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tmospheric Refractive Turbulence Effect on Diffraction-Limited Infrared Coherent Lidar
1
作者 陈武喝 司徒达 钟旭滨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25-135,共11页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Kavaya-Suni format, discusses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equation of the diffraction-limited coherent CO 2 lidar in detail, which is applied to atmospheric turbulence. The cumulative SNR and r...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Kavaya-Suni format, discusses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equation of the diffraction-limited coherent CO 2 lidar in detail, which is applied to atmospheric turbulence. The cumulative SNR and relative SNR, which are all affected by the nonlinear effects of the diffraction-limited Gaussian beam, atmospheric molecule and atmospheric turbulence, are simulated by microcomputer. Six instructions for the optimal design of IR CO 2 Coherent Lidar System, are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herent lidar atmospheric refractive turbulence turbulent structural parameter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Diffraction-limit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file and Character of Atmospheric Structure Constant of Refractive Index C_n^2
2
作者 SUN Gang WENG Ning-Quan +1 位作者 XIAO Li-Ming WU Y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年第3期270-272,共3页
Random fluctuations of turbulence bring random fluctuations of the refractive index, making the atmosphere a random fluctuation medium that destroys the coherence of light-waves. Research in atmospheric turbulence is ... Random fluctuations of turbulence bring random fluctuations of the refractive index, making the atmosphere a random fluctuation medium that destroys the coherence of light-waves. Research in atmospheric turbulence is actually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refractive index. The atmospheric structure constant of refractive index, C n 2 ,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denoting atmospheric turbulence. In this paper, C n 2 is measured during the day and at night and in all four seasons using a high sensitivity micro-thermal meter QHTP-2.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C n 2 in Hefei (0-30 km) is investigated by the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data. The average profile of C n 2 in Hefei exhibits conspicuous day and night differences with increased altitude. The distribution of log(C n 2 ) is nearly normal and has conspicuous seasonal differ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lied optics atmospheric turbulence atmospheric structure constant of refractive index variance profi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ndy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gion during Cold Surges 被引量:3
3
作者 CHENG Xue-Ling HUANG Jian +1 位作者 WU Lin ZENG Qing-Cu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772-782,共11页
An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windy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during a cold air outbrea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gion i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struc... An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windy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during a cold air outbrea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gion i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same as during strong wind episodes with cold air outbreaks on land. The high frequency turbulent fluctuations (period 〈 1 min) are nearly random and isotropic with weak coherency, but the gusty wind disturbances (1 rain〈period 〈 10 min) are anisotropic with rather strong coherency. However, in the windy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t sea, compared with that over land, there are some pronounced differences: (1) the average horizontal speed is almost independent of height, and the vertical velocity is positive in the lower marin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2) the vertical flux of horizontal momentum is nearly