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5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纪实
1
作者 黄柏权 周晓明 《三峡论坛》 2014年第5期123-125,共3页
民族团结,繁荣发展是我国各民族同胞的共同希望,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三峡大学民族学院自其成立之日起,依托学院在民族学学科建设上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和民族学学科建设为抓手,在... 民族团结,繁荣发展是我国各民族同胞的共同希望,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三峡大学民族学院自其成立之日起,依托学院在民族学学科建设上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和民族学学科建设为抓手,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大学教育"接地气"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 大学教育 共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里的“民族风”——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纪实
2
作者 周晓明 《民族大家庭》 2016年第6期47-49,共3页
民族院校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如何打造"情感深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与时俱进"的民族团结进步文化,三峡大学民族学院的特色探索和实践,给予了很好的阐释。近年来,该学院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团... 民族院校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如何打造"情感深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与时俱进"的民族团结进步文化,三峡大学民族学院的特色探索和实践,给予了很好的阐释。近年来,该学院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团结包容,共荣共进"为主旨,围绕"创新包容、文明生活、健康成长"主题,以"上好五节课"为抓手,以开展"校园里的民族风"主题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文化引领和服务"为延伸,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构建和谐校园有机结合,有效拓展了校园文化的育人途径,探索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教育新模式,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 构建和谐校园 民族学院 三峡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 纪实 文化资源优势 学生思想教育
原文传递
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文化适应及其对策研究——以三峡大学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祖龙 阮玉明 《三峡论坛》 2014年第6期121-126,共6页
在内地高校求学的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文化适应所带来的一系列困扰,如人际交往、学校学习、学校生活等方面的适应问题。基于调查所得,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创设有效心理疏导和沟... 在内地高校求学的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文化适应所带来的一系列困扰,如人际交往、学校学习、学校生活等方面的适应问题。基于调查所得,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创设有效心理疏导和沟通渠道;坚持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营造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氛围;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地高校 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生 文化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基础
4
作者 皮泓漪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4期4-6,共3页
课程内容及教学对象的独特性使得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大有可为。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遵循3个逻辑基础,即基于“认知体验—情感认同—行为意愿”渐进式方... 课程内容及教学对象的独特性使得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大有可为。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遵循3个逻辑基础,即基于“认知体验—情感认同—行为意愿”渐进式方法实现教学目标,以教材选文为核心围绕文、史、德三维教育组织教学内容,促进课堂内外资源的有效衔接与高效利用。基于这3个逻辑开展教学活动,可在“润物细无声”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实践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预科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逻辑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大学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曹大明 方晓波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14-117,共4页
分层教学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重要的教学手段。三峡大学经过十年的实践与探索,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采取了学生的分班分层、课程设置的差异化、专业课程的分层教学。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分层教学在夯实学生文化基础、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 分层教学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重要的教学手段。三峡大学经过十年的实践与探索,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采取了学生的分班分层、课程设置的差异化、专业课程的分层教学。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分层教学在夯实学生文化基础、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大学 少数民族 预科教育 分层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地方院校加强“水文化”教学和科研的思考——以三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权生 黄柏权 《三峡论坛》 2013年第3期1-6,共6页
2011年党中央召开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后,整个国家水利研究出现由工程到人文齐头并进的趋势,为此水利部组织学者编写《中华水文化教程》,并号召高校尤其水利院校要开展水利人文素质教育。本文就以省部(水利部)共建的三峡大学为例,就三峡大... 2011年党中央召开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后,整个国家水利研究出现由工程到人文齐头并进的趋势,为此水利部组织学者编写《中华水文化教程》,并号召高校尤其水利院校要开展水利人文素质教育。本文就以省部(水利部)共建的三峡大学为例,就三峡大学如何开展地方"水文化"教学和科研进行探讨。指出地方高校要形成水文化科研教学相长的文化环境,而重视水文化的前提是形成水文化科研和教学的校园文化环境,本文对三峡大学进行"水文化"教学和科研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化 地域水文化 教学 科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地区博物馆文创产品教育价值探究——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
7
作者 李虎 林毓灵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在新业态融合的背景下,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代表的三峡地区诸博物馆积极主动增强与提升自身的文化传播和教育价值,设计并衍生出众多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通过将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等元素植入日常用品,开启研学体验及运用热点联动... 在新业态融合的背景下,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代表的三峡地区诸博物馆积极主动增强与提升自身的文化传播和教育价值,设计并衍生出众多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通过将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等元素植入日常用品,开启研学体验及运用热点联动古今等方式,呈现了自身的教育价值。三峡地区博物馆文创产品具有普适性与主题性相协调、古为今用与别出心裁相统一、数字技术与三峡区域特色相结合的特点。通过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开展馆际合作、实施多方联动等方式,既可以赋予博物馆文创产品新的教育内涵,也可以扩大产品推广渠道和受众范围,促进文创产品教育价值的实践和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博物馆 教育价值 文创产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和优化对策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晓明 《创新教育研究》 2020年第4期585-589,共5页
