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tative study of 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and peripapillary vessel density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tages of Parkinson's disease 被引量:1
1
作者 Ting-Yu Yang Tian-Qi Zhang +5 位作者 Lai-Qing Xie Ying Zhang Shi-Mei Liu Xin-Wei Zeng Wei-Feng Luo Guo-Xu X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23年第5期762-769,共8页
AIM: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the thickness of 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p RNFL) and peripapillary vessel density(pVD)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tages of Parkinson's disease(PD).METHODS: Totally 4... AIM: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the thickness of 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p RNFL) and peripapillary vessel density(pVD)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tages of Parkinson's disease(PD).METHODS: Totally 47 patients(47 eyes) with primary PD were divided into the mild group and the moderateto-severe group according to Hoehn & Yahr(H&Y) stage. Among them, there were 27 cases(27 eyes) in mild group and 20 cases(20 eyes) in moderate-to-severe group. And 20 cases(20 eyes) who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healthy people who came to our hospital for health screening at the same time. All participants underw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 examinations. The pRNFL thickness, total vessel density(tVD) and capillary vessel density(cVD) of the optic disc in average, superior half, inferior half, superior nasal(SN), nasal superior(NS), nasal inferior(NI), inferior nasal(IN), inferior temporal(IT), temporal inferior(TI), temporal superior(TS), and superior temporal(ST) were measured. One-way ANOVA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optic disc parameter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and Pearson and Spearman correlation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RNFL, pVD and the disease duration, H&Y stage and UPDRS-Ⅲ score in patients with PD, respectively.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 RNFL thickness in average, superior half, inferior half, SN, NS, IN, IT and ST quadrants among the three groups(P<0.05). In PD group, the pRNFL thickness in average, superior half, inferior half, NS and IT quadrant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H&Y stage and UPDRS-Ⅲ score, respectively(P<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VD of whole image, inferior half, NI and TS quadrants, the tVD of the whole image, inferior half, and peripapillary among the three groups(P<0.05). In PD group, the tVD of whole image and the c VD of NI and TS quadrant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H&Y stage, respectively(P<0.05);the cVD of TS quadran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UPDRS-Ⅲ score(P<0.05).CONCLUSION: The thickness of pRNFL in PD patients i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it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H&Y stage and UPDRS-Ⅲ scor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the pVD parameters in PD patients increase at first in the mild group, and then decrease in the moderate-to-severe group,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 with H&Y stage and UPDRS-Ⅲ sc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kinson's disease optic disc nerve fiber vascular den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macular choroidal and microvascular network changes by activity scores and serum antibodies in thyroid eye patients and healthy subjects
2
作者 Mehmet Erkan Dogan Ibrahim Basol +2 位作者 Hatice Deniz Ilhan Yusuf Ayaz Olgar Oc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23年第12期2089-2094,共6页
