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ismic damage and cracking of concrete slabs of high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s 被引量:7
1
作者 Wei-jun Cen Lang-sheng Wen +1 位作者 Zi-qi Zhang Kun Xiong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05-211,共7页
Based on the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concrete, the Weibull distribution function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random distribu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by finely subdividing concrete slab ele... Based on the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concrete, the Weibull distribution function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random distribu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by finely subdividing concrete slab elements, and a concrete random mesoscopic damage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 100-m high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CFRD), subjected to ground motion with different intensities, was simulated with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with emphasis on exploration of damage and the cracking process of concrete slabs during earthquakes as well as analysis of dynamic damage and cracking characteristics during strong earthquakes.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damaged and cracking elements on concrete slabs grows with the duration of earthquakes. With increasing earthquake intensity, the damaged zone and cracking zone on concrete slabs grow wider. During a 7.0-magnitude earthquake, the stress level of concrete slabs is low for the CFRD, and there is almost no damage or slight damage to the slabs. While during a 9.0-magnitude strong earthquake, the percentages of damaged elements and macrocracking elements continuously ascend with the duration of the earthquake, peaking at approximately 26% and 5% at the end of the earthquake, respectively. The concrete random mesoscopic damage model can depict the entire process of sprouting, growing, connecting, and expanding of cracks on a concrete slab during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Random MESOSCOPIC damage model seismic response Dynamic damage to CONCRETE SLAB Macrocrack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Physical Experiment for Magnetism-Stress Detecting in Oil Casing 被引量:2
2
作者 MENG Fanshun ZHANG Jie +2 位作者 YANG Chaoqun YU Weizhe CHEN Yux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4期669-674,共6页
The casing damage has been a big problem in oilfield production. The current detection methods mostly are used after casing damage, which is not very effectiv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offshore oil i... The casing damage has been a big problem in oilfield production. The current detection methods mostly are used after casing damage, which is not very effectiv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offshore oil industry, the number of offshore oil wells is becoming larger and larger. Because the cost of offshore oil well is very high, the casing damage will cause huge economic losses. What's more, it can also bring serious pollution to marine environment. So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detecting casing damage are required badly. The accumulation of