民族团结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新时代的带来和世界一体化建设的加快,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变化,新内容。现就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意义现状及其对策予以分析,以期带来相关思考。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民族团结教育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晓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年第24期97-98,共2页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阵地,因此有效强化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至关重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高校生根发芽,落到实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使得在大学中来自于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学生都...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阵地,因此有效强化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至关重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高校生根发芽,落到实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使得在大学中来自于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学生都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彼此之间友好互助相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族团结 价值意义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郎名看东南地区畲汉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10
作者 曹大明 周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2,共9页
郎名是一种存在于闽粤赣浙地区畲族和客家等汉族家谱中的特有命名方式。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对郎名进行研究,分析郎名在畲汉互动中不断发展与演变的历程。郎名并非某一民族特有的文化标识,而是畲汉互动交往、相互涵化的产物。郎名... 郎名是一种存在于闽粤赣浙地区畲族和客家等汉族家谱中的特有命名方式。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对郎名进行研究,分析郎名在畲汉互动中不断发展与演变的历程。郎名并非某一民族特有的文化标识,而是畲汉互动交往、相互涵化的产物。郎名作为一种特色的姓氏文化,从民族互鉴互融的产物发展成为区域性共享文化符号,其社会功能早已发生转变,产生了新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分析郎名由汉入畲、由畲传汉的互动过程,探讨郎名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不仅为研究东南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新个案,而且为探讨中华姓氏文化的生成、发展、演变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名 文化互动 姓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与实践路径——以多民族交汇的鄂西南地区为例
11
作者 李超 毛戈辉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蕴含了多民族互存互补互融的重要信息,挖掘、保护和传承其历史、经济、和谐、精神等方面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参考意义。在鄂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肇始(远古至先秦时期)、初步发展(秦...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蕴含了多民族互存互补互融的重要信息,挖掘、保护和传承其历史、经济、和谐、精神等方面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参考意义。在鄂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肇始(远古至先秦时期)、初步发展(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速发展(隋唐宋时期)、缓慢发展(土司制度时期)、飞速发展(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和深度互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等各个阶段,都体现了族际流动、商贸交往、文化交融和碰撞冲突等多种互动的实践路径。当下,以史为鉴,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南 多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形成与铸牢实践——以浙南畲汉民族“三交”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怡妃 方明 《丽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27,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三交”)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浙南畲汉民族“三交”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其行为所体现的以“自在”“自觉”“自为”为特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阶段非常鲜明。在清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三交”)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浙南畲汉民族“三交”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其行为所体现的以“自在”“自觉”“自为”为特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阶段非常鲜明。在清代,当地畲汉民族已实现了经济、文化、精神由浅至深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在近现代的革命斗争中,通过党的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在畲汉人群中“自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汉民族在党群互动下同舟共济、深入交融,“自为”性得到显现。浙南畲汉民族“三交”所形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可以为当下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浙南 畲汉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故事到现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下的大歹苗寨——以建寨故事与婚姻故事为案例
13
作者 罗康智 曾凡燕 舒倩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9-15,共7页
作为学者要想了解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村落的历史,倾听当地的故事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不仅能让主客双方在愉悦的氛围中,与逝去的历史进行对话,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的叙述,又能在非常轻松的心境中进入到这个村落里面。在这种参与中,利... 作为学者要想了解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村落的历史,倾听当地的故事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不仅能让主客双方在愉悦的氛围中,与逝去的历史进行对话,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的叙述,又能在非常轻松的心境中进入到这个村落里面。在这种参与中,利用故事去反观村落中不同族群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文化事实,从而使我们能在故事中找寻到泰勒所称的“文化残存”。通过分析研究这些“文化残存”,揭示文化事实如何去规约人们在交往交流中的秩序、如何去创制交融的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事实 村落内婚制 交往交流交融 大歹苗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宜红茶茶商茶号的经营与式微