AIM:To investigate the choroidal thickness and the microvascular network changes around the macula in thyroid eye disease(TED)pati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ose changes with risk factors,serum ... AIM:To investigate the choroidal thickness and the microvascular network changes around the macula in thyroid eye disease(TED)pati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ose changes with risk factors,serum antibodies and the severity of TED.METHODS:A total of 85 participants were enrolled.All participants underwent ophthalmology and endocrinology examinations.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superficial(s)and deep(d)foveal avascular zone(FAZ)area,mean(m)and central(c)superficial vascular density(SVD),deep vascular density(DVD)measurements of the enrolled cases were performed with Topcon swept 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OCT angiography(OCTA)DRI OCT Triton.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SFCT,FAZ area,SVD,DVD and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TED.RESULTS:Those with active TED patients had higher c-DVD and m-DVD levels(P<0.05),however 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FCT between active and stable TED patients.Among the serum antibodies,it was observed that s-FAZ and d-FAZ increased,c-SVD and m-SVD de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high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receptor autoantibodies(TRAB)level,whereas SFCT thickened in patients with high levels of both TRAB and human thyroglobulin(hTG).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FCT,FAZ,SVD and DVD measurement at gender,between hyperthyroid and euthyroid patients and among those with or without 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CONCLUS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disease activation and serum antibodies differentially affect both superficial and deep retinal vascular density.It has also been shown that high serum antibody levels affect choroidal thickness independent of clinical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yroid eye disease 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vascular density choroidal thickness foveal avascular zone a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7及视盘区血管密度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3
作者 王萍 刘建荣 +2 位作者 喻磊 马丽芬 肇莉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趋化因子受体7(CXCR7)及视盘区血管密度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7例NTG患者为NTG组,根据不同临床分期分为Ⅰ期组(n=29)、Ⅱ期组(n=88)和Ⅲ期组(n=40);另选取5... 目的探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趋化因子受体7(CXCR7)及视盘区血管密度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7例NTG患者为NTG组,根据不同临床分期分为Ⅰ期组(n=29)、Ⅱ期组(n=88)和Ⅲ期组(n=40);另选取5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NTG组与对照组血清SDF-1、CXCR7水平;分析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视盘区血管密度变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TG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TG组血清SDF-1、CXCR7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NTG组患者大血管密度、毛细血管密度、全区域血管密度降低,无血管区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组、Ⅲ期组毛细血管密度、全区域血管密度低于Ⅰ期组,无血管区密度高于Ⅰ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血管密度(r=-0.503,P=0.006)、毛细血管密度(r=-0.546,P<0.001)、全区域血管密度(r=-0.553,P<0.001)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无血管区密度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521,P=0.002)。NTG组高血压、饮酒史、青光眼家族史以及血清SDF-1高水平、CXCR7高水平患者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青光眼家族史、饮酒史以及高血清SDF-1、CXCR7水平是NTG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NTG患者血清SDF-1、CXCR7水平显著升高,大血管密度、毛细血管密度、全区域血管密度与患者临床分期呈负相关,无血管区密度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血清SDF-1、CXCR7可作为NTG诊断和临床分期的有效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趋化因子受体7 视盘区血管密度 临床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TA技术的单侧RVO患者健侧眼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万贝贝 谢英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37-41,共5页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单侧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健侧眼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单侧RVO患者38例共76只眼,其中患眼38只记为患侧眼组,健侧眼38只记为健侧眼组。另选取同期体...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单侧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健侧眼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单侧RVO患者38例共76只眼,其中患眼38只记为患侧眼组,健侧眼38只记为健侧眼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5例的25只正常眼作为对照组。