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并联式单向单颗粒阻尼器减震控制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1
作者 王宝顺 薛建阳 +1 位作者 魏敬徽 刘康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2,共11页
为研究颗粒阻尼器布置方案对多层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制作了缩尺比为1/5的三层钢框架模型结构,进行了5条天然波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并联式单向单颗粒阻尼器(Parallel Single-dimensional Single Particle Damper,PSSPD)的减震... 为研究颗粒阻尼器布置方案对多层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制作了缩尺比为1/5的三层钢框架模型结构,进行了5条天然波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并联式单向单颗粒阻尼器(Parallel Single-dimensional Single Particle Damper,PSSPD)的减震控制效果。基于试验获得的模型自振频率、阻尼比等动力特性设计3种PSSPD布置方案,分析不同布置方案下模型结构的试验现象及位移和加速度响应。试验结果表明:PSSPD对结构响应峰值减震率可达到43.43%,均方根减震率可达到38.18%,其对多层结构具有良好的减震控制效果;PSSPD对结构均方根的平均减震效果要优于对峰值的平均减震效果;PSSPD布置方案对其减震效果影响显著,且其减震性能与本身参数、受控结构振动特性、地震动参数之间的耦合关系复杂。最后,建立PSSPD在任意布置方案下受控结构的力学模型,提出其数值分析流程。数值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在位移峰值及均方根方面具有良好的吻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振动控制 颗粒阻尼器 振动台试验 布置方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锅炉钢结构的新型钢缆-阻尼限位器减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
2
作者 蒋雨衡 段立平 +1 位作者 岳峰 赵金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8-206,共9页
为克服现有锅炉-钢结构限位器的缺点,特提出了一种新型钢缆-阻尼限位器,此限位器具有非线性刚度,且可以通过阻尼器进行耗能,从而提升支撑结构的抗震性能。为了研究该限位器阻尼系数与安装位置对目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设计了缩尺锅炉... 为克服现有锅炉-钢结构限位器的缺点,特提出了一种新型钢缆-阻尼限位器,此限位器具有非线性刚度,且可以通过阻尼器进行耗能,从而提升支撑结构的抗震性能。为了研究该限位器阻尼系数与安装位置对目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设计了缩尺锅炉钢结构模型并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原模型为某锅炉厂的锅炉-钢结构,采用了1∶25的缩尺比例并对原型结构进行了必要的简化,以便测试钢缆-阻尼限位器的抗震效果。为了探究限位器阻尼系数以及安装方案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选取峰值加速度为1.0g的Kobe波作为地震动输入,对装配了不同参数限位器的模型和在不同位置装配了限位器的模型进行了试验;作为对比,选取峰值加速度为0.2g的Kobe波作为地震动输入,对未装配限位器的模型进行了试验。在对它们的结构动力特性和结构响应进行了对比研究后,发现:(1)该限位器对减震有积极作用;(2)阻尼系数对结构地震响应影响显著,并且存在一个最优阻尼参数值使得限位器兼具性能优势与经济性;(3)布置于底层的限位器的减震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钢结构 振动台试验 钢缆-阻尼限位器 减震效果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比例浅水矩形水箱振动台试验研究及TLD等效线性化分析
3
作者 肖从真 巫振弘 +2 位作者 陈凯 唐意 严亚林 《工程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1,共9页
调谐液体阻尼器(TLD)是高层建筑减振的有效措施。该文进行了大比例浅水矩形水箱振动台试验研究,分析了将调谐液体阻尼器按等效线性化等效为单自由度系统的可行性。采用振动台试验得到目标水箱在0.6倍~1.4倍水体自振频率简谐激励荷载下,... 调谐液体阻尼器(TLD)是高层建筑减振的有效措施。该文进行了大比例浅水矩形水箱振动台试验研究,分析了将调谐液体阻尼器按等效线性化等效为单自由度系统的可行性。采用振动台试验得到目标水箱在0.6倍~1.4倍水体自振频率简谐激励荷载下,水体稳态振动时的水箱反力和频响函数;测量不同振动幅度下,水体的自振频率偏差;由水体自由振动衰减,测得5种不同网栅条件下的附加阻尼比;将风和地震荷载下某249m高楼顶加速度作为水箱激励进行振动台混合试验,实测水箱反力和滞回曲线,并与等效线性化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最大变形割线刚度作为等效刚度、按等能量方法确定阻尼比的等效线性化模型基本可行,在简谐波和风荷载作用下较符合试验结果,在地震荷载下存在一定偏差。试验结果可为类似调谐液体阻尼器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结构 调谐液体阻尼器 振动台试验 附加阻尼比 浅水水箱 等效线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ol strategies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mass damper system for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春巍 欧进萍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8年第2期181-192,共12页
