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eta分析的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动态研究
1
作者 修晓敏 吴波 +5 位作者 费兵强 殷婕 张令光 李佳 庞营军 贾晓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51-2063,共13页
荒漠化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毛乌素沙地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过去30a来已有许多关于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动态的研究,但是缺乏对近70a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动态变化趋势的系统分析。采用Meta分析方法整合39个研究案例的研究结果... 荒漠化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毛乌素沙地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过去30a来已有许多关于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动态的研究,但是缺乏对近70a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动态变化趋势的系统分析。采用Meta分析方法整合39个研究案例的研究结果,系统分析1950年代以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动态变化趋势,并对驱动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近70a来,毛乌素沙地轻度荒漠化面积占比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中度荒漠化面积占比呈现略有增加的趋势,重度荒漠化面积占比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荒漠化呈现明显的逆转趋势。(2)1980—1989年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轻微逆转,1990—1999年荒漠化有扩展趋势,2000—2009年荒漠化发生逆转,2010—2019年荒漠化持续稳定逆转,2000年是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发生逆转的重要时间节点。(3)连续的干旱对荒漠化扩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000年以来持续的生态工程建设和“禁牧、休牧、轮牧和以草定畜”政策的实施是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持续逆转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以为系统认识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发展规律及制定荒漠化防治对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动态 META分析 驱动因素 生态工程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高原干旱程度监测数据集(1981-2018年)
2
作者 曹晓明 冯益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318-332,共15页
蒙古高原地处东北亚腹地,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时有发生。开展区域长时间序列干旱程度监测是掌握该区干旱发生发展及演变特点,全面分析干旱发生成因等方面的研究基础。本研究基于蒙古高原范围内1981-2018年AVHRR-PathFinder和MODIS数据集,... 蒙古高原地处东北亚腹地,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时有发生。开展区域长时间序列干旱程度监测是掌握该区干旱发生发展及演变特点,全面分析干旱发生成因等方面的研究基础。本研究基于蒙古高原范围内1981-2018年AVHRR-PathFinder和MODIS数据集,通过构建Ts-NDVI通用特征空间,获取TVDI反演模型,对1981-2018年月度TVDI和年度TVDI进行反演,生成1981-2018年蒙古高原干旱程度月度和年度监测数据集。数据集基于1991-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实测10cm土壤含水量站点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TVDI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均在0.55以上,这说明TVDI能够反映该区土壤水分状况变化趋势,作为干旱评价指标有一定的合理性。数据集显示,干旱主要发生在高原的南部、中部及东部,高原北部及西北部不发生干旱或极少发生干旱。1981-2018年间,干旱程度总体呈现加剧趋势,发生干旱的面积总体也呈现增加趋势,且年内不同月份的干旱程度及范围也有所不同。本数据集可为蒙古高原干旱监测及驱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 Ts-NDVI特征空间 干旱监测 TVDI 1981-20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沙漠物源和输沙带研究进展及其对“三北”工程风沙口治理的启示
3
作者 孔维远 崔桂鹏 +3 位作者 高攀 周尚哲 熊伟 卢琦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6-243,共8页
位于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分布着中国面积第二、第四大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中国北方粉尘的重要源区,也是西北路风沙进京的重要通道。这两大沙漠目前已被纳入新“三北”工程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点治理区域... 位于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分布着中国面积第二、第四大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中国北方粉尘的重要源区,也是西北路风沙进京的重要通道。这两大沙漠目前已被纳入新“三北”工程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点治理区域,斩断两大沙漠“握手”、锁边固沙是本区的治理难点。为了给“三北”工程风沙口治理和相关基础研究提供全面深入的参考,回顾了对两大沙漠物源和围绕雅布赖山形成的“握手”输沙带的重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应围绕风沙源区和传输机制、锁边林草建设和防护林退化机制以及发挥风能资源优势等方面开展科研创新,以科技攻关带动“三北”工程攻坚,为打赢“三北”工程三大战役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腾格里沙漠 输沙带 “三北”工程
原文传递
对“三北”工程区退化林修复策略的思考
4
作者 崔桂鹏 党宏忠 +6 位作者 熊伟 王锋 李永华 姚斌 崔梦淳 孔维远 卢琦 《林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0-16,共7页
