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e of a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Technique for Measuring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Beetle Wing 被引量:4
1
作者 Tailie Jin Nam Seo Goo +1 位作者 Sung-Choong Woo Hoon Cheol Park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09年第3期224-231,共8页
Beetle wings are very specialized flight organs consisting of the veins and membranes.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rom a bionic view to investigate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a beetle wing experimentally.In the present ... Beetle wings are very specialized flight organs consisting of the veins and membranes.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rom a bionic view to investigate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a beetle wing experimentally.In the present study,we have used a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DIC) technique to measure the elastic modulus of a beetle wing membrane.Specimens were prepared by carefully cutting a beetle hind wing into 3.0 mm by 7.0 mm segments (the gage length was 5 mm).We used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for a precise measurement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beetle wing membrane.The specimen was attached to a designed fixture to induce a uniform displacement by means of a micromanipulator.We used an ARAMISTM system based on the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technique to measure the corresponding displacement of a specimen.The thickness of the beetle wing varied at different points of the membrane.The elastic modulus differed in relation to the membrane arrangement showing a structural anisotropy;the elastic modulus in the chordwise direction is approximately 2.65 GPa,which is three times larger than the elastic modulus in the spanwise direction of 0.84 GPa.As a result,the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based ARAMIS system was suc- cessfully used to measure the elastic modulus of a beetle wing.In addition to membrane's elastic modulus,we considered the Poisson's ratio of the membrane and measured the elastic modulus of a vein using an Instron universal tensile machine.The result reveals the Poisson's ratio is nearly zero and the elastic modulus of a vein is about 11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technique beetle wing elastic modulus Poisson's ratio VEIN MEMBRA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nlinear Flexural Behavior and Moment Curvature Response of Epoxy Resin Using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Technique
2
作者 Masoud Yekani Fard Yingtao Liu Yingtao Liu and Aditi Chattopadhyay 《材料科学与工程(中英文版)》 2011年第2期212-219,共8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prism-based single-lens 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system with a long working distance: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in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deformation test 被引量:7
3
作者 WU LiFu YIN YuanJie +4 位作者 ZHANG Qi FANG DaiNing ZHANG RuBing ZHU JianGuo XIE HuiMi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37-50,共14页
As a novel 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3D DIC) method, the bi-prism-based single lens (BSL) 3D DIC method has been proposed and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Making use ofa bi-prism, this method is a... As a novel 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3D DIC) method, the bi-prism-based single lens (BSL) 3D DIC method has been proposed and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Making use ofa bi-prism, this method is able to perform a 3D DIC measurement using only a single camera. Thus, the integration level of a BSL 3D DIC system could be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double-camera 