The electromagnetic mass damper (EMD) control system, as an innovative active control system to reduce structural vibration, offers many advantages over traditional active mass driver/damper (AMD) control systems.... The electromagnetic mass damper (EMD) control system, as an innovative active control system to reduce structural vibration, offers many advantages over traditional active mass driver/damper (AMD) control systems. In this paper, studies of several EMD control strategies and bench-scale shaking table tests of a two-story model structure are described. First, two structural models corresponding to uncontrolled and Zeroed cases are developed, and parameters of these models are validated through sinusoidal sweep test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establishing an accurat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further studies. Then, a simplified control strategy for the EMD system based on the pole assignment control algorithm is proposed. Moreover, ideal pole locations are derived and valid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shaking table tests. Finally, three benchmark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and sinusoidal sweep waves are imposed onto the structu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using this type of innovative active control system for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In addition, the robustness of the EMD system is examin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D system is an effective and robust system for the control of structural vib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electromagnetic mass damper (EMD) system control strategy shaking table test pole assignment control robust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plane arch-shaped dampers 被引量:3
5
作者 Chien-Liang Lee Yen-Po Wang Meng-Yan Cai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8年第4期849-867,共19页
As an effort to minimize material utilization, seismic steel dampers designed to deform inelastically in an in-plane flexural mode have attracted serious attention recently.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type of metallic ... As an effort to minimize material utilization, seismic steel dampers designed to deform inelastically in an in-plane flexural mode have attracted serious attention recently.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type of metallic yielding damper referred to as the in-plane arch-shaped damper modified from its portal frame-shaped counterpart by replacing the straight beam with a circular arch to minimize the effects of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warping, and therefore to avoid premature failure. Component tests of both the portal frame-shaped and arch-shaped in-plane dampers were conducted for comparison. Hysteresis loops obtained from the component tests under cyclic loads indicate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on the energydissip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posed damper. Moreover, seismic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the proposed damper was carried out further via shaking table tests of a five-story model frame. Encouraging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erms of acceleration reduction, damping enhancement and peak suppression of the 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s, suggest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proposed device to be used in earthquake-resisting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metallic yielding damper in-plane arch-shaped damper hysteresis loop shaking table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he Practicability of a New Type Tuned Mass Damper System
6