stres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asing damage. Magnetic anisotropy technique based on counter magnetostriction effect can detect the stress of casing in real time and help us to find out the hidden dangers in time. It is essential for us to prevent the casing damage from occurring. However, such technique is still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Previous studies mostly go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magnetic signals by physical experiment, and the study of physical mechanism in relative magnetic permeability connecting the stress and magnetic signals is rarely reported. The present paper uses the ANSYS to do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study how the relative magnetic permeability works for the oil casing model. We find that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ss' s variation and magnetic induction intensity's variation is: Δδ =K* ΔB, K = 8.04×109, which is proved correct by physical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casing damage magnetism-stress detecting magnetic anisotrop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physical experiment relative magnetic permeability ANSYS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babilistic seismic stability of three-dimensional slopes by pseudo-dynamic approach 被引量:9
3
作者 PAN Qiu-jing QU Xing-ru WANG X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7期1687-1695,共9页
Probabilistic analysis is a rational approach for engineering design because it provides more insight than traditional deterministic analysis. Probabilistic evaluation on seismic stability of three dimensional (3D) sl... Probabilistic analysis is a rational approach for engineering design because it provides more insight than traditional deterministic analysis. Probabilistic evaluation on seismic stability of three dimensional (3D) slopes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slope safety factor is computed by combining the kinematic approach of limit analysis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rotational failure mechanism with the pseudo-dynamic approach. The variability of input parameters, including six pseudo-dynamic parameters and two soil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by means of Monte-Carlo Simulations (MCS) method. The influences of pseudo-dynamic input variables on the computed failure probabilities are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 It is shown that the obtained failure probabilities increase with the pseudo-dynamic input variables and the pseudo-dynamic approach gives more conservative failure probability estimates compared with the pseudo-static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slope stability pseudo-dynamic analysis probabilistic analysis Monte-Carlo simulation failure probability three-dimensional sl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区设诱导缝地铁车站地震响应特性研究
4
作者 权登州 柴少波 +2 位作者 王玉铃 卜永红 王毅红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3,共13页