3D DIC system. In this paper, using a small-angle bi-prism and a camera with a longer focal length, a special BSL 3D DIC system with a long working distance is designed for measurements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The principle of the system is first studied, and practical methods are then proposed for the system set-up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system parameters. Then, feasibility of the measurement system is verified by out-of-plane rigid-body translation tests. Finally, the BSL 3D DIC system is proven to be capable of combining with a high-temperature testing instrument to perform deformation tests in a high-temperature environment of up to 1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3D DIC) single lens bi-prism high temperature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原文传递
Precise 3D shape measurement of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for complex surfaces 被引量:3
4
作者 YAN TianHao SU Yong ZHANG QingChua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68-73,共6页
Three dimensional-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3D-DIC) is a widely used optical metrology in the experimental mechanics community because of its reliability, practicality, and flexibility. Although the precision of di... Three dimensional-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3D-DIC) is a widely used optical metrology in the experimental mechanics community because of its reliability, practicality, and flexibility. Although the precision of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DIC) has been thoroughly studied theoretically and numerically, verification experiments have seldom been performed, especially fbr complex surfaces with a small field of view (FOV). In this work, the shape of a 1-yuan coin was measured using 3D-DIC; the shape was complex due to the presence of many fine details, and the FOV was relatively small because the coin diameter was only 25 mm. During the experiment, a novel strategy for speckle production was developed: white paint was simply sprayed onto the surface. Black paint was not used; instead,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reflective nature of the coin surface, polarized light and a Polaroid filter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was carefully adjusted, ensuring that the spray pattern was extremely thin and that high-quality speckle images with significant contrast were captured. The three-dimensional coin shape was also successfully determined for comparison using a stylus profiler.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3D-DIC provides high precision in shape measurement even for complex surfaces with small FOV. The precision of 3D-DIC can reach 1/7000 of the field of view, corresponding to about 6 ~tm in this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3D-DIC) measurement precision complex surfaces small field of view polarized light polaroid filter
原文传递
基于超构透镜的实验力学测试技术初探
5
作者 张炜 赵洲 +3 位作者 嵇煜 曾飞 陈沐谷 施圣贤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60,共12页
超构透镜是一种新兴的平面纳米光学元件,具有超薄、超轻的显著优点以及对入射光高度灵活的调控能力,正逐步展现出替代传统光学透镜的潜质.当前,有关超构透镜的研究集中于其光学性能提升及超材料迭代等,鲜有研究尝试将超构透镜应用于传... 超构透镜是一种新兴的平面纳米光学元件,具有超薄、超轻的显著优点以及对入射光高度灵活的调控能力,正逐步展现出替代传统光学透镜的潜质.当前,有关超构透镜的研究集中于其光学性能提升及超材料迭代等,鲜有研究尝试将超构透镜应用于传统力学测试领域,且超构透镜在先进光学诊断技术中的应用前景尚不明确.文章据此分别介绍了基于自主设计的双目超构透镜的粒子图像测速技术(Meta-PIV)以及数字图像相关技术(Meta-DIC)及其前期研究结论,并分别开展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经雷诺数为2000的涡环实验验证,所提出的双目超构透镜PIV系统可以实现2D-3C速度场的测量,并具有时间分辨的流动分析能力.涡环验证实验中,Meta-PIV系统对涡环直径的测量误差约为1.25%;基于双目超构透镜的DIC测试系统可以实现对目标X,Y和Z三方向的位移与应变场测量,测量精度与传统Stereo-DIC系统相比误差低于10%,且在Y方向测量误差低于1%.涉及的研究工作旨在为超构透镜在力学测试领域的应用提供新思路,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构透镜 粒子图像测速 数字图像相关 光场成像 三维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3D DIC技术的框架填充墙平面外变形特征分析