采用美国光视公司RTVue XR 1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进行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测量,包括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全层、上半侧、下半侧、中心凹、旁中心凹、旁中心凹上半侧、旁中心凹下半侧、旁中心凹颞侧、旁中心凹上方、旁中心凹鼻侧、旁中心凹下方的血流密度(VD),深层毛细血管丛(DCP)全层、上半侧、下半侧、中心凹、旁中心凹、旁中心凹上半侧、旁中心凹下半侧、旁中心凹颞侧、旁中心凹上方、旁中心凹鼻侧、旁中心凹下方的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周长、非圆度指数(AI),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周围300µm区域的视网膜(FD300)的VD,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结果与对照组组相比,健侧眼组SCP上半侧VD、SCP旁中心凹上半侧VD、DCP旁中心凹VD、DCP旁中心凹上方VD均降低(P均<0.05);与患侧眼组相比,健侧眼组SCP全层VD、SCP上半侧VD、SCP下半侧VD、SCP旁中心凹VD、SCP旁中心凹上半侧VD、SCP旁中心凹下半侧VD、SCP旁中心凹颞侧VD、SCP旁中心凹上方VD、SCP旁中心凹鼻侧VD、SCP旁中心凹下方VD、DCP全层VD、DCP上半侧VD、DCP下半侧VD、DCP旁中心凹VD、DCP旁中心凹上半侧VD、DCP旁中心凹下半侧VD、DCP旁中心凹颞侧VD、DCP旁中心凹上方VD、DCP旁中心凹鼻侧VD、DCP旁中心凹下方VD均升高,SCP中心凹VD、DCP中心凹VD、AI、CMT均降低(P均<0.05)。结论基于OCTA技术观察到单侧RVO患者的健侧眼黄斑区部分微血管血流密度已发生下降,但降低程度不及患侧眼,且健侧眼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健侧眼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 微血管血流密度 视网膜 脉络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盘黑色素细胞瘤病例报道1例并文献回顾
5
作者 冯晶华 杨潮 +3 位作者 李钠 吴小艳 武燕 杨迎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8期192-195,共4页
视盘黑色素细胞瘤(MCOD)是临床罕见的疾病,容易和脉络膜黑色素瘤相混淆,两者治疗方式截然不同,MCOD为良性疾病,存在恶性转化可能,因此与恶性疾病进行鉴别,及时发现肿瘤恶性转化对后续治疗至关重要。本文报道1例体积较大的右眼MCOD,最佳... 视盘黑色素细胞瘤(MCOD)是临床罕见的疾病,容易和脉络膜黑色素瘤相混淆,两者治疗方式截然不同,MCOD为良性疾病,存在恶性转化可能,因此与恶性疾病进行鉴别,及时发现肿瘤恶性转化对后续治疗至关重要。本文报道1例体积较大的右眼MCOD,最佳矫正视力为20/20,眼底照相可见右眼视盘区近似椭圆形的黑色肿物,边界不清,呈羽毛状;眼部B型超声可见右眼视盘上圆顶状隆起占位病灶;视野弓形缺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提示右眼神经节细胞层变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提示右眼血流密度增高,脉络膜血流缺损。诊断考虑为MCOD,未进行干预治疗,观察随访4个月后,瘤体无明显变化,嘱患者每年定期复查。分析检查结果发现:弓形视野缺损区域与患眼神经节细胞变薄区域有一致性,与脉络膜血流缺损、视网膜黄斑区血管密度增高具有相关性。通过对此病历进行总结归纳,并回顾文献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盘黑色素细胞瘤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野缺损 血管密度 神经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秋实 葛薇 +4 位作者 诸力伟 盛文燕 宝付庆 许琦彬 张一凡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10期1457-1460,共4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2月本院首次确诊为OSAHS的患者79例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25例。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多...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2月本院首次确诊为OSAHS的患者79例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25例。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检查和OCTA检查。根据患者AHI评分分组,并对视网膜血管密度(VD)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AZ)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中、重度OSAHS患者视网膜微血管丛的血管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且FAZ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AZ与AHI评分、LSaO2之间具有弱相关性(r=0.271,P=0.026;r=-0.301,P=0.007)。结论OSAHS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下降,FAZ较正常人扩大,且与AHI评分及LSaO2相关,OCTA检查在OSAHS病理机制和临床管理中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血管密度 中心凹无血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OCTA探究血管性麻痹性斜视黄斑区血流变化
7
作者 李秀慧 杜红艳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究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麻痹期与恢复期黄斑区血管密度(VD)是否发生变化,分析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是否对黄斑区血流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观察实验设计,共纳入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30例...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究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麻痹期与恢复期黄斑区血管密度(VD)是否发生变化,分析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是否对黄斑区血流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观察实验设计,共纳入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30例,这些患者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利用OCTA技术对麻痹期和恢复期患者进行黄斑区6 mm×6 mm扫描。对所得图像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SCP)和深层毛细血管(DCP)的血流密度,以及无灌注区面积(FAZ)。结果30例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平均恢复时间为(60.87±16.77)d。第六神经麻痹最常见。对比麻痹眼与非麻痹眼的OCTA结果发现,麻痹眼的SCP明显低于对侧眼,偏斜角度越大,眼动受限越严重,SCP血流密度越低。麻痹期与恢复期相比较,SCP恢复后明显增加。结论血管性麻痹性斜视患者麻痹眼黄斑区血流密度减低,缺血程度与眼运动受限程度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麻痹性斜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血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及厚度变化——基于OCTA的测量 被引量:1
