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部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电击伤创面 被引量:3
1
作者 徐昌政 李王 杨蓊勃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8年第4期386-388,共3页
目的总结手部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电击伤创面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1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电击伤创面15例16指。采用削痂扩创后亚急诊手术,以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不同部位创面。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皮瓣均成活,随访2~3个月,所有皮瓣外观满意... 目的总结手部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电击伤创面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1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电击伤创面15例16指。采用削痂扩创后亚急诊手术,以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不同部位创面。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皮瓣均成活,随访2~3个月,所有皮瓣外观满意。结论对手指电击伤创面采用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术简单、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击伤 手外伤 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显像对胃窦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2
作者 王绍文 费力卓 +2 位作者 吕纯渠 周静兰 孙国英 《上海医学影像》 2001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 探讨超声显像对胃窦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B型超声空腹观测31例胃窦癌的声像图表现,观察病灶侵犯部位、层次累及邻近器官情况,周围脏器有无转移等,并与X线上消化道双重对比造影、纤维胃镜检查作对比,最后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 目的 探讨超声显像对胃窦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B型超声空腹观测31例胃窦癌的声像图表现,观察病灶侵犯部位、层次累及邻近器官情况,周围脏器有无转移等,并与X线上消化道双重对比造影、纤维胃镜检查作对比,最后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1例胃窦癌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7.09%(27/31),X线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9.47%(17/19),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0.04%(19/21),三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31例胃窦癌依癌肿侵犯范围分为局灶型和弥漫型。本组局灶型占12.9%(4/31),多为早期癌肿。弥漫型占87.10%(27/31),多为中晚期癌肿。局灶型包括凹陷型和局限隆起型,仅累及粘膜肌层和下层。弥漫型包括向心浸润型和偏心浸润型,向心型系环状浸润和腔内恒定对称狭窄,偏心型系不规则浸润。声像图上纵切呈“鸭嘴征”,横切是“假肾征”或“类靶环征”。结论 超声显像诊断胃窦癌局限于中晚期,对早期或小胃癌的诊断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窦癌 诊断 超声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与复合皮移植对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及皮肤血运恢复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熊师 孙长胜 林翠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3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与复合皮移植对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皮肤血运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复合皮移植治疗的3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的4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比较分...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与复合皮移植对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皮肤血运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复合皮移植治疗的3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的4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皮肤血运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及皮肤血运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复合皮移植比较,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烧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可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及皮肤血运恢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复合皮移植 创面愈合 皮肤血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后急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25例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吴卫东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36期147-147,151,共2页
目的:探讨手术后急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06年1月,上海中冶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0例结肠癌、胃癌、乳腺癌等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所有60例手术患者中25例术后2周至1.5年发生了胆囊炎和(或)胆... 目的:探讨手术后急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06年1月,上海中冶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0例结肠癌、胃癌、乳腺癌等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所有60例手术患者中25例术后2周至1.5年发生了胆囊炎和(或)胆囊结石,经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手术后急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及时的诊断与治疗,是患者获得治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 急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 及时诊断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刀应力位经皮动态松解治疗重度肩周炎 被引量:22