6
作者 谢鑫尧 郭子雄 BASHA Syed Humayun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47-155,共9页
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3D DIC)技术,研究框架填充墙在不同加载阶段下的Mises应变场、裂缝宽度和平面内/外(IP/OOP)位移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墙体加载至峰值荷载的70%~80%时,主裂缝轮廓基本形成,裂缝宽度为0.96~1.97 mm;当墙体加载... 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3D DIC)技术,研究框架填充墙在不同加载阶段下的Mises应变场、裂缝宽度和平面内/外(IP/OOP)位移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墙体加载至峰值荷载的70%~80%时,主裂缝轮廓基本形成,裂缝宽度为0.96~1.97 mm;当墙体加载至峰值荷载时,最大裂缝宽度达3.81 mm;墙体平面外曲面呈现类似二次曲面的形态,平面外位移幅值从墙体中心向四周依次递减;墙体各个区块内平面内位移幅值接近,主裂缝分割的各个区块平面内/外位移场呈现对称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框架填充墙 平面外性能 应变场 位移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C及CPG技术的热冷循环后花岗岩Ⅰ型断裂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吴秋红 夏宇浩 +3 位作者 赵延林 翁磊 王世鸣 冯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02-3117,共16页
深部储层岩石的热力学特性,尤其是循环热冷作用下损伤破坏特性,对于增强型地热系统井壁稳定性分析及地热开采效率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心直裂纹半圆盘(NSCB)花岗岩试样,首先进行不同热冷循环处理(加热温度400℃,最高循环次数13次),... 深部储层岩石的热力学特性,尤其是循环热冷作用下损伤破坏特性,对于增强型地热系统井壁稳定性分析及地热开采效率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心直裂纹半圆盘(NSCB)花岗岩试样,首先进行不同热冷循环处理(加热温度400℃,最高循环次数13次),然后开展3点弯Ⅰ型断裂韧度特性试验。基于裂纹扩展计(CPG)和数字图像相关(DIC)测试技术,研究了热冷循环作用下花岗岩Ⅰ型断裂韧度、断裂过程区(FPZ)、裂纹扩展速率及断裂轮廓特征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热冷循环次数达到10次以上,花岗岩试样脆性明显减弱,而峰前软化特性和峰后延性增强;花岗岩的断裂过程区由裂缝尖端开始逐步孕育,断裂过程区长度随荷载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Ⅰ型断裂韧度、最大断裂过程区长度及裂纹平均扩展速度随热冷循环次数增大而指数减小,Ⅰ型断裂面随热冷循环次数增大越来越不平整。最后,基于X-ray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微观测试技术,研究了热冷循环作用对花岗岩矿物成分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花岗岩4种矿物成分的峰值衍射强度及矿物质量分数均随热冷循环次数增大而降低,而微裂纹大小及数量随热冷循环次数增大而增大。热冷循环作用下花岗岩的损伤劣化机理包含了多次高温热损伤、水冷冲击及水弱化等3方面的联合作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冷循环 断裂韧度 断裂过程区 裂纹扩展速度 裂纹扩展计(CPG)技术 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混凝土围岩复合体受压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
8
作者 石丹丹 陈徐东 +1 位作者 陆锴龙 刘振威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1169,共9页
为探究喷射混凝土围岩复合体受压力学特性,结合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针对4种不同喷射混凝土围岩复合体试件开展了单轴受压试验,探究了纤维和岩石种类对复合体破坏模式和受压性能的影响.基于Weibull统计损伤理论,构建了适用于复合体的... 为探究喷射混凝土围岩复合体受压力学特性,结合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针对4种不同喷射混凝土围岩复合体试件开展了单轴受压试验,探究了纤维和岩石种类对复合体破坏模式和受压性能的影响.基于Weibull统计损伤理论,构建了适用于复合体的受压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围岩基复合体破坏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但微裂缝均先从喷射混凝土中发展.破坏时,围岩部分表现单一裂纹模式,而喷射混凝土部分呈现多裂纹扩展状态.4种复合体峰值强度均高于单一喷射混凝土破坏强度,且砂岩基复合体的峰值强度均高于花岗岩基复合体,平均高出5.55%.同种围岩条件下,纤维增强喷射混凝土复合体强度会存在轻微降低,较普通喷射混凝土复合体平均下降1.95%.此外,所建本构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混凝土 围岩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3D-DIC) 裂缝扩展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DSA与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9
作者 周新华 陈良义 +1 位作者 翁磊华 吕绍茂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分为对照组(n=38例)和观察组(n=54例)。对照组采用3D-DSA引导,观察组采用DynaCT引导,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支架再狭窄及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mRS评分、支架成形术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yna-CT的术前规划、观察到支架表面图像与术中所见吻合,手术成功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63.16%(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患者支架再狭窄、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ynaCT用于颅内支架置入术中能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支架成形术耗时,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降低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DSA血管成像 数字平板造影 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 颅内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膨胀土三维裂隙扩展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红日 杨济铭 +4 位作者 徐永福 肖杰 韩仲 汪磊 林宇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09-323,共15页
