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key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for PL 19-3 oilfield 被引量:3
1
作者 Yong'an Xue Yunhua Deng +3 位作者 Deying Wang Haifeng Yang Dingyou Lv Kai Kang 《Petroleum Research》 2019年第1期29-51,共23页
The PL 19e3 Oilfield is the only super-large monolithic oilfield with oil and gas reserves up to 1×10^(9) t in the Bohai Bay Basin,and it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s have... The PL 19e3 Oilfield is the only super-large monolithic oilfield with oil and gas reserves up to 1×10^(9) t in the Bohai Bay Basin,and it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s have provided abundant data for analyzing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this super-large oilfield.On the basis of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fundamental reservoir features,and with available geological,geophysical and test data,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key exploration&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of the PL 19e3 Oilfield were discussed.The key conditions for forming the super-large Neogene oilfield include four aspects.Firstly,the oilfield is located at the high position of the uplift that contacts the brachy-axis of the multi-ridge slope in the biggest hydrocarbon-rich sag in the Bohai Bay Basin,thus it has sufficient hydrocarbon source and extremely superi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condition.Secondly,the large-scale torsional anticlines which formed in the Neogen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Tanlu strike-slipping movement provide sufficient storage spaces for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Thirdly,the“multiple sets of composite reservoir-caprock assemblages”developing in the special shallow-water delta further contributes greatly to the effective storage space for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Fourthly,due to the coupling of the uplift and strike slip in the neotectonic period,extensive faulting activities constantly released the pressure while the late period massive hydrocarbon expulsion of the Bozhong took place at the same time,which assures the constant and intense charging of oil and gas.The super-large PL 19e3 Oilfield was controlled by the coupling effects of all those special geologic factors.In view of this oilfield's features(e.g.violently reformation caused by strike slip,and the speci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shallow-water delta),some key practical technologies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have been developed.Such technologies include:the special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processing for gas cloud zones,the prediction of thin interbed reservoirs based on high-precision inversion of geologic model,the reservoir description for the shallow-water braided river delta,the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for remaining oil in the commingled oil reservoirs with wide well spacing and long well interval,and the well pattern adjustment for formations during high water cut period in the complex fluvial-facies oil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 19e3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Multiple composite reservoir-caprock assemblages Constant and intense charging of oil and gas during later period Gas cloud zon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原文传递
Reservoir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key technologies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hengtuo oilfield in Bohai Bay Basin
2
作者 Mingshui Song 《Petroleum Research》 2020年第4期289-303,共15页
