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树仁 李卓 +3 位作者 王连波 赵桂松 贾晨光 付琳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1期78-82,共5页
目的分析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胸腰椎结核手术失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胸腰椎结核患者446例,均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随访期间发现内固定失败者48例。收集所... 目的分析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胸腰椎结核手术失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胸腰椎结核患者446例,均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随访期间发现内固定失败者48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以是否发生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为因变量,建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术前存在并发症、病灶范围、手术方式选择、术前及术后正规化疗、手术部位严格制动、合并脊柱外结核、术前合并后凸畸形、术前术后合并症、术后结核药物耐药,采用逐步筛选法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作为自变量,以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范围、手术方式选择、术前及术后正规化疗、手术部位严格制动、术前合并后凸畸形、术后结核药物耐药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范围(多椎体)、手术方式(前路)、术前及术后未正规化疗、手术部位未严格制动、术前合并后凸畸形、术后结核药物耐药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有较高的内固定失败风险,病灶范围(多椎体)、手术方式(前路)、术前及术后未正规化疗、手术部位未严格制动、术前合并后凸畸形、术后结核药物耐药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结核 胸腰椎结核 内固定术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麦威拉呢·木合塔尔 高书涛 +3 位作者 胡宇坤 依力达尔·塞达合买提 盛伟斌 甫拉提·买买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9,共9页
目的:总结跳跃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2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49.5±2... 目的:总结跳跃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2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49.5±27.5岁。其中2处病灶24例,3处病灶7例。对每例患者明确责任椎,确定手术病灶、融合节段、内固定方式,以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随访29.7±14.7个月(15~85个月)。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红细胞沉降(ESR)和C-反应蛋白(CRP);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病灶后凸Cobb角;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骨愈合标准分级以评估术后结核活动性、症状改善、畸形矫正及骨愈合。结果:31例患者中20例(65.4%)只有1处病灶出现临床症状,23例(74.2%)以疼痛为主诉入院,15例(48.4%)在病程中只有疼痛症状,而11例(35.5%)只有1处病灶出现疼痛症状,18例(58.1%)患者初诊时至少有1处病灶漏诊。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80.0±52.2min(165~330min),失血量567.7±332.0mL(150~1000mL)。术后出现脑脊液漏4例,切口感染3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所有结核病灶均治愈,未出现复发。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ESR为41.5±26.3mm/h、16.3±13.4mm/h、12.5±6.3mm/h、11.4±5.2mm/h、9.2±3.1mm/h;CRP为32.8±23.2mg/L、7.3±5.6mg/L、6.2±4.1mg/L、5.1±3.7mg/L、2.8±2.3mg/L;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6.4±2.4分、2.4±1.7分、2.3±1.3分、1.6±0.9分、0.9±0.7分、0.4±0.3分。术后各个时间点CRP、ESR、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前Cobb角25.7°±4.9°,术后1周15.4°±2.1°,末次随访时17.1°±2.3°,术后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10例存在术前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末次随访时1例术前A级患者恢复至C级;4例术前B级患者1例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D级;5例术前C级患者2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术后6~12个月42处植骨病灶均获得骨融合,末次随访时34处病灶BridwellⅠ级愈合,8处病灶BridwellⅡ级融合。结论:对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明确责任椎及各处病灶病变特点,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安全且高效,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跳跃性 个体化治疗 植骨融合内固定 手术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BE-LIF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贝 柳永明 +5 位作者 赵建栋 杨引君 李依奇 温发延 李岩 李振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6,F0003,共8页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2例LB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UBE-LIF组(n=15)和开放组(n=17)。记录并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病理HE染色;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和1年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临床恢复情况;影像学方法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LL)和椎间隙高度(DH),并采用Suk分级标准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前ESR和CRP水平、术前VAS、JOA评分及ODI指数、术前LL和DH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P<0.001);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均符合布氏杆菌病改变。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两组在术后1周差异较为明显:UBE-LIF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1),两组CRP均较术前升高且UBE-LIF组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开放组(P<0.001),两组ESR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VAS、JOA评分和ODI指数、CRP及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UBE-LIF组椎间植骨总体融合率为93.3%,开放组为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P=0.884);两组LL和D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LBS均安全有效;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比,UBE-LIF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术中视野清晰、出血量少、术后早期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等优势,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治疗LBS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微创 UBE UBE-LIF(ULIF)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单侧双通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融合术的现状与思考