为探究膨胀土三维裂隙动态扩展特性及机制,搭建恒温恒湿环境箱,通过双目相机实时采集4、8、16mm厚度下矩形和圆形膨胀土裂隙图像,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重建裂隙三维形态,量化裂隙扩展机制和发育特性。结果表明:三维裂隙动态拓展特... 为探究膨胀土三维裂隙动态扩展特性及机制,搭建恒温恒湿环境箱,通过双目相机实时采集4、8、16mm厚度下矩形和圆形膨胀土裂隙图像,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重建裂隙三维形态,量化裂隙扩展机制和发育特性。结果表明:三维裂隙动态拓展特征方面,土体开裂时存在时空各异的收缩中心,收缩中心的数量随着试样厚度的增加而减少,收缩中心数量越多,裂隙网络形态越复杂;收缩中心运动形式呈纵向沉降,沉降量与裂隙土块含水率相关;裂隙土块周围颗粒运动矢量呈碗状朝收缩中心运动。各收缩中心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土体收缩时产生剪切应力,部分裂隙发育方向发生偏转,导致裂隙网络衔接呈多样性。膨胀土开裂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裂隙土块的翘曲,裂隙土块翘曲形成及运动机制如下:裂隙土块发育形成后,土块整体呈现“外干内湿”湿度差,随之产生的剖面基质吸力差引起了垂直方向收缩变形梯度,进而产生驱动裂隙土块上凹的曲卷力矩并朝着收缩中心聚拢,促使土块翘曲形成。该试验和分析结果可以为膨胀土裂隙发育规律认知、分析和预测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裂隙三维动态拓展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干燥翘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结温度对不同粒径冻土石混合体劈裂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虎 李重情 穆朝民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6,共7页
为研究冻结温度与尺寸效应耦合作用下的冻土石混合体巴西劈裂特性,分别对经过-10、-15、-20、-25、-30、-35、-40℃冻结处理后的5~10、10~15、15~20、5~20 mm粒径冻土石混合体试件进行巴西劈裂实验;研究冻结温度和不同粒径块石对试件劈... 为研究冻结温度与尺寸效应耦合作用下的冻土石混合体巴西劈裂特性,分别对经过-10、-15、-20、-25、-30、-35、-40℃冻结处理后的5~10、10~15、15~20、5~20 mm粒径冻土石混合体试件进行巴西劈裂实验;研究冻结温度和不同粒径块石对试件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gital imagine correlation,DIC)再现了冻土石混合体在巴西劈裂实验过程中的应变场演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劈裂拉应力作用下,试件从中心开裂并产生初始裂纹,沿着土石界面向两加载端贯穿试件,试件破裂面裂纹呈弯曲折线型,且块石粒径越大,裂纹越曲折;冻土石混合体在破坏时会经历线弹性变形阶段,并随着拉应力的增大和冻结温度的降低会经历塑性-脆性破坏阶段;试件劈裂抗拉强度具有强温度敏感性,会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而近似线性增加;块石尺寸效应会导致试件强度的差异性,试件劈裂抗拉强度大小依次为5~10、5~20、10~15、15~20 mm粒径试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石混合体 粒径 劈裂抗拉强度 破坏形态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PET-Cu复合集流体拉伸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峰 程福来 +2 位作者 罗雪梅 张广平 张滨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55-1766,共12页
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合集流体因其具有显著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高等优势而引起了产业界的广泛关注。而复合集流体的力学性能可靠性是保证其安全服役的前提,为此,本文针对商业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铜(PET-Cu)复合集... 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合集流体因其具有显著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高等优势而引起了产业界的广泛关注。而复合集流体的力学性能可靠性是保证其安全服役的前提,为此,本文针对商业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铜(PET-Cu)复合集流体的拉伸性能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利用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技术手段对复合集流体材料的表面形貌、微观结构及拉伸断裂行为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借助有限元模拟分析了不同几何形状试样在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分布状态;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技术辅助的拉伸实验研究了取样方向、应变速率及试样几何尺寸对PET-Cu复合集流体拉伸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其应变测量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采用狗骨状试样并进行应变校正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复合集流体的拉伸性能;PET-Cu复合集流体的拉伸性能表现出试样取样方向相关性和应变速率敏感性。此外,PET-Cu复合集流体的断裂伸长率表现出明显的试样几何尺寸效应,通过引入几何尺寸系数K可以对不同尺寸的试样拉伸性能进行合理的预测。本研究为聚合物复合集流体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可靠性的论证,也为相关试验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参考,有望推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集流体 拉伸性能 有限元模拟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应变速率敏感性 几何尺寸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PGA的AES和ECC算法图像加密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应李 方玉明 《电子科技》 2024年第6期92-97,共6页