诱导缝已在我国地铁车站建设中广泛应用,但其地震响应规律尚不明确。以西安黄土地区地铁车站建设为背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建立黄土场地-设诱导缝地铁车站动力相互作用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不同频谱特性及不同峰值加速度地震波作用下黄土场... 诱导缝已在我国地铁车站建设中广泛应用,但其地震响应规律尚不明确。以西安黄土地区地铁车站建设为背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建立黄土场地-设诱导缝地铁车站动力相互作用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不同频谱特性及不同峰值加速度地震波作用下黄土场地中设诱导缝地铁车站的加速度响应和损伤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诱导缝同侧结构加速度反应基本一致,但其两侧结构的加速度反应有显著差异,质量较大一侧结构的峰值加速度较大;随着地震强度增大,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更剧烈,地铁车站结构损伤程度不断加深,损伤范围逐渐扩大,且在低频成分丰富的地震波作用下其结构损伤更加严重;(2)诱导缝断面处结构损伤面积相对较大,容易出现局部破坏。研究结果将为黄土地区地铁\,地下结构诱导缝的地震响应进一步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区 诱导缝 地铁车站 地震损伤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ketchUp和OSG的区域建筑震害模拟三维动态可视化
5
作者 颜学渊 郑欣颖 +1 位作者 刘旭宏 赵瀚彬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8-45,共8页
针对现有震害模拟可视化方法建模环节存在的不足,设计一种基于SketchUp草图大师的区域建筑三维建模方法。该方法解决了传统建模方法中过于依赖原始数据和模型维护困难的问题,实现区域建筑建模的灵活性和模型的可维护性。利用OSG三维渲... 针对现有震害模拟可视化方法建模环节存在的不足,设计一种基于SketchUp草图大师的区域建筑三维建模方法。该方法解决了传统建模方法中过于依赖原始数据和模型维护困难的问题,实现区域建筑建模的灵活性和模型的可维护性。利用OSG三维渲染引擎和Qt框架搭建震害模拟三维动态可视化平台,完成区域建筑震害模拟的三维动态可视化。以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某区域为例,对该区域进行三维建筑建模和震害模拟结果的动态可视化展示。结果表明:所提建模方法和平台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建筑三维建模 三维动态可视化 震害模拟 草图大师 OSG三维渲染引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水下钻孔爆破能量波传播规律及对水工构筑物毁伤效应研究
6
作者 徐平 侯伟琦 +3 位作者 乔世范 董辉 罗晓光 赵炜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4-156,183,共14页
为研究近岸水下钻孔爆破能量波传播规律,评估地震波、水击波协同作用下水库大坝的毁伤效应及地震波对库岸基坑的毁伤效应,以桂林市第二水源工程-引水工程取水口水下钻孔爆破工程为背景,采用全耦合拉格朗日-欧拉算法开展近岸水下钻孔爆... 为研究近岸水下钻孔爆破能量波传播规律,评估地震波、水击波协同作用下水库大坝的毁伤效应及地震波对库岸基坑的毁伤效应,以桂林市第二水源工程-引水工程取水口水下钻孔爆破工程为背景,采用全耦合拉格朗日-欧拉算法开展近岸水下钻孔爆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爆破能量波传播形态变化及衰减规律、水库大坝及库岸基坑动力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现场测试水击波峰值压力随距离比例药量(Q 1/3/R)的衰减特征、大坝振动速度时程曲线及峰值振动速度变化规律与数值模拟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性,且现场测试和数值模拟得到的水击波峰值压力衰减特征均与Cole经验公式有较高的拟合性,验证了水下钻孔爆破数值模拟模型的可靠性;基于水击波在水库库水、地震波在水库库底岩体中传播衰减特征的直观分析结果,将爆破能量波传播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爆炸阶段、扩散阶段及衰减阶段;爆破能量波传播引起介质振动速度v=0.1 cm/s的地震波、水击波的影响范围依次为270.00 m、206.28 m,均未传播至水库大坝坝脚;水击波峰值压力随爆心距、深度增加衰减显著,基于爆破相似类比法建立了同时考虑爆心距与水下深度的双因素水击波峰值压力经验计算公式,可用于可靠预测水域中任意位置的水击波峰值压力;爆破能量波在水库大坝中传播引起芯墙与坝体产生明显的动力响应,坝体迎爆面底部区域振动响应较为显著且坝脚区域产生损伤;坝体迎爆面坝底监测点峰值振动速度仅为0.17 cm/s,小于规范规定限值2.5 cm/s,初步判断水库大坝处于安全稳定状态;坝体迎爆面坝脚区域最大损伤比仅为25%,为确保大坝绝对安全,需要考虑对水库大坝采取适当的隔振及防护措施;爆破地震波在库岸岩体中传播,引起库岸基坑迎爆面、基坑坑底及坑侧、基坑背爆面依次出现动力响应,迎爆面库岸基坑坑顶的峰值应力与峰值振动速度最大,近距离大药量爆破会对库岸基坑的安全稳定造成不利影响,需要对库岸基坑采取严格的加固和隔振措施。研究成果也可为类似工程爆破施工能量波传播规律分析和不利影响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钻孔爆破 数值模拟 地震波 水击波 传播规律 毁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建木结构跨尺度地震损伤演化分析方法研究
7
作者 吴铭昊 王永建 姜绍飞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6,共10页
为了掌握地震作用下古建木结构由细观材料到宏观结构的损伤机理和破坏状态,并对其损伤程度做出全面而合理的评价,提出了古建木结构跨尺度损伤演化分析方法,包括多尺度数值模型和多尺度一致性损伤模型。多尺度数值模型采用多点约束法来... 为了掌握地震作用下古建木结构由细观材料到宏观结构的损伤机理和破坏状态,并对其损伤程度做出全面而合理的评价,提出了古建木结构跨尺度损伤演化分析方法,包括多尺度数值模型和多尺度一致性损伤模型。多尺度数值模型采用多点约束法来协调跨尺度界面变形,能同时描述局部损伤细节和整体力学行为;损伤模型以广义力-广义位移和抗震性能水准理论为基础,通过试验拟合分析来统一各层次损伤。以榫卯节点拟静力试验和多层古建木框架振动台试验为分析对象,详细阐述了跨尺度损伤演化分析方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所提出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可以为既有古建木结构抗震鉴定给出从局部材料、构件到整体结构的各层级评估结果,并揭示其之间的演化规律,为后期加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木结构 跨尺度损伤演化分析 地震损伤模型 有限元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an Andreas Fault by fault-zone trapped waves at seismic experiment site,Parkfield,California 被引量:2