The Shengtuo oilfield is the largest monolithic oilfield in the Bohai Bay Basin and even in the continental fault basins of Eastern China.Since discovered in 1963,the Shengtuo oilfield experiences the early exploratio... The Shengtuo oilfield is the largest monolithic oilfield in the Bohai Bay Basin and even in the continental fault basins of Eastern China.Since discovered in 1963,the Shengtuo oilfield experiences the early exploration stage of rapid reserve discovery and production,the middle exploration stage of high and stabl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and the late exploration stage of theoretic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expanding the field of exploration,research on fin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of high-water-cut reservoir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and maintaining slow decline of oil production.Re-serves of this oilfield increase in each stage.By the end of 2018,after more than 50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Shengtuo oilfeld has cumulative proven oil reserves of 0.512 x 10°t,cumulative oil production of 0.193 x 109t,and it keeps stable annual production of more than 150 x 105t in 2018.Abundant hydrocarbon resources,large anticline structure near to oil source,multiple types of reservoirs and traps,and favorable hydrocarbon migration channels provide favorabl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for the Shengtuo oilfield.Fine development techniques such water-flooding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stage,fine reservoir description in the high water cut stage,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and well pattem vector adjustment,tapping remaining oil in rhythmic layers,etc,as well as conti nuous progress in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of glutenite and turbidite reservoirs around the main body of the oilfield in the high-level exploration stage,provide effective supports for continuous increase of reserves and long-term high and stable production of the Shengtuo oilf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rift basin hydrocarbon acumulation conditions Source-reservoir-caprodk combinations hydrocarbon migr ation dhannels Key technologies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hengtuo oilfield Bohai Bay Basin
原文传递
Reservoir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key technologies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Qingcheng large oilfield
3
作者 Suotang Fu Jinhua Fu +4 位作者 Xiaobing Niu Shixiang Li Zhiyu Wu Xinping Zhou Jiangyan Liu 《Petroleum Research》 2020年第3期181-201,共21页
The Qingcheng oilfield,the largest shale oil field in China,was discovered in 2019 in source rock of Chang 7 Member of Mesozoic Yanchang Formation,Changqing Oilfield in Ordos Basin,with newly increased proven geologic... The Qingcheng oilfield,the largest shale oil field in China,was discovered in 2019 in source rock of Chang 7 Member of Mesozoic Yanchang Formation,Changqing Oilfield in Ordos Basin,with newly increased proven geological reserves of 358 million tons,predicted geological reserves of 693 million tons,and a total of 1.051 billion tons of shale oil resources.This achieves a historic breakthrough in exploration of shale oil in Chang 7 Member.In recent years,focusing on key issues,such as whether there develop sweet spots in source rock,whether commercial oil production capacity can be formed,and whether scale-effective development can be achieved,studies about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shale oil accumulation have been continuously carried out,key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and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achieved in oil exploration in source rock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hale oil accumulation in Chang 7 Member is controlled by following factors.Firstly,lacustrine black shale,dark mudstone and other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lay a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shale oil formation.Secondly,sandy deposits intercalated within black shale and dark mudstones are exploration sweet spots,and sandbody combination types are controlled by morphology of bottom of the lacustrine basin.Thirdly,reservoir properties are good due to development of micro-nano pore throats.Finally,reservoirs with high oil saturation and high gas-oil ratio are formed due to high-intensity oil charging in source rock.Effective matching of multiple factors is a key for shale oil accumulation in Chang 7 Member in Ordos Basin.Through innovation of key supporting technologies,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for shale oil are developed,and substantial breakthrough o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is