8
作者 鲍静 周琼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7-550,共4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变化。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轻度AD患者16例32眼(AD组)纳入本研究,正常对照组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16例32眼。两组受检者性别构成...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变化。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轻度AD患者16例32眼(AD组)纳入本研究,正常对照组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16例32眼。两组受检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受检眼均行高清OCTA检查,以黄斑中心为圆心,直径为3.0 mm的快速扫描,获取黄斑区视网膜上方、下方、颞侧、鼻侧4个象限血管密度及其厚度。比较两组受检眼之间不同眼别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血管密度变化。结果两组受检者智力状况检查法(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及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D组患者双眼黄斑区厚度、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D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在整体、中心凹、旁中心凹、颞侧及上方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且左右眼具有一致性。AD组患者黄斑区鼻侧及下方平均血管密度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D组、正常对照组受检者两眼之间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早期AD患者可发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薄、黄斑区血管密度降低的退行性视网膜病变,而OCTA可为AD早期诊断、随访、评估疗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黄斑区厚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OCTA评估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微血管的变化 被引量:9
9
作者 纪风涛 王慧 +4 位作者 魏科 李永蓉 戴维 王志敏 廖荣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7-753,共7页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PPV)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09/2022-07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单眼PDR并接受23G PPV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35眼,所有患者均行...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PPV)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09/2022-07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单眼PDR并接受23G PPV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35眼,所有患者均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SS-OCTA)检查,采用系统内置分析软件测量黄斑区3mm×3mm范围内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并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结果:术后随访1~22(平均9.72±6.67)mo,末次随访时,纳入患者PPV术眼鼻侧旁中心凹区域中层毛细血管层(ICP)灌注面积(FA)(0.31±0.06mm^(2))较对侧眼(0.38±0.05mm^(2))明显减少,颞侧旁中心凹区域深层毛细血管层(DCP)FA(0.19±0.08mm^(2))较对侧眼(0.27±0.07mm^(2))明显减少(均P<0.05),除颞侧旁中心凹区域,PPV术眼其他旁中心凹区域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均较对侧眼显著降低(P<0.05)。PPV术眼术后BCVA与视网膜中、深层血管密度和灌注面积均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严重PDR患者患眼PPV术后较对侧眼可能更易出现旁中心凹区域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血流灌注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SS-OCTA) 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 灌注面积 血管密度 脉络膜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瘀膏配合常规疗法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盘血流密度、明适应负向波及外周血血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霭燕 吴小桃 +1 位作者 黎灿文 陈丽华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12期103-108,共6页
目的探究活血化瘀膏配合常规疗法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盘血流密度、明适应负向波及外周血血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探究活血化瘀膏配合常规疗法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盘血流密度、明适应负向波及外周血血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膏治疗,10 d为1疗程,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1、2、3个疗程后视力、视野、视盘血流密度、明适应负向波、眼动脉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参数[阻力指数(RI)、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外周血血管相关因子[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3个疗程,观察组视野平均敏感度、视力、明适应负向波幅值及视盘内和视盘周血流密度高于对照组,平均视野缺损值及外周血ET-1、VEGF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3个疗程,观察组眼动脉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EDV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化瘀膏配合常规疗法可显著改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力、视野,增加视盘血流密度、明适应负向波幅值及眼动脉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降低ET-1、VEGF表达水平,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活血化瘀膏 视盘血流密度 视力 内皮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评估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后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仇蕊倩 高自清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30例(3... 