自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以来,营建了大面积防护林、公益林,对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起到关键作用。“三北”工程早期营建的部分防护林出现老化、退化问题后,国家在“三北”工程区先后部署退化林修复相关的工程任务,目的是维护“三... 自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以来,营建了大面积防护林、公益林,对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起到关键作用。“三北”工程早期营建的部分防护林出现老化、退化问题后,国家在“三北”工程区先后部署退化林修复相关的工程任务,目的是维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完整性和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针对“三北”工程六期退化林修复亟需回答的复杂科学问题,本研究将“三北”工程区退化林限定为生长出现明显衰退、生态功能出现明显下降的人工林(含灌木)。退化林修复不仅要解决表征性林分退化,更要解决系统性土壤退化;发生系统性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后期管护不到位,致使土壤和水分条件发生退化,而后期管护面临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水分。“三北”工程区幅员辽阔,退化成因的自然、灾害、生理、设计和人为因素叠加效应明显。首先,应根据自然禀赋特征进行退化林修复分区、分类、分级,确保精准施策;其次,考虑将过去以植被表征性为主的退化判定指标逐步升级为以植被功能性为主、结合表征性的判定退化指标。建议按退化程度的分级(轻度、中度、重度退化),采取针对性的封育保护、补植补播和更新改造等修复策略。本研究提出提高林分全周期经营管护水平的管护制度建议,以期为“三北”工程退化林修复、制定相关技术规程和政策保障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林 "三北"工程 退化林修复 防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人工林自然更新过程中断的机制及可能调控途径 被引量:1
5
作者 党宏忠 陈帅 +4 位作者 钟鹏 韩辉 张日升 张学利 石长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8-167,共10页
樟子松是中国北方生态防护林的重要树种,其天然林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坡和呼伦贝尔沙地一带,而引种营建的人工林则已遍布中国北方,成为“三北”工程建设的主要常绿乔木树种。樟子松天然林自然更新良好,但大部分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自然更... 樟子松是中国北方生态防护林的重要树种,其天然林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坡和呼伦贝尔沙地一带,而引种营建的人工林则已遍布中国北方,成为“三北”工程建设的主要常绿乔木树种。樟子松天然林自然更新良好,但大部分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自然更新不良或失败,全球气候持续变化更加剧了其自然更新的不确定性,成为威胁三北工程行稳致远的重大隐患。本文梳理了有关樟子松及其原种欧洲赤松自然更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了母树特征、生境特征和干扰等关键因子影响自然更新过程的效应与原理。基于与天然林更新过程的比较,划分了樟子松人工林自然更新的5个关键阶段,并明确了各阶段受非生物和生物类因子联合影响的机制。最后,针对改变林地的地下、地表和地上环境条件,分别提出了破土整地、地表火烧、伞护庇荫人工促进更新措施建议,对于推进“三北”工程区樟子松固沙林的世代更新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人工林 自然更新 干旱 人工促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北”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皮”“毛”兼治的生态治理新理念
6
作者 高攀 崔桂鹏 +2 位作者 孔维远 周尚哲 卢琦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261,共9页
过去10年来,中国创造性提出并发展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全域治理等生态治理新理念,实现了从单一要素治理到多要素一体化治理、从九龙治水到流域统筹的转变。在“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践中,如何统筹土... 过去10年来,中国创造性提出并发展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全域治理等生态治理新理念,实现了从单一要素治理到多要素一体化治理、从九龙治水到流域统筹的转变。在“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践中,如何统筹土地要素(生态用地)和植被要素(生产力)的生态治理仍然存在困难。分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7类要素特征的独特性,提出“三北”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皮”“毛”兼治的理念,介绍了“皮”“毛”兼治的典型区和典型案例,为未来沙区开展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皮”“毛”兼治 荒漠化防治 系统治理
原文传递
关于“三北”工程科技攻坚方向的思考
7
作者 孔维远 崔桂鹏 卢琦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三北”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在森林和草原植被建设、防沙治沙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科技创新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总体科研投入仍不高,科技成果未能充分支撑工程建设。新时期的“三北”工程,从过去单一的植被建设,... “三北”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在森林和草原植被建设、防沙治沙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科技创新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总体科研投入仍不高,科技成果未能充分支撑工程建设。新时期的“三北”工程,从过去单一的植被建设,转变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全系统治理,更要求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擎作用。文中在回顾“三北”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剖析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科技攻关重点方向、集成示范新型路径和科技创新预期目标,并提出建设新型科技研发和战略研究平台、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区、建立“三北”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监测监管“一张网”、保障资金投入、重视科普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工程 荒漠化防治 科技创新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SCOPE模型的樟子松人工林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及初级生产力模拟与评估
8