realized.The first application of logging-seismic combination technology in loess plateau improves significantly quality of 3D seismic data,which effectively guides prediction of sandy sweet spots.Three-quality well logging technology is used for further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sweet spots of shale oil.With volumetric fracturing technology based on precise segmentation of long horizontal wells,initial daily oil production of individual well is increased from previously 10 tons to more than 18 tons.The exploration breakthrough in source rocks in Chang 7 Member in Qingcheng oilfield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source base for the second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Changqing Oilfield.It is predicated that oil production from shale in Chang 7 Member in Qingcheng oilfield will reach three million tons in 2022 and five million tons in 2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 7 member of Yanchang formation Shale oil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oil accumulation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Qingcheng oilfield Ordos basin
原文传递
物探技术需求分析及攻关方向思考——以中国石化油气勘探为例 被引量:44
4
作者 马永生 张建宁 +1 位作者 赵培荣 蔡勋育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中国石化通过高精度三维地震、逆时叠前偏移成像、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反演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老区精细勘探和新区勘探突破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复杂断块精细刻画、陆相砂岩岩性油气藏识别、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描述、致密砂岩储... 中国石化通过高精度三维地震、逆时叠前偏移成像、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反演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老区精细勘探和新区勘探突破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复杂断块精细刻画、陆相砂岩岩性油气藏识别、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描述、致密砂岩储层精细预测和页岩气综合评价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取得勘探新成果的同时,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当前还面临着规模战略接替阵地不明朗、天然气勘探难度大、新增储量埋藏深和品位下降、工程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等4个方面的挑战。面对挑战和困难,在老区油气勘探中,一方面要重点发展高精度地震、油藏地球物理等技术,不断提高复杂地质体识别描述精度,提高复杂油气藏评价可靠性;另一方面要开展高效环保物探技术攻关,创新性地应用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新成果,降低勘探投入成本,提高勘探效率。在新区新领域油气勘探中,要进一步深化地震基础理论研究,探索复杂条件下地震信号的激发与接收规律;强化物探技术创新,着力攻克极复杂地表和地下条件下地震采集技术难关,提高低信噪比地区地震资料品质,为油气发现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化 油气勘探 物探技术 需求分析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前景 被引量:1165
5
作者 贾承造 郑民 张永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9-136,共8页
结合非常规油气特点,评价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总结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阐述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与未来的发展战略。研究表明,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其中致密气可采资源量为8.8×1012~12.1... 结合非常规油气特点,评价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总结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阐述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与未来的发展战略。研究表明,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其中致密气可采资源量为8.8×1012~12.1×1012m3,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为15×1012~25×1012m3,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为10.9×1012m3,致密油可采资源量为13×108~14×108t,可回收页岩油资源量为160×108t,油砂也具有一定资源潜力。目前已形成了全数字地震勘探技术、低渗低阻气层识别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且应用效果显著。致密气和致密油是中国目前最为现实的待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煤层气与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正在起步。未来10~20年,中国非常规油气产量将显著增长,在弥补常规油气产量短缺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资源潜力 勘探开发技术 致密气 致密油 页岩气 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非常规油气的潜力和发展 被引量:103
6
作者 胡文瑞 翟光明 李景明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第5期25-29,63,共6页
概述了国外和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分析了我国发展非常规油气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国非常规油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勘探开发 技术 潜力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形成的构造动力学理论和油气藏勘探的地球动力学方法综述 被引量:4
7
作者 史斗 刘文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6年第5期460-468,共9页