5
作者 周勇忠 胡冰 +4 位作者 袁志强 杨贵尊 史良 王红 李学农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5期452-457,共6页
目的:探讨针刀应力位经皮动态松解治疗重度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4月至2016年8月对160例重度肩周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40~74(52.79±9.04)岁;病程(20.72±9.55)个月;采用针刀应力... 目的:探讨针刀应力位经皮动态松解治疗重度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4月至2016年8月对160例重度肩周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40~74(52.79±9.04)岁;病程(20.72±9.55)个月;采用针刀应力位经皮动态松解术进行干预性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4次。对照组80例,男33例,女47例;年龄42~75(53.19±10.18)岁;病程(21.98±8.99)个月;根据Maitland手法采取单纯关节松动术,Ⅲ-Ⅳ级手法治疗,每日1次,每次15~20 min,10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术后均常规指导肩周肌群力量训练及肩关节活动度训练,治疗过程共计3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3、6个月后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3周、3、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3周、3、6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优59例,良18例,中3例;对照组优15例,良31例,中23例,差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刀应力位经皮动态松解治疗重度肩周炎可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疼痛情况,根据肩关节疼痛部位和功能受限分类的不同,在治疗过程中设计并维持相对应的肩关节应力体位,边松解粘连边逐步加大应力位的角度,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凝症 针刀 体位 关节囊松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腹症剖腹探查阴性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4
6
作者 袁啸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4期467-468,共2页
目的:总结急腹症剖腹探查阴性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提高急腹症诊断准确率。方法:以284例疑似急腹症患者为对象。根据剖腹探查结果,分为阳性组233例和阴性组51例。分析阴性组病历资料,总结原因,并比较两组C反应蛋白、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 目的:总结急腹症剖腹探查阴性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提高急腹症诊断准确率。方法:以284例疑似急腹症患者为对象。根据剖腹探查结果,分为阳性组233例和阴性组51例。分析阴性组病历资料,总结原因,并比较两组C反应蛋白、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对既往病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体格检查不仔细、实验室检查不全面或分析遗漏、未进行专家会诊以及患者(家属)缺乏基本医疗知识等原因是造成急腹症剖腹探查阴性的原因。阴性组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C反应蛋白分别为(14.2±10.5)×109/L、(522.3±287.6)ng/L、(96.5±45.9)mg/L,均显著低于阳性组(t=6.635、14.771、12.473,P<0.05)。结论:对疑似急腹症需剖腹探查确诊患者,需注意既往病史、仔细分析各类检查结果,并给予患者(家属)一定的专业指导。必要时,还要进行专科会诊。同时结合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C反应蛋白等指标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腹症 剖腹探查 阴性原因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经皮内镜联合自制无创勾刀治疗Ⅲ度狭窄性腱鞘炎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鑫 王思成 +3 位作者 方阳 李王 张文薷 刘仲祥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0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应用经皮内镜微创技术联合自制无创勾刀治疗Ⅲ度狭窄性腱鞘炎,评价内镜下联合新设备新技术在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方面的效果,为新技术的推广总结经验。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Ⅲ度或大于半年的Ⅱ度狭窄性腱鞘炎的病... 目的应用经皮内镜微创技术联合自制无创勾刀治疗Ⅲ度狭窄性腱鞘炎,评价内镜下联合新设备新技术在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方面的效果,为新技术的推广总结经验。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Ⅲ度或大于半年的Ⅱ度狭窄性腱鞘炎的病例,分为两组,微创组30例,采用经皮内镜联合自制无创勾刀治疗;手术组30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疼痛进行评价,同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两组在手术后第3个月时疼痛强度具有显著的区别。微创组较手术组疼痛改善较为明显(t=-2.092,P=0.046<0.05)。两组术后手指伸屈活动进行对比研究,微创组的手指伸屈活动度康复程度比手术组显著改善,χ^2=4.320,P=0.038<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经皮内镜微创治疗重度狭窄性腱鞘炎,联合应用自制无创勾刀进行腱鞘切开松解术,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降至了最低点,术后无需缝合切口,可降低患者痛苦,缩短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术后肌腱粘连、神经损伤等术后并发症,改善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窄性腱鞘炎 经皮内镜 自制勾刀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和支气管肿瘤行全肺切除术的临床治疗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志伟 《吉林医学》 CAS 2011年第21期4397-4399,共3页