8
作者 Yong-Gang Li 《Earthquake Science》 2021年第3期261-285,共25页
In this article,we review our previous research for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San Andreas Fault(SAF)at Parkfield,using the fault-zone trapped wave(FZTW)since the middle 1980s.Parkfield,California h... In this article,we review our previous research for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San Andreas Fault(SAF)at Parkfield,using the fault-zone trapped wave(FZTW)since the middle 1980s.Parkfield,California has been taken as a scientific seismic experimental site in the USA since the 1970s,and the SAF is the target fault to investigate earthquake physics and forecasting.More than ten types of field experiments(including seismic,geophysical,geochemical,geodetic and so on)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this experimental site since then.In the fall of 2003,a pair of scientific wells were drilled at the San Andreas Fault Observatory at Depth(SAFOD)site;the main-hole(MH)passed a~200-m-wide low-velocity zone(LVZ)with highly fractured rocks of the SAF at a depth of~3.2 km below the wellhead on the ground level(Hickman et al.,2005;Zoback,2007;Lockner et al.,2011).Borehole seismographs were installed in the SAFOD MH in 2004,which were located within the LVZ of the fault at~3-km depth to prob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AF.On September 282004,a M6 earthquake occurred~15 km southeast of the town of Parkfield.The data recorded in the field experim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4 M6 earthquake provided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monitor the co-mainshock damage and post-seismic heal of the SAF associated with this strong earthquake.This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the results from a sequence of our previous experiments at the Parkfield SAF,California,will be valuable for other researchers who are carrying out seismic experiments at the active faults to develop the community seismic wave velocity models,the fault models and the earthquake forecasting models in global seismogenic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 Andreas fault fault-zone trapped wave low-velocity zonewave guide effect dispersion strong ground motion earthquake hazard propagator matrix finite-difference simulation dynamic rupture fault zone width and depth co-mainshock damage post-seismic healing seismic experimental site SAF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台地效应的泸定6.8级地震某框架结构震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潘毅 任靖哲 +2 位作者 任宇 赵靖轩 巴振宁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151,共16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在磨西台地上某框架结构的震害调查中,发现其东区和西区的框架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震害,且差异明显。其中,东、西区框架的首层柱上端均发生了“强梁弱柱”型破坏,西区框架中等及以上破坏等级的比...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在磨西台地上某框架结构的震害调查中,发现其东区和西区的框架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震害,且差异明显。其中,东、西区框架的首层柱上端均发生了“强梁弱柱”型破坏,西区框架中等及以上破坏等级的比例达到81%,而东区框架仅为13%,呈现出与台地边缘的强关联性。为分析东、西区框架结构震害差异的原因,采用FK-SEM方法分析了磨西台地的地震放大效应。计算结果表明,距离台地边缘越近,地震放大系数越大。其中,水平和竖向的地震放大系数在西区建筑场地分别为2.30和2.25,而在东区建筑场地则分别为2.01和1.99。