目的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30例(30只眼)。通过OCTA观察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视盘血流密度(DBD)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硅油填充眼内后,患者1、3个月BCVA优于术后1周(P<0.05),术后6月BCVA差于术后1、3个月(均P<0.05),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1、3个月黄斑区SCP、DCP、FAZ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3个月比较SCP明显降低(均P<0.05);患者术后1、3个月视盘血流密度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3个月比较密度降低(均P<0.05)。结论使用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后不同时期的黄斑区和视盘血流密度,对于评估视力预后,监测黄斑区和视盘血流密度及结构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视网膜脱离 硅油 黄斑区血流密度 视盘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眼底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泳芝 黄家丽 +2 位作者 冼科贡 李志辉 赵奋图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56-60,共5页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OCTA)在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进行眼底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9年11月—2021年3月初诊确诊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本研究,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其进行眼底检查,根据患者糖尿病性视网...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OCTA)在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进行眼底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9年11月—2021年3月初诊确诊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本研究,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其进行眼底检查,根据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情况进行分组,将非DR(NDR)患者纳入NDR组(n=20),将已出现轻度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的患者纳入早期DR组(n=20)。同时,将与其年龄匹配的2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采用OCTA对研究对象的黄斑区进行扫描并作定量分析,获得视网膜浅层视网膜血管丛(SVC)、深层视网膜血管丛(DVC)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C)的黄斑区血流密度(MVD)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比较各组不同指标的差异以及对早期DR的筛查和诊断价值。结果 NDR组SVC的血流密度为(0.52±0.09), DVC为(0.54±0.13), CC为(0.51±0.07);早期DR组SVC的血流密度为(0.45±0.09), DVC为(0.43±0.09), CC为(0.45±0.06),对照组SVC的血流密度为(0.54±0.01), DVC为(0.57±0.01), CC为(0.52±0.02)。与对照组比较,NDR组、早期DR组SVC、DVC、CC血流密度均减小。NDR组的FAZ面积为(0.39±0.06) mm~2,早期DR组为(0.43±0.05) mm~2,对照组为(0.29±0.01) mm~2。NDR组和早期DR组的FAZ面积大于对照组,且早期DR组的FAZ面积扩大最明显。多因素回归Logistic分析发现,DVC血流密度和FAZ面积均会对诊断产生影响。结论 初诊糖尿病患者采用OCTA检查,可以筛查出视网膜黄斑区的早期血运改变。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MVD减少,且FAZ面积扩大。DVC的血流密度和FAZ面积均能对早期DR的诊断产生影响,而FAZ面积对早期DR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 筛查 黄斑区血流密度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盘周围血管密度变化与黄斑厚度的相关性
13
作者 吕维娜 黄灿 +1 位作者 雷先明 余素英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6期488-493,共6页
目的探讨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盘周围血管密度变化与黄斑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远视性弱视患儿89例作为弱视组,同期选取我院视力正常的非弱视儿童4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儿童的一般资料、... 目的探讨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盘周围血管密度变化与黄斑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远视性弱视患儿89例作为弱视组,同期选取我院视力正常的非弱视儿童4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儿童的一般资料、视盘周围血管密度、黄斑厚度,比较两组资料的统计学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视盘周围血管密度变化、黄斑厚度及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相比于对照组,弱视组患儿眼轴长度、视盘面积较小,屈光度较高(P<0.05)。各区域黄斑厚度比较显示,弱视组黄斑中央凹、内环上方、内环鼻侧、内环下方、外环鼻侧的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黄斑中央凹厚度与屈光度存在正相关性,与眼轴长度、视盘面积存在负相关性;内环鼻侧黄斑厚度与眼轴长度存在负相关性。各区域视盘周围血管密度比较显示,弱视组视盘上方血管密度、视盘鼻侧血管密度小于对照组(P<0.05)。视盘上方血管密度与眼轴长度、视盘面积存在正相关性,与屈光度存在负相关性;视盘鼻侧血管密度与眼轴长度、视盘面积存在正相关性,与屈光度存在负相关性。视盘周围血管密度变化与黄斑厚度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视盘上方血管密度与黄斑中央凹厚度、外环上方黄斑厚度存在负相关性;视盘鼻侧血管密度与黄斑中央凹厚度、外环鼻侧黄斑厚度存在负相关性(P<0.05)。结论弱视患儿黄斑中央凹、内环上方、内环鼻侧、内环下方、外环鼻侧较厚,而视盘上方血管密度、视盘鼻侧血管密度较小。黄斑厚度及视盘周围血管密度与眼轴长度、视盘面积、屈光度存在一定相关性,视盘上方血管密度与黄斑中央凹厚度、外环上方黄斑厚度呈负相关,视盘鼻侧血管密度与黄斑中央凹厚度、外环鼻侧黄斑厚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视性弱视 视盘周围血管密度 黄斑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OCTA对上海地区近视人群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及厚度的分析研究