目的:全肺切除术(Pneumonectomy)是治疗中心性肺癌、毁损肺等疾病的手术。适应于肿瘤已累及肺叶支气管开口或肿瘤起源于一侧主支气管的病例,前提是肺功能良好。本组对26位临床实施全肺切除术的患者的探讨,分析全肺切除术的临床使用价值... 目的:全肺切除术(Pneumonectomy)是治疗中心性肺癌、毁损肺等疾病的手术。适应于肿瘤已累及肺叶支气管开口或肿瘤起源于一侧主支气管的病例,前提是肺功能良好。本组对26位临床实施全肺切除术的患者的探讨,分析全肺切除术的临床使用价值及有关的问题。方法: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后,进行全肺切除。术后采用影像学检查和TNM分期。结果:术后患者痊愈率为93.2%,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1.5%。结论:全肺切除术占肺切除术5%~10%;右全肺切除应该尽量避免。尤其是70岁以上高龄肺癌患者,行全肺切除术有较大的风险,要根据肺功能状态和病变范围并结合血气分析、心脏功能等因素综合分析合理选择适应证和术式并重视围手术期管理。需要强调的是:不论任何方式的肺切除手术,术中都要常规清扫肺门、隆突下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在病理科医生的配合下获得准确的病理分期,从而指导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支气管肿瘤 全肺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侧足部创面 被引量:2
9
作者 孙长胜 苏波 +5 位作者 张玲玲 张辉 王婷婷 苗炜亮 李文君 彭程程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9年第3期259-260,263,共3页
目的探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侧足部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4月-2018年6月,应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侧足部创面10例。结果 10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第3天出现静脉危象,经放血治疗后缓解。随访6~12个月,皮... 目的探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侧足部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4月-2018年6月,应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侧足部创面10例。结果 10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第3天出现静脉危象,经放血治疗后缓解。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无磨损破溃,恢复保护性感觉。小腿供区功能无受限。结论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侧足部创面,在同一术区操作、皮瓣成活率高、质地好、供区可直接闭合,是修复同侧足部小面积缺损创面较好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显微外科手术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并Ⅰ期肌腱转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辉 孙长胜 +4 位作者 张玲玲 李文君 王婷婷 苏波 钱英俊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8年第3期267-268,共2页
目的探讨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并Ⅰ期肌腱转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9月,对20例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均急诊再植并Ⅰ期肌腱转位修复指屈伸肌腱,动静脉直接吻合或移植血管桥接,神经Ⅰ期接合。结果再植并Ⅰ期转位修复再植... 目的探讨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并Ⅰ期肌腱转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9月,对20例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均急诊再植并Ⅰ期肌腱转位修复指屈伸肌腱,动静脉直接吻合或移植血管桥接,神经Ⅰ期接合。结果再植并Ⅰ期转位修复再植指体全部成活,其中3例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及时探查移植血管后成活,2例指背挫伤皮肤坏死,经局部换药植皮术愈合。随访3~12个月,手指对掌、对指活动度良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9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两点辨别觉6~10 mm。结论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急诊再植并Ⅰ期肌腱转位,可恢复拇指较好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再植 旋转撕脱性离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合神经的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再植坏死后创面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长胜 苏波 +4 位作者 李文君 张辉 张玲玲 王婷婷 钱英俊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8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接合神经的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再植坏死后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7月-2016年5月,应用接合神经的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再植坏死后创面7例7指,创面大小为1.5 cm×1.2 cm^2.8 cm×2.5 cm,皮瓣大小为1.8 cm×1.5... 目的探讨接合神经的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再植坏死后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7月-2016年5月,应用接合神经的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再植坏死后创面7例7指,创面大小为1.5 cm×1.2 cm^2.8 cm×2.5 cm,皮瓣大小为1.8 cm×1.5 cm^3.2 cm×2.8 cm,其中拇指桡背侧皮瓣5例,尺背侧皮瓣2例。拇指背侧供区4例直接缝合,其余3例取全厚皮片植皮。结果 7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出现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出现静脉危象,拆除部分缝线后缓解。随访3~12个月,皮瓣外观满意,两点辨别觉9~12 mm。结论接合神经的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再植坏死后创面,手术操作简单,皮瓣成活率高,是修复拇指再植坏死后创面较为理想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指损伤 外科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腘静脉外肌襻成形术25例报告
12
作者 张建国 顾龙官 《中国厂矿医学》 2002年第3期182-183,共2页
