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政区划视角下哈长城市群空间格局演化及优化调控研究
1
作者 朱建华 董洁 陈永婷 《中国名城》 2025年第1期26-36,共11页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部分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制约城市及城市群发展的问题逐渐暴露,行政区划调整成为各级政府解决城市问题的政策工具。从城市群尺度研究城市存在的行政区划问题、统筹优化行政区划格局有助于提高行政区划的全局性和系统性。...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部分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制约城市及城市群发展的问题逐渐暴露,行政区划调整成为各级政府解决城市问题的政策工具。从城市群尺度研究城市存在的行政区划问题、统筹优化行政区划格局有助于提高行政区划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利用空间场能模型,分析2010-2020年哈长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得出结论:(1)哈长城市群区域发展极化现象严重,长春市、哈尔滨市与其他城市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大部分城市的发展处于衰落状态。(2)哈长城市群的总体场能表现为“中西高,东部低”的特征,长春市和哈尔滨市“双核”结构突出,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城市发展和联系网络,东部、北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和联系水平较低。(3)中心城市腹地中,长春市、哈尔滨市约占了城市群60%的腹地。(4)吉林市、四平市、松原市、辽源市、绥化市等地级市发展不足,县级政区腹地被袭夺严重。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推进政区“精明收缩”、调整县级行政区划边界、消除政区“飞地”、核心圈层增设市辖区、辐射较弱圈层增设县级市的调整建议,希望能让哈长城市群空间格局更为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空间场能模型 城市能级 行政区划 哈长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格局、机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4
2
作者 安树伟 凡路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5,共9页
区域产业分工历经从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为主的形式演进,产业链分工表现为功能专业化。以功能专业化指数为基础,运用区位商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功能性分工显著... 区域产业分工历经从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为主的形式演进,产业链分工表现为功能专业化。以功能专业化指数为基础,运用区位商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功能性分工显著,形成中心城市主要承担生产性服务功能,外围城市主要承担生产制造功能的分工格局。其生产性服务功能呈现明显的单中心集聚趋势,各城市优势产业突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交易成本的降低、城市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联系会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未来京津冀应形成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县城特色突出、功能各异、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分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产业链分工 功能专业化 分工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视域下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空间逻辑 被引量:3
3
作者 马雪松 柏然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5,共8页
城市群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促进发展要素合理流动的空间载体,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蕴含引导要素优化配置的目标指向、提升空间结构韧性的实质内容、加快构建新发展... 城市群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促进发展要素合理流动的空间载体,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蕴含引导要素优化配置的目标指向、提升空间结构韧性的实质内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为考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空间逻辑提供有益视角。从宏观顶层设计、中观权力运作、微观主体行动来看,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中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涉及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协同引领、空间尺度与权力结构的动态适配、核心城市与重要主体的辐射带动。根据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的价值导向与功能预期,新时期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应规范完善空间规划程序、优化升级空间治理体系、渐进实现空间正义,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城市群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一体化发展 空间规划 主体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时空耦合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龙晓惠 陈国平 +3 位作者 林伊琳 赵俊三 王荣耀 冯怡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7-378,共12页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与熵权法(EW)确定综合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定量分析了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演变状况,探析其发展规律。[结果](1)3个时段内,研究区人口在县域尺度呈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呈现西部低人口密度聚集和中部高人口密度聚集态势且常年稳定;(2)2010—2020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综合发展水平有微弱提升,严重失调的协调类型逐渐消除,濒临失调占比46.94%成为最主要的协调类型;(3)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两两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2020年人口-经济综合耦合协调指数最低为0.4543,协调度水平时空分布与三系统协调评价结果吻合度是两两耦合协调评价中最高的,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影响最大;(4)在主体功能区划实施前后,国家重点开发区两两耦合协调水平变化显著,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有倒退趋势,省级重点开发区长期稳定可控;(5)研究区的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制约状况。[结论]高耦合协调性主要依赖于人口对市县区经济的带动作用。重点开发区的有效实施必须抓好人口与经济协同发展,人口和经济协调是未来优化主体功能区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重点开发区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模型 滇中城市群 人口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口流动的中国城市群多中心结构演化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宇薇 浩飞龙 王士君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利用2015—2018年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中心结构测度等方法,对中国19个城市群的人口规模、流动特征和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中国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差异明显,且有微弱向单中心... 利用2015—2018年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中心结构测度等方法,对中国19个城市群的人口规模、流动特征和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中国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差异明显,且有微弱向单中心空间结构发展的态势,而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大多较低,但表现出不断上升趋势.(2)在多中心结构类型匹配方面,优化提升类城市群的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较高但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普遍偏低,发展壮大类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较高但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大多偏低,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内部存在不同匹配类型.(3)在多中心结构类型演替方面,优化提升类和发展壮大类城市群多中心化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大多呈现单中心化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人口流动 空间结构 形态多中心 功能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长三角城市群碳收支时空分异与碳补偿量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寒雨 毛春梅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67-75,共9页