作者 张耀庭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2年第3期87-89,共3页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uned Mass Damper (TMD),the test of a new quake reduction system was investigated.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is connected with the top floor through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 (LRB) to m...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uned Mass Damper (TMD),the test of a new quake reduction system was investigated.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is connected with the top floor through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 (LRB) to make up a huge TMD system suspended structure. It was shown from the test that the new TMD quake reduction system can reduce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top floor by more than one quarter if the parameters are chosen efficiently.Since the good effectiveness and easy availability, this system has the practical value in earth quake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pended top floor tuned mass damper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 shaking tables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Practicability and Feasibility for a New-Type Tuned Mass Damper System-TMD
7
作者 Zhang Yaoting Lei Ping’an Liu Zaihua Lin Ning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Wuhan 430074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1年第4期312-316,共5页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uned mass damper (TMD). the method of using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 (LRB) to connect TMD with structur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is is a new type of TMD system-suspended structure. To ...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uned mass damper (TMD). the method of using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 (LRB) to connect TMD with structur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is is a new type of TMD system-suspended structure. To test the function of quake-reduc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ppli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uspended top floor through shaking table test. In the model test, an electro-hydraulic shaking table was used. The main structure model was a four-story steel frame structure. The block to combat the structural quake was a concrete block. LRB was used to connect the block to the main structure.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fficiency of TMD,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ies of the main structure and block of TMD were measured separately first. Then. the frequencies of the main structure with the block and without the block were compared respectively under sine and imitative quake waves. The test shows that this new-typeTMD system is effective in combating the structural quake often reducing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top floor by more than 25 %. Because of the easy availability of the method, it is endowed with practical feasi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pended top floor tuned mass damper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 shaking table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隔震-外挂墙板减震钢筋混凝土框架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种迅 郭宇菲 +3 位作者 沙慧玲 黄俊旗 乐腾胜 魏建鹏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6-185,共10页
