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度型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1
作者 严太华 张凯越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2,40,共13页
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作为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举措,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大议题。基于2006—2022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自贸区设立对区域内部发展差... 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作为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举措,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大议题。基于2006—2022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自贸区设立对区域内部发展差距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自贸区的设立能够同时缩小本城市及周边城市的区域内部发展差距,且主要通过激发创业活力、加速要素流动和推动产业协同集聚三种机制发挥作用。制度创新排名靠前的自贸区和非中心城市自贸区,对于缩小本城市以及地理位置相近城市的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均具有显著效果,而中心城市自贸区的影响相对较小,制度创新排名靠后的自贸区则不能产生显著影响。此外,自贸区对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影响的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周边160千米范围内,呈现出空间衰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型开放 区域协调发展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空间衰减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发展对临空经济区空间异质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陆婧 季佳欣 吴薇薇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57-166,共10页
临空经济区建设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至关重要。为探究城市发展对临空经济区的空间异质性影响,以全国51个国家级及地方临空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可视化并充分讨论了临空经济区发展的演化过程,同时构建... 临空经济区建设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至关重要。为探究城市发展对临空经济区的空间异质性影响,以全国51个国家级及地方临空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可视化并充分讨论了临空经济区发展的演化过程,同时构建了融合综合交通时间、航空运输业务水平等属性的复合邻近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维距离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D-GWR),并以此对临空经济区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建模,从而提出了促进各地区临空经济增长的差异化政策。研究表明:MD-GWR模型相比经典GWR模型拥有更优异的拟合精度,较经典GWR模型与OLS模型分别提升了12.52%与40.17%;城市经济体量、商业贸易、招商引资、企业规模、科技实力、产业结构对临空经济增长影响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与方向具有较大差异;为推动临空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提升东北及西北地区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的外商投资质量,完善东北及中西部地区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加大乌鲁木齐、长春等城市的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研究结果有助于明确我国各城市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规律与驱动机理,为制定具有针对性且差异化的临空经济区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临空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运输 临空经济区 空间异质性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邻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贝叶斯时空模型的空间多尺度联合分析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俊辉 冯子健 +3 位作者 杨超 朱彩蓉 李晓松 马家奇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目的在地市和区县两个尺度下,构建基于层次贝叶斯时空模型的空间多尺度联合分析模型,并探讨该模型是否优于单独分析模型。方法在地市和区县两个尺度下,根据我国北方6省(包括内蒙古、山西、黑龙江、河北、吉林、辽宁)的布鲁氏菌病发病数... 目的在地市和区县两个尺度下,构建基于层次贝叶斯时空模型的空间多尺度联合分析模型,并探讨该模型是否优于单独分析模型。方法在地市和区县两个尺度下,根据我国北方6省(包括内蒙古、山西、黑龙江、河北、吉林、辽宁)的布鲁氏菌病发病数据,构建基于层次贝叶斯时空模型的空间多尺度联合分析模型,并与单独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模型中,联合分析与单独分析比较,离差信息准则略小,说明联合分析略优于单独分析。结论基于层次贝叶斯时空模型的空间多尺度联合分析模型为正确阐明和解释布鲁氏菌病的时空分布特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也可为其他传染病甚至慢性病的同类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贝叶斯时空模型 多尺度联合分析 空间相关性 空间异质性 布鲁氏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区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及其Geodatabase实现 被引量:5
4
作者 程星华 胡迪 +2 位作者 俞肇元 龙毅 周如财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28-1237,共10页