14
作者 李春慧 王静 冯爱成 《中国医疗设备》 2020年第S01期39-41,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上海地区近视人群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对比不同屈光度人群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厚度,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20例来我院检查的近视患者作为研究群体,... 目的通过对上海地区近视人群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对比不同屈光度人群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厚度,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20例来我院检查的近视患者作为研究群体,分为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和超高度近视组,每组人数完全一致。对各组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厚度等情况进行对比,同时对其彼此之间关联性与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超高度近视组患者视网膜血管密度明显比其余三组更低,而且在不同位置等情况下都呈现明显不同之处(P<0.05)。厚度方面,超高度近视组患者各个位置的视网膜厚度较其他三组患者而言明显降低,而且伴随近视度数提高,其降低程度也更加明显(P<0.05)。近视屈光群体的黄斑中心凹、上方视网膜血管密度及其厚度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在不同屈光度的患者群体中应用同一台OCTA检查能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和厚度的差异,相关患者密度增加和厚度增厚之间呈现着正相关,通过有关检查对照可以发现其之间的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屈光度 黄斑区 视网膜血管密度 近视程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早期视网膜微血管改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15
作者 邢傲君 张雅楠 +1 位作者 王贺 李明新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2年第3期250-259,共10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层析血管成像(OCTA)评估未出现临床可见视网膜病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并与血液学指标、病程、化疗疗程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纳入40例经扩瞳检眼镜检查无临床可见视网膜病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层析血管成像(OCTA)评估未出现临床可见视网膜病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并与血液学指标、病程、化疗疗程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纳入40例经扩瞳检眼镜检查无临床可见视网膜病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研究组)和42例健康人群(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眼科检查,并进行以黄斑为中心6.0 mm×6.0 mm区域和以视盘为中心4.5 mm×4.5 mm区域OCTA扫描,测量指标包括浅表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血管密度(V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周长、FAZ面积、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围300μm毛细血管密度(FD300)、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视盘周围血管密度。同时进行血液学相关指标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幼稚细胞比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将研究组OCTA参数与血液学相关指标、病程、化疗疗程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研究组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围区、中心凹区、黄斑总体的SCP、DCP的血管密度分别低于对照组相应指标(P<0.05)。研究组黄斑区FAZ的面积、周长较对照组增大(P<0.05),FD300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组间RNFL厚度、视盘周围血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央凹区SCP、DCP的血流密度,FD300与血红蛋白指标呈正相关(β=0.14,P=0.008;β=0.131,P=0.033;β=0.156,P=0.014);FAZ的面积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β=-0.102,P=0.009);FAZ的周长与红细胞计数呈负相关(β=-0.261,P=0.033);黄斑总体及中心凹周围区DCP的血流密度与幼稚细胞比例呈负相关(β=-0.129,P=0.006;β=-0.151,P=0.003);黄斑总体及中心凹旁、中心凹周围区SCP的血流密度,FD300与血清中VEGF水平呈负相关(β=-0.025,P=0.018;β=-0.037,P=0.017;β=-0.022,P=0.036;β=-0.037,P=0.025)。中心凹周围区SCP的血管密度,黄斑总体、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DCP的血管密度均与化疗疗程呈负相关(β=-0.152,P=0.038;β=-0.161,P=0.041;β=-0.796,P=0.014;β=-0.130,P=0.011)。黄斑总体、中心凹周围区DCP的血管密度与病程呈负相关(β=-0.142,P=0.046;β=-0.109,P=0.045)。FAZ的面积、FAZ的周长与化疗疗程呈正相关(β=0.183,P=0.007;β=0.197,P=0.039)。结论在出现临床可见的视网膜病变之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视网膜就已经开始出现微血管的损伤;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黄斑微循环损害与幼稚细胞比例增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VEGF水平增高,化疗疗程增加,病程延长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白血病性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层析血管成像 血管密度 中心凹无血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在观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黄斑区和视盘血流密度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甜 赵洋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第14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OCTA在观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黄斑区和视盘血流密度方面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本院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56例(94眼),将这些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随机选取同期本院健康志愿者54例(92眼)作为健康组,均接受O... 