independent of height in the low layer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a constant flux layer, unlike during strong wind over the land surface; (3) the kinetic energy and friction velocity of turbulent fluctuations are larger than those of gusty disturbances; (4) due to the independence of horizontal speed to height, the horizontal speed itself (not its vertical gradient used over the land surface) can be used as the key parameter to parameterize the turbulent and gusty characteristics with high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ce wind gust coherent structure cold surge windy marin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me frequency spectrum of atmospheric turbulence and sweeping hypothesis
4
作者 Xin Zhao~(a) Technical Department,Beijing Tian Run New Energy Investment Co.,Ltd,Beijing 100022,China 《Theoretical &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CAS 2011年第2期56-59,共4页
The present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structure of time frequency spectrum.A scaling law for Eulerian time frequency spectrum and the corresponding temporal structure function are calculated from the sweeping hypothesis... The present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structure of time frequency spectrum.A scaling law for Eulerian time frequency spectrum and the corresponding temporal structure function are calculated from the sweeping hypothesis and Kolmogorov’s similarity law regarding spatial structure function.An experiment is designed to study this scaling law in the atmospheric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The results well support the conclusion derived from relevant theoretical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turbulence time frequency spectrum temporal structure function sweeping hypothesis scaling la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urbulence Effects for Beam Propagation in Turbulent Atmosphere
5
作者 Pingping Pan 《Optics and Photonics Journal》 2013年第2期143-147,共5页
Based on the theory for the turbulence and the Rytov method, the propagation formulas of the scintillation index and the mean square angle-of-arrival fluctuation for the beam propagation in atmospheric turbulence have... Based on the theory for the turbulence and the Rytov method, the propagation formulas of the scintillation index and the mean square angle-of-arrival fluctuation for the beam propagation in atmospheric turbulence have been derived respectively. The propagation properties of the two turbulence effec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nd the effects of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turbulence and the beam parameters have been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ation of the two turbulence effects depends on the structure constant of the refractive index fluctuations Cn2, the inner scale of the turbulence l0, the waist width of source beam w0 and the wave length λ. Moreover, there are two parameters including Cn2 and l0 which show more significant effects in atmosphere. Consequently, a new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parameters of the turbulence by using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cintillation index and the angle-of-arrival fluctuation has been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turbulence Rytov Method Scintillation INDEX Mean SQUARE ANGLE-OF-ARRIVAL FLUCTUATIONS Constant of the refractive INDEX FLUCTUA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ecting Near-Surface Coheren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Using Wavelet Transform with Different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被引量:2
6
作者 FANG Ren-zhi WANG Ye +4 位作者 LAN Chang-xing ZHANG Zhi-jie ZHENG Dan LAN Guang-dong WANG Bao-min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0年第4期453-460,共8页