在此基础上,采用磨西台站的地震动记录,对东、西区框架结构进行了震害模拟,分析了其破坏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磨西台地边缘的地震影响系数的实际放大系数超过了《抗规》规定,存在不利地段影响和近场地震效应叠加的情况,仅按《抗规》不利地段进行考虑,多层框架结构难以实现“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竖向地震作用是框架柱下端破坏的直接原因,主要破坏形态为偏拉、偏压破坏,水平地震作用导致其二次破坏;“仿雀替”构造对结构整体变形能力不利,是框架结构“强梁弱柱”型破坏的主要原因。根据震害调查和分析结果,建议在9度近断层设防地区,靠近台地边缘的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前宜对建筑场地进行分析,并考虑竖向地震的影响;在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中,应将“仿雀替”等装饰物与框架脱离,设计为非结构构件,以减少其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震害调查 台地效应 震害模拟 框架结构 竖向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砖混结构房屋典型震害及地震易损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莹 郭红梅 +3 位作者 尹文刚 赵真 何宗杭 黄文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8-368,共11页
以川南地区为研究区,并以在建造方式上具有明显当地地域特征的砖混结构房屋为研究对象,结合砖混结构房屋建造特点及川南历史地震(如长宁6.0级地震)震害调查结果等,分析砖混结构房屋典型震害特征,统计其在不同烈度下不同破坏等级的比例,... 以川南地区为研究区,并以在建造方式上具有明显当地地域特征的砖混结构房屋为研究对象,结合砖混结构房屋建造特点及川南历史地震(如长宁6.0级地震)震害调查结果等,分析砖混结构房屋典型震害特征,统计其在不同烈度下不同破坏等级的比例,采用经验分析法得到初步的易损性矩阵。在此基础上,针对因样本局限性造成的结构在高烈度下破坏比例不全,使实际易损性矩阵缺失的问题,通过插值法,推算高烈度下的破坏比例,补全经验易损性矩阵,拟合出易损性曲线,建立以震害统计为主、数值模拟为辅的砖混结构易损性分析模型;并基于平均震害指数对比分析,对易损性分析的可靠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构建的易损性矩阵能客观反映川南地区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对开展震害预测、灾害损失评估及震害风险评估等工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地区 砖混结构 震害特征 易损性矩阵 经验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县6.0级地震城市建筑群震害模拟与震害机理分析
11
作者 潘毅 张兰林 +1 位作者 林旭川 张彪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7-986,共10页
结合建筑群震害调查与精细化数值仿真等手段,对城市建筑群的震害机理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泸县6.0级地震中泸县县城的建筑群震害仿真模型,并采用现场震害调查数据,从典型小区、城市整体两个层面,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基于震害仿真... 结合建筑群震害调查与精细化数值仿真等手段,对城市建筑群的震害机理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泸县6.0级地震中泸县县城的建筑群震害仿真模型,并采用现场震害调查数据,从典型小区、城市整体两个层面,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基于震害仿真模型,选取4条具有不同持时和频谱特性的地震动,比较不同地震动对泸县建筑群的破坏力特征,研究不同地震动破坏力随时间和峰值加速度(PGA)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对不同层数、不同类型建筑具有选择性破坏作用,进而影响城市建筑群损伤程度与分布;不同地震动在不同时刻破坏力差异很大,进而导致建筑群损伤发展速度差异明显,前期破坏力较低的地震动仍可能对在后期对建筑群产生严重破坏;对地震动的PGA进行归一化,当PGA较小时,不同地震动造成的建筑群损伤程度接近,随着PGA的放大,不同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群损伤差异不断增大,其损伤指数差异可达数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震害模拟 泸县地震 弹塑性时程分析 震害机理分析 震害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裂残损柱头科斗栱抗震性能及退化规律研究
12
作者 薛建阳 毛妍 +3 位作者 宋德军 何圳 吴晨伟 叶重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3-641,共9页
为研究构件开裂对斗栱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沈阳故宫颐和殿柱头科斗栱为原型,建立了大斗、正心瓜栱、单翘及散斗分别开裂的斗栱有限元模型,通过体积损失率表征构件的开裂程度,对开裂斗栱开展抗震性能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开裂程度下,斗... 为研究构件开裂对斗栱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沈阳故宫颐和殿柱头科斗栱为原型,建立了大斗、正心瓜栱、单翘及散斗分别开裂的斗栱有限元模型,通过体积损失率表征构件的开裂程度,对开裂斗栱开展抗震性能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开裂程度下,斗栱的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变化规律相似.大斗、单翘和散斗体积损失率达到3%时,加载后期滞回曲线发散明显,且散斗开裂斗栱的正向峰值位移小于其他开裂斗栱.散斗开裂斗栱的正向刚度、大斗开裂斗栱的负向刚度随体积损失率变化较为明显.当构件体积损失率为3%时,散斗开裂斗栱的正向承载力和大斗开裂斗栱的负向承载力退化最严重,退化率分别为16.90%和18.61%;构件开裂尽管降低了斗栱的承载力及刚度,但其变形和耗能能力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木结构 柱头科斗栱 开裂残损 抗震性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级漾濞地震某RC框架及其非结构部件震害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子峰 林旭川 +3 位作者 陆新征 陈辉 杨凝 周中一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8,共11页