目的:探讨OCTA在观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黄斑区和视盘血流密度方面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本院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56例(94眼),将这些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随机选取同期本院健康志愿者54例(92眼)作为健康组,均接受OCTA检查,统计分析两组人员的黄斑3mm×3mm区域血流密度情况。结果:病例组患者的黄斑3mm×3mm区域血流密度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增殖期患者黄斑3mm×3mm区域血流密度均显著低于非增殖期患者(P<0.05)。结论:OCTA在观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黄斑区和视盘血流密度方面的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TA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 黄斑区 视盘 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用于检测不同屈光人群的黄斑区视网膜密度和厚度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沅 王健 +3 位作者 孙沂 张晓梅 魏海英 葛亮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14期2797-2800,共4页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检测不同屈光人群的黄斑区视网膜密度及厚度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近视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等效球镜度数的差异将其分为轻度近视组(-0.50^-2.75D)5...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检测不同屈光人群的黄斑区视网膜密度及厚度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近视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等效球镜度数的差异将其分为轻度近视组(-0.50^-2.75D)52例、中度近视组(-3.00^-5.75D)46例、高度近视组(-6.00^-8.75D)48例、超高度近视组(≤-0.90D)5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OCTA检测,比较各组患者黄斑区不同区域视网膜血管密度以及厚度的差异。结果: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超高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而眼轴长度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度近视组患者中心凹、中心凹旁、颞侧、上方、鼻侧、下方视网膜血管密度和中心凹、中心凹旁、颞侧、上方、鼻侧、下方视网膜厚度相比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均显著降低(P<0.05)。经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近视屈光人群的黄斑中心凹以及上方视网膜血管密度以及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采用OCTA检测不同屈光人群的黄斑区视网膜密度及厚度,结果表明近视屈光度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密度增加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增厚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近视 黄斑区 视网膜厚度 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OCTA测量近视人群视网膜血管密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雪晴 夏丽坤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50-155,共6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作为近几年不断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可以快速无创地得到高分辨率的眼底视网膜成像,并可以得到眼底血管密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的量化值,为研究近视疾病早期的眼底病变提供极大帮助。现回顾OCTA的发展史...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作为近几年不断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可以快速无创地得到高分辨率的眼底视网膜成像,并可以得到眼底血管密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的量化值,为研究近视疾病早期的眼底病变提供极大帮助。现回顾OCTA的发展史,详细介绍并总结OCTA测量近视人群眼底视网膜血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及辅助病理性近视诊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近视 视网膜血管密度 中心凹无血管区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OCTA测量参数在眼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颖颖 冯洁 丁天娇 《国际眼科纵览》 2022年第1期11-16,共6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用于眼部血管成像的新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视网膜、脉络膜以及视神经的血管成像。它既可以提供视网膜血管的形态信息,又可以提供眼底血管密度的定量测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用于眼部血管成像的新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视网膜、脉络膜以及视神经的血管成像。它既可以提供视网膜血管的形态信息,又可以提供眼底血管密度的定量测量。OCTA测量参数包括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网(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密度、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网(deep capillary plexus,DCP)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等。视网膜微血管系统是维持视功能的重要基础,视网膜血管密度是衡量视网膜微血管循环状态的指标。黄斑区SCP密度、DCP密度以及FAZ面积与许多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视网膜阻塞性疾病、黄斑裂孔、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应用OCTA观察眼底血流的早期改变以及探讨相关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