综述了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构造动力学理论,其中包括构造挤压是有机质演化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构造挤压的最重要伴生效应──力化学作用促进了有机质演化、构造挤压对烃类运移和烃类资源分布有重要影响等观点。还综述了油气藏勘探的地... 综述了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构造动力学理论,其中包括构造挤压是有机质演化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构造挤压的最重要伴生效应──力化学作用促进了有机质演化、构造挤压对烃类运移和烃类资源分布有重要影响等观点。还综述了油气藏勘探的地球动力方法,其中包括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可行性和具体任务以及应用前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地质勘探 地球动力学 油气形成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的建构理路及其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凯 《教学研究》 2016年第1期12-17,共6页
基于"课程作为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学习化课程论、"学习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技术支持学习"的教育技术学等理论而形成的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方式,从自然展开到逐步走向成熟建构,是黄甫全及其团队... 基于"课程作为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学习化课程论、"学习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技术支持学习"的教育技术学等理论而形成的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方式,从自然展开到逐步走向成熟建构,是黄甫全及其团队十余年坚守对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是对学习化课程理论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深切体悟以及躬身开展行动研究的结果。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的研究与推广,不但增加了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的积累,影响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而且为学科教学论课程进一步整合以网络平台为基本依托的学习资源,创编融知识学习和知识创造于一体的新型教材、催生多范式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以及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学业成就的机会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化合作活动学习 学习为本 技术支持学习 教材开发 学习探究 成果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勘探突破新领域:寒武系白云岩 被引量:2
9
作者 肖冰清 曹淑娟 邬光辉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24,共8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近期勘探方向集中在奥陶系的碳酸盐岩,但成效不大,勘探也陷入迟滞。基于钻井解剖及成藏关键要素分析认为:塔西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不仅储层欠发育,而且油气充注欠佳;中下寒武统白云岩储层优于奥陶系石灰岩储层,而且...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近期勘探方向集中在奥陶系的碳酸盐岩,但成效不大,勘探也陷入迟滞。基于钻井解剖及成藏关键要素分析认为:塔西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不仅储层欠发育,而且油气充注欠佳;中下寒武统白云岩储层优于奥陶系石灰岩储层,而且盐膏层盖层发育,基底卷入断裂欠发育,盐下油气保存条件较优越,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的寒武系自生自储油气藏;塔西南古隆起北斜坡长期稳定发育的古构造是勘探突破的主攻方向,和田河气田周缘的古隆起斜坡区中下寒武统成藏条件优越,有望获得新的大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古隆起 寒武纪 白云岩 储层 油气成藏 控制因素 勘探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11井区复杂断块油藏滚动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国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6-28,共3页
针对雷 11井区莲花油层复杂的储层和构造条件 ,依托VSP测井、环井开发地震、地质目标构造精细解释、储层反演等为主的开发地震技术 ,低阻油层综合解释技术以及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的配套应用研究 ,解决了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的复杂性和多解... 针对雷 11井区莲花油层复杂的储层和构造条件 ,依托VSP测井、环井开发地震、地质目标构造精细解释、储层反演等为主的开发地震技术 ,低阻油层综合解释技术以及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的配套应用研究 ,解决了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的复杂性和多解性问题 ,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新增含油面积 1 6 2km2 ,新增石油地质储量 2 5 6× 10 4t;部署 34口开发井 ,已实施 18口 ,成功率 10 0 %。实践证明 ,复杂小断块油藏必须实行滚动勘探开发 ;应用多学科 ,研究配套的滚动勘探开发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油藏 滚动勘探开发 配套技术 研究 应用 莲花油层 雷11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第三系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与前景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跃昆 陈昭全 +3 位作者 段华 彭劲 刘若斌 黄凯 《中国工程科学》 2005年第S1期97-101,共5页
简要介绍了云南省境内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历史,总结了近年来在陆良、保山、曲靖、景谷等主要盆地开展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成果,从区域构造、盆地演化、油气成藏条件、资源潜力、勘探开发技术等方面,分析了云南第三系盆地的... 简要介绍了云南省境内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历史,总结了近年来在陆良、保山、曲靖、景谷等主要盆地开展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成果,从区域构造、盆地演化、油气成藏条件、资源潜力、勘探开发技术等方面,分析了云南第三系盆地的石油地质特点和油气资源潜力,认为该区域有较好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利用前景,但是在地质评价、油气勘探、滚动开发等方面必须采取针对性技术才能提高勘探的效率和开发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系沉积盆地 油气成藏条件 资源潜力 勘探开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虚拟现实为核心技术的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综合技术应用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东红 张洁 姚以泰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2期139-142,共4页