碳补偿是促进区域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手段。在核算长三角城市群碳吸收量和碳补偿量的基础上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核算碳补偿金额、生态承载系数与经济贡献系数识别支付区与受偿区以及相关功能区,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补... 碳补偿是促进区域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手段。在核算长三角城市群碳吸收量和碳补偿量的基础上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核算碳补偿金额、生态承载系数与经济贡献系数识别支付区与受偿区以及相关功能区,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补偿方案。结果表明在2009—2019年:(1)研究区域碳排放量阶段式增长,增量波动较大,呈“增—缓—增”的势态,空间上以沿江高值区城市为中轴,向南北两区削弱;(2)研究区域碳吸收量以2亿吨为平衡点上下浮动,呈增速缓慢、增量较少、整体稳定态势,空间上表现为明显的“外围—中心”特征;(3)支付区和受偿区在城市数量、补偿金额方面不够协调,补偿金额压力较大。因此,需要做好总体谋划,强化顶层设计,控制能源消耗,丰富补偿方式,拓宽补偿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收支 碳补偿 时空演化 功能分区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城市创新能力——基于中国十大国家级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3
7
作者 邹炀 薛蕾 申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09-119,共11页
城市群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城市创新能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04—2020年中国十大国家级城市群样本数据,结合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编制的创新创业指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城市创... 城市群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城市创新能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04—2020年中国十大国家级城市群样本数据,结合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编制的创新创业指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群分工协作和城市经济集聚是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关键机制。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其中,对中小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比大城市更显著。此外,同侪政府竞争在城市群多中心结构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表现出负向调节效应。因此,需不断优化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着力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和经济集聚,助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城市创新能力 分工协作 经济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上市公司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贺静怡 卢明华 尚子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9-56,共8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群功能分工成为趋势。本研究对京津冀城市群上市公司及子公司的功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上市公司各功能空间分布模式不同,企业管理、商务服务、研究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群功能分工成为趋势。本研究对京津冀城市群上市公司及子公司的功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上市公司各功能空间分布模式不同,企业管理、商务服务、研究开发等较高级功能趋向于布局在中心城市,生产制造、物流仓储、销售售后等较低级功能趋向于布局在外围城市,但也有个别较高级功能选择在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外围城市布局;(2)上市公司存在同功能集聚明显、异功能共聚不明显现象;(3)上市公司各功能均受交通发展水平因素的影响,其他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企业管理功能对经济开放程度更加看重;商务服务、销售售后功能更加关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研究开发功能更加看重人才资源;生产制造功能倾向于用地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功能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京津冀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amining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carbon budget and carbon compensation zoning in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major functional zones 被引量:4
9
作者 XIA Siyou YANG Y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10期1911-1934,共24页
Research on the carbon budget and zoning for carbon compensation in major functional zones(MFZs)is important for formulating strategies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 for each functional zone,promoting the collaborative g... Research on the carbon budget and zoning for carbon compensation in major functional zones(MFZs)is important for formulating strategies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 for each functional zone,promoting 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Such work can also contribute to achieving peak emissions and carbon neutrality.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carbon budget and carbon compens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FZ,uses 157 county-level units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BTHUA)as the study area,and introduces the concentration index,normalize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and Self Organizing Mapping-K-means(SOM-K-means)model to examin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carbon budget and carbon compensation zoning for the BTHU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FZs.The authors propose a scheme for the spatial minimiz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s oriented by low-carbon develop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1)From 2000 to 2017,the carbon budget exhibited an upward trend of volatility,its centralization index was higher than the“warning line”of 0.4,and larg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t were noted on the whole.(2)There we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carbon budget,and carbon emissions exhibited a core-periphery spatial pattern,with a high-value center at Beijing-Tianjin-Tangshan that gradually decreased as it moved outward.However,the spatial pattern of carbon absorption tended to be stable,showing an inverted“U-shaped”pattern.It was high in the east,north,and west,and was low in the middle and the south.(3)The carbon budge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MFZ,and the optimized development zone and key development zone were the main pressure-bearing areas for carbon emissions,while the key ecological functional zone was the dominant zone of carbon absorption.The difference in the centralization index of carbon absorption among the functional zones was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ization index of carbon emissions.(4)There were 53 payment areas,64 balanced areas,and 40 obtaining areas in the study area.Nine types of carbon compensation zones were finally formed in light of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the MFZ,and direc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 for each type.(5)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research on the carbon balance and horizontal carbon compensation at a microscopic scale,enrich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egional carbon compensation,integrate it into the carbon trading market,and explore diversified paths for achieving peak emissions and carbon neutr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jor functional zones(MFZ) carbon budget carbon compensation zoning spatial optimization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BTHUA)