作者 张宇昕 杨凯捷 +3 位作者 丛巍巍 陆森 张劲松 王锋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目的】检验SCOPE(Soil Canopy Observation of Photosynthesis and Energy fluxes)模型用于模拟樟子松人工林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和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动... 【目的】检验SCOPE(Soil Canopy Observation of Photosynthesis and Energy fluxes)模型用于模拟樟子松人工林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和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动态变化的可能性。【方法】对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基于样地SIF、GPP及气象协同观测数据,利用SCOPE模型模拟SIF与GPP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评估了SCOPE模型在典型晴天、典型多云日、整个观测期的模拟效果。【结果】结果显示,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及冠层参数(入射短波辐射、气温、大气实际水汽压、CO_(2)浓度及叶面积指数),可驱动SCOPE模型模拟樟子松人工林的SIF与GPP。典型晴天日与多云日的SIF模拟值和实测值的R^(2)分别为0.42与0.52,RMSE分别为0.19与0.18 W·m^(-2)·μm^(-1)·sr^(-1);GPP模拟值和观测值的R^(2)分别为0.78与0.89,RMSE分别为1.87与2.57μmol·m^(-2)·s^(-1)。在季节尺度上,SIF和GPP模拟值和观测值的R^(2)分别为0.50、0.72,RMSE分别为0.19 W·m^(-2)·μm^(-1)·sr^(-1)和2.64μmol·m^(-2)·s^(-1)。在整个观测期,多云日的SIF(R^(2)=0.31,RMSE=0.22 W·m^(-2)·μm^(-1)·sr^(-1))与GPP(R^(2)=0.80,RMSE=2.42μmol·m^(-2)·s^(-1))的模拟效果优于晴天日(SIF:R^(2)=0.30,RMSE=0.26 W·m^(-2)·μm^(-1)·sr^(-1),GPP:R^(2)=0.64,RMSE=3.64μmol·m^(-2)·s^(-1))。SIF模拟值总体高于观测值,当SIF强度较低时易对SIF高估,反之则易低估。GPP的模拟精度较高,模型对较低与较高GPP有所低估,对中间值有所高估。【结论】SCOPE模型可用于日尺度与季节尺度的SIF与GPP模拟,且多云日的模拟精度更高。SCOPE模型对樟子松人工林的GPP模拟结果优于SIF,推测SIF模拟精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模型对SIF的模拟是基于阔叶植物的辐射传输过程。未来应发展针对针叶植物的SIF辐射传输模型,为针叶林的辐射传输与荧光遥感监测提供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总初级生产力 樟子松 SCOP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新思考
9
作者 周尚哲 崔桂鹏 +4 位作者 高攀 孔维远 崔向慧 包岩峰 卢琦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4期49-57,共9页
生态系统健康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性、可持续性、活跃性的标尺。当把通常用于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以高权重占比的生物多样性为主要指标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照搬到荒漠生态系统进行评价时,通常会产生误判。即在空间大尺度的... 生态系统健康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性、可持续性、活跃性的标尺。当把通常用于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以高权重占比的生物多样性为主要指标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照搬到荒漠生态系统进行评价时,通常会产生误判。即在空间大尺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荒漠区通常会被识别为亚健康、甚至是不健康状态。通过介绍研究评价荒漠生态系统健康的意义、解析荒漠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列举人类活动对荒漠生态系统健康产生的正负效应,提出基于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原生荒漠参照系的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新思路,为未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提供参考,为新时期科学开展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生态建设提供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荒漠生态系统 原生荒漠 “三北”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林草生态建设“先建后补”合同制管理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10
作者 马强 张梁 +3 位作者 宋俊峰 柳天云 崔桂鹏 张景波 《内蒙古林业》 2024年第1期7-10,共4页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位于黄河“几字弯”腹地,地处毛乌素沙地和荒漠草原过渡区,草地面积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最前线。近年来,在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大力支持下,鄂托克旗在沙化土地治理中,以国家重大生...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位于黄河“几字弯”腹地,地处毛乌素沙地和荒漠草原过渡区,草地面积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最前线。近年来,在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大力支持下,鄂托克旗在沙化土地治理中,以国家重大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为抓手,以提高灌草综合植被盖度为目标,探索推行“先建后补”合同制管理模式(以下简称:“先建后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总面积 先建后补 草地面积 生态建设 鄂托克旗 鄂尔多斯市 荒漠草原 植被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新时期加强荒漠生态保护的思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卢琦 崔桂鹏 《中国土地》 2023年第12期4-8,共5页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荒漠生态保护工作在制度、理念以及科技方面的创新历程,针对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提出将荒漠生态保护全面纳入“三北”工程建设重点项目、加强生态用地和生态用水研究、加强科技支撑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建设重点项目 荒漠生态 生态用地 生态用水 科技支撑 创新历程 新形势下 系统梳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沙地温带稀树草原的分布与制图
12
作者 李晓雅 王锋 +5 位作者 段涛 杨凯捷 杨斌 王春梅 田昕 卢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40,共15页