探讨和评价利用改良半腱肌-股二头肌腘静脉外肌襻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25例患者(38条下肢)施以改良半腱肌-股二头肌腘静脉外肌襻成形术,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25~79岁,平均53岁... 探讨和评价利用改良半腱肌-股二头肌腘静脉外肌襻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25例患者(38条下肢)施以改良半腱肌-股二头肌腘静脉外肌襻成形术,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25~79岁,平均53岁。结果:所有患者小腿酸胀、疼痛症状消失,所有14条肢体慢性溃疡完全愈合,且行走时均表现为明显的小腿轻松感。结论:改良半腱肌-股二头肌腘静脉外肌襻成形术是治疗中、重度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比较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功能不全 肌襻成形术 下肢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思成 李全 +7 位作者 吴献民 李广峰 曹烈虎 曹中华 张鑫 杨国庆 张友忠 苏佳灿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7年第3期207-212,共6页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肘关节清理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中冶医院收治的42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全部给予关节镜下清理术,术后第1天即在疼痛控制下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比较手术...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肘关节清理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中冶医院收治的42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全部给予关节镜下清理术,术后第1天即在疼痛控制下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比较手术前后肘关节主动活动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术后肘关节ROM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改善较为明显,6~12个月改善幅度降低。在MEPS评分方面从术前的(69.5±15.5)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90.4±22.4)分,平均改善了20.9分(P<0.001)。术后MEPS评分结果为优22例,良17例,中3例,优良率达92.86%。术后较术前VAS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一个很好的治疗方式,创伤小,疼痛轻,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能够改善肘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创伤后关节僵硬 关节镜 关节清理术
原文传递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薄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孙长胜 苏波 +5 位作者 李文君 张辉 张玲玲 王婷婷 钱英俊 苗炜亮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薄的解剖基础,以及用于修复手、足外伤后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对10例下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经大腿离断股动脉进行红色乳胶灌注,其中左侧5例,右侧5例,均为男性,观察胫后动脉... 目的探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薄的解剖基础,以及用于修复手、足外伤后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对10例下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经大腿离断股动脉进行红色乳胶灌注,其中左侧5例,右侧5例,均为男性,观察胫后动脉穿支的数量、口径、分支、分层、走行分布规律。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临床应用13例,手部创面5例,足部创面8例,创面大小3.0 cm×2.0 cm^6.0 cm×4.0 cm,皮瓣面积3.5 cm×2.2 cm^6.5 cm×4.5 cm,均修复伴有肌腱、骨、关节囊外露的创面。结果小腿胫后动脉穿支外径超过0.50 mm的有4~6条,外径(0.87±0.26)mm,穿支进入脂肪层后分为3层血管网:脂肪深层血管网、脂肪浅层血管网和真皮下血管网。按位置关系由深至浅,且管径逐级变细。深层血管网由穿支主干发出,浅层血管网由穿支主干发出或与深层血管共干,真皮下血管网自浅层血管网发出或由穿支主干直接发出。深、浅层血管网除蒂部血管关系外互不交通或交通极少,因此,修剪深层脂肪层不会影响浅层血管网供血,不会影响皮瓣血运。13例皮瓣术中修剪大部分深层脂肪组织,保留脂肪浅层血管网和真皮下血管网,保护蒂部血管结构及分支,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其中有1例术后第2天出现动脉危象,局部注射罂粟碱后缓解,有1例术后第3天出现静脉危象,拆线、局部放出淤血后好转。皮瓣经2~12个月随访,质地柔软,血供良好,外观不臃肿,均不需要二次手术整形修薄。皮瓣6个月左右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的显微解剖为穿支皮瓣修薄提供了理论依据,修薄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手、足外伤后创面外观与功能均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创面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不同旋转点的拇指桡背侧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长胜 苏波 +5 位作者 李文君 张辉 张玲玲 王婷婷 钱英俊 李苡洁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8-35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旋转点的拇指桡背侧皮瓣修复拇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从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对11例双侧上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动脉吻合情况。设计拇指桡背侧皮瓣,以掌指关节以近、拇指近节... 目的探讨不同旋转点的拇指桡背侧皮瓣修复拇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从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对11例双侧上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动脉吻合情况。设计拇指桡背侧皮瓣,以掌指关节以近、拇指近节基底、拇指近节远端不同穿支点为旋转点,修复拇指缺损。结果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在鼻烟窝处起始于桡动脉主干,起始外径为(0.68±0.26)mm,斜穿拇短伸肌腱深层后走行于伸肌腱桡侧.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以血管弓形式终止于近节基底。在掌指关节以近4.3~10.2mm、拇指近节基底4.9~7.2mm范围内与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有恒定的交通支,均可作为皮瓣的旋转点。拇指近节中段、远段是以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在神经周围形成的血管链为皮瓣的血供基础,近节远端与指骨间关节相距8.6~10.3mm处有一恒定、粗大的指动脉背侧支.