该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基础隔震-外挂墙板减震混合控制结构(简称“隔震-减震结构”)。该结构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作为基础隔震装置,上部结构则采用外挂墙板与U型金属消能器联合构成减震系统。通过减震与隔震混合控制,实现主体结构和围护... 该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基础隔震-外挂墙板减震混合控制结构(简称“隔震-减震结构”)。该结构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作为基础隔震装置,上部结构则采用外挂墙板与U型金属消能器联合构成减震系统。通过减震与隔震混合控制,实现主体结构和围护墙体在罕遇地震下不发生损伤,可用于对韧性性能要求较高的生命线工程中。为对比研究隔震-减震结构与传统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制作了一个在两方向上完全一致的1/2缩尺基础隔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在Y方向附加外挂墙板和U型金属消能器,形成隔震-减震结构,X方向不含外挂墙板,为隔震结构。分别在两个方向输入单向地震动进行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比隔震结构,隔震-减震结构能进一步降低结构在设防和罕遇地震下的位移响应;隔震-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或接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主体结构保持弹性,外挂墙板未出现损伤,可以实现预期的性能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 外挂墙板减震 混合控制 U型金属消能器 振动台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挂结构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9
作者 蔡文华 郁步军 +1 位作者 吴发红 荀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1,共11页
为研究设置黏滞阻尼器的悬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对采用刚性连接杆连接和采用黏滞阻尼器连接的悬挂结构进行了1/20比例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主要研究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阻尼比、结构响应及其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 为研究设置黏滞阻尼器的悬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对采用刚性连接杆连接和采用黏滞阻尼器连接的悬挂结构进行了1/20比例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主要研究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阻尼比、结构响应及其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悬挂模型结构相比,悬挂减振模型结构自振频率有所降低,结构的阻尼比得到提高,特别是第一阶频率和对应阻尼比;悬挂减振模型结构的主体结构顶部和第五层悬挂楼层的加速度峰值响应均小于普通悬挂模型结构,其中悬挂楼层的加速度峰值响应最佳减振幅度可达94.34%。悬挂减振结构主体结构顶部位移峰值响应较普通悬挂结构有明显地降低,且不同的地震波输入有着不同的减振效果,其中Taft波的减振效果最好,El Centro波次之,最后是人工波;主体结构与悬挂楼面的最大相对位移却大于普通悬挂结构,说明主次结构之间的连接越强,其相对位移就越小。同时也说明悬挂减振结构正是利用悬挂楼层的摆动和黏滞阻尼器来耗散能量,从而有着较好的耗能减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挂减振结构 黏滞阻尼器 振动台试验 减振效果 减振幅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阻尼器对输电塔线系统减震性能研究
10
作者 鲁正 沈也雷 +2 位作者 谭淇航 荣坤杰 田利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8,共10页
对输电塔线系统进行缩尺模型振动台实验,从时域和频域的角度,对比了调谐质量阻尼器和颗粒阻尼器对输电塔的减震效果。利用ABAQUS建立了颗粒阻尼器控制输电塔线系统的离散元-有限元高精度耦合数值模型,对比了实验和模拟结果,并对塔线系... 对输电塔线系统进行缩尺模型振动台实验,从时域和频域的角度,对比了调谐质量阻尼器和颗粒阻尼器对输电塔的减震效果。利用ABAQUS建立了颗粒阻尼器控制输电塔线系统的离散元-有限元高精度耦合数值模型,对比了实验和模拟结果,并对塔线系统的耗能情况及颗粒阻尼器内部颗粒运动碰撞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激励下,颗粒阻尼器的减震效果较调谐质量阻尼器有更好的鲁棒性;该文所建立的颗粒阻尼器控制输电塔线系统模型能够良好地反映试件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在颗粒阻尼器的控制下,塔线系统总能量降低24.12%。当颗粒之间的碰撞次数和颗粒与容器的碰撞次数满足一定比例关系时,颗粒阻尼器能实现更优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塔线系统 颗粒阻尼器 离散单元法 减震性能 振动台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程分析方法的黏滞阻尼减震结构附加阻尼比计算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兰香 张兴仙 +3 位作者 潘文 余文正 张龙飞 吴克川 《建筑钢结构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3,共10页
附设黏滞阻尼器后结构的附加阻尼比是进行减震结构设计的关键。基于目前计算附加阻尼比时应用得十分广泛的时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从基本理论出发,分析基于特征向量法的快速非线性分析(FNA)方法、Ritz向量法的FNA方法、直接积分方法... 附设黏滞阻尼器后结构的附加阻尼比是进行减震结构设计的关键。基于目前计算附加阻尼比时应用得十分广泛的时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从基本理论出发,分析基于特征向量法的快速非线性分析(FNA)方法、Ritz向量法的FNA方法、直接积分方法以及与3种计算方法对应的能量比法在附加阻尼比计算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重要参数设置;然后通过一单自由度体系的振动台试验测试结果与各种计算方法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较为适合的附加阻尼比计算方法;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结构,进一步验证所推荐方法和参数设置的正确合理性。研究旨在为今后广大一线减震设计工程师计算较为真实的附加阻尼比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能减震结构 黏滞阻尼器 附加阻尼比 时程分析方法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谐质量阻尼器和轨道型非线性能量阱减震性能对比研究