随着数字图像的使用次数日益增多,保护机密图像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较为重要。针对数字图像在通信、存储和传输等领域存在的安全问题,文中基于对称算法模型和非对称算法模型的优点提出一种具有高安全性和高速度性的数字信封技术密码... 随着数字图像的使用次数日益增多,保护机密图像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较为重要。针对数字图像在通信、存储和传输等领域存在的安全问题,文中基于对称算法模型和非对称算法模型的优点提出一种具有高安全性和高速度性的数字信封技术密码方案。该方案以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和ECC(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为基础,经优化后用于对称密钥共享的ECC硬件架构来提高密钥的安全性。通过加入伪随机数、使用列移位替代列混淆运算以及三维S-box等方式对传统AES进行优化,在保持香农扩散和混淆原理的同时降低了时间复杂性。基于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实现AES算法的数字图像加密仿真以及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密码方案具有快速性、高安全性和有效性等优点,能够有效地实现图像加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 数字信封 AES算法 ECC算法 三维S-box FPGA 信息熵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剪荷载作用下红砂岩裂纹尖端应变分布特征及起裂机理研究
14
作者 左金涛 卓莉 +2 位作者 刘怀忠 谢红强 何江达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7,共13页
岩石在纯剪切荷载作用下,断裂类型都为Ⅰ型或者复合型断裂,为了研究Ⅱ型断裂,有必要探索压剪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断裂机理。本文首先利用剪切盒装置对双边切口的红砂岩试样进行加载试验,然后通过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对试样切口尖端及岩... 岩石在纯剪切荷载作用下,断裂类型都为Ⅰ型或者复合型断裂,为了研究Ⅱ型断裂,有必要探索压剪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断裂机理。本文首先利用剪切盒装置对双边切口的红砂岩试样进行加载试验,然后通过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对试样切口尖端及岩桥上的应变状态进行分析,最后对裂纹起裂机理做出判断。试验结果显示,剪切角为30°~60°时,试样均从切口尖端起裂,并且起裂裂纹沿岩桥所在平面有不同程度偏转;剪切角为70°时,试样从岩桥中部起裂,起裂裂纹沿着岩桥所在平面扩展。分析试样断裂特征及DIC试验数据后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随着剪切角的增大,起裂平面张拉位移最大值和滑移位移最大值之比逐渐增大,起裂机理逐渐由剪切断裂转变为张拉断裂;当剪切角为30°、40°时,试样岩桥在初始裂缝平面上的应力状态始终处于压剪状态,起裂机理为剪切主导的拉剪复合型断裂;当剪切角为50°、60°时,在加载前期,试样岩桥在初始裂缝平面上的应力状态处于压剪状态,但随着荷载进一步增大,岩桥应力状态逐渐转变为拉剪状态,起裂机理为拉剪复合型断裂;当剪切角为70°时,试样岩桥上的应力状态在加载过程中始终存在拉应力,并且随着荷载增大,切口尖端也出现拉应力,不能达到压剪状态,裂纹起裂机理为张拉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盒试验 压剪断裂 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 断裂机理
原文传递
基于条纹投影的复杂结构多维度信息传感技术(内封面文章·特邀)
15
作者 陈正东 张启灿 吴周杰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9-87,共19页
随着精密加工和智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工业检测等领域中,对复杂结构,例如:发动机组件、蜂窝结构件等在生产制造与使用过程中的形貌、形变及应变等多维度信息的测量需求日益增加。最近兴起的数字图像相关辅助条纹... 随着精密加工和智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工业检测等领域中,对复杂结构,例如:发动机组件、蜂窝结构件等在生产制造与使用过程中的形貌、形变及应变等多维度信息的测量需求日益增加。最近兴起的数字图像相关辅助条纹投影技术已被证明在复杂结构的形貌和形变测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目前由于两类方法各自不同的技术特点,基于两者结合的形貌、形变测量方法在测量精度、效率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难以兼顾高分辨率、多维度的测量需求,阻碍了该类技术进一步拓展应用。综述了课题组近年来发展的基于条纹投影的复杂结构多维度信息传感技术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系统回顾了两类方法结合时的条纹与散斑信息干扰、原始纹理被破坏、编码效率低等技术难点,并总结了对应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了对复合材料编织结构、颗粒膨胀减震结构以及层叠结构等复杂结构的多维度信息传感。文中所提方法在不增加额外硬件的前提下,将传统条纹投影测量系统升级为多维度信息传感系统,可以同时测量2D纹理(T)、4D形貌(x,y,z,t)以及分析维度力学参数(形变d和应变s),突破了复杂结构高分辨率、高精度纹理形貌重建与形变应变分析的技术壁垒,有望在复杂结构可靠性分析、复合材料性能评估等领域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纹投影轮廓术 多维度传感 数字图像相关 复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壁球壳在平头弹冲击作用下的变形预测模型
16
作者 范升阳 栗建桥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共11页
为研究薄壁球壳在局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开展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利用气枪开展弹丸冲击实验,通过stereo-DIC技术获取球壳动态变形过程,得到了扁球壳在不同弹丸初始冲击速度下的全局变形形态以及凹陷变形特征。通过数值... 为研究薄壁球壳在局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开展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利用气枪开展弹丸冲击实验,通过stereo-DIC技术获取球壳动态变形过程,得到了扁球壳在不同弹丸初始冲击速度下的全局变形形态以及凹陷变形特征。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各项弹体尺寸参数和壳体尺寸参数对中心凹陷深度和凹陷半径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规律,通过量纲分析给出了影响无量纲变形特征的主要无量纲参量,建立起能够描述不同尺寸及不同冲击速度的球壳冲击响应面模型,并提出描述全局凹陷变形与中心凹陷深度、凹陷半径之间的公式,所建立的模型对径厚比在1/250~1/50、无量纲冲击动能在132~1190范围内的全局凹陷变形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为工程中大尺寸曲面薄壳冲击载荷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球壳 冲击载荷 三维DIC 量纲分析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shear properties of 3D woven composite using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and acoustic emission 被引量:4
17
作者 E.M.Strungar A.S.Yankin +2 位作者 E.M.Zubova A.V.Babushkin A.N.Dushko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448-459,共12页
