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tic-to-kinematic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tendon-driven quasi continuum manipulators with nonconstant subsegment stiffness
1
作者 郑先杰 丁萌 +2 位作者 刘辽雪 王璐 郭毓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16-326,共11页
Continuum robots with high flexibility and compliance have the capability to operate in confined and cluttered environments. To enhance the load capacity while maintaining robot dexterity, we propose a novel non-const... Continuum robots with high flexibility and compliance have the capability to operate in confined and cluttered environments. To enhance the load capacity while maintaining robot dexterity, we propose a novel non-constant subsegment stiffness structure for tendon-driven quasi continuum robots(TDQCRs) comprising rigid-flexible coupling subsegments.Aiming at real-time control applications, we present a novel static-to-kinematic modeling approach to gain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DQCR model. The analytical subsegment-based kinematics for the multisection manipulator is derived based on screw theory and product of exponentials formula, and the static model considering gravity loading,actuation loading, and robot constitutive laws is established. Additionally, the effect of tension attenuation caused by routing channel friction is considered in the robot statics, resulting in improved model accuracy. The root-mean-square error between the outputs of the static model and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is less than 1.63% of the arm length(0.5 m). By employing the proposed static model, a mapping of bending angles between the configuration space and the subsegment space is established. Furthermore, motion contro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on our TDQCR system, an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tatic-to-kinematic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ic-to-kinematic modeling scheme tendon-driven quasi continuum robot nonconstant subsegment stiffness tension attenuation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ubsegmental pulmonary embolism
2
作者 Michael Newnham Alice M Turner 《World Journal of Respirology》 2019年第3期30-34,共5页
Subsegmental pulmonary embolism(SSPE) affects the 4 th division and more distal pulmonary arterial branches. SSPE can be isolated or affect multiple subsegments, be symptomatic or incidental(unsuspected) and may or ma... Subsegmental pulmonary embolism(SSPE) affects the 4 th division and more distal pulmonary arterial branches. SSPE can be isolated or affect multiple subsegments, be symptomatic or incidental(unsuspected) and may or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Symptoms, clinical risk scores and biomarkers are less sensitive for diagnosing SSPE compared to more central pulmonary embolism. The diagnosis is confirmed using radiological imaging,predominately 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ngiogram(CTPA) or ventilation/perfusion scanning. The increasing utilization of CTPAs may have resulted in overdiagnosis driven by smaller pulmonary emboli. There is insufficient evidence of improved mortality or reduce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recurrence with anticoagulation treatment for SSPE however,the major and clinically significant haemorrhage risks are well described. As the resolution of diagnostic imaging has improved, we may be viewing the natural physiological filtering process performed by the lungs that may not require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segmental PULMONARY EMBOLISM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CIDENCE DIAGNOSIS Treat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支气管血管重建引导下胸腔镜亚节段切除术对肺结节的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陆世民 常江华 +2 位作者 荣君 张帅 胡江文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期110-113,共4页