稀树草原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个区域,对调节陆地净初级生产力和陆地碳循环至关重要.由于稀树草原树草混合分布使其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当前的全球土地覆盖分类图多将其划分为森林或草原.中国温带稀树草原覆盖面积广泛,但缺乏对其空间格... 稀树草原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个区域,对调节陆地净初级生产力和陆地碳循环至关重要.由于稀树草原树草混合分布使其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当前的全球土地覆盖分类图多将其划分为森林或草原.中国温带稀树草原覆盖面积广泛,但缺乏对其空间格局和面积的认识.本研究基于中国温带稀树草原植被结构特征,参考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稀树草原的定义,发展了一套融合无人机和卫星两种数据源的温带稀树草原的遥感制图新方法.利用覆盖主要稀树草原类型总面积1818ha的无人机高分辨率图像构建训练和验证数据集,集成分类和回归树算法与随机森林算法,估算了稀树草原上木本和草本植物的覆盖度,绘制了最小识别面积为0.5ha的中国东部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温带稀树草原分布图.结果表明,新方法对稀树草原上木本和草本植物覆盖度估算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69%和11.67%,决定系数分别为0.66和0.63.中国东部沙地温带稀树草原分布图精度评估Kappa系数为0.70,总体精度为0.88,平均精度为0.85,表明分布图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中国东部沙地温带稀树草原集中分布于科尔沁沙地北部、浑善达克沙地中东部和大兴安岭南麓山地向平原过渡的区域,总面积为3.27×10^(6)ha.区域稀树草原类型主要为榆树稀树草原、栎树/槭树稀树草原和灌丛稀树草原.榆树稀树草原广泛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东部和北部,呈条带状与流动沙丘相间分布;槭树/栎树稀树草原主要分布于科尔沁沙地北部,生长于低山丘陵;面积最大的温带稀树草原类型为灌丛稀树草原,主要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西部、科尔沁沙地中部和西部.本研究绘制了中国东部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温带稀树草原空间分布图,提供了两大沙地温带稀树草原地理分布和面积的精确信息.数据成果可支撑中国温带稀树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利用、东部沙地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系统恢复等相关科学研究和保护政策制定.研究方法为全球尺度稀树草原精细分类制图及稀树草原动态变化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稀树草原 无人机 高分卫星 木本植物覆盖度 草本植物覆盖度 机器学习
原文传递
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150年变迁:过去、现在和未来 被引量:1
13
作者 蔡依霏 王锋 +3 位作者 潘绪斌 张方敏 任国玉 卢琦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1期4637-4650,共14页
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也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是否发生变化及近百年来变化规律尚不清楚,很多研究对未来干旱的预测忽略了CO_(2)对潜在蒸散的影响,高估了未来... 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也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是否发生变化及近百年来变化规律尚不清楚,很多研究对未来干旱的预测忽略了CO_(2)对潜在蒸散的影响,高估了未来荒漠化扩张的趋势.本研究基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对荒漠化发生区域的定义,考虑未来CO_(2)浓度增加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利用高分辨率格点气象数据(CRU TS4.06)以及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10个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分析了当前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空间分布、过去120年的演变规律和未来30年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以1991~2020年为基准期,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约为480万km^(2),约占全国陆域面积的50%.(2)过去120年(1901~2020年)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总面积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变化转折点发生在1978年;气候整体转向更湿润,潜在发生面积减少3.5万km^(2).(3)未来从低到高3种排放强度下,到2050年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面积相比现状分别下降5.51%、4.70%和3.73%,随排放强度增加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面积变大;未来整体气候转向更湿润,不考虑CO_(2)浓度增加的影响,会高估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的面积.综上所述,预计未来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的面积将减少,但我国仍有接近一半的国土面临潜在的荒漠化风险,维持较低的排放强度有助于降低荒漠化潜在发生区域的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气候变化 潜在蒸散 排放强度 PENMAN-MONTEITH公式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核心区现状、区划及任务
14
作者 冯益明 卢琦 +4 位作者 姚斌 席磊 曹晓明 刘永萍 宁虎森 《中国沙漠》 2024年第4期91-101,共11页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重要讲话精神,打赢、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开展阻击战核心区治理区划与分区治理任务研究。依据区域荒漠化土地和风沙活动特点,以“...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重要讲话精神,打赢、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开展阻击战核心区治理区划与分区治理任务研究。依据区域荒漠化土地和风沙活动特点,以“沙源不再危害,尘源有效控制”为目标,在对区域风、沙、尘源地,风沙输移规律、路径及其影响范围,自然地理特征,沙尘源地、风沙口、绿洲间防护缺口、绿洲外围流沙入侵地等空间分布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基础上,提出区域荒漠化治理区划与分区治理的重点任务,以期为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核心区 治理区划 治理任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