4
作者 伍骥 郑超 杜俊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43-745,共3页
脊柱融合的理念源始于关节融合技术,即用不动的关节来替代随活动而疼痛的关节。脊柱融合与骨折愈合不同,前者是通过特定的外科技术和材料来实现骨组织终身生物性连接,让“链条式脊柱“变成“柱式脊柱”(并非理想的生理模式脊柱),达到治... 脊柱融合的理念源始于关节融合技术,即用不动的关节来替代随活动而疼痛的关节。脊柱融合与骨折愈合不同,前者是通过特定的外科技术和材料来实现骨组织终身生物性连接,让“链条式脊柱“变成“柱式脊柱”(并非理想的生理模式脊柱),达到治疗部分脊柱疾病的目的。1脊柱融合手术的发展简史脊柱融合技术从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13年了,算得上骨科领域中的“百年外科技术”。ALBEE[1]和HIBBS[2]率先使用脊柱融合技术于脊柱结核等感染性脊柱疾病的治疗。在取得初期临床效果后,发现术后脊柱的融合率不高、假关节形成、疾病难以控制、需要长时间卧床或石膏固定、患者依从性差、并发症高、翻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 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胡波 陈萍 +6 位作者 陆文杰 李思云 李耀华 周湘桂 刘虹 陈华龙 谢非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期32-35,共4页
目的:探究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月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DL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对照组... 目的:探究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月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DL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对照组进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UBE下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C反应蛋白(CRP)];随访3个月,比较椎间融合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椎间融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7 d、1个月,两组VAS评分逐渐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两组WBC、NE、CRP水平均有所升高,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下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用于DLS患者中,可减少出血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及炎症反应程度,提高椎间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单侧双通道内镜 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疼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结核疗效分析
6
作者 伊力亚尔·巴吐尔 古甫丁 +3 位作者 唐伟 马良 米尔扎提·艾莎 地里下提·阿不力孜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6期490-495,共6页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骶髂关节钢板内固定在骶髂关节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30例骶髂关节结核患者。根据Kim分型,Ⅲ型9例,Ⅳ型21例。根...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骶髂关节钢板内固定在骶髂关节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30例骶髂关节结核患者。根据Kim分型,Ⅲ型9例,Ⅳ型2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其中对照组14例,男6例,女8例;年龄18~73岁,平均(54.57±16.93)岁;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研究组16例,男5例,女11例;年龄25~72岁,平均(48.38±14.59)岁;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术后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统计两组植骨融合时间、术前及术后3个月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jeed评分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随访(14.24±1.72)个月,30例骶髂关节结核患者均治愈。两组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部分承重下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Majeed评分等指标较术前均得到改善(P<0.05);术后1周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Majee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骶髂钢板固定具有操作简单、早期稳定骨盆、缩短植骨融合时间以及更好的提高骨盆功能等作用,是治疗骶髂关节结核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结核 植骨融合 钢板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法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效果对比
7
作者 曾娘华 易伟宏 +2 位作者 王尔天 杨大志 褚千琨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8期135-137,共3页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镇痛。比较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结果 术后2、4、12、24 h,研究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25±0.15)、(3.11±0.98)、(2.54±0.52)、(1.64±0.3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6±0.68)、(5.13±1.57)、(4.63±1.65)、(3.79±1.03)分(P<0.05)。结论 对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来说,在其治疗过程中加以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干预,止痛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泵 切口浸润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中实施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效果分析
8
作者 王若章 王大伟 +1 位作者 林宗阳 翟旭 《世界复合医学(中英文)》 2024年第7期111-114,共4页