目的:分析三维CT支气管血管重建(3D-CTBA)引导下胸腔镜亚节段切除术对肺结节切除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行3D-CTBA引导胸腔镜亚节段切除术的肺结节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另择取同期行3D-C... 目的:分析三维CT支气管血管重建(3D-CTBA)引导下胸腔镜亚节段切除术对肺结节切除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行3D-CTBA引导胸腔镜亚节段切除术的肺结节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另择取同期行3D-CTBA引导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肺结节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中、术后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平均边距宽度、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44、2.862、10.03、3.277,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胸漏气、肺部感染、咯血的发生数分别为3、1、1和2、1、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4.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TBA引导下的胸腔镜亚节段切除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中气管和血管损伤,提高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支气管血管重建(3D-CTBA) 肺结节 亚节段切除术 胸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孔胸腔镜下肺亚段/肺段切除术在肺结节<2cm的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单德深 赵铭 唐海龙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4期36-39,共4页
目的:探究单孔胸腔镜下肺亚段/肺段切除术在肺结节<2 cm的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胸外科在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0例肺结节<2 cm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探究单孔胸腔镜下肺亚段/肺段切除术在肺结节<2 cm的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胸外科在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0例肺结节<2 cm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观察组行单孔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5 d的VSA评分均低于术后1、3 d,术后3 d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后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5 d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为1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相比,单孔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对肺结节<2cm的老年患者的创伤更小,更加有效地改善手术相关指标,减少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胸腔镜 肺亚段/肺段切除术 老年肺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动脉超选择性肝段、亚肝段联合栓塞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晓磷 谭光喜 +4 位作者 胡道予 谭一清 余成新 鲁玲 王俊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07-810,共4页
目的探讨经动脉超选择性肝段或亚肝段联合栓塞治疗小肝癌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25例小肝癌经肝段或亚肝段超选择性插管,应用超液态碘化油、无水乙醇和高温高压消毒后的明胶海绵颗粒对载瘤肝段或亚肝段进行联合栓塞,术后1~3个月复查AF... 目的探讨经动脉超选择性肝段或亚肝段联合栓塞治疗小肝癌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25例小肝癌经肝段或亚肝段超选择性插管,应用超液态碘化油、无水乙醇和高温高压消毒后的明胶海绵颗粒对载瘤肝段或亚肝段进行联合栓塞,术后1~3个月复查AFP、CT和彩色多普勒,随访6个月~5年. 结果 AFP值于2周内逐渐恢复正常;病灶体积于术后1~3个月明显缩小;12例出现复发或肝内转移,复发或转移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12个月,平均7.5个月,均采取反复栓塞治疗;本组病例平均治疗次数为6次;术后1、3、5年患者生存率分别为88%、72%、52%. 结论对于没有外科手术指征或不愿意接受切除手术的小肝癌患者,经动脉超选择性肝段或亚肝段联合栓塞术是一种疗效显著的非手术微创治疗手段,并可取代小肝癌的常规TACE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超选择性 肝段或亚肝段联合栓塞 超选择性插管 栓塞治疗 亚肝段 经动脉 临床研究 超液态碘化油 明胶海绵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OCE与HIFU联合治疗小肝癌的DSA与CT表现初步探讨 被引量:6
6
作者 曾燕 赵建农 +4 位作者 郭大静 罗小平 喻明宪 杨伟 何明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7期604-606,共3页
目的 探讨节段性肝动脉碘油抗癌药物栓塞化疗 (S TOCE)与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联合治疗小肝癌的DSA与CT表现特点。方法  9例单结节小肝癌 ,接受S TOCE治疗 18次 ,平均 2次 /例 ,其间接受HIFU治疗 10次 ,平均 1次 /例。随访 6月~ 12... 目的 探讨节段性肝动脉碘油抗癌药物栓塞化疗 (S TOCE)与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联合治疗小肝癌的DSA与CT表现特点。方法  9例单结节小肝癌 ,接受S TOCE治疗 18次 ,平均 2次 /例 ,其间接受HIFU治疗 10次 ,平均 1次 /例。随访 6月~ 12月以上 ,观察其DSA和CT表现并计算肿瘤缩小率。结果  9例均获得肿瘤局部完全性充填性栓塞 ,肿瘤血管消失 ,碘油聚集致密 ,边缘清楚。本组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率均大于 2 0 % ,最好的一例达 80 %。结论 S TOCE与HIFU联合治疗小肝癌 ,是一种最新的非手术切除的有效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治疗性节段性栓塞 高强度聚焦超声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肝亚段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细胞癌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7