In the present study, three wavelet basis functions, i.e., Mexican-hat, Morlet, and Wav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atmospheric turbulence data obtained from an eddy covariance system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 In the present study, three wavelet basis functions, i.e., Mexican-hat, Morlet, and Wav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atmospheric turbulence data obtained from an eddy covariance system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six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including three-dimensional wind speed, temperature, and CO2and H2O concentrations on the time scale of coherent structures. First, we used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original and reconstructed waveforms to test the three wavelets’performance when determining the time scale of coherent structures. The Wave wavelet’s reconstructed coherent structure signal best matched the original signal;thus, it was used to further analyze the time scale, number, and time cover of the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We found similar results for all elements, though there was some internal variation, suggesting that coherent structures are not inherently dependent on these elements. Our results provide a basis for proper coherent structure detection in atmospheric turbulence an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oheren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which is helpful for further research into atmospheric turbulence and boundary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herent structure atmospheric turbulenc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wavelet transfo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域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反演大气湍流强度
7
作者 张宝银 尹伟石 +2 位作者 孟品超 周林华 齐德全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5,共6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域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方法反演大气湍流强度。神经网络的输入为不同大气湍流强度下的退化图像,输出为表征大气湍流强度的折射率结构常数。混合域注意力机制由空间域和通道域双重注意力机制组成,其中空间域注意...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域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方法反演大气湍流强度。神经网络的输入为不同大气湍流强度下的退化图像,输出为表征大气湍流强度的折射率结构常数。混合域注意力机制由空间域和通道域双重注意力机制组成,其中空间域注意力机制用于增强退化图像中受湍流影响的区域特征,通道域注意力机制用于增强由湍流引起的颜色和纹理特征。在网络训练阶段,引入的混合域注意力机制让神经网络更专注于退化图像中与大气湍流强度相关的特征,提高了模型的精度。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实现大气湍流强度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域注意力机制 折射率结构常数 湍流强度反演 退化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展重采样次谐波大气湍流模拟相位屏研究
8
作者 卢文雍 石岩 +2 位作者 陈建勇 占春连 金尚忠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79,共12页
提出了一种扩展重采样次谐波方法生成大气湍流相位屏,扩展了低频补偿的起始区域,并设计了低频补偿区域的新型采样方式。以Kolmogorov理论进行模拟,分析了该方法设置不同次谐波级数所生成相位屏的相位结构函数与理论值的误差,搭建大气湍... 提出了一种扩展重采样次谐波方法生成大气湍流相位屏,扩展了低频补偿的起始区域,并设计了低频补偿区域的新型采样方式。以Kolmogorov理论进行模拟,分析了该方法设置不同次谐波级数所生成相位屏的相位结构函数与理论值的误差,搭建大气湍流模拟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扩展重采样次谐波法生成相位屏的相位结构函数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为0.368%,加载此方法生成的大气湍流相位屏后,产生的湍流效应对图像调制传递函数的影响与湍流调制传递函数曲线的误差平均值为0.0336。该方法能够生成高精度的大气湍流相位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大气湍流相位屏 次谐波 相位结构函数 光学传递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测量实验与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纯毅 杨华民 +3 位作者 佟首峰 刘云清 韩成 刘鹏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422-426,共5页
在相距600 m 的两地进行了静态激光大气传输实验,并对接收到的光强和光束到达角起伏进行记录.以每10min 所记录的数据作为样本,计算出光强起伏方差和到达角起伏方差,并根据理论孔径平滑因子计算出点接收时的光强起伏方差,再分别根据光... 在相距600 m 的两地进行了静态激光大气传输实验,并对接收到的光强和光束到达角起伏进行记录.以每10min 所记录的数据作为样本,计算出光强起伏方差和到达角起伏方差,并根据理论孔径平滑因子计算出点接收时的光强起伏方差,再分别根据光强起伏方差和到达角起伏方差计算出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最后,得到一天之内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的变化曲线,并分析得出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在早晨和傍晚存在极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 激光大气传输 大气湍流 孔径平滑 到达角起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戈壁地区近地面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封双连 张志刚 +3 位作者 强希文 胡月宏 赵军卫 宗飞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2,共4页