原文传递
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产业分工与经济增长质量
10
作者 王紫绮 彭丹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49,共14页
城市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焦点之一,城市群模式引领着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基于2003—2019年中国城市群层面的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群的多中心空间... 城市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焦点之一,城市群模式引领着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基于2003—2019年中国城市群层面的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群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抑制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而城市群的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城市群形态多中心空间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城市群的产业分工水平显著缓解了城市群形态多中心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负向影响,并促进了城市群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正向影响;东部地区的城市群形态多中心和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抑制了经济增长质量,而在中西部地区,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结论为理解城市群的经济动态提供了实证依据,未来应更加注重优化多中心空间结构,合理配置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经济增长质量 形态多中心 功能多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群城市活力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11
作者 黄小兰 罗栩晴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7-122,192,共7页
城市活力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夜间灯光数据、微博地理位置服务(LBS)签到数据和兴趣点(POI)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文... 城市活力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夜间灯光数据、微博地理位置服务(LBS)签到数据和兴趣点(POI)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文化、功能方面的活力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珠三角城市群经济活力呈现东高西低、沿西北—东南轴带延展的空间分布特征,社会活力呈零散分布,文化活力高值区集聚在广佛中心区和深圳,功能活力高值区在中部或呈散点状分布。(2)珠三角城市群综合活力以中低活力水平为主,总体空间格局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3)综合活力与经济活力为显著正相关,经济发展对城市活力提升有积极作用。(4)在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外围,城市综合活力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活力水平存在不匹配的状况,局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开发建设,存在公共设施闲置和利用率不足等问题。通过对城市活力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聚焦城市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对提高城市品质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活力 珠三角城市群 功能混合度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评价及地域分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54
12
作者 谭雪兰 于思远 +3 位作者 陈婉铃 欧阳巧玲 贺艳华 周国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03-1210,共8页
通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地域单元,对研究区乡村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功能、粮食生产功能、社会... 通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地域单元,对研究区乡村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功能、粮食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旅游功能指数普遍较低,但各功能之间发展较为均衡;(2)长株潭城市群的乡村功能地域分异特征较为明显,经济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以长沙市6个区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长沙县为主,粮食生产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芦淞区、浏阳市、湘潭县、宁乡县,社会保障功能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域逐渐减弱的特征,且距离中心城市越远,其功能越弱,生态旅游功能强势区主要分布在茶陵县、芙蓉区、岳麓区、韶山市、炎陵县、宁乡县、浏阳市、雨花区等山区丘陵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功能 评价 地域分异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创新要素空间集聚与城市群产业发展 被引量:82
13
作者 吴福象 沈浩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42,159,共7页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不可持续,为此"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通过要素空间集聚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例,解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群以人...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不可持续,为此"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通过要素空间集聚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例,解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群以人力资本为代表的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提高了集聚的外部经济性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在要素集聚和分散的自由流动中城市群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最终实现不同层级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体系构建中,应发挥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人才和产业的双向互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创新要素 空间集聚 城市群 产业分工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城市群的空间整合与产业合理化组织 被引量:49
14
作者 方创琳 蔺雪芹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97-408,共12页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其空间结构优化与整合的演变过程,也是产业不断重组和优化的过程。武汉城市群处在中国"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是中国东西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本文在分析武汉城...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其空间结构优化与整合的演变过程,也是产业不断重组和优化的过程。武汉城市群处在中国"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是中国东西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本文在分析武汉城市群建设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群的总体思路,发展方向与建设重点;提出了武汉城市群空间整合的由"一核、两环、两带、四轴"组成的点轴结构方案,由"核心圈、紧密圈、辐射圈"组成的圈层结构方案,由黄-鄂-黄东部组团、仙-潜-天西部组团、孝-汉-应西北部组团和咸-赤-嘉南部组团组成的组团结构方案和由"一主一副七节点"组成的形态结构方案;提出了延伸10大优势产业链,建设具有区际意义的15个产业集群和7大特色产业带的产业发展与布局思路,提出了武汉城市群九大城市之间产业合理分工与协作方案。本研究对武汉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对湖北省和中部崛起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群 空间整合 产业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竞争和合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2
15
作者 胡艳 唐磊 蔡弘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83,共8页