目的分析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收治的89例DS患者为... 目的分析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收治的89例D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44例,椎管减压术)、观察组(45例,TLIF)。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分级(Frankel分级)、高压缩比、椎管侵占率、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scores,JOA)、后凸Cobb角。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1.82%(3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9,P<0.05)。观察组Frankel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压缩比高于对照组,椎管侵占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JO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治疗DS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感,加速患者疾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脊柱侧弯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9
作者 李玲 毛贵超 +1 位作者 韦柳情 邓盼盼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16期61-64,共4页
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临床效果。选取2021年1月—2023年9月医院收治的8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单纯椎管减压术,观察组接受椎间植骨融合... 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临床效果。选取2021年1月—2023年9月医院收治的8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单纯椎管减压术,观察组接受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Cobb角、脊柱功能障碍、舒适度、心理状态、睡眠状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Cobb角度数小于对照组,脊柱功能障碍评分、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入睡潜伏期短于对照组、实际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睡眠质量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应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可更好地促进患者脊柱生理曲度恢复,改善患者脊柱功能,还能够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对其心理、睡眠和生活质量均产生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弯 单纯椎管减压术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结核的手术内固定治疗 被引量:50
10
作者 胡朝晖 李康华 +2 位作者 刘文和 李兵 李龙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Z-plate-ⅡTM前路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总结行Z-plate-ⅡTM前路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患者68例,随访时间2.2~6.3 a,平均3.3 a。内容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凸畸形矫... [目的]探讨Z-plate-ⅡTM前路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总结行Z-plate-ⅡTM前路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患者68例,随访时间2.2~6.3 a,平均3.3 a。内容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45例合并截瘫的患者中,症状完全改善25例,部分改善15例;治愈率55.56%,好转率33.33%,合计恢复率为88.89%。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8.9°,随访2.2~6.3 a,平均3.3 a,后凸角度平均丢失2.7°。[结论]Z-plate-ⅡTM前路内固定技术可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有利于骨融合,促进截瘫恢复和防止截瘫复发,矫正及预防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Z-plate-Ⅱ^TM系统 植骨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 被引量:13
11
作者 贺茂林 肖增明 +2 位作者 李世德 黄成彬 李挺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18-822,共5页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月采用侧前方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减压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段结核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17~58岁,平均35.8岁。L4~L58例,L5...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月采用侧前方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减压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段结核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17~58岁,平均35.8岁。L4~L58例,L55例,L5~S18例,L4~S13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2例,E级18例。术前腰骶角为19°±3.5°。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量500~900ml,平均700ml。无血管、神经及输尿管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患者即可佩戴支具站立及下地行走。随访24~36个月,平均29个月,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平均时间为7.8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术前合并神经功能损害患者中,1例B级恢复到D级,1例C级恢复到D级,2例C级恢复到E级,2例D级恢复到E级;腰骶角为26°±6.5°;结核病灶无复发,无断钉及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经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有效方法,具有矫正畸形、稳定脊柱、预防植骨块移位、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段结核 病灶清除术 植骨 脊柱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8
12