利用温度脉动仪对2010年4—12月库尔勒戈壁地区近地面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进行了测量,按月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数平均。根据对数平均值对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大气湍流强弱时段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显示:戈壁地区大气湍流在日落时段... 利用温度脉动仪对2010年4—12月库尔勒戈壁地区近地面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进行了测量,按月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数平均。根据对数平均值对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大气湍流强弱时段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显示:戈壁地区大气湍流在日落时段较日出时段弱;日出转换时刻,均值湍流强度在10-15m-2/3以下,日落转换时刻,均值湍流强度在10-16m-2/3左右;4,6,8,9月份的近地面大气湍流强度较强,5,7,10月份居中,11,12月份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湍流 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 戈壁地区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东南缘大气近地层湍能特征与边界层动力、热力结构相关特征 被引量:20
11
作者 徐祥德 王寅钧 +1 位作者 赵天良 姚文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65-1173,共9页
基于云南省大理2008年3、5、7月GPS加密探空试验时段(14和02时)资料,结合边界层铁塔综合观测资料,采用温度梯度法、逆温强度法和涡动相关法分别计算高原东南缘对流边界层(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CBL)及稳定边界层(stable boundary l... 基于云南省大理2008年3、5、7月GPS加密探空试验时段(14和02时)资料,结合边界层铁塔综合观测资料,采用温度梯度法、逆温强度法和涡动相关法分别计算高原东南缘对流边界层(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CBL)及稳定边界层(stable boundary layer,SBL)顶高度,通过计算获取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湍流动能、切变项以及浮力项与大气动力、热力过程垂直相关特征综合分析,可发现湍能方程中浮力项、感热、潜热通量与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获取的大气视热源相关特征显著,这某种程度反映了高原东南缘近地层大气湍流动量、热量输送对低层大气视热源Q_1的重要贡献。低层视热源Q_1亦表现出与湍能方程分量类似的日变化周期,此特征反映了高原东南缘大气热源变化与下垫面水热过程及其湍流输送日变化密切相关;浮力项与湍能等项对大气低层热源与涡动特征、热力混合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低层大气视热源、水汽汇均与边界层高度有显著相关,综合分析结果某种程度描述了青藏高原东南缘近地层湍流动量、热量输送状况与低层大气热源,热力混合边界层结构的综合相关物理图像,初步探索了高原东南缘对流活跃区大气湍流运动与大气动力、热力过程相互作用特征。研究表明近地层湍流通量变化某种程度可反映未来局地大气视热源垂直结构变化的"强信号"特征。本文上述研究结论也可启发我们进一步关注近地层湍流通量异常变化特征及其对局地降水过程大气热源结构演变的影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通量 湍能分量 大气动力 热力结构 边界层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闪烁和漂移效应测量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马晓珊 朱文越 饶瑞中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8-542,共5页
在近海面大气边界层中进行了1 km路径的水平光传输实验,结果表明:利用闪烁和漂移效应推导的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定量的理论分析揭示了两者不一致的原因在于:闪烁效应主要对路径中部的小尺度湍涡敏感,漂移效应则对... 在近海面大气边界层中进行了1 km路径的水平光传输实验,结果表明:利用闪烁和漂移效应推导的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定量的理论分析揭示了两者不一致的原因在于:闪烁效应主要对路径中部的小尺度湍涡敏感,漂移效应则对发射端附近的大尺度湍涡敏感;随着内尺度变大,漂移效应测量的折射率结构常数将大于闪烁效应测量的折射率结构常数,当内尺度达到20 mm时,前者的测量结果是后者的3倍;当外尺度变小时,漂移效应的测量结果小于闪烁效应的测量结果,当外尺度仅为1 m时,前者的测量结果为后者的1/2;大气折射率3维功率谱的幂律的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非常大,当幂律大于-11/3时,闪烁效应测量的折射率结构常数大于漂移效应测量的折射率结构常数,最大差异接近于25倍,当幂律小于-11/3时,漂移效应的测量结果大于闪烁效应的测量结果,两者的差异甚至可达两个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传输 大气湍流 折射率结构常数 闪烁 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地区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高度分布模式 被引量:17
13
作者 孙刚 翁宁泉 肖黎明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3-188,共6页
利用QHTP-2型温度脉动探空仪对合肥地区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进行了长期连续的实地探空测量,对大量探空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合肥地区(0~25km)折射率结构常数随高度分布廓线,并以国际广泛应用的Hufnagel—Valley模式为基础拟合得... 利用QHTP-2型温度脉动探空仪对合肥地区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进行了长期连续的实地探空测量,对大量探空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合肥地区(0~25km)折射率结构常数随高度分布廓线,并以国际广泛应用的Hufnagel—Valley模式为基础拟合得出合肥地区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统计模式廓线。研究发现:合肥地区大气湍流随高度分布廓线存在明显的昼夜和季节变化,大气湍流在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上叠加了随机起伏,并具有鲜明的跳跃式结构;合肥地区的高空湍流模式廓线较好地符合实测的平均廓线,能反映自由大气中湍流随高度分布的重要特征——指数递减和对流层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光学 大气湍流 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 廓线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OAA模式的典型地区大气湍流高度分布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刚 翁宁泉 +2 位作者 张彩云 高慧 吴毅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8-393,共6页
研究大气传输问题中的大气湍流主要是研究湍流所造成的折射率随机变化规律。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是表示大气光学湍流强度的一个重要参数。主要利用温度脉动探空仪对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在合肥和北京两个典型地区进行了实地探测及计... 研究大气传输问题中的大气湍流主要是研究湍流所造成的折射率随机变化规律。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是表示大气光学湍流强度的一个重要参数。主要利用温度脉动探空仪对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在合肥和北京两个典型地区进行了实地探测及计算分析,同时根据两个典型地区相应气象站点常规气象探空资料统计分析数据,通过NOAA模式得到大气湍流高度分布廓线,并与HV模式廓线和实际测量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分析,为其他不同典型地区大气湍流模式分布特性的研究提供方法验证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大气湍流 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 NOAA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雷达测量大气湍流廓线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守川 吴毅 +4 位作者 侯再红 谭逢富 季永华 肖黎明 孙刚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795-1798,共4页