This work is dedicated to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hear properties of three-dimensional reinforced composit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ir structural features,in Iosipescu tests.Shear strains have been determined u... This work is dedicated to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hear properties of three-dimensional reinforced composit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ir structural features,in Iosipescu tests.Shear strains have been determined using Vic-3D non-contact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optical system.The evolution of inhomogeneous strain fields on the surface of composite specimens of the structure under study has been analyzed.The variants of strain averaging in the specimen working area have been analyzed using Vic-3D tools.AMSY-6 acoustic emission system has been used to assess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composite materials under lo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fiber composite 3D reinforced composite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Acoustic emission technique Iosipescu test
原文传递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的透明液滴形貌测量方法
18
作者 谭新韵 沈丽骊 孙晨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6,共10页
对固体表面液滴形貌的测量与分析是探究固-液相互作用、表面性能表征中的重要环节。然而,透明液滴通常在光学系统中难以成像,从而为其全场形貌测量带来了极大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透明液滴三维形貌测量方法,以液滴诱发图像位移结... 对固体表面液滴形貌的测量与分析是探究固-液相互作用、表面性能表征中的重要环节。然而,透明液滴通常在光学系统中难以成像,从而为其全场形貌测量带来了极大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透明液滴三维形貌测量方法,以液滴诱发图像位移结合折射成像规律实现液滴形貌的测量。首先,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法测量液滴导致的固体表面图像位移;其次,建立基于折射成像的物理模型,确立图像位移与液面高度之间的关系;最后,由实验测量到的图像位移,结合物理模型求解液面高度,实现液滴三维形貌的重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测量固体表面的液滴三维形貌,并且适用于不规则液面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 三维形貌 数字图像相关 全场测量
原文传递
CFRP加固钢板在海洋环境下的黏结性能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19
作者 李腾 宁志华 吴嘉瑜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1-223,共13页
海洋环境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CFRP)-钢板的黏结性能有着严重影响。为评估CFRP-钢板黏结界面在海洋环境腐蚀下的黏结强度,采用双搭接接头,开展了5种不同黏结长度试件在NaCl溶液中腐蚀7~21天的实验研究。使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 海洋环境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CFRP)-钢板的黏结性能有着严重影响。为评估CFRP-钢板黏结界面在海洋环境腐蚀下的黏结强度,采用双搭接接头,开展了5种不同黏结长度试件在NaCl溶液中腐蚀7~21天的实验研究。使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对CFRP的轴向应变分布进行监测,同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观测CFRP表面微观信息及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腐蚀周期的增加,CFRP表面的Na^(+),Cl^(-)元素含量逐渐增加,引起电荷补偿,电解液渗入界面导致自由体积膨胀,从而造成界面黏结强度下降。腐蚀后的试件均发生CFRP-胶层的界面失效,不同黏结长度试件的极限荷载均随腐蚀周期的增加而降低。腐蚀7~14天后,黏结界面的延展性降低;腐蚀21天后界面软化段消失,呈现出明显的脆性破坏特征。基于Fickian理论以及黏结滑移本构参数,建立了CFRP-钢板的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了海水在黏结界面间的扩散特征及界面Ⅱ型剥离过程,数值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RP加固钢板 双剪实验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黏结-滑移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
20
作者 欧阳小辉 贠跃杰 李大成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9期64-68,共5页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 目的分析探究头颈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术中DSA辅助检查及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术中3D-CTA联合DSA辅助检查及治疗,对两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图像融合情况,发现观察组融合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所用照射剂量及造影剂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神经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头颈部3D-CTA联合DSA影像融合诊断技术更能有效减少放射量,可控制造影剂的剂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全面的诊断依据,降低手术治疗风险,值得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融合技术 神经介入手术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