作者 李玉亮 朱景润 +2 位作者 李艳 王永正 张万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5期352-355,共4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肝亚段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3例经病理学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行经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肝亚段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检测栓塞治疗前后肝功能、甲胎球蛋白(AFP)血液含...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肝亚段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3例经病理学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行经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肝亚段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检测栓塞治疗前后肝功能、甲胎球蛋白(AFP)血液含量;应用Karnofsky评分标准评价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以1~3年生存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后30 d死亡率为1.89%.51例(96.23%)患者Karnofsky评分术后增加10分以上,生存质量提高.1~3年生存率分别为79.25%、66.04%、43.40%.肝功能改善,甲胎球蛋白(AFP)血液含量降低.结论: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肝亚段动脉栓塞治疗提高了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期,生活质量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丹参 肝亚段动脉 栓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秒级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测段与亚段肺动脉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永忠 李坤成 刘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12期1167-1169,共3页
目的 评价亚秒级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段与亚段肺动脉的能力及分析不同观察者间评阅图像的变异程度。方法 对 2 0名非胸肺和肺动脉疾病临床患者螺旋CT肺动脉造影 (CTpulmonaryangiography;CTPA)进行回顾性研究 ,共分析 40 0个段动脉和 8... 目的 评价亚秒级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段与亚段肺动脉的能力及分析不同观察者间评阅图像的变异程度。方法 对 2 0名非胸肺和肺动脉疾病临床患者螺旋CT肺动脉造影 (CTpulmonaryangiography;CTPA)进行回顾性研究 ,共分析 40 0个段动脉和 80 0个亚段肺动脉。由两名具有不同临床经验的放射医师分别阅读图像 ,测量主肺动脉强化程度 ,记录显示清晰的段与亚段肺动脉 ,评价其显示情况 ,分析不同医师所得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97.5 %的肺段动脉和 77.5 %亚段肺动脉显示清晰 ,观察者间一致性好 (K =0 .6 8)。主肺动脉平均CT值为 2 78±30Hu。结论 亚秒级螺旋CTPA能清晰显示段与亚段肺动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肺动脉造影术 段和亚段肺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蠡县斜坡北段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时期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建 任莹 +3 位作者 王丹蕾 丰勇 韩毅龙 杜梦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3-58,共6页
饶阳凹陷西部蠡县斜坡是在前古近纪古隆起上发育起来的继承性宽缓沉积斜坡,沙河街组储层发育烃类和盐水包裹体。通过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分析和均一温度一精细埋藏史投影,确定蠡县斜坡北段沙一下亚段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为分析成藏... 饶阳凹陷西部蠡县斜坡是在前古近纪古隆起上发育起来的继承性宽缓沉积斜坡,沙河街组储层发育烃类和盐水包裹体。通过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分析和均一温度一精细埋藏史投影,确定蠡县斜坡北段沙一下亚段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为分析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指导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蠡县斜坡北段沙一下亚段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发黄绿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均一温度在80~90℃之间,对应的成藏时间在7.5~5.5Ma之间;发蓝绿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05~115℃之间,成藏时间在2~0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蠡县斜坡北段 沙-下亚段 流体包裹体 均-温度 成藏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黎庶 孙应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63-64,67,共3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作用。方法:11例肺动脉栓塞患者扦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A)检查,层厚1.0mm、扫描时间0.5s,造影剂注射速度3ml/s,总量100ml,扫描延迟时间15s。结果:11例患者的多层螺旋CT图像上,肺动脉干、...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作用。方法:11例肺动脉栓塞患者扦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A)检查,层厚1.0mm、扫描时间0.5s,造影剂注射速度3ml/s,总量100ml,扫描延迟时间15s。