以虚拟现实为核心技术的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综合技术应用系统的建立主要是围绕已有的三维可视化中心进行的。通过对与该中心应用有关的各种勘探开发数据资源、软件资源和设备资源的整合,建立了以三维可视化中心为平台,以各种勘探开发软... 以虚拟现实为核心技术的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综合技术应用系统的建立主要是围绕已有的三维可视化中心进行的。通过对与该中心应用有关的各种勘探开发数据资源、软件资源和设备资源的整合,建立了以三维可视化中心为平台,以各种勘探开发软硬件为研究手段,并配备完善的数据资源的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综合技术应用系统。应用效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各种勘探开发数据的实时应用和各种软件技术在统一数据管理平台下的融合,可以为勘探开发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在该系统上可以完成从勘探、开发到油田生产的大部分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油气勘探开发 一体化综合技术 应用系统 资源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技术与适用锚杆的研究与探索
13
作者 王龙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4期8-13,共6页
深部巷道围岩在高地应力、高地温、高渗透压力和强烈的开采扰动下,其物理力学特性与浅部巷道围岩呈现显著的差异,浅部的支护方式已不适应深部巷道的支护。本文根据深部巷道围岩特性和支护特点,总结了现有的支护形式,并对现有的支护技术... 深部巷道围岩在高地应力、高地温、高渗透压力和强烈的开采扰动下,其物理力学特性与浅部巷道围岩呈现显著的差异,浅部的支护方式已不适应深部巷道的支护。本文根据深部巷道围岩特性和支护特点,总结了现有的支护形式,并对现有的支护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深部巷道如何采用合理的支护形式进行了探索。锚杆是现有巷道支护形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巷道支护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总结现有的锚杆型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抗大变形增阻锚杆型式,以满足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特性并获得较大的巷道断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软岩巷道 支护技术 锚杆 抗大变形增阻锚杆 发展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家网络支持系统的应用前景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成光 《录井技术》 2001年第4期27-29,共3页
该文就石油勘探、开发信息网络建设中开发专家支持系统进行了探讨。从专家网络支持系统的构成、建立此系统的必要性、意义和实现方案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石油勘探 信息技术 信息传输 数据库 专家支持系统 专家网络支持系统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昌吉页岩油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14
15
作者 吴宝成 吴承美 +7 位作者 谭强 褚艳杰 梁成钢 李文波 张金风 陈依伟 徐田录 王良哲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7-460,共24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自发现页岩油以来,历经十年的勘探开发,提交三级储量4.3×10^(8)t,并于2020年成为国家级陆相页岩油开发示范区,在2023年产油量突破60×10^(4)t。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在成藏地质理论、配套勘探开...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自发现页岩油以来,历经十年的勘探开发,提交三级储量4.3×10^(8)t,并于2020年成为国家级陆相页岩油开发示范区,在2023年产油量突破60×10^(4)t。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在成藏地质理论、配套勘探开发技术、效益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研究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为稳定构造背景下的广阔湖盆,沉积了多组分、高有机质富集的混积岩,厚度达275 m;源-储的薄互层一体式分布为页岩油的富集与保存起了重要作用;高源-储比(4.5∶1)、高有机质丰度(3.24%)、咸化湖沉积环境提高了凹陷内原油的成熟度(镜质体反射率Ro达1.05%);凹陷内普遍发育超压(压力系数平均为1.36),源-储压力差提高了充注效率和石油富集程度,形成了高含油饱和度、高压力系数的油藏。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目前的配套勘探开发技术基本成熟定型:宽频激发、井地联采的精细三维地震提高了地质认识;页岩油"甜点"精细表征和分类评价为开发部署提供了依据;"黄金靶体"钻遇率是水平井获得高产、稳产的基础;"复杂缝网"定制是高效开发页岩油的有效手段;合理排采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水平井的生产能力;市场化降本是推进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效益开发的关键。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的技术、管理、效益都走在中国页岩油开发的前列,为中国陆相页岩油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借鉴与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吉木萨尔凹陷 页岩油 成藏地质条件 勘探开发配套技术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中江气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19
16
作者 郭彤楼 王勇飞 +1 位作者 叶素娟 刘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55,共15页
川西坳陷东部斜坡的侏罗系油气藏总体表现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和下侏罗统优质烃源岩"双源"供烃、多期多套叠置河道规模砂岩储集体发育、烃源断层持续活动供烃以及古今断裂-砂体配置条件有利的特征,具备形成致密砂岩大气田... 川西坳陷东部斜坡的侏罗系油气藏总体表现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和下侏罗统优质烃源岩"双源"供烃、多期多套叠置河道规模砂岩储集体发育、烃源断层持续活动供烃以及古今断裂-砂体配置条件有利的特征,具备形成致密砂岩大气田的成藏地质条件与源-储时空组合。通过总结分析中江气田的成藏地质条件,提出了中江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油气藏为"河道控砂、断裂-砂体输导、叠合-复合控藏"的成藏新认识,建立了"断层持续活动、烃类多期充注、岩性气藏发育、油气远离断层富集"的富集模式。基于中江气田的勘探开发实践,形成了致密砂岩气"甜点"精细刻画技术、复杂窄河道致密砂岩气藏高效开发技术以及水平井密切割强支撑体积压裂技术等关键配套技术。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运行,中江气田作为沙溪庙组窄河道致密砂岩气田,累计提交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建成产气量超过20×10^(8)m^(3)/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统沙溪庙组 成藏地质条件 勘探开发配套技术 川西坳陷东部斜坡带 中江气田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胜坨油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7
17