全空间信息系统是将现实世界抽象为由多粒度时空对象组成的数据世界,对动态且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的各类时空实体对象进行表达、分析等。时空数据模型是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GIS)核心,在一些特定领域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对时空对象的时... 全空间信息系统是将现实世界抽象为由多粒度时空对象组成的数据世界,对动态且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的各类时空实体对象进行表达、分析等。时空数据模型是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GIS)核心,在一些特定领域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对时空对象的时态信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表达,但仍旧无法完整地描述时空对象的变化以及联系。本文在分析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全空间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为指导思想,以北京近百年来的政区演变为例,分析了政区的基本特征,进而将政区看作是多粒度时空对象,探索了多粒度时空对象的建模方法,对政区进行了多粒度时空对象表达,并采用可视化表达的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多粒度时空对象建模能较好地反映政区的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反映其在时空上的演变过程以及便于更好地支持时空对象的查询、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空间信息系统 时态地理信息系统 时空数据模型 政区 时空对象
原文传递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与不透水面变化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洪萍 蒋雪中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56,共14页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间发展不平衡,加剧了人口和不透水面变化的复杂性,影响跨境流域水资源分配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运用遥感影像和LandScan数据库提取流域不透水面和人口数据,通过构建强度差异指数、脱钩指数模型,从多空间尺度探...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间发展不平衡,加剧了人口和不透水面变化的复杂性,影响跨境流域水资源分配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运用遥感影像和LandScan数据库提取流域不透水面和人口数据,通过构建强度差异指数、脱钩指数模型,从多空间尺度探究流域1995—2015年人口和不透水面的变化及脱钩类型,并分析两个要素对流域内工业-生活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层面和国家层面不透水面扩张强度高于人口增长强度,省域层面人口和不透水面配置存在空间错位现象。(2)流域尺度下,人口和不透水面关系始终是弱脱钩型;国家尺度下,泰国部分由弱脱钩变为强脱钩,其余五国一直是弱脱钩型,但人口与不透水面增速差距减小;省级尺度下,各省(市)经历了“弱脱钩”为主到“弱脱钩、强脱钩”为主的变化过程,脱钩合理型的省(市)增加。(3)人口增长和不透水面扩张加快了流域工业-生活用水消耗,在流域的中国部分、老挝部分、缅甸部分,人口增长是工业-生活用水量增长的主导因素,在越南部分不透水面扩张则是主导因素,在泰国部分和柬埔寨部分,人口和不透水面对用水量的影响强度较弱。流域各国应当加强合作,协调人口与不透水面的规模和增速,调整用水计划和产业结构,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人口 不透水面 脱钩模型 空间尺度 水资源
原文传递
基于空间比较路径选择模型的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姚晔 夏炎 +1 位作者 范英 蒋茂荣 《中国管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0-178,共9页
在考虑各地区内在联系的前提下,为以最少的双边比较次数,实现地区间可传递的多边比较,本文把最小生成树理论与空间结构分解分析相结合,提出了空间比较路径选择(SCPS)模型。利用2007年和2012年中国27地区的投入产出表,以碳生产率的五... 在考虑各地区内在联系的前提下,为以最少的双边比较次数,实现地区间可传递的多边比较,本文把最小生成树理论与空间结构分解分析相结合,提出了空间比较路径选择(SCPS)模型。利用2007年和2012年中国27地区的投入产出表,以碳生产率的五因素乘法分解为例,示范了SCPS模型的构建过程,并对中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部门碳强度是影响区域碳生产率差异性以及各省碳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最终需求和产业结构也对碳生产率差异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地区可通过加大低碳投资力度,增强信息、技术及其他资源的跨省区合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措施,缩小碳生产率差异性,提升碳生产率的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低碳绿色模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生产率 结构分解分析 空间比较路径选择模型 区域差异性 投入产出技术
原文传递
城镇化发展对城乡贫困的异质性影响研究——来自长三角41市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
7
作者 倪泽睿 苏聪文 刘苓君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1-104,共14页
基于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本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镇化发展对城镇贫困和农村贫困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并分阶段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本地效应方面,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减缓城乡贫困,且... 基于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本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镇化发展对城镇贫困和农村贫困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并分阶段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本地效应方面,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减缓城乡贫困,且农村减贫效应更强;(2)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本地城镇化发展会显著减缓周边地区城镇贫困和加剧农村贫困,且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程度更大;(3)分阶段看,2000—2012年城镇化发展更有利于本地农村减贫和周边地区城镇减贫,2013—2020年城镇化发展更有利于本地城镇减贫,后一阶段城镇化对周边地区农村贫困加剧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城乡贫困 减贫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长三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