结果:11例患者的多层螺旋CT图像上,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肺叶肺动脉、肺段肺动脉动脉显示率均为100%,亚段肺动脉显示率为87.7%。203支肺动脉显示栓塞,占分析肺动脉分支的28.8%。肺动脉栓塞的CT形态:(1)直接征象:中心性充盈缺损(6.4%),部分充盈缺损(62.6%),附壁充盈缺损24支(11.8%),完全闭塞(19.2%)。(2)间接征象:部分病例可见“马赛克”征或肺梗死灶。结论:MSCTA是一种无创性检查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在肺动脉栓塞临床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亚段肺栓塞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亚肝段功能单元保护的优化放疗在肝癌精准放疗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高宗毅 苗成龙 +3 位作者 赵红 贾彦丽 贾立娟 杨书峥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4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究基于亚肝段功能单元保护的优化放疗在肝癌精准放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放疗科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 目的探究基于亚肝段功能单元保护的优化放疗在肝癌精准放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放疗科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观察组实施基于亚肝段功能单元保护的优化放疗。比较两组靶区体积(GTV),99%的计划靶区体积(PTV)累积受照剂量、正常肝组织受照剂量(MDTNL)、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及放射性肝损伤(RILD)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GTV及MDTN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PTV(D99)累积受照剂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TCP及RIL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亚肝段功能单元保护的优化放疗可提高患者PTV受照剂量,并减少NTCP及RILD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放射性损伤 亚肝段功能单元 形变配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临床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吴涛 刘建 詹必成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608-611,615,共5页
目的:通过与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比较,探讨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行胸腔镜解剖性亚肺叶切除术的单发肺小结节病人9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组(亚段组)34例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 目的:通过与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比较,探讨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行胸腔镜解剖性亚肺叶切除术的单发肺小结节病人9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组(亚段组)34例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组(肺段组)56例,比较2组病人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和早期疗效。结果:亚段组病人切除亚段数、术中出血量、标本切缘距离均明显少于肺段组(P<0.01),2组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病理诊断、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段组Ⅰ期切除淋巴结站数明显少于肺段组(P<0.01)。2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以亚段为单位行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能在保证切缘前提下切除更少的肺组织,可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亚段切除术 肺段切除术 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段曲率的玉米植株三维结构的重建 被引量:4
13
作者 程锦 劳彩莲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538-543,共6页
在模拟玉米三维结构的过程中,需要描述和表征其各器官的变化。叶片是其重要的器官之一,而叶片造型的主要任务是叶片中脉曲线的设计。采用对中脉分段的方法,根据各分段曲率参数计算出每段变形之后的端点,递推得到若干可用于描述叶脉特征... 在模拟玉米三维结构的过程中,需要描述和表征其各器官的变化。叶片是其重要的器官之一,而叶片造型的主要任务是叶片中脉曲线的设计。采用对中脉分段的方法,根据各分段曲率参数计算出每段变形之后的端点,递推得到若干可用于描述叶脉特征的点列。为了获得玉米植株叶片中脉的三维形态,又采用三维数字化仪测量了36株玉米群体中脉的空间坐标。基于测定的三维坐标数据提取了各叶片中脉分段的曲率参数值,并对曲率值按叶位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用于描述完整植株的五类叶型和各种叶型的位置分布规律。并采用VC++与OpenGL库相结合的可视化技术,实现了玉米群体的三维真实感重构,并将该方法模拟出的叶面积与实际测量的叶面积进行了验证,得到线性回归线的斜率为0.9868,截距为16.114,决定系数为0.9975。采用叶片分段并且逐段计算叶脉弯曲的方法,在对玉米的三维结构的构建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将为与形态结构相关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叶片 分段造型 曲率 三维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亚肝段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昌生 李晓勇 +2 位作者 陈艳军 周百中 杨战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0年第1期57-58,61,共3页