作者 宋明水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8-142,共15页
胜坨油田是渤海湾盆地乃至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最大的整装油田。自1963年勘探发现以来,经历了勘探初期的快速探明、快速建产;勘探中期的高速开发、高产稳产;勘探后期的理论技术创新拓展勘探领域、高含水油藏精细开发技术攻关提升采收率... 胜坨油田是渤海湾盆地乃至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最大的整装油田。自1963年勘探发现以来,经历了勘探初期的快速探明、快速建产;勘探中期的高速开发、高产稳产;勘探后期的理论技术创新拓展勘探领域、高含水油藏精细开发技术攻关提升采收率,保持油田产量缓慢递减等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储量增长。至2018年底,勘探开发历程已达50余年,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12×10^(8)t,累计生产原油1.93×10^(8)t,2018年末仍稳产150.00×10^(4)t以上。丰富的油气源条件,紧靠油源的大型背斜构造背景,多种类型储层、圈闭及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构成了胜坨油田优越的成藏条件。早期注水开发,高含水期精细油藏描述、层系细分与井网油藏矢量调整、韵律层细分挖潜等精细开发技术以及高勘探程度阶段油田主体周缘砂砾岩、浊积岩油藏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胜坨油田持续增储及长期高产、稳产提供了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油气成藏条件 生-储-盖组合 油气运移通道 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胜坨油田 渤海湾盆地
原文传递
庆城油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67
18
作者 付锁堂 付金华 +4 位作者 牛小兵 李士祥 吴志宇 周新平 刘江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77-795,共19页
2019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油层组烃源岩层系内发现了中国最大的页岩油田——庆城油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为3.58×10~8t、预测地质储量为6.93×10~8t,合计为10.51×10~8t,实现了长7油层组页... 2019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油层组烃源岩层系内发现了中国最大的页岩油田——庆城油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为3.58×10~8t、预测地质储量为6.93×10~8t,合计为10.51×10~8t,实现了长7油层组页岩油勘探的历史性突破。近年来,围绕生油层内是否发育甜点区、能否形成工业产能和能否实现规模效益开发等关键难题,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通过持续深化成藏地质研究和不断探索关键配套技术,实现了烃源岩内油藏勘探的一系列理论认识创新和技术突破。研究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中页岩油的成藏主要受以下因素控制:①广覆式细粒沉积组合具有整体生烃的特征,其中,黑色页岩和暗色泥岩等湖相优质烃源岩奠定了页岩油形成的物质基础;②泥页岩层系所夹持的砂质沉积物为勘探甜点段,而砂体组合的类型主要受控于湖底地形;③微米孔隙和纳米喉道的互补使得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④高强度的源内充注形成了具有高含油饱和度、高气油比的油藏。这4个因素的有效组合是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页岩油形成规模富集的关键。目前,通过创新关键配套技术,打造页岩油勘探开发利器,已实现页岩油规模勘探开发的实质性突破。井-震混采技术在黄土塬地区的应用使得三维地震资料品质大幅提高,可有效指导甜点区的预测;"三品质"测井技术可用于评价地质工程甜点;长水平井细分切割体积压裂技术可进一步提升单井产量,单井的初期产油量由10 t/d提高到18 t/d以上。以庆城油田为代表的长7油层组烃源岩内油藏的勘探突破为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二次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预计到2023年,长7油层组烃源岩层系的产油量可达到300×10~4t,2025年的产油量可达到500×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长7油层组 页岩油 成藏地质条件 勘探开发配套技术 庆城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原文传递
中国石油工业上游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科技攻关方向 被引量:138
19
作者 贾承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45-1464,共20页
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和中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石油工业的生存发展是由油气资源、市场、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要素决定的,其中,技术进步是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中国已成为全球油气生产消费大国,中国石油工业上游的发展也高度... 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和中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石油工业的生存发展是由油气资源、市场、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要素决定的,其中,技术进步是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中国已成为全球油气生产消费大国,中国石油工业上游的发展也高度依赖石油科技的进步。中国石油工业已形成了先进完整的理论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体系,支撑了油气产量持续稳产和增产。未来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期,石油工业必将面对重大挑战与新的技术需求,大力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发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勘探开发理论技术,支撑油气产业发展,保障国家油气能源安全。中国石油工业上游在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技术需求包括:(1)满足中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油气需求和保障油气供应安全,这当中必须加大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同时进一步扩大全球及"一带一路"油气投资与生产;(2)实现中国石油长期稳产2×10^8t/a以上;(3)实现中国天然气产量上升至3000×10^8m^3/a并长期稳产;(4)发展海洋及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先进技术与装备;(5)形成新一代石油工程服务技术装备和数字化转型。中国石油工业上游未来的科技攻关方向和研发重点包括:(1)先进的石油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2)大气田勘探与复杂气田提高采收率技术;(3)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4)海洋及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及装备;(5)"一带一路"油气勘探开发技术;(6)新一代石油工程服务技术装备和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工业上游 科技攻关 油气勘探开发 创新战略 能源安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