2021年云南漾濞6.4级地震造成了较大范围的建筑破坏,在漾濞县城记录到的地震加速峰值(PGA)高达720.2 gal。在强震作用下,大量土木结构的民居发生了破坏,而约束砌体和钢筋混凝土(RC)结构的震害则相对较轻。现场震害调查发现,部分框架结... 2021年云南漾濞6.4级地震造成了较大范围的建筑破坏,在漾濞县城记录到的地震加速峰值(PGA)高达720.2 gal。在强震作用下,大量土木结构的民居发生了破坏,而约束砌体和钢筋混凝土(RC)结构的震害则相对较轻。现场震害调查发现,部分框架结构的震害明显重于同一区域的其他同类型结构,呈现明显、多样的非结构部件破坏特征。因此,该文对某震害较重的框架进行详细调查,分类分析结构及其非结构部件地震破坏细节;依据图纸及现场考察信息建立精细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此次地震的地震动破坏力特征以及该框架结构及其非结构部件的地震破坏机理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带填充墙框架仿真模型的分析结果与实际震害现象更接近;框架结构局部大空间、框架底部的约束形式和填充墙的布置形式的综合作用导致结构产生局部过大变形与各类非结构部件的严重破坏。在考虑填充墙对框架结构的作用效应后,结构的不规则性大幅增加,导致结构薄弱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相较纯框架模型增加127%,并且明显加剧非结构部件的震害。该文对该建筑震害现象的详细调查与仿真分析,可为结构抗震设计与应急救援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钢筋混凝土框架 非结构部件 数值仿真 现场调查 震害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纤维混凝土材料试验的套拱加固隧道地震响应模拟 被引量:2
14
作者 谷文琦 耿萍 +3 位作者 陈昌健 刘果果 邓林 袁飞云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4,共5页
以一座山岭隧道为背景,选取钢纤维、玄武岩纤维、碳纤维为掺料进行纤维混凝土材料试验并确定纤维最佳体积掺量;结合试验数据与塑性损伤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地震作用下有无纤维混凝土套拱加固隧道结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无套拱加固时衬砌... 以一座山岭隧道为背景,选取钢纤维、玄武岩纤维、碳纤维为掺料进行纤维混凝土材料试验并确定纤维最佳体积掺量;结合试验数据与塑性损伤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地震作用下有无纤维混凝土套拱加固隧道结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无套拱加固时衬砌拱脚、拱肩、拱腰处易发生拉裂损伤,拱顶与仰拱中心、左右拱肩的相对位移均较大。三种纤维混凝土套拱加固后,衬砌-套拱叠合结构拱腰、拱肩处损伤均有所改善,拉裂损伤向两端发展的趋势得到抑制;拱顶与仰拱中心,左右拱肩的相对位移较无套拱加固时有所降低,隧道结构稳定性提高。综合考虑衬砌损伤与测点位移,体积掺量为1.5%的钢纤维混凝土套拱加固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岭隧道 地震作用 纤维混凝土 套拱加固 材料试验 数值模拟 塑性损伤 相对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山寺塔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分析
15
作者 员作义 卢俊龙 +1 位作者 李贞 陈一凡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18期13-17,54,共6页
为研究罗山寺塔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通过原位动力测试获得罗山寺塔的各方向自振频率,并采用有限元软件对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经验公式和有限元分析得到的结构特性与原位动力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各烈度地震作用下的... 为研究罗山寺塔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通过原位动力测试获得罗山寺塔的各方向自振频率,并采用有限元软件对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经验公式和有限元分析得到的结构特性与原位动力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各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塔身底部楼层位移角较大,塔身顶部的鞭梢效应较明显;结构的楼层水平位移随加载时程增加而增大,基底剪力与地震波加速度响应一致;塔身底部及各层拱券洞口位置的砖砌体损伤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塔 动力特性 数值模拟 地震损伤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区抗滑桩加固碎石土边坡动力响应特征与桩身损伤识别:以川青铁路九寨沟双线大桥附近工点为例
16
作者 王沛宇 吕润田 +1 位作者 缪杰蔚 张崇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10910-10920,共11页
为掌握西南强震区服役抗滑桩的地震响应特征与损伤状态,基于川青铁路位于强震区典型工点,构建了地震作用下不同损伤状态抗滑桩加固碎石土边坡三维有限差分模型,研究了坡体的加速度响应、抗滑桩结构内力变化以及桩身初始损伤对坡体动力... 为掌握西南强震区服役抗滑桩的地震响应特征与损伤状态,基于川青铁路位于强震区典型工点,构建了地震作用下不同损伤状态抗滑桩加固碎石土边坡三维有限差分模型,研究了坡体的加速度响应、抗滑桩结构内力变化以及桩身初始损伤对坡体动力响应的影响;引入小波包能量谱法,基于桩身加速度响应数据,构建能量损伤判别指标对桩身进行损伤状态、损伤位置以及损伤程度的识别。结果表明,抗滑桩能有效降低桩身周围土体的加速度响应,坡体加速度总体表现为高程放大效应,滑面附近是桩身受力集中区域且桩身损伤会导致其抗弯、抗剪承载力下降,侧向水平位移增大,进而加剧坡体加速度响应。损伤判别指标D PERV沿桩身的分布特征能够有效识别抗滑桩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建立的桩顶残余位移、桩顶损伤指标D PERV与损伤程度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能够评估桩身相对损伤程度,为边坡工程中抗滑桩服役性能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滑桩 地震动力响应 小波包能量谱 损伤识别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岭隧道洞口段边坡及衬砌震害机理