目的:探讨肝内亚肝段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肝内亚肝段血流阻断(A组)进行肝切除;33例采用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B组)进行肝切除;对两组术后肝功能及术中出血情况进行比... 目的:探讨肝内亚肝段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肝内亚肝段血流阻断(A组)进行肝切除;33例采用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B组)进行肝切除;对两组术后肝功能及术中出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出现腹水4例,无死亡、腹腔大出血及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B组出现腹水5例,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第5、9、14 d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时采取肝内亚肝段血流阻断是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肝功能迅速恢复的有效的血流阻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肝内亚肝段血流阻断 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 解剖性肝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超声在亚肝段为主的肝切除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克明 赵新 +6 位作者 洪智贤 朱震宇 齐瑞兆 孙佳轶 雷光林 王兆海 张绍庚 《临床外科杂志》 2017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亚肝段为主的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简称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的应用价值。方法 PLC合并PHT患者27例,首先在术中超声引导下行亚肝段染色,随后使用电刀沿肝脏表...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亚肝段为主的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简称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的应用价值。方法 PLC合并PHT患者27例,首先在术中超声引导下行亚肝段染色,随后使用电刀沿肝脏表面染色区域标记切离线,最后完成亚肝段为主精准切除,术后肝离断面显露肝静脉的侧壁及亚肝段的Glisson根部残端。结果 27例患者均行亚肝段为主的精准肝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80±66)分钟,手术出血量为(455±325)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0%,术后住院时间为(16±3)天,手术后1年复发率22.0%,1年生存率93.0%。结论在术中超声引导下,采用亚肝段为主的精准肝切除,确保剩余肝脏解剖结构完整和代偿功能最大化,具有较好的近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超声 原发性肝癌 门静脉高压症 亚肝段染色 亚肝段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V3各亚段分支显示率及排列方式的CTA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凯 宋惠霄 +3 位作者 曹琰 孔宇 戚元刚 杨金永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7期1113-1117,共5页
目的应用椎动脉CTA评估V3各亚段动脉分支的显示率及排列方式,并对其是否存在性别、侧别统计学差异进行分析。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颈部或头颈部CTA联合扫描的患者668例,应用解剖学对V3的三亚段分法,首先在CT图像中确定垂直段(V3v)、... 目的应用椎动脉CTA评估V3各亚段动脉分支的显示率及排列方式,并对其是否存在性别、侧别统计学差异进行分析。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颈部或头颈部CTA联合扫描的患者668例,应用解剖学对V3的三亚段分法,首先在CT图像中确定垂直段(V3v)、水平段(V3h)及硬脑膜外段(V3e)各亚段起止点;然后由3位诊断医师进行图像分析、记录双侧V3各亚段动脉分支的数目;再进行各亚段分支的显示率及排列方式以及性别、侧别统计学分析;最后进行观测者之间的一致性检验分析。结果统计显示左侧V3v、V3h、V3e各亚段具有1支动脉分支的显示率分别为25.07%、20.21%、6.59%;具有2支动脉分支的显示率分别为1.05%、0.00%、0.45%。右侧V3v、V3h、V3e各亚段具有1支动脉分支的显示率依次为25.00%、17.07%、6.44%;显示为2支亚段动脉分支的分别为1.05%、0.30%、0.15%。应用t检验得出V3各亚段分支数目无侧别及性别差异。V3各亚段动脉分支八种排列方式(0,0,0;1,0,0;1,1,0;1,1,1;0,1,0;0,1,1;0,0,1;1,0,1),采用双样本KS检验证明V3各亚段分支排列方式无侧别及性别差异。结论CTA源图像能够显示椎动脉V3各亚段动脉分支的显示率和排列方式,且二者与侧别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明确椎动脉V3段动脉分支情况对于颅颈交界区的手术,可以有助于临床确定手术入路,减少术中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亚段动脉分支 显示率 排列方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支气管血管CT三维重建辅助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或亚段切除术前定位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淼 武文斌 +4 位作者 王晓靖 张辉 李敏 杨敦鹏 王其斌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11期792-796,共5页
目的探讨肺支气管血管CT三维重建(3D-CTBA)在单孔胸腔镜(VATS)解剖性肺段或肺亚段切除术前定位中的可靠性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2年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行3D-CTBA辅助单孔VATS解剖性肺段或肺亚段切除术... 目的探讨肺支气管血管CT三维重建(3D-CTBA)在单孔胸腔镜(VATS)解剖性肺段或肺亚段切除术前定位中的可靠性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2年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行3D-CTBA辅助单孔VATS解剖性肺段或肺亚段切除术的肺结节患者207例。其中男78例、女129例,年龄27~93(57.4±11.7)岁,肺结节最大径0.2~4.3(1.1±0.6)cm。依据术前3D-CTBA影像解剖的定位和设计进行手术。观察指标:(1)围术期及术后随访情况;(2)评价3D-CTBA无创定位肺结节的可靠性。结果(1)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均R0切除,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31.4±59.7)min,术中出血量(92.6±76.6)mL。引流管留置时间(4.5±2.4)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12/207),其中持续肺漏气(>7 d)6例、切口脂肪液化2例、乳糜胸2例、迟发性胸腔积液2例。术后30 d无二次手术。患者均获随访2~34(16.1±7.3)个月,无肿瘤复发或死亡。(2)术中解剖观察与术前3D-CTBA对比,切除的肺结节所在肺段或肺亚段的血管、支气管及其分支均与影像所示的解剖结构匹配。所有靶区肺结节完整切除且有明确的病理诊断,与影像定位相符。结论3D-CTBA用于单孔VATS解剖性肺段或亚段切除术的手术前定位精准可靠,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切除术 解剖性肺段切除术 胸腔镜 解剖性肺亚段切除术 肺支气管血管CT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双源螺旋CT对肺栓塞患者栓塞血管分布特点的评价