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 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竞争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为负,合作对本地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向影响。在以经济绩效为核心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下,竞争的负溢出效应与合作的正溢出效应导致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意愿大于合作意愿。要更好地发挥上级政府的作用,在从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将"城市间合作"作为对各城市政府及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常态化的城市间经济合作机制,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和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空间溢出效应 外部投资 产业分工 地方政府考核机制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心城市的外向功能联系与时空格局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海江 苗长虹 +1 位作者 刘春国 茹乐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7,共7页
基于城市流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研究视角,依据全国287个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及其时空的变化,探讨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构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主要动力。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从西部到... 基于城市流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研究视角,依据全国287个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及其时空的变化,探讨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构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主要动力。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从西部到中东部、从中部及东北到东部沿海地区,总体上呈现出低水平均衡分布、单核心极化—扩散、多核心极化—扩散、高水平均衡4个演化阶段。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区域差异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的外向功能较强,城市群的集聚程度和对外服务能力呈现出规模递增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空间结构 外向功能联系 对外服务能力 城市流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功能的城市发展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2
17
作者 梁志霞 毕胜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3-111,共9页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数据,从城市功能的视角构建了城市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异规律,探究了城市发展质量差异的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京津冀城市发展质量整体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间发展质量的差...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数据,从城市功能的视角构建了城市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异规律,探究了城市发展质量差异的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京津冀城市发展质量整体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间发展质量的差距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城市发展质量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三轴"上的核心城市,其他低质量水平的城市零星或呈片状分布在高质量城市周围。(2)区域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集聚能力在逐渐增强,但全局Moran’s I指数呈波动式上升,表明区域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关联性并不稳定。(3)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财政支出水平和交通与通讯水平度影响各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各城市发展质量都具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作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差异影响城市发展质量水平的高低,对外开放程度对各个城市发展质量影响呈现出一定地区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功能 城市发展质量 空间分异 京津冀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青 李佳馨 郭辰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3-61,共9页
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阐释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利用2006-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群功能分工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劳动力供给、政府规模对经济高质量... 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阐释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利用2006-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群功能分工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劳动力供给、政府规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资本存量则具有负面影响;在各子样本内均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其效应大小有所差异。基于实证检验结果提出建议:推进长三角城市分工协调,发挥各级城市的功能;完善长三角城市群政策体系,发展各城市的竞争与合作优势;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功能分工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海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薛丽萍 欧向军 +1 位作者 耿雪 杨宝宝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7-12,共6页
运用经济联系强度、社会网络分析和功能多中心性等模型与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2002~2012年间淮海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多方面的动态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淮海城市群的城镇体系较为完善,空间结构较为紧密,集聚作用与扩... 运用经济联系强度、社会网络分析和功能多中心性等模型与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2002~2012年间淮海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多方面的动态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淮海城市群的城镇体系较为完善,空间结构较为紧密,集聚作用与扩散作用相对均衡,并已处于城市群的快速发育阶段,且有向成熟城市群过渡的趋势。其空间结构演化呈现以下特征:淮海城市群的内部联结度逐渐增强,网络结构趋于稳定;处于极化态势向均衡态势的过渡期,空间多中心性特征初现;存在着显著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淮海城市群 经济联系强度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功能多中心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I数据在中国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2
20
作者 张景奇 史文宝 修春亮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0-148,共9页
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的兴起带动了城市研究的革新。为梳理中国POI数据在城市研究的应用进展,阶段性总结其应用方向、数据分析方法及尚存不足,并为未来POI数据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提供思路和借鉴。应用CiteSpace工具对... 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的兴起带动了城市研究的革新。为梳理中国POI数据在城市研究的应用进展,阶段性总结其应用方向、数据分析方法及尚存不足,并为未来POI数据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提供思路和借鉴。应用CiteSpace工具对中国知网2010—2019年625篇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POI数据应用方向和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梳理总结。结果表明:时间上,国内应用POI数据进行城市研究的文献在2013年后大量涌现,2017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应用上,主要用于城市功能区划分、城市中心区和边界识别、查明业态集聚分布以及兴趣点推荐4个方面;方法上,常用的有核密度分析、DBSCAN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3类。研究表明,POI地理大数据是一种研究城市发展的有效数据,有助于研究者深入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分布格局和发展规律,未来可进一步与机器学习等算法结合,为城市外部扩张和内部功能结构调整在更长期的发展上提供一个决策分析手段,但POI数据尚无法代替面数据,研究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公众认知度高低对研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 地理大数据 城市功能区划分 业态集聚 边界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