作者 党晓谦 王坤正 +3 位作者 柏传毅 时志斌 宋金辉 王春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589-59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滑脱ugh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和横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32例,Ⅱ度滑脱3例...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滑脱ugh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和横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32例,Ⅱ度滑脱3例。28例采用椎板开窗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7例采用全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椎间融合器加植骨融合术。结果:35例中,30例术后2周内神经受压症状消失,X片显示内固定器械位置良好。5例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神经根刺激症状加重者4例,其中3例经治疗症状于3个月内缓解,1例症状未缓解者于术后8个月将内固定钉棒取出后症状缓解;不全瘫者1例,经二次手术探查后症状减轻。29例获得连续随访,随访时间2 ̄3.5年,1例于术后6个月发现滑脱椎体再次轻度滑脱。1例因跌倒致椎弓根螺钉位置改变,伴有神经根刺激症状,将椎弓根螺钉取出后症状缓解,其余27例椎体滑脱完全复位,椎间融合或横突间植骨融合良好。临床疗效按照邹德威的综合评价标准评估:优20例,良7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3.1%。结论:后路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或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椎板减压 内固定 植骨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峡部裂和滑脱症外科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10
13
作者 唐天驷 董天华 +4 位作者 洪天禄 许立 朱国良 成茂华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6期245-248,共4页
报告自1965~1991年92例有症状的腰椎峡部裂和滑脱的外科治疗。1965~1971年采用经腹椎体间前植骨融合22例; 1971~1978年采取腹膜外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或Rombold法后外侧融合术20例;1987~... 报告自1965~1991年92例有症状的腰椎峡部裂和滑脱的外科治疗。1965~1971年采用经腹椎体间前植骨融合22例; 1971~1978年采取腹膜外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或Rombold法后外侧融合术20例;1987~1991年峡部裂处植骨、螺钉和横突钢丝内固定15例,短节段经椎寻根内固定35例,其中改良Dick法7例.Steffee槽式钢板28例,同时行后外侧融合。作者认为,症状性的腰椎峡部裂或轻微滑脱,峡部可直接修整植骨、螺钉和横突钢丝固定。滑脱椎可采用经椎弓根Steffee槽式钢板螺钉得到完全或部分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裂 椎弓峡部不连 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跳跃性结核 被引量:8
14
作者 贺茂林 肖增明 +1 位作者 黄成彬 罗高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85-487,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跳跃型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8例腰椎跳跃型结核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1~62岁,平均为37.2岁。病变累及部位:L1及L3椎体2例,L1、2及L4椎体3例,L2、3及L5椎体1例,L2及L5椎体2例。术... [目的]探讨腰椎跳跃型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8例腰椎跳跃型结核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1~62岁,平均为37.2岁。病变累及部位:L1及L3椎体2例,L1、2及L4椎体3例,L2、3及L5椎体1例,L2及L5椎体2例。术前腰椎后凸Cobb’s角为5°~40°,平均为21.5°。术前按Frankal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1例,E级4例。四联抗痨治疗后,采用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融合术。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3.5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都能很好的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120~180min,出血量为400~900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腰椎后凸Cobb’s角矫正5°~20°,平均矫正后凸矫正角度12.5°。所有患者都得到随访,随访中结核无复发,末次随访时4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中,1例B级恢复到C级,1例C级恢复到D级,1例C级恢复到E级,1例D级恢复到E级。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植骨愈合良好,植骨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5.3个月。[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腰椎跳跃型结核的有效方法,具有矫正畸形、稳定脊柱、预防植骨块移位、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结核 病灶清除术 植骨 脊柱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0
15
作者 任龙龙 张军武 +3 位作者 马永刚 高智 李天清 王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7期1670-1673,共4页
目的评价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0)行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观察组(n=60)行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 目的评价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0)行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观察组(n=60)行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JOA评分,以及随访12个月的椎体压缩程度及矢状面Cobb角矫正度丢失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观察组随访12月的椎体压缩程度及矢状面Cobb角矫正度丢失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疗效显著,且术后伤椎椎体高度保持和减少术后矢状面Cobb角丢失方面的远期疗效优于跨伤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椎骨折 内固定术 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 植骨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健 周初松 +4 位作者 靳安民 彭小龙 周旭东 敖沸 王俊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8-699,702,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原则。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复位、内固定同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患者57例,其中Ⅰ型21例,Ⅱa3例,Ⅱb2例,Ⅱd31例,Ⅰ度滑脱27例,Ⅱ度滑脱28例,Ⅲ度滑...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原则。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复位、内固定同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患者57例,其中Ⅰ型21例,Ⅱa3例,Ⅱb2例,Ⅱd31例,Ⅰ度滑脱27例,Ⅱ度滑脱28例,Ⅲ度滑脱2例。结果:术后随访7~37个月,52例骨性融合,骨性融合率为91.2%,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4%。结论:治疗腰椎滑脱应遵循减压、复位、固定、融合的原则,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成熟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腰椎滑脱 植骨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植骨量对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郝建学 周斐 +7 位作者 钟娜 陈美青 冯伟 涂鹏发 杨斐 闫崇超 刘锁利 李雪波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3期205-208,245,共5页