12
作者 吴春雷 黄欣 +1 位作者 鲍天正 张国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2024年第3期438-445,共8页
基于2层钢框架模型,通过试验对比了在地震作用下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和非线性能量阱(NES)的减震性能,分析了两者时(频)域曲线和减震效果的差异,探究了影响两者减震效果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处在低阶模态的结构,TMD的减震效果更好,... 基于2层钢框架模型,通过试验对比了在地震作用下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和非线性能量阱(NES)的减震性能,分析了两者时(频)域曲线和减震效果的差异,探究了影响两者减震效果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处在低阶模态的结构,TMD的减震效果更好,减小加速度响应最多可达42.5%;轨道型非线性能量阱因轨道摩擦系数不同减震效果有差异,减小加速度响应最多可达24.7%,但傅里叶幅值略有降低,高阶模态下减震效果将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谐质量阻尼器(TMD) 轨道型非线性能量阱(NES) 结构响应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有黏弹性阻尼器穿斗木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高永林 陶忠 +3 位作者 叶燎原 吴克川 周立超 苏何先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0-247,260,共9页
按照云南"一颗印"构造要求制作了一个两层传统穿斗式木结构房屋模型进行模拟振动台试验。对结构模型的破坏模式、动力响应、应变响应,扭转效应、剪力分布、弯矩变化及耗能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模型满足中国建筑... 按照云南"一颗印"构造要求制作了一个两层传统穿斗式木结构房屋模型进行模拟振动台试验。对结构模型的破坏模式、动力响应、应变响应,扭转效应、剪力分布、弯矩变化及耗能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模型满足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结构模型具有明显扭转效应;层间剪力分布取决于质量分布;弯矩随地震激励增大不断增大,结构模型未发生塑形破坏;层间累积耗能能力一层耗能能力最大,二层次之,屋脊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斗式木结构 黏弹性阻尼器 振动台试验 抗震能力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穿斗木结构榫卯节点附加黏弹性阻尼器振动台试验 被引量:28
14
作者 高永林 陶忠 +3 位作者 叶燎原 杨淼 苏何先 余文正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68,共10页
通过对一个两层、足尺、长宽高为3.8m×3.6m×3.9m的穿斗式木结构房屋模型的榫卯节点附加黏弹性阻尼器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对0.07g、0.4g两种峰值加速度下进行了榫卯节点附加阻尼器和未附加阻尼器的... 通过对一个两层、足尺、长宽高为3.8m×3.6m×3.9m的穿斗式木结构房屋模型的榫卯节点附加黏弹性阻尼器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对0.07g、0.4g两种峰值加速度下进行了榫卯节点附加阻尼器和未附加阻尼器的进行了振动台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榫卯节点附加了黏弹性阻尼器后节点刚度增大,减小了半刚性榫卯节点的转动能力,并使结构在地震激励作用下的变形恢复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经过多次重复地震,即使经历0.95g的地震激励后,结构模型也未发生明显倾斜破坏;结构一层柱顶榫卯节点最先发挥减震耗能作用,动力放大系数随着地震激励增加呈减小趋势,由于结构两个方向刚度及质量分布的不均匀,X、Y,方向动力放大系数有差异,X方向动力放大系数在1.2519-0.7775之间,Y向1.8779-1.1152之间。榫卯节点附加黏性阻尼器达到了小震下减小层间位移角,大震下增强榫卯节点变形恢复能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斗式木结构 附加黏弹性阻尼器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装金属减震装置的1000kV避雷器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李圣 卢智成 +3 位作者 邱宁 程永锋 鲁先龙 刘振林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40-1745,共6页
为研究用于电气设备金属减震器的力学性能和减震效果,进行了单个减震装置的拉压循环加载试验和加装减震装置的1 000 kV避雷器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金属减震装置的本构关系符合Wen模型,表现出良好的耗能特性。在地震台试验中,减震装... 为研究用于电气设备金属减震器的力学性能和减震效果,进行了单个减震装置的拉压循环加载试验和加装减震装置的1 000 kV避雷器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金属减震装置的本构关系符合Wen模型,表现出良好的耗能特性。在地震台试验中,减震装置的应用使设备基频从1.61 Hz降低至1.22 Hz,阻尼比由1.73%增大至4%,改善了设备的动力特性。在0.4×9.8 m/s2等级地震荷载下设备应力为22.6 MPa,安全系数为2.0,减震装置对应力的减震率达60%,显著提高了设备的地震安全性。金属减震装置通过金属芯体的塑性变形耗散地震动能量,减小地震响应从而提高了设备的抗震性能,为1 000 kV电气设备应用于我国高抗震设防烈度区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000 kV避雷器 金属减震器 振动台试验 耗能 滞回模型 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部减震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金建敏 谭平 +3 位作者 周福霖 张颖 陈建秋 马玉宏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4-108,共5页