18
作者 于莎莎 杨红梅 孙英贤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23-1024,共2页
目的采用双源螺旋CT的方法分析评价肺动脉栓塞患者栓塞血管分布特点,为临床诊断肺栓塞提供影像学的依据。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心内科等其他科室怀疑肺栓塞的患者,行双源螺旋CT检查确诊171例肺动脉栓塞... 目的采用双源螺旋CT的方法分析评价肺动脉栓塞患者栓塞血管分布特点,为临床诊断肺栓塞提供影像学的依据。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心内科等其他科室怀疑肺栓塞的患者,行双源螺旋CT检查确诊171例肺动脉栓塞,并对其栓塞血管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71例经双源螺旋CT确诊肺动脉栓塞患者中累及主肺动脉111例(64.91%),累及叶动脉84例(49.12%),累及段动脉42例(24.56%),累及孤立亚段动脉5例(2.92%)。其中主肺动脉及其分支均有累及为85例(49.71%),仅主肺动脉累及为26例(15.20%),叶动脉及其分支均有累及为51例(29.82%),仅叶动脉累及为33例(19.30%),段动脉及其分支累及为8例(4.68%),仅段动脉累及为34例(19.88%),孤立亚段动脉累及为5例(2.92%)。其中多发部位栓塞144例(59.5%),单发栓塞部位为98例(40.5%)。结论经双源螺旋CT确诊肺栓塞患者的栓塞血管,主肺动脉和叶动脉所占比例较大,段动脉及亚段动脉也有累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双源螺旋CT 分布 孤立亚段肺栓塞
原文传递
老年与非老年肺动脉栓塞双源CT肺动脉造影影像特征探讨
19
作者 沈璐 查期 +1 位作者 赵江民 林翌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21期6728-6732,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人和非老年人肺动脉栓塞(PE)在双源CT肺动脉造影(DECTPA)上的解剖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像表现,提高亚段级PE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老年(≥60岁)与非老年(<60岁)PE患者各32例,所有患者行DECTPA检查,以横断面图像结合多... 目的分析老年人和非老年人肺动脉栓塞(PE)在双源CT肺动脉造影(DECTPA)上的解剖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像表现,提高亚段级PE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老年(≥60岁)与非老年(<60岁)PE患者各32例,所有患者行DECTPA检查,以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DECTPA图像及PE栓子形态、解剖分布。结果 (1)PE解剖分布特点:老年组PE与非老年PE组分布相似。老年组孤立性肺亚段PE(ISSPE)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χ2=5.85,P<0.05)。(2)CTPA直接征象:1级肺动脉两组均未见栓塞病例;2级肺动脉PE分布类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6、1.275、0.002,P>0.05);3级肺动脉PE分布以偏心型充盈缺损为主,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3,P<0.05);4~5级肺动脉三型PE征象所占比例各不相同,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29、8.162、5.342、3.785、8.624、6.852,P<0.05)。间接征象: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发生率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χ2=7.819,P<0.05;χ2=4.267,P<0.05);非老年组以支气管动脉扩张征最常见。(3)DECTPA图像后处理技术:段、亚段级肺动脉显示率上,MPR优于MIP、V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120、27.974、2.902、9.111、49.049、17.963,P<0.05)。结论 PE解剖分布上老年与非老年患者相似,但老年组患者ISSPE的发生率要高于非老年组患者。老年PE分布类型以偏心型充盈缺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肺栓塞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亚段血管
原文传递
术前辅助定位联合CT三维重建在以肺结节为中心的单孔胸腔镜联合亚段/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腾腾 刘宝东 +3 位作者 张毅 苏雷 李元博 钱坤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4-368,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辅助定位联合CT三维重建技术在以肺结节为中心的单孔胸腔镜联合亚段/肺段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联合亚段/肺段切除术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1例,... 目的探讨术前辅助定位联合CT三维重建技术在以肺结节为中心的单孔胸腔镜联合亚段/肺段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联合亚段/肺段切除术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6.4(32.0~71.0)岁。术前应用CT引导下注射定位胶辅助定位肺结节,用Mimics 21.0软件三维重建技术做手术规划,术中根据定位胶的位置和CT三维重建图像行胸腔镜联合亚段/肺段切除术。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或肺叶切除。平均肿瘤直径(11.6±3.5)mm,平均结节距离脏层胸膜(13.6±5.6)mm,平均实际切缘宽度(25.0±6.5)mm,平均手术时间(110.2±23.8)min,平均淋巴结清扫站数(6.5±2.4)站,平均术中出血量(50.8±20.3)mL,平均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2±1.1)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5±1.7)d。术后并发症包括皮下气肿1例、心房颤动1例、痰中带血1例。结论术前CT引导下注射医用胶辅助定位联合CT三维重建技术,在以肺结节为中心的单孔胸腔镜联合亚段/肺段切除术中安全可行,既保证了手术切缘,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肺组织,达到解剖学切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辅助定位 三维重建 胸腔镜 联合亚段/肺段切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