻“三生共融”引导下乡村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之后构建了“人-地-产-废”四要素为框架的乡村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核密度、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因子模型,实现了陕南秦巴山区28个县(区)2016—2020年乡村循环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和障碍因子的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区乡村循环产业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从高到低呈现出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的发展态势;2)各区县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两极分化的现象不断减弱,组间差异为3市间差距的主要来源;3)机械科技、产业结构、生产效率和人员投入是阻碍陕南秦巴山区乡村循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未来陕南秦巴山区应强化与高校、研究所、企业的合作关系,补足当前循环产业发展在从业人员、设施、技术和产业结构上的不足,研究结果可为面临经济与环境双重制约地区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秦巴山区 乡村循环产业 三生共融 人-地-产-废 高质量发展 发展水平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缘起、内在机理与外在边界
13
作者 唐阿楠 刘鑫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2-34,共13页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文章立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深入探讨其实现路径。研究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并非单一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农业劳动者素质提升...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文章立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深入探讨其实现路径。研究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并非单一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农业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资料技术跃迁与劳动对象内涵拓展的有机统一,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征。基于此,进一步剖析科技创新驱动、制度变革引领以及生态环境约束等多重因素耦合作用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得以涌现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重塑了农业比较优势,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更通过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有效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了农业功能和价值空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能。据此,应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要保障、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战略重点的政策体系,充分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能,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生产要素重构 农业科技创新 农村制度变革 产业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三产融合的内生路径及实践逻辑——基于乡村价值视角的分析
14
作者 张红 杨思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9,共10页
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其发展受到政策、资本等外部要素助推,同样应立足本土资源,促进乡村价值转化提升,实现内生发展。从乡村价值视角出发,结合内生型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出“价值认同-价值再造-价值共享”的三产融... 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其发展受到政策、资本等外部要素助推,同样应立足本土资源,促进乡村价值转化提升,实现内生发展。从乡村价值视角出发,结合内生型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出“价值认同-价值再造-价值共享”的三产融合发展路径。基于豫中L村三产融合经验,研究发现,面对乡村价值弱化、产业基础薄弱的困境,L村经历了发掘乡村价值、共创乡村价值到共享乡村价值的渐进实践过程。通过培植乡村多元价值认同,破解资源内生难题,奠定三产融合基础动力;以村社统筹推动乡村价值再造,有效实现内外合作,培育三产融合发展能力;通过不断完善价值共享机制,强化农民对乡村价值的认同感,激发其主体性、创造力和凝聚力,保障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性,以此促进乡村内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价值 农村三产融合 内生型发展 产业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韧性: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15
作者 赵双 余正勇 刘威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5,共6页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韧性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韧性具有显著的正...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韧性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矫正资源错配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韧性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更为显著。中部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韧性的赋能效应更为显著,而在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因此,通过优化要素配置结构、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网络,可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实现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韧性 产业结构升级 资源错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质生产力、农村三产融合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16
作者 王天晓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6,共6页
文章利用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数字新质生产力、农村三产融合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这一结论仍... 文章利用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数字新质生产力、农村三产融合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新质生产力通过农村三产融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对数字化水平较高地区与东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质生产力 农村三产融合 农业高质量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州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究
17
作者 吴润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5期133-135,共3页
本文探讨了安徽黄山徽州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通过对该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地调研,发现该地自然资源丰富,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注重品牌建设和旅游项目创新;然而,在乡村旅游配套... 本文探讨了安徽黄山徽州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通过对该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地调研,发现该地自然资源丰富,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注重品牌建设和旅游项目创新;然而,在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品牌塑造、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尚存在提升空间。基于此,提出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效应、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创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等发展建议。本文为促进徽州区及具有相似特征区域的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村超”“村BA”经验
18
作者 张昌爱 《中国商论》 2025年第5期55-58,共4页
贵州“村超”“村BA”成功探索了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的路径,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体育赛事在融合中的功能定位,探索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的主要特征,... 贵州“村超”“村BA”成功探索了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的路径,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体育赛事在融合中的功能定位,探索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的主要特征,并提出贵州省9个州市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的路径,助力贵州乡村体育旅游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体育赛事 产业融合 乡村经济 文体旅融合 区域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农村牧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19
作者 萨如拉 格根塔娜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2025年第1期21-29,156,共10页
农村牧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以新技术为前提和基础,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借助现代化服务科学管理,建立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在内蒙古农村牧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党和国家政策是其坚强后盾,产业链变化为其创造了机遇。但是,在... 农村牧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以新技术为前提和基础,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借助现代化服务科学管理,建立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在内蒙古农村牧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党和国家政策是其坚强后盾,产业链变化为其创造了机遇。但是,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产业管理制度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应该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基础,加快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以完善服务业为中心,加快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以创新为中心,建立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极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农村牧区 三次产业 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历史演进、现实困境与优化进路
20
作者 李国庆 张宁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97-107,共11页
产业强则县域强,产业兴则人民富。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既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县域城镇化建设、实现区域经济整体提升的必然选择。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与我国经济... 产业强则县域强,产业兴则人民富。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既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县域城镇化建设、实现区域经济整体提升的必然选择。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与我国经济实践紧密结合,以渐进的方式融入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进程之中。当前我国县域富民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面临着产业规划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要素不足、产业层次较低等诸多困境,制约了县域富民产业壮大的步伐。对此需要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推进、畅通要素流通、加快产业集聚,以促进县域富民产业的高质量运行,实现产业增效益、县域增活力、人民增收入的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县域富民产业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