层间隔震体系是基础隔震体系的发展与延伸,作为一种复杂结构体系,以往的研究仅限于探讨隔震层参数对地震响应及减震效果的影响,首次进行了下部结构附加黏滞阻尼器的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设计了1个四层的钢框架模型,首先进行了... 层间隔震体系是基础隔震体系的发展与延伸,作为一种复杂结构体系,以往的研究仅限于探讨隔震层参数对地震响应及减震效果的影响,首次进行了下部结构附加黏滞阻尼器的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设计了1个四层的钢框架模型,首先进行了基础固接及1层顶隔震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其次,在1层顶隔震的基础上,在下部结构附加了黏滞阻尼器进行下部减震层间隔震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研究,测定结构的加速度、层间位移及层剪力系数。试验结果表明,下部减震是在层间隔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隔震减震效果,降低结构地震响应行之有效的策略。还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隔震 下部减震 振动台试验 黏滞阻尼器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基础上结构TMD控制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楼梦麟 王文剑 +2 位作者 朱彤 马恒春 方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36-643,共8页
完成了土 桩 结构 TMD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模型试验 .首次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土 桩 结构相互作用对TMD振动控制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当TMD装置的自振频率和相互作用体系频率一致时 ,TMD控制效率最佳 ,但此时其控制效率仍... 完成了土 桩 结构 TMD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模型试验 .首次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土 桩 结构相互作用对TMD振动控制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当TMD装置的自振频率和相互作用体系频率一致时 ,TMD控制效率最佳 ,但此时其控制效率仍远不及刚性基础上TMD控制效率高 ,表明土 结构相互作用效应使TMD装置的减振效率大大降低 ,在一些情况下TMD装置甚至对结构起到负面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桩-结构相互作用 谐调质量阻尼器 振动台模型试验 TMD振动控制 桩基础 减振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摩擦摆隔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翁大根 周源 +2 位作者 赵阳 任晓崧 丁孙玮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2-129,共8页
通过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采用复摩擦隔震支座(MFPB)的楼面隔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隔震层上部荷载变化对MFPB隔震效果没有影响;MFPB与黏滞阻尼器的协同工作能够控制隔震楼面的位移;竖向地震动对MFPB的水平隔震效果无明显影响;用SAP2000... 通过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采用复摩擦隔震支座(MFPB)的楼面隔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隔震层上部荷载变化对MFPB隔震效果没有影响;MFPB与黏滞阻尼器的协同工作能够控制隔震楼面的位移;竖向地震动对MFPB的水平隔震效果无明显影响;用SAP2000中的摩擦连接单元模拟MFPB隔震效果的精度是满足工程需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摩擦摆支座 振动台试验 黏滞阻尼器 竖向地震输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MD控制优化设计及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36
19
作者 李创第 黄天立 +3 位作者 李暾 邹万杰 方重 林志兴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9-25,共7页
以Kanai-Tajimi谱作为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的地震激励模型,在运用复模态法获得多自由度带TMD结构随机地震响应解析解的基础上,对TMD结构参数的优化取值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运用常规的和基于动力可靠性约束的两种优化设计方法... 以Kanai-Tajimi谱作为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的地震激励模型,在运用复模态法获得多自由度带TMD结构随机地震响应解析解的基础上,对TMD结构参数的优化取值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运用常规的和基于动力可靠性约束的两种优化设计方法,得出TMD结构的优化参数取值,并通过一个三层2m×2m×6m的大尺度TMD减震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检验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用于基础隔震结构、带TLD减震结构以及带TMD、TLD抗风结构的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D 复模态 随机地震响应 动力可靠性约束的优化设计 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阻尼器减震控制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鲁正 吕西林 闫维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243-247,共5页
颗粒阻尼器是广泛应用在机械工程和航空航天领域的有效的减振控制装置,但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通过三层钢框架附加颗粒阻尼器的振动台试验,考察了该装置对建筑结构的减震控制效果。试验研究表明:附加很小质量比(2.25%)... 颗粒阻尼器是广泛应用在机械工程和航空航天领域的有效的减振控制装置,但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通过三层钢框架附加颗粒阻尼器的振动台试验,考察了该装置对建筑结构的减震控制效果。试验研究表明:附加很小质量比(2.25%)的颗粒阻尼器能够减小主体结构的响应,尤其是均方根位移响应,但是其减震性能受到输入激励特性的影响,也和主体结构的振动幅度有关。颗粒阻尼器在颗粒流的运动形式下能够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阻尼器 振动台试验 结构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