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枳壳甘草汤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应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朱杰 李宇卫 +2 位作者 向桂玲 方静 姚遥 《河北中医》 2018年第5期667-672,共6页
目的观察枳壳甘草汤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TED)后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0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行PTED。术后对照组50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枳壳甘草汤。2组术后均连续治... 目的观察枳壳甘草汤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TED)后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0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行PTED。术后对照组50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枳壳甘草汤。2组术后均连续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观察疗效。比较2组术前、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比较2组术前、术后3个月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结果 2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均较本组术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均较本组术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ODI指数均较本组术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ODI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3个月MDA均较本组术前降低(P<0.05),SOD升高(P<0.05);且治疗组MDA低于对照组(P<0.05),SOD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TNF-α、IL-6水平均较本组术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血清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枳壳甘草汤对LDH患者PTED术后疗效突出,可有效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与细胞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中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方治疗痛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文照 姜宏 +1 位作者 顾瑞生 吴惠芳 《中医正骨》 1996年第2期33-34,共2页
经方治疗痛风临床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陈文照,姜宏,顾瑞生苏州市中医医院(215003)吴惠芳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以高尿酸血症为临床特征,常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等;病程迁延... 经方治疗痛风临床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陈文照,姜宏,顾瑞生苏州市中医医院(215003)吴惠芳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以高尿酸血症为临床特征,常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等;病程迁延则表现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风误诊原因分析及避免误诊的措施
3
作者 陈文照 吴惠芳 +1 位作者 姜宏 顾瑞生 《中医正骨》 1995年第3期37-39,共3页
痛风误诊原因分析及避免误诊的措施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陈文照,吴惠芳,姜宏,顾瑞生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其发病率约为0.2~0.3%[1].而在我国,过去认为其属罕见病。但10来年来,... 痛风误诊原因分析及避免误诊的措施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陈文照,吴惠芳,姜宏,顾瑞生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其发病率约为0.2~0.3%[1].而在我国,过去认为其属罕见病。但10来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的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误诊 误诊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薏苡附子败酱散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红琳 薛怡 +1 位作者 陈江 梁国强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1365-1373,共9页
目的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探索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PF级C75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中药组4个组别,通过自由饮用3%DSS溶液的方法制作急性U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中药... 目的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探索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PF级C75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中药组4个组别,通过自由饮用3%DSS溶液的方法制作急性U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中药组予以1.048 g/mL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溶液,阳性药对照组予以0.031 g/mL的嗜酸乳杆菌(益君康)溶液,空白组和模型组予以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7 d的治疗结束后处死所有小鼠,取小鼠结肠组织和肠内容物。实验过程中监测小鼠的体质量、精神等一般情况,进行DAI评分,HE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小鼠肠道病理变化,进行HS评分。提取肠道菌群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16S rDNA V4区进行测序分析,并采用PCR荧光定量技术对肠道菌群中的乳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模型组小鼠DAI评分明显高于空白组(t=4.137 0,P=0.000 4),药物干预后,中药组和阳性药对照组DAI评分明显下降(t=2.240 3,P=0.035 0;t=2.081 6,P=0.048 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HS评分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其余组别小鼠HS评分均明显降低(空白组:t=5.452 8,P=0.000 2;中药组:t=3.117 1,P=0.009 8;阳性药对照组:t=3.306 2,P=0.007 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和丰度均明显降低,药物干预后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提高,模型组致病菌丰度较高,药物治疗后可增加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PCR荧光定量检测乳杆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其余组别小鼠肠道中乳杆菌含量均明显增加(空白组:t=3.871 8,P=0.002 6;中药组:t=2.224 3,P=0.048 0;阳性药对照组:t=2.976 4,P=0.012 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阳性药对照组和中药组之间未见明显区别(t=2.007 0,P=0.070 0)。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改善和恢复有益菌和有害菌的丰度比例,从而发挥对急性UC的治疗作用,其中乳杆菌发挥了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附子败酱散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16S rDNA 乳杆菌
原文传递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李红琳 薛怡 陈江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32-137,共6页
目的:评价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以及Embas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的方法,对关于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UC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进行筛选,文献检索时限为自数据库建... 目的:评价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以及Embas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的方法,对关于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UC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进行筛选,文献检索时限为自数据库建立至今,对纳入的文献资料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9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附子败酱散治疗UC与西药组比较,总有效率OR=3.25,95%CI:2.15~4.89,Z=5.63(P<0.01);肠黏膜组织学疗效OR=4.98,95%CI:2.55~9.73,Z=4.71(P<0.01);降低炎性因子水平(1)TNF-α:MD=-6.08,95%CI:-7.83~-4.32,Z=6.79(P<0.01),(2)IL-6:MD=-8.18,95%CI:-10.11~-6.25,Z=8.32(P<0.01);不良反应OR=0.58,95%CI:0.10~3.44,Z=0.60(P>0.01)。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单用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UC,临床总有效率、肠黏膜组织疗效以及降低炎性因子TNF-α、IL-6的效果高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纳入的文献数量有限,上述研究故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献数据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附子败酱散 溃疡性结肠炎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