目的探讨研究植骨量对于椎间融合成功率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后路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98例,均给予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椎间植骨+cage植入椎间融合手术,术中分别... 目的探讨研究植骨量对于椎间融合成功率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后路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98例,均给予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椎间植骨+cage植入椎间融合手术,术中分别给予植入4 m L、5 m L、6 m L骨粒,给予打压后植入Cage,给予行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加压固定。3组病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进行CT检查及患者功能评分检测,通过对3组患者植骨粒体积、临床效果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变化等进行对比,评估不同植骨量椎体植骨融合术后效果。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8个月,平均21个月。三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 A组优良率为90.3%,B组为91.0%,C组为91.2%,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C组椎间隙高度变化分别为(8.7±1.7)mm、(9.8±1.7)mm、(10.1±1.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腰椎CT片提示:三组椎间融合成功率均较高,B组、C组其椎间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植骨量在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随着植骨量的增加,术后影像学评价效果显示植骨量越大早期植骨融合率越高,减小了椎间隙高度丢失。长期随访显示植骨量低于5 m L存在植骨不融合隐患,因此建议椎间植骨量应达5 m L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 椎间植骨融合术 融合效果 融合率 骨移植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被引量:14
18
作者 林斌 何勇 +3 位作者 张毕 许洋 何永志 何明长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 探讨一期经单一后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42例脊柱结核患者,记录后凸角、神经功能及融合率,监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结... 目的 探讨一期经单一后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42例脊柱结核患者,记录后凸角、神经功能及融合率,监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手术时间为75~140 min,术中出血量为500~1 000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7~41个月.后凸角度矫正率术后为85.5%,末次随访时为79.8%.21例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情况:2例A级恢复至B级1例、D级1例;5例B级恢复至C级2例、D级1例,2例未恢复;6例C级恢复至D级4例、E级1例,1例未恢复;8例D级恢复至E级6例,2例未恢复.术后3个月ESR为5.0~14.0 mm/1 h、CRP为4.0~9.0 mg/L.随访1年后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一期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能有效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后路 病灶清除 植骨 椎间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7
19
作者 马远征 陈兴 +3 位作者 薛海滨 李宏伟 吴长勇 孙继桐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2年第9期547-549,共3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总结我科行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 48例 ,随访时间 1 5— 5 5年 ,平均 3 6年。内容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 目的探讨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总结我科行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 48例 ,随访时间 1 5— 5 5年 ,平均 3 6年。内容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 ;38例合并截瘫的患者中 ,症状改善 35例 ;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 2 9 1° ,1 5— 5 5年后随访 ,后凸角度平均丢失 3 2°。结论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可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 ,有利于骨融合 ,促进截瘫恢复和防止截瘫复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 内固定 同期病灶清除术 治疗 胸腰椎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钛笼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敏 张立 +4 位作者 许建中 吕仁发 陈超 史柏娜 周江军 《临床骨科杂志》 2012年第3期251-252,255,共3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钛笼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胸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钛笼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12个月。对患者术前、术后行影像学检查,测...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钛笼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胸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钛笼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12个月。对患者术前、术后行影像学检查,测量Cobb角以及评价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钛笼植骨平均融合时间6~9(7.8±1.2)个月;Cobb角由术前31°~61°(41.8°±8.2°)矫正至术后10°~29°(21.6°±5.6°)。18例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15例获得1级以上的恢复。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钛笼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可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结核 钛笼 内固定 融合 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