14
作者 李超 汪宇昕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6-64,共9页
晚清时期,国际市场对红茶的巨大需求带动了湘鄂西地区宜红茶外销贸易的兴起,在区域内建立了以茶商开设茶号制售为主的经营模式,促进了茶叶贸易的繁荣与茶业社会的形成;1912-1948年,宜红茶茶商茶号的经营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经营规模和产运... 晚清时期,国际市场对红茶的巨大需求带动了湘鄂西地区宜红茶外销贸易的兴起,在区域内建立了以茶商开设茶号制售为主的经营模式,促进了茶叶贸易的繁荣与茶业社会的形成;1912-1948年,宜红茶茶商茶号的经营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经营规模和产运销体系,但随着国际市场、政治时局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其经营越来越困难,最终纷纷歇业。近代宜红茶茶商茶号发展艰难曲折,是商品贸易在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中境遇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近代宜红茶茶商茶号的生产经营与运输销售状况,透视其兴衰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红茶 茶商 茶号 近代 湘鄂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大明 黄柏权 刘冰清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93-98,共6页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武陵民族地区近年来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本文通过深入调查和问卷分析,在阐述武陵民族地区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从而为该区...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武陵民族地区近年来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本文通过深入调查和问卷分析,在阐述武陵民族地区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从而为该区域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方向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民族地区 城镇化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武陵民族走廊农业开发和生态变迁探微——以“改土归流”后为界点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权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1-237,共7页
清代"改土归流"之后,将土司外迁,清推行移民优惠政策,美洲作物的传入,使武陵山地开发成为可能,大量移民的迁入,加快了武陵地区传统小农经济的发展。但移民后人口繁衍,对武陵民族地区森林植被造成了破坏,引起生态问题。
关键词 武陵地区 改土归流 移民开发 森林破坏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土家族织锦图案的变化与发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文武 黄伯权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20-25,共6页
土家族织锦是土家族唯一完整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其图案的内容、题材、工艺非常丰富。本文针对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样按照类别与发展中形成的不同形态进行梳理,并结合具体作品与当地手工织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土家织锦未... 土家族织锦是土家族唯一完整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其图案的内容、题材、工艺非常丰富。本文针对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样按照类别与发展中形成的不同形态进行梳理,并结合具体作品与当地手工织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土家织锦未来前景做一个简单地预测,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 织锦 图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荐一部特色村寨保护必备的佳作——《完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政策研究——基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调查》评介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大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在产业结构、居住式样、村寨风貌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相对完整保留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在产业结构、居住式样、村寨风貌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相对完整保留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文化多样性,同时也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价值。2009年国家民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12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制定并颁发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多样性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产业结构 聚落特征 民族地区经济 风俗习惯 行政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维度 被引量:2
19
作者 管彦波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7-103,共7页
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问题是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面临的重大事务,具有多维的属性。如何基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在国际视野中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发生的内在逻辑和实践基础进行系统考察,于多维互动中凝聚共识,循序渐进依法依... 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问题是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面临的重大事务,具有多维的属性。如何基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在国际视野中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发生的内在逻辑和实践基础进行系统考察,于多维互动中凝聚共识,循序渐进依法依规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在民族问题的时空转化中逐渐解决现实的和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理论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民族问题 基本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贵州文献典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苗图”各文本词条研究个案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正彪 杨庭硕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1-41,共11页
系统对比不同时代“百苗图”系列文本所收条目,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该书所载条目数量不断增加,康熙《贵州通志》收录有六十多种,意大利藏《百苗图》所收条目达到了一百余种。此前的研究者虽然做出了诸多解读,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立... 系统对比不同时代“百苗图”系列文本所收条目,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该书所载条目数量不断增加,康熙《贵州通志》收录有六十多种,意大利藏《百苗图》所收条目达到了一百余种。此前的研究者虽然做出了诸多解读,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立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交往交流交融讨论并不多,这与博厄斯在100多年前提出的“辐合趋同”理论相互抵牾,论文从“协同演化”的角度,探索文献典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地方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献典籍 “百苗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