可作为皮瓣的旋转点。临床应用病例24例,皮瓣面积2.0cm×1.5cm^3.5cm×2.8cm:随访3~12个月,两点辨别觉9.O~12.0mm,恢复保护性感觉;皮瓣外观满意。结论不同旋转点的拇指桡背侧皮瓣可修复不同程度的拇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血供可靠、成功率高,是一种修复拇指缺损的较理想的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外科皮瓣 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 指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修薄的躅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损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孙长胜 李文君 +3 位作者 张玲玲 王婷婷 钱英俊 苏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4-466,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修薄的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9月-2016年1月,应用显微镜下去除部分脂肪颗粒的修薄的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损12例,其中挤压伤5例,冲压伤6例,撕脱伤1例;修复示指1例,中指... 目的探讨显微修薄的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9月-2016年1月,应用显微镜下去除部分脂肪颗粒的修薄的趾腓侧皮瓣移植修复手指指腹缺损12例,其中挤压伤5例,冲压伤6例,撕脱伤1例;修复示指1例,中指3例,环指4例,小指4例。皮瓣面积:3.0 cm×1.5 cm^3.2 cm×2.2 cm,供区直接缝合或皮瓣修复。结果12例皮瓣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供区一期愈合。术后1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指腹饱满,外形满意。手指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5~8 mm。结论修薄的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尤其是环、小指指腹缺损,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甲弧影以远的指尖损伤修复再造33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春华 刘丹 +4 位作者 苏波 孙长胜 李文君 徐晓辉 臧金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0-261,共2页
目的探讨游离带拇趾腓侧趾底动脉分支为营养血管的腓侧复合组织瓣再造甲弧影以远指尖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4月-2015年6月.共收治甲弧影以远软组织缺损且甲床缺损小于远端1/2的患者33例33指.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0~45岁.平... 目的探讨游离带拇趾腓侧趾底动脉分支为营养血管的腓侧复合组织瓣再造甲弧影以远指尖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4月-2015年6月.共收治甲弧影以远软组织缺损且甲床缺损小于远端1/2的患者33例33指.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0~45岁.平均24岁。致伤原因:挤压伤29例,电刨伤4例。受伤指别:拇指13例,示、中、环指共20例,其中伴末节指骨骨折或骨缺损25例;均为甲弧影以远的软组织缺损且甲床缺损均小于远端1/2。采取游离带拇趾腓侧趾底动脉分支为营养血管的腓侧复合组织瓣移植再造指尖.皮瓣切取大小:1.5cm×1.5cm~2.0cm×4.5cm。术后定期进行随访。结果33例33指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血管危象。有2例足部愈合较慢.通过换药。术后1个月痊愈。术后随访6。12个月,再造指尖外形接近正常,两点辨别觉4~6mm,甲床缺损小的患者,复合组织瓣中带甲床修复后,指甲生长较平整。结论不损伤拇趾趾底动脉主干,切取带部分趾甲的腓侧复合组织瓣再造甲弧影以远的指尖.能使足部供区损伤小.再造指体感觉、功能及外观俱佳.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甲瓣 指尖缺损 再造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桡动脉粗大掌浅支高位变异一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辉 孙长胜 +3 位作者 张玲玲 苗炜亮 李文君 王婷婷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7-518,共2页
2018年9月,解剖1例前臂标本时发现桡动脉掌浅支高位变异,与文献报道此类变异有所不同。在切取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时,如遇类似粗大分支,不应放弃手术;桡骨远端骨折掌侧入路时如遇此类变异,需予以保护。本发现进一步增加了变异的种类,有一... 2018年9月,解剖1例前臂标本时发现桡动脉掌浅支高位变异,与文献报道此类变异有所不同。在切取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时,如遇类似粗大分支,不应放弃手术;桡骨远端骨折掌侧入路时如遇此类变异,需予以保护。本发现进一步增加了变异的种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掌浅支 变异
原文传递
废弃指皮片联合同指顺行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末节断指残端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长胜 王有福 +2 位作者 苏磊 李晓亮 訾鑫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77-478,共2页
目的探讨废弃指皮片联合同指顺行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末节断指残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应用废弃指皮片联合同指顺行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无再植条件的末节断指残端11例12指。示指4指,中指4指,环... 目的探讨废弃指皮片联合同指顺行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末节断指残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应用废弃指皮片联合同指顺行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无再植条件的末节断指残端11例12指。示指4指,中指4指,环指3指,小指1指。挤压伤4指,冲压伤5指,绞伤2指,砸伤1指。末节断指残端缺损面积1.5em×1.0cm。2.5cm×2.0cm。结果11例12指皮瓣及植皮全部存活,2例植皮2d后出现水泡,刺破水泡换药后创面I期愈合。术后2周进行功能锻炼,以屈曲锻炼为主,伸直锻炼至术后3周开始。术后3周拆除全部缝线。3例患者3个月后指间关节完全伸直有20。受限。两点分辨觉皮瓣为4~5mm,植皮6~10mm。1例患者切口愈合后瘢痕增生明显,触痛。无骨外露,3例甲板有钩甲出现,程度较轻。按TAM法评定:优10指,良1指,可1指。结论废弃指皮片联合同指顺行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断指残端可恢复良好的外观和功能,是修复无再植条件的断指残端较为理想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外科皮瓣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