介绍了一种利用成像激光光斑测量大气湍流廓线的激光雷达原理。通过对分层大气湍流的光束波面变化的测量,获取各分层大气湍流的相干长度,据此利用平面波近似算法反演湍流强度廓线。通过搭建的大气湍流廓线激光雷达实验系统获得了湍流廓... 介绍了一种利用成像激光光斑测量大气湍流廓线的激光雷达原理。通过对分层大气湍流的光束波面变化的测量,获取各分层大气湍流的相干长度,据此利用平面波近似算法反演湍流强度廓线。通过搭建的大气湍流廓线激光雷达实验系统获得了湍流廓线的实验数据,并且与系留飞艇搭载的温度脉动仪在同时段固定高度进行了对比实验,验证了近似递推算法的可行性。最后对实验中出现的误差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湍流廓线 大气相干长度 激光雷达 折射率结构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大气边界层晴空回波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魏鸣 秦学 +1 位作者 王啸华 蒋维楣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6-744,共9页
以2005年6月23日南京多普勒雷达探测的晴空回波演变为例,分析了回波反射率与径向速度从夜间至上午的演变规律,利用实际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比了折射指数、地面温度、露点温度、水汽压和气压与回波强度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了边界层晴空回... 以2005年6月23日南京多普勒雷达探测的晴空回波演变为例,分析了回波反射率与径向速度从夜间至上午的演变规律,利用实际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比了折射指数、地面温度、露点温度、水汽压和气压与回波强度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了边界层晴空回波与湍流混合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夜间大气的温、压、湿梯度使湍流出现,但湍流未充分混合使梯度维持,并导致折射指数的梯度增加,出现晴空回波;白天升温后湍流的增强使近地层大气充分混合,温、压、湿梯度减弱导致折射指数梯度减小,回波减弱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晴空回波 边界层 折射指数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Zernike多项式对大气湍流相位屏的仿真和验证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奇涛 佟首峰 徐友会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907-1911,共5页
采用Zernike多项式法模拟大气湍流相位屏,并使用大气相干长度和相位结构函数来验证所产生大气湍流相位屏的正确与否。仿真结果表明,Zernike多项式法产生的大气湍流相位屏在低空间频率部分与理论值研究较为相符,但在高空间频率部分的仿... 采用Zernike多项式法模拟大气湍流相位屏,并使用大气相干长度和相位结构函数来验证所产生大气湍流相位屏的正确与否。仿真结果表明,Zernike多项式法产生的大气湍流相位屏在低空间频率部分与理论值研究较为相符,但在高空间频率部分的仿真结果与理论值差别较大,这是由于Zenike多项式算法本身存在一定的应用条件。此外,虽然可以通过增加Zernike多项式的阶数或者改变接收口径改变大气湍流相位屏上湍流的分布,但是却存在计算量大,计算复杂等缺点。因此,在激光通信系统的具体应用时,应该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相位屏 ZERNIKE多项式 大气相干长度 相位结构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湍流光学参数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武明 吴慧云 +3 位作者 吴毅 许晓军 习锋杰 舒柏宏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022-2026,共5页
利用两种不同大气湍流结构常数模型,讨论了不同高度的湍流对大气湍流光学参数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得出:相干长度和对数振幅起伏方差主要由低层大气湍流决定,而等晕角、倾斜等晕角、格林伍德频率和泰勒频率由对流层顶附近的高层湍流决... 利用两种不同大气湍流结构常数模型,讨论了不同高度的湍流对大气湍流光学参数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得出:相干长度和对数振幅起伏方差主要由低层大气湍流决定,而等晕角、倾斜等晕角、格林伍德频率和泰勒频率由对流层顶附近的高层湍流决定。分析了垂直高度30km以下的3部分大气湍流对等晕角的贡献比例,在给定的不同强度湍流下,对流层顶附近的高层大气湍流贡献比例都大于25%,而低层大气湍流的贡献比例都小于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系统 大气湍流光学参数 大气湍流折射率结构常数 等晕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影响下的近海面大气折射率剖面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相明 王红光 +2 位作者 孙方 康士峰 张玉生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4-58,共5页
海上近地层大气折射剖面是影响海上舰船雷达低空探测的主要因素,通常不考虑大气湍流的影响往往导致雷达探测误差较大。基于海洋大气近地层相似理论,给出了利用近海面气象参数和海面温度确定平均大气折射指数和脉动折射率剖面的方法,建... 海上近地层大气折射剖面是影响海上舰船雷达低空探测的主要因素,通常不考虑大气湍流的影响往往导致雷达探测误差较大。基于海洋大气近地层相似理论,给出了利用近海面气象参数和海面温度确定平均大气折射指数和脉动折射率剖面的方法,建立了考虑湍流影响的近海面大气折射率剖面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初步的试验验证。建立的近海面大气折射率剖面模型对于近海面电波传播的准确预测和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折射率 海洋边界层 蒸发波导 湍流 折射率结构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光传输实验研究的湍流箱的设计和特性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岩 宗飞 +4 位作者 强希文 赵军卫 韩燕 冯建伟 胡月宏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0-923,共4页
大气中折射率起伏主要由温度的随机变化引起,因此可通过调节气流的温度和速度来人工地产生湍流并控制其强度,基于此原理设计并研制了一种用于光传输实验研究的大气湍流箱。通过同时测量传输光波的到达角起伏和闪烁,得到了箱内光传输路... 大气中折射率起伏主要由温度的随机变化引起,因此可通过调节气流的温度和速度来人工地产生湍流并控制其强度,基于此原理设计并研制了一种用于光传输实验研究的大气湍流箱。通过同时测量传输光波的到达角起伏和闪烁,得到了箱内光传输路径上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和湍流内尺度l0。实验结果显示,Cn2和l0分别受箱内温度和风速的影响。Cn2在温度45℃、风速0.48 m/s时达到1.58×10-11 m-2/3,l0在温度25℃、风速1.04 m/s情况下为2.33 mm。对对数光强时间功率谱的分析表明,此湍流箱所产生的湍流适合用于光波大气传输湍流效应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光传输 大气湍流模拟 折射率结构常数 内尺度 湍流折射率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