17
作者 任义 刘文德 《公路交通技术》 2024年第1期145-151,共7页
为探明山岭隧道洞口段的震害机理,以期为该段落的震后恢复和抗减震措施提供参考,依托“5·12”汶川地震中受损严重的龙溪隧道,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洞口段边仰坡及衬砌的地震动力响应,系统研究了山岭隧道洞口段边仰坡开裂及滑移... 为探明山岭隧道洞口段的震害机理,以期为该段落的震后恢复和抗减震措施提供参考,依托“5·12”汶川地震中受损严重的龙溪隧道,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洞口段边仰坡及衬砌的地震动力响应,系统研究了山岭隧道洞口段边仰坡开裂及滑移、落石、崩塌、衬砌开裂几类震害的产生机理。研究表明:1)隧道洞口边仰坡开裂是水平地震惯性力的张拉作用超过坡体自身的抗拉强度所形成的;2)边仰坡滑移是边仰坡开裂后,水平地震惯性力的斜向分力超过坡体抗剪强度使裂缝贯通,并沿坡体内某一软弱面产生滑移;3)落石、崩塌是坡表松散岩土体的累积拉应力超过自身抗拉强度引发的;4)衬砌横向开裂是地震荷载沿轴向反复的拉压作用使衬砌拉应变不断累积并超过混凝土极限应变所致;5)衬砌纵向开裂是在于横向地震作用下衬砌产生方向交替急剧变化的附加弯矩,混凝土受到方向交替的拉压作用,使其强度明显降低产生纵向开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岭隧道 边坡 衬砌 震害机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部基座对重力坝强震破坏模式的影响
18
作者 何卫平 刘聪宇 +1 位作者 乐明锴 姚惠芹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0-156,共7页
我国西南地区某重力坝工程的左岸非溢流坝段采用独特的方形基座设计,考虑到该地区面临较高强震风险,评估底部基座对重力坝强震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十分必要。采用声学单元模拟库水,以弹塑性损伤模型模拟混凝土非线性特征,构建... 我国西南地区某重力坝工程的左岸非溢流坝段采用独特的方形基座设计,考虑到该地区面临较高强震风险,评估底部基座对重力坝强震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十分必要。采用声学单元模拟库水,以弹塑性损伤模型模拟混凝土非线性特征,构建声固耦合-损伤模拟方法,并以Koyna重力坝为算例验证其可行性。随后以带基座坝段和常规坝段为对象,研究基座对重力坝强震破坏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带基座坝段与常规坝段均在上游折坡、坝踵、下游坝面区域出现破坏。底部基座对重力坝破坏过程的影响有:带基座坝段出现新的破坏区;底部基座有效减弱了坝踵破坏区的深度和面积;带基座坝段在下游坝面的破坏区出现2个发展方向。在抗震极限承载能力方面,常规坝段破坏区贯通对应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50g~0.55g,带基座坝段提升至0.55g~0.60g,故底部基座设计提升了非溢流坝段的极限抗震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重力坝 底部基座 声固耦合-损伤模拟方法 强震破坏模式 极限抗震承载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地震中大跨空间结构主要破坏模式及数值分析 被引量:31
19
作者 聂桂波 戴君武 +1 位作者 张辰啸 支旭东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共6页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地震造成196人死亡和21人失踪,经济损失亦极其巨大。此次地震中一些大跨空间钢结构发生较显著的破坏,这是与以往历次震害最大的不同之处。文中总结了芦山体育馆和芦山中学体育馆这两...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地震造成196人死亡和21人失踪,经济损失亦极其巨大。此次地震中一些大跨空间钢结构发生较显著的破坏,这是与以往历次震害最大的不同之处。文中总结了芦山体育馆和芦山中学体育馆这两个大跨空间钢结构在此次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破坏的主要部位和典型的破坏模式,并分析造成这些破坏的主要原因。针对芦山县体育馆进行现场实测,并与震害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结构发生了较明显的扭转现象。以芦山县中学体育馆为例,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对其地震下的破坏机理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际震害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大跨空间钢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大跨空间结构 地震破坏 数值模拟 地震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性能GPU计算的城市建筑群震害模拟 被引量:10
20
作者 韩博 陆新征 +1 位作者 许镇 李易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22,共7页
为适应不断提高的震害预测需求,精细化模型已经成为城市区域震害预测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传统的基于CPU平台的计算方法成本过高,使得精细化模型的应用受限。近年来,GPU技术由于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和较为低廉的价格优势,在通用计算领... 为适应不断提高的震害预测需求,精细化模型已经成为城市区域震害预测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传统的基于CPU平台的计算方法成本过高,使得精细化模型的应用受限。近年来,GPU技术由于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和较为低廉的价格优势,在通用计算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基于GPU-CPU协同计算技术,建立了城市区域震害的计算模拟方法,显著缩短了城市区域震害预测的时间。并采用该方法对某中型城市的真实震害进行了模拟应用,展示了GPU技术在大区域城市建筑群震害模拟中的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区域 震害模拟 GPU 并行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